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認識有機化合物(第一課時)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說播課的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第二冊(2019版)第七章第一節《認識有機化合物》第一課時——有機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鍵特點。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教學背景、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一.教學背景第一部分教學背景從三個角度來展開教學背景分析,包括教材分析、課程標準和學情分析。教材分析:從本章節在教材中的地位來看,之前的學習中尚未涉及有機化合物,而接下來在化學與可持續發展的教學中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有機化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本章的學習也是為選擇性必修課程《有機化學基礎》的學習儲備知識和方法。從本課時的地位和功能來看,本節課是高中有機化學學習的啟蒙課,應該注重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驅動力并進行方法性的指導。首先,教材內容從有機物種類繁多出發,進而尋找根本原因是碳原子的成鍵特點。基于此前學習的過的原子結構、化學鍵等知識來認識碳原子的成鍵特點,在平面位置關系的層次上給出了有機化合物,碳骨架的基本特征總結了有機物種類繁多的原因。最后,以甲烷分子模型讓學生知道有機物分子是有空間結構的進而以甲烷為例,基于碳原子的成鍵特點考慮鍵長鍵角等電子對相互作用來認識有機物的分子結構,對有機物的結構和性質一般進行介紹,讓學生了解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的不同之處,為接下來學習含官能團的烴及烴的衍生物打下基礎。課程標準:課程標準中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要知道有機化合物分子是有空間構型的,學業要求要能夠辨識常見有機化合物中的碳骨架,包括常見有機物中碳原子的成鍵特點。基于課標要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有效落實和發展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等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學情分析:學生已經學過原子結構、化學鍵等基本模型和基本概念,對有機物有一些嘗試性的認識,有一定的動手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學習興趣強烈;但學生缺將化學鍵知識工具化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提高,缺乏認識有機化合物的方法和思路。教學與評價目標教學目標:從有機化合物元素的組成和碳原子的成鍵特點認識有機物,培養“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的核心素養。通過探究碳原子的成鍵特點,在動手拼插的過程中培養“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的核心素養。以CH4的空間結構為例,探究有機化合物分子的空間構型,培養“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的核心素養。通過閱讀科學史話,培養“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的核心素養。評價目標:1.通過探究活動一的具體任務的完成,并進行匯報、交流,診斷并發展學生對原子結構、化學鍵運用的水平。2.通過三個探究活動中具體任務的完成,展示和交流,診斷并發展學生模型認知和微觀探析的素養水平。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診斷并發展學生對有機化合物分子結構的認識水平。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有機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鍵特點;教學難點:有機化合物分子的空間結構。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師借助橡皮泥、牙簽等作為教學道具,設計了多個層層遞進的模型拼插活動:探究碳原子成鍵數目、碳原子之間的成見類型、碳骨架的連接方式以及有機物分子的空間結構。讓抽象的化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便于理解學生在完成拼插任務的過程中通過展示成果、分享交流以及解答教師的追問,最終使得微觀探析能力、模型認知能力得以發展。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法主要是任務驅動、引導和講授法相結合,而學生的學法主要是體驗式、探究和合作學習。三.教學過程教學過程的設計縱向有四條線,每一個環節都有對應的具體的問題設置、學習任務、核心內容和核心素養。首先,采用了課前三分鐘的知識膠囊介紹,通過有趣的小分子舞蹈和豐富的有機物結構圖片引起學生對有機物學習的興趣 。接下來,進行新課導入精選一組圖片,讓學生感受有機物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應用,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有機化合物,并明確什么是有機化合物。在給出熟悉的幾種有機物的結構時引導學生從有機物在元素組成上的特點,得到組成有機化合物的元素種類不多,碳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不高,但物質的種類卻非常繁多進而引入核心問題—碳原子的成鍵特點。通過完成任務一中的活動1、活動2引導學生從組成有機化合物元素和原子結構、共價鍵的角度得出碳四價原則以及碳原子可以和其他原子相連診斷和發展學生的微觀探析能力、證據推理能力。集中在任務一中,制造干擾紙盒中準備了顏色不同,大小不同的小球,學生要基于證據推理選擇氫原子。任務二的設置也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獲得碳原子能與多種原子相連,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是診斷學生運用碳四價原則的能力,通過完成活動3學生運用碳四價原則,拼插含有兩個碳原子的合理的有機化合物得出碳原子之間的成鍵類型并追問學生怎樣快速完成拼插任務,引導學生得出完成拼插任務的核心是拼插碳骨架,進而形成基本的認知模型。通過完成任務三,學生探究了碳骨架的連接方式有鏈狀和環狀,還有直鏈和支鏈,這個活動診斷和發展學生應用四價原則、碳骨架等認知模型和創新能力,在此基礎上設問是否體會到有機化合物種類繁多呢?在任務四應用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氣球、X-射線衍射技術等得出了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以甲烷的結構為基礎,再利用繩子模擬實驗得出了碳原子的空間結構,讓學生知道有機物是有空間結構的,以此引導學生去評價自己拼插的模型是否合理,進而反思拼插的搭建思路:類似拼樂高。有機物的真實結構不僅與碳原子的連接方式有關,還與碳原子的空間結構有關。進而為下一節構建完整的認識有機化合物分子結構的認知模型奠定方法基礎,促進學生對有機化合物結構的認識發展。最后,介紹我國科學家在有機化學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重點發展學生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的核心素養。四.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微觀模型法體驗,學生在思考與實踐,批判與創新的活動中,認識了有機化合物分子中原子間成鍵規律,為后續學習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改變教學和學習方式,應努力更好的配合學生“學化學”,使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在實處。這就是我設計和實施這節課的構思和脈絡,謝謝各位老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