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模塊六 實用類文本閱讀】—【高分攻略】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學案(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模塊六 實用類文本閱讀】—【高分攻略】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學案(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模塊六 實用類文本閱讀】
高考大綱中指出,實用類文本閱讀要求閱讀和評價中外實用類文本。了解新聞、傳記、報告、科普文章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實用類文本閱讀屬于現代文閱讀。包括:科普文、報告文學、新聞傳記、非連續性文本、圖文解析等。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我們要結合課本內容,靈活學習掌握。
(2024·新高考Ⅰ)閱讀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偷梁換柱”多指以假代真,用欺騙的手段改變事物的性質,然而在古建筑工程領域,“偷梁換柱”卻屬于一種科學實用的修繕加固方法。
梁是截面形狀一般為長方形的木料,且木料的長度尺寸遠大于截面尺寸。梁為水平放置,兩端的底部有支撐構件。梁主要用于承擔建筑上部構件及屋頂的全部重量,并把這些重量向下傳給支撐構件。柱為梁的支撐構件。柱子截面形狀一般為圓形,長度尺寸遠大于截面直徑。柱子為豎向放置,主要用于承擔上部梁傳來的重量,并向下傳遞給下部的梁或直接傳至地面。梁與柱采用榫卯形式連接,形成穩固的大木結構體系。位于屋架內的若干梁在豎向被層層往上“抬”,上下梁之間由短柱支撐,底部的梁由立于地面的立柱支撐。梁、柱均為中國木結構古建筑的核心受力、傳力構件,缺一不可。
對于古建筑而言,立于地面的立柱,或因長期承受上部結構傳來的重量而產生開裂殘損,或因柱底部位長期受到地面潮氣影響而出現糟朽殘損,這導致木柱強度下降,無法正常支撐梁。此時可采用“偷梁換柱”的加固方法。“偷梁換柱”實際就是“托梁換柱”。其基本做法為:首先將“假柱”(即臨時的豎向支撐構件)安裝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邊;再抽去原柱,使梁傳來的重量暫時由“假柱”承擔;然后安裝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裝位置與原有立柱相同;最后將“假柱”移去。
完善的“偷梁換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學性,其原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從梁的角度而言,它是水平受力構件,并把外力向下傳給立柱。梁只有保持水平穩定狀態,才能保證整個大木結構的穩定。在加固古建筑的過程中,梁始終受到支托,因而能一直保持水平穩定狀態。其二,從柱的角度而言,它是豎向支撐構件,并最終把上部構件的重量傳給地基。只有立柱具有充足的承載力,且與梁有可靠連接時,才能有效承擔梁傳來的作用力。加固過程中,技術人員雖然將原柱抽去,但是預先將“假柱”設置于原柱附近,讓“假柱”代替原柱發揮支撐作用,因而換柱過程對結構整體的穩定基本無影響。換柱完成后,新柱與原柱有著同樣的材料、尺寸,且與梁有著相同的可靠連接方式,它完全能夠代替原柱發揮支撐作用。其三,從梁、柱整體結構角度而言,“偷梁換柱”方法對整體結構干擾小,且能達到良好的加固效果:原柱被新柱原位替換,新柱不僅有很好的支撐作用,而且與梁仍有可靠連接;“假柱”僅用于加固過程的臨時支撐,且在原柱撤去后新柱安裝前,能夠與梁臨時組成穩定的結構體系。因此,在“偷梁換柱”過程中,梁、柱結構整體始終處于穩定狀態。
中國古建筑大木構架剖面示意圖
(摘編自周乾《故宮建筑細探》)
4.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偷梁換柱”這一成語在現今的使用中多含有貶義的色彩,但在古建筑工程領域,它是指一種修繕加固的科學方法,完全沒有貶義。
B.中國古建筑大木構架剖面示意圖展示了幾種不同位置、不同尺寸的柱,這些柱子中,立于地面的立柱比較容易發生糟朽殘損的情況。
C.結合圖文可以發現,屋頂的重量由上層柱承擔,然后傳給梁,再由梁傳遞給其下的短柱,依次向下傳遞,最終由底部的立柱傳至地面。
D.“偷梁換柱”的加固方法包括托梁、抽柱、換柱等步驟,在每一個步驟中梁一直會得到很好的支撐,從而始終能夠保持水平穩定狀態。
5.請根據原文內容,在下面文段的橫線處補寫出恰當的詞語。
工程實例:故宮太和殿是我國最大的木構大殿,明清兩代帝王即位或節日慶典都在此舉行。2004年,技術人員在對太和殿進行勘查時,發現有一根立柱下部三分之一的位置出現了嚴重糟朽,于是采取了“偷梁換柱”的方法對該立柱進行加固。具體過程如下:先使用“假柱”托住原柱上部的梁。“假柱”為完好的木料,被安裝在 附近,用于臨時支撐梁。再把柱子底部糟朽部分抽去,以便用 代替。原柱糟朽部分去掉后,剩余的部分做成巴掌形,與新柱搭接。新柱與被抽去的糟朽部分同材料、同形狀、同尺寸,且頂部亦做成巴掌榫形狀。最后再把 拆除,即完成了原有立柱的加固。
6.清代的古籍中有另一種“偷梁換柱”的記載:當某根立柱損壞需要更換時,為節省工料,工匠只是在原柱旁邊設一根新柱,再撤去原柱。為什么第5題“工程實例”中,太和殿修繕沒有采用這種更簡便的加固方式呢?請簡要分析。
_
_
_
_
【解題步驟】
第一步:速看標題和文章內容。
看文章也不是盲目看,要嘗試找出每一段的核心關鍵句。
第二步:根據關鍵詞定位內容。
因為有一些比較難的文章,短時間內是根本讀不懂的。其實這時候還有關鍵的一步,就是通過關注選項中的特殊關鍵詞,有所側重的去進行比對。
第三步:聯系課本及現實生活。
在作答過程中,我們要依托文本,聯系課本和現實生活進行作答。
【參考答案】
4.C 5. 原柱 新柱 假柱 6.①新柱如果沒有原位替換原柱,可能會改變建筑原結構的受力和傳力方式,影響整體的穩定性;
②太和殿是中國最大的木構大殿,建造之初工匠們應該經過了精心的測量,原位替換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③太和殿的修繕加固追求最大程度地保持文物原貌,節省工料不是優先考慮的因素。
【真題解析】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和理解圖表的能力。
C.“屋頂的重量由上層柱承擔,然后傳給梁”錯誤,原文第二段“梁為水平放置”“梁主要用于承擔建筑上部構件及屋頂的全部重量,并把這些重量向下傳給支撐構件”,示意圖中線條指示的橫著的木料是“梁”,它承擔屋頂的全部重量。選項受力、傳力分析不對。
故選C。
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根據文本信息進行判斷推理和情境補寫的能力。
試題以故宮太和殿的修繕工程實例為題面,要求學生在理解“偷梁換柱”全過程,尤其是原柱、“假柱”、新柱三者關系的基礎上,補寫空缺內容。
題干中“具體過程如下”可對應材料第三段的“其基本做法為……”。
第①處,“被安裝在……附近”,對應材料的“首先將‘假柱’(即臨時的豎向支撐構件)安裝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邊”或第四段“預先將‘假柱’設置于原柱附近”,“附近”與“旁邊”意思相近,故填“原柱”。
第②處,“以便用……代替”,對應“使梁傳來的重量暫時由‘假柱’承擔;然后安裝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裝位置與原有立柱相同”或第四段“原柱被新柱原位替換”,“假柱”只是代替原柱發揮支撐作用,真正用于替換的應該是“新柱”,故填“新柱”。
第③處,“最后再把……拆除”,對應“最后將‘假柱’移去”,“假柱”的引號不能刪除,因為表示特定稱謂,故填“‘假柱’”。
6.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信息、根據文本信息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
題干中的方法“更簡便”,但是由材料和上一題的信息可知:完善的“偷梁換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學性。
首先,從受力分析角度看,原文第四段從三個角度“從梁的角度而言……保證整個大木結構的穩定”“從柱的角度而言……對結構整體的穩定基本無影響”“從梁、柱整體結構角度而言……組成穩定的結構體系”,進行受力、傳力分析,得出:原位替換可以保證整體的穩定性。
其次,從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追求看,上一題的材料中指出“故宮太和殿是我國最大的木構大殿,明清兩代帝王即位或節日慶典都在此舉行”,大殿設計、建造之初,必定組織大量能工巧匠進行了精心的設計、測量等工作,原位替換更符合整體設計,因而是最佳修繕方案。
最后,從修繕原則、文物保護角度看,“修舊如故”,不追求節省工料,而應盡可能地保持其原有的歷史形態和特征,以尊重和保護其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上一題的材料中,在修繕時將“原柱糟朽部分去掉后,剩余的部分做成巴掌形,與新柱搭接。新柱與被抽去的糟朽部分同材料、同形狀、同尺寸,且頂部亦做成巴掌榫形狀”,這樣能夠最大程度地保持文物原貌,
該題不要求學生作答面面俱到,只要回答出兩點即可。如果有其他的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題技巧】
(一)提取、篩選、整合、概括信息類
設問方式:
1.“××”一詞是什么意思?(或:請簡要談談對“××”詞語的理解)
2.人們對該事件(現象)有哪些觀點?請簡要概括。
3.請概括某則材料的主要信息。
4.(選擇題)閱讀文本,選出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錯誤)的一項。5.概括或推斷這種問題或現象出現的原因。
答題策略:
1.仔細審讀題干,確定答題范圍,在文本中找到相關信息的確切位置。
2.在信息區間篩選關鍵詞句,提取有效信息,分點歸納作答。
3.對于選擇題,要在文本中找到每個選項的出處,仔細比較選項和原文的差別,注意有無偷換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時態、答非所問、無中生有、強加因果等問題。
(二)圖表信息題
圖表是形象化的語言,直觀簡明,信息量密集,能綜合考查考生捕捉信息,分析解釋信息,并作出評價等諸多能力。因此,答題時要首先要看清楚圖表的標題、內容,了解清楚圖表說明的內容和比較的角度,對圖表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然后通過準確獲取圖表中的文字提示及細節等方面情況,汲取有價值的信息。
圖表提取信息的方法:
1.讀圖表,提取表頭或表頭關鍵詞;
2.提取橫行記錄的信息(橫向對比);
3.提取縱列記錄的信息(縱向對比);
4.把數字轉換為文字后的用詞要準確:
(1)不出現具體數字、分數、小數、百分數,用相對應的文字代替;
(2)數字只出現趨勢(越來越……)、“最”值(最大或最小)、比較關系(A比B……)。
5.將表頭、橫行、縱列關鍵信息和數字信息組合答題。
(三)漫畫類題
漫畫是一種具有諷刺性或幽默性的繪畫。多從生活現象和政治事件中取材,通過夸張、比喻等手法,借以諷刺、批評或頌揚某些人或事。漫畫一般主要有標題、注釋文字 、畫面三部分組成。
答題策略:
第一步:讀畫面,明白畫中有什么。
1.看標題;2.看畫面;3.看畫中字;4.關注夸張處。
第二步:聯系現實展開想像,揣摩畫外是什么。
1.先在畫面中找出其諷刺、頌揚、批評的對象或行為(有標題的,一般多是標題)。要學會由“實”及“虛”,由表及里。
2.再看畫面指向,聯系并結合其余幾則材料,對應相關現實,挖掘隱含信息,進一步提煉概括畫面所揭示的主題一般可選用“反映”“諷刺”“揭露”“批評”等詞語作為概括寓意的謂語中心詞。
(四)材料探究題
在進行材料探究時,如果幾則材料共同講述一個主題,那在探究材料之間的共性的同時,更應探究它們的個性;有些材料看似講述不同的主題,其實只是形式不同而實質是相同的,對于這樣的材料,我們可以進行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性,再通過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找出材料的內在聯系或變化規律,從而發現規律,得出結論。
對于解答材料的整合與探究這類題目,一定要將幾則材料內容都認真研讀,找到幾則材料關注的共性問題,加以整合。
(五)觀點、看法、建議、啟示類題
設問方式:
1.就“××”問題或現象、事件,談談你的看法。
2.結合生活體驗,談談材料給你的啟示。
3.請根據以上材料,請你提出幾點建議。
答題策略
1.表達自己的看法、認識或感受,要結合文章相關內容精煉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看法,組織答案時可以采用總分結構,即“我認為……,理由是……”。
2.啟示類答題時要注意聯系文本的主題思想,看文中堅持什么、反對什么、提倡什么,不能反其道而行之。針對文中出現的問題、現象,著重回答應該怎么做。
3.建議類答題時要緊扣閱讀材料,提出的建議要合理,具有操作性,然后分點組織答案。
4.題目中如果有要求要結合你的生活實際,那就要舉一個生活中的實際例子或一種現象,注意也是要與材料相關的。
【實用類文本閱讀11種題型】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考點概述重要概念是指那些與文章內容密切相關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或者理解上容易發生偏差的概念。“文中”是概念的語境,也就是說概念的含義為具體語境所左右。“理解”是指領會概念并能作出簡單的解釋。要在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之上,正確理解詞語的意義,特別是臨時含義,即理解詞語在語境中的具體意思。在實用類文本中多指的是重要的科學術語或對文章的內容、思想、情感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2.“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考查著力點此考點考查考生對文本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但考查又不僅僅停留在理解能力上,考生必須讀懂文本,在理解的基礎上綜合分析概括,有時還要推理探究,多角度、深層次地挖掘重要概念的內涵。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點概述。“理解”是指以準確判斷概念的本質屬性為基礎,進一步達到系統化和具體化,重新建立或調整認識結構,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和遷移。所謂“重要句子”,是指對文章的內容、思想、情感、結構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句子。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①從內容上說,指那些內涵較為豐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導性的語句,或者能揭示文章題旨或主旨、概括段意的句子;
②從結構上說,指能領起下文或收束上文的句子,或者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句;
③從表達技巧上說,指那些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句子以及比較含蓄且有深層含意的語句;
④從位置上說,指段首的觀點性、提示性或引導性的句子,段末的總結性、論斷性的句子。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形式該考點或結合有關句子設置選項,或針對具體句子設置成主觀題,要求考生理解其含意。結合近幾年新課標I卷及各地模考試題考查情況來看,針對文本中某一個重要句子的含意考查的客觀題幾乎沒有出現過,而針對文本中某一個重要句子的含意所出的主觀題也較少,且大多出現在傳記類文本中。主觀題中常見的設問形式主要有:
①結合文章內容,簡要闡釋某句話的深刻含意。
②從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
③依據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話等。客觀題選項中常設置的陷阱有擴大或縮小概念范圍,混淆與其他概念的關系,更換句子的修飾限制成分等。
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著力點這一考點著重考查考生在一定的語境中領會這些特殊句子隱含的深層意思或言外之意。
三、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
1.“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考點概述所謂“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就是根據閱讀目的進行取舍,辨別正誤,略過無關信息,篩選出與題目有關的語句信息,或對某一觀點、信息等重新排列組合,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表達。重點考查辨別、篩選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有快速識別、分類整理、合并提取的思維習慣和水平。
2.“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考查形式有兩種:
(1)客觀題。題型主要有兩種,一是雙項選擇題(5選2),二是單項選擇題(4選1)。從局部或全文的角度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2)主觀題。重點考查考生篩選文章信息,對文章內容進行分析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3.“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考查著力點客觀題與主觀題都考查到了信息的篩選,不同的是,客觀題須要篩選判斷,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選項;主觀題則要求在文中找到相關信息后,再將其轉換成符合試題要求的答案,準確表達出來。歷年的新課標卷中,無一例外均涉及對此考點的考查,因此考生要予以重視。
四、分析語言特色,把握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意思
1.“分析語言特色,把握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意思”的考點概述。所謂語言特色,即文本呈現出來的語言個性,是敘述性的還是描寫性的,是平實的還是絢麗的,是嚴肅的還是詼諧幽默的,是深奧艱澀的還是平易曉暢的,運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段等。文章的結構,則是指對文章材料的組織形態,一般說來傳記類文本多用順敘,而新聞類中的通訊則如同一般記敘文-樣,對材料的組織比較靈活,因此其結構形式也就較為多樣。概括中心意思,即提取文章的靈魂,它里面往往包含文章的主要內容、精神實質以及作者的主要情感傾向,有時還包括作品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等。
2.“分析語言特色,把握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著力點。
(1)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
(2)文章觀點(作者態度)與論據之間的關系;
(3)文章整體或部分結構的特點及安排理由;
(4)文章段落組織材料選擇的效果。
五、分析文本的文體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1.“分析文本的文體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的考點概述“文體特征”主要是指某種文體的定義、分類及特點,包含兩個層面:
一是作為傳記、科普文章等文體區別于其他文體的特征,另一個是具體的文本所具有的富有個性的特征。如傳記是遵循真實性原則,用形象化的方法記述人物的生活經歷、精神風貌以及歷史背景的一種敘事性文體。傳記作為敘事性文體,既有歷史特征,講究尊重史實,也有文學特征,即強調藝術性。傳記的基本特征是紀實性(真實性)和文學性的高度統一。
從敘述人稱看,傳記分為自傳和他傳。自傳,是傳主記述自己生平事跡的文章,多采用第一人稱;他傳,是別人為傳主作傳,多采用第三人稱。從表達方式看,有敘傳和評傳之分。敘傳重在“敘”,著重寫人物事跡;評傳重在“評”,即在敘述人物事跡的基礎上,對人物的所作所為加以評述,它處于人物傳記和文學評論之間。由于評傳兼具兩者特點,因此可以寫得比較簡短,更適合于考試命題選用,考生對此應予以重視。
“主要表現手法”是指具體的文本所采用的諸多表現手法中最突出的一種或幾種。如傳記采用的表現手法與一般記敘文相似;從結構章法上看,有單線推進、雙線并行;從表達方式上看,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從敘述方式看,有第一人稱、第三人稱;從描寫技法看,有對照、襯托、象征、渲染(烘托)、場面描寫和細節勾勒等;從修辭手法看,有引用、比喻、擬人、反問等。
2.“分析文本的文體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具體考查形式為主觀題,命題設置的角度有:
(1)分析傳記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時所運用的表現手法;
(2)分析文章選材組材的特點與用意;
(3)分析文章所用修辭手法,特別是對“引用”的作用的考查;
(4)區分傳記的主要常見類型,如自傳、他傳、評傳等。
3.“分析文本的文體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的考查著力點。“分析文本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作為一個重要考點,高考對該考點的考查有升溫趨勢,考生在復習備考時應高度重視。
六、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
1.“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的考點概述“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側重從文本的思想觀點角度作評價,要求能評價作者所持的態度、主要觀點以及思想感情傾向,作者在行文中反映出來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要求考生必須認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傾向,能找出支持他們自已觀點的相應材料,分析其邏輯推理的科學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斷。
2.“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出現頻率較低,且主要以主觀題的形式出現。
3.“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的考查著力點此考點考查考生對文本中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的把握,考生必須讀懂文本,在理解的基礎上綜合分析,有時還要推理探究,多角度、深層次地挖掘文本的觀點及傾向。
七、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
1.“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的考點概述文本一旦產生,就會對社會生活產生影響,并呈現一定的社會價值。評價一個文本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應確立評價的標準。評價標準要依據文本所處的時代主流價值和特定人群的價值取向來確立。其次,對文本價值的闡述要結合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及文本反映的社會生活。最后,把文本固有的價值與評價標準進行比較,確立兩者的關系,并對其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作出判斷。
2.“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的考查著力點此考點側重從考查考生對文本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的評價能力。要求考生必須讀懂文本,在理解的基礎上綜合分析概括,有時還要推理探究,多角度、深層次地挖掘重要概念的內涵。
八、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
1.“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的考點概述高考語文對實用類文本閱讀中“鑒賞評價”的要求中,有“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的內容,這是該考點的重點和難點。“文本的某種特色”主要包括人物的形象、文本的風格、語言的特色、表達的技巧等方面。“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首先要指出這種特色;然后聯系文章說一說為什么要營造這種特色;還要進一步指出這種特色的好處、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就更好了。
2.“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的考查著力點“深度”是思考的關鍵,“思考”與“判斷”也不是兩分的。要有深人的非一般性的分析,對某種特色既要肯定其積極的一面,也要準確地看到它不足的一面。考生要指出這種特色,然后聯系文章說明為什么要運用這種特色,還要進一步從效果角度指出這種特色的好處與不足,最好是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九、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1.“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的考點概述。“不同角度發掘”要求采取不同視角對文本作出多側面的考查。“不同的層面發掘”要求對文本能夠作出深淺度不同的認知解讀。“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包括文本本身體現出來的人生價值和情感態度所反映出的人生價值。“文本反映的時代精神”指文本體現出來的它產生的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另一方面也包括文本本身與現在社會的精神之間的相通之處。前者屬于歷史性的,后者則屬于現實性的。
2.“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的命題主要從兩個方面:
(1)審視角度。同樣的一篇文章,審視角度不同可以獲得不同的認識,例如對一篇傳記,可以從作者的角度、讀者的角度、傳主人格成長與形成的角度來探討文本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2)層面認識。對實用類文本而言,--般可以從情感、哲學、審美、文化等層面進行解讀,發掘其所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十、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
1.“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的考點概述所謂“寫作背景”,就是指文本中用來說明文本所述情況發生的歷史、環境和原因,解釋其發生或發展的主觀條件及其意義的情況。寫作背景對信息內容的理解、主題的深化,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寫作背景人手,是解讀文本的一個有效途徑。實用類文本創作求真實、忌虛構,從背景對于內容解讀的指示作用更顯重要。了解寫作背景的另一個任務是熟悉作家的生活經歷、創作概括。也就是從作家的角度了解背景。所謂“寫作意圖”,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章或作品中表達什么樣的生活和思想內容,以及通過這種表達達到什么目的;寫作意圖,直接影響到材料的選擇與使用、文本的結構安排等。所以,探究的角度和層次一般包括:
(1)時代和社會背景;
(2)作者的寫作動機;
(3)文本的表達目的;
(4)文本的表達方式;
(5)文本提示的背景資料;
(6)文本的隱含意義等。
2.“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的考查著力點一般而言,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可以從作者經歷、所處時代、創作動機及作品影響進行分析,但是在具體的文本中很難有這樣的背景資料,因而在解答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借助文本中作者對人物的態度、或者在事件中描述中表露出來的情感以及作者的一些議論和抒情的文字來分析,從而做出自己的判斷。
十一、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1.“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考點概述探究題是指開放性試題中帶有對材料的研究、探討、分析、整合,進而提出疑問、見解、建議或鑒賞評價的題目。“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這一考點要求考生在閱讀文本時,能對文本進行有創意地解讀,立足自我,感悟和體驗文本,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同時對文本中某些問題的探究,不能僅止于對文本的認同,要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進行有理有據地分析,這些見解還應符合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時代要求。
2.“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考查形式“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文本中這些問題一般是社會熱點問題和重大問題,往往會產生較大或深遠的影響。文本中的某一問題在解讀時可能存在不同的解答方式和結果,要求考生結合文本談談自己的見解,因此在考查時一般以主觀題形式出現。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往往會以“你是如何看的”或“你的感受如何”或“談談你的理解”等句子形式設問。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考查著力點。“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這個考點是在新的閱讀理念下對考生閱讀能力的深度測試,著重考查考生思維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質疑精神,要求考生善于對文本內容進行辯證地分析、進行補充,在此基礎上提出更為科學、合理的觀點,并用簡潔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
(2024·四川綿陽·三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最早的香蕉跟我們今天吃的香蕉完全不是一個東西。最早的香蕉都是野生的,在這些野生香蕉中,就有我們今天栽培的香蕉的“父母”——野蕉和小果野蕉。
野生香蕉的原產地是馬來群島及大洋洲北部地區,在那里,當時的人類通常采集富含淀粉的植物莖干和地下根莖來充饑,比如西谷椰子樹的莖干。研究者推測,也許當地人最開始接觸香蕉,并不是為了吃它的果實,而是為了吃它的地下根莖——球莖。因為香蕉球莖富含淀粉,雖然味道不怎么樣,但能填飽肚子。而最早的野生香蕉果實不僅很難剝開皮,而且里面的種子又大又硬,根本無法下口。
那人類是何時開始吃香蕉果實的呢?這就需要找到人類最早種植和馴化香蕉的地方了。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種植香蕉的地區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庫克沼澤。研究者發現,大約在6800年前,當地人已經開始種植香蕉,而小果野蕉很可能就是在那里被選擇馴化成半可食用的香蕉的。然后,隨著自然傳播和人類活動,野蕉和小果野蕉相遇結合并形成雜交種。這些雜交種被人們引種到世界各地,不斷地雜交、選育和栽培,最終得到完全可食用的香蕉。
在幾千年的種植馴化過程中,人類關注著香蕉果實的口感和香蕉種子的變化,不斷選育適合食用的品種,并最終得到軟糯香甜的香蕉。這些香蕉的種子最終退化成果肉里的小黑點,失去繁衍能力,而香蕉也變成了我們熟悉的無籽香蕉。
1870年4月,一位叫作洛倫佐·貝克的美國船長,駕駛著漏水的帆船進入牙買加海港進行維修。碼頭上的一串黃色水果吸引了他的眼球。貝克從未見過這種水果,好奇的他趕緊去詢問當地人。原來,這種水果名為大麥克香蕉(又稱大米七香蕉,曾廣泛種植),它皮厚耐寒,可以保存很長時間。貝克只嘗了一口,就被大麥克香蕉軟糯香甜的口感征服了。
對牙買加人來說,大麥克香蕉是一種稀松平常的水果。早在19世紀初,一個法國博物學家在游歷東南亞后,帶了些大麥克香蕉的球莖到加勒比海上的馬提尼克島種植。1835年,種植在該島的香蕉又被一名法國植物學家引進到牙買加。然而,生活在美國的貝克卻是生平第一次見到這種水果。他意識到買賣大麥克香蕉絕對是一個巨大的商機,便馬上購買了一百多捆香蕉放到自己的船上。這些香蕉漂洋過海最終抵達美國的港口,然后被高價賣出。貝克看到了發家致富的希望,便開始長期進行香蕉貿易。后來,他干脆在牙買加的港口買了大片土地,開發成了香蕉種植園,這就是現代香蕉種植和貿易的正式開端。
隨著香蕉貿易的開展,香蕉逐漸成為歐洲和北美地區最常見、最便宜的水果之一。因為價格親民、健康美味、食用方便等特點,大麥克香蕉的需求量如吹氣球一般激增,并快速成為美洲、歐洲以及世界上更多地區的人們喜歡的水果。一位名叫班尼斯特的美國人還專門建立了香蕉博物館,將多達1.7萬余件與香蕉有關的各色展品陳列其中。
可惜好景不長,就在香蕉剛開始風靡全球的時候,1903年,香蕉枯萎病(也稱巴拿馬病,一種通過土壤傳播的香蕉傳染病,致病菌為尖孢鐮刀菌)襲擊了巴拿馬地區的一個香蕉種植園,成片的香蕉植株枯萎死亡,而且情況愈演愈烈,以致整個中美洲的香蕉種植園都沒能逃過此劫。
為什么香蕉對疫病的抵抗力如此之差?其實,這本質上是由基因決定的。大麥克香蕉是人們長期以來雜交育種的產物,屬于高度不育品種,無法進行有性繁殖。然而,無性繁殖產生的所有后代均來源于同一母株,因此,所有大麥克香蕉的基因幾乎完全一樣,可以說全世界的大麥克香蕉園里本質上是種了同一棵大麥克香蕉植株。一旦疾病來襲,往往就是“一蕉得病,全家遭殃”,因為所有香蕉的“軟肋”都是一樣的。此外,無性繁殖會隨著種植代數的增加而造成內源性病毒的積累,這會極大降低香蕉的免疫力。
隨著香蕉枯萎病肆虐全球,各國研究者都在努力尋找應對方法,遺憾的是沒有任何成效,大麥克香蕉眼看就要消失。所幸的是,1939年,一種新的香蕉品種——卡文迪許香蕉(就是我們現在通常吃的華蕉)在南美洲被發現了。不久之后,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大麥克香蕉種植區都開始換種卡文迪許香蕉了。
1965年,當最后一批大麥克香蕉在美國售罄后,曾經雄霸水果市場的大麥克香蕉就“退隱江湖”了。目前,少許當時幸免于難的大麥克香蕉以“改名換姓”的方式存活于東南亞的一些小規模種植園里。雖然大麥克香蕉并沒有滅絕,但它也很難“東山再起”了。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最早的香蕉跟我們今天吃的香蕉完全不同,前者是野生的,后者是栽培的,但兩者有很大的親緣聯系。
B.研究推測,馬來群島及大洋洲北部地區的人們當初不是吃香蕉果實,而是吃它的地下根莖,其原因是其果實根本無法吃。
C.野生香蕉的種子又硬又大,經過馴化后的野生香蕉種子最終退化成果肉里的小黑點,香蕉也變成了無籽香蕉,口感也不錯。
D.大麥克香蕉不能抵御枯萎病侵襲的原因與它屬于雜交育種的產物,為高度不育品種,無法進行有性繁殖,對疫病的抵抗力差有關。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從難吃的野生香蕉進化到人們樂意吃的香蕉,香蕉在此期間經過了漫長的不斷雜交、選育和栽培的演變過程。
B.文中畫橫線處括號內的文字通俗易懂,對其前面的名詞術語進行了解說,使其更加清晰明了,這樣更加易于讀者透徹地理解。
C.香蕉種植最早發源于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庫克沼澤地區,而現代香蕉種植園模式則發源于美國,是美國人貝克開創的。
D.文章主體部分按照香蕉進化歷史的時間順序,依次闡述了香蕉的變遷歷程,文章的思路清晰,井井有條。
3.請結合材料概括大麥克香蕉在歐洲和北美地區興起、發展以及消失的過程。
_
_
_
_
【答案】1.B 2.C 3.①興起:貝克帶香蕉到美國,香蕉被高價賣出,他看到商機,并開始長期進行香蕉貿易。②發展:他在牙買加的港口買了大片土地,開發成了香蕉種植園,源源不斷地進行香蕉貿易,香蕉快速成為美洲、歐洲人們喜歡的水果。③消失:香蕉枯萎病的襲擊導致整個中美洲的香蕉種植園毀滅,當最后一批大麥克香蕉在美國售罄后,曾經雄霸水果市場的大麥克香蕉就消失了。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其原因是其果實根本無法吃”說法錯誤。原文“研究者推測,也許當地人最開始接觸香蕉,并不是為了吃它的果實,而是為了吃它的地下根莖——球莖。因為香蕉球莖富含淀粉,雖然味道不怎么樣,但能填飽肚子”可知,主要是香蕉球莖富含淀粉。
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C.“最早發源于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庫克沼澤地區”理解錯誤。根據材料中“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種植香蕉的地區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庫克沼澤”的信息可知,題干中“庫克沼澤”只是目前發現的,另外,貝克是在牙買加買地開創現代香蕉種植園模式。
故選C。
3.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興起:由原文“生活在美國的貝克卻是生平第一次見到這種水果。他意識到買賣大麥克香蕉絕對是一個巨大的商機,便馬上購買了一百多捆香蕉放到自己的船上。這些香蕉漂洋過海最終抵達美國的港口,然后被高價賣出。貝克看到了發家致富的希望,便開始長期進行香蕉貿易”可知,貝克帶香蕉到美國,香蕉被高價賣出,他看到商機,并開始長期進行香蕉貿易。
②發展:由原文“后來,他干脆在牙買加的港口買了大片土地,開發成了香蕉種植園”“隨著香蕉貿易的開展,香蕉逐漸成為歐洲和北美地區最常見、最便宜的水果之一”可知,他在牙買加的港口買了大片土地,開發成了香蕉種植園,源源不斷地進行香蕉貿易,香蕉快速成為美洲、歐洲人們喜歡的水果。
③消失:由原文“1903年,香蕉枯萎病(也稱巴拿馬病,一種通過土壤傳播的香蕉傳染病,致病菌為尖孢鐮刀菌)襲擊了巴拿馬地區的一個香蕉種植園,成片的香蕉植株枯萎死亡,而且情況愈演愈烈,以致整個中美洲的香蕉種植園都沒能逃過此劫”“1965年,當最后一批大麥克香蕉在美國售罄后,曾經雄霸水果市場的大麥克香蕉就‘退隱江湖’了”可知,香蕉枯萎病的襲擊導致整個中美洲的香蕉種植園毀滅,當最后一批大麥克香蕉在美國售罄后,曾經雄霸水果市場的大麥克香蕉就消失了。
(2024·江蘇鹽城·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1965年,IBM公司開始發售廣受歡迎的S360計算機,它采用分立晶體管,售價高達11萬美元。同年,全世界約有2萬臺計算機,平均每16萬人才擁有1臺。如果芯片價格能以指數速度下降,那么計算機就能變得廉價并普及開來。兩年前,芯片的銷售達到了50萬顆,但仍遠低于晶體管的數億顆,而且芯片的客戶幾乎都是美國軍方,民用市場都被芯片高企的價格嚇退了。
微電子的未來何在?摩爾試圖從數字中尋求支持。究竟是盈利,還是虧本?是分立元件,還是集成電路?決定這一切的不是別的,而是真實的數字。
摩爾自小就喜歡琢磨數字,他習慣在一張小紙片上寫下一連串數字,然后反復地琢磨它們背后的意義。在摩爾的老本行化學中,數字也起著關鍵作用。摩爾小時候最喜愛自制炸藥,他知道在爆炸反應中指數增長非常普遍。曾有一次,摩爾把自己每年的薪水數值描繪在一個坐標軸上,連成曲線,才發現它竟然也呈現指數增長的趨勢。
現在,摩爾需要在數字中找到一個辦法,以說服業界相信芯片成本將會下降。成本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芯片規模變大,相同價格下,芯片包含更多的元件,性能得到提升。如果能讓人們相信未來芯片上元件數量有不斷增加的趨勢,那么客戶就會放下顧慮并逐漸接受芯片。
摩爾回顧了過去幾年中芯片上元件數量的增加情況,試圖從中找到論證依據。他首先想到的是最簡單的情形,即整個裸片上只有一個晶體管,那就是霍尼于1959年春天在仙童半導體公司做出來的平面晶體管,摩爾認為它是芯片“起飛”的原點。接下來,他選擇了1962—1965年這4年的數據,芯片上的元件數量分別是7,17,30,64。
摩爾將這些數字標在一張普通的坐標紙上,但是這些點并沒有連成一條線性增長的近似直線,而是得到了一根向上彎的曲線,似乎呈現指數增長趨勢。這意味著這些數據是等比例增加的。摩爾看著后面這4個數字,相鄰兩個數字之間都近似翻倍的關系。
摩爾又拿出一張對數坐標紙,他將這5個數中以2為底的對數求出來(其中1以2為底的對數是0,64以2為底的對數是6,即64是2的6次方),然后把這5個數值連起來。結果令摩爾眼前一亮,一條近似的直線出現在他眼前。這幾年芯片上的元件數量基本符合每年翻倍的規律(見圖1)。
1965年的64個元件似乎并不多,但指數增長速度極快。古印度舍罕王打算獎賞國際象棋的發明人——宰相西薩·班·達依爾,但達依爾說他不要金銀珠寶,只想要一些麥粒。在棋盤第一個格子放一顆麥粒,后一個格子的麥粒數是前一個格子的2倍,直到填滿64個格子。當國王命人一個格子一個格子擺下去時,結果發現全國倉庫里的糧食也填不滿這些格子。實際上,每翻番10次就是1000多倍,翻番20次就是100多萬倍,翻番30次就是10億多倍。
現在,這些實實在在的數字使摩爾確信集成電子學的未來就是電子學的未來。集成的優勢將帶來電子產品的激增,從而推動這門科學進入眾多新領域。
在分析了當前現狀、芯片的可靠性和成本后,摩爾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依據元件最低成本的原則,芯片的復雜度會以每年2倍的速率增長。這就是摩爾定律最初的表述,理性而平實。
(摘編自汪波《芯片簡史》)
【注】摩爾定律的初期表述是基于初期芯片技術的數據得出的,隨著芯片技術復雜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芯片密度的翻倍周期也相應延長,摩爾定律修正了其周期值,約為18到24個月。
材料二:
《芯片簡史》一書以半導體技術發展的時間線為主軸,以多種門類的半導體器件演進過程為脈絡,覆蓋了材料、器件、工藝、架構和應用等多方面內容,展現了半導體行業從理論形成到產業爆發的全貌。本書兼具故事性和知識性,同時刻畫了很多半導體行業先驅的性格特質,也揭示了創新組織的不同文化所帶來的成功和遺憾,讀來讓人感慨。
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既取決于基礎理論研究發現的偶然性,也源自創新者的不懈堅持和應用需求的驅動。芯片產業創新要求緊密結合科學研究和制程技術,既難以彎道超車,也不靠實用主義。書中很多諾貝爾獎得主的故事告訴我們,研究的每一個階段都會遇到未知的困難,這決定了成功的不可預期性。然而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吸引著半導體領域的頂尖人才不斷前行,用摩爾定律作為激勵自我的預言來推動芯片技術的指數級發展。正如帕特·基辛格所說,在窮盡元素周期表之前,摩爾定律不會失效。
自1965年以來,摩爾定律多次被斷言將要“終結”卻仍然有效,人們總會找到支撐摩爾定律繼續生效的突破性技術。是的,只要應用需求迫切而空間巨大,就可以驅動從科技發明到創新應用的飛輪不停轉動。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在綠色計算規模化應用的大前提下,未來芯片產業的發展一定是由多維技術組合推動的,我們可以預見,在單個計算設備內集成的晶體管數量將從現在的千億級別穩步邁進萬億級別。
(摘編自宋繼強《如何理解芯片》)
4.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摩爾從小喜歡琢磨數字,他對數字背后意義的研究,在其化學領域和微電子領域的工作中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B.圖1表明,從1962年到1965年,單顆芯片上元件數量的對數呈指數增長,且未來依然呈現這一趨勢。
C.《芯片簡史》大體按照半導體技術發展的時間順序,介紹了芯片這個領域材料、器件、工藝、架構和應用等方面的來龍去脈。
D.材料二認為,技術的突破支撐著摩爾定律的延續,而應用需求是否迫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技術能否進步。
5.下列對材料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1965年芯片高企的價格,使其幾乎只能軍用,極少民用,這也限制了計算機的普及。
B.摩爾每年的薪水呈指數上漲趨勢證明了摩爾定律對個人的發展具有激勵作用。
C.從摩爾定律的推導過程看,摩爾定律是內行人的經驗之談而非自然科學定律。
D.《芯片簡史》一書兼具故事性和知識性,從材料一高度還原摩爾推理的過程可見一斑。
6.下列選項中,最適合用作材料一標題的一項是( )
A.始料未及,摩爾定律的創造
B.拯救行動,摩爾定律的新生
C.不僅僅是芯片,摩爾定律的應用
D.紙片上的推演,摩爾定律的發現
7.請依據材料一將下面這幅思維導圖補充完整,每空不超過10個字。
_
_
_
_
8.摩爾定律在芯片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哪些作用?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闡述。
_
_
_
_
【答案】4.B 5.B 6.D 7.①從數字中尋求支持/尋求數字支持/琢磨數字的意義;②疑似指數增長;③對數坐標紙 8.①為芯片產業的發展提供方向;②揭示了芯片元件數量未來呈指數增長的趨勢;③推動芯片技術進入眾多新領域;④作為激勵自我的預言推動芯片技術的指數級發展。
【解析】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從1962年到1965年,單顆芯片上元件數量的對數呈指數增長”錯誤,結合“摩爾將這些數字標在一張普通的坐標紙上,但是這些點并沒有連成一條線性增長的近似直線,而是得到了一根向上彎的曲線,似乎呈現指數增長趨勢。這意味著這些數據是等比例增加的。……結果令摩爾眼前一亮,一條近似的直線出現在他眼前”可知,對數曲線是近似直線,并不是指數增長。
故選B。
5.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的能力。
B.“證明了摩爾定律對個人的發展具有激勵作用”錯誤,根據原文“曾有一次,摩爾把自己每年的薪水數值描繪在一個坐標軸上,連成曲線,才發現它竟然也呈現指數增長的趨勢”可知,摩爾只是偶然發現自己的薪水也呈指數增長,而并非借此證明摩爾定律對個人的發展具有激勵作用。
故選B。
6.本題考查學生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
A.“始料未及,摩爾定律的創造”側重描述“摩爾定律”產生的意外性和重要性。
B.“拯救行動,摩爾定律的新生”側重描述“摩爾定律”產生的意外性和重要性。
C.“不僅僅是芯片,摩爾定律的應用”則偏離了文章的中心,文章并未涉及“摩爾定律”在芯片以外的應用。
D.材料一圍繞“摩爾定律”的推導過程進行闡述,從摩爾在紙片上寫下數字并反復琢磨其背后的意義,到他利用數據推導并發現“摩爾定律”,這一過程充滿了邏輯和推演,因此D項“紙片上的推演,摩爾定律的發現”最能夠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最適合作為標題。
故選D。
7.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微電子的未來何在?摩爾試圖從數字中尋求支持。究竟是盈利,還是虧本?是分立元件,還是集成電路?決定這一切的不是別的,而是真實的數字”可知,第一空可填寫“從數字中尋求支持”或“尋求數字支持”或“琢磨數字的意義”;
由材料一“摩爾將這些數字標在一張普通的坐標紙上,但是這些點并沒有連成一條線性增長的近似直線,而是得到了一根向上彎的曲線,似乎呈現指數增長趨勢”可知,第二空可填寫“疑似指數增長”;
由材料一“摩爾又拿出一張對數坐標紙,他將這5個數中以2為底的對數求出來(其中1以2為底的對數是0,64以2為底的對數是6,即64是2的6次方),然后把這5個數值連起來。結果令摩爾眼前一亮,一條近似的直線出現在他眼前”可知,第三空可填寫“對數坐標紙”。
8.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
材料一中“依據元件最低成本的原則,芯片的復雜度會以每年2倍的速率增長。這就是摩爾定律最初的表述,理性而平實”,摩爾通過數字分析和推演,得出了芯片復雜度會以每年2倍的速率增長的結論,這就是摩爾定律最初的表述。這一表述為芯片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即不斷提高芯片的集成度和性能,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應用需求。
“1965年的64個元件似乎并不多,但指數增長速度極快”“用摩爾定律作為激勵自我的預言來推動芯片技術的指數級發展”,摩爾定律揭示了芯片元件數量未來呈指數增長的趨勢。摩爾通過對過去幾年芯片上元件數量增加情況的分析,發現這些數據是等比例增加的,并呈現出指數增長的趨勢。這一發現不僅讓摩爾確信集成電子學的未來就是電子學的未來,也為整個芯片產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即芯片技術的未來將會以指數級的速度發展。
“集成的優勢將帶來電子產品的激增,從而推動這門科學進入眾多新領域”,摩爾定律推動了芯片技術進入眾多新領域。摩爾在分析了當前現狀、芯片的可靠性和成本后,認為集成的優勢將帶來電子產品的激增,從而推動電子科學進入眾多新領域。這一預見得到了后來的驗證,芯片技術不僅廣泛應用于計算機領域,還滲透到了通信、醫療、汽車等眾多領域,推動了這些領域的快速發展。
摩爾定律作為激勵自我的預言推動了芯片技術的指數級發展。材料二中提到“然而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吸引著半導體領域的頂尖人才不斷前行,用摩爾定律作為激勵自我的預言來推動芯片技術的指數級發展”,摩爾定律作為激勵自我的預言,吸引著半導體領域的頂尖人才不斷前行,推動了芯片技術的指數級發展。這種激勵作用不僅體現在個人層面,也體現在整個產業層面,激發了整個行業對技術創新的追求和投入。
(2024·陜西西安·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大家都知道,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時時刻刻為我們的身體提供動力,也讓我們盡情地感受世間的心動、開心和心痛,但是除了這些,您真的了解自己的心臟嗎?
正常的心臟位于我們胸腔的左側,大小跟自己的拳頭差不多,形狀如同桃子,其內結構恰如我們的理想小洋房,樓上兩房、樓下兩室,以及兩墻、四門、兩入口、兩出口,也就是我們做心臟超聲檢查時經常聽到的,左右心房,左右心室、房間隔、室間隔,連接左心室的主動脈、連接右心室的肺動脈以及房、室、大動脈間溝通的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和肺動脈瓣。
這套洋房是如何成為我們生命的馬達呢?心臟還有一套高級的電路,支配著心臟的搏動。肺內氧合的血,經由肺靜脈回到左心房、左心室入主動脈,以供應全身各器官氧氣和營養,消耗完的未氧合血再經上下腔靜脈回入右心房,順著右心室、肺動脈到肺內再氧合,周而復始,而心肌本身的血供則是依靠冠狀動脈完成的。這套洋房的任何部位出現問題,都會形成不同的心臟病,如何早期預防并早期識別,是我們關注的問題,常見的心臟病包括先天性心臟病、高血壓、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等。
先天性心臟病,顧名思義是從胎兒期就出現的,洋房的結構在初期建造時就出現了異常。目前先心病的發病率已高達1%,病因尚不明確,多認為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孕早期病毒感染、葉酸缺乏、糖尿病母親等)相互作用的結果。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以及肥胖、吸煙,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狀動脈血管硬化、狹窄或閉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冠心病的臨床癥狀主要是心絞痛,但表現多樣,典型的心絞痛多在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發生,位于胸骨中下段的壓榨性疼痛,可放射至頸肩部、上肢或背部,持續時間多在數分鐘到半個小時,需注意的是,很多時候心絞痛癥狀并不典型,可在休息時出現,表現為胸悶、氣促,有時誤診為肩周炎、牙痛或胃病。當出現冠狀動脈急性閉塞,可導致急性心肌梗死,也是普通人群最常見的猝死原因。治療包括微創介入治療放支架或心臟外科搭橋手術。合理膳食、一定量體力活動、戒煙限酒、減重對于預防冠心病尤為重要。
如果說心臟是發動機,那心肌就是發動機的材質,心肌好,發動機質量就高。心肌病的主要類型包括擴張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心肌病的病因通常并不明確,一般為遺傳性或獲得性,可能導致獲得性心肌病的某些健康狀況或行為包括:長期高血壓、長期心律失常、瓣膜問題、病毒感染、代謝障礙、放化療、過度飲酒、維生素B1缺乏、妊娠并發癥、器官中異常蛋白質積聚(淀粉樣變性)等。
瓣膜是心臟的大門,心臟的瓣膜出現問題,可導致狹窄或關閉不全。《紅樓夢》中林黛玉咯血而終,根據“腮上通紅”“多行一步,便會氣喘”“夜不能寐,坐起呼吸”體征,與二尖瓣狹窄、左心功能不全比較吻合,如果當時有超聲心動圖,便可真相大白。此類疾病最常見于風濕病以及退行性病變,治療目前可采用外科開胸機械或生物瓣膜置換術或不開胸微創介入治療,近幾年外科修復瓣膜的成功率也逐年增高,讓毀損的瓣膜恢復功能。
了解了心臟結構,認識了心臟常見疾病診治,知道了超聲心動圖檢查至關重要的價值,這樣,您的心臟搞明白了嗎?心臟作為生命馬達,我們要好好維護,健康飲食,增加運動,控制體重,戒煙限酒,樂觀豁達,定期體檢,愛護心臟,從現在做起!
(摘編自崇梅《作為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你了解你的“心”嗎?》)
9.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梳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B.
C.
D.
10.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心臟分為四部分,上面為左心房、右心房,下面為左心室、右心室,左心室連接主動脈,右心室連接肺動脈,房、室、大動脈間也有溝通。
B.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以及肥胖、吸煙容易導致冠心病,合理膳食、一定量體力活動、戒煙限酒、減重對于預防冠心病尤為重要。
C.心絞痛有典型的和不典型的,典型的多在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發生,不典型的可在休息時發生,有時會被誤診,比典型的更難治療。
D.文章讓我們了解了心臟結構,知道了心臟常見疾病及其診治方法,還懂得了超聲心動圖檢查的重要價值,對我們愛護心臟意義很大。
11.科普文章一般要有科學性、文學性和通俗性的特點,請結合本文具體分析。
_
_
_
_
【答案】9.A 10.C 11.①科學性。本文在講述心臟相關知識時用專業術語,如在講述心臟的形狀、結構、心臟各房室間血脈流通線路、心臟病的各種類型、表現及治療手段等,都使用專業術語,體現了科學性。
②文學性。本文在講述心臟相關知識時注重形象化,運用了一些文學的手法,如在講述心臟形狀、心臟結構、心臟瓣膜等時使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或:說明心臟瓣膜的病癥時,舉《紅樓夢》中林黛玉咯血的例子,引用《紅樓夢》中的原話來說明林黛玉的癥狀,增強了文章的文學性。)
③通俗性。本文在介紹心臟相關知識時,多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述,如在講心臟結構時,用“一套小洋房”的結構來講解,體現了通俗性的特點。
【分析】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高達1%遺傳因素或環境因素”錯誤,由材料第四段“病因尚不明確,多認為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孕早期病毒感染、葉酸缺乏、糖尿病母親等)相互作用的結果”可知,大部分人認為是遺傳或者環境因素,不是確定的。
故選A。
10.本題考查學生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比典型的更難治療”錯誤,由材料第五段“典型的心絞痛多在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發生,位于胸骨中下段的壓榨性疼痛,可放射至頸肩部、上肢或背部,持續時間多在數分鐘到半個小時,需注意的是,很多時候心絞痛癥狀并不典型,可在休息時出現,表現為胸悶、氣促,有時誤診為肩周炎、牙痛或胃病”可知,只是說不典型的心絞痛有時會被誤診,并未提及更難治療。
故選C。
1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的文體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的能力。
科學性:材料第二段作者寫心臟時用到了“左右心房、左右心室、房間隔、室間隔,連接左心室的主動脈、連接右心室的肺動脈以及房、室、大動脈間溝通的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和肺動脈瓣”等專業術語,介紹“肺內氧合的血”的運動時,也用了比較專業的術語,介紹心肌病的病因,用到了“長期高血壓、長期心律失常、瓣膜問題、病毒感染、代謝障礙、放化療、過度飲酒、維生素B1缺乏、妊娠并發癥、器官中異常蛋白質積聚(淀粉樣變性)等”術語等等,體現了它的科學性。
文學性:材料第二段“形狀如同桃子,其內結構恰如我們的理想小洋房,樓上兩房、樓下兩室”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心臟的形狀更具體化;材料第七段“《紅樓夢》中林黛玉咯血而終”引用《紅樓夢》的例子,使文章更具有文學性。
通俗性:材料第二段把心臟比作理想小洋房,第三段介紹“生命的馬達”,用了一個“高級電路圖”,更加通俗地易懂,為了更直觀,還直接把心臟的外形圖和內部構造圖畫出來,更是增加了它的通俗性。
(2024·河南許昌·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大象之路:與荒原、山川、人類的相遇

大象的脊椎猶如一座拱橋,非常機巧地支撐起身體的重量。這數以噸計的龐然大物,實際上是用足尖走路的。
大象的奔跑速度非常快。在我們的印象中,它們行動遲緩,不會跑,頂多只會健步疾走。但實際上,它們的行進速度可輕易達到每小時24公里,速度最快時,甚至可達到每小時30公里。
大象的四肢粗大如圓柱,腳掌里有一塊很有彈性的海綿墊,能有效減輕行走時所產生的沖擊力。這個減震器使大象走路時像貓科動物一樣無聲無息。在霧氣彌漫的叢林,它們常常會悄無聲息地出現在人身后,給人一種突然降臨的錯覺,無形中增添了更為迫人的氣場。
腳底的海綿墊除了減震,還能敏銳感知地面震動。通過次聲波,大象可以向30公里外的同伴傳遞信息。比如說同伴失聯時間有些長了,它們就用跺腳的方式給同伴發信號。而它的同伴,居然也能用腳來“收聽”遠方的信號,如果這信號來自自己的象群,它還會做出回應。【甲】

大象是一種社會程度非常高的動物。它們生性天真,極具智慧,如藏牙、役鼻、泣子、哀雌等,這些習性無不顯示出很高的靈性。它們能領悟人的意圖,也具有知恩圖報的意識。【乙】
“地球組織”創始人勞倫斯·安東尼曾有過奇妙的經歷,有一次他去探望象群,妻子凱瑟琳娜和他的新生孩子維嘉陪在身邊,安東尼忽發奇想,舉起自己的孩子給頭象看。只見頭象“轉身消失在樹叢里,沒過多久又重新出現,身邊是她新生不久的孩子。她也來給我看她的后代了。我是一個科學家,但這件事情我想了很久也無法解釋——就像是魔法般的一瞬間。那一刻我們之間有了特殊的連接。”
有專家研究了南非西開普省克尼斯納大象公園中大象與人的“交往”,最后并得出結論,盡管它們的野性氣質從未通過選擇性育種得到改變,盡管現今多數野生大象都很難控制和馴養,但總體而言,從小馴服的大象可以輕松地與飼養員形成親密的關系,并優先與對它們有更大善意的人類互動。盡管大象對人類的反應仍有難以預測的一面,但仍可看出,它們一旦與人類形成某種溫暖而親切的聯系,就會很珍視這樣的關聯,甚至可以成為照看人類嬰兒的保姆。

雖然大象的仁義和溫馴人所盡知——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就有吉祥或喜象的寓意,但這并不意味它是逆來順受的性格。如果有成員被傷害或殺死,它們會復仇或集體報復。現代生物學家認為,大象是為數不多會表現出(創傷后)應激障礙特征的動物之一,會出現反應異常、侵略性增強等癥狀。【丙】
在20世紀70年代,小象“版納”曾是某市的城市明星。它來自西雙版納一個有二十頭象的族群。終其一生,它都沉浸在童年的黑暗屬性里。對它而言,西雙版納叢林是它記憶中的全部世界,但時間在它被捕獲的那一刻就已停止。日復一日,無數心存善意的觀眾向它揮手歡笑,卻再也抹不去叢林里驚懼凄迷的記憶。它的瞳孔里,依然是那個雨季恐怖的血火與煙痕。終其余生,它都在以不安的心境,觀察著生命四周莫測的風景。
“版納”一生養育了八個子女。自1978年產下首胎后,就再沒有臥下休息過,因為它牽掛孩子的安危。長達四十年的站立,使得“版納”關節和腳底造成了慢性損傷,也嚴重損毀了它的精神健康。許多研究者一直認為,因為體形巨大,且膝關節不能自由彎曲,如果躺下,臟器會憋悶難受,所以大象寧愿站著睡覺。而上次北移象群給自以為是的人類上了一課,原來亞洲象其實是能夠也愿意躺著睡覺的,在野外,擁有自由、無須警覺提防、和自己家族待在一起的大象,是可以安心“躺平”、享受酣暢睡眠的。
成為母親后的四十年里,“版納”只在人類面前躺下過兩次,一次是某年百年未遇的高溫天里,五十三歲的“版納”中暑昏倒,一次是2018年11月24日最后的倒下,放下多年的防范和戒懼,死亡也許是一場解脫和松綁。
“版納”用自己一生的“屹立”,向我們昭示世界留給它潛意識中的痛苦烙印。

2020年3月亞洲象北遷的新聞,一度引起各國媒體熱切關注,成功地將全球觀者的視線引到山林藪澤,讓我們在對自然的沉思中,重新把握世界的真實容貌。
在非洲,當地人和野象共生在同一片稀樹草原的生態系統之中,人與象彼此互相反饋,協同演化,常常互為因果,顯然并不總是簡單地由一方決定另外一方。有些當地人的生活和大象很像,逐水草而居。大象的遷移,可以為貧瘠的土地提供肥料、吸引來各類小動物為其松土,對植物間的更快演替、緩解荒漠化大有益處,對維持種群的遺傳多樣性也很重要。【丁】
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描繪的那個詩意世界,死亡和復活成了生命不斷循環與再生的象征。人與動物之間的界限不存在了,自然物種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邊界被打開了,由此涌現出一種洗盡鉛華、震撼心靈的力量,那是大自然心臟充滿力量的律動。在那里,大自然不再抽象,而是以恣肆奔涌的生命浪潮表達澎湃心聲。酒神狄俄尼索斯通曉自然的各種秘密,“在他的魔力之下,不僅人與人之間重新修好,而且疏遠、敵對、被奴役的大自然也重新慶祝她與她的浪子——人類——和解的節日。大地慷慨地奉獻出它的獻禮,危崖荒漠中的野獸也安靜地向人類走來。”
眺望象群遠去的背景,大自然呈現出了最瑰麗的驚世之美,螻蟻蚍蜉,偉人巨匠,萬千眾生,一樣在它懷抱中,和光同塵。
(有刪改)
12.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大象能像貓科動物一樣無聲無息出現在人身后,還可以與同伴通過地面震動“交流”,這都得益于腳掌的海綿墊。
B.大象能領悟人的意圖,具有知恩圖報的意識,所以人類現今能準確預測大象的反應,輕松馴養并形成親密關系。
C.盡管大象非常仁義、溫順,但如果人和象在叢林里迎頭相遇,且雙方都是猝不及防,或可能出現以命相搏的局面。
D.當大象與人類共生在同一片生態系統時,大象對人類會有正向反饋,如大象遷移可以改善人類生活的自然條件。
13.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龐大的大象是用足尖走路的,并且輕易可達到每小時30公里的奔跑速度,這不符合我們對大象的一般印象。
B.勞倫斯·安東尼感到“像是魔法”般,是因為大象天真聰慧地與人進行交流感應,并產生了溫暖而親切的聯系。
C.“版納”站立的時長達四十年,原因包括:沉浸在童年的創傷記憶里;牽掛孩子的安危;受體形及膝關節的影響。
D.作者借引《悲劇的誕生》,以批判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告誡人類必須消除邊界,構造充滿生命律動的詩意世界。
14.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例證補充在【甲】【乙】【丙】【丁】處的一項是( )
A.【甲】大象可以發出幾十種不同的鳴叫聲,即使是在雜亂不堪、相互干擾的聲波頻率中,大象也能準確區分方圓一公里內的上百同伴的差異。
B.【乙】有時,人類育象員會睡在小象身旁,當它們在夢囈中忽然喊叫的時候,育象員的安撫讓它們有了睡在母象身邊的感受,便能安然入睡。
C.【丙】在墨西哥,有位馴獸師退休后偶然出現在馴獸團,或是勾起了大象從前被尖棒、電棍毆打的痛苦記憶,它直接上前,一腳使其命喪黃泉。
D.【丁】由于大象們吃下去的各種植物種子大多不會被消化,于是吸引、滋養了大量的食蟲鳥類,隨著大象的糞便在象群行經的各處安家滋長。
15.求索小學到亞洲象生活館參觀游玩。為了讓學生在參觀游玩中增進對大象的認識,激發對自然的情感,現邀請你作為志愿者導游向學生們介紹大象。請結合原文相關內容列出要點。
_
_
_
_
16.本篇自然觀察筆記不僅具備科學素質,還富有文學表現力。請結合原文第三、四部分的相關內容,試從兩個不同角度簡要分析其“文學表現力”。
_
_
_
_
【答案】12.B 13.B 14.A 15.示例:①介紹大象的典型外形特點,并圍繞人們的“印象誤區”重點講解特殊部位及功能。(關鍵要點:“典型外形特點”“印象誤區”)②介紹大象的性格、靈性,可聯系相關故事加強對大象“天真溫順”“野性氣質”的全面認識/并提醒學生們“友好互動”“保持警惕”等注意事項。(關鍵要點:“性格靈性”“天真溫順”,“野性氣質”/“保持警惕”)③介紹大象與人類的緊密聯系/介紹大象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表達,并呼吁學生們要保護大象、愛護自然。(關鍵要點:“緊密聯系”“傳統文化表達”“保護愛護”) 16.示例:在語言上,以散文化的筆調記錄事實,情感濃烈。如第三部分敘述小象“版納”的童年經歷,大量使用“沉浸”“抹不去”等描述性語言突出小象的創傷記憶,表達同情悲憫。在構段上,多采用獨立成段的方式,突出感受。如第四部分結尾,作者的獨特感受獨立成段,突出大自然的崇高神圣,表達敬畏之心,震撼讀者心靈。
【解析】1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B.“人類現今能準確預測大象的反應,輕松馴養……”錯誤。由原文“盡管它們的野性氣質從未通過選擇性育種得到改變,盡管現今多數野生大象都很難控制和馴養……盡管大象對人類的反應仍有難以預測的一面……”可知,只是“從小馴服的大象可以輕松地與飼養員形成親密的關系”,而現今多數野生大象都很難馴養,以及仍有難以預測的一面。
故選B。
1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A.“輕易可達到每小時30公里的奔跑速度”曲解文意。原文是“但實際上,它們的行進速度可輕易達到每小時24公里。速度最快時,甚至可達到每小時30公里”。
C.“原因包括:……受體形及膝關節的影響”強加因果。由原文“許多研究者一直認為,因為體形巨大,且膝關節不能自由彎曲,如果躺下,臟器會憋悶難受,所以大象寧愿站著睡覺。而上次北移象群給自以為是的人類上了一課,原來亞洲象其實是能夠也愿意躺著睡覺的……”可知,“版納”站立時長達四十年并非是受體形及膝關節影響。
D.“以批判人類對自然的破壞……”理解有誤。作者借引《悲劇的誕生》,著重描繪一個詩意的理想世界,表達的是對自然的敬畏,以及自然與人類社會和諧共生的理想世界的憧憬,引起讀者對自然與人類社會關系的審視,沒有起到“批判人類對自然的破壞”的效果。
故選B。
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A.甲處語境強調的是“大象腳底的海綿墊能敏銳感知地面震動的次聲波”,而選項突出的是“大象對鳴叫聲波的敏銳感知”。
故選A。
15.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探究問題提出見解的能力。
作為導游向游客介紹對象,應當按照自然屬性、人文內涵的邏輯關系逐漸深入。
因此,向學生介紹大象,首先可以依據原文第一部分,介紹大象的典型外形特點,比如大象的龐大體型、奔跑速度、腳掌海綿墊減震器等等。并且,原文中還介紹了人們對于大象的一些“印象誤區”,可見對于大象,其實我們還有許多不夠了解的地方。因此,還可以以人們的“印象誤區”引出介紹內容。比如,可以說人們可能會認為大象這么重,必然得靠整只腳的力量才能支撐自己,然后再點明誤區做出解釋“這數以噸計的龐然大物,實際上是用足尖走路的”。
按照由表及里的思路,還可深入大象的內在,向同學介紹大象的性格、靈性。比如,可以結合原文第三部分“雖然大象的仁義和溫馴人所盡知——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就有吉祥或喜象的寓意,但這并不意味它是逆來順受的性格”,既贊揚大象的仁義、溫馴精神,也教育學生,不能因此就肆無忌憚,而是應當認識到大象同樣具備野性氣質,也具備攻擊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警惕性。
最后,則可將主題進行升華,論述大象與人的關系,以及背后所體現的人與自然的思考。如借助“它們能領悟人的意圖,也具有知恩圖報的意識”,說明大象與人的緊密聯系。或者向同學們簡要介紹2020年3月亞洲象北遷的新聞,引發同學們對于愛護動物、保護自然的理性思考。
1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藝術特色的能力。
本文的文學表現力,首先表現在語言表現力上。本文雖然是一篇自然科普類作品,但并沒有完全以冷靜、客觀的筆調陳述事實,而是充分運用散文化的筆調,如“一次是2018年11月24日最后的倒下,放下多年的防范和戒懼,死亡也許是一場解脫和松綁”“大地慷慨地奉獻出它的獻禮,危崖荒漠中的野獸也安靜地向人類走來”等,富含文學意味。并且,作者在敘述時還融入了強烈的情感。如“小象‘版納’曾是某市的城市明星”“‘版納’一生養育了八個子女”表現了他對小象的喜愛之情,“‘版納’用自己一生的‘屹立’,向我們昭示世界留給它潛意識中的痛苦烙印”則充分展現了他對小象等動物遭受侵害的痛惜。
在行文構思上,作者也并沒有像一般科學作品一樣長篇大論地論述,而是經常采用獨立成段的方式,并且特意將自己的感受獨立成段加以強調,突出感受。就比如第三部分“‘版納’用自己一生的‘屹立’,向我們昭示世界留給它潛意識中的痛苦烙印”,單獨成段強調小象的痛苦;第四部分最后一段重點表現對大自然之美的贊嘆之情等。
命題趨勢
真題詳解
知識速查清單
精選好題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模塊六 實用類文本閱讀】
高考大綱中指出,實用類文本閱讀要求閱讀和評價中外實用類文本。了解新聞、傳記、報告、科普文章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實用類文本閱讀屬于現代文閱讀。包括:科普文、報告文學、新聞傳記、非連續性文本、圖文解析等。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我們要結合課本內容,靈活學習掌握。
(2024·新高考Ⅰ)閱讀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偷梁換柱”多指以假代真,用欺騙的手段改變事物的性質,然而在古建筑工程領域,“偷梁換柱”卻屬于一種科學實用的修繕加固方法。
梁是截面形狀一般為長方形的木料,且木料的長度尺寸遠大于截面尺寸。梁為水平放置,兩端的底部有支撐構件。梁主要用于承擔建筑上部構件及屋頂的全部重量,并把這些重量向下傳給支撐構件。柱為梁的支撐構件。柱子截面形狀一般為圓形,長度尺寸遠大于截面直徑。柱子為豎向放置,主要用于承擔上部梁傳來的重量,并向下傳遞給下部的梁或直接傳至地面。梁與柱采用榫卯形式連接,形成穩固的大木結構體系。位于屋架內的若干梁在豎向被層層往上“抬”,上下梁之間由短柱支撐,底部的梁由立于地面的立柱支撐。梁、柱均為中國木結構古建筑的核心受力、傳力構件,缺一不可。
對于古建筑而言,立于地面的立柱,或因長期承受上部結構傳來的重量而產生開裂殘損,或因柱底部位長期受到地面潮氣影響而出現糟朽殘損,這導致木柱強度下降,無法正常支撐梁。此時可采用“偷梁換柱”的加固方法。“偷梁換柱”實際就是“托梁換柱”。其基本做法為:首先將“假柱”(即臨時的豎向支撐構件)安裝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邊;再抽去原柱,使梁傳來的重量暫時由“假柱”承擔;然后安裝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裝位置與原有立柱相同;最后將“假柱”移去。
完善的“偷梁換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學性,其原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從梁的角度而言,它是水平受力構件,并把外力向下傳給立柱。梁只有保持水平穩定狀態,才能保證整個大木結構的穩定。在加固古建筑的過程中,梁始終受到支托,因而能一直保持水平穩定狀態。其二,從柱的角度而言,它是豎向支撐構件,并最終把上部構件的重量傳給地基。只有立柱具有充足的承載力,且與梁有可靠連接時,才能有效承擔梁傳來的作用力。加固過程中,技術人員雖然將原柱抽去,但是預先將“假柱”設置于原柱附近,讓“假柱”代替原柱發揮支撐作用,因而換柱過程對結構整體的穩定基本無影響。換柱完成后,新柱與原柱有著同樣的材料、尺寸,且與梁有著相同的可靠連接方式,它完全能夠代替原柱發揮支撐作用。其三,從梁、柱整體結構角度而言,“偷梁換柱”方法對整體結構干擾小,且能達到良好的加固效果:原柱被新柱原位替換,新柱不僅有很好的支撐作用,而且與梁仍有可靠連接;“假柱”僅用于加固過程的臨時支撐,且在原柱撤去后新柱安裝前,能夠與梁臨時組成穩定的結構體系。因此,在“偷梁換柱”過程中,梁、柱結構整體始終處于穩定狀態。
中國古建筑大木構架剖面示意圖
(摘編自周乾《故宮建筑細探》)
4.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偷梁換柱”這一成語在現今的使用中多含有貶義的色彩,但在古建筑工程領域,它是指一種修繕加固的科學方法,完全沒有貶義。
B.中國古建筑大木構架剖面示意圖展示了幾種不同位置、不同尺寸的柱,這些柱子中,立于地面的立柱比較容易發生糟朽殘損的情況。
C.結合圖文可以發現,屋頂的重量由上層柱承擔,然后傳給梁,再由梁傳遞給其下的短柱,依次向下傳遞,最終由底部的立柱傳至地面。
D.“偷梁換柱”的加固方法包括托梁、抽柱、換柱等步驟,在每一個步驟中梁一直會得到很好的支撐,從而始終能夠保持水平穩定狀態。
5.請根據原文內容,在下面文段的橫線處補寫出恰當的詞語。
工程實例:故宮太和殿是我國最大的木構大殿,明清兩代帝王即位或節日慶典都在此舉行。2004年,技術人員在對太和殿進行勘查時,發現有一根立柱下部三分之一的位置出現了嚴重糟朽,于是采取了“偷梁換柱”的方法對該立柱進行加固。具體過程如下:先使用“假柱”托住原柱上部的梁。“假柱”為完好的木料,被安裝在 附近,用于臨時支撐梁。再把柱子底部糟朽部分抽去,以便用 代替。原柱糟朽部分去掉后,剩余的部分做成巴掌形,與新柱搭接。新柱與被抽去的糟朽部分同材料、同形狀、同尺寸,且頂部亦做成巴掌榫形狀。最后再把 拆除,即完成了原有立柱的加固。
6.清代的古籍中有另一種“偷梁換柱”的記載:當某根立柱損壞需要更換時,為節省工料,工匠只是在原柱旁邊設一根新柱,再撤去原柱。為什么第5題“工程實例”中,太和殿修繕沒有采用這種更簡便的加固方式呢?請簡要分析。
_
_
_
_
【解題步驟】
第一步:速看標題和文章內容。
看文章也不是盲目看,要嘗試找出每一段的核心關鍵句。
第二步:根據關鍵詞定位內容。
因為有一些比較難的文章,短時間內是根本讀不懂的。其實這時候還有關鍵的一步,就是通過關注選項中的特殊關鍵詞,有所側重的去進行比對。
第三步:聯系課本及現實生活。
在作答過程中,我們要依托文本,聯系課本和現實生活進行作答。
【參考答案】
4.C 5. 原柱 新柱 假柱 6.①新柱如果沒有原位替換原柱,可能會改變建筑原結構的受力和傳力方式,影響整體的穩定性;
②太和殿是中國最大的木構大殿,建造之初工匠們應該經過了精心的測量,原位替換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③太和殿的修繕加固追求最大程度地保持文物原貌,節省工料不是優先考慮的因素。
【真題解析】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和理解圖表的能力。
C.“屋頂的重量由上層柱承擔,然后傳給梁”錯誤,原文第二段“梁為水平放置”“梁主要用于承擔建筑上部構件及屋頂的全部重量,并把這些重量向下傳給支撐構件”,示意圖中線條指示的橫著的木料是“梁”,它承擔屋頂的全部重量。選項受力、傳力分析不對。
故選C。
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根據文本信息進行判斷推理和情境補寫的能力。
試題以故宮太和殿的修繕工程實例為題面,要求學生在理解“偷梁換柱”全過程,尤其是原柱、“假柱”、新柱三者關系的基礎上,補寫空缺內容。
題干中“具體過程如下”可對應材料第三段的“其基本做法為……”。
第①處,“被安裝在……附近”,對應材料的“首先將‘假柱’(即臨時的豎向支撐構件)安裝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邊”或第四段“預先將‘假柱’設置于原柱附近”,“附近”與“旁邊”意思相近,故填“原柱”。
第②處,“以便用……代替”,對應“使梁傳來的重量暫時由‘假柱’承擔;然后安裝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裝位置與原有立柱相同”或第四段“原柱被新柱原位替換”,“假柱”只是代替原柱發揮支撐作用,真正用于替換的應該是“新柱”,故填“新柱”。
第③處,“最后再把……拆除”,對應“最后將‘假柱’移去”,“假柱”的引號不能刪除,因為表示特定稱謂,故填“‘假柱’”。
6.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信息、根據文本信息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
題干中的方法“更簡便”,但是由材料和上一題的信息可知:完善的“偷梁換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學性。
首先,從受力分析角度看,原文第四段從三個角度“從梁的角度而言……保證整個大木結構的穩定”“從柱的角度而言……對結構整體的穩定基本無影響”“從梁、柱整體結構角度而言……組成穩定的結構體系”,進行受力、傳力分析,得出:原位替換可以保證整體的穩定性。
其次,從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追求看,上一題的材料中指出“故宮太和殿是我國最大的木構大殿,明清兩代帝王即位或節日慶典都在此舉行”,大殿設計、建造之初,必定組織大量能工巧匠進行了精心的設計、測量等工作,原位替換更符合整體設計,因而是最佳修繕方案。
最后,從修繕原則、文物保護角度看,“修舊如故”,不追求節省工料,而應盡可能地保持其原有的歷史形態和特征,以尊重和保護其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上一題的材料中,在修繕時將“原柱糟朽部分去掉后,剩余的部分做成巴掌形,與新柱搭接。新柱與被抽去的糟朽部分同材料、同形狀、同尺寸,且頂部亦做成巴掌榫形狀”,這樣能夠最大程度地保持文物原貌,
該題不要求學生作答面面俱到,只要回答出兩點即可。如果有其他的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題技巧】
(一)提取、篩選、整合、概括信息類
設問方式:
1.“××”一詞是什么意思?(或:請簡要談談對“××”詞語的理解)
2.人們對該事件(現象)有哪些觀點?請簡要概括。
3.請概括某則材料的主要信息。
4.(選擇題)閱讀文本,選出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錯誤)的一項。5.概括或推斷這種問題或現象出現的原因。
答題策略:
1.仔細審讀題干,確定答題范圍,在文本中找到相關信息的確切位置。
2.在信息區間篩選關鍵詞句,提取有效信息,分點歸納作答。
3.對于選擇題,要在文本中找到每個選項的出處,仔細比較選項和原文的差別,注意有無偷換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時態、答非所問、無中生有、強加因果等問題。
(二)圖表信息題
圖表是形象化的語言,直觀簡明,信息量密集,能綜合考查考生捕捉信息,分析解釋信息,并作出評價等諸多能力。因此,答題時要首先要看清楚圖表的標題、內容,了解清楚圖表說明的內容和比較的角度,對圖表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然后通過準確獲取圖表中的文字提示及細節等方面情況,汲取有價值的信息。
圖表提取信息的方法:
1.讀圖表,提取表頭或表頭關鍵詞;
2.提取橫行記錄的信息(橫向對比);
3.提取縱列記錄的信息(縱向對比);
4.把數字轉換為文字后的用詞要準確:
(1)不出現具體數字、分數、小數、百分數,用相對應的文字代替;
(2)數字只出現趨勢(越來越……)、“最”值(最大或最小)、比較關系(A比B……)。
5.將表頭、橫行、縱列關鍵信息和數字信息組合答題。
(三)漫畫類題
漫畫是一種具有諷刺性或幽默性的繪畫。多從生活現象和政治事件中取材,通過夸張、比喻等手法,借以諷刺、批評或頌揚某些人或事。漫畫一般主要有標題、注釋文字 、畫面三部分組成。
答題策略:
第一步:讀畫面,明白畫中有什么。
1.看標題;2.看畫面;3.看畫中字;4.關注夸張處。
第二步:聯系現實展開想像,揣摩畫外是什么。
1.先在畫面中找出其諷刺、頌揚、批評的對象或行為(有標題的,一般多是標題)。要學會由“實”及“虛”,由表及里。
2.再看畫面指向,聯系并結合其余幾則材料,對應相關現實,挖掘隱含信息,進一步提煉概括畫面所揭示的主題一般可選用“反映”“諷刺”“揭露”“批評”等詞語作為概括寓意的謂語中心詞。
(四)材料探究題
在進行材料探究時,如果幾則材料共同講述一個主題,那在探究材料之間的共性的同時,更應探究它們的個性;有些材料看似講述不同的主題,其實只是形式不同而實質是相同的,對于這樣的材料,我們可以進行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性,再通過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找出材料的內在聯系或變化規律,從而發現規律,得出結論。
對于解答材料的整合與探究這類題目,一定要將幾則材料內容都認真研讀,找到幾則材料關注的共性問題,加以整合。
(五)觀點、看法、建議、啟示類題
設問方式:
1.就“××”問題或現象、事件,談談你的看法。
2.結合生活體驗,談談材料給你的啟示。
3.請根據以上材料,請你提出幾點建議。
答題策略
1.表達自己的看法、認識或感受,要結合文章相關內容精煉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看法,組織答案時可以采用總分結構,即“我認為……,理由是……”。
2.啟示類答題時要注意聯系文本的主題思想,看文中堅持什么、反對什么、提倡什么,不能反其道而行之。針對文中出現的問題、現象,著重回答應該怎么做。
3.建議類答題時要緊扣閱讀材料,提出的建議要合理,具有操作性,然后分點組織答案。
4.題目中如果有要求要結合你的生活實際,那就要舉一個生活中的實際例子或一種現象,注意也是要與材料相關的。
【實用類文本閱讀11種題型】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考點概述重要概念是指那些與文章內容密切相關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或者理解上容易發生偏差的概念。“文中”是概念的語境,也就是說概念的含義為具體語境所左右。“理解”是指領會概念并能作出簡單的解釋。要在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之上,正確理解詞語的意義,特別是臨時含義,即理解詞語在語境中的具體意思。在實用類文本中多指的是重要的科學術語或對文章的內容、思想、情感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2.“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考查著力點此考點考查考生對文本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但考查又不僅僅停留在理解能力上,考生必須讀懂文本,在理解的基礎上綜合分析概括,有時還要推理探究,多角度、深層次地挖掘重要概念的內涵。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點概述。“理解”是指以準確判斷概念的本質屬性為基礎,進一步達到系統化和具體化,重新建立或調整認識結構,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和遷移。所謂“重要句子”,是指對文章的內容、思想、情感、結構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句子。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①從內容上說,指那些內涵較為豐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導性的語句,或者能揭示文章題旨或主旨、概括段意的句子;
②從結構上說,指能領起下文或收束上文的句子,或者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句;
③從表達技巧上說,指那些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句子以及比較含蓄且有深層含意的語句;
④從位置上說,指段首的觀點性、提示性或引導性的句子,段末的總結性、論斷性的句子。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形式該考點或結合有關句子設置選項,或針對具體句子設置成主觀題,要求考生理解其含意。結合近幾年新課標I卷及各地模考試題考查情況來看,針對文本中某一個重要句子的含意考查的客觀題幾乎沒有出現過,而針對文本中某一個重要句子的含意所出的主觀題也較少,且大多出現在傳記類文本中。主觀題中常見的設問形式主要有:
①結合文章內容,簡要闡釋某句話的深刻含意。
②從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
③依據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話等。客觀題選項中常設置的陷阱有擴大或縮小概念范圍,混淆與其他概念的關系,更換句子的修飾限制成分等。
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著力點這一考點著重考查考生在一定的語境中領會這些特殊句子隱含的深層意思或言外之意。
三、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
1.“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考點概述所謂“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就是根據閱讀目的進行取舍,辨別正誤,略過無關信息,篩選出與題目有關的語句信息,或對某一觀點、信息等重新排列組合,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表達。重點考查辨別、篩選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有快速識別、分類整理、合并提取的思維習慣和水平。
2.“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考查形式有兩種:
(1)客觀題。題型主要有兩種,一是雙項選擇題(5選2),二是單項選擇題(4選1)。從局部或全文的角度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2)主觀題。重點考查考生篩選文章信息,對文章內容進行分析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3.“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考查著力點客觀題與主觀題都考查到了信息的篩選,不同的是,客觀題須要篩選判斷,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選項;主觀題則要求在文中找到相關信息后,再將其轉換成符合試題要求的答案,準確表達出來。歷年的新課標卷中,無一例外均涉及對此考點的考查,因此考生要予以重視。
四、分析語言特色,把握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意思
1.“分析語言特色,把握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意思”的考點概述。所謂語言特色,即文本呈現出來的語言個性,是敘述性的還是描寫性的,是平實的還是絢麗的,是嚴肅的還是詼諧幽默的,是深奧艱澀的還是平易曉暢的,運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段等。文章的結構,則是指對文章材料的組織形態,一般說來傳記類文本多用順敘,而新聞類中的通訊則如同一般記敘文-樣,對材料的組織比較靈活,因此其結構形式也就較為多樣。概括中心意思,即提取文章的靈魂,它里面往往包含文章的主要內容、精神實質以及作者的主要情感傾向,有時還包括作品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等。
2.“分析語言特色,把握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著力點。
(1)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
(2)文章觀點(作者態度)與論據之間的關系;
(3)文章整體或部分結構的特點及安排理由;
(4)文章段落組織材料選擇的效果。
五、分析文本的文體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1.“分析文本的文體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的考點概述“文體特征”主要是指某種文體的定義、分類及特點,包含兩個層面:
一是作為傳記、科普文章等文體區別于其他文體的特征,另一個是具體的文本所具有的富有個性的特征。如傳記是遵循真實性原則,用形象化的方法記述人物的生活經歷、精神風貌以及歷史背景的一種敘事性文體。傳記作為敘事性文體,既有歷史特征,講究尊重史實,也有文學特征,即強調藝術性。傳記的基本特征是紀實性(真實性)和文學性的高度統一。
從敘述人稱看,傳記分為自傳和他傳。自傳,是傳主記述自己生平事跡的文章,多采用第一人稱;他傳,是別人為傳主作傳,多采用第三人稱。從表達方式看,有敘傳和評傳之分。敘傳重在“敘”,著重寫人物事跡;評傳重在“評”,即在敘述人物事跡的基礎上,對人物的所作所為加以評述,它處于人物傳記和文學評論之間。由于評傳兼具兩者特點,因此可以寫得比較簡短,更適合于考試命題選用,考生對此應予以重視。
“主要表現手法”是指具體的文本所采用的諸多表現手法中最突出的一種或幾種。如傳記采用的表現手法與一般記敘文相似;從結構章法上看,有單線推進、雙線并行;從表達方式上看,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從敘述方式看,有第一人稱、第三人稱;從描寫技法看,有對照、襯托、象征、渲染(烘托)、場面描寫和細節勾勒等;從修辭手法看,有引用、比喻、擬人、反問等。
2.“分析文本的文體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具體考查形式為主觀題,命題設置的角度有:
(1)分析傳記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時所運用的表現手法;
(2)分析文章選材組材的特點與用意;
(3)分析文章所用修辭手法,特別是對“引用”的作用的考查;
(4)區分傳記的主要常見類型,如自傳、他傳、評傳等。
3.“分析文本的文體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的考查著力點。“分析文本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作為一個重要考點,高考對該考點的考查有升溫趨勢,考生在復習備考時應高度重視。
六、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
1.“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的考點概述“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側重從文本的思想觀點角度作評價,要求能評價作者所持的態度、主要觀點以及思想感情傾向,作者在行文中反映出來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要求考生必須認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傾向,能找出支持他們自已觀點的相應材料,分析其邏輯推理的科學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斷。
2.“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出現頻率較低,且主要以主觀題的形式出現。
3.“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的考查著力點此考點考查考生對文本中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的把握,考生必須讀懂文本,在理解的基礎上綜合分析,有時還要推理探究,多角度、深層次地挖掘文本的觀點及傾向。
七、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
1.“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的考點概述文本一旦產生,就會對社會生活產生影響,并呈現一定的社會價值。評價一個文本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應確立評價的標準。評價標準要依據文本所處的時代主流價值和特定人群的價值取向來確立。其次,對文本價值的闡述要結合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及文本反映的社會生活。最后,把文本固有的價值與評價標準進行比較,確立兩者的關系,并對其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作出判斷。
2.“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的考查著力點此考點側重從考查考生對文本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的評價能力。要求考生必須讀懂文本,在理解的基礎上綜合分析概括,有時還要推理探究,多角度、深層次地挖掘重要概念的內涵。
八、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
1.“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的考點概述高考語文對實用類文本閱讀中“鑒賞評價”的要求中,有“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的內容,這是該考點的重點和難點。“文本的某種特色”主要包括人物的形象、文本的風格、語言的特色、表達的技巧等方面。“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首先要指出這種特色;然后聯系文章說一說為什么要營造這種特色;還要進一步指出這種特色的好處、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就更好了。
2.“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的考查著力點“深度”是思考的關鍵,“思考”與“判斷”也不是兩分的。要有深人的非一般性的分析,對某種特色既要肯定其積極的一面,也要準確地看到它不足的一面。考生要指出這種特色,然后聯系文章說明為什么要運用這種特色,還要進一步從效果角度指出這種特色的好處與不足,最好是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九、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1.“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的考點概述。“不同角度發掘”要求采取不同視角對文本作出多側面的考查。“不同的層面發掘”要求對文本能夠作出深淺度不同的認知解讀。“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包括文本本身體現出來的人生價值和情感態度所反映出的人生價值。“文本反映的時代精神”指文本體現出來的它產生的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另一方面也包括文本本身與現在社會的精神之間的相通之處。前者屬于歷史性的,后者則屬于現實性的。
2.“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的命題主要從兩個方面:
(1)審視角度。同樣的一篇文章,審視角度不同可以獲得不同的認識,例如對一篇傳記,可以從作者的角度、讀者的角度、傳主人格成長與形成的角度來探討文本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2)層面認識。對實用類文本而言,--般可以從情感、哲學、審美、文化等層面進行解讀,發掘其所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十、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
1.“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的考點概述所謂“寫作背景”,就是指文本中用來說明文本所述情況發生的歷史、環境和原因,解釋其發生或發展的主觀條件及其意義的情況。寫作背景對信息內容的理解、主題的深化,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寫作背景人手,是解讀文本的一個有效途徑。實用類文本創作求真實、忌虛構,從背景對于內容解讀的指示作用更顯重要。了解寫作背景的另一個任務是熟悉作家的生活經歷、創作概括。也就是從作家的角度了解背景。所謂“寫作意圖”,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章或作品中表達什么樣的生活和思想內容,以及通過這種表達達到什么目的;寫作意圖,直接影響到材料的選擇與使用、文本的結構安排等。所以,探究的角度和層次一般包括:
(1)時代和社會背景;
(2)作者的寫作動機;
(3)文本的表達目的;
(4)文本的表達方式;
(5)文本提示的背景資料;
(6)文本的隱含意義等。
2.“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的考查著力點一般而言,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可以從作者經歷、所處時代、創作動機及作品影響進行分析,但是在具體的文本中很難有這樣的背景資料,因而在解答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借助文本中作者對人物的態度、或者在事件中描述中表露出來的情感以及作者的一些議論和抒情的文字來分析,從而做出自己的判斷。
十一、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1.“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考點概述探究題是指開放性試題中帶有對材料的研究、探討、分析、整合,進而提出疑問、見解、建議或鑒賞評價的題目。“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這一考點要求考生在閱讀文本時,能對文本進行有創意地解讀,立足自我,感悟和體驗文本,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同時對文本中某些問題的探究,不能僅止于對文本的認同,要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進行有理有據地分析,這些見解還應符合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時代要求。
2.“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考查形式“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文本中這些問題一般是社會熱點問題和重大問題,往往會產生較大或深遠的影響。文本中的某一問題在解讀時可能存在不同的解答方式和結果,要求考生結合文本談談自己的見解,因此在考查時一般以主觀題形式出現。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往往會以“你是如何看的”或“你的感受如何”或“談談你的理解”等句子形式設問。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考查著力點。“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這個考點是在新的閱讀理念下對考生閱讀能力的深度測試,著重考查考生思維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質疑精神,要求考生善于對文本內容進行辯證地分析、進行補充,在此基礎上提出更為科學、合理的觀點,并用簡潔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
(2024·四川綿陽·三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最早的香蕉跟我們今天吃的香蕉完全不是一個東西。最早的香蕉都是野生的,在這些野生香蕉中,就有我們今天栽培的香蕉的“父母”——野蕉和小果野蕉。
野生香蕉的原產地是馬來群島及大洋洲北部地區,在那里,當時的人類通常采集富含淀粉的植物莖干和地下根莖來充饑,比如西谷椰子樹的莖干。研究者推測,也許當地人最開始接觸香蕉,并不是為了吃它的果實,而是為了吃它的地下根莖——球莖。因為香蕉球莖富含淀粉,雖然味道不怎么樣,但能填飽肚子。而最早的野生香蕉果實不僅很難剝開皮,而且里面的種子又大又硬,根本無法下口。
那人類是何時開始吃香蕉果實的呢?這就需要找到人類最早種植和馴化香蕉的地方了。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種植香蕉的地區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庫克沼澤。研究者發現,大約在6800年前,當地人已經開始種植香蕉,而小果野蕉很可能就是在那里被選擇馴化成半可食用的香蕉的。然后,隨著自然傳播和人類活動,野蕉和小果野蕉相遇結合并形成雜交種。這些雜交種被人們引種到世界各地,不斷地雜交、選育和栽培,最終得到完全可食用的香蕉。
在幾千年的種植馴化過程中,人類關注著香蕉果實的口感和香蕉種子的變化,不斷選育適合食用的品種,并最終得到軟糯香甜的香蕉。這些香蕉的種子最終退化成果肉里的小黑點,失去繁衍能力,而香蕉也變成了我們熟悉的無籽香蕉。
1870年4月,一位叫作洛倫佐·貝克的美國船長,駕駛著漏水的帆船進入牙買加海港進行維修。碼頭上的一串黃色水果吸引了他的眼球。貝克從未見過這種水果,好奇的他趕緊去詢問當地人。原來,這種水果名為大麥克香蕉(又稱大米七香蕉,曾廣泛種植),它皮厚耐寒,可以保存很長時間。貝克只嘗了一口,就被大麥克香蕉軟糯香甜的口感征服了。
對牙買加人來說,大麥克香蕉是一種稀松平常的水果。早在19世紀初,一個法國博物學家在游歷東南亞后,帶了些大麥克香蕉的球莖到加勒比海上的馬提尼克島種植。1835年,種植在該島的香蕉又被一名法國植物學家引進到牙買加。然而,生活在美國的貝克卻是生平第一次見到這種水果。他意識到買賣大麥克香蕉絕對是一個巨大的商機,便馬上購買了一百多捆香蕉放到自己的船上。這些香蕉漂洋過海最終抵達美國的港口,然后被高價賣出。貝克看到了發家致富的希望,便開始長期進行香蕉貿易。后來,他干脆在牙買加的港口買了大片土地,開發成了香蕉種植園,這就是現代香蕉種植和貿易的正式開端。
隨著香蕉貿易的開展,香蕉逐漸成為歐洲和北美地區最常見、最便宜的水果之一。因為價格親民、健康美味、食用方便等特點,大麥克香蕉的需求量如吹氣球一般激增,并快速成為美洲、歐洲以及世界上更多地區的人們喜歡的水果。一位名叫班尼斯特的美國人還專門建立了香蕉博物館,將多達1.7萬余件與香蕉有關的各色展品陳列其中。
可惜好景不長,就在香蕉剛開始風靡全球的時候,1903年,香蕉枯萎病(也稱巴拿馬病,一種通過土壤傳播的香蕉傳染病,致病菌為尖孢鐮刀菌)襲擊了巴拿馬地區的一個香蕉種植園,成片的香蕉植株枯萎死亡,而且情況愈演愈烈,以致整個中美洲的香蕉種植園都沒能逃過此劫。
為什么香蕉對疫病的抵抗力如此之差?其實,這本質上是由基因決定的。大麥克香蕉是人們長期以來雜交育種的產物,屬于高度不育品種,無法進行有性繁殖。然而,無性繁殖產生的所有后代均來源于同一母株,因此,所有大麥克香蕉的基因幾乎完全一樣,可以說全世界的大麥克香蕉園里本質上是種了同一棵大麥克香蕉植株。一旦疾病來襲,往往就是“一蕉得病,全家遭殃”,因為所有香蕉的“軟肋”都是一樣的。此外,無性繁殖會隨著種植代數的增加而造成內源性病毒的積累,這會極大降低香蕉的免疫力。
隨著香蕉枯萎病肆虐全球,各國研究者都在努力尋找應對方法,遺憾的是沒有任何成效,大麥克香蕉眼看就要消失。所幸的是,1939年,一種新的香蕉品種——卡文迪許香蕉(就是我們現在通常吃的華蕉)在南美洲被發現了。不久之后,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大麥克香蕉種植區都開始換種卡文迪許香蕉了。
1965年,當最后一批大麥克香蕉在美國售罄后,曾經雄霸水果市場的大麥克香蕉就“退隱江湖”了。目前,少許當時幸免于難的大麥克香蕉以“改名換姓”的方式存活于東南亞的一些小規模種植園里。雖然大麥克香蕉并沒有滅絕,但它也很難“東山再起”了。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最早的香蕉跟我們今天吃的香蕉完全不同,前者是野生的,后者是栽培的,但兩者有很大的親緣聯系。
B.研究推測,馬來群島及大洋洲北部地區的人們當初不是吃香蕉果實,而是吃它的地下根莖,其原因是其果實根本無法吃。
C.野生香蕉的種子又硬又大,經過馴化后的野生香蕉種子最終退化成果肉里的小黑點,香蕉也變成了無籽香蕉,口感也不錯。
D.大麥克香蕉不能抵御枯萎病侵襲的原因與它屬于雜交育種的產物,為高度不育品種,無法進行有性繁殖,對疫病的抵抗力差有關。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從難吃的野生香蕉進化到人們樂意吃的香蕉,香蕉在此期間經過了漫長的不斷雜交、選育和栽培的演變過程。
B.文中畫橫線處括號內的文字通俗易懂,對其前面的名詞術語進行了解說,使其更加清晰明了,這樣更加易于讀者透徹地理解。
C.香蕉種植最早發源于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庫克沼澤地區,而現代香蕉種植園模式則發源于美國,是美國人貝克開創的。
D.文章主體部分按照香蕉進化歷史的時間順序,依次闡述了香蕉的變遷歷程,文章的思路清晰,井井有條。
3.請結合材料概括大麥克香蕉在歐洲和北美地區興起、發展以及消失的過程。
_
_
_
_
(2024·江蘇鹽城·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1965年,IBM公司開始發售廣受歡迎的S360計算機,它采用分立晶體管,售價高達11萬美元。同年,全世界約有2萬臺計算機,平均每16萬人才擁有1臺。如果芯片價格能以指數速度下降,那么計算機就能變得廉價并普及開來。兩年前,芯片的銷售達到了50萬顆,但仍遠低于晶體管的數億顆,而且芯片的客戶幾乎都是美國軍方,民用市場都被芯片高企的價格嚇退了。
微電子的未來何在?摩爾試圖從數字中尋求支持。究竟是盈利,還是虧本?是分立元件,還是集成電路?決定這一切的不是別的,而是真實的數字。
摩爾自小就喜歡琢磨數字,他習慣在一張小紙片上寫下一連串數字,然后反復地琢磨它們背后的意義。在摩爾的老本行化學中,數字也起著關鍵作用。摩爾小時候最喜愛自制炸藥,他知道在爆炸反應中指數增長非常普遍。曾有一次,摩爾把自己每年的薪水數值描繪在一個坐標軸上,連成曲線,才發現它竟然也呈現指數增長的趨勢。
現在,摩爾需要在數字中找到一個辦法,以說服業界相信芯片成本將會下降。成本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芯片規模變大,相同價格下,芯片包含更多的元件,性能得到提升。如果能讓人們相信未來芯片上元件數量有不斷增加的趨勢,那么客戶就會放下顧慮并逐漸接受芯片。
摩爾回顧了過去幾年中芯片上元件數量的增加情況,試圖從中找到論證依據。他首先想到的是最簡單的情形,即整個裸片上只有一個晶體管,那就是霍尼于1959年春天在仙童半導體公司做出來的平面晶體管,摩爾認為它是芯片“起飛”的原點。接下來,他選擇了1962—1965年這4年的數據,芯片上的元件數量分別是7,17,30,64。
摩爾將這些數字標在一張普通的坐標紙上,但是這些點并沒有連成一條線性增長的近似直線,而是得到了一根向上彎的曲線,似乎呈現指數增長趨勢。這意味著這些數據是等比例增加的。摩爾看著后面這4個數字,相鄰兩個數字之間都近似翻倍的關系。
摩爾又拿出一張對數坐標紙,他將這5個數中以2為底的對數求出來(其中1以2為底的對數是0,64以2為底的對數是6,即64是2的6次方),然后把這5個數值連起來。結果令摩爾眼前一亮,一條近似的直線出現在他眼前。這幾年芯片上的元件數量基本符合每年翻倍的規律(見圖1)。
1965年的64個元件似乎并不多,但指數增長速度極快。古印度舍罕王打算獎賞國際象棋的發明人——宰相西薩·班·達依爾,但達依爾說他不要金銀珠寶,只想要一些麥粒。在棋盤第一個格子放一顆麥粒,后一個格子的麥粒數是前一個格子的2倍,直到填滿64個格子。當國王命人一個格子一個格子擺下去時,結果發現全國倉庫里的糧食也填不滿這些格子。實際上,每翻番10次就是1000多倍,翻番20次就是100多萬倍,翻番30次就是10億多倍。
現在,這些實實在在的數字使摩爾確信集成電子學的未來就是電子學的未來。集成的優勢將帶來電子產品的激增,從而推動這門科學進入眾多新領域。
在分析了當前現狀、芯片的可靠性和成本后,摩爾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依據元件最低成本的原則,芯片的復雜度會以每年2倍的速率增長。這就是摩爾定律最初的表述,理性而平實。
(摘編自汪波《芯片簡史》)
【注】摩爾定律的初期表述是基于初期芯片技術的數據得出的,隨著芯片技術復雜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芯片密度的翻倍周期也相應延長,摩爾定律修正了其周期值,約為18到24個月。
材料二:
《芯片簡史》一書以半導體技術發展的時間線為主軸,以多種門類的半導體器件演進過程為脈絡,覆蓋了材料、器件、工藝、架構和應用等多方面內容,展現了半導體行業從理論形成到產業爆發的全貌。本書兼具故事性和知識性,同時刻畫了很多半導體行業先驅的性格特質,也揭示了創新組織的不同文化所帶來的成功和遺憾,讀來讓人感慨。
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既取決于基礎理論研究發現的偶然性,也源自創新者的不懈堅持和應用需求的驅動。芯片產業創新要求緊密結合科學研究和制程技術,既難以彎道超車,也不靠實用主義。書中很多諾貝爾獎得主的故事告訴我們,研究的每一個階段都會遇到未知的困難,這決定了成功的不可預期性。然而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吸引著半導體領域的頂尖人才不斷前行,用摩爾定律作為激勵自我的預言來推動芯片技術的指數級發展。正如帕特·基辛格所說,在窮盡元素周期表之前,摩爾定律不會失效。
自1965年以來,摩爾定律多次被斷言將要“終結”卻仍然有效,人們總會找到支撐摩爾定律繼續生效的突破性技術。是的,只要應用需求迫切而空間巨大,就可以驅動從科技發明到創新應用的飛輪不停轉動。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在綠色計算規模化應用的大前提下,未來芯片產業的發展一定是由多維技術組合推動的,我們可以預見,在單個計算設備內集成的晶體管數量將從現在的千億級別穩步邁進萬億級別。
(摘編自宋繼強《如何理解芯片》)
4.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摩爾從小喜歡琢磨數字,他對數字背后意義的研究,在其化學領域和微電子領域的工作中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B.圖1表明,從1962年到1965年,單顆芯片上元件數量的對數呈指數增長,且未來依然呈現這一趨勢。
C.《芯片簡史》大體按照半導體技術發展的時間順序,介紹了芯片這個領域材料、器件、工藝、架構和應用等方面的來龍去脈。
D.材料二認為,技術的突破支撐著摩爾定律的延續,而應用需求是否迫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技術能否進步。
5.下列對材料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1965年芯片高企的價格,使其幾乎只能軍用,極少民用,這也限制了計算機的普及。
B.摩爾每年的薪水呈指數上漲趨勢證明了摩爾定律對個人的發展具有激勵作用。
C.從摩爾定律的推導過程看,摩爾定律是內行人的經驗之談而非自然科學定律。
D.《芯片簡史》一書兼具故事性和知識性,從材料一高度還原摩爾推理的過程可見一斑。
6.下列選項中,最適合用作材料一標題的一項是( )
A.始料未及,摩爾定律的創造
B.拯救行動,摩爾定律的新生
C.不僅僅是芯片,摩爾定律的應用
D.紙片上的推演,摩爾定律的發現
7.請依據材料一將下面這幅思維導圖補充完整,每空不超過10個字。
_
_
_
_
8.摩爾定律在芯片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哪些作用?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闡述。
_
_
_
_
(2024·陜西西安·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大家都知道,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時時刻刻為我們的身體提供動力,也讓我們盡情地感受世間的心動、開心和心痛,但是除了這些,您真的了解自己的心臟嗎?
正常的心臟位于我們胸腔的左側,大小跟自己的拳頭差不多,形狀如同桃子,其內結構恰如我們的理想小洋房,樓上兩房、樓下兩室,以及兩墻、四門、兩入口、兩出口,也就是我們做心臟超聲檢查時經常聽到的,左右心房,左右心室、房間隔、室間隔,連接左心室的主動脈、連接右心室的肺動脈以及房、室、大動脈間溝通的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和肺動脈瓣。
這套洋房是如何成為我們生命的馬達呢?心臟還有一套高級的電路,支配著心臟的搏動。肺內氧合的血,經由肺靜脈回到左心房、左心室入主動脈,以供應全身各器官氧氣和營養,消耗完的未氧合血再經上下腔靜脈回入右心房,順著右心室、肺動脈到肺內再氧合,周而復始,而心肌本身的血供則是依靠冠狀動脈完成的。這套洋房的任何部位出現問題,都會形成不同的心臟病,如何早期預防并早期識別,是我們關注的問題,常見的心臟病包括先天性心臟病、高血壓、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等。
先天性心臟病,顧名思義是從胎兒期就出現的,洋房的結構在初期建造時就出現了異常。目前先心病的發病率已高達1%,病因尚不明確,多認為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孕早期病毒感染、葉酸缺乏、糖尿病母親等)相互作用的結果。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以及肥胖、吸煙,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狀動脈血管硬化、狹窄或閉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冠心病的臨床癥狀主要是心絞痛,但表現多樣,典型的心絞痛多在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發生,位于胸骨中下段的壓榨性疼痛,可放射至頸肩部、上肢或背部,持續時間多在數分鐘到半個小時,需注意的是,很多時候心絞痛癥狀并不典型,可在休息時出現,表現為胸悶、氣促,有時誤診為肩周炎、牙痛或胃病。當出現冠狀動脈急性閉塞,可導致急性心肌梗死,也是普通人群最常見的猝死原因。治療包括微創介入治療放支架或心臟外科搭橋手術。合理膳食、一定量體力活動、戒煙限酒、減重對于預防冠心病尤為重要。
如果說心臟是發動機,那心肌就是發動機的材質,心肌好,發動機質量就高。心肌病的主要類型包括擴張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心肌病的病因通常并不明確,一般為遺傳性或獲得性,可能導致獲得性心肌病的某些健康狀況或行為包括:長期高血壓、長期心律失常、瓣膜問題、病毒感染、代謝障礙、放化療、過度飲酒、維生素B1缺乏、妊娠并發癥、器官中異常蛋白質積聚(淀粉樣變性)等。
瓣膜是心臟的大門,心臟的瓣膜出現問題,可導致狹窄或關閉不全。《紅樓夢》中林黛玉咯血而終,根據“腮上通紅”“多行一步,便會氣喘”“夜不能寐,坐起呼吸”體征,與二尖瓣狹窄、左心功能不全比較吻合,如果當時有超聲心動圖,便可真相大白。此類疾病最常見于風濕病以及退行性病變,治療目前可采用外科開胸機械或生物瓣膜置換術或不開胸微創介入治療,近幾年外科修復瓣膜的成功率也逐年增高,讓毀損的瓣膜恢復功能。
了解了心臟結構,認識了心臟常見疾病診治,知道了超聲心動圖檢查至關重要的價值,這樣,您的心臟搞明白了嗎?心臟作為生命馬達,我們要好好維護,健康飲食,增加運動,控制體重,戒煙限酒,樂觀豁達,定期體檢,愛護心臟,從現在做起!
(摘編自崇梅《作為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你了解你的“心”嗎?》)
9.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梳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B.
C.
D.
10.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心臟分為四部分,上面為左心房、右心房,下面為左心室、右心室,左心室連接主動脈,右心室連接肺動脈,房、室、大動脈間也有溝通。
B.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以及肥胖、吸煙容易導致冠心病,合理膳食、一定量體力活動、戒煙限酒、減重對于預防冠心病尤為重要。
C.心絞痛有典型的和不典型的,典型的多在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發生,不典型的可在休息時發生,有時會被誤診,比典型的更難治療。
D.文章讓我們了解了心臟結構,知道了心臟常見疾病及其診治方法,還懂得了超聲心動圖檢查的重要價值,對我們愛護心臟意義很大。
11.科普文章一般要有科學性、文學性和通俗性的特點,請結合本文具體分析。
_
_
_
_
(2024·河南許昌·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大象之路:與荒原、山川、人類的相遇

大象的脊椎猶如一座拱橋,非常機巧地支撐起身體的重量。這數以噸計的龐然大物,實際上是用足尖走路的。
大象的奔跑速度非常快。在我們的印象中,它們行動遲緩,不會跑,頂多只會健步疾走。但實際上,它們的行進速度可輕易達到每小時24公里,速度最快時,甚至可達到每小時30公里。
大象的四肢粗大如圓柱,腳掌里有一塊很有彈性的海綿墊,能有效減輕行走時所產生的沖擊力。這個減震器使大象走路時像貓科動物一樣無聲無息。在霧氣彌漫的叢林,它們常常會悄無聲息地出現在人身后,給人一種突然降臨的錯覺,無形中增添了更為迫人的氣場。
腳底的海綿墊除了減震,還能敏銳感知地面震動。通過次聲波,大象可以向30公里外的同伴傳遞信息。比如說同伴失聯時間有些長了,它們就用跺腳的方式給同伴發信號。而它的同伴,居然也能用腳來“收聽”遠方的信號,如果這信號來自自己的象群,它還會做出回應。【甲】

大象是一種社會程度非常高的動物。它們生性天真,極具智慧,如藏牙、役鼻、泣子、哀雌等,這些習性無不顯示出很高的靈性。它們能領悟人的意圖,也具有知恩圖報的意識。【乙】
“地球組織”創始人勞倫斯·安東尼曾有過奇妙的經歷,有一次他去探望象群,妻子凱瑟琳娜和他的新生孩子維嘉陪在身邊,安東尼忽發奇想,舉起自己的孩子給頭象看。只見頭象“轉身消失在樹叢里,沒過多久又重新出現,身邊是她新生不久的孩子。她也來給我看她的后代了。我是一個科學家,但這件事情我想了很久也無法解釋——就像是魔法般的一瞬間。那一刻我們之間有了特殊的連接。”
有專家研究了南非西開普省克尼斯納大象公園中大象與人的“交往”,最后并得出結論,盡管它們的野性氣質從未通過選擇性育種得到改變,盡管現今多數野生大象都很難控制和馴養,但總體而言,從小馴服的大象可以輕松地與飼養員形成親密的關系,并優先與對它們有更大善意的人類互動。盡管大象對人類的反應仍有難以預測的一面,但仍可看出,它們一旦與人類形成某種溫暖而親切的聯系,就會很珍視這樣的關聯,甚至可以成為照看人類嬰兒的保姆。

雖然大象的仁義和溫馴人所盡知——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就有吉祥或喜象的寓意,但這并不意味它是逆來順受的性格。如果有成員被傷害或殺死,它們會復仇或集體報復。現代生物學家認為,大象是為數不多會表現出(創傷后)應激障礙特征的動物之一,會出現反應異常、侵略性增強等癥狀。【丙】
在20世紀70年代,小象“版納”曾是某市的城市明星。它來自西雙版納一個有二十頭象的族群。終其一生,它都沉浸在童年的黑暗屬性里。對它而言,西雙版納叢林是它記憶中的全部世界,但時間在它被捕獲的那一刻就已停止。日復一日,無數心存善意的觀眾向它揮手歡笑,卻再也抹不去叢林里驚懼凄迷的記憶。它的瞳孔里,依然是那個雨季恐怖的血火與煙痕。終其余生,它都在以不安的心境,觀察著生命四周莫測的風景。
“版納”一生養育了八個子女。自1978年產下首胎后,就再沒有臥下休息過,因為它牽掛孩子的安危。長達四十年的站立,使得“版納”關節和腳底造成了慢性損傷,也嚴重損毀了它的精神健康。許多研究者一直認為,因為體形巨大,且膝關節不能自由彎曲,如果躺下,臟器會憋悶難受,所以大象寧愿站著睡覺。而上次北移象群給自以為是的人類上了一課,原來亞洲象其實是能夠也愿意躺著睡覺的,在野外,擁有自由、無須警覺提防、和自己家族待在一起的大象,是可以安心“躺平”、享受酣暢睡眠的。
成為母親后的四十年里,“版納”只在人類面前躺下過兩次,一次是某年百年未遇的高溫天里,五十三歲的“版納”中暑昏倒,一次是2018年11月24日最后的倒下,放下多年的防范和戒懼,死亡也許是一場解脫和松綁。
“版納”用自己一生的“屹立”,向我們昭示世界留給它潛意識中的痛苦烙印。

2020年3月亞洲象北遷的新聞,一度引起各國媒體熱切關注,成功地將全球觀者的視線引到山林藪澤,讓我們在對自然的沉思中,重新把握世界的真實容貌。
在非洲,當地人和野象共生在同一片稀樹草原的生態系統之中,人與象彼此互相反饋,協同演化,常常互為因果,顯然并不總是簡單地由一方決定另外一方。有些當地人的生活和大象很像,逐水草而居。大象的遷移,可以為貧瘠的土地提供肥料、吸引來各類小動物為其松土,對植物間的更快演替、緩解荒漠化大有益處,對維持種群的遺傳多樣性也很重要。【丁】
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描繪的那個詩意世界,死亡和復活成了生命不斷循環與再生的象征。人與動物之間的界限不存在了,自然物種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邊界被打開了,由此涌現出一種洗盡鉛華、震撼心靈的力量,那是大自然心臟充滿力量的律動。在那里,大自然不再抽象,而是以恣肆奔涌的生命浪潮表達澎湃心聲。酒神狄俄尼索斯通曉自然的各種秘密,“在他的魔力之下,不僅人與人之間重新修好,而且疏遠、敵對、被奴役的大自然也重新慶祝她與她的浪子——人類——和解的節日。大地慷慨地奉獻出它的獻禮,危崖荒漠中的野獸也安靜地向人類走來。”
眺望象群遠去的背景,大自然呈現出了最瑰麗的驚世之美,螻蟻蚍蜉,偉人巨匠,萬千眾生,一樣在它懷抱中,和光同塵。
(有刪改)
12.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大象能像貓科動物一樣無聲無息出現在人身后,還可以與同伴通過地面震動“交流”,這都得益于腳掌的海綿墊。
B.大象能領悟人的意圖,具有知恩圖報的意識,所以人類現今能準確預測大象的反應,輕松馴養并形成親密關系。
C.盡管大象非常仁義、溫順,但如果人和象在叢林里迎頭相遇,且雙方都是猝不及防,或可能出現以命相搏的局面。
D.當大象與人類共生在同一片生態系統時,大象對人類會有正向反饋,如大象遷移可以改善人類生活的自然條件。
13.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龐大的大象是用足尖走路的,并且輕易可達到每小時30公里的奔跑速度,這不符合我們對大象的一般印象。
B.勞倫斯·安東尼感到“像是魔法”般,是因為大象天真聰慧地與人進行交流感應,并產生了溫暖而親切的聯系。
C.“版納”站立的時長達四十年,原因包括:沉浸在童年的創傷記憶里;牽掛孩子的安危;受體形及膝關節的影響。
D.作者借引《悲劇的誕生》,以批判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告誡人類必須消除邊界,構造充滿生命律動的詩意世界。
14.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例證補充在【甲】【乙】【丙】【丁】處的一項是( )
A.【甲】大象可以發出幾十種不同的鳴叫聲,即使是在雜亂不堪、相互干擾的聲波頻率中,大象也能準確區分方圓一公里內的上百同伴的差異。
B.【乙】有時,人類育象員會睡在小象身旁,當它們在夢囈中忽然喊叫的時候,育象員的安撫讓它們有了睡在母象身邊的感受,便能安然入睡。
C.【丙】在墨西哥,有位馴獸師退休后偶然出現在馴獸團,或是勾起了大象從前被尖棒、電棍毆打的痛苦記憶,它直接上前,一腳使其命喪黃泉。
D.【丁】由于大象們吃下去的各種植物種子大多不會被消化,于是吸引、滋養了大量的食蟲鳥類,隨著大象的糞便在象群行經的各處安家滋長。
15.求索小學到亞洲象生活館參觀游玩。為了讓學生在參觀游玩中增進對大象的認識,激發對自然的情感,現邀請你作為志愿者導游向學生們介紹大象。請結合原文相關內容列出要點。
_
_
_
_
16.本篇自然觀察筆記不僅具備科學素質,還富有文學表現力。請結合原文第三、四部分的相關內容,試從兩個不同角度簡要分析其“文學表現力”。
_
_
_
_
命題趨勢
真題詳解
知識速查清單
精選好題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库车县| 永顺县| 德钦县| 夏邑县| 白河县| 沁阳市| 鄂托克前旗| 汉源县| 资兴市| 清镇市| 鹤岗市| 永修县| 吉木萨尔县| 石渠县| 扶绥县| 青阳县| 汽车| 遂平县| 辛集市| 灌阳县| 万年县| 德阳市| 昆山市| 长葛市| 蒙山县| 遵义县| 广汉市| 阿瓦提县| 信阳市| 济南市| 普陀区| 崇明县| 台安县| 和田市| 荣昌县| 克什克腾旗| 锦州市| 通许县| 东方市| 息烽县| 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