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下學期同步精品學案第18課 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核心素養】時空觀念:比較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和結果,體會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意義。唯物史觀:分析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赫魯曉夫改革沒有克服蘇聯模式的弊端,勃列日涅夫改革更是成為蘇聯經濟的痼疾,戈爾巴喬夫的改革直接導致了蘇聯的解體和蘇共的垮臺。家國情懷:通過蘇聯改革的失敗,認識改革需要依據本國國情,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促進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根本途徑。【知識梳理】一、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1.社會主義國家增多: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東歐、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現了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力量逐漸壯大。2.經濟互助委員會:(1)成立:1949年,蘇聯同保加利亞、匈牙利等國家建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2)影響:蘇聯通過經互會幫助東歐國家克服了戰后經濟困難,但也利用經互會將各成員國的經濟納入蘇聯計劃經濟的軌道。3.中蘇關系:(1)建交: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與蘇聯建立外交關系。(2)締約:1950年,中蘇締結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壯大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新中國掀起了學習蘇聯的熱潮。二、蘇聯的發展與改革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年 措施 政治: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經濟:發動墾荒運動;發展飼料生產,廣種玉米;取消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改行收購制;改革工業管理體制等評價 結果失敗,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弊端,并且存在嚴重偏差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措施 經濟: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進步、完善經濟管理體制和加強經濟刺激軍事:同美國展開軍備競賽,把科技進步的重心放在軍事方面評價 結果失敗,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呈現出畸形發展狀態三、蘇聯解體與東歐劇變1.戈爾巴喬夫改革:(1)時間:1985年,戈爾巴喬夫擔任蘇聯領導人。(2)措施:①經濟:實施加速經濟改革的方案,但直到1988年,總體效果仍然不佳。②政治:放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倡導“公開性”和“政治多元化”,主動放棄黨對新聞輿論的領導權。(3)結果: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也隨之加劇。2.東歐劇變:(1)原因:①20世紀60年代以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政治、經濟上都出現嚴重問題,改革成效不大,社會矛盾日益尖銳。②西方國家加緊推行“和平演變”戰略。③受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東歐各國開始實行政治多元化,全盤否定自身的歷史。(2)表現:東歐各國的社會制度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政治上,實行議會民主制和多黨制;經濟上,實行私有化基礎上的市場經濟。3.蘇聯解體:1991年俄羅斯領導人葉利欽控制了全局,蘇聯的分裂進一步加快。1991年年底,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徹底瓦解。【中考真題】1.(2023 重慶)關于工業化資金來源問題,蘇聯黨內進行了激烈爭論,中央接受了斯大林的建議,從農業中抽取工業化的發展資金,除了向農民征收普通稅外,還要通過擴大工、農產品的價格差來收取。后來,又不加限制地擴大這種價格差。這表明蘇聯工業化( )A.資金充足B.以損害農民利益為代價C.發展迅猛D.有利于促進農業現代化2.(2023 攀枝花)1938年蘇聯政府在一份文件中指出:企業中不安心工作者、懶漢、曠工者和貪圖私利的人……他們常常只工作4~5小時,國家和人民因此每年損失幾百萬個工作日和幾十億盧布。材料反映出當時蘇聯( )A.工人階級思想覺悟低下B.工業發展呈現衰退景象C.犧牲農業換取工業發展D.計劃經濟體制弊端初顯3.(2023 鹽城)“即使在最艱苦的1942年,蘇聯飛機產量仍達到兩萬架以上,比德軍幾乎超出一倍,蘇聯巨大的工業能力壓倒了納粹德國,成為致勝的利劍。”這一現象得益于( )A.十月革命的勝利 B.新經濟政策的實施C.蘇聯模式的推行 D.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4.(2023 遼寧)1991年12月25日,紅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降下。第二天,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最后一項決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這一事件的國際影響是( )A.“柏林危機”出現 B.世界殖民體系崩潰C.兩極格局瓦解 D.種族隔離制度被廢除5.(2023 金昌)如表是某同學制作的戰后國際格局演變簡表,表中“____”處的內容應該是( )時間 一戰后 二戰后 20世紀90年代后名稱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兩極格局 多極化趨勢形成 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 北約組織和華約組織成立 ____A.“杜魯門主義”的出臺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C.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立D.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6.(2022 德陽)導致表中變化趨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1951﹣1980年蘇聯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率年代 增長率 年代 增長率 年代 增長率1951﹣1960年 10.25% 1961﹣1970年 6.45% 1971﹣1980年 4.95%A.美蘇爭鋒的影響 B.集權模式的制約C.歷次改革的失敗 D.華約組織的瓦解7.(2022 貴港)九年級某班同學搜集了《蘇聯成立宣言》以及宣告蘇聯停止存在的《阿拉木圖宣言》等文獻資料,對蘇聯解體這一歷史事件開展探究學習。其最重要探究價值在于( )A.認識社會主義發展曲折性B.了解蘇聯的歷史發展演變C.剖析冷戰格局的形成原因D.認識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8.(2022 攀枝花)九年級某班同學搜集了“鐮刀斧錘星旗”(蘇聯國旗)與“白藍紅三色旗”(俄羅斯國旗)等相關資料,對這一歷史階段進行探究性學習,其最重要的探究價值在于( )A.認識社會主義的曲折發展B.剖析冷戰形成的原因C.理解社會主義陣營的加強D.了解蘇聯的發展演變9.(2022 遵義)20世紀90年代初,促使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的歷史事件是( )A.蘇聯解體 B.華約成立 C.北約成立 D.柏林危機10.(2022 宿遷)1927年至1928年,蘇聯發生了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斯大林認為危機出現的原因是富農階級的蓄意破壞,其思想根源是對私有經濟和個體經濟的否定。為此,斯大林( )A.推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完善經濟管理體制C.發動玉米種植運動D.加快農業集體化進程11.(2018 宿遷)新中國和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探索,有成就也有教訓。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蘇聯斯大林時期)為 了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高速度實現工業化、農業就不能按常規發展,而是必須適應工業的要求,為工業化提供資金來源。一《世界通吏》第三編(1)蘇聯工業化建設到1937年時取得了什么成就?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 出蘇聯工業化建設存在什么缺陷?材料二 1953~1957 年,全國工業建設項目達1萬多個,我國過去所沒有的一些工業部門,包括飛機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重型和精密機器制造業以及高級合金鋼企業等,從無到有建設起來。一摘自岳麓版《中國歷史》(八年級 下冊》(2)舉一例“汽車制造業”的成就。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我國工業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有何意義?材料三 1960年與1957年相比,(我國)工業總產值增長1.3倍,而農業總產值卻下降了22.7%;工業和農業產值比例由5.7:4.3,變為7.8:2.2。﹣﹣﹣摘自岳麓版《中國歷史教學參考書》(八年級下冊)(3)材料三工農業產值比例變化暴露出什么問題?這一問題的出現主要是當時我國哪些 運動所致?(4)綜上所述,從中蘇工業化建設的得失中,你得到什么認識?【課堂訓練】1.1990年,蘇聯這個社會主義大國已經到了“滿世界到處籌糧款的地步”,戈爾巴喬夫感嘆:“蘇維埃事業失敗在于奮斗了幾十年后才發現,我們僅僅是一個擁有原子彈很多的國家”。材料旨在說明蘇聯( )A.經濟結構嚴重畸形 B.農業落后C.國防力量強大 D.全面落后于西方2.據材料,這說明了蘇聯解體( )“在過去幾個月里,你們和我一起目睹了20世紀的一場最偉大的變革,蘇聯這個集權的國家發生了歷史性的、革命性的變革。在過去40年中,美國帶領西方世界對抗共產主義,現在,對抗結束了。這是民主和自由的勝利,是我們價值觀的勝利。”——摘編1991年12月美國總統布什圣誕節演說A.使美國在全方位上勝利B.是社會主義本身的變化C.使社會主義運動遭挫折D.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3.《國家關系的三重鏡像》一文將二戰后國際關系的演變概括為三重鏡像——“見山是山,界限分明;見山不是山,世界變平;見山還是山,利益優先”。其中,由“界限分明”到“世界變平”的標志是( )A.新中國建立 B.歐盟成立C.兩極對峙 D.蘇聯解體4.有學者說:“蘇聯制度的設計用意,在于盡快將一個極落后、開發度極低的國家,早早送上工業化的大道……盡管這個制度極其缺乏效率,極其浪費,但畢竟達到了上述目標。”據此可知該學者( )A.贊同列寧的新經濟政策B.客觀評價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C.認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處D.否認赫魯曉夫改革的必要性5.如圖是蘇聯畫家庫克雷尼克塞創作的漫畫《片面的經濟》,許多人用它來說明蘇聯片面發展重工業。其實,這幅畫是諷刺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軍事化的作品,從原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三組文字,一是右腿上的“軍事工業”,二是左腿上的“民用工業”,三是腹部上的“資本主義經濟”。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A.漫畫等藝術作品史料價值極其有限B.運用史料應注意甄別,應多種史料相互印證C.運用史料時應注意史論結合,論從史出D.研究者的立場身份不同,研究的角度也會不同6.某學者評價蘇聯某一政策,認為它導致了蘇聯國民經濟內部產業發展嚴重失衡,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政策是指(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C.斯大林模式 D.羅斯福新政7.有學者曾介紹說,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諸如“美國之音”“BBC”等美國及其他西方媒體就加緊進行反蘇宣傳,西方宣傳“甚至影響到戈爾巴喬夫及其他政治高層的關系”。該學者意在闡明,蘇聯解體的( )A.外部因素 B.根本原因 C.簡要過程 D.世界影響8.有學者說:“蘇聯模式的設計用意,在于將一個極其落后的國家,盡快送上工業化的大道。盡管這個制度極其缺乏效率,極其浪費,但它畢竟實現了上述目標。”該學者對“蘇聯模式”的評價是( )A.完全肯定 B.全部否定 C.比較片面 D.相對客觀9.斯大林曾說:“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50年至100年。我們必須在10年內跑完這一段距離。或者我們做到這一點,或者我們被人打倒。”蘇聯為了做到這一點( )A.實行新經濟政策B.開始對外侵略擴張C.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D.開始大規模發展農業10.蘇聯解體標志著“冷戰”的結束,但20世紀80年代末包括時任美國總統喬治 布什在內的西方國家領導人與學者都對蘇聯在一夜之間解體感到意外,西方當時并不希望蘇聯解體。這主要是因為( )A.使美英等國家失去發展的動力B.為蘇聯的解體感到惋惜C.希望維持相對穩定的國際格局D.蘇聯武裝力量失去監管11.分析材料,探究問題。材料一 蘇聯模式在經濟方面表現為建立單一生產 資料公有制,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在政治方面,蘇聯模式表現為權力高度集中,各級領導實際上由上級指派,基本不受群眾監督。材料二 斯大林用行政手段 加快農業集體化過程。集體化運動中,蘇聯建立起一套嚴密的行政命令體制,把農民束縛在農莊里,使農民失去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農民生產積極性低下,農牧業生產長期停滯落后,嚴重阻礙了蘇聯經濟的發展。——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現代史編》(1)1936年蘇聯新憲法公布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蘇聯模式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蘇聯發揮了怎樣的積極作用。(2)根據材料二,指出蘇聯農業集體化存在的弊端及產生的后果。(3)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成效不大和蘇聯模式有什么關系?參考答案真題1-10 BDCCD BAAAD11.(1)從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強大的工業國,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業化是圍繞發展重工業進行的,即重工業畸形發展,而農業和輕工業幾乎無從發展,造成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2)建成了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制造出新中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3)國民經濟發展比例失調。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4)國民經濟要協調發展;經濟發展要遵循客觀規律。(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訓練1-10 ACDCD CADCC11.(1)作用:蘇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為日后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2)弊端:用行政手段加快農業集體化過程,蘇聯建立起一套嚴密的行政命令體制;后果:使農民失去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農民生產積極性低下,農牧業生產長期停滯落后,嚴重阻礙了蘇聯經濟的發展。(3)關系:他們的改革未從根本上克服蘇聯模式的弊端,導致改革失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