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科學學科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常見的力》大單元教學設計跨學科概念 物質與能量、穩定與變化核心 概念 物質的運動與相互作用學習 內容 3.1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內 容 要 求 1.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摩擦力、彈力、浮力等都是直接施加在物體上的力。 2.舉例說明給物體施加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也可以使物體開始或停止運動。 3.學會使用彈簧測力計。學業 要求 1.能說明有些力是通過接觸物體施加的,有些力是不直接接觸物體施加的,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2.能通過觀察和實驗理解常見的力對物體運動的作用。 3.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變現出對日常生活中力與運動關系的探究興趣。單元 內容 本單元是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本單元由《力與運動》《彈力》《摩擦力》《浮力》四課組成。上一單元學的是《物體的運動》,本單元第一課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在這一課提到了生活中常見的力,概述力的作用以及不同形式的力。第二、三、四課分別學習彈力、摩擦力、浮力,主要思路是力的概念的提出,感知相關的力,探究影響力的大小的因素,綜合應用力的知識。這三課是并列的,所以整個單元是總分關系。《彈力》在第二課,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而小學常用的測量力的工具就是彈簧測力計,它是根據彈力與彈簧拉伸長度之間的關系制成的,學習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是學習力的一個技術基礎,所以放在前面。第三課和第四課的教學順序則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本單元主題關注的是生活中常見的力,是施力物體直接施加在受力物體上的力。這樣的主題從生活中來,從學生身邊的經驗或經歷開始,接著科學地學習,深入地探究,最后又回歸生活實踐,解決實際問題或分析解釋生活現象。這樣的主題學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使教材更加生活化、人文化。本單元將力與運動兩個主題整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理解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和施加在物體上的力有關,有利于建立起事物之間的聯系。單元 學情 力作用于物體,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或運動狀態。低年段學生主要從施力方向上認識了推力和拉力,知道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到了中年段繼續學習直接施加在物體上的力,如彈力、摩擦力、浮力,不僅繼續關注力的方向,而且能夠使用簡單工具測量力的大小,同時將力對物體的作用效果體現在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包括運動快慢與方向。而到高年段將繼續學習不直接接觸物體而施加的力,如地球引力。整個小學階段只涉及力的三要素當中的大小與方向。對于影響彈力、摩擦力、浮力大小的因素,在本單元中都有所涉及,但只是讓學生有一個粗淺的認識,為中學繼續深入學習力的三要素以及具體探究影響這些力的因素做鋪墊。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學生雖然看不到力,但是可以從物體的形狀以及運動狀態的改變去感知力。自然界中,力與運動一樣普遍存在,只要兩個物體相互作用,就會產生力。力的知識在生產生活和現代科技中應用非常廣泛,比如汽車制動、劃船運動涉及摩擦力,撐竿跳高、彈力玩具涉及彈力,輪船受浮力的影響,發射火箭要借助反沖力等。單元 目標 (1)本單元通過一系列動手、動腦活動,落實《課程標準》中年段的課程目標。 科學思維: 1.認識力的作用。 2.意識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確、便利、快捷。 科學觀念: 在教師引導下,能基于所學知識,制訂簡單的探究計劃。 探究實踐: 1.在教師引導下,能用比較科學的詞匯、圖示符號、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陳述證據和結果。 2.在教師引導下,能正確講述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論,能傾聽別人的意見,并與之交流。 態度責任: 1.樂于嘗試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思路、多樣方法完成科學探究,體會創新樂趣。 2.能接納他人的觀點,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協作,進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學習;樂于為完成探究活動,分享彼此的想法,貢獻自己的力量。 3.了解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影響。 (2)本單元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物質科學領域”的中年段要求。 5.1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體上,有的力可以通過看不見的物質施加在物體上。 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摩擦力、彈力、浮力等都是直接施加在物體上的力。 5.2 物體運動的改變和施加在物體上的力有關。 舉例說明給物體施加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也可以使物體啟動或停止。單元 實施 序號 教學主題 課時安排 主要教學活動1 力與運動 1 探究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方向、狀態和運動的快慢2 彈力 2 認識彈性和彈力、探究拉力與彈簧拉伸長度之間的關系、彈簧測力計的使用、彈力在生活中的應用3 摩擦力 2 認識摩擦力,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認識阻力、摩擦力在生活中的應用4 浮力 2 認識浮力、探究沉入水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浮力的應用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力與運動學習內容分析 本課是常見的力的單元第一課,緊承上一單元學習內容 物體的運動,教學內容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觀察生活中的各種運動,交流物體運動的狀態與哪些力有關, 從而提示出力與運動的關系,在這里實際也讓讓學生認識了生活中的常見的力,如摩擦力、彈力、浮力、磁力等, 這也是第一個單元的總起。第二個方面是做探究活動,包 括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探究拉力大小與小車前進快慢 的關系,第二個活動是研究磁力能否改變鐵質玩具小汽車 的運動方向。這兩個活動一個指向力可以改變運動速度, 另一個方面指向力可以改變運動方向。一個是定量的研究, 另一個是定性的觀察。一種力是直接接觸的力——拉力, 一種力是不直接接觸的力——磁力。兩者結合起來,有力 的用實踐活動詮釋了力與運動的關系。學情 分析 通過二年級上冊《用力以后》的學習,低年級學生主要從施力方向上認識了推力和拉力,知道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中年級繼續學習直接施加在物體上的力,如摩擦力、彈力、浮力,不僅繼續關注力的方向,而且能夠使用簡單工具測量力的大小,同時將力對物體的作用體現在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包括運動速度與方向。高年級將繼續學習不直接接觸物體而施加影響的力,如地球引力。 從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征來看,四年級的小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他們有很強的求知欲。通過二年級上冊《用力以后》的學習,學生對力的種類和作用效果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由于學生在前三年級已經有了科學課的實驗教學,學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實驗方法。學習 目標 科學思維: 1.通過圖片與視頻素材,了解生活中常見的幾種力。 2.通過實驗,知道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方向。 3.通過實驗,知道力能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 科學觀念: 1.能用不同的實驗材料和方法證明力與運動之間的關系。 2.能從具體現象中提出問題,作出猜想,能依據證據分析出力與運動的關系。 探究實踐: 1.能在玩小車的活動中,認識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快慢,并能從鋼珠滾動的活動中發現力能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 2.注重實驗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及時記錄、分析數據、得出并交流結論、及時反思等。 態度責任: 1.在科學探究中,能意識到要用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 2.在科學探究中,樂于嘗試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思路證明力與運動之間的關系。 3.認識到科技的發展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 4.結合生活中常見的力對運動影響的實例,初步猜想力與運動之間的關系,并思考如何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學習 重點 能夠與同伴合作探究拉力大小與小車前進快慢的關系。學習 難點 能基于所學知識,制訂簡單的探究計劃。學習 準備 教師材料:課件和視頻。 學生材料:瓶蓋、小車、秒表、鉤碼、細線、滑輪、學生活動手冊。學習活動設計學習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1.同學們生活中很多現象都蘊含著科學道理,我們一起來看一則視頻,邊看邊思考:視頻中的“風車、小車、自行車和籃球”為什么動起來?(播放視頻) 3.PPT出示問題,師生交流。 師:你們同意嗎?原來自行車和籃球之所以會動是因為力在作用。那風、磁鐵為什么能讓二者動起來呢? 4.小結:看來是力讓這些物體運動起來。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力與運動》。(出示PPT,板書課題) 1.學生觀看視頻,思考:視頻中的“風車、小車、自行車和籃球”為什么動起來?并交流,達成共識。 (利用生活中力與運動的視頻實例形象生動,直觀的觀察到物體運動這種狀態,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描述梳理出“力使物體運動”從而順理成章的導出課題。)活動一:探究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方向 1.提問:在力的作用下,籃球向下向上運動,從這個現象你能猜一猜“力與運動有什么聯系嗎?” 3.談話:猜想需要靠實驗來驗證。老師準備了這些材料,請看(出示PPT),如何利用這些材料來設計實驗證明你們的猜想?給你們2分鐘時間討論一下。 師:如果出現什么現象就能證明你們的猜想是正確的? 5.學生動手實驗。 6.師生匯報交流。 7.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現:對物體施加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方向。(板書:力作用于物體 方向) 1.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做出猜測。 2.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材料討論實驗方案,并達成共識。 3.學生實驗、匯報交流、生成結論。 (通過鋼珠沿斜面下落的探究活動師生雙方共同建構了“力能改變物體運動方向”這個科學本質。本探究活動中使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設置有磁力和無磁力情況下觀察、對比鋼珠的運動,在觀察、記錄、思考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建構力與運動的這層關系,這就是做中學的魅力,實現自主學習。)活動二: 探究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快慢 1.提問:力讓自行車運動起來,可在水里騎自行車和平常有什么不一樣嗎? 師:這是為什么呢? 2.提問:從這個現象你能猜一猜“力與運動又有什么聯系嗎?” 4. 談話:為了驗證你們的猜想,這次老師準備了這些材料,請看(出示PPT),給你們2分鐘時間討論一下實驗方案。 5.小組討論、制定實驗方案。 師:請看,這是老師設計好的記錄表(PPT出示記錄單),有什么問題嗎? 師:我有問題,墊片模擬什么?為什么要設置不同的螺母數量? 師:還有個問題,為什么每一個力都要做三次? 師:秒表會使用嗎?(教師演示秒表的使用方法) 師:我還整理了一些實驗注意事項,請看(PPT播放)。 8.小結:可見你們的猜想是正確的,力的確能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板書:快慢) 1.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做出猜測。 2.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材料討論實驗方案,并達成共識。 3.學生實驗、匯報交流、生成結論。 (借助控制變量法設置對比實驗,學生在實際動手中,探究、發現不同拉力大小下,小車運動所需要的時間不同,從而推理出小車運動的速度不同,從而證實自己前面做出的猜想。學生經歷了從問題到假設、從實驗設計到收集數據、從分析數據到得出結論的比較完整的探究過程,建構了數據意識。)活動三:探究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1.提問:前面我們都在研究對物體施加力會有哪些影響。如果不對這些物體施加力或者對物體施加的力消失了,又會有什么呢? 2.學生交流。 2.提問:你們都描述的很好,現在,誰能總結一下“力和運動還有什么聯系?” 3.總結:的確如此:力不僅能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和速度;還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讓物體從靜止到運動,從運動到靜止。 1.學生交流不對物體施加力或者施加的力消失了,導入中出示的風車、磁鐵小車、自行車和籃球的運動會有什么變化? 2.學生根據同伴的描述總結“力與運動還有什么聯系。” (人們習慣于用正向思維去思考解決問題,前面兩個活動都在研究“力對運動的影響”,本環節通過借助逆向思維,引導學生在沒有力或力消失不見的情況下反向觀察、思考、推導力與運動的聯系,反其道而思之,讓孩子的思維從對立面的方向發展,樹立新思想,創立新形象,促進學生的思維之花更絢爛的綻放。)活動四:拓展應用 1.同學們,老師的思維之花也綻放了。如果給予小車的拉力不變,但讓小車去運載貨物(教師演示將鉤碼放入小車上),你們覺得小車運動的快慢會改變嗎?理由是什么?請獨立思考2分鐘。由于時間關系,這個問題留給你們課后思考,我們下節課繼續探討。 1.學生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思考。 (讓小車運載貨物,這是生活中可見的場景,貼近學生的生活,創設了一個再思考的情境供孩子課后繼續探究。同時該問題不僅與本節課的內容密不可分,而且又能引發學生思考提出摩擦力,為本單元后續課得學習埋下伏筆,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板書 設計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教學反思改進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彈力(第一課時)學習內容分析 《彈力》是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3單元《常見的力》的第二課。通過二年級上冊第3單元《用力以后》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推力和拉力的存在及力有方向和大小的特征,知道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本課就是從認識彈性開始,日常生活中很多物體具有彈性,當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會產生彈力。小學生對彈性與彈力并不陌生,在孩子們身邊就有許多彈性材料和玩具。 教學內容分為三個活動:第一部分:認識什么是彈性、彈力。通過用力改變物體的形狀,撤去外力后物體恢復原狀,認識到物體具有彈性。這種能使物體恢復到原來形狀或體積的力叫彈力。第二部分:研究拉力與彈簧拉伸長度之間的關系。通過實際測量,發現彈簧拉伸長度隨著拉力的增加有規律地變化,這也正是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原理。第三部分:學習使用彈簧測力計并測量提起物品所需要的力(即物體受到的重力),達到技術與工程領域學習基本測量工作的要求。學情 分析 通過二年級上冊第3單元《用力以后》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推力和拉力的存在及力有方向和大小的特征,知道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對力有一定的認識前一節課《力與運動》的學習,學生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對于力有一定的認識,知道一些常見的力,但是只是簡單的知道,具體的性質無法完整的描述,通過學習《彈力》這節課,學生不僅對彈力有更清晰的認識,能區分彈力與彈性,而且能夠使用簡單工具測量力的大小,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從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征來看,四年級的小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欲,對未知的問題有探究欲望。四年級學生經過三年的實驗教學,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但數據分析能力還有待提高。在實驗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在明確關鍵點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并著重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及時記錄等實驗習慣,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要引導學生及時分析并解決問題。學習 目標 科學思維: 1.知道物體具有彈性,發生形變時會產生彈力。 2.通過實驗,能夠使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科學觀念: 1.能夠通過實驗探究彈力與物體形變之間的關系。 2.注重實驗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及時記錄、分析數據、得出并交流結論、及時反思等。 探究實踐: 1.在科學探究中,能意識到要用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 2.積極探究拉力與彈簧拉伸長度之間的關系,通過分析找到其中的規律。 3.在科學探究中,能意識到小組合作的重要性。 態度責任: 1.認識到科技的發展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 2.結合生活中常見的應用彈力的實例進行研究,尋找其中的原理,并思考是否可以進行改進。學習 重點 認識物體的彈性與彈力。學習 難點 研究彈力與彈簧拉伸長度之間的關系。學習 準備 教師材料:課件和視頻。 學生材料:橡皮筋、海綿、鋼尺、彈簧、實驗板、鉤碼。學習活動設計學習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 1.(播放視頻)師:通過之前的學習,我們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孩子們,在做實驗的時候,你們有沒有注意到對物體施加力和去掉力,物體會發生什么變化呢?我們一起通過視頻感受一下。 2.師:你有什么發現? 3.師: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具有這樣本領的呢?我們接著探究。 1.學生觀看視頻。 2.學生匯報:對尺子、皮筋、橡皮檫用力時,它們的形狀會發生改變。松開手,去掉施加的力以后,物體的形狀又恢復成原來的樣子。 [設計意圖:利用視頻導入并拋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索興趣。]二、認識彈性和彈力 1.師:老師給大家準備了這些材料:橡皮筋、海綿、鋼尺、彈簧(課件展示)。現在請同學們來動手試試看。 2.實驗要求: (1)施加力,觀察物體的變化。 (2)慢慢去掉所用的力,觀察物體的變化。 (3)將觀察到的現象在小組內交流。 3.小組合作探究 4.提問:同學們做完實驗,有什么發現呢? 5.小結:物體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或體積會發生改變,去掉外力后,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或體積,這種性質叫彈性。這種能使物體恢復到原來形狀或體積的力叫彈力。 1.學生做實驗 2.學生匯報:對物體用力的時候,形狀會改變,去掉力后,又會恢復成原來的樣子。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按、壓、拉物體,使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發生改變,撤去力后物體恢復原狀,學生能清晰認識到彈性和彈力的概念,并能夠加以區分。]三、探究拉力與彈簧拉伸長度之間的關系 1.師:彈簧是最常見的一種有彈性的物體。當我們用不同的力拉一拉,彈簧的拉伸長度會一樣嗎? 2.思考:拉力與彈簧的拉伸長度會有什么關系? 3.師:老師給大家準備了這些材料。(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實驗板、鉤碼,標出彈簧沒有掛鉤碼的刻度線) 4.教師演示:在彈簧上掛一個鉤碼、兩個鉤碼、三個鉤碼,并畫出彈簧伸長的刻度線。提問:每增加一個鉤碼,彈簧拉伸長度有什么變化? 5.師:這種變化有規律嗎?彈簧可以無限拉伸嗎 你們想不想動手試一試? 6.實驗要求: (1)搭好實驗板,掛上彈簧,量出初始彈簧的長度。 (2)測量掛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鉤碼時彈簧拉伸的長度,在板上畫出來。 (3)將數據記錄在活動手冊的坐標圖中,并描點連線。 提問:鉤碼的數量表示的是什么? 7.小組實驗。 8.師:那你們現在能預測一下,如果掛六個鉤碼,彈簧伸長多少呢?如果無限制地將鉤碼掛下去,彈簧會怎樣呢?這說明了什么? 9.小結:彈簧的彈性是有一定限度的。拉力越大,彈簧拉伸就越長;拉力越小,彈簧拉伸就越短。 1.生:每增加一個鉤碼,彈簧就伸長一點。 2.學生實驗。 3.學生匯報:每增加一個鉤碼,彈簧就會拉伸相同的長度。如果無限制的將鉤碼掛下去,彈簧會失去彈性,會拉壞。 [設計意圖:設置典型的探究實驗,通過作出假設、做實驗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從而得出結論,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原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考以及科學探究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板書 設計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教學反思改進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彈力(第二課時)學習內容分析 《彈力》是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3單元《常見的力》的第二課。通過二年級上冊第3單元《用力以后》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推力和拉力的存在及力有方向和大小的特征,知道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本課就是從認識彈性開始,日常生活中很多物體具有彈性,當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會產生彈力。小學生對彈性與彈力并不陌生,在孩子們身邊就有許多彈性材料和玩具。 教學內容分為三個活動:第一部分:認識什么是彈性、彈力。通過用力改變物體的形狀,撤去外力后物體恢復原狀,認識到物體具有彈性。這種能使物體恢復到原來形狀或體積的力叫彈力。第二部分:研究拉力與彈簧拉伸長度之間的關系。通過實際測量,發現彈簧拉伸長度隨著拉力的增加有規律地變化,這也正是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原理。第三部分:學習使用彈簧測力計并測量提起物品所需要的力(即物體受到的重力),達到技術與工程領域學習基本測量工作的要求。學情 分析 通過二年級上冊第3單元《用力以后》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推力和拉力的存在及力有方向和大小的特征,知道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對力有一定的認識前一節課《力與運動》的學習,學生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對于力有一定的認識,知道一些常見的力,但是只是簡單的知道,具體的性質無法完整的描述,通過學習《彈力》這節課,學生不僅對彈力有更清晰的認識,能區分彈力與彈性,而且能夠使用簡單工具測量力的大小,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從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征來看,四年級的小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欲,對未知的問題有探究欲望。四年級學生經過三年的實驗教學,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但數據分析能力還有待提高。在實驗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在明確關鍵點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并著重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及時記錄等實驗習慣,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要引導學生及時分析并解決問題。學習 目標 科學思維: 1.知道物體具有彈性,發生形變時會產生彈力。 2.通過實驗,能夠使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科學觀念: 1.能夠通過實驗探究彈力與物體形變之間的關系。 2.注重實驗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及時記錄、分析數據、得出并交流結論、及時反思等。 探究實踐: 1.在科學探究中,能意識到要用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 2.積極探究拉力與彈簧拉伸長度之間的關系,通過分析找到其中的規律。 3.在科學探究中,能意識到小組合作的重要性。 態度責任: 1.認識到科技的發展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 2.結合生活中常見的應用彈力的實例進行研究,尋找其中的原理,并思考是否可以進行改進。學習 重點 學會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學習 難點 使用彈簧測力計,正確測量并讀出提起物體需要的力。學習 準備 教師材料:課件和視頻。 學生材料:彈簧測力計、橡皮、粉筆、膠帶、文具袋、水杯、剪刀。學習活動設計學習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復習導入 1.師:在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研究了拉力與彈簧拉伸長度的關系,誰來說一說? 2.追問:如果繼續無限制地在彈簧上掛鉤碼,彈簧會怎么樣呢? 1.學生:在彈簧的彈性限度內,拉力越大,彈簧拉伸地越長。 2.生:彈簧會失去彈性,無法回到原來的長度。 [設計意圖:溫故知新,為介紹彈簧測力計做鋪墊。明確這個實驗的研究結論就是彈簧測力計的工作原理。]二、認識彈簧測力計 1.描述:人們根據彈簧拉伸長度隨拉力大小變化的規律,制成了彈簧測力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彈簧測力計都長什么樣子。(出示實驗室常見彈簧測力計圖片) 2.小組發放彈簧測力計仔細觀察它的結構,小組討論:彈簧測力計由幾個部分組成?分別有什么作用? 3.教師借助彈簧測力計模型介紹其構造:提環、指針、刻度、掛鉤。 4.教師講解力的單位和正確量程:國際上通用力的單位叫做牛頓,簡稱牛,符號N。測力計上最大能測量的值就是它的最大量程,如這個測力計的最大量程為2.5N。 5.教師指導學生讀出彈簧測力計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代表的力的大小。 1.學生進行觀察活動。 2.學生匯報。 [設計意圖:初步認識測量力大小的工具——彈簧測力計,包括:工作原理、作用、力的單位。讓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重點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和有一定觀察順序的習慣,再由教師介紹結構名稱,學會讀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分度值。]三、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 1.借助視頻演示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2.學生閱讀注意事項。 (1)使用前先檢查指針是否在“0”刻度處; (2)讀數時視線要與指針相平; (3)被測的力不能超過彈簧測力計的最大刻度值。 3.師給大家準備了這些材料:橡皮、粉筆、膠帶、文具袋、水杯、剪刀(課件展示)。現在請同學們動手試試看測量這些物體,需要多大的力。 4.教師巡視、指點、匯報。 1.學生測量橡皮、黑筆、膠帶、文具袋、水杯、剪刀,填寫活動手冊中的實驗記錄單。 [設計意圖:在研究拉力與彈簧伸長量的關系后,介紹利用這個原理制成的彈簧測力計,幫助學生在理解原理的基礎上學習工具的使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習慣。在讀數的過程中,學生有很多的困難,需要不斷使用測力計,在練習中逐漸克服困難。]四、課后拓展 1.利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用橡皮筋制作一個彈簧測力計。 [通過彈簧的性質制作彈簧測力計,這實際上是STEAM的思想,讓學生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結合在一起,自己動手,設計制作,有更多的科學思維的參與。]板書 設計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教學反思改進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摩擦力(第一課時)學習內容分析 《摩擦力》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0課,屬于物質科學領域。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初步認識摩擦力是一種阻礙物體運動的力。 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來認識摩擦力,找到哪里存在摩擦力,再通過探究了解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本課內容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生活經驗出發,認識摩擦力。第二部分通過探究活動,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摩擦力,感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通過測量、分析了解拉力與摩擦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第三部分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通過對比實驗,改變接觸面的光滑程度,分析如何改變摩擦力的大小,使學生知道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反之則相反。學情 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在低年級學習過推力與拉力,知道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但是對于摩擦力還相對陌生。本節課立足于學生的前概念,從常見的摩擦現象入手,層層遞進,要求學生們認識和了解摩擦力。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習 目標 科學知識: 知道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會產生摩擦力。 能夠列舉生活中常見的摩擦力。 科學探究: 能夠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受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的影響。 科學態度: 在科學探究中能分工合作,進行探究性學習,體驗探究的樂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能夠通過對摩擦力的認識分析改變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學習 重點 探究如何測量摩擦力的大小。學習 難點 探究分析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學習 準備 教師材料:課件、視頻。 學生材料:彈簧測力計、木塊、布、砂紙等。學習活動設計學習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新課導入 1.提問:我們在光滑的冰面上行走時,很容易滑倒;而在柏油路上卻能夠行走自如,你知道原因嗎? 2.學生回答。 3.小結:這是因為摩擦力起了作用。(板書) 1.學生思考產生該現象的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場景使學生初步認識摩擦力。]二、了解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1.(出示圖片)提問:看這幾張圖,他們在做什么?這里有摩擦力嗎?在什么位置存在摩擦力呢? (1)滑滑梯 身體與滑梯接觸部分存在摩擦力 (2)推箱子 箱子與地面存在摩擦力;鞋底與地面存在摩擦力 (3)游泳 人與水接觸面存在摩擦力 (4)降落傘 傘面與空氣間存在摩擦力 2.小結: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產生一種阻礙物體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作摩擦力。 1.學生回答 [設計意圖:通過回憶生活情景,使學生生活經驗與知識建立聯系,能夠理解摩擦力。]三、測量摩擦力 1.提問:小木塊在桌上滑動時會產生摩擦力嗎?摩擦力在哪? 2.學生回答。 木塊與桌面的接觸面上存在摩擦力。 3.提問:拉動木塊時會產生多大的摩擦力呢?我們怎么知道呢? 4.談話:我們可以借助“彈簧測力計”來測量力的大小。 5.播放視頻:復習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老師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實驗材料,測量木塊在拉動過程中產生的摩擦力。 6.提問:在實驗中,你們覺得需要注意什么? 7.學生交流。 8.溫馨提示: ①水平、勻速直線拖動; ②反復試驗:至少做3次,取平均值; ③及時記錄。 9.分組實驗。 10.交流匯報:拉動小木塊的摩擦力是( )牛頓。 學生回答 交流后進行實驗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設計、測量、記錄、分析使學生學會測量摩擦力的大小。]四、 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談話:剛才我們測量了小木塊產生的摩擦力,各組結不同。你認為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2.交流:可能和桌面的光滑程度有關,不同的接觸面可能會導致摩擦力大小不同。 3.提問:那要選擇什么樣的桌面進行實驗? 4.交流:可以在在桌面鋪一層布或墊上一張砂紙…… 5.提問:只和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相關?有沒有別的因素會影響摩擦力大小? 6.交流:改變小木塊的重量。在小木塊上加鉤碼…… 7.談話:由于時間關系,這節課我們先選擇最多同學想要研究的因素進行實驗。假設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出示假設 光滑 粗糙)請你們來說一說自己的假設。 8.交流: 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9.談話:想知道預測是否正確,我們還是要用實驗來證明。 10.在這組對比實驗中有哪些條件需要保持不變呢? 生:木塊大小不變、與桌面接觸的面不變、拉動速度不變...... 請記住在做對比實驗時,只能改變一個條件,其他條件都不能變。 11.分組實驗 12.提問:通過實驗你發現了什么?和之前的預測一樣嗎? 13.匯報結果 14.小結: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15.總結:摩擦力的大小還可能和木塊與桌面的接觸面大小、木塊本身的重量大小有關。 是的,改變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有很多,請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仔細觀察發現,下節課老師將和大家繼續探索摩擦力的秘密。 學生交流 控制條件,進行實驗。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對比實驗的過程使學生理解控制變量的對比實驗如何設計、在實驗過程中學生也可以發現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板書 設計 10.摩擦力 接觸 阻礙運動 阻力 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 粗糙程度......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教學反思改進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摩擦力(第二課時)學習內容分析 《摩擦力》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0課,屬于物質科學領域。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初步認識摩擦力是一種阻礙物體運動的力。 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來認識摩擦力,找到哪里存在摩擦力,再通過探究了解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本課內容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生活經驗出發,認識摩擦力。第二部分通過探究活動,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摩擦力,感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通過測量、分析了解拉力與摩擦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第三部分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通過對比實驗,改變接觸面的光滑程度,分析如何改變摩擦力的大小,使學生知道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反之則相反。學情 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在低年級學習過推力與拉力,知道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但是對于摩擦力還相對陌生。本節課立足于學生的前概念,從常見的摩擦現象入手,層層遞進,要求學生們認識和了解摩擦力。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習 目標 科學知識: 知道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會產生摩擦力。 能夠列舉生活中常見的摩擦力。 科學探究: 能夠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受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的影響。 科學態度: 在科學探究中能分工合作,進行探究性學習,體驗探究的樂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能夠通過對摩擦力的認識分析改變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學習 重點 探究如何測量摩擦力的大小。學習 難點 探究分析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學習 準備 教師材料:課件、視頻。 學生材料:彈簧測力計、木塊、布、砂紙等。學習活動設計學習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提問:我們知道物質存在三態。今天這節課,我們來重點研究一下:物體穿過氣體或者液體是否也存在摩擦力呢? 2.學生交流 3.提問:游泳時阻力存在于哪?跳傘降落時阻力又在哪? 4.學生回答:游泳時阻力存在于身體與水接觸面上,跳傘降落時阻力存在于傘面和空氣的接觸面間。 5.提問:在游泳比賽時,如何才能取得勝利呢? 6.學生交流 7.小結:當物體穿過液體或空氣時,也會產生摩擦力,摩擦力也是一種阻力。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如何減小液體的阻力。 1.學生回答。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上節課的知識,加深學生對物體穿過氣體或者液體也會存在摩擦力,這種摩擦力叫做阻力的認識,通過聚焦問題,引出本節課的探究內容“研究如何減小液體阻力”。]二、研究如何減小液體阻力。 (一)設計實驗。 1.提問:你們認為物體在液體中受到的阻力和什么因素有關? 2.學生交流 3.談話:科學需要真憑實據,讓我們動手來驗證。 4.布置任務:今天這節課,老師準備了一些實驗器材:塑料瓶、洗潔精、橡皮泥、棉繩,利用這些材料,你們能自己設計實驗嗎? 5.交流:可以把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狀,扔進裝有洗潔精的瓶子,比較下沉的速度…… 6.提問:可以捏成哪些形狀呢? 7.匯總全班意見:我們統一捏成四種形狀正方體、三角體、球、水滴狀。像水滴這樣,頭圓尾尖的形狀,我們也稱作為“流線型”。 8.師生交流:在你們設計的實驗中,哪些條件可以改變?哪些條件不能改變? 假設:將橡皮泥捏成 (形狀),可以減小液體阻力。 設計實驗: 改變的條件 ; 不改變的條件 。 9.小結:除了橡皮泥形狀以外的其他因素,例如:扔橡皮泥的時間、橡皮泥扔下前的高度等因素要保持不變。 10.提問:如何做到同時放入橡皮泥?如何控制扔下前高度一致? 11.師生交流 實驗設計: (1)找一個長形的塑料瓶,裝入洗潔精。 (2)用等重量的橡皮泥,做成形狀不同的模型。 (3)將模型同時放入洗潔精中,比較下沉的速度。 溫馨提示: (1)小組分工合作; (2)手抓在繩子的記號處; (3)橡皮泥底部放置在剛好觸碰水平面位置,同時松手; (4)及時填寫記錄單。 (5)實驗結束后,整理好器材與桌面。 (二)實驗操作。 1.播放演示實驗視頻。 2.小組實驗。 3.學生交流;每種形狀橡皮泥的下落情況。 4.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現__流線型_______的橡皮泥下降的最快,___流線型______外觀的物體可以減小液體阻力。 (三)流線型的應用。 1.提問:知道了流線型外觀的物體可以減小液體阻力。在生活中,有沒有也采用流線型的外形設計的物體呢? 2.學生回答:飛機、海豚…… 3.提問:鯨或海豚的身體形狀是否有利于克服阻力? 4.交流:鯨或海豚的身體呈流線型,有利于克服阻力。 5.提問:如何減小飛機、火箭運動時在空氣中所受的阻力呢? 6.交流:把飛機、火箭做成流線型,能夠減小阻力。 7.小結:看來流線型設計的物體可以減小摩擦力,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了好處,在水中運動速度更快的動物們身體也大都是流線型的。 1.學生交流后實驗。 [設計意圖:由學生自己提出自己的猜想,制定計劃,在制定計劃時注意控制變量,通過交流與質疑不斷改進自己的實驗方案,整個過程體現了學生是科學探究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三、摩擦力的好處與壞處。 1.提問:在我們的生活中,摩擦力也是一把雙刃劍。想一想,生活中摩擦力有哪些好處?哪些壞處? 2.交流:鞋子與地面摩擦,使人前進;筷子和食物摩擦,手與筷子摩擦,使人夾起食物;游戲的機械臂夾起娃娃;運動過程中遇到阻力,消耗體力;輪胎行駛過程中摩擦力使得輪胎磨損。 3.(出事圖片)提問:下面幾種情況哪些是在增大摩擦力?哪些是在減小摩擦力? 4.交流: (1)給車軸上油——減小摩擦力。 (2)加深輪胎花紋——增大摩擦力。 (3)抹鎂粉——增大摩擦力。 (4)冰壺比賽中刷冰——減小摩擦力。 (5)給輪胎套防滑鏈——增大摩擦力。 5.提問: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想方設法來減小摩擦力,但如果沒有了摩擦力,世界又會變成什么樣子? 6.播放視頻:是不是如你們所言呢?我們一起來觀看一段視頻。 學生回答。 交流后進行實驗。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根據自己本節課所學知識,談一談對失去摩擦力生活將會出現哪些問題,再通過觀看視頻,加深他們對摩擦力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的認識。]四、課堂總結 想一想,在生活中我們還能將哪些物體設計成流線型?利用課后的時間,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去找一找吧!板書 設計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教學反思改進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浮力(第一課時)學習內容分析 《浮力》是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3單元《常見的力》的第四課時。通過對本單元前三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直接施加在物體上的摩擦力和彈力,能感知到力的方向,而且還能夠使用簡單的工具測量力的大小。認識到力對物體的作用體現在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本課帶領學生認識一種新的常見的力——浮力。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對物體的沉浮現象比較熟悉,對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有模糊的了解,但對“浮力”的概念,影響沉浮的因素缺乏更深入理解。本課要幫助學生認識浮力,了解浮力對物體的作用,以及對物體沉浮狀態的改變。 本節課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主要分為以下四個部分:第一是導入部分,讓學生觀察物體的沉浮情況,初步認識浮力。第二部分為研究沉在水里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教材中分別測量空氣中和水中石塊的重量,在測量前先讓學生對結果做出猜想,如果不受浮力測力計的讀數會怎么樣,如果受到浮力讀數會怎么樣?除了可以測量石塊,還可以讓學生測量其它物體,從而糾正學生對于水下物體不受浮力的錯誤認識。學情 分析 通過二年級上冊第3單元《用力以后》和本單元《力與運動》、《彈力》、《摩擦力》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力的基本特征及作用,了解了常見的力,如:推力、拉力、摩擦力、彈力等力對物體的作用,以及對物體體積形狀的改變,為本課認識浮力,學習浮力對物體的作用及對物體沉浮狀態的改變做好鋪墊。 本課教學中要重點通過活動幫助學生突破原有概念,認識到不僅漂浮的物體會受到水豎直向上托舉的力,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正確建立起“浮力”的概念,并知道影響物體沉浮狀態的因素。四年級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實驗能力,而且對對比實驗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實驗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在明確關鍵點(改變的條件、不變的條件等),由學生自己動手實驗,著重培養仔細觀察、分工合作、及時記錄的實驗習慣,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要引導學生及時分析并解決問題。學習 目標 科學知識: 1.觀察物體的沉浮情況,初步認識浮力。 2.知道水中的物體不論沉浮,都會受到浮力。 3.知道物體的沉浮與物體的質量和體積有關。 科學探究: 1.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過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2.能夠通過與他人合作,應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方案研究影響物體沉浮的原因。 科學態度: 1.在對物體沉浮的探究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問題意識。 2.通過實驗,收集證據,糾正水下的物體不受浮力的錯誤認識。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1.認識到科技的發展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 2.聯系生活實際,認識浮力的應用。學習 重點 1.知道沉入水中的物體也會受到浮力。 2.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控制變量法驗證相同體積物體的沉浮與質量有關。學習 難點 知道影響物體沉浮狀態的因素。學習 準備 教師材料:PPT課件。 學生材料:泡沫板、蘋果、羽毛、石頭、直尺、鐵夾子、蠟燭、水槽、不同材質的橡皮泥、彈簧測力計;學習活動設計學習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趣味活動,導入新課 1.今天和大家玩一個小游戲,我們比比看誰能完成挑戰:一顆乒乓球在一個窄口的深玻璃杯中,手不能伸進去,怎么取出乒乓球呢? 2.學生上臺演示:用水灌入杯子中。 接受挑戰:灌水取球 [設計意圖:由學生喜聞樂見的挑戰賽方式導入,學生將水灌入杯子中,觀察到浮力對乒乓球的作用,激發學習興趣]認識浮力 1.猜測物體沉浮現象. 2.將下列物品放入水中,觀察它們哪些會像乒乓球球一樣漂浮上來,哪些會沉下去? 物體:小木塊、蘋果塊、鐵夾、塑料尺、羽毛、石塊、蠟燭等。 3.實驗操作 ①拿起物體輕輕的接觸水面,然后松手,觀察沉浮現象,并做好觀察記錄。 ②實驗后取出物體擦凈放回原處。 4、觀察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用“↑”或“↓”表示。 5.討論 ①哪些是和預想的一樣的,哪些是不一樣的 ②當時為什么會這么想? 6.物體為什么能夠浮在水面呢? 用手把泡沫塊壓入水中,手有什么感覺? 明確: 用手指去按壓浮在水面的泡沫,能夠感受到一種向上的力,那就是浮力。 正因為有浮力,物體才能漂浮在水面。 認識物體,猜測物體是沉還是浮。 在老師指導下分小組實驗操作,觀察沉浮現象。 完成“活動手冊” [設計意圖:通過日常生活中學生熟悉的物品,讓學生感知浮力的存在。]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 1.如果沉在水里的石塊不受浮力,那么測力計的讀數是什么樣的?如果沉在水里的石塊受到浮力,讀數會發生變化嗎? 2.實驗操作 ①先測出石塊在空氣中受到的拉力。 ②再測出石塊在水中受到的拉力。 提醒:注意正確使用測力計。 3.實驗證明:彈簧測力計上的讀數比在空氣中測提起石塊的力小,說明下沉的石塊受到浮力。 水中的物體,不論沉浮,都受到水的浮力。 討論 體驗 猜測回答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發現實驗中隱藏的問題,激發學生思考,并設計驗證,讓學生知道水下的物體也會受到浮力,通過分析水中物體的重力和浮力,深刻理解物體上浮和下沉的原因。]研究影響物體沉浮狀態的因素 問題1 體積相同、質量不同的物體的沉浮狀態一樣嗎? 1.引導學生做出自己的假設。 歸納; 體積相同的物體,輕重會影響物體的沉浮,同體積的物體,重的沉,輕的浮. 2.實驗材料 空心塑料球、橡皮泥、一盆水 3.實驗設計 ①給三個同樣大小的空心塑料球分別貼上標簽 1、2、3。 ②1 號球內裝滿橡皮泥,2 號球內裝一半橡皮泥,3 號球內裝少許橡皮泥。 ③把三個塑料球放入水中,觀察它們的沉浮狀態。 4.實驗現象與結論 結論:在體積相同時,重的物體沉,輕的物體浮。 問題2: 質量相同、體積不同的物體的沉浮狀態一樣嗎? 1.引導學生作出假設。 歸納; 質量相同的物體,體積會影響物體的沉浮,同質量的物體,體積小的沉,體積大的浮。 2.實驗材料 空心塑料球、橡皮泥、天平、一盆水 3.演示實驗 ①給三個大小不一的塑料球分別貼上標簽 1、2、3。 ②在空心塑料球中裝入橡皮泥,用天平稱量,確保裝入橡皮泥后三個塑料球的質量相同。 ③把三個塑料球放入水中,觀察它們的沉浮狀態。 4.實驗現象與結論 結論:在質量相同時,體積小的物體沉,體積大的物體浮。 5.小結: 通過上面的實驗,你發現哪些因素會影響物體的沉浮狀態? 歸納: ①同樣大小的物體,質量越輕的越容易浮。 ②同樣質量的物體,體積越大的越容易浮。 實驗驗證 作出假設 認識實驗材料 設計實驗 作出假設 看教師演示實驗,觀察現象 回答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論 歸納交流 [設計意圖: 實驗探究中得知:在質量相同時,體積小的物體沉,體積大的物體浮。]板書 設計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教學反思改進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浮力(第二課時)學習內容分析 《浮力》是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3單元《常見的力》的第四課時。通過對本單元前三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直接施加在物體上的摩擦力和彈力,能感知到力的方向,而且還能夠使用簡單的工具測量力的大小。認識到力對物體的作用體現在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本課帶領學生認識一種新的常見的力——浮力。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對物體的沉浮現象比較熟悉,對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有模糊的了解,但對“浮力”的概念,影響沉浮的因素缺乏更深入理解。本課要幫助學生認識浮力,了解浮力對物體的作用,以及對物體沉浮狀態的改變。 本節課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主要分為以下四個部分:第一是導入部分,讓學生觀察物體的沉浮情況,初步認識浮力。第二部分為研究沉在水里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教材中分別測量空氣中和水中石塊的重量,在測量前先讓學生對結果做出猜想,如果不受浮力測力計的讀數會怎么樣,如果受到浮力讀數會怎么樣?除了可以測量石塊,還可以讓學生測量其它物體,從而糾正學生對于水下物體不受浮力的錯誤認識。學情 分析 通過二年級上冊第3單元《用力以后》和本單元《力與運動》、《彈力》、《摩擦力》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力的基本特征及作用,了解了常見的力,如:推力、拉力、摩擦力、彈力等力對物體的作用,以及對物體體積形狀的改變,為本課認識浮力,學習浮力對物體的作用及對物體沉浮狀態的改變做好鋪墊。 本課教學中要重點通過活動幫助學生突破原有概念,認識到不僅漂浮的物體會受到水豎直向上托舉的力,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正確建立起“浮力”的概念,并知道影響物體沉浮狀態的因素。四年級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實驗能力,而且對對比實驗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實驗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在明確關鍵點(改變的條件、不變的條件等),由學生自己動手實驗,著重培養仔細觀察、分工合作、及時記錄的實驗習慣,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要引導學生及時分析并解決問題。學習 目標 科學知識: 1.觀察物體的沉浮情況,初步認識浮力。 2.知道水中的物體不論沉浮,都會受到浮力。 3.知道物體的沉浮與物體的質量和體積有關。 科學探究: 1.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過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2.能夠通過與他人合作,應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方案研究影響物體沉浮的原因。 科學態度: 1.在對物體沉浮的探究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問題意識。 2.通過實驗,收集證據,糾正水下的物體不受浮力的錯誤認識。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1.認識到科技的發展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 2.聯系生活實際,認識浮力的應用。學習 重點 認識浮力,知道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學習 難點 知道影響物體沉浮狀態的因素。學習 準備 教師材料:課件和視頻。 學生材料:小漏斗、橡皮泥、塑料杯、紙巾、氣球、注射器、針筒膠帽。學習活動設計學習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復習導入 談話: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浮力,那什么是浮力呢? 提問:還有補充的嗎? 生:下沉的物體同樣也受到浮力。 談話:也就是說,物體不管沉還是浮都受到水的浮力。 談話:今天,我們就繼續探索浮力的奧秘吧。 出示課題:浮力 (生:浮力是指浮在水中的物體受到水一個豎直向上的力。) [設計意圖:以上節課學習的內容導入,讓學生在鞏固復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浮力。]研究影響物體沉浮狀態的因素 1.(出示上節課物體沉浮的表格)談話:它們明明都受到水豎直向上的浮力,為什么有的物體沉下去,有的物體卻能浮起來呢?哪些因素可能會影響到物體的沉浮? 談話:剛才同學們說了很多可能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都非常棒!但由于時間有限,這節課我們就選擇質量和體積這兩個因素來研究,其他的我們可以課后繼續研究。 (出示表格)提問:我把這些物體按質量大小排序,想一想,物體的沉浮和它的質量大小有關嗎?能不能判斷? 提問:為什么? 提問:那該怎么研究呢? (ppt出示實驗材料)談話:這是3個體積相同的空心塑料球。老師在1號球內裝滿橡皮泥,2號球裝一半的橡皮泥,3號球只裝少許橡皮泥,這時候它們的(質量不同),1號球質量(最大),2號球質量(排中間),3號球質量(最小)。我們把它們放到水里,然后觀察它們的沉浮狀態。 提問:預測一下,體積相同的物體,質量不同會不會影響它的沉浮呢?如果會,有什么影響? ppt出示實驗要求及記錄單→填寫預測。 談話:如果要研究物體的體積會不會影響它的沉浮呢,怎么辦? (出示實驗材料和實驗要求)談話:非常好。老師給每組準備3個體積不同,質量相同的塑料球。可能有同學會有疑問,這些塑料球質量真的相同嗎,老師會不會蒙我? (出示天平):所以為了增加實驗的可信度,老師還準備了事先調好平衡的托盤天平,如果把小球放到天平的兩端,天平沒有傾斜,保持平衡,說明? (小球質量相同) 提問:同樣的,把它們放到水里觀察沉浮狀態。預測一下,質量相同的物體,體積不同會不會影響它的沉浮呢?如果會,有什么影響? ppt出示實驗要求及記錄單→填寫預測。 材料整理并歸位。 談話:哪個小組自告奮勇來匯報一下你們實驗一的實驗結果?實驗二呢? 提問:其他小組有沒有不同意見? 提問:通過上面的實驗哪些因素會影響物體的沉與浮? 師生總結:物體的質量和體積會影響物體的沉浮狀態。物體體積相同,質量越輕,越容易浮;物體質量相同,體積越大越容易浮。 (學生猜測:材料、輕重、體積...) 生:不能判斷。 生:因為這些物體的體積也不同,我們不知道到底是物體的輕重影響沉浮,還是體積大小影響,或者是兩個都會影響。 生:可以把體積相同但質量不同物體放到水里觀察,它是沉還是浮。 學生預測:體積相同的物體,質量會影響物體的沉浮,輕的會浮上來,重的會沉下去。 學生分組實驗,并如實完成實驗記錄單。 生:把質量相同但體積不同物體放到水里,觀察它是沉還是浮。 學生預測:質量相同的物體,體積會影響物體的沉浮,體積大的會浮上來,體積小的會沉下去。 學生分組實驗,并如實完成實驗記錄單。 學生投屏匯報 [設計意圖:借助相同體積、不同質量和相同質量、不同體積的空心塑料球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不同,使學生能夠直觀認識到物體的質量和體積是影響物體沉浮狀態的重要因素,而且,物體體積相同,質量越輕,越容易浮;物體質量相同,體積越大越容易浮。]浮力的綜合應用 拿出1張A4紙,提問:如果給你1張A4紙,不加任何其他材料。猜一猜,它能承載多少枚硬幣? 教師演示實驗(紙很快就被浸濕) 提問:還是一張A4紙,如果要讓它在水中承載更多的硬幣,怎么辦? 談話:你們的方法真的能讓A4紙承載的硬幣數量變多嗎?我們來驗證一下。 提醒:①A4紙不加其他任何材料,也不能裁剪。 ②放重物時要輕拿輕放,否則可能一下子就沉了。 ③記錄方法和所承載的重物的數量。承載的重物數量=壓沉紙的數量-1 提問:你發現什么? 為什么,明明材料都是一張A4紙? 出示鐵塊圖片,提問:實心的金屬鐵放水中會怎樣?(沉下去) 出示輪船的圖片,提問:輪船呢?(浮在水面)為什么? 小結:沒錯,同樣重的物體,改變它的形狀,將體積適當增大,排開更多的水,就能浮在水面上,承載更多的重量。 (生:折紙船、折紙盒...) (生:折成紙船/紙盒后,它在水上能裝硬幣明顯變多了) (生:A4紙折成紙船以后,質量不變,但它的體積變大,更容易上浮,所以能承載更多的硬幣) 生:輪船是空心的,相同質量的物體體積變大,更容易上浮。 [設計意圖:通過A4紙承載硬幣的活動,加深學生對同質量物體體積越大,越容易上浮,承載的重量越大的認識,幫助學生這一知識遷移到日常生活中,從課堂聯系實際]閱讀與拓展 閱讀教材P34《曹沖稱象》的故事 談話:說一說,曹沖是怎樣稱象的? 提問:為什么這時只要稱出石頭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它利用了什么科學道理? 談話:大象的體重很難直接稱出,但轉換成稱量石塊就容易很多,曹沖利用物體的沉浮原理,大大降低了稱量難度。 提問:從《曹沖稱象》的故事里,你還學習到了什么? 課后任務:找一找,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也利用了浮力?請同學們課后繼續研究。 (學生回答) (生:利用物體沉浮的原理。) 生:我們要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善于變通,開動腦筋,去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曹沖稱象》的故事,及對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的提取、概括,體會浮力的應用,同時使學生感受一種新的科學探究方法,即借助一定的方法,將難稱量物體轉換成易稱量的物體,使學生明白同一問題,解決的是多種多樣的,應開放思維,尋找最合適的方式。并拓展延伸到浮力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板書 設計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教學反思改進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