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長度、時間及其測量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別2、思維與方法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計量時間和長度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培養對科學技術的熱愛二、教學重點:使用適當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三、教學難點:誤差的產生,誤差與錯誤的區別四、教學課時:1課時五、教學過程:(一)、自主學習1、常用的長度測量工具你所知道的長度測量工具有哪些?比一比看誰知道的最多。2、長度單位:3、長度單位的符號:時間的測量1、 計時工具學生交流課外收集的有關古代人和現代人測量時間的工具、測量方法?2、 時間單位時間單位: 時間單位的符號: 單位間進制率:3 、停表的使用(二)、講授新課1、長度的測量要求學生閱讀教材觀察圖中的帽檐直徑AB與帽子高度CD哪個更長?中心的兩個圓哪個面積更大?提問:要求學生先看,再用已準備好的尺量,我們的視覺總可靠嗎?講述:根據感覺來估測一個物體的大小,有時并不準確,所以我們在對物體的某些情況進行定量的描術時,必須學會采用專門的儀器來測量。(1). 測量長度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常用的刻度尺有:直尺和三角尺、米尺、皮尺、卷尺、游標卡尺等。)(2)長度的單位:① 國際主單位:米(m)② 常用單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納米(nm)單位換算: 1km=100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1mm=1000um 1um=1000nm要求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刻度尺(直尺、三角板),并介紹學生所用的刻度尺叫厘米刻度尺,其分度值為0.1cm即1mm,接著介紹1mm的長度即刻度尺的一個小格的距離。而1cm的長度即為刻度尺上的一個大格的距離,1dm即10cm的長度,1m即為1米的木頭尺子的長度,向學生出示米尺。舉例讓學生給相應的長度填上合理的單位。如:1.一根嶄新的粉筆長約702.教室門的高度約為203.一個中學生的高度約為163探究:如何使用刻度尺③學生活動:測出物理課本的長、寬、厚;教師親自操作測量物理課本的長、寬、厚,并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得出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a. 刻度尺要貼近被測物體;b. 刻度尺要跟所測物體的長度平行;c. 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d. 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強調:測量結果=數字+單位)補充說明:使用刻度尺時,通常要將零刻線對準被測物體的左端,若零刻線磨損的,應另選一刻度線為“零點”,讀數時要注意減去“零點”前的數字。2、時間的測量(1) 測量時間的常用工具:鐘表(2)時間的單位;①國際主單位:秒(s)②常用單位: 分(min) 、小時(h)單位換算:1h=60min, 1min=60s教師概括介紹計時工具的發展變化過程。在古代,人們用日晷、沙漏等器具來計時。16世紀后,3、誤差: (1) 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這種差別就是誤差。(2 錯誤: 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或讀取、記錄測量結果時粗心等原因造成的。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的平均值 會更接近真實值,誤差較小。 兩者區別:誤差不能消除,但可以減小(例如采取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錯誤可以消除。不能消滅,但盡量減小誤差。 錯誤與誤差不同:錯誤是指不按實驗、操作的有關規定的做法。是不正確的測量方法產生的,所以只要嚴格按要求去做,錯誤是可以避免的,而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六、課堂小結: 1.時間的測量:時間的單位、測量時間的工具、停表及手表的正確使用。 2.長度的測量:長度的單位及換算關系,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長度、誤差。七、布置作業:閱讀教材,掌握時間及長度的單位及其之間的換算,了解測量長度和時間的基本工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