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大單元整體教學】初中物理學科人教版(2024)八年級上冊第一章 機械運動 分課時設計課題 第三節 運動的快慢(分為兩個課時)課型 新授課 √ 復習課 試卷講評課 其他課1.教學內容分析 一、教學目標 1、物理觀念: 使學生理解速度的定義,掌握速度的計算公式,并能運用速度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2、科學思維 通過具體實例和實驗,讓學生理解速度的定義、計算方法和影響因素,從而能夠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 3、科學探究 培養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分析物體運動快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和邏輯思維能力。 4、科學探究和科學態度 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培養其積極探索科學問題的態度。 二、教學內容解析 速度的定義:介紹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它表示單位時間內物體通過的路程。 速度的計算:通過公式來計算速度。通過實例講解如何測量并計算物體的速度。 速度單位:介紹速度的常見單位,如米/秒和千米/小時,并解釋不同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 實驗探究:設計實驗讓學生測量不同物體的速度,通過實驗數據對比,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物體運動快慢的區別。 影響速度的因素:討論影響物體速度的因素,如物體質量、運動狀態、介質阻力等。三、教學建議 講授法:結合生活實例和實驗結果,生動形象地講解速度的概念和計算方法。 實驗法:通過設計簡單的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測量速度,增強其直觀感受。 討論法:組織學生討論實驗結果,引導他們分析影響速度的各種因素。2.學習者分析 認知障礙:由于速度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學生可能難以理解速度的物理意義,尤其是在速度的計算和理解上可能會出現混淆。 數學基礎:速度的計算涉及分數和比例的知識,學生如果數學基礎薄弱,可能會影響對速度概念的理解和計算。 實際應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速度的概念接觸較少,可能難以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3.學習目標確定與教學重難點 課標要求: 2.2.2 用速度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通過實驗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課標分析(第一課時): 1.經歷速度概念的建立過程,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課標分析(第二課時): 1.知道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粗略研究變速直線運動,能用平均速度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 學習目標(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第二課時):4.教學評價 評價體系評價維度內容評價方法學科知識評價理解程度學生是否能夠理解速度的概念,并能將這些概念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 通過課堂提問、小測驗和課后作業來評估學生的理解程度。應用能力學生是否能夠獨立解決有關物體運動快慢的簡單問題,例如計算物體在某一時間段內的位移、速度等。通過設計實際計算題目,要求學生課堂完成檢驗其應用能力。小組合作評價分工合作小組成員是否能夠有效地分配任務,合作完成測量活動。觀察小組合作過程,記錄每個成員的貢獻和互動情況。溝通能力小組成員之間是否能夠有效溝通,共同解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和口頭報告,評估學生的溝通能力。團隊精神小組成員是否能夠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務。通過小組自評和互評,了解團隊合作的氛圍和質量。5.學習活動設計(第一課時)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學習評價任務一: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1. 回顧并討論“賽跑比賽”的真實情境,理解比較運動快慢的基本方法。 2. 思考并回答教師提出的新問題,激發探索欲。 通過實例和討論,幫助學生理解比較運動快慢的基本方法,為引入速度概念做鋪墊。任務二:了解生活中物體運動的速度1. 觀察圖片,思考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2. 閱讀課本內容,理解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概念和特點。 3. 參與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通過講解和練習,幫助學生掌握速度的概念、公式和單位換算,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基礎。任務三:機械運動的分類閱讀課本內容,理解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概念和特點。 1. 展示列車在平直路面上前進和過山車運動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 2. 講解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概念和特點。 3.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內容,思考并回答相關問題。6.板書設計7.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5.學習活動設計(第二課時)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學習評價任務一:按速度對機械運動分類思考并找出運動的不同之處,知道機械運動的分類。 交流討論:找出甲、乙兩輛車的運動有什么不同? 了解勻速直線運動s-t及v-t圖像,知道其表示的物理意義。 能區別s-t及v-t圖像。 會通過圖像比較或計算速度、路程及時間等問題。任務二:速度的測量引導學生知道在變速運動中,用平均速度可以粗略描述運動的快慢。理解平均速度。 通過例題,總結出解計算題的基本步驟。任務三:課堂拓展學生根據真實情境思考開車時的反應時間、反應距離和制動距離。 了解科學技術對人們生活的影響。6.板書設計7.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一、教學反思教學內容安排:在教授《運動的快慢》這一節時,我意識到教學內容較多,學生在短時間內難以完全吸收。尤其是在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概念上,學生容易混淆。教學方法與手段:雖然我在課堂上使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但發現學生在面對抽象的物理概念時,依然難以形成直觀的認識。此外,課堂互動環節較少,導致學生參與度不高。學生學習效果:從學生的作業和測試情況來看,部分學生對速度的計算和公式的運用較為熟練,但在理解速度的物理意義和應用方面存在不足。二、教學改進措施優化教學內容安排: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運動的快慢》這一節的內容,我計劃將教學重點放在速度的概念、計算和應用上。同時,將復雜的概念分解為簡單的步驟,讓學生逐步理解。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1)引入實驗:通過設計簡單的物理實驗,如測量不同物體的速度,讓學生親身體驗速度的變化,從而加深對速度概念的理解。(2)多媒體輔助教學:利用動畫、視頻等媒體手段,將抽象的物理概念具象化,幫助學生形成直觀的認識。(3)課堂互動:增加課堂提問和小組討論環節,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提高課堂參與度。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針對不同學生的學和興趣,制定個性化的教學計劃。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加強輔導和答疑;對于學習優秀的學生,提供拓展閱讀和挑戰性的問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定期反饋與評價:在教學過程中,定期收集學生的反饋,了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和問題。同時,通過測試和作業,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附作業設計1. 在男子百米短跑比賽中,運動員們快步如飛,下列關于運動快慢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①觀眾用“相同的時間比路程”的方法比較運動的快慢②終點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時間”的方法比較運動的快慢③物理學上用物體通過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來比較運動的快慢④物理學上用物體所用時間與通過路程的比來比較運動的快慢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2. 某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由速度公式v=可知,物體的( )A. 速度大小恒定不變 B. 速度與路程成正比C. 速度與時間成反比 D. 以上說法都對3. 小華同學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車點,他經常騎公共自行車去上學,某一次從家到學校運動的s-t圖像如圖所示,則小華從家到學校的平均速度是( )A. 135km/h B. 168.75km/h C. 2.25m/s D. 2.81m/s第3題 第4題4. 課外活動時,小明和小華均在操場上沿直線進行跑步訓練。在某次訓練中,他們通過的路程和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兩人都做勻速直線運動 B. 兩人都不做勻速直線運動C. 前2s內,小明跑得較快 D. 全程中,兩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5. 如圖所示,速度表的讀數為 ;汽車以這個速度行駛,再經過 h能到達南京。6. 一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10s內通過路程為200m,那么,它在第1s內通過 m,第2s內通過 m,前5s內通過 m,再過4s又通過 m。7. 用“頻閃攝影”可記錄物體相隔同樣時間的不同位置,如圖所示是甲、乙兩個網球運動時的頻閃照片。甲相鄰兩位置距離相等,由照片可知, 球做勻速直線運動, 球的速度越來越大。(均選填“甲”或“乙”)8. 某人從甲地到乙地,他以1.5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的路程后,改用2.5m/s的速度走完了后一半路程,求他從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9.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同車道行駛的機動車,后車應當與前車保持足以采取緊急制動措施的安全距離。某駕駛員想測試車速為90km/h的安全距離。現若汽車正以90km/h的速度在某公路上勻速行駛,該駕駛員突然發現前車(塑料模型車)有緊急情況,經過1s(反應時間)后立即制動剎車,又經過4s滑行60m后車停止,則:(1)該次測試過程中的安全距離至少是多少米?(2)從發現緊急情況到汽車停止,在這段時間內,汽車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每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