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2課 大一統王朝的鞏固 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2課 大一統王朝的鞏固 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

資源簡介

第12課 大一統王朝的鞏固
【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西漢“削藩”和尊崇儒術,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通過了解漢武帝的大一統,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
【重點難點】
重點: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
難點:“尊崇儒術”。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毛澤東的詩詞《沁園春·雪》,學生齊讀:“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請同學們數一數這首詩中涉及幾位歷史人物?秦始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封建國家,毛澤東為何要把漢武帝同他相提并論呢?這節課,我們走進西漢歷史,領略漢武帝的曠世奇才和帝王風采。
新課探究
一、政治方面-削弱地方勢力
1.背景
(1)【史料鏈接】
材料一 漢初,全國共有五十九郡,十個諸侯國共占有其中的四十二郡,在總量上超過中央直轄的郡,諸侯國擁有超過全國一半的土地;全國人口一千三百余萬,諸侯王國即占了八百五十多萬。諸侯國多地處宜耕宜商、礦藏豐富、可以漁鹽立國的沿海地區。諸侯國社會經濟的大幅度發展使其擁有與中央抗衡的實力,嚴重威脅國家的統一,中央與諸侯國的矛盾難以調和。
材料二 漢初分封的諸侯國,還有相當的勢力。漢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萬騎,和天子一樣威風。他還自造弓箭數十萬,府庫的“珠玉寶器,多于京師”。
材料三 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曲。
-司馬遷《史記·平準書》
譯文:那時候(漢武帝即位不幾年),法網寬疏而百姓富實,因而產生了利用財物作驕奢不法事的人,兼并土地的人家以及土豪巨黨,以威勢武力橫行于鄉里。
(2)【問題探究】材料反映出西漢初期中央面臨什么問題?
答案提示:西漢初期,出現郡國并行的局面,郡國擁有大權,實力膨脹,擁有大量的人口與轄郡,嚴重威脅中央政權;地方豪強兼并土地,欺壓百姓,橫行鄉里。
2.措施
(1)【史料研讀】
材料一 偃說上曰:“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材料二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以諸侯王所獻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兩不足為借口而奪爵,被奪爵者達106人,占當時列侯的半數。
材料三 示意圖
【問題探究一】根據材料一,思考漢武帝為解決王國問題采取了什么措施,主要內容是什么,結果如何。
答案提示:措施:實行“推恩”;
內容:下詔諸侯王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劃歸臨近的郡管轄。
結果: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
【問題探究二】材料二反映出漢武帝為解決王國問題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案提示:以各種理由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諸侯的叛亂。
【問題探究三】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解決地方豪強問題,漢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下令將一些郡國豪強遷往京師一帶,打破豪強原有的社會關系,削弱豪強勢力:建立刺史制度,代表朝廷監察州部內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
【問題探究四】上述一系列措施產生了怎樣的作用?
答案提示:使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二、經濟方面-推動經濟的發展
1.經濟發展
(1)【史料鏈接】
(2)【綜合歸納】漢武帝時期,朝廷注重發展農業生產,修建了六輔渠、白渠等水利工程,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同時新型播種工具耬車的發明,加快了播種速度,
使農業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同時這一時期紡織、冶煉、制陶、釀造等手工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2.經濟政策
(1)【史料鏈接】
材料一
材料二 漢武帝時將鹽鐵的經營權收歸官府,實行專賣。在產鹽和產鐵的地方,分設鹽官和鐵官進行管理。鹽專賣采取在官府的監督下由鹽民生產,官府定價收購,并由官府運輸和銷售。鐵專賣采取官府統管鐵礦采掘、鋼鐵冶煉、鐵器鑄造和銷售等一切環節。
材料三 五銖錢是我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也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在我國幾千年的貨幣發展史上起到了深遠的影響。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中原開始發行五銖錢,從此開啟了漢五銖錢的先河。五銖錢奠定了中國古代貨幣圓形方孔的傳統。這種小銅錢外圓內方,象征著天圓地方。在下面用篆體鑄出“五銖”二字。
材料四 昔桑弘羊(西漢政治家)……所謂理財,若鹽鐵,則取之山澤也,若酒酤、均輸、舟車之算,則取之商賈逐利者也。蓋山海天地之藏,而商賈坐籠不貲之利,稍奪之以助縣官經費,而不致盡倚辦于農田之租賦。
-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匯編·食貨典》
(2)【綜合歸納】漢武帝時實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促進經濟發
展的經濟政策,如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實行鹽鐵和酒的官營、專賣;在全國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對商人征收車船稅等,這些措施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三、思想方面-尊崇儒術
1.【史料鏈接】
材料一 現在人們學習和繼承不同的學說,持有不同的議論,諸子百家遵從不同的學派,有著不同的追求和向往,致使朝廷不能建立固定統一的法令制度;法令制度不斷變化,下級官吏和普通百姓無所遵從。
-董仲舒
材料二 凡是不在六藝范圍之內、不屬于孔子學說的各種理論和學派,都應禁止傳播和泛濫,不要讓它們與(孔子學說)共同發展。邪惡、不正確的學說不存在了,國家的大政方針就可以統一固定、法令制度就會清楚明確,人民也就知道怎樣去做了。
-董仲舒
2.【問題探究一】材料一說明西漢初年,社會思想方面存在著什么問題?答案提示:社會上諸子百家各種學說流行,思想不統一,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3.【問題探究二】依據材料二,漢武帝為了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采納了董仲舒的什么建議?帶來了什么影響?
答案提示:“尊崇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儒學成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四、文化方面 興辦太學
1.【史料鏈接】
材料一 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在長安設太學。太學之中……專門講授儒家經
典《詩》《書》《禮》《易》《春秋》。
材料二
2.【問題探究】漢武帝在長安興辦太學的目的是什么?主要以什么為教材?有何意義?
答案提示:目的: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
教材: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
意義:儒學成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五、軍事方面-北擊匈奴
1.【史料鏈接】
材料一
材料二 匈奴是聚居中國北方大漠南北的游牧民族。實行民兵制,成年男子均為甲騎,平時游牧狩獵,戰時從事攻伐。其騎兵快速、輕捷。作戰時“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其戰法飄忽不定,聚散無常,善于奇襲和突襲。
秦末漢初,中原戰亂。匈奴杰出的軍事家冒頓單于統一匈奴各部,軍事力量強大,西漢初,由于長期戰亂,中原地區經濟殘破,人口銳減,百姓貧困,國庫空虛,軍力衰弱。西漢以宗女為公主,嫁匈奴單于為妻,贈送金、絮、繒、酒、米等物于匈奴;開放關市,準許兩族人民貿易;漢與匈奴結為兄弟,以長城為界。歷經惠帝劉盈、
高后呂雉、文帝劉恒、景帝劉啟至武帝劉徹初60余年,西漢一直對匈奴采取和親和防御戰略。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決然放棄和親和防御戰略,對匈奴實施戰略反擊。六月,西漢以精兵30萬,設伏于馬邑附近山谷和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代王城)西部,欲誘匈奴單于南下而擊之。伏兵被單于發現,未遂,但揭開了西漢對匈奴戰略反擊的序幕。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收復河南地區;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奪取河西走廊,受降匈奴右部十萬人,設武威、酒泉、敦煌、張掖四郡;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率五萬騎兵分兩路出擊,衛青擊潰單于,霍去病追殲左賢王7萬余人,封狼居胥。兩軍共殲滅匈奴軍9萬余人,使其一時無力渡漠南下。
2.【綜合歸納】漢武帝前期,西漢經濟和軍事實力大大增強,建立了強大騎兵;選拔使用衛青、霍去病等杰出的騎兵將領;采取遠程奔襲、各個擊破的方針,先后取得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的勝利,為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奠定了軍事基礎。西漢和匈奴的戰爭促進了中國北部和西北部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也加強了中華民族的融合。
課堂小結
漢武帝雄才大略,他統治時期,為加強中央集權,政治上實施“推恩”,削弱諸侯國勢力;思想上“尊崇儒術”;經濟上推行鹽鐵和酒的專賣,統一鑄造五銖錢等;軍事上北擊匈奴,實現了政治、經濟、思想、軍事等方面的大一統,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州市| 盐城市| 清镇市| 荥经县| 都江堰市| 新密市| 井陉县| 邹平县| 老河口市| 阿尔山市| 五华县| 德安县| 临西县| 涞源县| 收藏| 姚安县| 霍山县| 西盟| 沅江市| 安泽县| 宣威市| 手机| 信丰县| 高要市| 延长县| 新绛县| 罗田县| 措美县| 拉孜县| 芒康县| 公安县| 治县。| 莱阳市| 长沙县| 淄博市| 太原市| 上栗县| 剑河县| 镇江市| 紫金县| 乡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