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中國工農 班 級:紅軍長征》學案 姓 名:【基礎題】學習要求(知道自己學完本課須達到什么目標,課后自測打“√”)認識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了解長征途中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等艱難歷程的史事感悟長征精神【基礎題】知識梳理(本課知識梳理,需自行做好筆記,補充所缺內容)要點一 長征 時間: 地點:1.原因:軍事指揮出現“左”傾錯誤, 失敗。2.性質:3.過程:瑞金→ →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 會師(1935年10月)→ 會師(1936年10月)4.意義:①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 。②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 ,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要點二 遵義會議 時間: 地點:1.內容:①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②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③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④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2.意義:①確立以 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②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3.地位: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個 ,是中國共產黨 的標志。【提高題】合作探究(結合材料解決課堂問題)問題一:聊聊長征故事,說說你心目中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基礎題】課堂練習1. (2022·廣西壯族自治區·歷年真題)這次會議結束了支配中共中央達四年之久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中國共產黨重新煥發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這次會議”指的是( )A. 中共一大 B. 八七會議 C. 古田會議 D. 遵義會議2.(2021·四川省·歷年真題)“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毛澤東這首《七律 長征》體現了( )A. 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 B. 不怕犧牲樂觀向上的精神C. 萬眾一心共御外辱的精神 D. 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精神3. (2022·四川省·歷年真題)如圖為《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繪畫作品。該圖以人民的視角,描繪了中國共產黨在長征途中召開的標志著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會議。該會議( )A. 第一次提出了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B. 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C. 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建黨建軍原則D. 開始獨立自主地解決黨的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4.(2021·四川省·歷年真題)“從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第25軍進行了偉大的長征。我們黨領導紅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戰勝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勝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冊的長征……”宣告長征勝利結束的事件是( )A. 渡過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 B.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C. 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 D. 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會師5.(2020·山東省·歷年真題)遵義會議在極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這主要是因為它( )A. 促成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B. 確定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C. 開辟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D. 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五、補充拓展1.紅軍長征:1934-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到達陜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600余次戰役戰斗,攻占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干部多達430余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期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革命根據地,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2.左傾、“左”傾和右傾:①左傾的左,多為褒義,表示思想上有革命的傾向,如:國民黨左派。②帶雙引號的“左”表示貶義,指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觀,脫離實際,陷入空想、盲動和冒險的傾向。主要表現為急于求成。主觀地夸大革命力量,輕視敵人力量和客觀困難。如:王明的“左”傾機會主義錯誤,大躍進,文革等都存在“左”的錯誤。③右傾是指政治思想上,認識落后于實際,不能隨變化了的客觀情況變化、前進,甚至違背客觀發展規律的傾向。右傾思想如果形成為系統完整的路線,并在實踐中貫徹便成為右傾機會主義。右傾機會主義在政治斗爭中往往放棄原則,犧牲無產階級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協,又叫右傾投降主義。3.博古(秦邦憲):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江蘇無錫人。早年就讀于蘇州工業專門學校,積極參加學生愛國運動。1925年入上海大學學習,參加五卅運動。同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4月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書記。之后又任中共臨時中央局成員、臨時中央政治局書記和負責人。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被解除中共最高領導職務。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紅軍野戰部隊政治部主任。1946年4月8日由重慶返延安匯報工作,因飛機失事在山西興縣遇難。4.李德:本名奧托·布勞恩,筆名華夫,出生于德國慕尼黑。1933年,中共臨時中央從上海遷往中央蘇區,李德以中共中央軍事顧問的身份來到瑞金。李德來到蘇區,雖懷有幫助中國革命的良好愿望,但是他的錯誤指揮卻給紅軍造成了重大損失,最終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嚴重失利,紅軍被迫撤出中央蘇區。長征初期,作為負責籌劃決策的“三人團”成員之一,李德仍實施錯誤指揮:一方面過分強調保密,對戰略轉移沒有進行應有的政治動員;另一方面在退卻中采取消極避戰的逃跑主義,導致中央紅軍在長征初期遭受慘重損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