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同步教學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教學設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同步教學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教學設計

資源簡介

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教學設計
單元特征:
中華文明的成熟、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和民族交融的新高潮。
具體表現:
1.政治上:政治上:封建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強化;宋朝重文輕武,并不斷分散地方權力來加強中央集權;元朝實行行省制度,體現中央對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創新發展;政治中心東移格局確立;
2.經濟上:經濟上:南宋時,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租佃制度發達,土地兼并盛行;宋代出現商業革命;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發達;
3.思想文化上:儒學發展到理學,逐漸哲學化、思辨化、世俗化;傳統科技發展領先世界;市民化和多元化成為文化發展的新特點;
4.民族關系上:各民族政權之間既有戰爭又有議和,但“和”是主流;邊疆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加速;內遷少數民族與漢族逐漸融合,形成新的民族;
5.對外關系上:宋元時期對外貿易發展超過了前代水平,大都和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商業都市;對外貿易范圍擴大,東至朝鮮、日本,西到東歐和西非。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四大發明也使中國科技走向世界,對世界作出了重大貢獻。
課標要求:
1.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方面的措施及新變化;
2.通過了解兩宋的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軍事方面采取的措施以及帶來的結果和影響。
核心素養:
【時空觀念】掌握兩宋存在300余年的歷史脈絡,明確這是一個中國古代統治時間較長的王朝;
【唯物史觀】引導學生認識兩宋政治體制的新變化,體會宋朝政治上強化集權的特征與利弊,從中學會對歷史的反思,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和現實問題,形成正確的歷史觀;
【史料實證】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依據;
【歷史解釋】對兩宋政治上強化集權的特征及利弊以及軍事上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抗居于下風的概況的描述;形成較為客觀的歷史認識和見解;
【家國情懷】通過學習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引導學生認識到改革家的優秀品質;兩宋與遼夏金少數民族政權之間戰爭的性質及簽訂合議的影響使學生認識歷史上的民族問題并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影響。
時空坐標:
教學分析:
教學重點:宋初專制集權的加強;
教學難點:北宋加強專制集權措施的影響;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
教學設計:
1.本課在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單元中起著紐帶的作用,是分析遼宋夏金的經濟政策、文化革新、民族交融等方面內容的歷史思維邏輯支撐點。宋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導致宋朝自身內部政治危機和財政危機不斷,軍事戰斗力相較較弱,這為多民族政權的并立提供了可能性,也客觀上為并立政權能夠在一定時間內以較溫和的方式處理關系提供了機會。
2.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圖片、史料、合作探究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參與,并落實好核心素養的要求。
3.對兩宋時期的政治和軍事的措施認識和評價,設計問題探究、小組合作探究方式,解決問題,調動學生參與性和積極性,活躍學習氣氛。
教學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河南鞏義宋陵不復往昔,七帝八陵散落在不同的村鎮,穿過已經收割的麥子地和成片成片的玉米地,曾經莊嚴肅穆的皇家陵墓,如今與田地緊密共生。
那么當時的宋代是一個怎樣的朝代?我們一起進入本節課探索。
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
(一)背景:
1.局部的統一:
979年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1)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帝位,國號為宋,定都東京,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2)實現局部統一:
979年,宋太宗消滅最后一個割據政權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2.歷史教訓:
吸取唐末藩鎮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
3.相權膨脹:
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的演變,中書門下成為最高機構,相權膨脹,皇帝威信力嚴重不足;
4.目的:
強化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定。
措施:
1.收權: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權)
——強干弱枝,守內虛外
(1)措施:
①行政(削實權):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
州的長官知州,設通判,節度使變為虛銜。
基礎概念: 通判
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稱。宋初,為了加強對地方官的監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職權過重,專擅作大,宋太祖創設“通判”一職。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輔佐州政,可視為知州副職,但有直接向皇帝報告的權力。知州向下屬發布的命令必須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通判之名,也因上下公文均與知州聯署之故。
②財政(制錢谷):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
政,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
③軍政(收精兵):將精銳部隊編入禁軍,分別拱衛京師和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
(2)影響:
①積極:中央控制地方的政、軍及財權,有效避免了唐末五代藩鎮割據的弊端。
②消極:官僚機構龐大導致“冗官”“冗費”;相互牽制,行政效率低下;地方窮困虛弱,缺乏自主性。
2.分權:分散機構權力,使其互相牽制
——分化事權,加強皇權
(1)分相權: (二府三司)
由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戶部、度支、鹽鐵)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并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相權,加強皇權。
(2)軍事:
樞密院又與禁軍管理機構“三衙”(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分權,前者有調兵權但并不統兵,后者統兵但無權調兵。
3.崇文抑武:抑制武將勢力膨脹
——崇文抑武,文官主政
①罷免宿將兵權(杯酒釋兵權),樞密院長官皆用文臣,作戰不設主帥,將從中御;
②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三)特點:
1.強干弱枝、守內虛外;
2.分化事權、內外相制;
3.重文輕武、文人治國。
(四)影響:
材料一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維,輕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統制列城,付以數千里之地,十萬之師,單車之使,尺紙之詔,朝召而夕至,則為匹夫!
——范祖禹
材料二 據香港科技大學的劉光臨先生統計推算,宋朝的人均國民收入位于歷代最高峰,為7.5兩白銀,遠遠高于晚明2.88兩,要到19世紀的晚清,才追得上宋代的水平。
材料三 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散。
——《朱子語類》
歸納為:
1.積極:
(1)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的藩鎮割據局面,鞏固了統一,加強了中央集權,防范內部動亂,維護政治穩定;
(2)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3)創造了濃厚的讀書氛圍,為北宋文化繁榮,科技發達提供了條件。
2.消極:
(1)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守舊的政治風氣;
(2)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和軍隊不斷擴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局面,為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3)過度的集權,造成地方貧弱,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主動性的發揮。
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
(一)邊防壓力:(積弱)
(1)原因:
①北宋的守內虛外、強干弱枝;
②北宋政府的積貧積弱;
③少數民族政權的崛起與對立。
(2)表現:
歷史解釋: 燕云十六州
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936年,后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晉國(自稱“兒皇帝”)。
耶律德光就發兵南下,滅亡了后晉王朝。耶律德光在開封稱帝,把契丹的國號改為遼,然后引兵北返。
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燕云十六州的戰略意義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權感受威脅持續長達二百年。
合作探究: 怎樣認識北宋的“以錢財換和平”的做法?(思考點)
材料一 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之后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開展互市貿易……在此后,遼也不再秋季侵擾邊境,北宋進入一百二十年的經濟繁榮期。
——紀錄片《歷史的拐點之澶淵之盟》
材料二 “雖每歲贈遺,較于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
材料三 澶淵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求和的結果......此后遼更是不斷需索。以金錢換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忘戰去兵”,禁軍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埋下亡國的種子。 ——《歷史上的今天之澶淵之盟》
提示:
觀點一:不可取
①北宋屈辱求和,加重財政負擔;
②和平難以持久;
③和平狀態使北宋軍事力量減退埋下亡國之患。
觀點二:可取
①宋代受到損失有限;
②穩定邊防,營造和平環境;
③有邊境獲得安定,利于經濟文化交流和邊境貿易發展;
④和平、互市促進民族交融,有利于中華民族的發展。
(二)財政危機:(積貧)
(三)社會危機: 階級矛盾尖銳
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順應了土地私有制的發展要求,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也導致了土地兼并現象嚴重,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尖銳矛盾。
歷史縱橫: 募兵制
(1)含義:
北宋實行募兵制,招募對象多為災荒饑民,并實行災年招募饑民為兵的養兵制度。此外,還鼓勵營伍子弟接替父兄當兵,或以罪犯充軍,兵源缺乏時,也抓民為軍。一經應募,終身為伍。
(2)目的:
通過廣泛募兵而穩定社會治安、消除動亂因素。
(3)影響:
①多而不精,管理混亂,訓練廢弛,素質低下;
②軍費惡性膨脹,成為財政支出的大宗,造成了北宋中期的“冗兵”、“冗費”局面。
三、王安石變法(1069—1085)
(一)慶歷新政:改革的序幕
(1)背景:
①宋夏戰爭失敗激化社會危機和民族危機;
②政治風氣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人物:范仲淹
(3)時間:慶歷(宋仁宗的年號)三年(1043年),史稱“慶歷新政”
(4)宗旨與內容:
宗旨:整頓官僚機構,維護封建統治。
主要內容:
(5)失敗原因:
①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強烈阻撓;
②宋仁宗動搖:
③1045年初,范仲淹等改革派被貶,各項改革也被廢止,新政失敗。
(6)影響:
揭開了北宋變法改革的序幕。
歷史人物: 范仲淹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推行“慶歷新政”,嚴重地冒犯了官僚集團的利益,以“朋黨”之罪彈劾之,并使之被貶。范仲淹被貶之后,先后又在邠州、鄧州、青州等地做過地方官。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就是在謫居在鄧州時所作。其中的精華之句: "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至今仍激勵后人。
(二)王安石變法:
(1)背景: (內擾外患)
①“三冗二積”的社會局面致使北宋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危機;
②遼和西夏的侵擾加劇了邊疆危機,民族矛盾尖銳;
③“慶歷新政”失敗加劇了社會矛盾,但為王安石變法提供了經驗和教訓;
④王安石少有大志,意志堅定,有豐富工作經驗;
⑤得到宋神宗的支持。
(2)目的:
實現富國強兵,鞏固統治。
(3)主要內容:
(4)性質:
在不觸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
(5)評價:
材料一 熙寧、元豐之間,中外府庫,無不充衍,小邑歲積錢米,亦不減 二十萬。
——《宋史》
材料二 因范之政見,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則似乎單重法不問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論推行法的是何等樣的人品……而安石之開源政策,有些處又跡近于斂財……那時的百姓,實有不堪再括之苦……還帶有急刻的心理。
——錢穆《國史大綱》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貧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 惠貧民……及其得志,專以此為事,設青苗法,以奪富民之利。民無貧富,兩稅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緣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蘇轍《欒城三集
歸納為:
積極:
①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②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進步;
③勇于改革和敢于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
消極:
①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
②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改變,甚至出現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
合作探究: 結合學思之窗,討論思考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及啟示
材料一 時人描述王安石變法開始時的情景說:今介甫為政,盡變更祖宗舊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毀之,棄者取之,矻矻(kū)焉窮日力,繼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內起京師,外周四海,士、吏、兵、農、工、商、僧、道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
——司馬光《傳家集》卷60《與王介甫書》
材料二 二三年間,開闔動搖,舉天地之內,無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數十百事交舉并作,欲以歲月變化天下。
——劉摯《忠肅集》卷3《論助役法分析第二 》
提示:
1.失敗原因:
(1)執行不善,加重人民負擔;
(2)觸犯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利益;
(3)宋神宗在變法后期立場動搖;
(4)執行過程中用人不當,引起民間不滿;
(5)推行新法操之過急。
根本原因:變法是一場封建地主階級領導改革,沒有觸及社會的根本問題。
2.歷史啟示:
(1)改革要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具有廣泛群眾基礎;
(2)改革必須使措施行之有效,需講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驟;
(3)改革需要有長遠的計劃和目標,不可操之過急;
(4)改革中要注意用人得當。
四、南宋的偏安
(一)南宋的建立
1.北宋的滅亡:“靖康之恥”
靖康二年(1127年)金軍攻破東京,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史稱“靖康之恥”,北宋滅亡。
2.南宋的建立:
1127年康王趙構在應天府(今商丘)稱帝,后定都臨安,史稱南宋。趙構即為宋高宗。
(二)宋金之間的“戰”與“和”:
1.戰:岳飛抗金
南宋初年,宋軍在與金軍對抗中素質明顯提高,尤以岳飛指揮的岳家軍戰績卓著。宋高宗和宰相秦檜卻視岳飛等為心腹之患,主動向金朝求和。岳飛被南宋朝廷逮捕殺害。
2.和:紹興和議
1141年訂立,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一筆財物,稱為“歲貢”。此后戰、和仍存在。
(三)宋金對峙的形成:
(1)此后宋金之間又發生幾次戰爭,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稱臣,而是“世為侄國”,繼續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直到蒙古崛起。
(2)后金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
知識拓展:
1.隆興和議:
1164年訂立。內容:仍維持《紹興和議》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對金稱臣,改為叔侄關系;宋每年向金朝繳納白銀和絹各縮減至20萬兩、匹;宋割商、秦兩州給金。
2.嘉定和議:
1208年訂立。內容:宋金改為伯侄之國;歲幣絹、銀各增至30萬匹、兩;犒軍錢300萬貫;維持原來邊界。
合作探究: 據材料結合所學,你如何看待岳飛之死?
材料一 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材料二 高宗當然不可能將岳飛釋放,因為第一,他怕和議沒法堅持下去;第二,釋放岳飛意味著當初的興獄即為有意制造的冤獄···第三,他怕岳飛懷恨在心,留下后患。
——龔延明《岳飛》
材料三 從深層的政治文化角度來看,岳飛是死于宋代文官集團的集體迫害。
——付月《宋朝的崇文抑武政策和岳飛之死》
提示:
(1)延續祖宗之法:削弱武將、守內虛外;
(2)岳飛之死,象征著宋朝建國以來確立的“崇文抑武”政策的回歸。
重難點突破: 如何認識宋代民族之間的“戰”與“和”?
(1)民族關系的特點:
宋代時期民族政權并存,各民族政權之間既有戰爭,又有和平,總體以和平為主。
(2)民族之間的“戰”:
戰爭是暫時的,但對于交戰雙方都是一種災難,傷害了民族感情,加劇了民族仇恨,中斷了正常的經濟文化交流。
(3)民族之間的“和”:
和平是長期的,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宋夏議和、宋遼議和、宋金議和,實現了雙方長期的和平,實際上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的加強,最重要的是推動了歷史向前發展。
初試牛刀:
1.(2024·新課標卷)下表所列史書皆涉及南宋初年與金朝關系,研討這一問題,首先應信重的是( )
A.《宋史》
B.《三朝北盟會編》
C.《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D.《宋史紀事本末》
【解析】 《三朝北盟會編》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成書時間相對較早,更接近南宋初年的歷史事件,B項正確;《宋史》篇幅浩繁,且元朝后期成書,成書時間距離南宋初年較遠,可能受到元朝政治立場的影響,因此不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史料,排除A項;《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是宋高宗一朝時事的編年史書,是南宋后期的作品,成書時間比《三朝北盟會編》晚,可能受到后來政治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排除C項;《宋史紀事本末》作為《宋史》的縮寫本,基本上還是以《宋史》為藍本,許多觀點明顯還是沿襲《宋史》而來,且《宋史紀事本末》是明朝后期的作品,成書時間最晚,排除D項。故選B項。
2.(2024·遼吉黑卷)赦書是朝廷頒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書由書吏抄錄多有差錯,致使地方州縣“錯認刑名,失行恩賞”,遂下詔“自今赦書,令刑部摹印頒行”。由此赦書“勒楷書寫本”,經勘讀后雕版“印造發遞”。此舉有助于( )
A.擴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圍
B.提高國家行政管理能力
C.強化地方民眾法律意識
D.完善朝廷文書傳遞體系
【解析】 敕書是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誡臣僚的文書,材料提到敕書抄錄多有差錯,導致地方官員在落實敕書詔令時,存在失當的現象,故令刑部摹印頒行,敕書更加規范化和準確化,有利于政令的傳遞,上下一體,減少失誤,故此舉有利于提高國家的行政管理能力,B項正確;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敕令更加規劃化,其推行范圍并未因此擴大,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民眾法律意識的高低,敕令的規范有利于地方官員的落實和管理,排除C項;“完善”的表述太過絕對,且材料并非強調敕書的傳遞程序,而是內容的規范,排除D項。故選B項。
3.(2024·湖南卷)唐末以后出現的新藩鎮,其軍隊主要靠強迫征發而來,難以結成牢固的軍人集團。到后周時,中央禁軍成為最強大的力量。這些變化( )
A.有利于中央集權體制的重建
B.從源頭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
C.促進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D.使重文輕武觀念逐漸被接受
【解析】據材料可知,新藩鎮軍隊的特點使得其難以形成強大的割據勢力,而中央禁軍力量的強大則增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這有助于改變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地方勢力強大威脅中央的局面,為重新建立中央集權體制創造了有利條件,A項正確;“從源頭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說法過于絕對。雖然這些變化對遏制藩鎮割據有積極作用,但不能說從源頭完全消除了藩鎮割據,排除B項;材料主要論述的是軍事力量的變化,與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并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材料中并未體現重文輕武觀念逐漸被接受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
4.(2024·江蘇卷)下表為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常平倉的部分支出情況。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 )
A.力圖發展農業平抑物價
B.運用經濟手段穩定秩序
C.鼓勵民間組織救濟災民
D.增加軍費緩解邊防壓力
【解析】根據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表格中支出顯示了政府在不同情況下,多種經濟干預措施,包括興修水利、減價出售糧食和準備軍需,這些都能夠反映政府運用經濟手段穩定秩序,B項正確;盡管表中有一項支出是用于興修水利,這有助于農業發展,但僅憑這一項并不能完全反映表格中所有支出的目的,且無法得出是為了平抑物價,排除A項;表格中未涉及民間組織的參與,所有列出的支出都是政府行為,排除C項;盡管表格中有一項支出是“以備軍需”,但并不足以證明整體支出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軍費緩解邊防壓力,排除D項。故選B項。
5.(2023.海南高考)有學者認為,宋代的識字率相對較高。真定府的一處摩崖石刻顯示,山區牧羊人也有能讀會寫者;南方農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讀者十家而五六”,邵武軍的許多村落“皆聚徒教授”。這一現象表明當時
A.書院制度日趨完備
B.雕版印刷相當普及
C.崇文興教漸成風尚
D.文化重心已經南移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宋代科舉制進一步完善,統治者崇尚崇文抑武的方略,積極提倡文治,使社會形成了崇文興教的風尚,促進了宋代識字率的明顯提高,故選C項;書院制度主要針對的是科舉制度,主要用于科舉選官,與材料中“牧羊人”“農村”“村落”等信息不符,排除A項;印刷術的普及客觀上有利于文化的傳播,但是對提高普通民眾的識字率和文化水平影響有限,排除B項;“宋代的識字率相對較高”“真定府”說明當時社會識字率比較高是全國普遍情況,并非特指南方地區,而且“建州”“邵武軍”只是當時南北方局部地區的情況,不具有普遍性,不能體現文化重心的全面南移,排除D項。
6.(2022·全國乙卷)宋朝在州府設通判,重要州府設兩名,民戶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則必置。通判有自己專屬的衙門通判廳,與知州(府)共議政務、同署文書,“有軍旅之事,則專任錢糧之責”。據此可知,設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規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軍事能力 D.削弱州府權力
正確答案:A。
【解析】 題干信息重點闡釋了通判的建制員額、職責權限,通判的設置起到了協理政事、審核把關、權力監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規范化和流程化、彌補知州(知府)不足之處、避免出現重大失誤以及防止權力的濫用、誤用,因此設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規范地方行政,A項正確;“干政”是指干預朝政(中央權力),題干信息說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擔任較少,說通判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武人,顯得多此一舉,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約,不能提升軍事能力,排除C項﹔通判與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權力,州府總體權力未變,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項。故選A項。
課堂總結:
板書設計:
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
(一)背景
(二)措施
(三)特點
(四)影響
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
(一)邊防壓力
(二)財政危機
(三)社會危機
三、王安石變法
(一)慶歷新政
(二)王安石變法
四、南宋的偏安
(一)南宋的建立
(二)宋金之間的“戰”與“和”
(三)宋金對峙的形成
教學反思:
本課由于內容較多,需要理解的知識比較難。在教學中希望通過史料閱讀,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基本上完成教學內容,達到了預定目標。
但由于導致史料使用過多,學生在課堂后面出現明顯疲態。在以后的教學中,史料選擇可以更加精簡;在調動學生和引導學生方面還有所欠缺,沒有進一步深入發掘。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9課 教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察隅县| 郧西县| 南宁市| 隆回县| 博罗县| 繁峙县| 繁峙县| 从江县| 安图县| 任丘市| 伊春市| 聊城市| 东兰县| 丰顺县| 宁晋县| 南充市| 胶南市| 基隆市| 普洱| 中方县| 长泰县| 中方县| 昭通市| 长治市| 浮山县| 阿城市| 调兵山市| 新乡县| 鄂州市| 宝丰县| 界首市| 南宫市| 息烽县| 全南县| 河北区| 平顶山市| 海丰县| 灵寿县| 晋江市| 永登县| 宣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