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音樂學科教學設計常用表格課題 欣賞交響曲《暴風雨》 課型或模塊 欣賞課學校 年級 二年級執教人 性別 年齡 職稱教學理念 音樂課堂在音樂中展開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交響樂氣勢磅礴的音樂表現力,體會音樂的魅力、趣味性,培養對音樂的學習興趣。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聆聽和感受交響曲《暴風雨》,進行音樂聯想、探索聲音、哼唱主題,積極參與音樂體驗活動。3、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感受音樂要素的作用。嘗試建立生活形象與樂器演奏音響效果之間的關聯,感受音樂元素對音樂形象的塑造作用。教學重點與難點 初步感受音樂要素的作用。嘗試建立生活形象與樂器演奏音響效果之間的關聯,感受音樂元素對音樂形象的塑造作用。教學內容分析 交響曲《暴風雨》選自貝多芬的代表作《第六(田園)交響曲》中的第四樂章。快板,f小調。作品所塑造的“暴風雨”形象特別突出,非常符合孩子們的欣賞習慣。適合通過聆聽作品,引導學生在自然界的聲響中和音樂的聲響中去感受音樂的形象,從而培養起正確的聆聽音樂的習慣。教學策略 音樂聯想、探索聲音、肢體律動、哼唱主題教具學具媒體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 學 過 程教學程序 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設計意圖導入階段 情境導入聽聲選圖師:在正式上課前,讓我們一起先來喚醒耳朵。聽,這是什么聲音,你覺得它與哪幅圖更相配?師:這呀,是雷雨聲!與這幅雷雨圖更相配。學生:聆聽并積極思考。2.選擇樂器師:老師這里有四件樂器:它們是小提琴、大提琴、短笛和定音鼓,你覺得哪一種樂器的聲音最適合表現雷聲呢?學生:聆聽并積極思考,根據樂器音色做出選擇。 1.從學生所熟悉的大自然雷雨聲響導入,引導學生積極聆聽并思考哪一種樂器的聲音最適合表現雷聲。2.創設情境,由簡入繁。展開階段 聽賞樂曲第3段(電閃雷鳴),感受樂器音色和所塑造音樂形象的關聯。師:你選了哪樣樂器呀?音樂家貝多芬選擇了定音鼓,是不是和你的選擇一樣呢?我們來聽聽由定音鼓演奏出的雷聲吧!學生:聆聽定音鼓演奏。師:音樂家巧妙地利用了定音鼓的音色,配合緊湊的節奏和稍快的速度,營造出了電閃雷鳴的感覺。你在聽這段旋律有什么感受呀?學生:感受。師:老師覺得很緊張、很壓抑,甚至還有點害怕。定音鼓在急促演奏的低音提琴、長號助威之下,爆發出強大的聲勢,顯示了大自然的巨大力量。你的感受和我一樣嗎?師:同學們,我們再來聽一遍音樂,這次呀,請你手握拳頭,聽到雷聲時就跟老師一起模擬敲擊定音鼓,體驗一下當鼓手的感覺。生:再聽,跟隨老師示范模擬擊鼓。通過肢體動作感受音樂。聽賞第4段(傾盆大雨),感受音高、速度等音樂要素對塑造音樂形象的作用。 師:伴隨著震耳欲聾的雷聲,大雨已然傾泄而下。請同學們聽聽,接下來這段音樂里有哪些樂器參與了演奏呢?學生:傾聽,思考。師:我猜你一定聽出來了定音鼓和小提琴的聲音!其實呀,這段旋律里出現了好多樂器:有短笛和雙簧管,還有單簧管和圓號。樂器的聲音此起彼伏,急速又不和諧的旋律讓人感到心驚和恐怖。師:我們再來聽一次音樂,請同學們想象一下這樣的狂風疾雨里,會發生些什么故事呢?學生:傾聽,在音樂中進行聯想。師:栩栩如生的“音樂大雨”里,你們想到了什么畫面?風雨里——是有急促奔走躲雨的人?頑強與風雨抗爭的樹木?還是瑟瑟發抖的小動物?或者是其他畫面?老師覺得呀,你想到的只要是符合音樂情緒的畫面,都對!學生:知曉音樂聯想的可能性。聽賞第5段(狂風怒吼),感受力度、旋律等音樂要素對塑造音樂形象的作用。師:哎呀,大雨下著下著還不夠,又刮起了一陣狂風!你們聽!學生:聆聽,進行音樂聯想。師:聰明的你聽得出來這是哪個樂器家族表現出的風聲嗎?學生:思考。師:我猜你肯定聽得出來——是提琴家族。它們快速地演奏上下行音階,配合著強弱的變化,表現出呼嘯而過的風聲。請同學們站起身,跟老師一起用身體律動來感受一下音樂吧!學生:律動體驗音樂。聽賞第6段(雨后彩虹),哼唱主題師:你們聽,接下來的音樂里又發生了什么?學生:聆聽,思考。師:和前面聽到暴風雨比起來,這段音樂節奏舒展、旋律優美,仿佛是雨過天晴,到處是一片清新的景象,鳥兒在枝頭歌唱,牧人又吹起了悠揚的牧笛。師:我們一起來學唱一下這段好聽的旋律吧! 這段主題是以前我們比較少接觸到的86拍,先聽著老師的范唱畫拍子感受一下。學生:感受音樂節拍。師:接下來,老師先唱,請你們跟唱。學生:學唱。師:好了,我們完整地唱一遍吧!學生:完整演唱。師:唱會了嗎?請同學們跟著交響樂用“lü”哼唱一遍感受音樂中的悠然自得吧,要注意速度的變化哦!學生:哼唱主題。六、欣賞樂隊演奏版《暴風雨》師:我們剛才欣賞的,是被世人稱為“樂圣”的貝多芬創作的《第六(田園)交響曲》第四樂章的《暴風雨》。下面我們一起完整地欣賞一下這首曲子的現場演奏版,請同學們一邊欣賞一邊感受音樂帶來的情境,仔細品味演奏家們的精彩演出!(播視頻)學生:跟隨提示,欣賞全曲。 分段品味作品。感受定音鼓音色與雷聲的相似之處,知曉兩者間的關聯。通過肢體動作感受音樂。4.引導學生聽辨樂器音色,并感受音高、速度等音樂要素對塑造音樂形象的作用。5.引導學生對所聽到的音響效果進行畫面通感聯想。知曉對音樂的聯想不存在“絕對正確”。運用本課之前學習過的體驗方式,感受力度、旋律等音樂要素對塑造音樂形象的作用。鞏固學生關于感知音樂的方式。學唱主題,用歌聲體驗音樂。8.完整感知音樂,欣賞現場演奏版的《暴風雨》。結束階段 課堂總結師:大自然的力量真的是威力無窮,音樂家也非常厲害,巧妙地運用樂隊里的各種樂器,通過音樂的基本要素——音色、音高、旋律、節奏和速度,就能把大自然的事物表現出來! 有音樂相伴的時間總是過得很快,希望這節課能讓你更加喜歡音樂!學生:回顧所學知識點。課后活動師:老師留兩項課后活動給大家,請同學們選擇其中一項完成:1.再次聆聽《暴風雨》,以講故事或畫畫的方式與家人分享。2.用身邊的樂器或自制樂器,表現一次“暴風雨”。學生:選擇自己喜歡或力所能及的活動完成。 總結課堂,梳理本課的學習重點。通過課后活動鞏固所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