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大單元教學設計】第三單元《固體和液體》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大單元教學設計】第三單元《固體和液體》教案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科學學科
蘇教版科學
第三單元《固體和液體》教學設計
概 況 單元名稱:固體和液體 總課時:6課時
學校: 備課人:
教材版本: 蘇教版 年級: 三年級
單 元 分 析 單元主題:固體和液體
單元內容分析:人們生活在物質世界中,每時每刻都在接觸各種各樣的物質。物質根據存在的狀態,一般分為固態、液態和氣態;根據組成,可以分為純凈物和混合物。我們除了通過各種感官去了解固體、液體、氣體在顏色、形狀、大小等方面的性質,還可以使用工具來測量物質的性質,如質量、體積(占據空間的大小)等。混合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構成,如混凝土、空氣、溶液等,混合物里的這些物質相互沒有發生化學反應,都保持原來的性質,可以根據這些物質的特征用物理方法分離。本單元由《認識固體》《認識液體》《固體的混合與分離》《把鹽放到水里》四課組成,圍繞“物質的狀態—物質的分離—物質的變化”這條主線展開。四課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第一課《認識固體》,以生活中常見的固體為研究對象,特別是對一些柔軟的或細顆粒狀固體的辨認,充分感知固體,了解固體的性質,并想辦法比較不同固體的體積大小。通過聯系生活中固體形狀或大小的變化、自然界巖石的變化,認識到其狀態沒有改變,還是固體。第二課《認識液體》,指導學生在尋找、辨認液體中認識液體,再通過觀察和比較不同液體的性質、測量體積、比較質量等活動,進一步認識液體的性質。指導學生在認識水平面的基礎上,學會使用水平儀。第三課《固體的混合與分離》,通過比較固體混合前后的體積和質量是否變化,滲透了物質混合后“占據空間”的變化與“物質的量”的不變。在此基礎上想辦法把混合物分離開來,蘊含著學生對一些物質特有性質的強化認識。第四課《把鹽放到水里》,是低年級溶解現象學習的延續,重點引導學生探究影響溶解快慢的因素和一定量的不同物質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況。同時,指導學生學會用過濾、蒸發等方法分離水中的不易溶解物質和易溶解物質,在實踐探究中學會固體與水的混合與分離。
單元學情分析:學生在低年級研究典型具象物質“石頭”“水”“空氣”的基礎上,形成了初步的“物質概念”和“物質意識”,但他們判斷一個物體是固體還是液體時,往往是把自己熟悉的、具體的某一固體或液體作為標準,所以在判斷諸如沙、羽毛、煙等非典型特征的物體屬于什么狀態時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其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對固體、液體特征的認識不足。學生對于“混合物”的概念比較模糊,還不能意識到混合物的分離過程中構成物體的物質并沒有改變。本單元以“固體和液體”為主題,重點通過科學活動指導學生認識固體和液體的特征,“純凈物”“混合物”這樣的類別概念則內隱在具體的學習內容和要求中。在物質的性質認識上,從直觀特征的定性描述走向利用簡單的科學儀器對物體的特征進行定量描述。在物質的組成和結構認識上,從物質的“狀態”“分離”“溶解性”等方面進一步豐富和拓展物質概念,側重于宏觀層面的感知,不涉及微觀層面粒子的特點。本單元的學習將進一步促進學生對物質概念的不斷抽象,形成“世界是物質的”這一基本科學觀念,也為學生將來認識“物質的微觀世界”奠定基礎。
本單元知識框架圖
單 元 教 學 目 標 課標要求 單元目標
(1)本單元通過一系列觀察、測量、比較、實驗、閱讀等活動,落實《課程標準》中年段的課程目標。 科學知識: 測量、描述物體的特征。 科學探究: 在教師引導下,能基于所學知識,制訂簡單的探究計劃。 在教師引導下,能依據證據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在教師引導下,能正確講述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論,能傾聽別人的意見,并與之交流。 科學態度: 在科學探究中能以事實為依據,不從眾,不輕易相信權威與書本。 能接納他人的觀點,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協作,進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學習;樂于為完成探究活動分享彼此的想法,貢獻自己的力量。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了解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影響。 了解并意識到人類對產品不斷改進以適應自己不斷增加的需求;了解人類的需求是影響科學技術發展的關鍵因素。 (2)本單元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物質科學領域”的中年段要求。 1.1物體具有質量、體積等特征。 能夠使用簡單的儀器測量物體的長度、質量、體積、溫度等常見特征, 并使用恰當的計量單位進行記錄。 1.3物質一般有三種狀態:固態、液態和氣態。 知道固體有確定的形狀、體積和質量;液體有確定的體積和質量,液體的表面在靜止時一般會保持水平。 1.4利用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起的物體分離。 根據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將兩種混合在一起的物體分離開來,如分離沙和糖、鐵屑和木屑等。 1.5物體在變化時,構成物體的物質可能改變,也可能不改變。 知道有些物體的形狀或大小發生了變化,如被切成小塊、被擠壓、被拉伸,紙被撕成小片等,構成物體的物質沒有改變。 2.2有些物質在水里能夠溶解,而有些物質在水里很難溶解。 通過觀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質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況。 通過實驗,知道攪拌和溫度是影響物質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見因素。 (1)會使用常用的儀器測量固體或液體的質量、體積。 (2)能依據證據,運用比較、推理等方法歸納固體、液體的共同特征。 (3)根據某些物質的特征,會選擇適當的方法分離混合物。 (3)通過實驗探究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情況、影響物質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見因素。
教學重點 難 點 教學重點:認識、觀察固體物質的共同特點,即有確定的形狀、有體積、有質量。知道液體關于顏色、形狀、氣味、輕重、粘稠度、體積等方面的性質差異。認識水平面,掌握水平儀的使用方法。通過測量固體混合前后的質量和占據空間的活動,認識到固體混合前后質量不變、占據的空間變化。通過對比實驗的研究,使學生理解加快溶解的主要方法。能測量一定量的鹽或糖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況。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水中的不溶物,用蒸發的方法分離水中的溶解物。 教學難點:學生嘗試用具體、統一的標準比較物品體積的大小。 認識液體顏色、氣味、透明度、粘稠度等性質,了解液體有確定的體積和質量。認識水平面,掌握水平儀的使用方法,學會測量物體是否水平。通過討論并使用不同方法分離不同固體混合物的活動,認識到我們可以根據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將固體混合物分離開。對比實驗過程中,各種變量與不變量的控制。知道物質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
單元規劃 序號課題課時1認識固體12認識液體23固體的混合與分離14把鹽放到水里2總課時6
課時設計
課時:1
教學內容分析:本課以生活中常見的固體為研究對象,分三個部分展開: 第一部分,辨認生活中常見的固體并了解其性質。這部分由兩個活動組成:活動一,辨認教室里的物品哪些是固體,哪些不是固體;活動二,判斷一些柔軟的或細顆粒狀的物體是否屬于固體。通過這兩個活動讓學生認識固體,了解固體的一些性質,如有確定的形狀、體積、質量等。 第二部分,想辦法比較固體體積的大小。這一部分設計了三個活動:活動一,比較哪一組積木的體積大;活動二,比較哪一堆粉末的體積大;活動三,比較哪一個玩偶的體積大。針對不同的固體,指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比較它們的體積大小。 第三部分,判斷固體形狀、大小變化后,性質是否會改變。這一部分由兩個活動組成:活動一,判斷敲碎的粉筆、剪碎的紙、切碎的蠟是否屬于固體;活動二,思考自然界的巖石變成細沙后是否還是固體。通過這兩個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到固體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變原來的形狀或大小,但無論如何變化,固體的特性保持不變。
教學目標 1.認識到固體是物體存在的一種形式。 2.知道固體有確定的形狀,體積和質量。 3.理解像紗巾、羽毛、食鹽、面粉之類的輕薄、細小的物體也是固體。 4. 嘗試用不同方法比較物體的學會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體積。 5.觀察、認識身邊的固體物質。 6.探究像紗巾、羽毛、食鹽、面粉之類的輕薄、細小的物體是否是固體。 7.探究比較兩個體積接近的物體的方法。 8.培養學生樂于嘗試用多種方法來完成科學探究的意識。 9.培養學生從多個角度認識事物。 10.培養學生探究過程中愿意合作,愿意分享的科學態度。
目標活動設計評價知道固體有確定的形狀,體積和質量。猜一猜,初步認識固體,并尋找教室內的固體物品學生是否知道固體有確定的形狀,體積和質量。探究像紗巾、羽毛、食鹽、面粉之類的輕薄、細小的物體是否是固體。通過判斷紗巾,羽毛,面粉,食鹽是否是固體,揭示固體的共同特征。學生是否探究像紗巾、羽毛、食鹽、面粉之類的輕薄、細小的物體是否是固體。培養學生樂于嘗試用多種方法來完成科學探究的意識。比較兩個體積接近的物體體積的大小學生是否有用多種方法來完成科學探究的意識。培養學生探究過程中愿意合作,愿意分享的科學態度總結與延申學生是否探究過程中愿意合作,愿意分享的科學態度
教學 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觀察固體物質的共同特點,即有確定的形狀、有體積、有質量。 教學難點:學生嘗試用具體、統一的標準比較物品體積的大小。
教學活動 學生活動
環節一 一、猜一猜,初步認識固體,并尋找教室內的固體物品 1.談話:這里有兩個瓶子(不透明),瓶子里分別裝著什么呢?不可以打開看,可以搖晃瓶子,你能猜出來嗎? 2.問:打開蓋子,把手伸進去摸一摸是什么感覺,能抓起來嗎?它們有什么區別?請你描述一下。3.談話:把它們分別倒出來,倒在準備好的透明的容器里。(師生共同揭開真相:一個是流下來的水,一個是滾出來的玻璃球。) 4.小結:關于水,我們很熟悉,像水這一類物體,我們稱之為液體;像玻璃球這一類物體,我們則稱之為固體。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先來一起認識固體。(出示課題) 5.尋找教室內的固體物品。那我們教室里還有哪些固體呢? (PPT出示圖片) (學生通過搖晃發現了區別,能猜出部分特征。) (學生體驗,發現一個瓶子里的像是水,濕濕的,抓不起來;而另一個瓶子里的是球形的東西,硬硬的能抓起來。) (學生一一列舉,說明理由,有疑義的暫時保留)
活動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認識固體,并尋找教室內的固體物品。
環節二 二、通過判斷紗巾,羽毛,面粉,食鹽是否是固體,揭示固體的共同特征。 1.談話:看來大家已經大致了解了什么是固體,下面老師就要考一考大家,這些物體是不是固體?(PPT出示出示紗巾的圖片,教師拿起紗巾展示)紗巾是不是固體? 2.引出探究問題:剛才很多同學在說明理由這一部分遇到了困難,那到底怎樣的物體是固體呢? 3.揭示固體的特征(教師出示玻璃杯、足球、銀杏葉、石獅子圖片)它們是固體嗎?它們都有哪些不同點? 師:我們稱之為有確定的形狀(板書:有確定的形狀);除此之外,他們還有哪些不同? 師:科學上我們把物體的大小稱為體積(板書:體積)。 師:輕重不同說的是質量。(注意重量與質量的區分)(板書:質量) 師:所以,固體都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師:現在我們回到剛才的問題:紗巾是固體嗎?理由呢? 師:(PPT出示羽毛的圖片,教師拿起羽毛展示)羽毛是固體嗎? 師:看來呀,像紗巾、羽毛這樣很輕很薄的物體,也是固體。 (PPT出示食鹽的圖片,教師拿起裝有食鹽的燒杯)食鹽是固體嗎? 師:這位同學說食鹽有確定的形狀,如果我將燒杯中的食鹽倒入培養皿,它們的形狀會不會改變?其實呀,食鹽的形狀是指一個食鹽小顆粒的形狀,(PPT出示食鹽顆粒的圖片)這就是放大后的食鹽顆粒,它是什么形狀的? 師:所以食鹽也是有確定形狀的固體。 師:那面粉是不是固體? 師:食鹽、面粉雖然細小,但它們也是固體。 (學生回答并說明理由) 生1:他們的形狀不同,分別是圓柱、球體、扇形,獅子形狀的。 師:那他們的形狀容易改變嗎? 生1:不容易。 生2:大小不同。 生3:他們有輕有重。 (如果學生提到了顏色這個特征,舉反例:玻璃杯無色透明) 生4:有確定的形狀、體積和質量。 生5:紗巾是固體,因為它有確定的形狀、體積和質量。 (學生回答) (學生回答) 生:正方體。 生:面粉是固體,因為它有確定的形狀,有質量,有體積。
活動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判斷紗巾,羽毛,面粉,食鹽是否是固體,揭示固體的共同特征。
環節三 三、比較兩個體積接近的物體體積的大小 1.過渡: 既然固體物質都是有體積的,那你們會不會比較體積的大小? 2.研究問題(1): (出示圖片)這三組積木哪個體積大?你有什么辦法知道他們相差多少? 3.小組活動(數積木的個數),記錄,匯報結論。 (教師小結:1號3號積木雖然看起來不同,但是體積是相同的) 4.研究問題(2): 師:(出示圖片和對應的實物:黑芝麻和白芝麻)有辦法比較這兩堆芝麻體積的大小嗎?用眼睛能看的出來嗎? 師:(PPT出示圖片)但是老師能提供的工具只有這些,怎么測量呢? 師:說的真好。那我們來試一試。(教師邊演示實驗,邊引導學生說出注意事項) 師:你們想不想來試一試?請各小組組長拿出桌洞中的實驗材料,完成實驗記錄單。 5.小組活動,記錄,匯報結論。 6.研究問題(3): 師:那有沒有辦法比較小鴨和小熊體積的大小?小組討論一下 師:水的量要怎么樣? 師:那我們能不能借助芝麻進行比較呢? 師:這兩份芝麻的體積是怎么樣的? 師:兩個玩偶要放在杯子的什么位置呢? 師:確保玩偶完全被覆蓋住,這樣測量的才準確。誰想來前面試一試? (1)將兩個玩偶放到杯中(強調放置杯底) (2)倒入芝麻(強調緩慢,不要撒出來) (3)搖一搖,使頂端齊平 (4)測量高度(強調直尺應該豎直,視線水平) 7.學生實驗,并填寫記錄表。 8.小組匯報實驗結論。 9.小結(……) 學上小組合作完成實驗。 生:看不出來,可以用量筒。 生:將芝麻倒入杯子中,用直尺測量高度,高的說明體積大,低的說明體積小。 生1:不要把芝麻撒出來,要緩慢傾倒 生2:倒完要抖一抖容器,確保所有的芝麻都倒入杯中 生3:晃一晃杯子,使芝麻上端齊平 生4:直尺測量時應該豎直,眼睛水平看刻度…… (學生討論) 生1:將小熊小鴨放到水中,看哪個水面上升的多 生1:相同 生2:向小熊小鴨里面加入固體,看加多少能裝滿 生3:…… 生:將小熊小鴨放到兩個塑料杯中,再將芝麻倒進去,測量他們的高度。 生:相同 生:底部 (學生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說出注意事項) 學生實驗,并填寫記錄表。 小組匯報實驗結論。 小結
活動設計意圖:讓學生比較兩個體積接近的物體體積的大小。
環節四 四、總結與延申 1.大家來看看這些物體(出示圖片:被敲碎的粉筆,剪碎的紙,切碎的蠟)它們的形狀被改變了,那還是固體嗎? 2.其實在大自然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播放視頻):巖石經過風吹日曬,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它們還是固體嗎? 3.小結:由此可見,固體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變原來的形狀或大小,但構成物體的物質狀態沒有改變。 4.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固體是有確定形狀、有體積、有質量的物質,那液體有哪些特征呢?請大家課后思考。 學生回答。 一起總結。
活動設計意圖:總結與延申。
板書設計: 認識固體 有確定的形狀 共同特征 體積 質量
教學反思:
作業設計: 探究題: 用埋法比較兩個玩偶體積的大小。 1.用到的實驗器材有 (填序號)。 ①鹽 ②沒有刻度的杯子 ③量杯 2.給下列操作步驟排序, 將序號填在橫線上。 ①分別把不同的玩偶完全埋入鹽中,測出玩偶和鹽的總體積。②比較兩個總體積,從而比較出玩偶體積的大小。③取足量的鹽,利用量杯測出鹽的體積。 正確的操作順序: 。 3.實驗中用到的鹽還可以用( ) 來代替。 A. 小石頭 B. 沙子 C. 小木塊 4. 玩偶的體積就是( ) 。 A. 鹽的體積 B. 玩偶和鹽的總體積 C. 玩偶和鹽的總體積減去鹽的體積
課時:2
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3單元《固體和液體》中的第2課。本課通過大量的觀察、實驗活動,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來認識液體,了液體顏色、氣味、透明度、粘稠度、體積、質量等方面的常見性質,引發學生對液體種種性質的認識。教學內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引導學生描述所知道的各種液體的性質。教科書第27頁提供了一個場面,目的是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找出身邊的各種液體,而且越多越好。課文還提示了生活中常見的四種常見的液體:食用油、水、蜂蜜、牛奶,讓學生在進一步的觀察中,了解它們的性質。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學生進一步發現液體的性質做好鋪墊。 第二部分,引導學生發現液體的各種性質,是本課的重點內容。教材第28頁的第一幅圖是比較四中液體的性質,把三種不同的液體倒入斜放的板上,通過液體流動速度的快慢,說明不同的液體,粘稠度不同,通過對四種液體的比較,發現它們的顏色也是不相同的。第二幅圖是用量筒測量水的體積,并重點介紹量筒的使用方法。第三幅圖是量出50毫升的水和50毫升的油,在天平上比比看,誰輕誰重?稱量與水體積相同的油和蜂蜜的重量,通過比較說明同樣多的水和油,油比水輕。這里暗含著“不同的液體,密度不同”的知識。第二、三幅圖都是通過讓學生探究得出,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但是有固定的體積和質量。這一部分內容,涉及的實驗所用儀器比較多,難度也較大。 第三部分,引導學生歸納研究方法。幫助學生認識到:要想全面認識一個事物,必須運用多種多樣的方法。
教學目標 1.知道液體關于顏色、氣味、透明度、粘稠度、輕重等性質。 2.知道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但是有確定的體積和質量。 3.愿意采用多種方法和簡單器材研究液體的性質。 4.能夠運用自己最喜歡的形式(語言、文字、符號)將觀察到的現象表述出來。 5.愿意與同學合作,交流。 6.在活動中體驗合作與分享的快樂。 7.初步滲透液體相關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目標活動設計評價知道液體關于顏色、氣味、透明度、粘稠度、輕重等性質。創設情景,導入新課學生是否知道液體關于顏色、氣味、透明度、粘稠度、輕重等性質。知道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但是有確定的體積和質量。辨別分析,明確液體的概念學生是否知道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但是有確定的體積和質量。愿意采用多種方法和簡單器材研究液體的性質。活動體驗,借助感官認識液體性質學生是否采用多種方法和簡單器材研究液體的性質。能夠運用自己最喜歡的形式(語言、文字、符號)將觀察到的現象表述出來。合作探究,進一步探究液體的性質學生是否能夠運用自己最喜歡的形式(語言、文字、符號)將觀察到的現象表述出來。愿意與同學合作,交流。課堂總結,拓展延伸學生是否與同學合作,交流。
教學 重難點 【教學重點】 知道液體關于顏色、形狀、氣味、輕重、粘稠度、體積等方面的性質差異。 【教學難點】 認識液體顏色、氣味、透明度、粘稠度等性質,了解液體有確定的體積和質量。
教學活動 學生活動
環節一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師:孩子們,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猜一個謎語:“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開,做飯洗衣服,都要請它來。”大家猜一猜它是什么? 2.師:對了,就是水。咱們以前就研究過水,還記得水有哪些性質嗎? 3.師:像水這樣的物體我們稱為液體,我們今天就來認識液體。(板書課題:9.認識液體) 生:水。 生:沒有顏色,沒有味道,透明,會流動。
活動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猜謎語的形式引入新課,將液體的性質謎語化,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復習了以前學習的水的相關知識,一舉兩得。
環節二 二、辨別分析,明確液體的概念 1.(教師出示圖片)孩子們,咱們來找一找,看看圖中哪些是液體? 師:為什么認為它們是液體呢? 2.師:哦,會流動的、沒有固定形狀的物體就是液體呀。那咱們來看看,流動的沙子是液體嗎?(不是) 師:請大家拿出沙漏仔細地觀察。流沙是液體嗎?(收沙漏) 師:沙子有固定的形狀,而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這是固體和液體很大的不同。 3.師:那煙霧呢,是液體嗎? 師:剛剛這些都是你們的猜測,你們的猜測對嗎?要怎樣來驗證呢? 師:老師為大家準備了香和火柴,待會可以點燃香,認真觀察煙霧。不過在使用火柴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千萬不要燙到手了,觀察好了,請大家像老師這樣將香熄滅,明白了嗎? 師:現在請大家拿出火柴和香開始實驗。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師:那個小組來匯報一下實驗結果? 師小結:你說得非常正確。通過觀察,我們發現煙霧和流沙都不是液體,因為液體是沒有固定的形狀、可以流動的物體。 生:汗水、針筒里的藥水、雨水、牛奶、醬油、食用油、自來水汽油等都是液體。 生:可以流動、沒有固定的形狀。 生:流沙雖然會流動,但也不是液體,而是固體顆粒。 生:也不是,是氣體。 生:實驗。 生:明白了。 學生匯報: 生:煙霧是氣體。 生:煙霧是粉塵顆粒物,是固體,因為質量很輕,可以飄在空氣中,就形成了煙。
活動設計意圖: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觀察實驗,通過師生、生生交流,讓學生進一步辨析這些物質為什么是液體,既復習了固體相關知識,又明確液體的概念。
環節三 三、活動體驗,借助感官認識液體性質 1.師:(教師出示四種液體,裝在中號燒杯里)孩子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四種液體,分別是食用油、水、牛奶和蜂蜜,先用你們的感官去看一看,這四種液體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呢? 師:還有什么不同? 師:還有嗎? 師:(板書:透明度)透明度也不同。 師:(板書:質量) 2.師:看來不同的液體很多性質是不一樣的。那同一種液體呢?它們裝大大小小的瓶子里有不同嗎? 師:哦,質量不同,多少的情況不一樣。那到底裝了多少呢?怎樣才能準確地知道呢? 生:顏色不同。(板書:顏色) 生:水是無色的,牛奶是乳白色的,油是金黃色的,蜂蜜是深黃色的。 生:氣味不同。(板書:氣味) 生:我聞氣味知道的,水是沒有氣味的,有點奶香的是牛奶,有點大豆香的應該是油,有點甜甜的應該是蜂蜜。 生:味道不同。(板書:味道) 生:水是沒有味道的,蜂蜜是很甜的,牛奶有點甜的,食用油。(板書:透明度) 生:水是透明的,牛奶是不透明的,食用油和蜂蜜是半較透明的。 生:他們的質量也不同。 生:質量不同,有的多,有的少。 生:可以用有刻度的杯子來量。
活動設計意圖:突出研究方法的多樣性。事物是復雜的,因此認識事物需要用多種研究方法。首先第一個環節讓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認識不同的液體,學生通過看、聞、摸等方法對這幾種液體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接著讓學生通過實驗,進一步對液體的黏稠度和流動性有了認識。
環節四 四、合作探究,進一步探究液體的性質 (一)活動:測量液體的體積 1.師:孩子們真聰明!在科學上,我們使用量筒或者量杯來測量液體的體積,孩子們,你們看,這就是量筒。請大家仔細觀察,量筒上都有什么? 師:這個英文字母ml表示毫升,毫升是一個體積單位。這個數字表示量程和單位,表示一次最多測量500毫升的液體。 師:如果沒有標注量程,我們又怎么知道量筒最多測多少呢? 師:那這個量筒最少測多少呢?(50毫升) 師:對。孩子們你們看,這里還有一些刻度,你知道一個大格表示多少毫升嗎?(50毫升) 師:每一大格里面還有很多小格,一個大格里有多少個小格?我們來數一數。(10個) 師:每一小格又表示多少毫升?(5毫升) 師:(出示量筒)怎樣正確使用量筒呢?咱們一起來看一個視頻。(播放視頻) 師:誰再來說一說使用量筒要注意什么? 2.讀數時,視線與量筒內液體凹面最低出保持水平。 2.師:明白了嗎?好,那咱們現在來量一量這些液體的體積是多少。記得一邊測量一邊記錄。如果液體灑落桌面,請用毛巾擦拭干凈。開始! 3.教師巡視指導。 4.師:都測量完了,咱們來聽一聽你們量出的結果。 學生匯報: 5.師:通過剛剛的測量,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但有確定的體積。 師:你真是一位小科學家。 [設計意圖:突出學生的動腦過程。任何一項研究都是思維在前,行動在后。在設計上每項活動前老師都會讓學生去動腦想一想研究的方法,對實驗的結果進行合理的猜想。學生設計研究方案。這些設計都會增強學生活動的目的性、有效性,使學生不再盲目地去實驗、去動手。] (二)活動:觀察比較液體的粘稠度 1.師:孩子們,你們剛剛測量的時候有沒有覺得哪一種液體測量起來比較麻煩? 師:為什么呢? 2.師:哦,也就是說這些液體的粘稠度和流動速度也不一樣。咱們來進行一場比賽,看看這四種液體誰流動得快,誰流動得慢? 師:怎樣才能比較他們流動的快慢呢? 師:在做液體流的快慢的比賽時我們應注意什么呢? 3.師:你認為哪種液體會流的比較快,哪種液體流的比較慢呢為什么? 學生猜測。 師:你們的猜測對嗎?咱們還得通過實驗來驗證才行。我為你們準備了一下實驗材料,有托盤,水槽,和相同體積的四種液體,待會咱們每個組的四個同學合作實驗,讓這些液體同時從起點流向終點,同時請大家記錄下實驗結果。 4.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5.學生匯報。 師:通過實驗,你發現了什么?誰跑得最快?誰最慢? 師:為什么蜂蜜最慢呢? 師:哦……蜂蜜的流得最慢,粘稠度最高,那就說明粘稠度越高的液體流動速度越慢,粘稠度越低的物體流動速度越快。 6.師:孩子們,想一想:如果我們選用的蜂蜜比今天的還要粘稠得多,你覺得會怎么樣? 師:如果它都粘稠得都流動不了了,那它還是液體嗎? 師:正是因為蜂蜜粘稠(ppt),所以生產廠家在蜂蜜包裝上標注的都是蜂蜜的質量。孩子們,蜂蜜有質量,其他液體也有質量嗎? [設計意圖:《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能根據假想答案,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計劃。”本著這樣的教學理念,我設計結構性的材料為學生學習搭建“腳手架”,為最終解決問題服務。在設計上每項活動前老師都會讓學生去動腦想一想研究的方法,對實驗的結果進行合理的猜想。這些設計都會增強學生活動的目的性、有效性,使學生不再盲目地去實驗、去動手。] (三)活動:比較液體的質量 1.師:這些液體的質量相同嗎? 師:咱們在天平上比一比,讓相同體積的水和油來玩蹺蹺板的游戲,看看它們誰輕?誰重呢? 2.師:(介紹天平)孩子們,這是天平,咱們在使用之前需要將這個游碼移至稱量標尺的左端的0刻線處,再調節橫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針在分度盤的中央刻度線處,使橫梁平衡。然后咱們將同體積的水和油分別放在天平兩端的托盤里。 師:誰愿意來做質量檢測員呢?(找2個人)觀測一下,里面有多少毫升? 師:都是50毫升,也就是體積相等。現在請這兩位同學同時將兩種液體放在天平的兩端。其他孩子認真觀察,并做好實驗記錄。 3.學生到臺前操作,老師指導。 4.師:通過實驗我們發現相同體積的水和食用油,水的質量更重。水有質量,食用油也有質量,液體都有確定的質量。孩子們,液體雖然沒有固定的形狀,卻有確定的體積和質量,這是液體的共同性質,幾乎每一種液體都同時具備這些性質。 生:有刻度,有數字,有英文字母。 生:可以看最高處的數值。 生:1.略傾斜量筒,燒杯口緊挨著量筒口,將液體緩緩倒入量筒; 生:蜂蜜。 生:因為蜂蜜很黏,流得慢。 生:我們可以做液體流的快慢的比賽。 生:液體的要一樣多。 生:要同時開始流。 學生實驗 學生匯報 生:水最快,蜂蜜最慢。 生:因為蜂蜜很粘,粘稠度最高。 生:流得更慢。 生:不是。 生:有。 生:不同。 生:50毫升。 學生到臺前操作
活動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實驗,親身體驗液體有確定的質量,感受同體積的不同的液體質量不同。
環節五 五、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師:孩子們,今天咱們通過多種方法探究了液體的性質,其實要想全面的認識一個事物,就是要用多種多樣的方法來研究。希望大家在以后學習中,多動腦,運用各種方法去研究科學,不過老師要提醒大家,對于不認識的液體千萬不要隨意研究,以免發生意外傷害。好了,今天的課就到這兒,下課! 和學生一起總結
活動設計意圖:整節課以學生的發展為基礎,以知識為載體,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做了一個嘗試:擺脫了教師教學生的傳統模式的束縛,讓學生自覺建構關于液體的知識,學生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者和發現者,教師的任務和角色也由“指揮”變成了“伴奏”。教師是真正的參與者、合作者、指導者,凸顯了學生在真正地、自主地開展科學探究,體現出了科學探究的真實本色。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作業設計: 填空題: 液體沒有固定的 ,但有確定的 和 。 使用量筒測量液體積時,要略 量筒,燒杯口緊挨著量筒口, 將液體緩慢倒入量筒;讀數時,視線與量筒內液體凹面最低處保持 。 3. 靜止的水面般都保持水平,我們稱之為 。
課時:3
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3單元《固體和液體》中的第2課中的第2課時。本課通過大量的觀察、實驗活動,指導學生觀察水平面,指導水平面的定義,認識水平儀,學會 用水平儀測量物體是否水平。教學內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引導學生了解什么是水平面,認識水平儀。教科書的第29頁通過觀察兩個瓶子里的水認識水平面,知道人們利用水平面制作了水平儀。這一環節為后面學生如何測量物體是否水平做鋪墊。 第二部分,這部分課本中有兩幅圖,第一幅圖是學生測量窗臺是否水平,第二幅圖是學生測量課桌是否水平。第一、第二幅圖主要是引導學生學會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并學會使用水平儀測量物體是否水平。 第三部分,引導學生發現水平儀在我們生活當中的應用。
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水平面,了解水平面的定義。 2.學會用水平儀測量物體是否水平。 3.能夠運用水平儀測量課桌、窗臺等物體是否水平。 4.能夠運用自己最喜歡的形式(語言、文字、符號)將觀察到的現象表述出來。 5.愿意與同學合作,交流。 6.在活動中體驗合作與分享的快樂。 7.初步滲透水平儀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目標活動設計評價知道什么是水平面,了解水平面的定義。新課導入,認識水平面學生是否知道什么是水平面,了解水平面的定義。學會用水平儀測量物體是否水平。感知水平面學生是否學會用水平儀測量物體是否水平。能夠運用水平儀測量課桌、窗臺等物體是否水平。測量物體是否水平學生是否能夠運用水平儀測量課桌、窗臺等物體是否水平。能夠運用自己最喜歡的形式(語言、文字、符號)將觀察到的現象表述出來。 課堂總結,拓展延伸學生是否能夠運用自己最喜歡的形式(語言、文字、符號)將觀察到的現象表述出來。
教學 重難點 【教學重點】 認識水平面,掌握水平儀的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 認識水平面,掌握水平儀的使用方法,學會測量物體是否水平。
教學活動 學生活動
環節一 一、新課導入,認識水平面 1.師:孩子們,上節課咱們認識了液體,你們還記得咱們討論了液體哪些方面的性質嗎? 2. 師:非常棒!上節課咱們討論了液體顏色、氣味、透明度、粘稠度、體積方面的性質。 3. 師:接下來咱們來欣賞一些生活中常見液體的照片。孩子們你們看:(教師播放PPT)飛流直下的瀑布、奔流不息的河水,波濤洶涌的大海,瓶子里的液體,靜靜湖面,像湖面這樣靜止的水面一般都保持水平,我們稱之為水平面。(出示書上兩個瓶子里的液體圖及水平面的概念)(板書:水平面) 生:顏色、氣味、透明度、粘稠度、體積……
活動設計意圖:通過復習有關液體性質的知識,利用有關液體的圖片,讓學生感知水平面,引出課題,激發學生探究水平面知識的欲望。
環節二 二、感知水平面 1.師:孩子們,你們看老師這里有兩個瓶子,里面各裝了大半瓶藍色的水,現在老師分別往瓶子里放一根牙簽,然后將兩個瓶子豎直放在桌面上,請孩子們仔細觀察靜止的水面。 2. 師:現在我再將一個瓶子傾斜,待靜止后再來觀察這兩個瓶子中的水面 師:你們又發現了什么? 3. 師:是呀。不管瓶子怎樣,水面都一直保持水平,這就是水平面。 4.師:人們利用水平面的原理制作了水平儀。你們看(教師出示水平儀),這就是水平儀。我們可以用水平儀判斷物體是否水平,測量時,只需將水平儀緊貼在被測物體表面,待氣泡穩定后再判斷所測物體是否水平。(教師演示水平儀的使用方法) 生:兩個瓶子里水面一樣,平平的。 生:雖然瓶子傾斜了,但是兩個瓶子里的水面還是這樣平平的,牙簽也靜靜地躺在水面,只不過傾斜的那一個水平面要大一些。
活動設計意圖:學生對瓶子里的水并不陌生,但并不一定就水面進行過觀察。因此,從學生的感性經驗入手,幫助學生認識水平面,了解水平面的定義,知道水平儀的來歷及使用方法。
環節三 三、測量物體是否水平 1.現在就請各小組拿出桌盒里的水平儀來測量一下課桌、講臺、窗臺等是否水平。 2.學生動手測量,教師巡視指導。 3.學生匯報結果。 學生動手測量 學生匯報結果
活動設計意圖: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通過親身體驗讓學生學以致用,拓展了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體現科學的價值。
環節四 四、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1.師:孩子們,剛才咱們動手測量了我們的課桌、講臺、窗臺是否水平。 2. 師:那你們知道我們的水平儀在生活中有什么實際應用呢? 3. 師:你們看(教師出示圖片),我們的水平儀主要運用在一下兩個方面:第一是可以用在家庭裝修的方方面面,比如家庭地板鋪設、墻面施工、門窗裝修方面,可以利用水平儀看地面或墻面是否水平。 4. 師:第二是用于檢驗各種機床和工件的平面度、直線度、垂直度及設備安裝的水平位置等。 特別是在測垂直度是,磁性水平儀可以吸附在垂直工作面上,不用人工扶持,減輕了勞動強度,避免了人體熱量輻射帶給水平儀的測量誤差。 5. 師:孩子們,今天咱們了解什么是水平面,如何使用水平儀測量物體是否水平,希望我們的孩子們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多動手去實踐。 鞏固總結。
活動設計意圖:和學生一起鞏固總結。
板書設計: 9.認識水平面
教學反思:
作業設計: 判斷題 : 流動的沙是液體。 ( ) 我們可以通過聞氣味的方法辨別不同的液體。 ( ) 將裝有水的瓶子傾斜,靜止后的水面也稱之為水平面。 ( ) 4. 用水平儀測量時,將水平儀緊貼在被測物體表面,立刻作出判斷。 ( )
課時:4
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依據《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物質科學領域的相關內容標準建構的。 本課通過研究固體的混合活動,引導學生通過測量的方法、比較固體混合前后質量和體積的變化,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嘗試解釋固體混合前后體積變化的原因。同時對探究技能“測量”進行了培養和訓練,也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然后通過研究固體的分離活動,引導學生掌握根據物體特征或材料性能將物體進行分離的方法。
教學目標 1.知道固體混合前后質量不變,占據空間變化。 2.知道將不同的固體混合物分離的方法。 3.了解日常生活中需要混合或分離固體的例子。 4.能用天平和量筒分別測量混合前后固體的質量和體積。 5.能用科學的方式記錄測量出的固體的質量和所占空間,并用科學語言描述測量結果。 6.能通過觀察、比較,對測量中固體混合前后占據空間變化的現象進行分析,做出解釋。 7.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測量并探究固體混合前后質量和所占空間的變化。 8.能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與同學合作舉例說明分離不同固體混合物的方法。
目標活動設計評價知道固體混合前后質量不變,占據空間變化。導入學生是否知道固體混合前后質量不變,占據空間變化。能用天平和量筒分別測量混合前后固體的質量和體積。研究固體混合前后質量、體積的變化學生是否能用天平和量筒分別測量混合前后固體的質量和體積。能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與同學合作舉例說明分離不同固體混合物的方法。應用和拓展學生是否能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與同學合作舉例說明分離不同固體混合物的方法。
教學 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測量固體混合前后的質量和占據空間的活動,認識到固體混合前后質量不變、占據的空間變化。 【教學難點】 通過討論并使用不同方法分離不同固體混合物的活動,認識到我們可以根據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將固體混合物分離開。
教學活動 學生活動
環節一 導入 1.師:上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固體,知道了固體都有確定的形狀、體積和質量。固體的形狀通過觀察就可以知道。那么,怎樣知道固體的體積和質量呢?通過觀察能夠確定嗎? 2.師:怎么知道固體的質量?(板書:質量) 師:想不想親自嘗試一下?(想)你們會用嗎? 切換到演示臺 師:這有一臺托盤天平,怎么稱出這個杯子里黃豆的質量? 師演示把杯子和黃豆一起放到天平上 師:稱量之前先放一張紙在托盤上。在左盤放一張,右盤也放一張。你們知道為什么嗎? 師:說得很好。我們把這張紙杯子叫做稱量紙,稱量固體質量的時候就會用到它。接下來通過視頻來學習一下托盤天平稱固體質量的方法。 師播放視頻“用托盤天平稱量固體的質量” 師生交流:我們來整理一下操作步驟(ppt出示示意圖,學生說操作:①調平②放稱量紙③左盤放物體④右盤放砝碼) 3.師:怎么知道固體的體積? 師:上節課我們用量筒測量了液體的體積。固體好像可以用類似的方法。怎么做呢? 師:(師演示操作)跟液體有什么不同? 師:(搖晃量筒中的固體)我們可以通過搖晃使黃豆變平整,這樣就可以讀數了。這里測出來的其實是固體占據空間的大小。(板書:占據空間) 學生發言 生:可以用儀器測量。(引導學生說完整,用什么儀器)用天平稱質量。 生:把固體放到天平上就行。 生:不行,這樣會把杯子的質量也稱進去的。 生:把黃豆直接倒在天平托盤上稱量。 生:因為紙有質量,兩邊都放就不會影響測量了。 學生練習:稱量一號座位抽屜里固體的質量(事先稱好的黃豆50克),匯報稱量結果 (學生操作的間隙,板書:黃豆、綠豆、玉米粉,學生匯報后,板書:50克) 生:可以用量筒測量。 生:將黃豆倒入量筒。 生:固體的表面不平,沒辦法讀數。 學生練習:測出黃豆的占據空間,匯報測量結果 (學生匯報數據后,板書相應數據)
活動設計意圖:根據《認識固體》一課的內容,從固體具有確定的形狀、體積和質量入手,轉而研究如何通過用工具測量來確知固體的占據空間和質量,初步學習測量工具的使用方法,為后續研究固體的混合現象做好準備。
環節二 研究固體混合前后質量、體積的變化 (一)提出問題 1.師:除了黃豆,老師還準備了另外兩種不一樣的固體(依次出示玻璃杯裝的50克玉米粉、綠豆)。這些固體的質量我都提前稱過了,都是50克(PPT出示三種固體的圖片及其質量)。仔細觀察這三種固體,對于固體的質量和體積,你有沒有產生什么問題? 2.根據學生的發言做相應的回應和引導 (1)師:你所說的體積是指什么? 生:是這些固體占據的杯子里的空間。 師:你怎么知道它們占據的空間不一樣? 師:怎么能夠確切知道體積分別是多少? (2)師:你認為它們混合以后的質量就是它們混合之前質量的和。對嗎?那你覺得這個問題可以怎么研究? 師:(問其他學生)你們認為混合以后的質量是150克嗎? (3) 師:怎么研究? [設計意圖:觀察三種固體,并針對固體的質量和占據空間提出想要研究的問題。將三種固體的質量設計為一致,一是為了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等質量固體所占空間是有差別的,二是為了簡化學生接下來實驗的操作和計算的過程。此處的討論,要盡量給學生留足思考和討論的時間,引導學生思考固體混合之后質量和所占空間的變化情況。] (二)設計方案 1.師:混合前后的質量和占據空間到底有沒有發生變化呢?你們能不能設計實驗來驗證一下? 2.明確需要測量的數據 PPT出示相關示意圖 師:你們一共需要測量出哪些數據? 師:老師提供給你們的三種固體都是50克。你們打算先測什么? 師:然后呢? 3..明確操作細節 師:在進行測量的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介紹紙漏斗,提醒學生在將固體轉移到量筒的過程中使用,演示使用方法。 PPT出示操作注意事項 (三)測量并得出結論 1.學生小組活動,記錄數據、分析結果 2.匯報數據,分析結論 一組在投影下匯報每次測量的數據,然后總結結論:混合前后質量不變、占據空間變小 其他小組只要求匯報結論:混合前后質量變了嗎?占據空間變了嗎? 3.討論:為什么混合以后質量不變,占據空間變小了? 對于混合前后質量不相等的小組的數據,放在投影下,大家一起分析原因(混合后質量變小,可能是因為有豆子丟失,在混合的時候面粉沒有完全倒入大杯子里;混合后質量變大可能是操作過程中帶入了其他東西) 展示桌上并排放置三種同樣質量的固體 學生觀察三種固體,思考后發言 生:這三種固體的質量是一樣的,可是它們的體積看起來卻不一樣。 生:因為裝它們的杯子是一樣的,但是它們在杯子里的高度看起來不同,說明它們體積不同。 生:可以用量筒測量一下。 生:如果把它們混合在一起,它們的總質量是不是150克呢? 生:可以把它們混合起來,稱一下質量是不是150克。 生:(說想法) 生:混合以后占據的空間還會發生變化嗎?(如果學生沒有提出關于混合后占據空間變化的問題,則由老師提出) 生:把混合后的固體倒進量筒里測量。 學生匯報交流 生:測量混合前它們各自的質量和占據空間,還要測量混合后它們的質量和占據空間。 生:先分別測出三種固體的占據空間。 生:將三種固體混合,測量混合以后的質量和占據空間。 學生發言(安全、不能撒落固體、操作規范……) 學生小組活動,記錄數據、分析結果 匯報數據,分析結論 生:因為混合前是這么多的固體,混合后還是這么多,它們的數量沒有少,沒有多,所以質量也不會變化。 學生匯報:黃豆比較大顆,堆在一起的時候產生了很多空隙,綠豆顆粒比較小,混到一起的時候鉆到黃豆之間的空隙里去了,然后面粉的顆粒更小,它又鉆到所有豆子的空隙里去了,所以混合以后,整體占據的空間就變小了。
活動設計意圖:學生第一次使用托盤天平和量筒稱量顆粒狀和粉末狀固體,因此在教學中先引入要借助于工具測量,接著教師通過演示和講解相結合的方式教學生使用這兩種測量工具的方法,幫助學生后續順利開展測量和分析數據的活動。在數據之后得出結論的環節,引導學生思考和交流,進一步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入。
環節三 三、應用和拓展 1.師:剛才我們通過研究,發現了固體混合前后質量不變,占據空間變化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你們有沒有見到過其他固體的混合現象呢? 相機出示圖片:粽子、八寶米、中藥材、混凝土材料 2.師:剛才我們已經學習了固體的混合。老師下節課還要用這些材料給下一個班上這節課,你們能不能幫老師的忙,把這些混在一起的黃豆、綠豆和面粉分開呀。請你們想一想,下次課我們再來討論固體的分離。 學生發言
活動設計意圖:通過請學生幫忙的活動設計,激發學生分離固體的欲望。
板書設計: 固體的混合與分離 黃豆綠豆面粉混合后質量(克)********不變占據空間(毫升)********變化
教學反思:
作業設計: 1.實踐題:小明的媽媽不小心把大米和小米混合在起了,請你幫她分離大米和小米,將具體的操作方法寫在下面。
網篩分離法。用一個只能通過小米但不能通過大米的網篩分離出小米。
2.假如大米是100克,小米是80克,兩者混合物的質量應是( )。
A.180克 B.大于180克 C.小于180克
3.關于大米和小米混合后占據的空間,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大米和小米混合后占據的空間和混合前一樣
B.大米和小米混合后占據的空間比混合前小
C.大米和小米混合后占據的空間比混合前大
課時:5
教學內容分析:《把鹽放進水里》一課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固體和液體》單元中的最后一課,這一單元的學習內容都屬于物質科學領域,本課內容的設計,依據物質領域的內容標準,對應新《課標》2.2“通過觀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質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況是不同的,通過實驗,攪拌和溫度,是影響物質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見因素。”和課程目標1.4“利用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體的物體分離開來。”本課內容首先通過把沙子、鹽分別放入冷水中,并攪拌這一活動,回顧一年級下冊學過的溶解現象,然后設計了三組實驗:活動一,探究影響鹽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讓學生知道攪拌和溫度,是影響物質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見因素。并初步感受對比實驗,從而啟發學生從更寬廣的角度去探究事物。活動二,測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鹽。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質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況是不同的;活動三,用過濾的方法分離水中的不溶物,用蒸發的方法分離溶解物。讓學生學會利用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水里的物體分離開來的簡單方法。
教學目標 1.知道攪拌和溫度,是影響物質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見因素。 2.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質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況是不同的。 3.學習用過濾的方法分離水中的不溶物,學會用蒸發的方法分解水中的溶解物。 4.通過觀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質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況是不同的。 5.能利用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水里的物體分離開來。 6.設計“怎樣加快方糖溶解”的實驗,引導學生經歷“問題—假設—驗證—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親歷控制單個變量進行對比實驗的過程。 7.將對比實驗這種科學的方法運用到解決同類科學問題的研究當中去,發展公平實驗的意識。體驗研究影響溶解快慢因素的樂趣。 8.培養學生與同學合作進行研究活動,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能注意傾聽他人意見的意識。 9.攪拌、加熱、碾碎等方法可以促進可溶性物質的溶解,加快物質溶解的速度,從而提高效率,給生產、生活帶來便利。 10.了解自來水廠的水出廠前需要進行多次過濾。
目標活動設計評價知道攪拌和溫度,是影響物質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見因素。情境導課,提出問題學生是否知道攪拌和溫度,是影響物質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見因素。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質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況是不同的。根據經驗,進行假設學生是否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質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況是不同的。學習用過濾的方法分離水中的不溶物,學會用蒸發的方法分解水中的溶解物。設計實驗,小組探究學生是否學習用過濾的方法分離水中的不溶物,學會用蒸發的方法分解水中的溶解物。通過觀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質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況是不同的。得出結論,回歸問題學生是否通過觀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質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況是不同的。能利用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水里的物體分離開來。學以致用,解決問題學生是否能利用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水里的物體分離開來。了解自來水廠的水出廠前需要進行多次過濾。知識提升,課堂延伸學生是否了解自來水廠的水出廠前需要進行多次過濾。
教學 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對比實驗的研究,使學生理解加快溶解的主要方法。 【教學難點】 對比實驗過程中,各種變量與不變量的控制。
教學活動 學生活動
環節一 一、情境導課,提出問題 1.歡迎大家再次來到“是真的嗎?”科學探究現場。科學探究,動手動腦,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今天的現場,我們請了兩位特殊的嘉賓,大家請看: (播放小視頻)大家好,我叫沙子,我有一種特殊的本領,就是跳進水里可以隱身。 大家好,我叫鹽,我有一種特殊的本領,就是跳進水里能夠隱身。 2.師:他們都說自己跳進水中能隱身,是真的嗎? 師追問:怎樣才能讓我們眼見為實呢? 師:請你上臺演示給同學看(借助實物投影) 師:難道他倆說的都是假的? 3. 師:想讓鹽快點溶解,你有什么好的辦法嗎? 生猜測。 生:把沙子和鹽分別放入水中。 生上臺演示,發現:都沒有隱身。 生:老師,我覺得鹽放水中能溶解,只是它溶解慢,所以現在它沒有全部隱身了。
活動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帶領學生回顧溶解現象,同時在觀察中發現問題,從而順利提出本課時的研究問題。
環節二 二、根據經驗,進行假設 師提問:你怎樣想到這個方法的? 學生大膽假設:攪拌、用熱水……
活動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盡量根據生活經驗進行假設,不要憑空捏造。
環節三 三、設計實驗,小組探究 (一)以“用熱水能否加快溶解”為例,設計并完成實驗 1.思維碰撞,設計實驗 師:剛才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好的方法,這些只是大膽的猜測,那么如何驗證這些猜想是否正確呢 (實驗)對,誰來設計實驗,研究“用熱水能否加快溶解” 師:為什么要用兩個杯子?(生答:分別操作,方便比較) 師小結:這樣的實驗,在科學里叫對比實驗。科學講究“嚴謹”,對比實驗要求更高,它要求每次實驗只能改變一個因素,其他因素要保持不變。這是對比實驗的核心,只有嚴格控制好唯一改變的因素,這個實驗才有說服力。 接下來請小組討論,他設計的這個實驗中,要控制不變的因素有哪些 唯一改變的是什么?把討論結果填寫在記錄單上。 哪個小組愿意分享你們的討論結果? 對比你們組的記錄單,你有什么想說的? 明確:保持不變的因素:水量相同、鹽量相同、放鹽的時間相同、觀察的時間相同。 需要改變的因素:一個杯倒冷水,另一個杯倒熱水。 [設計意圖: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充分交流,引導學生明確做這個實驗要控制不變的量和唯一改變的量,同時感受對比實驗中控制變量的重要性。] 2.小組合作,實驗探究 (1)選材料 你們能選擇合適的材料來完成這個對比實驗嗎?把選好的材料移到你們小組的桌上,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放鹽的杯子上有一根橫梁,可以幫助我們每次都取正好一小勺的鹽。 (2)根據方法,小組實驗 a.準備兩杯相同體積的冷水和熱水。 b.同時往兩杯水中放相同質量的鹽。 c.觀察、比較哪個杯子里的鹽溶解快。 溫馨提示: a.要嚴格控制好變量。 b.小組成員間要分工明確,合作完成。 c.認真觀察,要實事求是的記錄實驗報告單。 3.匯報發現,得出結論 師:哪個小組愿意最先說說你們組的發現。 小結:大家真了不起,可以自己設計實驗,并準確地控制變量,在小組成員的共同配合下,得出實驗結論:用熱水能加快溶解。 [設計意圖:帶領學生完整地經歷了提出問題—進行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全過程。進一步感知科學的嚴謹性。] (二) 設計并研究“攪拌能否加快鹽的溶解” 師提問:那 “攪拌能否加快鹽的溶解”呢?你們能以小組的方式獨立研究嗎? 1.小組設計并完成實驗 (1)小組內討論本實驗中要控制不變的因素和唯一改變的因素。(填寫記錄單) (2)小組合作,完成探究。 (3)認真發現,得出結論。(填寫記錄單) (4)收拾材料,歸回原位。 2.匯報發現,得出結論:攪拌能加快溶解。 生:找兩個杯子,分別倒入熱水和冷水,分別放進鹽,比較哪個杯里的鹽溶解快。 生:杯子上都有一個黑色的標記線,它表示150毫升;
活動設計意圖:再上一個實驗的基礎上,本次實驗的設計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進行,再次明確對比實驗中控制變量的重要性。
環節四 四、得出結論,回歸問題 剛才大家用了熱水和攪拌的方式,證實了“鹽跳進水里,能隱身。”這句話是真的。 用同樣的方法能讓沙子也隱身嗎?誰愿意上臺來試試。 對,科學就需要這樣勇于質疑,敢于探究,追求嚴謹、實事求是的態度。 學生動手實踐
活動設計意圖:讓學生知道科學就需要這樣勇于質疑,敢于探究,追求嚴謹、實事求是的態度。
環節五 五、學以致用,解決問題 (一)現場嘗糖水 1.最近在微信我的朋友圈里,被一個看起來非常普通的碗刷頻了,人們瘋狂轉發,都說“這個碗里的水,放糖后不會變甜。”這句話是真的嗎?如果你認為是真的,請坐到教室的左邊,你們是A組。覺得不是真的,請坐到教室的右邊,你們是B組。 2.我也感覺很奇怪,于是費盡周折,終于找到了這個傳說中的神碗。現在我們來試一試好嗎? 師演示:倒進半碗礦泉水,倒入一勺糖,然后從水面上舀一小勺水。 3.請B組的一位同學先來嘗嘗(沒有甜味) 4.再加一勺呢?繼續加…….(直到孩子們發現沒有攪拌) 看來呀,“這個碗里的水,放糖后不會變甜。”這句話是假的。 師小結:果然,微信微信,有時可以微微相信,但更多的時候…….等待我們去驗證。 B組同學敢于質疑,在剛才的這個比賽中獲勝。獎勵每人一顆奶片。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辨別微信中一句話的真偽的活動,讓學生在親自體驗中利用所學,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二)吃奶片比賽 1.PPT出示比賽規則: (1)聽到“開始”口令后,才能統一把奶片放進嘴里。 (2)不能囫圇吞。 (3)完全吃完的舉手示意。 2.A組同學猜測他們吃得快的方法,猜對的獎勵一塊糖。 3.提問:有些同學特別愛吃奶片,就想讓奶片在嘴里多待一會,該怎樣吃? 4.小結:看來,咬碎的方法也能加快溶解。 學生分組實驗
活動設計意圖:簡單有趣的比賽,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并能引導學生發現加快溶解的另一種方法。
環節六 六、知識提升,課堂延伸 今天我們自己設計實驗,證實了加熱和攪拌能加快鹽在水里的溶解速度,還在吃糖的過程中,無意中發現把物體弄碎,也能加快溶解。 生活中有需要加快溶解速度的事情嗎?生舉例(PPT補充) 有需要減慢溶解速度的事情嗎?你又怎么做?生舉例(PPT補充) 通過一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 關于溶解,你還有哪些想研究的問題呢? 學生鞏固總結 回答問題
活動設計意圖:本節課的課堂內容結束,但科學探究永無止境。
板書設計: 11.把鹽放到水里 用熱水 改變一個 攪拌 加快溶解 其它不變 弄碎 對比實驗
教學反思:
作業設計: 填空題:
1. 和 是影響鹽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見因素。
2.不同的物質在相同體積的水中溶解量 (填 “相同”或“不同”)。
3.沉在杯底無法溶解的鹽或糖,可以用 、 、 等方法讓它繼續溶解。
課時:6
教學內容分析:《把鹽放進水里》一課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固體和液體》單元中的最后一課,這一單元的學習內容都屬于物質科學領域,本課內容的設計,依據物質領域的內容標準,對應新《課標》2.2“通過觀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質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況是不同的,通過實驗,攪拌和溫度,是影響物質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見因素。”和課程目標1.4“利用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體的物體分離開來。”本課內容首先通過把沙子、鹽分別放入冷水中,并攪拌這一活動,回顧一年級下冊學過的溶解現象,然后設計了三組實驗:活動一,探究影響鹽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讓學生知道攪拌和溫度,是影響物質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見因素。并初步感受對比實驗,從而啟發學生從更寬廣的角度去探究事物。活動二,測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鹽。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質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況是不同的;活動三,用過濾的方法分離水中的不溶物,用蒸發的方法分離溶解物。讓學生學會利用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水里的物體分離開來的簡單方法。
教學目標 1.知道攪拌和溫度,是影響物質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見因素。 2.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質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況是不同的。 3.學習用過濾的方法分離水中的不溶物,學會用蒸發的方法分解水中的溶解物。 4.通過觀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質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況是不同的。 5.能利用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水里的物體分離開來。 6.設計“怎樣加快方糖溶解”的實驗,引導學生經歷“問題—假設—驗證—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親歷控制單個變量進行對比實驗的過程。 7.將對比實驗這種科學的方法運用到解決同類科學問題的研究當中去,發展公平實驗的意識。體驗研究影響溶解快慢因素的樂趣。 8.培養學生與同學合作進行研究活動,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能注意傾聽他人意見的意識。 9.攪拌、加熱、碾碎等方法可以促進可溶性物質的溶解,加快物質溶解的速度,從而提高效率,給生產、生活帶來便利。 10.了解自來水廠的水出廠前需要進行多次過濾。
目標活動設計評價知道攪拌和溫度,是影響物質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見因素。復習舊知,導入新知學生是否知道攪拌和溫度,是影響物質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見因素。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質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況是不同的。小組實驗,探究“溶解度”學生是否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質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況是不同的。學習用過濾的方法分離水中的不溶物,學會用蒸發的方法分解水中的溶解物。想方設法,繼續溶解學生是否學會用蒸發的方法分解水中的溶解物。能利用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水里的物體分離開來。結合生活,學習“分離”學生是否能利用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水里的物體分離開來。攪拌、加熱、碾碎等方法可以促進可溶性物質的溶解,加快物質溶解的速度,從而提高效率,給生產、生活帶來便利。知識提升,課堂延伸學生是否能用攪拌、加熱、碾碎等方法可以促進可溶性物質的溶解,加快物質溶解的速度。
教學 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能測量一定量的鹽或糖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況。 2.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水中的不溶物,用蒸發的方法分離水中的溶解物。 【教學難點】 知道物質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
教學活動 學生活動
環節一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知 談話:上節課,同學們自己設計實驗,發現了加快鹽在水里溶解的主要方法是 (生答:加熱、攪拌)如果要溶解大塊的奶片、冰糖等可溶物,還可以用到(生答:研碎)的方法。
活動設計意圖:開門見山,帶領學生回顧加快溶解的方法。
環節二 二、小組實驗,探究“溶解度” 1.播放微課,研究鹽的溶解度 師:課后呀,愛提問的XX同學問老師:如果往燒杯里不停的加鹽,不停的攪拌,會怎樣? 師:猜對了嗎?讓我們眼見為實。這位同學在家自己進行了研究,大家請看(幻燈播放微課視頻) 小結:他用實驗告訴我們:在常溫下,100毫升水里大約能溶解36克的鹽,也可以說鹽的溶解度大約是36克。可見,物質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 科學就需要像XX同學一樣敢想好問勤探索,這不僅要求我們要做一個好奇寶寶,更要想辦法去解決你的好奇問題,相信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視頻,不僅可以準確地掌握本實驗,而且為接下來的小組實驗做好了示范、鋪墊的作用。] 2.小組實驗,對比溶解度 (1)師:好奇寶寶們,你們也想親自測一測這些物體的溶解度嗎?(PPT出示白糖、味精、小蘇打) 閱讀實驗提示: ①每小組選擇一種可溶物進行測量。 ②每次加一小勺(大約2克)攪拌到完全溶解后再次加入。 ③當溶解的很慢時,半勺半勺地加(半勺大約是1克)當無法再溶解時停止加。 ④計算這杯水溶解了多少克。 (2)生分組實驗。 (3)匯報實驗結論,師及時統計。 小結:不同的物質在相同體積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 生猜測。 生分組實驗 匯報實驗結論
活動設計意圖:學生在認識到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鹽后,一般不會關注到其他物質的溶解度情況,也就不能真正建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質這一概念。”課堂上準備除鹽外的可溶物讓孩子們親自動手操作,研究興趣濃厚,在認識科學本質的同時,樹立了科學思想。
環節三 三、想方設法,繼續溶解 1.師提問:沉在水底無法溶解的這些物質,用哪些方法可以讓它繼續溶解呢? 2.驗證:師用酒精燈現場加熱水;生選一代表加水繼續攪拌。 3.小結 生:加熱、加水……
活動設計意圖:利用很短的時間驗證孩子們的想法,既激發了他們學習、思考的興趣,又為他們終身的科學素養做鋪墊。
環節四 四、結合生活,學習“分離” (一)學習用蒸發的方法分離水中的溶解物 1.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有個叫小聰的好奇寶寶在家也做了把鹽放進水里的實驗,可不巧的是,他把家里所有的食鹽都用完了,媽媽炒菜時發現沒鹽了,愛動腦的小聰有想辦法把鹽從水里分離了出來,你能猜到小聰是怎么做的嗎? 2.觀看視頻,激發思維 師:讓老師給你一些提示(播放視頻:海水曬鹽) 小組討論分離鹽的方法。 小結:用蒸發的方法能分解出水中的鹽。 3.小組實驗,眼見為實 那你們剛才溶解在水中的白糖、味精等,也能用蒸發的方法分離出來嗎? [設計意圖:帶領學生完整地經歷了提出問題—進行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全過程。進一步感知科學的嚴謹性。] (二)學習用過濾的方法分離水中的不溶物 1.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出示一杯有土、沙子、樹葉、樹枝的鹽水。 師提問:這杯鹽水,也可以直接用蒸發的方法分離出干凈的食鹽嗎? 師提問:要怎么辦才能快速的把土、沙子、樹葉、樹枝這些不溶物從水中分離出來呢? 2.根據經驗,交流想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盡量根據生活經驗進行假設,不要憑空捏造。] 3.分組操作,自制過濾器 閱讀過濾的方法和步驟: ①將礦泉水瓶的瓶口剪下,給瓶蓋打孔。 ②將瓶口倒置,在瓶口塞一團脫脂棉。依次放入干凈的沙子、小石子、棉球,再把它倒扣在瓶身中,制成一個過濾器。 ③把泥水緩緩倒進自制的過濾器中,比較過濾前后的水。 4.匯報現象,交流小結。 小結:要分離水中的不溶物,可以用過濾的方法。自來水廠的水出水前需要進行多次過濾。 (三)知識提升,課堂延伸 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用到了蒸發和過濾的方法,你們還能說一說嗎? (生試猜) 小組實驗 生分組把濃白糖水、濃味精水、濃蘇打水刷在一張黑紙上,然瓶口后放在陽光下曬。(下節科學課交流) (生:不能)
活動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知識源于生活,又回歸服務于生活
環節五 五、知識提升,課堂延伸 1.同學們,把鹽放進水里,我們做了好多的研究。你有哪些收獲呢? 2.這節課,大家通過自身的努力,收獲滿滿,老師為你們感到驕傲。其實,生活處處有科學,科學就藏在我們身邊,等待你去發現、去探索。孩子們,讓我們做個生活有心人,相信你會在收獲知識的同時,體會到無限的樂趣! 學生總結
活動設計意圖:本節課的課堂內容結束,但科學探究永無止境。在注重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興趣、態度和思維更為重要
板書設計: 11.把鹽放到水里 溶解有限度 可溶解----蒸發 100ml水 分離 溶解量不同 不溶物----過濾
教學反思:
作業設計: 判斷題
1.水溫越高,鹽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越快。 ( )
2.物質在水中的溶解量是無限度的。 ( )
3.鹽和糖在水中的溶解量是一樣的。 ( )
4.我們可以自制簡易的過濾器過濾水中的不溶物。 ( )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门峡市| 北票市| 墨玉县| 洛宁县| 嵊州市| 禄丰县| 肇源县| 武定县| 凤庆县| 德兴市| 苗栗市| 道孚县| 黄梅县| 西城区| 利川市| 赫章县| 鹿泉市| 方正县| 怀远县| 邵阳市| 镇康县| 新晃| 集安市| 扶余县| 福建省| 南通市| 涟水县| 定襄县| 陇川县| 颍上县| 礼泉县| 金堂县| 泰安市| 黑山县| 棋牌| 万源市| 铜川市| 和林格尔县| 桓仁| 本溪| 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