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3張PPT)1、矛盾的含義與基本屬性2、矛盾基本屬性之間的辯證關系及方法論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義及其辯證關系與方法論4、主次矛盾的含義及其辯證關系與方法論5、矛盾主次方面的含義及其辯證關系與方法論6、兩點論與重點論的區別及方法論溫故知新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論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歷史唯物主義唯物主義辯證法社會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物質、意識、規律、運動(第2課)實踐、認識、真理(第4課)聯系、發展、矛盾(第3課)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生產方式、社會規律、人民群眾(第5課)價值觀、價值判斷、價值選擇、人生價值(第6課)馬哲視頻導入2024年5月3日,我國成功發射嫦娥六號探測器。請思考:這是一項什么活動?其目的是什么?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第一框:人的認識從何而來第一目:認識與實踐第二目: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第二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核心素養政治認同: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觀點。科學精神:科學認識和理解實踐及其特點;正確理解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公共參與:積極投身實踐,在實踐中加深對認識的理解。教學重難點:實踐的特點、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1、認識的含義與形式2、實踐的含義、基本形式、特點3、如何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來源、動力、標準、目的)4、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結合書本,自主預習以下內容從前,四川有個杜處士,喜歡書畫,他珍藏的書畫多達幾百幅。有一幅畫是戴嵩畫的牛,他特別喜愛,用美玉做軸,用錦布做囊把它卷起來,經常隨身帶著。有一日,他把珍藏的書畫拿出來曬,有一個牧童看見戴嵩畫的這幅畫,拍著手掌大笑,說:“這畫是畫斗牛的,牛相斗時力量全在牛角上,尾巴夾在兩股中間;現在你這幅畫卻畫他們搖著尾巴相斗,錯了!”情境探究思考 :小牧童怎么知道牛在斗角的時候尾巴總是朝下的呢?1、認識的含義一、認識與實踐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主體:人類≠動物性質:積極的(≠被動的反映)對象: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注意:區分意識和認識聯系: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有對錯之分。區別:意識和物質屬于唯物論范疇,認識和實踐屬于認識論范疇。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感覺知覺表象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如看到顏色、聞到味道、觸摸到形狀等)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頭腦中產生的對事物整體的認識(如對蘋果整體認知)基于知覺在頭腦內形成的感性形象(如當蘋果不在眼前時,可以浮現它的樣子)2、認識的階段/形式一、認識與實踐(1)區別理性認識概念判斷推理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是對事物的本質的概括和反映,是同類事物的共性、一般特性在人腦中的反映(如知道“圓”)在概念基礎上對事物的區分和識別(如認為蘋果是圓的)從事物的聯系或關系中由已知的推出未知的思維活動。2、認識的階段/形式一、認識與實踐(1)區別感覺:看到顏色、聞到味道、觸摸到形狀等(個別屬性:紅、甜、圓)知覺:對蘋果整體認知(又紅又甜又圓)表象:當蘋果不在眼前時,根據記憶可以浮現它的樣子。概念:用語言概括出蘋果的本質屬性,具有抽象性。判斷:有的是甜的,有的是酸的。推理:根據蘋果落地,得出萬有引力規律。知識拓展注意:1.既沒有純粹感性的認識,也沒有純粹理性的認識,二者也沒有絕對的界限,往往感性認識中有理性,理性認識中有感性。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有正確和錯誤之分,理性認識不一定都是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正確反映。3.認識的根本任務: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發展、深化依賴認識的初級階段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理性認識一、認識與實踐2、認識的階段/形式(2)聯系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區 別 內容 是對事物現象和外部聯系的反映 是對事物本質及其規律的反映反映形式 以人的感覺器官直接反映事物,包括感覺、知覺、表象等 由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包括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階段 認識的初級階段 認識的高級階段特點 直接性、形象性 間接性、抽象性聯 系 ①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因為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起點,建立在感性認識基礎上的理性認識才是真實可靠的,堅持理性認識從感性認識中來。 ②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為理性認識。因為只有理性認識才是對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認識才能指導人們按規律辦事,有效地改造世界。 【知識拓展】區別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情境探究思考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1)含義: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主體不是純主觀思維活動(如辯論),是直接現實性活動,可以把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不是主觀世界對象性質橋梁【客觀】設計方案【主觀】修建橋梁【實踐】實踐是連接主觀和客觀的橋梁,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3、實踐一、認識與實踐沒有動物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生產實踐(最基本)變革社會的實踐科學實驗3、實踐一、認識與實踐(2)基本形式(如革命、改革等)(如自然科學實驗、社會科學實驗等)(如興修水利、植樹造林等)注意:基本形式不等于實踐的形式,實踐的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其他的一些實踐形式(教育實踐、醫療實踐、藝術實踐等)1.袁隆平團隊開展海水稻種植研究實驗2.塞罕壩護林員植樹造林3.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4.蜘蛛織網5.哲學家獨自冥想哲學命題6.神州十六號載人飛船宇航員進駐天和核心艙開展太空實驗活動7.新民主主義革命8.人們參與“碳中和”環保行動判斷下列活動是否屬于實踐活動?如果是,屬于哪種實踐形式?√√√×√√√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課堂練習實踐主體實踐手段實踐對象a.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它們都是客觀的。b.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是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制約的,也具有客觀性。3、實踐一、認識與實踐(3)特點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種瓜得瓜種豆得豆①客觀物質性本能的活動世代重復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創造出自然中原來沒有的新的物質生活資料;創造出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實踐給客觀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動的烙印。3、實踐一、認識與實踐(3)特點②主觀能動性能動性關鍵詞:目標、藍圖、計劃、方案、規劃a.社會性:實踐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的人的活動,不是孤立的活動。b.歷史性:實踐活動是歷史發展著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如愚公與現代工人建筑工具的不同)不否定個人活動,否定孤立的活動,即離開他人和社會的活動。3、實踐一、認識與實踐(3)特點③社會歷史性判斷:單個人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社會性關鍵詞:協作、共同、多人歷史性關鍵詞:當時條件、以前、階段、時期含義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 特點 客觀物質性 主觀能動性 社會歷史性構成要素是客觀的; 實踐過程及結果受客觀規律制約。 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 人是社會關系中的人,受歷史條件的制約。總結 實踐是人有意識的、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社會歷史性的活動。 形式 基本的實踐活動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等。小結1:實踐1、“望梅止渴”的故事中,士兵想起酸梅子而流口水,這是大腦對梅子的味道進行回憶而產生的效果。這是感性認識的表象形式。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聯系在于( )A.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B.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主觀與客觀的關系C.概念、知覺和推理是理性認識的三種形式D.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A都屬于主觀認識概念、判斷、推理是區別而非聯系課堂練習2、漫畫《三代農夫》體現了( ) A.實踐是認識的目的B.追求真理永無止境C.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D.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的統一《三代農夫》 作者:郝延鵬C課堂練習3、“元宇宙”技術為我們展開了生活的無數種可能:離世之人可以復生,平凡之人輕松擁有超能力……人們還可以在元宇宙的世界里購物、社交、娛樂,元宇宙的虛實交互讓我們深刻感受到《紅樓夢》里關于太虛幻境的描述,“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這意味著( )①人類可以借助科技突破客觀規律的制約②科技可以打破物質和意識之間的界限③人們可以在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之間創造聯系④人們在實踐中創造出新的生活方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課堂練習西紅柿最早生長于南美洲的秘魯和墨西哥,因為色彩嬌艷,當地人把它當作有毒的果子,視為“狐貍的果實”,稱之為“狼桃”,只用來觀賞,無人敢食。18世紀,法國的一位畫家產生了親口嘗一嘗它是什么味道的念頭。他冒著生命危險吃了一個,覺得甜甜的、酸酸的、酸中又有甜。然而,躺到床上等死的他居然沒事,于是“番茄無毒可以吃”的消息迅速傳遍了世界。情境探究思考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請你說一說,人的認識從何而來?在實踐活動中,人能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通過他人實踐學習知識獲得認識親身實踐獲得認識直接經驗間接經驗認識的途徑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注意:1、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實踐。獲得認識的途徑兩個——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2、但不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是實踐的產物。3、不論認識正確與否,都是來源于實踐。(側重于“認識從何而來、從無到有”)“冥王星被移出行星朋友圈”起初科學家都認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大會投票決定將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關專家認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級”,一是新天體“齊娜”的出現,使人們對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質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觀測工具,人們對冥王星的認識越來越全面。三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自身的認識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實踐中產生新問題,推動人們探索研究實踐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促進認識發展實踐鍛煉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情境探究實踐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改造著人的主觀世界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推動著人們去探索研究結論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側重于“認識從舊到新,從不全面到全面”)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相關語句:吃一塹,長一智;學然后知不足;書到用時方恨少。不同重量的物體下落速度不同。——古希臘·亞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體下落速度相同。——意大利·伽利略情境探究思考 :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是什么?主觀客觀實踐是聯系主觀與客觀的橋梁相符合:正確的認識不相符:錯誤的認識注意: 任何主觀標準:如個人的認識、多數人的意見、專家言論、科學理論、權威觀點等,都不能檢驗認識的真理性。主觀認識本身無法證明自己的正確性客觀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它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相關語句: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真金不怕火煉。一位學業有成的博士來到天山腳下的尼勒克草原。他從銀行貸款買了奶牛,運用學到的試管凍精、胚胎移植等新技術進行試驗,第二年,奶牛就產下了良種牛犢。他把這一養殖良種奶牛的技術傳給當地牧民,幫助大家實現了共同富裕。提示:這個故事啟示我們,人們認識的目的是指導實踐活動的開展,認識只有應用于實踐才能真正實現其價值,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情境探究思考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1)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歸宿。(2)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這種認識就喪失了存在的意義 。實踐認識實踐唯一來源最終目的【知識補充】認識的目的≠認識的根本任務(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認識可以指導實踐,對實踐具有反作用。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相關語句:造燭為求明,求知為運用,學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種,終無所獲。認識反作用于實踐(雙重作用):正確的認識——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表現 側重點 認識誤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強調了人的一切知識,不管是親身實踐獲得的直接經驗,還是通過學習獲得的間接經驗,都來源于實踐 將認識的來源等同于獲得認識的途徑;認為認識來源于人腦或書本等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側重強調實踐是隨著社會條件的變化發展不斷向前發展的,由此推動著人們的認識不斷向前發展 把認識絕對化,思想僵化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強調了兩點:一是原因,這是由實踐是連接主觀和客觀的橋梁和紐帶的特點決定的;二是“唯一”,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標準 把科學理論作為檢驗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強調了認識不能脫離實踐,否則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 認識的根本目的是獲得真理小結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2、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3、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4、學然后知不足6、學以致用7、真金不怕火煉8、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目的檢驗標準來 源動 力目 的檢驗標準檢驗標準判斷:以下句子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哪個方面?課堂練習【原理】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②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對實踐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對人的實踐活動起阻礙作用。【方法論】①要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參加社會實踐。②要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小結3: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人的認識從何而來認識與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形式含義感性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理性認識特點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含義社會歷史性課堂小結1.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依賴于理性認識。矯正: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2.實踐活動既是客觀性活動又是主觀性活動。矯正:實踐活動具有客觀物質性和主觀能動性,但不是主觀性活動。3.認識促進實踐的發展矯正:正確的認識才能促進實踐的發展。4.科學實驗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矯正: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5.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矯正:實踐并不是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可以獲得認識。6.實踐是客觀見之于主觀的活動。矯正: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課堂練習1、著名漫畫家豐子愷畫過一幅《賣羊》的漫畫:一個農人牽著兩只羊,悠閑地走著。一位農民看了這幅畫卻連連搖頭發笑。豐子愷覺得納悶,上前請教。農民說:“牽羊只需牽頭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根繩子把頭羊牽好就行了。”這個故事包含的認識論道理是( )①直接經驗比間接經驗更具有實踐價值②缺乏直接經驗的認識具有局限性③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才能更好地認識事物④來自于親身實踐的認識才是正確認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課堂練習2、下列屬于實踐活動的是( )。①黑猩猩用樹枝在樹洞里掏白蟻吃②中國成功發射“珠海一號”03組衛星③群眾游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④臺風“登陸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解析】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實踐的主體是人,黑猩猩用樹枝在樹洞里掏白蟻吃,臺風登陸都不是人的實踐活動,①④不合題意。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中國成功發射“珠海一號”03組衛星,群眾游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都屬于人的實踐活動,②③符合題意。課堂練習3、一百多年前,藝術家把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暢想畫在了紙上,展示了人們對郵寄方式的幻想。隨著科技進步,當時異想天開的想法,如今成為了生活中的現實。這說明( )A.科學幻想是推動科技創新的基礎B.意識具有直接現實性,可以把幻想變為現實C.意識具有能動性,人們可以在想象中創造出現實世界D.通過實踐,觀念的東西可以變成現實的東西D【解析】只有實踐才具有直接現實性,B錯誤,故選D。主觀不能成為客觀的基礎,A錯誤。題目強調的是變成現實,而不是停留在想象之中。C排除。課堂練習4、早期人類的生產生活往往依賴河流,視河流為主宰命運之神而頂禮膜拜。工業革命后,人類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開發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報復。今天,人們重新認識人與河流的關系,致力于追求人與河流的和諧。由此可見( )①實踐是物質性的活動,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②實踐具有目的性,認識的最終目的是形成理性認識③實踐具有歷史性,認識必然打上歷史和時代的烙印④實踐是有意識的活動,認識是促進實踐發展的動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B【解析】題中不同時期人們對河流的認識不同,說明實踐具有歷史性,認識必然打上歷史和時代的烙印,同時說明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故①③入選。②④選項觀點錯誤,實踐是有意識的活動,但認識不是實踐的動力,而是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實踐,而不是形成理性認識,故排除。課堂練習5、四川三星堆因為神秘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跡”。通過專家考古發現,三星堆有保存最完整的東、西、南城墻和月亮灣內城墻。三星堆遺址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這一考古成果表明( )①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創造一個理想世界②經過了專家檢驗的認識都具有真理性③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揭示歷史之謎④專家通過對遺址的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解析】:受各種物質條件的制約,人發揮主觀能動性不一定能創造一個理想世界;經過了歷史實踐檢驗的認識有可能是錯誤的,且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經過了歷史實踐檢驗的認識不一定具有真理性,故①②錯誤。通過專家考古發現,三星堆遺址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體現了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揭示歷史之謎,同時也說明專家通過對遺址的大量考察獲得對遺址的理性認識,故③④正確。課堂練習感謝聆聽,下節課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