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2025學年上學期七年級上冊歷史第2課《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2025學年上學期七年級上冊歷史第2課《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教案

資源簡介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教學目標】
①知道原始農業的興起及其意義。(歷史解釋)
②了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狀況,通過兩者對比認識到中國南北原始農耕文化的異同。(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唯物史觀)
③認識我國是世界農耕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中國的原始居民為世界農業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家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難點:原始農業的興起和發展,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無農不穩”,“無糧則亂”農業是人類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產的首要條件。大家認識這些農作物分別是什么嗎?
答案提示:小麥、水稻、高粱、粟
教師指導: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就已出現農業,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今天讓我們走進本課,一起來了解我國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環節二:整體感知
1、先導閱讀:什么是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有哪些重要的歷史遺址?
答案提示:新石器時代是指以使用磨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仰韶文化遺址、大汶口文化遺址、河姆渡文化遺址。
教師指導:距今1萬年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我國出現原始農業,早期先民由漁獵走向定居,中華文明開始奠基。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出現南北兩大農業體系:黃河中上游進入仰韶文化時期,以粟為主要栽培作物。大致同一時期,黃河下游出現了大汶口文化。長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種植水稻,并且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
環節三:新課教學
(一)目標導學一: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
1、自主學習:
(1)【溫故知新】原始人類主要靠什么生活?
答案提示:采集、漁獵;
(2)僅靠采集和漁獵可以滿足他們的生存需要么?
答案提示:不可以;
教師指導:受自然環境和生存環境的影響,采集狩獵這種方式食物來源不穩定,不利于生存。后來,隨著人類對自然環境和自然規律的認識不斷加深,掌握了某些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學會了選擇、馴化野生動植物,掌握了動植物生長知識。先民們開始從采集漁獵生活向農業生活過渡。
(3)將下列內容補充完整
答案提示:管理;1萬;人工栽培。
2、教師指導:【史料實證、家國情懷】依據下列考古發現你可以獲得哪些歷史信息?
浙江義烏橋頭遺址出土了極為豐富的水稻遺存且表現出明顯的馴化特征;北京門頭溝東胡林遺址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由此可見,中國南方先民成功馴化水稻的同時,北方先民也成功開始粟和黍的馴化。
答案提示:①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發現于中國。②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③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北方以種植粟和黍為主。
3、教師指導:【史料實證】這一時期隨著農業的發展,人類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
答案提示:磨制石器、飼養家畜、制作陶器、定居生活。
教師指導: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使人類從事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人類比較穩定的獲得食物來源,陶器的發明,能儲存食物和飲用水,這些都有利于人類定居生活,同時生產工具的進步,促使了生產力的提高,能夠產出超過日常所需的食物,進而產生貧富差別,催生社會變革,促進社會文明的產生,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4、問題探究:
(1)【空間定位】觀察地圖,歸納中國新石器時代主要遺址的分布特點。
答案提示:分布范圍廣泛,多集中于長江、黃河流域;
(2)【唯物史觀】這些遺址為何會集中分布在江河流域呢?
答案提示: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利于原始農業的發展。
5、教師指導:【空間定位】隨著原始農業的發展,出現南北兩大農業體系,基本是南稻北粟的并立格局,并在各自的擴展、傳播中相互交融。黃河中上游進入仰韶文化時期,以粟為主要栽培作物。大致同一時期,黃河下游出現了大汶口文化。長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種植水稻,并且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
(二)目標導學二:稻作農業的繁榮
1、自主學習:【史料實證】依據下列考古發現你可以了解河姆渡人的哪些信息?
答案提示:長江中下游,7000;住干欄式房屋、建造木結構水井、種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骨耜。
會飼養家畜、懂得使用天然漆、制作陶器、制作玉器、制作簡單的樂器、會象牙雕刻。
教師指導:時間易出現錯誤說法,如7000年,正確表達應為7000年前或距今約7000年,注意錯別字“干欄”
2、問題探究:【歷史解釋】結合視頻說一說河姆渡人房子的構造,思考為什么他們要建造這個樣式的房屋?
答案提示:①干欄式建筑,上層住人,下層飼養家禽家畜。②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氣候溫暖濕潤,雨水充沛,采取干欄式可通風防潮;防蟲蛇猛獸。
教師指導:干欄式建筑是中國長江以南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發現是為最早。它與北方地區同時期的半地穴房屋有著明顯差別,成為當時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這種建筑適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較潮濕地方的人,主要流行于中國較偏遠的地區,包括廣西中西部、云南東南部、貴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其他國家也有干欄式建筑。
3、問題探究:【史料實證】猜一猜它的用途?與以往工具相比,它有何優點
答案提示:①挖土鏟土的工具;②有利于深翻土地,改變以往刀耕火種的方式,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發展。
教師指導:耒耜是我國古代發明的農具,用于農業生產中的翻整土地、播種莊稼。后來,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 人們又將耒耜發展成犁。“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耒耜的發明證明我國古代對于農業生產工具的重視, 也反映了當時農學水平的提高。
4、自主學習:【史料實證】依據下列考古發現你可以獲得哪些歷史信息?
答案提示:淮河上游、9000—7500、種植水稻、飼養家畜、會制造樂器、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契刻符號。
教師指導:1961年,首次發現賈湖遺址。2023年度賈湖遺址第九次考古發掘的發掘面積為320平方米。截至2023年2月25日,賈湖遺址歷經8次考古發掘,出土文物近6000件及大量人類骨骼、動物遺骸和植物標本。其中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七聲音階可吹奏管樂器、最早的釀酒材料、最早的文字雛形之一契刻符號等11項世界之最。2021年10月18日,賈湖遺址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四)目標導學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自主學習:【史料實證】結合視頻,依據下列考古發現你可以了解半坡人的哪些信息?
答案提示:黃河中游、6000;住半地穴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種植粟、黍飼養家畜;漁獵、會制作樂器、會制作陶器(彩陶最具特色)、會紡織制衣。
教師指導:2018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對上郭城址和邱家莊墓群的考古工作持續開展。發現各類遺跡現象有灰溝2條、灰坑56座(包括仰韶時期的7座房址)、灶址2個,出土陶范、陶器、玉器、石器、骨器、小銅器、銅煉渣、貝類等,共計1585件。最重要的發現是在編號為H50的半地穴式袋形房屋中,出土了1枚仰韶時期石雕蠶蛹。其螺旋狀的花紋簡潔地勾勒出蛹的頭、腹和尾部,形態逼真、造型精美。專家根據出土的陶片推測,這座房屋屬于仰韶晚期偏早階段,距今約5200年。蠶繭的發現說明山西南部涑水河流域在仰韶文化時期的先民們已經養蠶,為絲綢起源與傳播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
2、問題探究:【歷史解釋】小組討論,半坡人這樣建造房屋的原因是什么?為何與河姆渡人的房屋形式不同?這能夠體現出先人們怎樣的智慧?
答案提示:①北方氣候寒冷、干燥,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防寒保暖地②南北方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不同,會對人們生產生活產生影響③適應自然,因地制宜。
3、自主學習:【歸納對比】填充表格,對比南北方文化遺址的異同。
教師指導:通過南北文化遺址對比可以看到這一時期物質生產水平有相似之處,如都是用磨制石器,都會制作陶器,都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都定居生活。
4、自主學習:觀看視頻,結合課本將內容補充完整
答案提示:黃河、淮河、6300-4500
教師指導:堡頭村,作為大汶口文化的發源地,它在大汶口文化所有發掘的遺址中面積最大,文化特征最典型。其社會組織結構在同類遺址中發展水平最高。對中國乃至全世界文化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具有深遠的影響,被視為中華文明的源頭,尤其是對泰山文化、儒家文化、東夷文化、夏商周文化影響更為突出。好多中華民族有代表性的文明符號,如禪讓、漢字、陶瓷、中醫、絲綢、歷法、茶葉等,追根求源,都與大汶口文化有著或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并形成眾多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文化。
5、教師指導:大汶口文化制陶技術有較大發展。出土陶器均勻規整,紋飾較少。多數為手制,晚期出現輪制。晚期陶器,相當精美。典型器物有陶背壺、鬹、杯、大鏤孔豆等。裝飾技法有彩繪、鏤孔、刻劃、壓點和附加堆紋等,其中以彩繪和鏤孔最具特色。彩陶大多施以紅色陶衣,顏色豐富,早期用色主要是黑彩,中期常見紅赭和白色等,晚期黑白兼用。早期紋飾運線較粗,布局不甚嚴格、協調,晚期線條勻稱,作風趨向工細。以幾何形紋為主,花瓣紋、勾連回旋紋與廟底溝型的很近似。早期多紅陶,中期灰陶增多,晚期仍以灰陶為主,同時出現白陶。
6、問題探究:【唯物史觀】從以上相關史事的材料中,我們可以得出什么歷史信息?
答案提示:新石器時代晚期已出現貧富分化。
教師指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社會貧富差距已逐漸拉大,在墓葬規模和隨葬器物數量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焦家遺址大汶口文化墓葬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大型墓面積大、器物多,其中最大的墓葬面積有8平方米,最富裕的墓葬出土器物70余件;而小型墓大小僅能容身,沒有葬具,僅隨葬幾件甚至不放器物。
7、知識拓展:石器時代:【唯物史觀】根據提示將表格補充完整,對比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征,你有何認識?
答案提示:生產工具的改進有利于提高生產力,促進社會進一步發展。
教師指導:生產工具的改進,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當勞動成果有了剩余,一些人開始占有他人勞動成果,于是,出現貧富差別,私有財產開始萌芽,階級開始形成,氏族社會走向瓦解,早期國家開始產生。
8、知識拓展:氏族社會
教師指導:氏族社會又稱為氏族公社,產生于舊石器時代晚期,基本貫穿于新石器時代始終。大約在距今1萬年開始,人類進入母系氏族社會,他們是以母系血緣為紐帶聯結在一起的,財產歸公社所有,沒有貧富貴賤之分,氏族成員共同勞動,共享勞動成果。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前期、半坡文化等都是母系氏族社會的代表。大約在距今5000年左右(新時代晚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男子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中國開始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他們是以父系血緣為紐帶聯結在一起。后期隨著勞動成果的剩余,一些人利用公共職位占有他人勞動成果,于是出現貧富差別,私有財產萌芽,階級開始產生。仰韶文化后期、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都是父系氏族社會的代表。
【課堂小結】
原始農耕的出現,使我們的先人從食物的“采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豐富生活,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為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印證了中國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的發展水平,為中國步入文明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鞏固練習】
1.(2024·重慶·中考真題)下表所列考古遺存,可用于研究我國遠古時期( )
遺址名稱 時間 遺存
北京門頭溝東胡林遺址 距今11000—9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
浙江浦江橋頭遺址 距今11000—8500年 炭化的稻米、稻殼
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群 距今7500—3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類等印痕
A.早期人類起源 B.原始農業的興起和發展
C.冶煉技術水平 D.原始部落聯盟間的關系
2.(2024·山東煙臺·中考真題)該遺址因為地處東南沿海,地下水位較高,保存了豐富的有機質遺存,如干欄式建筑。在遺址下層,還普遍發現有稻類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積層。據此判斷“該遺址”是( )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
3.(2024·湖南·中考真題)如圖是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文物。該文物說明當時的人們已掌握( )
A.種植技術 B.制陶技術 C.鑿井技術 D.紡織技術
答案提示:BC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绵阳市| 襄垣县| 进贤县| 武隆县| 理塘县| 阿城市| 南靖县| 南康市| 邹平县| 保靖县| 阜新市| 舒城县| 赣榆县| 达拉特旗| 新竹市| 宁阳县| 邛崃市| 珠海市| 孟连| 宁都县| 稻城县| 加查县| 巴东县| 张掖市| 哈尔滨市| 大港区| 高尔夫| 大名县| 平塘县| 封丘县| 获嘉县| 乌兰察布市| 高陵县| 唐河县| 玛纳斯县| 南昌县| 潮安县| 昌都县| 西丰县| 崇仁县| 宁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