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單元教學主題 物質構成的奧秘本章主要的化學概念: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分子的性質;分子;原子;原子的構成;離子;離子符號;相對原子質量;元素;元素符號;元素周期表。 學科 初中化學 年級 九年級上單元 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 授課人 Xxx單元內容 本單元教學內容:課題1 本課題的主要內容是介紹分子和原子,從微觀角度對物質的結構進行探析。首先通過品紅的擴散了解分子原子的運動,知道物質是由微粒構成,又通過宏觀的化學實驗,了解分子是由原子構成。進而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和聯系。本節課從微觀角度了解物質的構成,理解物質及其變化的本質。只有對物質的微觀結構有所了解,才能理解物質的多樣性和統一性,才能理解物質變化的客觀性和復雜性,才能形成化學的基本觀念,發展學生探究物質及其變化的興趣,為化學學科的學習打造堅實的基礎。課題2 本課題的主要內容是講解化學變化中最小粒子---原子的內部結構。通過動畫和圖片展示原子的內部構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得失核外電子形成離子以及相對原子質量等。通過分析,層層遞進,引入化學學習中的重要工具:相對原子質量。本課題主要用構建和利用模型的方法,將微觀的世界呈現出來,以客觀事實為依據,通過類比、簡5華和抽象等方法突出原型的主要特征。本節課主要引導學生充分體驗科學研究過程中的實驗、假說、模型、推證等科學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質疑、反思、嚴謹等科學態度的重要作用。課題3 本課題通過介紹元素的元素符號的書寫和含義,元素周期表,了解化學元素的種類,了解在化學的世界中,如何用化學元素符號表示物質。元素在整個化學學習的過程中占據最基礎最全面的位置。正確理解這些基本概念是學習其他知識板塊的重要基礎。以此來培養學生將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相結合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微觀想象力和對化學物質表達的準確性。本單元內容的邏輯結構:本單元先從宏觀的實驗現象介紹分子的運動,再通過進一步講解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以此構建一個微觀的化學世界,引導學生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質及變化的本質。再進行原子內部構成的講解,以構建模型的方式來呈現原子的特征。以核外電子的得失,講述離子的概念以及離子符號。以元素的講解為載體,完整地呈現化學的微觀世界。本單元的概念性內容較多,以合理的邏輯順序將微觀與宏觀相連,幫助學生走在化學的世界里以微觀角度探究物質的本質。本單元內容可開發的教學活動與資源:本單元通過實驗探究來展示分子的運動,引入物質的微粒概念。通過多媒體的動畫演示,展現分子和原子的關系,認識到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圖片展示原子結構,以更加直觀和立體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原子,進而了解離子的形成。通過日常生活的常見例子,了解化學元素對我們的重要作用,了解化學物質的多樣性,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化學世界,走進化學世界。本單元教學重點:分子、原子的概念與聯系;原子的構成、相對原子質量;離子及其符號;原子結構示意圖;元素的概念;元素、物質、分子、原子、離子的關系。本單元教學難點:從微觀角度解釋生活現象;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的關系;元素概念的理解。單元學情 本單元有較多概念性的知識,這個知識是學生今后開展化學學習的理論基礎。學生掌握知識主要是通過形象思維。本單元將以圍觀的角度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實現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的融合,鍛煉和培養學生抽象思維,邏輯思考能力。以宏觀角度理解微觀概念,初步建立微觀世界,并能以微觀角度解釋日常生活中的實例,本單元應選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宏觀實驗與例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分子、原子、粒子等微觀概念。了解物質的組成與結構,探索物質構成的奧秘。單元目標 1.了解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3.以分子為例,能用微觀粒子運動的觀點解釋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4.知道并能說出原子的構成;5.知道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的關系;6.知道相對原子質量的含義,并理解相對原子質量表。7.知道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和原子結構示意圖;8.了解離子的形成過程,知道離子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系;9.理解元素的概念;10.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包括宏觀、微觀),掌握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能記住一些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11.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達成評價知識評價 節名 基礎知識點 學習情況自評很好 一般 不好課題1 分子和原子 1.了解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2.掌握分子、原子的性質;3.掌握分子原子的區別和聯系課題2 原子的構成 1.掌握原子的構成2.掌握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以及原子結構示意圖3.了解離子的形成過程,知道離子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系4.掌握相對原子質量課題3 元素 1.理解元素的概念2.了解元素與原子、物質的組成關系;3.掌握元素符號;4.理解元素周期表;單元實施課型安排 課時設置 課時目標 達成評價 任務活動 當堂檢測 課時作業新授課 1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2.知道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質;3.分子的概念;4.原子的概念; 1.能夠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2.知道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質;3.通過觀察和分析不同物質的模型,初步認識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4.學會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1.觀看品紅擴散實驗2.分子運動實驗探究3.觀看微觀角度:水蒸發、過氧化氫分解動畫。4.分組討論,分析微觀角度解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校本P63頁第1、2題 校本課時作業新授課 2 1.知道原子的構成;2.知道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的關系;3.知道相對原子質量的含義,并理解相對原子質量表;4.知道原子核外電子排布;5.了解原子結構示意圖的含義,理解原子最外層電子數與原子種類的關系;6.了解離子的形成過程,知道離子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系。 1.知道并能說出原子的構成;2.知道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的關系并會計算;3.知道相對原子質量的含義,并理解相對原子質量表并會計算;4.知道原子核外電子排布;5.了解原子結構示意圖的含義,理解原子最外層電子數與原子種類的關系;6.了解離子的形成過程,知道離子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系。 觀看原子構成和原子核外電子運動動畫;通過觀察總結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的關系;分組討論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并總結規律。觀看原子結構示意圖表,總結相關規律。 校本P70頁第1題、P71頁第2、3題 校本課時作業新授課 1 1.理解元素的概念;2.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掌握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能記住一些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3.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1.能理解元素的概念;2.知道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包括宏觀、微觀),掌握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能記住一些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3.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1.聯系日常生活,觀看相關圖片,總結元素概念;2.通過練習,熟練掌握元素符號的書寫和意義;3.通過閱讀討論總結元素周期表的 排布規律。 校本P76-77頁第1-2題 校本課時作業課時設計(課題3)課題 課題3元素課型 新授課 √ 復習課 試卷講評課 其他課1.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題通過介紹元素的元素符號的書寫和含義,元素周期表,了解化學元素的種類,了解在化學的世界中,如何用化學元素符號表示物質。元素在整個化學學習的過程中占據最基礎最全面的位置。正確理解這些基本概念是學習其他知識板塊的重要基礎。以此來培養學生將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相結合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微觀想象力和對化學物質表達的準確性。2.學習者分析 通過前面兩節課的學習,學生對于物質的組成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但是對于元素的書寫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識較為欠缺。本節課以生活中常見實例,引入元素的概念,通過類比理解元素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在此基礎之上,了解元素是質子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3.學習目標確定 1.理解元素的概念;2.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掌握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能記住一些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3.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4.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發展學生勤于思考,嚴謹認真的科學精神。4.學習評價設計 自我評價項目 評價內容 掌握情況很好 一般 不好化學知識 1.理解元素的概念2.了解元素與原子、物質的組成關系;3.掌握元素符號;4.理解元素周期表;探究能力 1.元素的分類規律;2.元素符號的含義;3.元素周期表的規律;科學態度 保持并發展對化學的研究的興趣,愿意分享和交流2.保持對身邊化學的研究和學習,愿意更深層次地觀察和了解。3.保持團結協作,科學嚴謹的精神,愿意實事求是追求化學真理。小組評價表評價內容 得分標準 成員一 成員二 成員三團隊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對元素周期表規律的總結3分:重大問題能有效溝通,但討論時不能配合完成。1分:各自獨立,不能完成討論交流的工作。實施能力 5分:能準確總結元素周期表規律。3分:能總結元素周期表規律,但不夠準確和詳細。1分:不能總結元素周期表規律。結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元素周期表規律準確、完整。3分:表述元素周期表規律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1分:不能有效表述總結元素周期表規律。總分學習活動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學習評價任務一:導入新課 課題3 元素【多媒體展示圖片】含碘食鹽鈣片含氟牙膏鐵強化醬油【引導】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比較熟悉的物質,同學們知道這里的“碘”“鈣”“氟”“鐵”指的是什么嗎?其實這里的“碘”“鈣”“氟”“鐵”指的是元素,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元素。【板書】課題3 元素 學生觀看圖片并思考。 通過生活常見物質,導入本節課元素內容,貼近生活,將抽象概念具體化。任務二:新課講授:元素【過渡】人們利用化學方法分析眾多的物質,發現組成它們的基本成分-元素其實只有一百多種,就像可拼寫出數十萬個英文單詞的字母只有26個一樣。例如,蛋殼、貝殼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鈣(見教材P72頁圖3-8),而碳酸鈣是由碳、氧、鈣這三種元素組成的。又如,氧氣(O2)和二氧化碳(CO2)的組成和性質不同,但它們都含有氧元素。【提問】在上節課我們提到:相對原子質量就是用一種碳-12原子質量的1/12為標準,其他原子的質量與它相比較所得到的比值。在這兒為什么要明確地提出用碳-12原子作為標準呢?【講解】碳-12指的是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構成原子核的碳原子,除了這種碳原子外,還存在著6個質子與7個中子或8個中子構成的碳原子核。這三種碳原子雖然中子數各不相同,但他們的質子數都相同,都為6,他們統稱為碳元素,化學上,將質子數(核電荷數)都為6的一類原子統稱為碳元素。【多媒體展示圖片】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和水中的氧原子原子核內都有8個質子,即電荷數為8,我們將這些質子數為8的氧原子統稱為氧元素。【總結】質子數(或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總稱為元素。元素是宏觀概念,只講種類,不講個數。一類原子:質子數相同,中子數可以不同,例如14C、13C、12C。而14C、13C、12C互稱為同位素,同位素: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的元素互為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學性質和生物性質。【板書】元素:1.定義:質子數(或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過渡】自然界中的物質千千萬萬種,但是組成物質的元素種類卻只有一百多種,并且含量也是不一樣的。就像能拼出十萬個單詞的26個英文字母。正是這一百多種元素,有無限種可能等待我們去探究去發現。【多媒體展示圖片】了解地殼中元素的分布情況。思考地殼大致含有多少種元素?含量較多的又是什么?【板書】2.元素的存在【過渡】那這一百多種元素是如何分類的呢?【講解】根據元素的名稱,可分為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凡是中文名稱中帶有“钅”字旁的為固態的金屬元素(金、汞除外),帶有“石”字旁的為固態非金屬元素,帶“氣”字頭的為氣態非金屬元素,帶“氵”旁的為液態非金屬元素。另外稀有氣體元素也是屬于非金屬元素:氦、氖、氬、氪、氙。 學生思考并回答。學生觀看圖片并思考。學生閱讀思考并回答。 能了解元素的概念。定義、存在和分類。任務三:新課講授:元素與原子、物質組成的關系【過渡】物質是不斷變化的,讓我們從微觀和宏觀的角度探究化學反應前后分子、原子、元素的變化情況。【板書】二、元素與原子、物質組成的關系【討論】觀察硫在氧氣中燃燒、過氧化氫制取氧氣兩個化學反應,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反應物與生成物相比,分子、原子和元素是否發生變化?【總結】化學反應前后,分子種類發生變化,原子的種類不變,元素也不變。【講解】1.從微觀的角度看,化學變化中,原子組合成分子,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得失電子變成離子,分子、原子、離子都能構成物質;從宏觀角度看,元素組成物質。2.元素是宏觀概念,只講種類,不講個數;分子、原子、離子是微觀概念:既講種類,又講個數。3.元素的化學性質與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特別是最外層電子數目有關。 學生閱讀、分組討論并總結。總結:分子種類發生變化,原子的種類不變,元素也不變。練習:水是由()和()組成,是()觀概念;一個水分子是由兩個()和一個()組成的,是()觀概念。 小組討論積極,觀察仔細。對元素與原子、物質組成的關系進行歸納總結、交流。展示時:思維清晰,表述準確。任務四:新課講授:元素符號【過渡】如果用文字來表示元素,會十分麻煩,所以國際上統一采用元素拉丁文的第一個大寫字母來表示這種元素,如:氫元素的符號就是H,氧元素的符號就是O。【板書】三、元素符號【過渡】了解了元素的定義以及它的特點后,我們再來看元素的表示。“知識是無國界的”,但各個國家有各自不同的語言和文字,若用各自的文字來表示,則給學術交流帶來很多的不便,從而也會阻礙化學前進的腳步。所以為了書寫和學術交流的方便,國際上采用統一的符號——元素符號,來表示元素。【閱讀】1、閱讀課本P74頁,表格3-3,根據表中的符號,觀察一下有什么特點和規律?2、閱讀教材P74-75頁,了解化學元素符號及中文名稱的由來、近代化學啟蒙者徐壽。【板書】1.書寫方法【總結】元素符號統一采用拉丁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大寫)來表示,如果第一個字母相同,就附加一個小寫字母來區別。書寫時要注意,有兩個字母表示的元素符號,第二個字母必須小寫。如:C和Cu。【過渡】我們了解了元素符號的書寫,那這些元素符號有什么意義呢?【板書】2.元素符號的意義【講解】宏觀意義:表示一種元素,表示一種物質;微觀意義:表示一種原子,表示一個原子。元素符號前面加數字,只能表示原子個數,不再表示該元素。 學生觀察,思考并回答。【練習】下列元素符號書寫正確嗎?錯誤的請改正。鈣CA 錳 mn 氯 CL 鐵fE硅 si 學生思考并練習。【練習】請說出H、2H、H2、2H2的含義。 能夠理解元素符號的含義和意義。任務五:新課講授:元素周期表【過渡】超市的商品,為了便于顧客購買,分門別類,有序擺放。碳酸鈣的書籍也是如此。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元素有分類,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也有一定的規律,那這些特點和它們的化學性質又有怎樣的關系呢?于是,科學家們為了表達、研究元素的化學性質,創立了元素周期表。【板書】四、元素周期表【講解】首位編制元素周期表的是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1869年2月,門捷列夫編制了他的第一張元素周期表。經過科學家們的不斷探索,編制成了現在的化學周期表。【閱讀】課本最后的元素周期表,能發現哪些規律呢?每一橫行叫一周期,每一縱行叫一族。【討論】1.元素周期表上共有幾個橫行和幾個縱行?共有幾個周期和幾個族?2.每種元素符號前都有一個數字,這些數字叫做什么?它的排列有什么規律?3.根據每種元素的圖示,你能確定元素的哪些信息?4.每周期開頭的是什么類型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類型元素?結尾又是什么類型的元素?這說明元素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規律性聯系?【總結】1.周期:每一橫行叫一周期,共7個周期。2.族:每一縱行叫一族(其中8,9,10三個縱行共同組成一個族,共18個縱行,16個族)。3.每格:包含原子序數、元素名稱、元素符號、相對原子質量等。4.元素周期表的起始: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稀有氣體元素),其中稀有氣體元素又稱0族元素。元素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其化學性質呈周期性的變化。【板書】原子序數=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講解】元素周期表的意義:1.學習和研究化學的重要工具;2.為尋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論依據;3.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質越相似,可以啟發人們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的區域尋找新物質(如農藥、催化劑、半導體材料等);4.元素周期律。 學生認真閱讀,分組討論并總結 小組討論積極,觀察仔細。對元素周期表進行歸納總結、交流。展示時:思維清晰,表述準確。任務六:課堂小結,隨堂反饋【提問】學完本課題,你收獲……【反饋練習】課本P76頁第1題課堂練習 根據板書,小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課堂延伸 鞏固所學板書設計課題3 元素元素1.定義:質子數(或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2.元素的存在二、元素與原子、物質組成的關系三、元素符號:1.書寫方法 2.元素符號的意義:四、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數=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7.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1)校本P77頁練習2-8;(2)課本P79頁復習與提高;(3)1-20號元素符號和核外電子排布;(4)實踐活動并展示科學家探索物質組成與結構的歷程。8.特色學習資源分析、技術手段應用說明 本節課運用了多媒體視頻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形象地了解元素的概念,更采用了在課堂上學生討論并參與總結的教學活動,是學生自己探究并總結元素規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以此,創造一個圖文聲像結合的立體化教學場景。利用一些引導性的問題讓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學生各抒己見,互相學習,共同探究。幫助學生學習了元素更加了解了元素。9.教學反思與改進元素的概念教學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從分析具體物質的組成出發,使學生知道不同物質里可以含有同種類的原子,然后指出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為它們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學生往往在分析宏觀組成時用的“元素”概念與微觀構成時的“原子、分子”易混淆,要多結合實例比較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系。 元素符號的教學要注意兩點:一是分散難點,逐步記憶,即在化學課一開頭就以化學符號的形式有計劃地逐漸給出元素符號和化學式,讓學生逐漸熟悉,自然記住,到學習本課題時,已經認識并記住了一些常見元素符號,這樣就減輕了對枯燥乏味的元素符號的記憶負擔。這節課需充分利用信息資源,要使得較為抽象的概念變得較為淺顯易懂,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講解為輔的新課程理念,活躍課堂氣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