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音樂 年級 一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落雨大》教科書 書 名:粵教花城版教材 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教學目標審美感知:在藝術活動中感受粵語童謠《落雨大》的童趣,和依字行腔的特點; 藝術表現:通過聽、念、辨、奏、唱、賞、編、悟等豐富多樣的藝術活動,體驗和表現粵語童謠《落雨大》。 創意實踐:用自制沙錘和自制鼓模仿下雨天的聲音,營造氛圍,進行情境表演;改編節奏誦讀童謠《落雨大》。 文化理解:了解粵語童謠《落雨大》的藝術價值,保護和傳承嶺南音樂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通過聽、念、辨、奏、唱、賞、編、悟等藝術活動,感受童謠的童趣,自信表現粵語童謠《落雨大》。 教學難點:粵語的準確發音,童謠《落雨大》的準確演唱。教學過程一、審美感知、激趣導入; 活動一:感·聽 聆聽下大雨的聲音; 觀賞視頻感受孩子們在雨中玩起游戲,唱起童謠《落雨大》的歡樂氣氛。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激趣導入,讓孩子通過聽聲音、看視頻,感受童謠的情緒。) 活動二:玩·念 簡介歌曲《落雨大》; 欣賞教師用粵語有節奏地念童謠《落雨大》; 簡介“數白欖”; 跟著老師一起玩游戲,拍著手有節奏地念童謠《落雨大》。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的方式,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體驗童謠的傳承方式。) 二、藝術表現、情境表演; 活動三:思·辨 1.完整聆聽歌曲,思考歌曲旋律起伏與粵語語音語調的關系; 2.學生念歌詞,教師唱歌詞,感受“依字行腔”的創作方式; 3.通過畫旋律線提示,著重引導學生演唱第一樂句結尾的高音,以及第三樂句結尾的倚音; 4.邊畫旋律線,邊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起伏。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聽辨與思考,畫旋律線演唱,感受童謠“依字行腔”的特點。) 活動四:仿·奏 思考: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物品可以模仿下雨,或者打雷的聲音? 用自制沙錘來模仿下雨的聲音,用自制鼓來模仿打雷的聲音; 根據節奏譜,用自制沙錘和自制鼓為歌曲伴奏。 (設計意圖:發現身邊的音樂,用生活中的物品做伴奏樂器,更好地表現童謠。) 活動五:演·唱 用自制沙錘和自制鼓營造下雨天的聲音; 對歌曲《落雨大》進行情境表演。 (設計意圖:用自制樂器營造下雨天的聲音,進行情境表演,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和表現力,激發學生對童謠的熱愛。) 三、創意實踐、學以致用; 活動六:鑒·賞 欣賞合唱版《落雨大》; 討論:合唱版本做了怎樣的改編?(旋律、節奏、歌詞等)。 (設計意圖:用自制樂器營造下雨天的聲音,進行情境表演,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和表現力,了解童謠在傳承過程中的演變。) 活動七:創·編 嘗試改編節奏來誦讀童謠《落雨大》。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通過改編節奏的形式,來表現童謠。鼓勵學生大膽創新,來傳承童謠。) 四、文化理解、建立自信。 活動八:聯·悟 欣賞第十六屆廣州亞運會開幕式的表演,感受童謠《落雨大》的藝術魅力; 了解童謠是嶺南音樂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嶺南音樂文化還包括粵劇粵曲、廣東音樂、獅子鑼鼓、嶺南舞蹈、嶺南古琴等,讓我們從《落雨大》開始,從粵語童謠開始,學著保護和傳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 (設計意圖:開拓學生的藝術視野,了解童謠的藝術魅力,樹立文化自信,引導學生積極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