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學案【學習目標】唯物史觀:通過學習原始人類的生活狀況,原始社會末期私有制的出現、階級分化、國家的出現,夏商周的政治與經濟等內容,認識每個時期社會生產生活狀況、社會關系的發展變化,理解“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主義的觀點。時空觀念:通過學習石器時代古人類的時空分布、早期國家的出現、夏商周的演變歷程,了解原始人類、早期國家的發展演變歷程,知道我國原始人類空間分布的特點、早期國家的統治區域以及社會發展特征。史料實證:通過對原始人類考古史料、夏商周史實史料的學習分析,掌握史料分類、分析、運用的一般能力,感受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認識階級、國家出現的歷史必然性;掌握史料的搜集、整理分類的途徑與方法。歷史解釋:通過學習原始人類的分布、石器時代、新舊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部落、國家、世襲制、宗法制、分封制、“國人暴動”、青銅時代等歷史現象和歷史概念,正確分析認識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的一般規律,客觀定位中華文明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地位與影響。家國情懷:通過對中華文明起源的學習,感受中華文明的多源性,認識中華文明是“多元一體、中原核心”的發展脈絡。知道中華文明是世界人類文明起源的重要中心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通過對夏商周政治經濟文化的學習,知道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階級社會的國家之一,借以培養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形成對祖國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學習重難點】重點:1.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遺存。2.夏商周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國人暴動”。難點:1.認識我國古人類在人類起源中的地位。2分析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3.認識“國人暴動”的作用。【預習新知】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1.舊石器時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1)特征:以打制石器作為生產工具。(2)代表:元謀人、北京人。(3)生活狀況:從事漁獵和采集,過群居生活。元謀人、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2.新石器時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時間 文化遺存 表現 總體特征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 仰韶文化 彩繪陶器;粟 (1)生產工具;以打磨結合的方法制作的石器。 (2)生活狀況:使用陶器;開始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生活逐漸穩定。 (3)分布特點:文化遺存多,且分布廣泛。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種植水稻;養蠶繅絲距今約5000年 龍山文化 黑陶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玉器;出現祭壇和神廟3.原始社會時期的三個階段階段 時代 發展狀況原始人群 屬于舊石器時代的早期和中期 生產力十分低下,群居生活母系氏族社會 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 生產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會 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 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從部落到國家1.部落——三皇五帝時代(1)三皇時代:神話色彩濃重。(2)五帝時代①炎黃部落聯盟:傳說中居于五帝之首的黃帝聯合炎帝,結成炎黃部落聯盟,被后世共尊為華夏初祖。②“禪讓”制:堯、舜時期,采用“禪讓”方式傳承聯盟首領之位。國家——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1)建立:約公元前2070,禹建立夏朝。(2)政治①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②夏王是最高統治者。③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④夏朝對除夏部族生活的地區之外的地方實行間接統治。(3)文化遺存:河南洛陽偃師發現的二里頭遺址,很有可能是夏文華的遺存。(4)滅亡: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發兵討夏桀,夏朝滅亡。商和西周1.商(1)建立:湯滅夏后建立了商朝。(2)文化:考古學家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發現大批刻有文字的龜甲、獸骨,主要是商人刻寫的占卜記錄,這些文字被稱為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3)經濟: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了許多青銅器,造型雄奇,紋飾華麗。(4)政治①商朝國家機構完善:商王是最高統治者,商王之下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②實行內外服制:內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指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③疆域四至:東到大海,西及隴山,南跨江漢,北至燕山。文化遺存:考古學家在河南安陽一帶發現殷墟遺址。2.西周(1)沿革①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后建立西周,都城在鎬京。②“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大臣召公、周公共同執政。③滅亡:公元前77年,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政治:實行分封制與宗法制制度 主要內容 作用 二者關系分封制 “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 分封制與宗法制的結合補充,形成政權與族權的結合宗法制 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建立大宗和小宗體系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結合,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3.商和西周時期的社會經濟(1)農業①地位:是主要生產部門。②土地制度: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基本實行井田制。③灌溉:有溝渠灌溉。④農具:農業生產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青銅農具極少。(2)手工業: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生產中的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勞動人民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鞏固訓練】1.河北康保縣興隆遺址第二、第三期遺存的年代為距今8000—7150年,與時代相近的遼河流域興隆洼文化相比,兩者均以筒形罐為主要炊器,但其陶器組合不同,筒形罐的形制與紋飾差別也較大。據此可知( )A.人們的生活方式出現革命性變化 B.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C.文明在孕育發展中具有共通之處 D.父系氏族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2.在魯國,被封賜給魯公的“殷民六族”與周族共同居住在魯城之內,都成了魯國的新住民。此外,魯國還擁有一些土著族邦,如邾、牟、葛等國,它們作為“附庸”依附于魯國,與周室的關系便不那么直接。這表明西周( )A.列國紛爭局面出現 B.封國帶有地緣組織性質C.宗法制度失去作用 D.王室權威遭到諸侯挑戰3.與商代相比,西周王臣在身心兩方面都變成了王的附庸,只能向唯一的君主傾注全部身心而“付畀余一人”。且在王本人身死升天后,后于王去世的親屬與其近臣也須作為“袝”配享先王,意即登天服侍。西周這一變化( )A.強化了君臣的附屬關系 B.重建了周人的信仰體系C.延續了部族的宗法觀念 D.提升了王臣的政治地位4.1965年5月,地質工作者在元謀縣大那烏村發現了元謀人的左右中門齒,還發現了17件石器制品。在同一地層中還發現了大量的炭屑和一些被燒焦的骨頭。據此可知,元謀人( )A.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B.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C.開始大規模飼養家畜 D.會打制石器和使用火5.中華文明從有人類開始,單居到群居,進化到氏族社會,由三皇五帝,堯舜禹湯逐步統治成為國家,成為有秩序的人類。在上述演進過程中,最主要的推動因素是( )A.生產工具的改進 B.中華文明的傳承C.私有制度的出現 D.優越的政治制度6.西周建立后.用人以武力為背景,在原來邦國的地城內,大量分封間姓兄弟或姻娃、親信建立諸候國,這樣人為“插隊”進去,很像“摻沙子”。這表明,西周分封制( )A.反映了權力制衡原則 B.消除了地方割據隱患C.體現了中央集權趨勢 D.揭開了官僚政治序幕7.關于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研究發現,早期墓葬以單人葬為主,也有較多的反映氏族成員間牢固血緣關系的同性合葬,葬具少,有微小差別;晚期墓葬里,隨葬品的數量差距很大,且出現了具有貧富分化的家族墓地。 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 )A.貧富分化的加劇 B.出現了私有財產C.等級觀念逐漸產生 D.社會生產力的發展8.考古學證明,距今約5000年地處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文化時期,萬邦林立,有些邦國都城規模較大,如陶寺遺址中有宮殿、天文等建筑以及各種禮器。這反映了( )A.中華文明起源多元化特點 B.祭祀之禮源于龍山文化時C.古代中國天文學非常發達 D.從部落到國家的發展趨勢9.距今約1萬年,中國進入新石器時代。下列屬于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藍田人遺址 D.龍山文化10.下圖是1974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遺址中出土的青銅器堇鼎,其銘文大意為燕侯派堇前往宗周為召公奉獻食物,并受到召公賞賜。該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 )A.禪讓制 B.王位世襲制 C.禮樂制 D.分封制參考答案1.答案:C解析:材料提到河北康保縣興隆遺址與遼河流域興隆洼文化在炊具上有共性,但又存在差異。據此可知文明在孕育發展中具有共通之處,故選C項。材料無法判斷人們的生活方式出現革命性變化,排除A項;距今8000-7 150年屬于新石器時代,排除B項;材料發現無法證明父系氏族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排除D項,2.答案:B解析:根據“都成了魯國的新住民。”“與周室的關系便不那么直接”等信息可知,被分封的諸侯國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區域統治,形成了自己封國的民眾,與周天子的聯系逐步削弱,說明封國有一定的自身地緣政治的性質,B項正確;材料只涉及到一個諸侯國,沒有與其他諸侯國紛爭,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而不是宗法制,不能說明失去作用,排除C項;材料只反映諸侯國的狀況,體現不出挑戰王室,排除D項。故選B項。3.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西周相對于商代而言,王臣在身心方面都成了王的附庸,且還要在王死后配享先王,這些信息表明西周強化了君臣的附屬關系,A項正確;材料主要從政治隸屬關系的角度闡述了周王在政治上的強化,而未體現重建信仰體系,排除B項;材料信息與宗法觀念無關,排除C項;王臣配享先王不是為了提升王臣的政治地位,而是為了強化周王對王臣的政治控制,排除D項。故選A項。4.答案:D解析:A.材料中并未涉及元謀人的體型特征,排除;B.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使用打制石器,屬于舊石器時代,當時還沒有進入父系氏族社會,排除;C.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開始大規模飼養家畜是在新石器時代,元謀人所處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排除;D.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使用打制石器,屬于舊石器時代,根據材料中“發現了大量的炭屑和一些被燒焦的骨頭”說明元謀人會打制石器和使用火,此項正確。故選:D。5.答案:A解析: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形態與發展,原始人類居住方式與生活方式的發展進步,以及國家的出現,本質上是由生產工具的進步造成的,從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磨制石器的演變,就是這一變化的突出表現,A項正確;中華文明的傳承、私有制度的出現、優越的政治制度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決定性的因素,排除B、C、D三項。故選A項。6.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以武力為背景”“人為'插隊’進去,很像'摻沙子”可知反映了分封制較商代邦國制度而言集權趨勢加強,C項正確;根據材料“人為‘插隊’進去很像“摻沙子”可知無法體現權力制衡,排除A項;分封制下諸侯有很強的獨立性,存在分裂割據,權力未高度集中,排除B項;分封制下官職是世襲產生,屬于貴族政治,排除D項。故選C項。7.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貧富分化的現象。題干中問的是“根本原因”,貧富分化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發展。D項正確。8.答案:D解析:材料僅僅言及黃河中下游地區,不足以證明中華文明起源多元化特點,排除A項。祭祀之禮源于龍山文化時期無法從材料中得出,排除B項。出現了天文建筑,但無法證明當時天文學十分發達,更何況當時處于較低生產力水平,排除C項。距今5000年的龍山文化處于原始父系氏族社會晚期,眾多考古發現并證明,這一時期已出現了權貴階層和明顯的階級分化,材料中所示的宮殿、天文等建筑和禮器等表明,龍山文化時已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反映了當時我國社會的發展已從部落逐步發展到國家的趨勢,故選D項。故選:D。9.答案:D解析:A.北京人遺址是舊石器時代的代表,故A選項錯誤;B.仰韶文化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發展時期,故B選項錯誤;C.河姆渡文化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發展時期,故C選項錯誤;D.依據所學可知,龍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處于父系氏族社會發展時期,故D選項正確。10.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分封制。A項,禪讓制是指原始社會后期,經過集體協商和民主選舉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的政治制度,夏朝以后采取王位世襲制,時間不符,且材料并未提及禪讓制。故A項錯誤。B項,王位世襲制是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材料并未提及這一點。故B項錯誤。C項,禮樂制度是對貴族的行為所制定的規范,材料并未提及這一點。故C項錯誤。D項,燕候派人拜見周王,履行諸侯王的義務,正是分封制的佐證。故D項正確。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