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學案【學習目標】唯物史觀:運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理解隋唐制度完善對國家統一、社會發展的影響。時空觀念:認識漢到隋唐時期的制度所處的特定的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通過文獻資料記載,解讀印證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及影響。歷史解釋:運用文獻資料,認識魏晉到隋唐時期制度的多樣化特點,體現加強君主專制的特點。家國情懷:認識漢到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對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的作用,培養中華民族愛國愛家情懷。【學習重難點】重點:以科舉制度創立和逐漸完善的過程。三省六部制的建立與發展。難點:通過科舉制,理解隋唐時期選官方式變化的進步意義。理解這一時期賦稅制度的演變對中國古代經濟產生的影響。【預習新知】選官制度1、察舉制(1)創立:漢代(2)特點:由地方向中央推薦人才2、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時期)(1)創立:曹魏(2)內容:中央委任 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朝廷依次授以相應的官職。(3)選官標準:初創時 、道德和才能并重;西晉時主要看重家世,逐漸成為維護 特權的工具。(4)作用:既繼承了兩漢鄉里評議任務的傳統,又將評議權收歸中央,在一定時期內加強了中央集權。3、科舉制(隋唐至清末)(1)創立:隋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 選拔官員, 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2)發展: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升了科舉考試的地位。(3)作用: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 ,提高了官員的 ,加強了 。三省六部制1.歷程(1)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臺改稱 , 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輔助決策,行使權力。(2) 時,中央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3)唐太宗時,給品位較低的官員以宰相名號,擴大任用宰相的范圍。2.職能: 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 負責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設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3.意義(1)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有利于提高 。(2)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賦稅制度1、唐代之前的賦稅制度(1)魏晉時期: 制,按 征收糧和絹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 ,規定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2、唐初:租庸調制(1)規定:將賦稅征收對象定為21至59歲的成年男子。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 。(2)作用: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3、安史之亂后: (1)背景:①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減。②為了解決財政困難。(2)內容:每戶按 和 繳納戶稅,按 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3)作用:①簡化了稅收項目,擴大了收稅對象,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②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 。【鞏固訓練】1.據《新唐書》記載:“自太宗時,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魏征以秘書監參預朝政,其后或曰‘參議得失’‘參知政事’之類,其名非一,皆宰相職也。”這一現象( )A.是專制皇權強化的產物 B.表明三省分工合作、互相監督C.使得冗官問題逐漸凸顯 D.說明權力制衡體制漸趨混亂2.隋唐科舉制不問門第,“一切以程文為去留”,不論家庭出身和品級等第,只要通過科舉博取功名,就能躋身官僚階層。這樣的選官制度,與魏晉南北朝時期那種“士庶天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別。據此可知,科舉制( )A.推動了社會風氣的轉變 B.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C.消除了社會階層的同化 D.利于擴大封建統治基礎3.唐初,中書、門下兩省雖相互制衡,卻往往意見相左,互相推諉。于是產生了中書與門下長官共同議事的制度和機構,即政事堂。據此可知,政事堂設立的意圖是( )A.創新中央決策機構 B.強化中央集權C.提高中樞行政效率 D.分割宰相權力4.下表為我國古代實施的某次制度改革的部分內容。據此可知,該制度改革是( )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 按田畝繳納地稅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A.租庸調制 B.兩稅法 C.均田制 D.攤丁入畝5.在宋代科舉制中,增加了皇帝主持的殿試,實行糊名、謄錄,不許朝廷官員推薦考生,貴族子弟必須復試,主考官的子弟或親屬另設考場,另派考官。這反映了宋朝科舉制( )A.仍為官僚貴戚所控制 B.已經杜絕了政治腐敗C.違背了公平競爭原則 D.選拔程序越來越嚴密6.它是官僚政治進入完善和成熟時期的產物。它把朝廷的決策和行政職能分離,但決策權力本身也被分割;它與秦漢時丞相集決策與行政于一身的舊制度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奠定了中樞機構的總體格局,并為以后歷代所沿用。它指( )A.郡國并行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猛安謀克制7.唐初置中書省出詔令,門下省掌駁正違失,意在二者“以相檢察”,使詔敕“務求至當”,但由于各自不能“舍已從人”,故行之不久,相互之間便產生了矛盾。于是太宗初年增設政事堂,“使兩省先于政事堂議定,然后奏聞”。這說明政事堂設置的目的是( )A.強化君主專制 B.監督宰相執政 C.明確三省分工 D.完善中樞體制8.貞觀年間,唐太宗接受宰相封德彝的建議,發布了征召中男(十六歲到二十歲的男子)入伍的詔令。而魏征認為這是“竭澤而漁”,連續數次駁回這個詔令。當時魏征供職的部門最有可能是( )A.中書省 B.門下省 C.尚書省 D.兵部9.某朝官員王鍔通過賄賂企圖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鍔的請求,并下詔“鍔可兼宰相”。時任給事中的李藩行使職權,駁回詔書。由此推斷,給事中隸屬于( )A.唐朝的門下省 B.宋朝的樞密院 C.明朝的內閣 D.清朝的軍機處10.唐代宰相會議所作決策,以文字形成“中書門下奏狀”,報皇帝批準,付外執行。皇帝下發詔令,原則上也須經宰相通過,加蓋“中書門下之印”方能生效。這反映出當時( )A.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中央政府決策實現民主化C.中央集權遭到削弱 D.相權對皇權具有一定制約參考答案1.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唐朝中央官制的調整。選擇A:據材料“其名非一,皆宰相職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時常給信任或品位較低的官員以宰相名號,執宰相之職,分化了相權,加強了皇權。2.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科舉考試以才能選官,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主要作用是擴大了統治階級的統治基礎,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排除A項;B項也是科舉制的影響,但與材料強調擴大封建統治基礎不符,排除B項;D項中消除說法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3.答案:C解析:從“卻往往意見相左,互相推諉”,所以設立了政事堂,可知政事堂設立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中樞行政效率,C項正確;題干設問是意圖,A項只是一種手段,排除;中央集權是指把地方的權力集中到中央,與題意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宰相權力的問題,無法體現是否分割相權,排除D項。故選C項。4.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可知該制度改革是兩稅法,B項正確,租庸調制、均田制、攤丁入畝不符合材料表述,排除A、C、D項。故選B項。5.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在宋代科舉制中,增加了皇帝主持的殿試,實行糊名、謄錄,不許朝廷官員推薦考生,貴族子弟必須復試,主考官的子弟或親屬另設考場,另派考官”可知,宋朝增加了考試選拔的多項規定,反映了選拔程序越來越嚴密,D項正確;根據材料“不許朝廷官員推薦考生,貴族子弟必須復試,主考官的子弟或親屬另設考場,另派考官”可知,宋朝科舉限制了官僚貴戚的特權,排除A項;B項中“杜絕”一詞表述絕對化,排除B項;材料中“糊名”“謄錄”等信息正是公平競爭的反映,排除C項。故選:D。本題主要考查科舉制,需要結合科舉制的特征來解答。本題主要考查科舉制,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6.答案:C解析:根據“它把朝廷的決策和行政職能分離,但決策權力本身也被分割;它與秦漢時丞相集決策與行政于一身的舊制度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奠定了中樞機構的總體格局,并為以后歷代所沿用。”可得知,這一制度把相權一分為三,加強了皇權,是官僚政治進入完善和成熟時期的重要標志,這一制度是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故C項正確;AD項都是地方行政制度,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是選官制度,與材料中分割相權無關,排除。7.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唐初設置中書省、門下省,分別掌管詔令的草擬頒發和對詔令的審核封駁,目的是使兩個機構相互監督和協調,從而減少決策失誤。但由于中書省和門下省各自不能“舍已從人”,運行不久便產生了矛盾,于是唐太宗又增設政事堂,讓中書、門下兩省先于政事堂共同議定,然后再去實行。政事堂的設置,有利于防止推諉扯皮現象發生,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進而使中樞體制進一步完善,故D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政事堂設置的目的,未體現強化君主專制,故A項錯誤;中書省和門下省的長官都是宰相,故B項錯誤;材料只涉及中書、門下兩省,未反映三省分工,故C項錯誤。8.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三省六部制下,中書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核,尚書省下設六部負責具體的政務執行,因此根據材料“連續數次駁回這個詔令”可知徵供職的部門最有可能是門下省,B項正確,排除AC項;兵部負責掌管武官選用及兵籍、兵械、軍令等,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9.答案:A解析:試題分析:“李藩行使職權,駁回詔書”說明“給事中”屬于管監察的官員,據此可以推斷管監察的唐朝門下省,應該符合題意,故選A;B屬于軍事機構、明清時期已經廢除了宰相,因此題干中所說的現象不可能出現在明清時期,排除C、D項。10.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題干所給出材料中“皇帝下發詔令,原則上也須經宰相通過,加蓋‘中書門下之印’方能生效”表明,唐代的相權對皇權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D項正確;題干所給材料反映的是相權對君權的制約,“行政效率有所提高”在題干所給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代的政治體制為君主專制,“民主化”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央集權是指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這在題干所給材料中沒有涉及,排除C項。故選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