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歡迎走進歷史課堂制作人:一蓑煙雨工作室學習目標123通過對種姓制度的分析,了解其對印度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了解佛教的創立和傳播,初步了解古代印度社會。(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通過觀察《古代印度示意圖》,了解印度河、恒河以及哈拉帕、摩亨佐·達羅、華氏城的地理位置,了解古代印度發展的基本線索。(時空觀念、歷史解釋)了解古代印度文明,體會人類文明的產生有多個源頭,認識到大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解釋、家國情懷)1.文明的起源——地理位置:古印度今天印度1、印度河流域屬于亞熱帶氣候,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點,但由于東北部高山山脈的影響,使氣候通常介于干燥與半干燥、熱帶與亞熱帶之間。氣候溫暖濕潤,一年分為四季。季風氣候,雨熱同期。2、河流(印度河和恒河),有充足的水源;定期泛濫,土壤肥沃,利于農作物生長。季風氣候 溫潤宜居大河泛濫 土地肥沃三面環海 一面環山古代印度不是一個國家概念,而是一個地理概念。它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印度的名稱起源于印度河,中國古代稱它為“身毒”或“天竺”,唐玄奘著《大唐西域記》中始譯為“印度”。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2、古印度文明的發展歷程:早期文明產生公元前23世紀公元前18世紀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都是城市遺址。從遺址看這兩座城市的建設都經過精心規劃。城市分為上城和下城兩部分:上城是政治中心,有高大的公共建筑;下城是住宅區和工商業活動區,街道筆直寬闊垂直交叉,街區整齊劃一,有完整的下水道系統。2、古印度文明的發展歷程:早期文明產生公元前23世紀公元前18世紀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是古代印度主要居民。雅利安一詞源于古波斯語 Aryan,意為“有信仰的人”。在印度古文獻《梨俱吠陀》中,意為“出身高貴的人”。雅利安人是指使用雅利安語(屬印歐語言)的人,不帶有任何種族的含義。歷史上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之一。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的逐步占有印度河、恒河流域,征服了該地區原有的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取代了印度原有文明。中亞的雅利安人入侵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2、古印度文明的發展歷程:早期文明產生公元前23世紀公元前18世紀公元前1500年中亞的雅利安人入侵公元前324年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基本統一印度孔雀王朝滅亡阿育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通過武力征伐擴大王朝的版圖,阿育王時代是孔雀王朝極盛時代。后來阿育王認識到依靠殺戮不能鞏固統治,必須征服人心,于是,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皈依佛教,從此戒除殺生。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3、古印度文明成就:P12相關史事 古代印度人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世界上廣泛應用的“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于印度,后經阿拉伯人傳播到世界各地。“阿拉伯數字”大象之國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貳·森嚴的種姓制度1、背景:雅利安人當白膚色的雅利安人跨進一塊陌生的土地時,其中一個最顯著的標志把他們與當地的人分開,就是膚色。……從這一基本點出發,新的征服者把所有的人劃分為兩部分:雅利安瓦爾那和達薩瓦爾那。(“瓦爾那”為“顏色”;“達薩”為“男女敵人” )—《永恒涅槃——古印度文明探秘》經過長期的斗爭,雅利安人憑借軍事上的優勢征服了土著人但是我人數少啊!要怎么鞏固我的統治呢?貳·森嚴的種姓制度2、內容:貳·森嚴的種姓制度排除在種姓制度之外:“不可接觸者”——賤民(第一等級)(第三等級)(第二等級)(第四等級)祭司貴族國王、武士、官吏農牧民、手工業者、商人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掌握神權,精神領袖把持國家軍事和行政大權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幾乎沒有權利,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2、內容:貳·森嚴的種姓制度根據材料,總結種姓制度的特點。材料1 各種姓的人都與自己的地位相應的傳統職業,并逐漸固定下來,父子世代相傳。材料2 不同種姓之間不能互相談話、走動、配婚。材料3 低賤種姓的人如果用身體的某一部分傷害了,就必須將那一部分肢體斬斷;而高級種姓人如果殺死一個首陀羅,僅用生出抵償。①等級世襲②等級森嚴③種姓內婚④貴賤分明實質:維護高級種姓統治的工具,是保護奴隸主特權的一種等級制度。3、種姓制度的特點:貳·森嚴的種姓制度4、種姓制度的影響:這種制度……讓印度社會保持了強大的穩定性,更給予了印度人極高的民族認同感,讓印度雖然歷經侵略和征服,卻依然保持印度特色。……甚至印度最后一個封建王朝——莫臥兒帝國長達幾百年的伊斯蘭教統治也沒有讓印度伊斯蘭化。——澎湃新聞《印度:種姓制度是如何阻礙印度發展的》(這種制度)扼殺了占人口大多數的低種姓人群的奮斗動力……由于經濟貧困、缺乏教育、眼界狹窄……很多低種姓百姓還是像他們的祖祖輩輩一樣,守在自己種田、屠宰、理發、掏糞的世襲崗位上等待“來世”。……當占社會大多數的底層沒有改變自己處境的動力時,社會怎能不缺乏生機與活力?——澎湃新聞《印度:種姓制度是如何阻礙印度發展的》積極影響:有利于維護奴隸主的統治及社會安定。消極影響:制造了種姓隔離、維護社會不公,激化了社會矛盾,對以后印度社會的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叁·佛教的創立和發展1、背景:公元前6世紀,印度進入列國時代。在不斷在各國通過擴大領土的戰爭中,剎帝利掌握實際的軍事力量,獲得政治地位,取代婆羅門種姓的權威。釋迦族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佛教“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心境。”——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釋迦牟尼畫像叁·佛教的創立和發展2、佛教的誕生:時間地點創始人教義公元前6世紀印度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①反對婆羅門特權,提出“眾生平等”②宣揚“忍耐順從”,得到國王和富人的支持獲得上層統治者支持獲得下層人民的支持早期佛教的實質:古代印度統治者維護統治的工具。叁·佛教的創立和發展3、佛教的傳播:佛教傳播路線圖作用:通過佛教的傳播,印度文化對周邊地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BC3世紀BC1世紀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傳入我國叁·佛教的創立和發展4、佛教與中國:玄奘取經敦煌莫高窟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中國古代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叁·佛教的創立和發展5、佛教的衰落:公元2世紀時,婆羅門教進行重建和改組,成為了新婆羅門教(即印度教),影響日益廣泛。公元11世紀,突厥人占領北印度,傳播伊斯蘭教。1193年突厥人帶兵侵占那爛陀寺,寺院和圖書館遭受嚴重破壞,大批那爛陀僧侶逃往西藏避難,標志著佛教在印度的消亡。那爛陀寺失去昔日的光輝,并漸漸被人遺忘,變成廢墟。課堂小結古代印度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產生小國——孔雀王朝(鼎盛時期)發源地:發展歷程:文明成就:阿拉伯數字等森嚴的種姓制度不可接觸者—賤民婆羅門剎帝利吠 舍首陀羅釋迦牟尼創立佛教BC6世紀眾生平等忍耐順從BC3世紀后向外傳播時間:教義:傳播:課堂訓練1.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羅門,凈行也,守道居貞,潔白其操;二曰剎帝利,王種也,爽世君臨,仁恕為志;三曰吠舍,商賈也,貿遷有無,逐利遠近;四曰首陀羅,農人也,肆力疇隴,勤身稼……”。該記載反映的是( )A.佛教的信徒等級 B.西歐封建等級制C.印度的種姓制度 D.阿拉伯文化成就2.古印度摩揭陀國王阿育王在印度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在位時,孔雀王朝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請問,按古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阿育王應該屬于哪一種姓?( )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 D.首陀羅CB課堂訓練3. 史詩是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最初形式之一。有部史詩主要描寫了婆羅多族兩支后裔之間為爭奪王位而進行的戰爭,反映了雅利安人的社會情況,堪稱一部歷史和文化的百科全書。該史詩產生于( )A.印度河流域 B.愛琴海文明C.尼羅河兩岸 D.美索不達米亞4.佛教產生于古印度,起初因宣揚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宣揚“眾生平等”,迎合了廣大貧苦百姓;后又因倡導“忍耐順從”,得到統治者的追捧。公元前3世紀后開始外傳,最終發展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佛教的教義 B.佛教產生的背景C.佛教形成的過程 D.佛教傳播的原因A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media1.mp4 第3課 古代印度(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