資源簡介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學案【學習目標】1.通過繪制時間軸的形式讓學生知道契丹、黨項、女真蒙古族在政權建立前后的發展歷程,并在此基礎上簡述各民族政權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及其意義。2.通過表格梳理和史料解讀,能明確區分遼政權的南北面官制、西夏的漢藩二套制、金政權的猛安謀克制;結合地圖和文字史料,概括元行省制、四等人制等基本內容。3.在掌握史實的基礎上,對遼、西夏、金統治區內“因俗而治”政策進行合理的師評價,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 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作用。【學習重難點】重點:南、北面官制度;猛安謀克制度;“大定之治”;行省制度;元朝管理邊疆的措施,元朝統一的意義。難點:遼夏金元對中原文化的學習,元朝管理邊疆的特點,元朝的民族關系。【預習新知】遼與西夏1.遼(1)起源:遼朝的建立者契丹族與鮮卑同源,在遼河上游過著游牧、漁獵生活。 行營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乘車。千里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北宋)蘇頌建國: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后來改國號為遼。 (3)統治2.西夏(1)起源:西夏的建立者黨項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陜北、寧夏一帶形成邊疆藩鎮,宋初仍然保持半獨立的地位。(2)建國: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稱帝,定都興慶府,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3)統治: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金朝入主中原1.金朝建立1114年,女真族的首領完顏阿骨打舉兵反遼,次年稱皇帝,建立金朝,定都會寧府,也稱上京。2.宋金對峙1125年,金滅遼,兩年后又滅北宋,與南宋逐漸形成對峙局面。3.金朝的統治(1)遷都:1153年,金遷都燕京,改名中都。(2)統治:金朝基本沿襲唐宋,同時保持了一套本民族的管理系統,叫作“猛安謀克”的制度。金代女真族的軍事和社會組織單位。(3)鼎盛:12世紀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史稱“大定之治”。(4)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猛安謀克又日益腐化,統治逐漸衰落。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1.蒙古崛起 客觀:當時蒙古草原相互混戰,人民渴望統一;主觀:鐵木真意志堅強、機敏果敢。(1)建國: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領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國,被尊為“成吉思汗”的尊號。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毛澤東(2)擴張:蒙古軍隊先后滅掉西遼、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權,還遠征到中亞、西亞、東歐地區。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帝國。2.元朝統一 少數民族建立的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1)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定都大都;蒙古在其他統治區形成了四大汗國。 (2)統一歷程3.社會治理(1)修筑驛道,設立驛站。(2)實行行省制度:中央的宰相機構中書省委派官員處理地方事務,逐漸形成常設機構,稱為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全國共設10個行省。轄區廣闊,軍政權力集中,行政效率較高。(3)對于吐蕃地區: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進行管理。 因地制宜,具有靈活性。(4)對西域: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5)經略臺灣:在隸屬福建晉江的澎湖設巡檢司,履行行政管理職能。元朝的民族關系1.蒙古族和回族的形成(1)蒙古族:蒙古原是漠北的一個游牧部落,鐵木真統一草原后逐漸將其他部落融入其中。(2)回族:來自中亞、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長期相處、不斷通婚,逐漸被吸收、融合而形成。2.民族分化政策 民族矛盾尖銳,但民族間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進一步發展(1)內容:“四等人制”等級 名稱 民族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第二等 色目人 包括原西夏人、畏兀兒人、回回人等第三等 漢人 原金統治區的漢族和契丹、女真等族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統治區的居民(2)結果:民族矛盾逐漸減弱。3.元朝滅亡(1)原因:社會貧富差距導致階級矛盾日益嚴重。(2)概況:14世紀中葉,農民起義相繼在中原和南方爆發,不久元朝滅亡。(3)結果:以宮廷貴族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內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漸與漢族相融合。【鞏固訓練】1.元朝不僅版圖遼闊,而且對邊疆地區實施了長時間和比較穩定的統治。其中管轄西藏是( )A.行都指揮使司 B.行中書省 C.駐藏大臣 D.宣政院2.金朝在基本沿襲唐宋制度的同時,還保持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統,稱之為( )A.南北面官 B.奏折制度 C.行省制度 D.猛安謀克3.圖示法是學習歷史的一種方法。下面對遼、西夏與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確的是( )A. B. C. D.4.2014—2019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北鎮名山”醫巫閭山的遼帝陵進行了考古勘察,下圖是發掘的部分文物圖片,據此可知,遼國( )圖1玉冊(古代皇帝祭祀用的冊書) 圖2手工藝品A.為記錄契丹語創造了契丹大字 B.手工業技術發展水平較高C.漢民族與契丹族出現文化融合 D.皇帝經常祭祀于醫巫閭山5.元朝實行行省制度,除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省外,還有若干軍事征伐型行省的設置,如征交趾行省、征緬行省等,但隨著戰爭的結束,這些行省就被廢除了。這說明元朝行省( )A.兼有政治和經濟雙重功能 B.設置靈活且適應元朝統治需求C.有利于元朝加強中央集權 D.廢立與否取決于戰爭是否需要6.秦朝時,政府在全國范圍內修筑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建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元朝時,政府在各地廣設驛站,構筑了從大都(北京)向全國各地乃至境外延伸的驛路體系這些做法( )A.旨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B.服務于對外擴張的需要C.是兩大王朝滅亡的誘因 D.利于強化中央集權統治7.遼國的契丹族原本只有本民族語言而沒有本民族文字,南北面官制實行后,遼統治者仿照漢字創造了本國文字,其中契丹大字就是“以隸書之半增損之”而成。這說明,南北面官制( )A.促進了契丹民族的漢化 B.緩和了契丹與漢族矛盾C.具有鮮明的奴隸制特色 D.推動了契丹文化的發展8.1141年,紹興議和,實現了南宋與金的和平。《宋史》據此把趙構定為“中興守成之明君”。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則稱:“高宗之畏女真也,竄身而不恥,屈膝而無慚,直不可謂有生人之氣矣。”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宋與金議和存在著屈辱的一面 B.《宋史》缺少歷史真實性的一面C.宋高宗議和暴露出昏庸的一面 D.王夫之反映出史家客觀的一面9.我國自古以來便重視對邊疆的管理,下列選項屬于元朝對邊疆的管理的是( )A.設置西域都護府 B.開創行省制度C.平定噶爾丹叛亂 D.對吐蕃地區設宣政院管理10.元朝統治者決議“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確定了宋、遼、金三朝獨立成史的原則,修正了南北朝修史時出現的“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謂南為‘島夷’”的弊病。這反映出元朝( )A.強化了“大一統”的政治意識 B.規劃了邊疆治理C.開創了為少數民族修史先例 D.強化了中央集權參考答案1.答案:D解析:元朝管轄西藏的是宣政院,D項正確;行都指揮使司是明朝機構,排除A項;行中書省不是管轄西藏的機構,排除B項;清朝設置駐藏大臣,排除B項。故選D項。2.答案:D解析:猛安謀克名詞解釋:女真族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組織。“猛安”即部落單位,“謀克”即氏族單位。1114,阿骨打規定300戶為一謀克,十謀克為一猛安。進入中原后,此項制度被推廣于漢人和契丹人中。金熙宗以后成為軍事組織、生產單位、地方機構互為一體的封建化組織。故D項正確;排除ABC。3.答案:B解析:北宋都城在今開封,遼朝定都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西夏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B項正確。4.答案:C解析:根據圖示中的玉冊、手工藝品等文物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這些文物都與漢民族文化有一定的聯系,說明漢民族與契丹族出現了文化融合,C項正確;圖示文物無法體現契丹大字的內容,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不能說明手工業技術發展水平較高,更無法體現皇帝經常祭祀,排除BD項。故選C項。5.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元朝既有固定的行省,也有因戰爭需要而設立的臨時行省,這說明元朝的行省設置比較靈活,適應了元朝的統治需求,B項正確;元朝行省的職能不同,并非兼有政治和軍事的雙重功能,排除A項;固定的行省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而軍事征伐型行省的設置主要是因為征伐需要,與加強中央集權無關,排除C項;元朝廢除的只是軍事征伐型行省,而不是全部行省,固定的行省廢立與戰爭需要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6.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中央集權。選擇D:結合所學可知,秦朝和元朝的這些道路交通建設都以都城為中心,涉及范圍廣,有利于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排除A,B:秦朝時的道路網在國內,與中外交流以及對外擴張無關。排除C:C項與史實不符,元朝沒有滅亡。7.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遼國推行南北面官制后因受漢文化的影響而創造了本國文字,說明南北面官制促進了契丹文化的發展,D項正確;僅憑材料無法說明契丹族漢化,排除A項;遼國創造契丹文字與緩和民族矛盾無關,排除B項;隸書是一種文字書寫體,與奴隸制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8.答案:A解析:紹興和議的主要內容是南宋向金稱臣,每年向金繳納一筆財物,體現了南宋政治上的不平等,故A項正確。9.答案:D解析:A項設置西域都護府是漢朝對西域的管理措施,于公元前60年設立,A項與設問不符,不選。行省制度由元朝開創,但設問問的是元朝對邊疆的管理措施,行省制度屬于元朝對全國管理的政治制度,不屬于對邊疆的管理,與設問不符,不選。噶爾丹叛亂發生于清代,于1757年平定,與設問不符,不選。10.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元朝統治者決議“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確定了宋、遼、金三朝獨立成史的原則,有利于強化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政治意識,A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維護王朝的正統性,而非邊疆治理,也非加強中央集權,排除BD項;開創了為少數民族修史先例,不符合史實,且司馬遷的《史記》在歷史上首次為少數民族立傳,重視華夏文明與少數民族交往發展的關系,排除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