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科學 年級 三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玩小球教科書 書 名:《科學》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教學目標科學觀念:知道常見運動形式有直線運動、曲線運動等。 科學思維:能夠通過搭建活動發現并描述生活中常見物體的直線運動、曲線運動等運動 方式。 能對不同的運動形式進行比較,能夠舉例說明各種運動的形式和特征。 探究實踐:經歷明確問題、設計方案、實施計劃等過程,小組合作完成結構的搭建。 態度責任:對設計和制作活動感興趣,愿意和同學合作,能與同學分享觀點,能完整表 達自己的設計、改進意圖和方法。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能夠通過搭建活動發現并描述生活中常見物體的直線運動、曲線運動等運動方式。 教學難點:能對不同的運動形式進行比較,能夠舉例說明各種運動的形式和特征。教學過程一、集中話題,明確問題 談話:同學們,這段時間的科學課上我們一直在學習運動與力,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發現更多物體運動的秘密,咱們年級打算開發一個游戲“小球闖關記”。游戲中會用到熟悉的積木和小球等材料,我們來看看海報上的游戲設計要求吧! 角色:3-4人成立一個游戲設計團隊 要求: 1.完成“小球闖關記”設計圖,并對照設計圖來搭建關卡。 2.小球能順利完成至少6個關卡。 3.可以科學準確的介紹說明每一關卡小球的運動特點。 附加項:能夠分享搭建過程中的一條經驗或關于小球運動的新發現。 提問:關于海報內容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 學生1:老師,海報中的設計圖是什么樣子呢? 應答1:大家看,這就是咱們要在搭建前完成的設計圖,同學們可以根據設計需求勾選材料清單中的零件,然后像這樣使用簡單的線條畫出如何使用這些零件,完成設計圖。 學生2:老師,小球能順利完成至少6個關卡是什么意思? 應答2:大家看這段視頻,視頻中的小球順利經過了一段下坡、直線、轉彎,這就代表它闖過了3關。而我們今天的任務是利用積木讓小球順利經過這樣的6關,你們可以理解了嗎? 【設計意圖】 此環節明確本節課活動主題及要求: 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及實踐的興趣。 工程從明確問題開始,從簡單的制作到復雜的裝置,均需滿足一定的要求和流程。教師根據學生在解讀海報中內容產生的問題進行解答,更有益于學生充分理解活動要求。 二、領取清單,完成設計 談話:現在大家都明確了這個游戲設計的要求,接下來就給大家3分鐘時間,根據材料完成設計圖! 【設計意圖】產品的功能通過特定的結構實現,設計是關鍵環節,在設計過程中學生會思考讓產品的功能多樣化就需要有更加豐富的結構,這就初步體現了“結構與功能”的跨學科概念。學生要嘗試著進行系統的結構設計,在接下來的活動中體會只有合理的結構才具有實現功能的可能。 三、探究與實踐 談話:搭建過程中還可以用材料包里其他顏色的筆對設計圖進行完善、修改。每完成一項工作就在學習單最下方進行評價,都完成后迅速坐好。接下來給大家12分鐘時間,到材料區領取材料并根據設計圖進行作品搭建! 學生活動 教師下組巡視關注學生具體搭建情況,以及對設計圖的修改完善。 【設計意圖】設計后立刻進行制作有助于學生知行合一,手腦并用,是合作、開放、嚴謹、細致和充滿創造的過程。并且在工程實踐過程中利用評價單引導學生活動,在活動中學生自主發現小球運動的不同形式,將課堂更多的時間交還給孩子,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四、交流匯報,認識不同的運動形式 大家可以按照這樣的順序來進行匯報,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問題! 小球一共闖過了幾關? 小球可以順利完成闖關嗎?演示一下吧! 小球在每一關是怎樣運動的? 交流匯報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有邏輯的問題體現學生將設計與實施進行結合并不斷完善的研究過程,好的設計方案可以幫助學生對任務實施過程進行合理的規劃和時間分配,讓技術工程學習的過程更清晰、更充實。所以在本環節設計的三個匯報內容為學生提供了表達與交流的支撐。這種方式不僅有利于中年級學生對于活動的思考顯性化,還便于提升小組成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默契。 師:我們今天通過玩小球,發現小球在運動的過程中有這么多種形式,它們分別有什么特點呢? 生1:直線運動、曲線運動的路線就是直線或者曲線的 生2:我發現圓周運動是小球轉了一圈回到原點,旋轉運動就是在一個點,不離開,只是小球自身不斷的轉 生3:振動就是小球上上下下的運動 【設計意圖】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根據設計圖進行搭建,并在一次次嘗試、調整以及最終匯報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任何系統的功能都與其結構有直接關系,這樣就從各學科相對獨立的概念中提取出共同的跨學科概念“結構與功能”。 五、總結 師:其實生活中的物體運動形式更是非常多的。 觀看乒乓球運動視頻,說一說乒乓球做了哪些形式的運動。 看來啊,生活中物體運動過程中可不都是單一的運動形式,可能是多種形式疊加在一起呢!也期待大家有更多發現! 【設計意圖】課程最后回歸生活,生活中物體運動方式可不是單一的,需要學生更加細致地觀察與分析,像在課堂中老師引導大家分析的這樣,帶著思考離開課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