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生物學 年級 高二 學期 秋季課題 第四章 第二節 免疫系統具有防御功能教科書 書 名:《生物學 選擇性必修 1 穩態與調節》 教材 出版社:上??茖W技術出版社教學目標基于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水平劃分,結合承載的學科核心素養、綜合考慮學生發展空間統整而成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生命觀念(水平2):學生能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念、進化與適應的觀念出發,概述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特點,運用免疫系統功能方面的知識,解釋生活中實際免疫案例,運用穩態與平衡觀,闡明免疫系統的防御功能。 科學思維(水平2):學生能夠用文字、圖示表達免疫防線的組成特點和功能,運用比較與分類的思想,概述人體的免疫包括生來就有的非特異性免疫和后天獲得的特異性免疫。 社會責任(水平3):學生能夠了解病原體的傳播途徑以及預防措施,主動運用免疫防御的相關防控知識保護自身健康,珍愛生命。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 學生能夠了解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組成、功能、特點、區別以及聯系。 2. 通過活動,學生學會解釋相關免疫案例。 教學難點: 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之間的關系。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情景 導入 【資料一】:研究表明,人體棲息著1000億個以上的微生物,其種類多達400種,分布在消化道、眼、鼻、口腔、皮膚等中。 【問題】人生活的環境和體內有多種病菌,為什么我們卻不易生病呢? 回顧上節課免疫系統組成。 【小組活動一】初中我們對于人體免疫有了初步的了解,請同學完成教材表4-1.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感受自身免疫系統具有防御功能。 學生思考問題并嘗試回答。 回答免疫系統組成。 小組討論回答。 通過實際案例,引出免疫系統具有防御功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進化與適應觀”生物觀念。 知識回顧。 調動學生對免疫知識的回憶,填寫教材表,培養學生比較與歸納的科學思維;并了解學生初中階段對免疫學相關概念的掌握程度。非特異性免疫 免疫第一道防線 【資料二】科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一種致病的鏈球菌涂抹在健康人的手部皮膚上,三分鐘后,鏈球菌的數量為3000萬個,一個小時后,變為170萬個,兩個小時后變成了3000個。 【問題】皮膚具有什么功能?這是為什么? 第一道防線還有黏膜,那么黏膜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如果第一道防線出現破損后,如何繼續發揮免疫防御呢? 學生閱讀資料,總結出皮膚的免疫功能。 結合圖片和資料,總結出黏膜在免疫中起到的作用。學生思考并總結出免疫第一道防線的組成與功能。 引導學生進入免疫第二道防線學習。 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等科學思維,并用科學術語進行表達。免疫第二道防線 【資料三】資料三:溶菌酶又稱胞壁質酶,廣泛存在于唾液腺、淚腺、血漿等處,其本質為蛋白質,主要用于免疫與防御。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破壞其細胞壁;還可與帶負電荷的病毒蛋白直接結合等,使病毒失活。 【教材閱讀】閱讀教材巨噬細胞吞噬病原體資料,組織學生用科學術語闡述巨噬細胞吞噬病原體的過程。 【問題】 在巨噬細胞清除病原體的過程中,依賴細胞膜的哪些結構與功能 還依賴哪些細胞器的共同協作 ? 運用免疫相關知識,闡釋“膿”是怎樣形成的嗎? 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線的特點總結。 通過閱讀資料PPT,得出溶菌酶的作用。 閱讀教材并闡述巨噬細胞的吞噬病原體過程。學生思考并總結出免疫第二道防線的組成與功能。 實例解釋,學會學以致用。 類比、歸納總結出非特異性免疫。 培養閱讀分析和查找有用信息能力。 培養學生構建結構與功能觀,闡明巨噬細胞吞噬清除病原體的一般規律。 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概括等科學思維。免疫第三道防線 【教材閱讀】閱讀教材巨噬細胞對抗原的加工和呈遞過程及示意圖。 【問題】 T淋巴細胞能直接識別抗原嗎 有哪些抗原呈遞細胞? T淋巴細胞參與免疫過程識別抗原有何特點? B、T 淋巴細胞參與的免疫應答是先天還是后天獲得的? 第三道防線的特點總結? 閱讀教材資料和圖片分析,理解淋巴細胞對抗原的識別機制。 學生思考并總結出免疫第二道防線的組成與功能。 歸納總結出特異性免疫。 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概括等科學思維。免疫防御總結 【小組活動二】 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之間有何區別和聯系,小組討論: 【構建概念圖】免疫防御總結 【思考】 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小組討論、總結非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的區別與聯系,并用文字形式構建免疫防御概念圖。 根據本節所學知識來進行討論并回答。 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合作精神,并從從系統的角度建立“穩態與平衡觀” 。 檢測評價本堂課知識是否落實。分析免疫系統的功能及其對人類健康的意義,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 以及炎癥相關現象解釋并概念圖構建,培養思維邏輯、概括等科學思維。小結及鞏固布置作業 師生共同完成本節課內容回顧。并適時進行目標達成檢測,完成相關練習。同時在學案里提供課后鞏固練習。 習題中有我國科學家研制脊髓灰質炎疫苗所做貢獻,引發愛國情懷,增強民族自豪感,提升社會責任,為中國夢奮斗。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