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科學學科蘇教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用雙手創造》大單元教學設計跨學科概念 結構與功能核心 概念 技術、工程與社會學習 內容 1—-2年級 12.1 技術與工程創造了人造物,技術的核心是發明,工 程的核心是建造 12. 2 技術與工程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內容 要求 ①知道我們周圍的人造物是由人設計并制造出來 的,觀察和區別身邊的自然物和人造物。 ②學會使用錘子、安全剪刀、放大鏡等簡單工具; 應用身邊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簡單的手工作品。 ③舉例說出周圍簡單科技產品的結構和功能,知道科技產品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快捷和舒適。學業 要求 能區別自然物和人造物,能描述常 簡單科技產品的結構與功能; 知道科技產品為人們生活帶來便利。 學會使用錘子、安全剪刀、放大鏡等簡單工具,能應用身邊常 材 料和簡單工具制作簡單的作品;能借助工具進行科學觀察并進行交流。 具有動手操作的興趣單元 內容單元 學情 學生所生活的世界,既有豐富多樣的自然世界,又有龐大復雜的人工世界。但由于認知水平所限,一年級學生還做不到完全區分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概念,而需要借助于個人經驗,在感性經驗基礎上對自然物和人造物作出區分。此外,動手操作、擺弄實物,不僅可以幫助他們獲得對事物特征的認識,更讓他們獲得一種直接的技術活動體驗。學生在操作和制作活動中,可以親身體驗到“用雙手創造”的感覺,并進一步理解人類正是通過用雙手創造的過程,堆疊起一個龐大的人工世界。單元 目標 科學觀念:知道自然物和人造物存在區別。 科學思維:能在教師指導下,觀察具體事物的構成要素,通過口述、畫圖等方式描述事物的外在特征。 探究實踐: 能利用多種感官或簡單的工具,觀察對象的外部形態特征及現象,并能對這些特征和現象進行簡單的比較、分類等。 態度責任: 了解生活中常見的科技產品能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單元 實施 序號 教學主題 課時安排 主要教學活動1 自然物與人造物 1 1.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造物。 2.人造物的來歷 3.自然世界與人造世界。2 人工世界 1 人與動物飲食的不同 人與動物出行方式的不同 人與動物防寒避暑方式的不同 人與動物住所的不同3 輪子的故事 1-2 輪子的特征與優點 輪子的歷史 給小車裝上輪子4 單元小結 1 回顧與整理 遷移和應用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自然物與人造物學習內容分析學情 分析 從學生角度來看,他們所在的世界既有豐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又有龐大復雜的人工世界。但由于一年級學生認知水平有限,還做不到準確的區分。因此本課應在借助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對比、擺弄物品、視頻講解、動手操作等多樣的教學形式來幫助學生認知體驗。同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創設問題時逐步引導,形成一個具有較強邏輯性的答案。學習 目標 科學觀念:意識到我們周圍有一個由自然物構成的自然世界,還有一個由人造物構成的人工世界。 科學思維:利用觀察、辨別、歸類等方法,發現自然物和人造物的不同。通過討論、推理等方法,發現自然物和人造物之間的聯系。 探究實踐:在動手做中實現從自然物到人造物的變化,能夠在物品中體現自己的創意。 態度責任:意識到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密不可分,它們應該和諧共生。學習 重點 區分自然物和人造物,發現它們的不同。學習 難點 在用自然物制作人造物的過程中,體會人工世界的形成。學習 準備 課件、各類自然物與人造物、安全剪刀等工具學習活動設計學習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 教師提供有結構的材料幫助學生建構概念,如典型的自然物和人造物。 提供具有一定迷惑性的材料,如加工過的刻有文字的石頭,讓學生闡述理由,意識到是否加工,是鑒別人造物和自然物的重要標志。 讀介紹人造物與自然物的課文,分辨自然物和人造物。 將物體分為兩大類,為后續形成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概念奠定認知基礎。二、 向學生提供生產制造的視頻,如磚瓦、織布收割、建筑的視頻來幫助學生認識自然物變成人造物的過程。 在制作過程中,可以提供相應的簡單工具,如剪刀、細線、膠水等。 這是一組利用自然物做 讀介紹人造物取自自然物的課文,例舉自然物變成人造物的環節,嘗試用自然物制造人造物。 可以向學生提供生產制造的視頻,如磚瓦、織布 提供多種練習機會,鞏固對自然物、人造物的理解。三、 提供一些被污染的環境等簡單直觀的方式,讓學生辨析。 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概念的建立需要進行變式訓練,如將讓學生觀察教師環境、家庭環境、小區環境、野外環境、游樂場環境等。進行態度責任教育 讀介紹自然世界與人工世界交織的課文。辨析生活場景。 說明自然世界與人工世界在現實當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板書 設計 10.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利用生活中的自然物制造一個人造物教學反思改進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人工世界學習內容分析學情 分析 對于一年級小學生而言,雖然衣食住行是自己身邊每天發生的事,但他們的關注程度很低。因此本課在借助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了解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各種器具和用品和對比,意識到我們是被一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世界所包圍。學習 目標 科學觀念:意識到人和動物的生活方式不一樣,人類根據自己需求創造了人造物。 科學思維:通過交流、推理等方法發現人造物滿足了人類不同的需求,體會到人造物給人類帶來的好處。 態度責任:意識到人造物體現了人類的意志,是人類創造力的表現。學習 重點 比較人與動物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學習 難點 區分不同的人造物滿足了人類的哪些需求學習 準備 PPT、圖片等學習活動設計學習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 從食物來源、食物種類、食物狀態:食物加工四個方面引導學生交流2.讓孩子們分成小組,每組選擇一個主題進行深入討論。引導學生思考這些不同是如何滿足人類生活需要的。 3.提供一些簡單易懂的科普讀物或視頻,供孩子們課后自主學習,加深對討論主題的理解。 交流人與動物在食物以及取食方面的差異。 以飲食作為認識人工世界的首位,凸現其重要性。二、 1.直觀展示:使用圖片、視頻和實物等直觀教具,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不同出行方式的特點。 2.互動討論:鼓勵孩子們積極參與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發現,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和交流能力。 3.小組合作:分組讓孩子們進行小組討論和合作,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交流人與動物在出行方式以及配套物品方面的差異。 從發明與運用交通工具的角度,,展現人類運用智慧的創造促進了人工世界的進步。三、 1.對學生的分享進行點評和總結,強調人和動物在防暑御寒方面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對它們的生存和適應環境的重要性。 2.用動物和人類如何防暑御寒的簡短故事,如:小熊如何通過在樹蔭下乘涼、在河里游泳來避暑,而小朋友則通過吃冰淇淋、穿短袖短褲來降溫,導入學習內容。 3.用一些圖片或視頻資料,展示動物(如狗:貓、大象等)和人類在防暑御寒方面的行為或物品。 交流人與動物在御寒防暑方式以及借助物品方面的差異。 從保溫與散熱的角度表現人類為適應和改變環境所做出的努力。四、 讓學生分組,每個小組討論一個話題,如“動物為什么選擇這樣的棲息地 ”“古人的住房和現代人的住房是如何演變的 等等。老師解答學生的疑問,引導他們深入思考。 根據學生的分享,進行總結歸納,強調動物和人類在居住方面的主要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背后的原因,如“動物選擇棲息地是為了保護自己,而人類則根據自己的需要建造了各種各樣的住房”等,幫助生理解。 交流人與動物在住所以及構建物品的差異。 從住所的角度,展現出人工世界中技術與工程的貢 獻。板書 設計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讓學生在家中或小區里觀察小鳥的居住地,也可以觀察他們的寵物或鄰居的寵物是如何選擇和適應自己的居住環境的,并嘗試用畫畫或寫句子的方式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改進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輪子的故事學習內容分析學情 分析 輪子的應用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只不過沒有上升到知識和理論的范疇。所以,孩子們對輪子并不陌生,有一定的生活積累,這是本課教學的基礎。本課教學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基礎,通過模擬探究、了解輪子的發展史、做小車等活動讓學生實實在在體會到輪子的作用,體會人類智慧的發展。學習 目標 科學觀念:通過觀察發現輪子的共同點,了解輪子在生活中的應用。 科學思維:閱讀輪子發展史,了解輪子在發展過程中的關鍵變化。 探究實踐:通過推重物的對比活動,體會輪子的省力作用。 態度責任:學會給小車安裝輪子和吸管軸套,發現軸套的作用,體會動手解決問題的樂趣。學習 重點 了解輪子的作用和發明過程。學習 難點 給小車安裝輪子學習 準備 課件、紙板、木棍和繩子學習活動設計學習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 展示真實的輪子,如玩具車的輪子、自行車的輪子等。直接觀察這些輪子的外觀和結構,鼓勵他們描述他們所看到的。讓兒童觀察并 輪子分解開來,比較這兩個部分,幫助他們理解每個部分的作用和形狀。 3.準備一些簡單的材料,如紙板、木棍和繩子,讓學生自己制作一個簡單的輪子。在制作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輪軸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可以滾動的輪子。 觀察并找出輪子的共同點,分析運用輪子的便利,探究使用輪子是否省力。 提供給學生多方面認識輪子的機會二、 1從簡單的輪子發明開始,逐漸引導小朋友理解輪子的發展歷程和重要性。適時地重復關鍵信息,幫助小朋友加深對輪子歷史的理解。 閱讀介紹輪子的發明簡史的課文。 進一步表現人造物的進步,三、 在生活中尋找工具,讓學生將家里的牙膏盒、肥皂盒等拿來做車身,用竹簽做軸,用礦泉水瓶蓋做車輪,這些材料既環保又很常見,容易收集 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指導學生明確分工一人安裝輪軸,一人將輪子固定于車身,各負其責,相互商討,安裝有序。 想辦法給小車裝上輪子。 給學生提供體會車輛發明技術的動手實踐機會。板書 設計 12.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在生活尋找更多的輪子。教學反思改進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