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杭州市八區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檢測試卷(2024八上·杭州期末)中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人口分布很不均勻。據此完成問題江蘇 廣東 福建 新疆 西藏 青海人口密度(人/每平方千米) 743 511 338 10 2 8民族(個) 56 56 56 55 20 541.根據表格,分析我國人口的分布特點是( )A.東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少 B.東南人口稀少,西北人口稠密C.東部人口稀少,西部人口稠密 D.南部人口稀少,北部人口稠密2.我國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現的格局是( )A.大散居,小聚居,分區獨居 B.小散居,大聚居,分區獨居C.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 D.小散居,大聚居,交錯雜居3.(2024八上·杭州期末)我國地勢大致呈甲、乙、丙三級階梯分布(如圖)。以下階梯信息描述對應正確的一項是( )①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是平原和丘陵②海拔在1000-2000米,局部地區低于500米③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A.第一級階梯—甲—① 第二級階梯—乙—② 第三級階梯—丙—③B.第一級階梯—甲—③ 第二級階梯—乙—② 第三級階梯—丙—①C.第一級階梯—丙—① 第二級階梯—乙—② 第三級階梯—甲—③D.第一級階梯—丙—③ 第二級階梯—乙—② 第三級階梯—甲—①(2024八上·杭州期末)福建海壇島面積約277平方千米,人口約35萬人,地勢低平,是大陸距離臺灣島最近的地方。當地盛傳“光長石頭不長草,風沙滿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謠。據此完成問題。4.該民謠反映了當地氣候的突出特點是( )A.降水多 B.風力大 C.日照強 D.氣溫高5.依據當地自然環境特征,推測海壇島傳統民居的特點是( )A.高大、屋頂尖、窗大 B.低矮、屋頂緩、窗大C.高大、屋頂尖、窗小 D.低矮、屋頂緩、窗小6.當地居民主要從事( )A.種植業 B.林業 C.漁業 D.牧業7.(2024八上·杭州期末)下列關于浙江省的說法,正確的有( )①地處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②冬季寒冷干燥,平均氣溫在0℃以下③全省地形主要以平原和高原為主④錢塘江自西南向東北,經杭州注入東海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2024八上·杭州期末)川藏鐵路東起四川省成都市、西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線路全長1838千米。2021年6月25日,川藏鐵路拉薩-林芝段開通運營,預計2026年底全線建成通車。讀圖文材料,完成問題8.據圖判斷,川藏鐵路沿線( )A.經過渝、川、滇、藏四省區 B.經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C.氣溫低,降水少,風沙大 D.所有河流均注入印度洋9.川藏鐵路開通后,能夠( )①促進民族團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②維護國家統一、鞏固邊疆穩定③完善路網結構,增強進藏交通能力④消除沿線的地震等自然災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2024八上·杭州期末)黃河、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下列關于黃河、長江共同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上游多峽谷且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②中游地形破碎,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③下游都具有江闊水深航運便利的特點④近年來黃河長江的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2024八上·杭州期末)下表是“1843年中英兩國進出口貨物稅率變化表”,導致表中稅率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貨物 舊稅率(%) 新稅率(%)棉花 24.19 5.56棉紗 13.38 5.56斜紋布 14.92 5.56A.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B.中國手工業技術比較薄弱C.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 D.中英《北京條約》的簽訂12.(2024八上·杭州期末)“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此詩歌頌的歷史事件是( )A.林則徐虎門銷煙 B.黃海大戰C.左宗棠收復新疆 D.中法戰爭13.(2024八上·杭州期末)聽聞《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時,張之洞發出“倭約萬分無理,地險、商利、餉力、兵權一朝奪盡,神人共憤,意在吞噬中國,非僅割占數地而已”的感慨。該條約簽訂后出現的后果有( )①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 ②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③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④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4.(2024八上·杭州期末)下列圖片反映的歷史事件,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京師大學堂 ②民報 ③青年雜志 ④江南制造總局A.①③④② B.④①②③ C.③①④② D.④③①②15.(2024八上·杭州期末)制作學習卡片是學習歷史的一種基本方法。這張學習卡片記錄的歷史事件是( )時間:1898年6月到9月 人物:光緒帝、康有為、梁啟超 內容:改革政府機構;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A.虎門銷煙 B.洋務運動 C.公車上書 D.百日維新16.(2024八上·杭州期末)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前輩譚嗣同選擇為變法流血犧牲,鄧世昌選擇與敵人同歸于盡,他們堅守的“初心”是( )A.推翻滿清政府 B.挽救民族危亡C.實現民主共和 D.實行君主立憲17.(2024八上·杭州期末)1905年,以興中會、華興會和日知會等革命團體的聯合為基礎,成立了中國同盟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中國同盟會( )A.提出第一個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B.首先提出振興中華的宗旨C.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D.標志著清朝統治走向崩潰18.(2024八上·杭州期末)為紀念某次起義,有人書寫了以下對聯:“七十二健兒,酣戰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這次起義是( )A.萍瀏醴起義 B.黃花崗起義 C.廣西起義 D.安慶起義19.(2024八上·杭州期末)民國時期,保守的知識分子驚恐不安,稱新文化運動為“洪水猛獸”“異端邪說”,“功利倡而廉恥喪,科學尊而禮義亡,以放蕩為自由,以攘奪為責任”。下列對這段材料的理解,正確的是( )A.新文化運動導致人民道德敗壞B.新文化之“自由”實際是放縱私欲C.新文化運動導致社會動亂不息D.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傳統的綱常禮教20.(2024八上·杭州期末)一戰后,在巴黎和會上英美法等帝國主義國家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消息傳到國內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屬于該運動的口號有( )①“外爭主權,內除國賊”②“反對華北自治”③“拒絕在和約上簽字”④“誓死力爭,還我青島”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1.(2024八上·杭州期末)20世紀20年代,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先后發表了《統一的國民運動》、《孫傳芳自己想想看》、《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著名文章,不懈地揭露封建軍閥反動本性,動員工農群眾投身革命。由此可見,該刊( )A.直接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 B.反映出中日矛盾的尖銳C.強調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 D.配合了北伐戰爭的進展22.(2024八上·杭州期末)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軍隊建設。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的會議是( )A.中共七大 B.三灣改編 C.古田會議 D.八七會議23.(2024八上·杭州期末)1928年,毛澤東總結道:“我們鬧革命,光是跑來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個家,不然就很困難。有了這個家,就可以作為同敵人進行革命斗爭的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個“家”是( )A.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B.鄂豫皖革命根據地C.中央革命根據地 D.湘鄂贛革命根據地24.(2024八上·杭州期末)下列史實反映的主題是( )A.國民革命運動 B.工農武裝割據C.開辟敵后戰場 D.解放戰爭勝利25.(2024八上·杭州期末)有學者評價“長征是將革命劃分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條分界線”。之所以稱之為“分界線”是因為長征( )A.建立了中華蘇維埃政權 B.找到了正確革命道路C.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 D.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26.(2024八上·杭州期末)愛國將領張學良在自己95歲生日時說:“回憶近一個世紀的人生歷程,我對1936年發動的事變無悔,如果再走一遍人生路,還會這樣做”。“1936年發動的事變”和平解決,標志著( )A.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B.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C.國共十年內戰基本停止 D.終結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27.(2024八上·杭州期末)有人認為,武漢會戰結束后,中國軍隊在戰略層面取得勝利。這一觀點的依據是( )A.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B.國民黨軍隊取得抗戰首次大捷C.中國軍隊開始戰略反攻 D.中國成為世界反法西斯主戰場28.(2024八上·杭州期末)“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國逞兇狂。全國軍民齊奮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材料反映了中國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是( )A.進行正面戰場的抵抗 B.中華民族實現了全面覺醒C.實行了全民族的抗戰 D.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29.(2024八上·杭州期末)以下關于解放戰爭中重大戰役或軍事行動所取得的戰果表述正確的是( )序號 戰役或軍事行動 取得戰果① 孟良崮戰役 打退了國民黨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② 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 強渡黃河天險,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③ 遼沈戰役 攻占遼寧、長春、沈陽,解放東北全境④ 平津戰役 北平和平解放,華北全境基本解放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0.(2024八上·杭州期末)“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空前的勝利,在今天以前,是我們屈辱悲苦的黑暗時代,自今天起,將是我們富強康樂自由平等的光明時代。……中國五十年及東北十四年的大恥,今日得以昭雪。”文中“空前的勝利”及“東北十四年的大恥”分別是指( )A.南京解放、七七事變 B.抗戰勝利、九一八事變C.南京解放、八一三事變 D.抗戰勝利、一 二八事變31.(2024八上·杭州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海河是我國七大河流之一。海河水系由海河干流和上游的五大支流組成,支流眾多。歷史上海河流域洪澇災害頻繁,是災害損失嚴重的地區,經過近50多年的治理,海河流域防洪減災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圖甲為海河流域水系及其水利工程示意圖。圖乙為海河流域某地的氣溫與降水量。圖甲 海河流域水系及其水利工程 圖乙 海河流域某地的氣溫與降水(1)海河流域的氣候類型為 ;其夏季的氣候特征是 ,受其影響此時海河流域進入 (汛期/枯水期)。(2)海河流域的河流在流向上有什么共同特點?結合所學,從氣候和地形角度簡析歷史上海河流域洪澇災害頻發的自然原因。(3)指出在海河上游修建水庫的主要目的并說出海河流域新開河道的主要功能。32.(2024八上·杭州期末)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探索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從1840年開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國蹣跚地步入近代,隨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國人通過條約“合法”地剝奪榨取、管束控制中國,驅使中國社會脫出常軌,改道變形。——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二: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清王朝消除了內外兩個致命威脅,舒緩了一口氣,隨后的一段時期,清朝表現出一種相當顯著的復興氣象。……保持與外國列強之間的和平,以及采納西方的外交實踐與軍事和技術手段來發起自強運動。——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材料三:中國的失敗使國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識之士如康有為、梁啟超等痛定思痛,開始探索新的救國之道。他們認為,中國要生存、要強大,應該而且也只能像日本那樣維新變法,學習西方。——雷頤《走向革命:細說晚清七十年》材料四:對于孫中山領導了20世紀以來中國第一次革命,胡錦濤認為,20世紀以來,我國先后發生三次偉大革命。……這場革命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譜寫了古老中國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篇章。——《中共領導人眼中的孫中山一脈相承與時俱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你如何理解“脫出常軌,改道變形”?請寫出中國步入近代的標志性事件。(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清王朝消除的“內外兩個致命威脅”分別是什么?據材料說明清政府“自強”的手段。(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有識之士“探索新的救國之道”,是從哪一層面著手的?“中國的失敗”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這次失敗說明了什么?(4)“20世紀以來中國第一次革命”是指什么革命?你認為這次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33.(2024八上·杭州期末)百年黨史,風云激蕩。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戰勝艱難險阻,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民族復興的奮斗凱歌。某同學在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內容時,以從“天安門”到“天安門”為線索整理了下列資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請在①、②處填上合適的歷史事件,使材料一、二表述完整。① ;② 。(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一與材料二所示事件之間的關系。(3)任選材料三中的一則信息,闡述材料二中所體現的“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A2.C【知識點】我國的人口特點【解析】【點評】本題考查我國的人口分布和民族分布格局。我國人口分布呈現出明顯的不均衡性。一般來說,以黑龍江省的黑河至云南省的騰沖一線為界,東部地區人口多,西部地區人口少。此線以東人口稠密,面積僅占全國總面積的43%,人口卻占全國總人口的94%;此線以西人口稀疏,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57%,人口只占總人口的6%。1.可以看到位于東南部的省區,例如江蘇省、廣東省和福建省的人口密度大,位于西部和北部的省區新疆、西藏和青海的人口密度小,因此我國人口分布是東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系數,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A2.中國各民族的人口分布呈現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特點。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民族地區也有漢族居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許多少數民族既有一塊或幾塊聚居區,又散居全國各地,C正確。故答案為:C3.【答案】D【知識點】地勢和地形【解析】【分析】甲區域位于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一線的東側,屬于我國地勢第三階梯上, 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是平原和丘陵 乙區域位于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一線的西側,昆侖山脈-祁連山-橫斷山脈的東側,屬于地勢第二階梯上, 海拔在1000-2000米,局部地區低于500米;丙區域位于昆侖山脈-祁連山-橫斷山脈的西側,屬于地勢第三階梯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我國地勢第三階梯。我國地勢呈三級階梯狀逐級下降,地勢可劃分為中國第一級階梯、中國第二級階梯與中國第三級階梯共三級階梯。 階梯狀分布的特點,使我國大多數河流流向為自西向東。 階梯第一級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附近,海拔在4000米以上。 階梯第二級主要分布在我國主要高原,如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海拔1-2千米 階梯第三級主要分布在我國主要平原,海拔500米以下。【答案】4.B5.D6.C【知識點】氣候多樣,季風顯著【解析】【點評】 海壇島的民居特點主要表現為低矮、屋頂緩、窗大。 海壇島,位于福建省,具有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地理特征,這些特征直接影響著當地民居的設計和建造。島上的民居適應了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這種氣候特點表現為夏長冬短、風大、雨少、蒸發強。由于島上的土壤層較薄,地貌大多巖石裸露,盛產花崗巖,居民在建造房屋時,就地取材,使用條石、毛石、青石等塊狀石料作為墻體材料,以木材作為樓板及屋頂結構,建造出極具地域特色的石頭厝民居。4.根據材料當中的“ 光長石頭不長草,風沙滿地跑,房子像碉堡 ”可以得知該地區位于沿海地區,風力強勁,所以導致地表不長草,B正確,降水多、日照強和氣溫高無法從材料當中體現,ACD錯誤。故答案為:B5.AC、海壇島的風力大,為了降低風大對房子的損害,房屋比較低矮,AC錯誤;B、海壇島的風力很大,窗戶大可以使得大風吹進屋子內,不利于房屋的安全,B錯誤;D、海壇島風力大,低矮的房子、緩緩的屋頂和小窗可以減少風對房屋的影響,D正確。故答案為:D6.海壇島沿海分布,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因此當地的居民主要從事的是漁業,C正確。故答案為:C7.【答案】C【知識點】氣候多樣,季風顯著;母親河———長江黃河【解析】【分析】①浙江省位于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長江三角洲的南部,①正確;②浙江省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溫和濕潤,②錯誤;③浙江省境內山地丘陵廣布,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③錯誤;④錢塘江流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因此自西南向東北,經杭州注入東海,④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浙江省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東臨東海,南接福建,西與江西、安徽相連,北與上海、江蘇接壤。境內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因江流曲折,稱之江,又稱浙江,省以江名,簡稱“浙”。浙江地處亞熱帶中部,屬季風性濕潤氣候,氣溫適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豐沛。【答案】8.B9.A【知識點】地勢和地形;氣候多樣,季風顯著【解析】【點評】本題考查川藏鐵路的概況和意義。一般來說交通線的修建可以完善交通運輸網;促進沿線地區資源開發和物資外運;帶動沿線經濟發展;促進旅游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等。 促進社會穩定繁榮;加強地區間文化信息交流;鞏固國防;加強民族團結等。8.A、渝是重慶市的簡稱,川藏鐵路沒有經過重慶市,A錯誤;B、川藏鐵路東起四川省成都市、西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經過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B正確;C、川藏鐵路沿線緯度較低,四川盆地境內氣候濕潤,降水豐富,C錯誤;D、川藏鐵路經過的河流當中有的注入太平洋,并非全部注入印度洋,D錯誤。故答案為:B9.①川藏鐵路開通后,可以方便西藏的物資對外銷售,促進西藏的經濟發展,能夠促進民族團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①正確;②川藏鐵路的開通可以維護國家統一、鞏固邊疆穩定,②正確;③川藏鐵路的開通可以完善路網結構,增強進藏交通能力,③正確;④鐵路的開通不能消除沿線地區的自然災害,④錯誤。故答案為:A10.【答案】B【知識點】母親河———長江黃河【解析】【分析】①長江和黃河上游地區多峽谷,因此河流的流速快,河流的水量豐富,使得上游地區水能資源豐富,①正確;② 中游地形破碎,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是黃河的現象,長江沒有,②錯誤;③黃河下游地區形成地上河,泥沙淤積,③錯誤;④ 通過政府和人民的努力,近年來黃河長江的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④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黃河和長江的概述。長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經青海、西藏等11個省區,最終注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是我國第一長河。黃河源自巴顏喀拉山,流經青海、四川等9省區,注入渤海,是我國第二長河。 長江、黃河都發源于青藏高原,源頭位于青海省。11.【答案】C【知識點】鴉片戰爭【解析】【分析】A、稅率的下降和清政府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沒有關系,A錯誤;B、材料當中沒有體現中國的手工業技術薄弱,B錯誤;CD、由圖表可知,1843年前后中英兩國進出口貨物稅率出現了大幅下降。結合所學,鴉片戰爭,中國戰敗,1842年被迫簽訂《南京條約》,規定英國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因此,1843年前后中英兩國進出口貨物稅率出現了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協定關稅的影響,C正確,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是一個經濟上自主的國家,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著統治地位;條約簽訂后,中國領土、領海、司法等主權遭破壞。外國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12.【答案】C【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這首詩歌頌的是左宗棠收復新疆。 這首詩“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通過描繪左宗棠率領湖湘軍收復新疆的場景,表達了對其偉大功績的頌揚。詩中的“湖湘子弟”指的是湖南籍的士兵,而“新栽楊柳三千里”則形象地描繪了左宗棠在新疆廣植樹木,改善環境的舉措。這首詩不僅紀念了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歷史事件,也反映了他對新疆開發和建設的貢獻,C正確,ABD與其無關。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左宗棠收付新疆。清軍收復新疆之戰,又稱“左宗棠收復新疆” ,是晚清欽差大臣左宗棠統帥清軍,消滅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勢力、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戰爭。13.【答案】D【知識點】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解析】【分析】 ①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是《辛丑條約》的內容,①錯誤;②《馬關條約》簽訂之后,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的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②正確;③《馬關條約》簽訂之后 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③正確;④ 《馬關條約》 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④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馬關條約》簽訂的影響。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鴻章為議和全權大臣,前往日本馬關議和。經過談判,雙方簽訂中日《馬關條約》,規定: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馬關條約》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4.【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898年戊戌變法,經光緒皇帝下詔,京師大學堂在孫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創立。《民報》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1905年11月26日創刊于東京。《青年雜志》是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創刊的一本雜志,由陳獨秀創辦。 江南制造總局于1965年9月成立于上海,因此正確的順序是④①②③。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我國近代化探索的順序,我國近代化的探索按照時間順序主要有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15.【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事件的時間是1898年,人物是光緒帝、康有為和梁啟超,內容是改革政府機構,可知反映的是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的人物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1895年春,康有為、梁啟超發起公車上書,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D正確,ABC與材料無關。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百日維新運動。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16.【答案】B【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 “前輩譚嗣同選擇為變法流血犧牲、鄧世昌選擇與敵人同歸于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譚嗣同用生命來喚醒中國國民的民族意識。鄧世昌為國家犧牲自我,是民族英雄,他們都是為了挽救民族危機做出的犧牲,B正確,ACD與其無關。故答案為:B【點評】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勇敢戰斗,在戰艦受重創側傾的情況下,全速撞向日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旗艦“吉野”,決心與其同歸于盡。不幸魚雷發射管被敵擊中,艦體爆裂沉沒,同全艦250余名官兵一起壯烈殉國。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宣布變法,譚嗣同被薦進京。但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派反對新政并發動政變,對維新派殘酷鎮壓,譚嗣同為變法獻身,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終年33歲。17.【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A、中共二大在近代中國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A錯誤;B、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他在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組建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并首次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B錯誤;C、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的革命政黨,C正確;D、 標志著清朝統治走向崩潰的事件是辛亥革命,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同盟會。中國同盟會,全稱為中國革命同盟會(由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合并而成),是晚清由孫中山領導和組織的一個統一的全國性資產階級革命政黨。18.【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據對聯“七十二健兒,酣戰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及所學知識可知,對聯中的起義是黃花崗起義。1911年4月,黃興親率一百余名革命黨人攻入兩廣總督衙門,總督張鳴岐嚇得爬后墻逃走,革命黨人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終因眾寡懸殊而失敗,很多革命黨人壯烈犧牲。后來,將收斂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遺骸,合葬于廣州黃花崗,稱作“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歷史上也將這次起義稱為黃花崗起義。ACD三項和題干對聯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黃花崗起義是題干描述的起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黃花崗起義的相關史實及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黃花崗起義的相關史實。19.【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A、新文化運動并沒有導致人民道德的破壞,A錯誤;B、新文化之“自由”實際上并不是是放縱私欲,而是解放人的思想,B錯誤;C、新文化運動沒有導致社會動亂不息,C錯誤;D、新文化使保守知識分子驚恐不安。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傳統的倫理綱常,因此保守知識分子視其為“洪水猛獸”“異端邪說”,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 ;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20.【答案】C【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 一戰后,在巴黎和會上英美法等帝國主義國家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消息傳到國內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這場運動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的口號有“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誓死力爭,還我青島”,①③④正確,反對華北自治是抗日戰爭時期,②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五四運動的口號。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游行、請愿、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趁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21.【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A、中共三大的召開推動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A錯誤;B、材料當中的是打倒軍閥,和中日矛盾沒有關系,B錯誤;C、材料當中沒有體現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C錯誤;D、 20世紀20年代,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發表著名文章,不懈地揭露封建軍閥反動本性,動員工農群眾投身革命,推動了北伐戰爭的進程,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 本題考查北伐戰爭的時間和目的。北伐戰爭的直接打擊目標是受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主要有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派勢力,其兵力達70萬人。22.【答案】C【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古田會議,于1929年12月28日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村召開,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這次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古田會議的相關史實。1929年12月召開的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古田會議決議總結了南昌起義以來紅軍建設的經驗教訓,批評糾正了黨內軍內滋長的單純軍事觀點、極端民主化、主觀主義等錯誤思想,提出要從思想上建黨和保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23.【答案】A【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據題干“我們鬧革命,光是跑來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個家,不然就很困難。有了這個家,就可以作為同敵人進行革命斗爭的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個“家”是井岡山。1927年,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失敗后,當即立斷,率部隊向井岡山進軍,開始創建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是中國共產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革命道路的開始。A項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個“家”,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及學生的理解能力。可據“根據地”得出答案,知道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24.【答案】B【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A、國民革命運動一般指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A錯誤;B“工農武裝割據”是毛澤東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1937年)提出的關于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理論,材料當中的時期正是工農武裝割據時期,B錯誤;C、1937年11月,太原失守,華北抗戰進入了建立根據地、進行游擊戰爭的新階段,開辟了敵后戰場,C錯誤;D、解放戰爭的勝利是在1949年,D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加強對事件時間的把握。“工農武裝割據”是毛澤東提出的關于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的一個科學概念。 它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的三者密切結合。25.【答案】D【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據所學知,通過長征,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宣傳了革命思想,擴大是黨的影響。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反對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因此“分界線”喻指的是長征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ABC三項理解正確,不符合題意;D項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是之所以稱之為“分界線”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長征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注意識記長征的經過及其歷史意義。26.【答案】C【知識點】西安事變【解析】【分析】A、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發生于1937年7月7日,是日本繼“九一八”事變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繼續和發展,也是中國全面抗擊日本侵略戰爭的起點 ,A錯誤;B、1926年,國共合作進行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B錯誤;C、 1936年發動的事變也就是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國共十年內戰的基本結束,C正確;D、1949年三大戰役結束后,國民黨精銳部隊損失殆盡,基本宣告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終結,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西安事變的時間和影響。 西安事變發生在1936年12月12日,是由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的兵諫,旨在逼迫蔣介石抗日。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標志著中國從國內戰爭到全國抗戰的偉大轉變。這一事件推動了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實現了團結抗日,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內戰,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準備了必要的前提。27.【答案】A【知識點】“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A、 武漢會戰結束后,中國軍隊在戰略層面取得勝利的依據是日本由于戰線太長、兵力不足,改變了速決戰方針,導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A正確;B、臺兒莊戰役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也是徐州會戰中國民革命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B錯誤;C、1945年8月10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大反攻開始,C錯誤;D、中國成為世界反法西斯主戰場和武漢會戰結束后,中國軍隊在戰略層面取得勝利沒有關系,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武漢會戰的意義。武漢會戰,發生于1938年6月至10月,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的一場至關重要戰役。在此期間,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與日軍進行了殊死搏斗,盡管最終未能守住武漢,但這場戰役的歷史意義卻極為深遠。此戰極大的鼓舞人們的斗爭信心,同時為國家的戰略儲備以及人才戰略戰役至大后方爭取了時間。28.【答案】C【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依據童謠中“全國軍民齊奮起,打得日寇投了降”可知實行了全民族抗戰是中國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所以A項符合題意; 進行正面戰場的抵抗 、中華民族實現了全面覺醒 和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材料當中沒有體現,AB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有幾個方面:第一,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二,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第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同世界所有愛好和平和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以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開的。29.【答案】C【知識點】三大戰役;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① 孟良崮戰役打退了國民黨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①正確;②解放戰爭第三年,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進行了戰略決戰,濟南戰役揭開戰略決戰的序幕,②錯誤;③遼沈戰役 攻占遼寧、長春、沈陽,解放東北全境,③正確;④平津戰役使得北平和平解放,華北全境基本解放,④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解放戰爭的戰役意義。1947年夏,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戰略進攻的序幕。“像一把尖刀插進敵人的心臟” 隨后,其他戰場的人民解放軍也相繼轉入進攻,先后殲滅國民黨精銳200多萬,迫使國民黨軍隊退守沈陽、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動防御作戰。30.【答案】B【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東北十四年的大恥”指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三省被日本占領長達十四年,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段屈辱歷史。此外,文中提到的“中國五十年及東北十四年的大恥”中的“中國五十年”指的是從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到1945年中國抗戰勝利這五十年,進一步印證了文中所指的“空前的勝利”和“東北十四年的大恥”分別對應的是抗戰勝利和九一八事變,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徹底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31.【答案】(1)溫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汛期(2)由西、北、南三面向東匯集,注入渤海。海河流域夏季降水豐富,多暴雨,干支流水量大;上游位于山區,落差大,水流快速匯入干流;中下游地勢低平,水流速度減慢,泄洪不暢(3)攔蓄洪水,攔蓄泥沙;排澇泄洪,減少洪澇災害;【知識點】地勢和地形;氣候多樣,季風顯著【解析】【分析】(1)根據圖乙可以看到海河流域夏季高溫多雨,冬季的最低月均溫在0℃以下,冬季寒冷干燥,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夏季的氣溫高,夏季降水多,夏季高溫多雨,海河流域夏季降水多,因此河流進入汛期。(2)根據圖甲可以看到,海河流域的支流從西面、南面和北面匯入注入東面,最終注入渤海。氣候方面 ,海河流域位于溫帶季風區,氣候特征為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這種氣候條件導致雨水迅速而大量地降落,增加了洪澇災害的風險。夏季的暴雨是導致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大量的雨水迅速匯入河流,超過了河流的承載能力,從而導致洪水 。 地形方面 ,海河流域中下游地勢平坦且低洼,這樣的地形特點導致排水不暢,雨水無法迅速排出,進一步加劇了洪澇災害的發生。此外,海河支流眾多,形成扇狀水系,在夏季整個流域進入汛期時,眾多支流的水匯入干流,增加了發生洪澇的可能性。河道泥沙淤積嚴重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它不僅影響了河道的正常排水功能,還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洪澇災害的嚴重程度 。(3)在海河上游修建水庫的主要目的是調節徑流。 這一目的的實現,可以有效地攔蓄雨季的降水,調節下游地區的下泄水量,從而減輕防洪壓力。在枯水期,這些儲存的水可以被供應給中下游地區的人民,用于生產生活,確保了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供應 。此外,這樣的水庫建設還有助于涵養水源和攔截泥沙,對改善生態環境和保障農業灌溉也有積極作用 。 海河流域新開河道的主要功能是減緩洪澇災害。 海河流域新開河道位于河流下游入海口,主要為了加快河水的排泄,減緩洪澇災害。【點評】本題考查海河的水文特征和洪災多發的原因。海河水系支流眾多,各支流河床上寬下窄,進入平原后,又因縱坡減緩,河床淤塞,河道泄洪能力大減,兩河道之間卻形成封閉型的河間洼地。洪水季節,河堤也易潰決。32.【答案】(1)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2)內: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外:第二次鴉片戰爭途徑;采納西方的軍事和技術。(3)政治制度;甲午戰爭;證明洋務運動的失敗,說明只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挽救不了中國。(4)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知識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可以得知中國社會脫出常軌,改道變形的時間是1840年開始的,是因為從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國不再享有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鴉片戰爭使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清王朝消除的”內外兩個致命威脅”一個是1851年到186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洪秀全領導了金田起義,其主要目的是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一個有錢同使,有田同耕,有衣同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太平天國”。還有一個威脅是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根據材料當中“ 采納西方的外交實踐與軍事和技術手段來發起自強運動 ”可知清政府發動了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3) 一些有識之士如康有為、梁啟超等痛定思痛,開始探索新的救國之道,這個救國之道是提倡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是因為之前洋務運動的失敗,單純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是不能挽救中國。(4)孫中山領導了20世紀以來中國第一次革命,可知這次革命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意義是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進步潮流的閘門。【點評】本題考查我國近代化的探索。中國近代化的探索由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器物),到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這告訴我們地主階級、資產階級都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33.【答案】(1)五四運動;中共一大的召開(2)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從而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或: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階級條件;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思想條件。(3)1935年遵義會議召開,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一代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在極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1937年9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一一五師取得平型關大捷,這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神話;1949年4月,在中國共產黨的指揮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知識點】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紅軍長征【解析】【分析】(1)圖中的事件一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革命運動,為五四運動,事件二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為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2)材料一的事件是五四運動,材料二的事件是共產黨的誕生,五四運動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3)答案不限,三個事件都可以選擇,第一個事件生死攸關,力挽狂瀾,可知是遵義會議的召開,遵義會議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而召開的。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方面問題的會議 。這次會議,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事件二是抗日戰爭時期的首戰大捷,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可知是平型關大捷;第三個事件是解放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點評】本題考查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事件。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指1919年五四運動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段歷史時期。1919年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以來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分界線。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1 / 1浙江省杭州市八區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檢測試卷(2024八上·杭州期末)中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人口分布很不均勻。據此完成問題江蘇 廣東 福建 新疆 西藏 青海人口密度(人/每平方千米) 743 511 338 10 2 8民族(個) 56 56 56 55 20 541.根據表格,分析我國人口的分布特點是( )A.東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少 B.東南人口稀少,西北人口稠密C.東部人口稀少,西部人口稠密 D.南部人口稀少,北部人口稠密2.我國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現的格局是( )A.大散居,小聚居,分區獨居 B.小散居,大聚居,分區獨居C.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 D.小散居,大聚居,交錯雜居【答案】1.A2.C【知識點】我國的人口特點【解析】【點評】本題考查我國的人口分布和民族分布格局。我國人口分布呈現出明顯的不均衡性。一般來說,以黑龍江省的黑河至云南省的騰沖一線為界,東部地區人口多,西部地區人口少。此線以東人口稠密,面積僅占全國總面積的43%,人口卻占全國總人口的94%;此線以西人口稀疏,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57%,人口只占總人口的6%。1.可以看到位于東南部的省區,例如江蘇省、廣東省和福建省的人口密度大,位于西部和北部的省區新疆、西藏和青海的人口密度小,因此我國人口分布是東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系數,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A2.中國各民族的人口分布呈現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特點。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民族地區也有漢族居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許多少數民族既有一塊或幾塊聚居區,又散居全國各地,C正確。故答案為:C3.(2024八上·杭州期末)我國地勢大致呈甲、乙、丙三級階梯分布(如圖)。以下階梯信息描述對應正確的一項是( )①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是平原和丘陵②海拔在1000-2000米,局部地區低于500米③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A.第一級階梯—甲—① 第二級階梯—乙—② 第三級階梯—丙—③B.第一級階梯—甲—③ 第二級階梯—乙—② 第三級階梯—丙—①C.第一級階梯—丙—① 第二級階梯—乙—② 第三級階梯—甲—③D.第一級階梯—丙—③ 第二級階梯—乙—② 第三級階梯—甲—①【答案】D【知識點】地勢和地形【解析】【分析】甲區域位于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一線的東側,屬于我國地勢第三階梯上, 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是平原和丘陵 乙區域位于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一線的西側,昆侖山脈-祁連山-橫斷山脈的東側,屬于地勢第二階梯上, 海拔在1000-2000米,局部地區低于500米;丙區域位于昆侖山脈-祁連山-橫斷山脈的西側,屬于地勢第三階梯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我國地勢第三階梯。我國地勢呈三級階梯狀逐級下降,地勢可劃分為中國第一級階梯、中國第二級階梯與中國第三級階梯共三級階梯。 階梯狀分布的特點,使我國大多數河流流向為自西向東。 階梯第一級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附近,海拔在4000米以上。 階梯第二級主要分布在我國主要高原,如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海拔1-2千米 階梯第三級主要分布在我國主要平原,海拔500米以下。(2024八上·杭州期末)福建海壇島面積約277平方千米,人口約35萬人,地勢低平,是大陸距離臺灣島最近的地方。當地盛傳“光長石頭不長草,風沙滿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謠。據此完成問題。4.該民謠反映了當地氣候的突出特點是( )A.降水多 B.風力大 C.日照強 D.氣溫高5.依據當地自然環境特征,推測海壇島傳統民居的特點是( )A.高大、屋頂尖、窗大 B.低矮、屋頂緩、窗大C.高大、屋頂尖、窗小 D.低矮、屋頂緩、窗小6.當地居民主要從事( )A.種植業 B.林業 C.漁業 D.牧業【答案】4.B5.D6.C【知識點】氣候多樣,季風顯著【解析】【點評】 海壇島的民居特點主要表現為低矮、屋頂緩、窗大。 海壇島,位于福建省,具有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地理特征,這些特征直接影響著當地民居的設計和建造。島上的民居適應了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這種氣候特點表現為夏長冬短、風大、雨少、蒸發強。由于島上的土壤層較薄,地貌大多巖石裸露,盛產花崗巖,居民在建造房屋時,就地取材,使用條石、毛石、青石等塊狀石料作為墻體材料,以木材作為樓板及屋頂結構,建造出極具地域特色的石頭厝民居。4.根據材料當中的“ 光長石頭不長草,風沙滿地跑,房子像碉堡 ”可以得知該地區位于沿海地區,風力強勁,所以導致地表不長草,B正確,降水多、日照強和氣溫高無法從材料當中體現,ACD錯誤。故答案為:B5.AC、海壇島的風力大,為了降低風大對房子的損害,房屋比較低矮,AC錯誤;B、海壇島的風力很大,窗戶大可以使得大風吹進屋子內,不利于房屋的安全,B錯誤;D、海壇島風力大,低矮的房子、緩緩的屋頂和小窗可以減少風對房屋的影響,D正確。故答案為:D6.海壇島沿海分布,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因此當地的居民主要從事的是漁業,C正確。故答案為:C7.(2024八上·杭州期末)下列關于浙江省的說法,正確的有( )①地處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②冬季寒冷干燥,平均氣溫在0℃以下③全省地形主要以平原和高原為主④錢塘江自西南向東北,經杭州注入東海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C【知識點】氣候多樣,季風顯著;母親河———長江黃河【解析】【分析】①浙江省位于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長江三角洲的南部,①正確;②浙江省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溫和濕潤,②錯誤;③浙江省境內山地丘陵廣布,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③錯誤;④錢塘江流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因此自西南向東北,經杭州注入東海,④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浙江省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東臨東海,南接福建,西與江西、安徽相連,北與上海、江蘇接壤。境內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因江流曲折,稱之江,又稱浙江,省以江名,簡稱“浙”。浙江地處亞熱帶中部,屬季風性濕潤氣候,氣溫適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豐沛。(2024八上·杭州期末)川藏鐵路東起四川省成都市、西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線路全長1838千米。2021年6月25日,川藏鐵路拉薩-林芝段開通運營,預計2026年底全線建成通車。讀圖文材料,完成問題8.據圖判斷,川藏鐵路沿線( )A.經過渝、川、滇、藏四省區 B.經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C.氣溫低,降水少,風沙大 D.所有河流均注入印度洋9.川藏鐵路開通后,能夠( )①促進民族團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②維護國家統一、鞏固邊疆穩定③完善路網結構,增強進藏交通能力④消除沿線的地震等自然災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8.B9.A【知識點】地勢和地形;氣候多樣,季風顯著【解析】【點評】本題考查川藏鐵路的概況和意義。一般來說交通線的修建可以完善交通運輸網;促進沿線地區資源開發和物資外運;帶動沿線經濟發展;促進旅游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等。 促進社會穩定繁榮;加強地區間文化信息交流;鞏固國防;加強民族團結等。8.A、渝是重慶市的簡稱,川藏鐵路沒有經過重慶市,A錯誤;B、川藏鐵路東起四川省成都市、西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經過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B正確;C、川藏鐵路沿線緯度較低,四川盆地境內氣候濕潤,降水豐富,C錯誤;D、川藏鐵路經過的河流當中有的注入太平洋,并非全部注入印度洋,D錯誤。故答案為:B9.①川藏鐵路開通后,可以方便西藏的物資對外銷售,促進西藏的經濟發展,能夠促進民族團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①正確;②川藏鐵路的開通可以維護國家統一、鞏固邊疆穩定,②正確;③川藏鐵路的開通可以完善路網結構,增強進藏交通能力,③正確;④鐵路的開通不能消除沿線地區的自然災害,④錯誤。故答案為:A10.(2024八上·杭州期末)黃河、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下列關于黃河、長江共同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上游多峽谷且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②中游地形破碎,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③下游都具有江闊水深航運便利的特點④近年來黃河長江的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知識點】母親河———長江黃河【解析】【分析】①長江和黃河上游地區多峽谷,因此河流的流速快,河流的水量豐富,使得上游地區水能資源豐富,①正確;② 中游地形破碎,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是黃河的現象,長江沒有,②錯誤;③黃河下游地區形成地上河,泥沙淤積,③錯誤;④ 通過政府和人民的努力,近年來黃河長江的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④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黃河和長江的概述。長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經青海、西藏等11個省區,最終注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是我國第一長河。黃河源自巴顏喀拉山,流經青海、四川等9省區,注入渤海,是我國第二長河。 長江、黃河都發源于青藏高原,源頭位于青海省。11.(2024八上·杭州期末)下表是“1843年中英兩國進出口貨物稅率變化表”,導致表中稅率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貨物 舊稅率(%) 新稅率(%)棉花 24.19 5.56棉紗 13.38 5.56斜紋布 14.92 5.56A.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B.中國手工業技術比較薄弱C.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 D.中英《北京條約》的簽訂【答案】C【知識點】鴉片戰爭【解析】【分析】A、稅率的下降和清政府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沒有關系,A錯誤;B、材料當中沒有體現中國的手工業技術薄弱,B錯誤;CD、由圖表可知,1843年前后中英兩國進出口貨物稅率出現了大幅下降。結合所學,鴉片戰爭,中國戰敗,1842年被迫簽訂《南京條約》,規定英國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因此,1843年前后中英兩國進出口貨物稅率出現了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協定關稅的影響,C正確,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是一個經濟上自主的國家,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著統治地位;條約簽訂后,中國領土、領海、司法等主權遭破壞。外國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12.(2024八上·杭州期末)“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此詩歌頌的歷史事件是( )A.林則徐虎門銷煙 B.黃海大戰C.左宗棠收復新疆 D.中法戰爭【答案】C【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這首詩歌頌的是左宗棠收復新疆。 這首詩“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通過描繪左宗棠率領湖湘軍收復新疆的場景,表達了對其偉大功績的頌揚。詩中的“湖湘子弟”指的是湖南籍的士兵,而“新栽楊柳三千里”則形象地描繪了左宗棠在新疆廣植樹木,改善環境的舉措。這首詩不僅紀念了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歷史事件,也反映了他對新疆開發和建設的貢獻,C正確,ABD與其無關。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左宗棠收付新疆。清軍收復新疆之戰,又稱“左宗棠收復新疆” ,是晚清欽差大臣左宗棠統帥清軍,消滅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勢力、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戰爭。13.(2024八上·杭州期末)聽聞《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時,張之洞發出“倭約萬分無理,地險、商利、餉力、兵權一朝奪盡,神人共憤,意在吞噬中國,非僅割占數地而已”的感慨。該條約簽訂后出現的后果有( )①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 ②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③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④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識點】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解析】【分析】 ①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是《辛丑條約》的內容,①錯誤;②《馬關條約》簽訂之后,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的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②正確;③《馬關條約》簽訂之后 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③正確;④ 《馬關條約》 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④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馬關條約》簽訂的影響。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鴻章為議和全權大臣,前往日本馬關議和。經過談判,雙方簽訂中日《馬關條約》,規定: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馬關條約》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4.(2024八上·杭州期末)下列圖片反映的歷史事件,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京師大學堂 ②民報 ③青年雜志 ④江南制造總局A.①③④② B.④①②③ C.③①④② D.④③①②【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898年戊戌變法,經光緒皇帝下詔,京師大學堂在孫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創立。《民報》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1905年11月26日創刊于東京。《青年雜志》是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創刊的一本雜志,由陳獨秀創辦。 江南制造總局于1965年9月成立于上海,因此正確的順序是④①②③。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我國近代化探索的順序,我國近代化的探索按照時間順序主要有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15.(2024八上·杭州期末)制作學習卡片是學習歷史的一種基本方法。這張學習卡片記錄的歷史事件是( )時間:1898年6月到9月 人物:光緒帝、康有為、梁啟超 內容:改革政府機構;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A.虎門銷煙 B.洋務運動 C.公車上書 D.百日維新【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事件的時間是1898年,人物是光緒帝、康有為和梁啟超,內容是改革政府機構,可知反映的是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的人物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1895年春,康有為、梁啟超發起公車上書,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D正確,ABC與材料無關。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百日維新運動。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16.(2024八上·杭州期末)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前輩譚嗣同選擇為變法流血犧牲,鄧世昌選擇與敵人同歸于盡,他們堅守的“初心”是( )A.推翻滿清政府 B.挽救民族危亡C.實現民主共和 D.實行君主立憲【答案】B【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 “前輩譚嗣同選擇為變法流血犧牲、鄧世昌選擇與敵人同歸于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譚嗣同用生命來喚醒中國國民的民族意識。鄧世昌為國家犧牲自我,是民族英雄,他們都是為了挽救民族危機做出的犧牲,B正確,ACD與其無關。故答案為:B【點評】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勇敢戰斗,在戰艦受重創側傾的情況下,全速撞向日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旗艦“吉野”,決心與其同歸于盡。不幸魚雷發射管被敵擊中,艦體爆裂沉沒,同全艦250余名官兵一起壯烈殉國。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宣布變法,譚嗣同被薦進京。但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派反對新政并發動政變,對維新派殘酷鎮壓,譚嗣同為變法獻身,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終年33歲。17.(2024八上·杭州期末)1905年,以興中會、華興會和日知會等革命團體的聯合為基礎,成立了中國同盟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中國同盟會( )A.提出第一個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B.首先提出振興中華的宗旨C.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D.標志著清朝統治走向崩潰【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A、中共二大在近代中國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A錯誤;B、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他在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組建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并首次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B錯誤;C、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的革命政黨,C正確;D、 標志著清朝統治走向崩潰的事件是辛亥革命,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同盟會。中國同盟會,全稱為中國革命同盟會(由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合并而成),是晚清由孫中山領導和組織的一個統一的全國性資產階級革命政黨。18.(2024八上·杭州期末)為紀念某次起義,有人書寫了以下對聯:“七十二健兒,酣戰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這次起義是( )A.萍瀏醴起義 B.黃花崗起義 C.廣西起義 D.安慶起義【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據對聯“七十二健兒,酣戰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及所學知識可知,對聯中的起義是黃花崗起義。1911年4月,黃興親率一百余名革命黨人攻入兩廣總督衙門,總督張鳴岐嚇得爬后墻逃走,革命黨人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終因眾寡懸殊而失敗,很多革命黨人壯烈犧牲。后來,將收斂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遺骸,合葬于廣州黃花崗,稱作“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歷史上也將這次起義稱為黃花崗起義。ACD三項和題干對聯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黃花崗起義是題干描述的起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黃花崗起義的相關史實及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黃花崗起義的相關史實。19.(2024八上·杭州期末)民國時期,保守的知識分子驚恐不安,稱新文化運動為“洪水猛獸”“異端邪說”,“功利倡而廉恥喪,科學尊而禮義亡,以放蕩為自由,以攘奪為責任”。下列對這段材料的理解,正確的是( )A.新文化運動導致人民道德敗壞B.新文化之“自由”實際是放縱私欲C.新文化運動導致社會動亂不息D.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傳統的綱常禮教【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A、新文化運動并沒有導致人民道德的破壞,A錯誤;B、新文化之“自由”實際上并不是是放縱私欲,而是解放人的思想,B錯誤;C、新文化運動沒有導致社會動亂不息,C錯誤;D、新文化使保守知識分子驚恐不安。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傳統的倫理綱常,因此保守知識分子視其為“洪水猛獸”“異端邪說”,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 ;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20.(2024八上·杭州期末)一戰后,在巴黎和會上英美法等帝國主義國家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消息傳到國內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屬于該運動的口號有( )①“外爭主權,內除國賊”②“反對華北自治”③“拒絕在和約上簽字”④“誓死力爭,還我青島”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C【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 一戰后,在巴黎和會上英美法等帝國主義國家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消息傳到國內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這場運動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的口號有“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誓死力爭,還我青島”,①③④正確,反對華北自治是抗日戰爭時期,②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五四運動的口號。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游行、請愿、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趁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21.(2024八上·杭州期末)20世紀20年代,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先后發表了《統一的國民運動》、《孫傳芳自己想想看》、《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著名文章,不懈地揭露封建軍閥反動本性,動員工農群眾投身革命。由此可見,該刊( )A.直接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 B.反映出中日矛盾的尖銳C.強調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 D.配合了北伐戰爭的進展【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A、中共三大的召開推動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A錯誤;B、材料當中的是打倒軍閥,和中日矛盾沒有關系,B錯誤;C、材料當中沒有體現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C錯誤;D、 20世紀20年代,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發表著名文章,不懈地揭露封建軍閥反動本性,動員工農群眾投身革命,推動了北伐戰爭的進程,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 本題考查北伐戰爭的時間和目的。北伐戰爭的直接打擊目標是受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主要有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派勢力,其兵力達70萬人。22.(2024八上·杭州期末)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軍隊建設。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的會議是( )A.中共七大 B.三灣改編 C.古田會議 D.八七會議【答案】C【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古田會議,于1929年12月28日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村召開,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這次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古田會議的相關史實。1929年12月召開的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古田會議決議總結了南昌起義以來紅軍建設的經驗教訓,批評糾正了黨內軍內滋長的單純軍事觀點、極端民主化、主觀主義等錯誤思想,提出要從思想上建黨和保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23.(2024八上·杭州期末)1928年,毛澤東總結道:“我們鬧革命,光是跑來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個家,不然就很困難。有了這個家,就可以作為同敵人進行革命斗爭的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個“家”是( )A.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B.鄂豫皖革命根據地C.中央革命根據地 D.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答案】A【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據題干“我們鬧革命,光是跑來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個家,不然就很困難。有了這個家,就可以作為同敵人進行革命斗爭的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個“家”是井岡山。1927年,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失敗后,當即立斷,率部隊向井岡山進軍,開始創建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是中國共產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革命道路的開始。A項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個“家”,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及學生的理解能力。可據“根據地”得出答案,知道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24.(2024八上·杭州期末)下列史實反映的主題是( )A.國民革命運動 B.工農武裝割據C.開辟敵后戰場 D.解放戰爭勝利【答案】B【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A、國民革命運動一般指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A錯誤;B“工農武裝割據”是毛澤東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1937年)提出的關于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理論,材料當中的時期正是工農武裝割據時期,B錯誤;C、1937年11月,太原失守,華北抗戰進入了建立根據地、進行游擊戰爭的新階段,開辟了敵后戰場,C錯誤;D、解放戰爭的勝利是在1949年,D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加強對事件時間的把握。“工農武裝割據”是毛澤東提出的關于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的一個科學概念。 它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的三者密切結合。25.(2024八上·杭州期末)有學者評價“長征是將革命劃分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條分界線”。之所以稱之為“分界線”是因為長征( )A.建立了中華蘇維埃政權 B.找到了正確革命道路C.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 D.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答案】D【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據所學知,通過長征,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宣傳了革命思想,擴大是黨的影響。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反對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因此“分界線”喻指的是長征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ABC三項理解正確,不符合題意;D項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是之所以稱之為“分界線”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長征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注意識記長征的經過及其歷史意義。26.(2024八上·杭州期末)愛國將領張學良在自己95歲生日時說:“回憶近一個世紀的人生歷程,我對1936年發動的事變無悔,如果再走一遍人生路,還會這樣做”。“1936年發動的事變”和平解決,標志著( )A.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B.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C.國共十年內戰基本停止 D.終結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答案】C【知識點】西安事變【解析】【分析】A、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發生于1937年7月7日,是日本繼“九一八”事變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繼續和發展,也是中國全面抗擊日本侵略戰爭的起點 ,A錯誤;B、1926年,國共合作進行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B錯誤;C、 1936年發動的事變也就是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國共十年內戰的基本結束,C正確;D、1949年三大戰役結束后,國民黨精銳部隊損失殆盡,基本宣告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終結,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西安事變的時間和影響。 西安事變發生在1936年12月12日,是由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的兵諫,旨在逼迫蔣介石抗日。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標志著中國從國內戰爭到全國抗戰的偉大轉變。這一事件推動了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實現了團結抗日,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內戰,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準備了必要的前提。27.(2024八上·杭州期末)有人認為,武漢會戰結束后,中國軍隊在戰略層面取得勝利。這一觀點的依據是( )A.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B.國民黨軍隊取得抗戰首次大捷C.中國軍隊開始戰略反攻 D.中國成為世界反法西斯主戰場【答案】A【知識點】“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A、 武漢會戰結束后,中國軍隊在戰略層面取得勝利的依據是日本由于戰線太長、兵力不足,改變了速決戰方針,導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A正確;B、臺兒莊戰役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也是徐州會戰中國民革命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B錯誤;C、1945年8月10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大反攻開始,C錯誤;D、中國成為世界反法西斯主戰場和武漢會戰結束后,中國軍隊在戰略層面取得勝利沒有關系,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武漢會戰的意義。武漢會戰,發生于1938年6月至10月,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的一場至關重要戰役。在此期間,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與日軍進行了殊死搏斗,盡管最終未能守住武漢,但這場戰役的歷史意義卻極為深遠。此戰極大的鼓舞人們的斗爭信心,同時為國家的戰略儲備以及人才戰略戰役至大后方爭取了時間。28.(2024八上·杭州期末)“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國逞兇狂。全國軍民齊奮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材料反映了中國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是( )A.進行正面戰場的抵抗 B.中華民族實現了全面覺醒C.實行了全民族的抗戰 D.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答案】C【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依據童謠中“全國軍民齊奮起,打得日寇投了降”可知實行了全民族抗戰是中國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所以A項符合題意; 進行正面戰場的抵抗 、中華民族實現了全面覺醒 和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材料當中沒有體現,AB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有幾個方面:第一,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二,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第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同世界所有愛好和平和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以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開的。29.(2024八上·杭州期末)以下關于解放戰爭中重大戰役或軍事行動所取得的戰果表述正確的是( )序號 戰役或軍事行動 取得戰果① 孟良崮戰役 打退了國民黨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② 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 強渡黃河天險,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③ 遼沈戰役 攻占遼寧、長春、沈陽,解放東北全境④ 平津戰役 北平和平解放,華北全境基本解放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三大戰役;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① 孟良崮戰役打退了國民黨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①正確;②解放戰爭第三年,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進行了戰略決戰,濟南戰役揭開戰略決戰的序幕,②錯誤;③遼沈戰役 攻占遼寧、長春、沈陽,解放東北全境,③正確;④平津戰役使得北平和平解放,華北全境基本解放,④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解放戰爭的戰役意義。1947年夏,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戰略進攻的序幕。“像一把尖刀插進敵人的心臟” 隨后,其他戰場的人民解放軍也相繼轉入進攻,先后殲滅國民黨精銳200多萬,迫使國民黨軍隊退守沈陽、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動防御作戰。30.(2024八上·杭州期末)“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空前的勝利,在今天以前,是我們屈辱悲苦的黑暗時代,自今天起,將是我們富強康樂自由平等的光明時代。……中國五十年及東北十四年的大恥,今日得以昭雪。”文中“空前的勝利”及“東北十四年的大恥”分別是指( )A.南京解放、七七事變 B.抗戰勝利、九一八事變C.南京解放、八一三事變 D.抗戰勝利、一 二八事變【答案】B【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東北十四年的大恥”指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三省被日本占領長達十四年,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段屈辱歷史。此外,文中提到的“中國五十年及東北十四年的大恥”中的“中國五十年”指的是從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到1945年中國抗戰勝利這五十年,進一步印證了文中所指的“空前的勝利”和“東北十四年的大恥”分別對應的是抗戰勝利和九一八事變,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徹底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31.(2024八上·杭州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海河是我國七大河流之一。海河水系由海河干流和上游的五大支流組成,支流眾多。歷史上海河流域洪澇災害頻繁,是災害損失嚴重的地區,經過近50多年的治理,海河流域防洪減災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圖甲為海河流域水系及其水利工程示意圖。圖乙為海河流域某地的氣溫與降水量。圖甲 海河流域水系及其水利工程 圖乙 海河流域某地的氣溫與降水(1)海河流域的氣候類型為 ;其夏季的氣候特征是 ,受其影響此時海河流域進入 (汛期/枯水期)。(2)海河流域的河流在流向上有什么共同特點?結合所學,從氣候和地形角度簡析歷史上海河流域洪澇災害頻發的自然原因。(3)指出在海河上游修建水庫的主要目的并說出海河流域新開河道的主要功能。【答案】(1)溫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汛期(2)由西、北、南三面向東匯集,注入渤海。海河流域夏季降水豐富,多暴雨,干支流水量大;上游位于山區,落差大,水流快速匯入干流;中下游地勢低平,水流速度減慢,泄洪不暢(3)攔蓄洪水,攔蓄泥沙;排澇泄洪,減少洪澇災害;【知識點】地勢和地形;氣候多樣,季風顯著【解析】【分析】(1)根據圖乙可以看到海河流域夏季高溫多雨,冬季的最低月均溫在0℃以下,冬季寒冷干燥,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夏季的氣溫高,夏季降水多,夏季高溫多雨,海河流域夏季降水多,因此河流進入汛期。(2)根據圖甲可以看到,海河流域的支流從西面、南面和北面匯入注入東面,最終注入渤海。氣候方面 ,海河流域位于溫帶季風區,氣候特征為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這種氣候條件導致雨水迅速而大量地降落,增加了洪澇災害的風險。夏季的暴雨是導致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大量的雨水迅速匯入河流,超過了河流的承載能力,從而導致洪水 。 地形方面 ,海河流域中下游地勢平坦且低洼,這樣的地形特點導致排水不暢,雨水無法迅速排出,進一步加劇了洪澇災害的發生。此外,海河支流眾多,形成扇狀水系,在夏季整個流域進入汛期時,眾多支流的水匯入干流,增加了發生洪澇的可能性。河道泥沙淤積嚴重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它不僅影響了河道的正常排水功能,還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洪澇災害的嚴重程度 。(3)在海河上游修建水庫的主要目的是調節徑流。 這一目的的實現,可以有效地攔蓄雨季的降水,調節下游地區的下泄水量,從而減輕防洪壓力。在枯水期,這些儲存的水可以被供應給中下游地區的人民,用于生產生活,確保了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供應 。此外,這樣的水庫建設還有助于涵養水源和攔截泥沙,對改善生態環境和保障農業灌溉也有積極作用 。 海河流域新開河道的主要功能是減緩洪澇災害。 海河流域新開河道位于河流下游入海口,主要為了加快河水的排泄,減緩洪澇災害。【點評】本題考查海河的水文特征和洪災多發的原因。海河水系支流眾多,各支流河床上寬下窄,進入平原后,又因縱坡減緩,河床淤塞,河道泄洪能力大減,兩河道之間卻形成封閉型的河間洼地。洪水季節,河堤也易潰決。32.(2024八上·杭州期末)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探索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從1840年開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國蹣跚地步入近代,隨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國人通過條約“合法”地剝奪榨取、管束控制中國,驅使中國社會脫出常軌,改道變形。——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二: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清王朝消除了內外兩個致命威脅,舒緩了一口氣,隨后的一段時期,清朝表現出一種相當顯著的復興氣象。……保持與外國列強之間的和平,以及采納西方的外交實踐與軍事和技術手段來發起自強運動。——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材料三:中國的失敗使國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識之士如康有為、梁啟超等痛定思痛,開始探索新的救國之道。他們認為,中國要生存、要強大,應該而且也只能像日本那樣維新變法,學習西方。——雷頤《走向革命:細說晚清七十年》材料四:對于孫中山領導了20世紀以來中國第一次革命,胡錦濤認為,20世紀以來,我國先后發生三次偉大革命。……這場革命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譜寫了古老中國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篇章。——《中共領導人眼中的孫中山一脈相承與時俱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你如何理解“脫出常軌,改道變形”?請寫出中國步入近代的標志性事件。(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清王朝消除的“內外兩個致命威脅”分別是什么?據材料說明清政府“自強”的手段。(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有識之士“探索新的救國之道”,是從哪一層面著手的?“中國的失敗”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這次失敗說明了什么?(4)“20世紀以來中國第一次革命”是指什么革命?你認為這次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答案】(1)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2)內: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外:第二次鴉片戰爭途徑;采納西方的軍事和技術。(3)政治制度;甲午戰爭;證明洋務運動的失敗,說明只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挽救不了中國。(4)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知識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可以得知中國社會脫出常軌,改道變形的時間是1840年開始的,是因為從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國不再享有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鴉片戰爭使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清王朝消除的”內外兩個致命威脅”一個是1851年到186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洪秀全領導了金田起義,其主要目的是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一個有錢同使,有田同耕,有衣同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太平天國”。還有一個威脅是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根據材料當中“ 采納西方的外交實踐與軍事和技術手段來發起自強運動 ”可知清政府發動了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3) 一些有識之士如康有為、梁啟超等痛定思痛,開始探索新的救國之道,這個救國之道是提倡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是因為之前洋務運動的失敗,單純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是不能挽救中國。(4)孫中山領導了20世紀以來中國第一次革命,可知這次革命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意義是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進步潮流的閘門。【點評】本題考查我國近代化的探索。中國近代化的探索由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器物),到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這告訴我們地主階級、資產階級都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33.(2024八上·杭州期末)百年黨史,風云激蕩。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戰勝艱難險阻,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民族復興的奮斗凱歌。某同學在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內容時,以從“天安門”到“天安門”為線索整理了下列資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請在①、②處填上合適的歷史事件,使材料一、二表述完整。① ;② 。(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一與材料二所示事件之間的關系。(3)任選材料三中的一則信息,闡述材料二中所體現的“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答案】(1)五四運動;中共一大的召開(2)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從而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或: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階級條件;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思想條件。(3)1935年遵義會議召開,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一代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在極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1937年9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一一五師取得平型關大捷,這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神話;1949年4月,在中國共產黨的指揮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知識點】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紅軍長征【解析】【分析】(1)圖中的事件一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革命運動,為五四運動,事件二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為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2)材料一的事件是五四運動,材料二的事件是共產黨的誕生,五四運動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3)答案不限,三個事件都可以選擇,第一個事件生死攸關,力挽狂瀾,可知是遵義會議的召開,遵義會議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而召開的。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方面問題的會議 。這次會議,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事件二是抗日戰爭時期的首戰大捷,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可知是平型關大捷;第三個事件是解放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點評】本題考查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事件。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指1919年五四運動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段歷史時期。1919年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以來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分界線。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八區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檢測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八區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檢測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