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目標與素養1.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通過分析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產生的歷史背景和過程,培養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的素養。 通過分析民族國家的特點,培養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的素養。2. 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通過分析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培養歷史解釋的素養;通過分析國際法原則的確立 和影響,培養時空觀念的素養;通過分析國際法的原則和外交制度建立的關系,培養家 國情懷的素養。3.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通過分析對比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法發展的不同背景和內容,培養時空觀念、歷史解 釋、史料實證的素養。情境與問題1.通過中世紀歐洲天主教勢力削弱的歷史資料,分析世俗權力的擴大對民族國家形成 的影響。2.通過歐洲封建專制國家的建立,分析以地域性為主的國家觀念對民族國家產生的影 響。3.通過分析基督教勢力的衰弱、民族認同、共同語言等因素的形成,分析民族國家形 成的基本條件。4. 通過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戰爭的影響,引導學生從國家觀念、共同的價值、歷史文 化、語言或體制等方面認識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特點。5.通過分析民族國家建立后各國的利益沖突,了解國際法產生的歷史背景和現實需要,認識國家主權觀念的初 步形成。6. 通過歐洲主權國家的對外交往活動,了解外交制度的產生,了解國際法和外交制度 在國家交往中產生的歷史作用。7.通過維也納體系的建立,認識外交制度的發展和國際法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8. 通過兩次世界大戰后建立起來的具有政治性的國際組織,認識當代外交制度的成熟 和國際法在國際社會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過程與方法1.對于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可以采用小組討論法、史料分析法教學,在討論、 研讀史料中掌握民族國家形成的原因和過程。2.對于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可以采取匯報交流、專題研討等方式,幫助 學生梳理國際法和外交制度的形成過程。3.對于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可以采取圖表對比的方式了解兩次世界大戰后國際法的 變化和影響。重點1. 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2. 國際法和外交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3.近代國際法和外交制度的發展。難點1. 影響國際法的主要因素。2. 國際法在當今世界外交活動中的作用。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師:“在中世紀的西歐,假如你詢問一個人的身份,他會首先告訴你他是基督徒,其次 是某個地區的居民,比如盧瓦爾河谷人、勃艮第人或倫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蘭人、 法蘭西人、德意志人。”為什么中世紀的歐洲會有這樣的回答呢 一、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1. 認識民族國家 多媒體出示材料:材料一 在人類的前近代史上,國家曾經有著多樣的形態,許多形態曾經存在幾百年甚 至上千年的時間。在這些國家形態中,有的一開始就是由特定的某個族群所構成的;有 的國家起初雖然由比較同質的族群所構成,但在后來的征服或被征服過程中,或導致了 某一族群對其他族群的統治,或實現了某種程度的族群融合。但是,在前近代史上,無 論是由同質族群所構成的國家,還是實現了某種族群融合的國家,都不被人們稱為“民 族國家”。材料二按照《布萊克威爾政治學百科全書》的解釋,民族國家 (Nation State)是“兩 種不同的結構和原則的熔合,一種是政治的和領土的,另一種是歷史的和文化的。“國 家′這一要素在此是指現代理性國家,它形成于西方現代初期,是一種自立于其他制度 之外的、獨特的、集權的社會制度,并且在已經界定和得到承認的領土內,擁有強制和 獲取的壟斷權力。民族,可以界定為一種名義上的人類共同體,它有著一個共同的祖先、 歷史傳統和劃一的大眾文化的神話,擁有一塊緬土,所有成員都有勞動分工和法定權利, 其中包括種族文化(種族民族主義)因素和現代“公民'特征。”因此, 一個嚴格意義 上的“民族國家”應該是“國家的領土和制度由一個唯一的、具有同種文化的、在種族 方面可定義為民族的成員所掌握的國家。”師:(1)國家和民族國家是不是相同的概念 (2)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民族觀。材料民族是指構成一個民族所應具備的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心 理素質這四個基本特征。每一個基本特征都具有特定的內容,他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 互依軸、相互制約的。由于歷史的、現實的和民族自身形成發展中的原因,各種特征具 體在每個民族中的表現程度是不同的。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語言文字、風 俗習慣、心理素質等方面的特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自然 環境和生活條件的改變而不斷變化。(3)構成民族國家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4)想一想,古代希臘、羅馬、中世紀的歐洲是不是民族國家 生:(1)民族國家是一個歷史概念,前近代史并沒有民族國家。(2)民族國家是民族和國家主權的密切結合而形成的共同體。(3)簡單說就是“國家+民族”。(4)不是。2.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 多媒體出示材料:材料一“民族”這個詞指的是一種在19世紀開始明顯起來的群體類型。在不同的歷史 時代、不同的歷史地域,個人首先是與家庭聯系起來,之后是與族群、城市、地區和宗教信仰相聯系。19世紀,歐洲人普遍認同了他們稱之為“民族”的實體。一個民族的 成員都認為自己出生于一個獨一無二的團體中,在這個團體中,人們使用相同的語言, 遵守共同體的風俗習慣,繼承共同的文化遺產,擁有共同的理念,分享共同的歷史。材料二近代出現的民族國家是指兩個獨立自主的政治實體。與傳統的帝國或王國不同, 民族國家成員效忠的對象乃是有共同認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體制,認同感的 來源可以是傳統的歷史、文化、語言或新創的政體。因此從一個民族構成政體,或者由 數個民族經司-共享的政體構成的國族,都是民族國家的可能結合式,其基本特征包括 民族獨立和民族統一,中央集權小、主權人民化、國民文化的同質性、統一的民族市場, 等。師,結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1)西歐的宗教改革運動有什么影響 (2)英國頒布《至尊法案》的意義是什么 (3)近代歐洲的封建專制制度有什么特點 (4)英語和法語是怎樣成為官方語言的 (5)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對民族國家的形成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生:(1)宗教改革運動,沉重打擊了教會勢力,強化了各國的世俗權力,國家和民族認 同觀念日益顯現。(2)1534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授意議會通過《至尊法案》,宜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 首腦,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國王的專制統治。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法國王權達 到頂峰。歐洲國家紛紛成為專制王權國家。(3)這一時期,國家的版圖常常因為國王的婚姻或繼承關系發生改變。(4)早在13世紀,以倫敦方言為基礎形成的英語就出現在英國官方文件中,英語開始 成為英國人廣泛使用的語言。16世紀,法國國王簽署敕令,規定法國的法律文件必須 用以巴黎方言為主形成的法語撰寫,法語成為法國的官方語言。(5)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戰爭,不僅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還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 識的覺醒。個人對國家的忠誠越來越超過對國王和宗教的忠誠,國家在人們的意識中越 來越重要。歐洲各專制王權國家逐漸變為具有獨立主權的民族國家。二、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1. 國際法的形成 多媒體出示材料:材料一國際法是國家在國際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協調國家意志的,并由國家單獨或集 體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總和。國際法是與國內法相對應的一個法律體系, 調整的是國家之間的關系,因此又被稱為國際公法。近代國際法的奠基人是格勞秀斯, 而1648年歐洲30年混戰的結束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締結標志著近代國際法的開 始。國際法的主要來源是國際條約與國際習慣。此外,還包括司法判例、國際組織的決 議、著名法學家的著作等。材料二1618-1648年的30年戰爭使歐洲陷入可怕的廝殺而被撕裂。正是在這樣新舊交 替的激蕩時代,格勞秀斯(1583-1645年)撰寫了“法學三步曲”:《論捕獲法》《海洋自 由論》和1625年出版的《戰爭與和平法》三卷集。1648年10月,歐洲各國簽訂《威 斯特伐利亞和約》,開創了運用國際法規范來調整國際關系的局面,并象征著首個現代 國際體系-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正式建立。《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中的一些基本原則,例如,與會各國,不論宗教信仰、政體、國家大小都一律視為具有獨立、平等的主權 地位等,都體現了格勞秀斯的法律思想。師:結合材料,分析國際法形成的背景和過程,師:(1)王權國家的出現對人們的思想意識有什么影響 生:國家主權意識增強。 (2)王權國家的出現對國家之間的關系有什么影明 生,各國都強調各自的利益。 (3)《戰爭與和平法》提出了哪些基本觀點 生:如主權平等。生:背景:隨著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各國都強兩囚家利益至上,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 加劇。人們希望通過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來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減少武力沖突。過程:(1)國際法原則的提出:荷蘭人格勞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戰爭與和平法》 一 書中提出君主應該制定條約并接受約束,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奠定了國際 法的基礎。(2)國際法原則的確認:1648年,交戰各方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結束 了歐洲的混戰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3)國際法原則的運用: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 立等原則,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 的先例,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 則。2. 近代外交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師:閱讀教材內容,思考回答:(1)近代外交制度是怎樣逐步建立起來的 (2)外交制度和國際法的形成有什么積極作用 (3)維也納體系是怎樣建立起來的,有什么歷史影響 生:(1)17世紀時,歐洲國家的君主們不再滿足僅僅派遣臨時使者與他國保持聯系, 而是派遣常駐外交使節和外交使團。在此基礎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起來。(2)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國際法的形成為國際關系確立了一些規則,為用和平方式解決 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減少戰爭行為開辟了新的途徑。(3)體系建立:1815年,歐洲各國在維也納會議及此后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建立起以 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的國際關系體系,即維也納體系。體系影響:在維也納體系下,外交制度進一步發展,國際法的應用范圍也逐漸從歐洲擴 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許多地方。另外,各國之間還簽訂了許多國際公約,制定了一系 列戰爭法規,試圖和平解決國際爭端。但是,西方各國在國際法應用中實行雙重標準, 為了謀取利益經常違反國際法,導致國際沖突不斷,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三、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1.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法 師:閱讀教材內容,思考回答:(1)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際法的發展有哪些表現 (2)每一次的界大廢所,形成了刀花的血方體態下寶怎樣評價這個體瓜 坐:(1)蘇般田出了不差外不原份的步現,應右母原應爭為反人類理、為國際法開即了 新的反票負22,(2)戰雅國建立了凡爾賽一華吸吸休系,成立了四刃上第一個由主權因家與加的政治 性園際組織-國壞存図。但是,國際聯盟被英國和達國控財,天因始咚不足因聯成員, 蘇聯加入很晚,國聯缺乏普退性和權成性,它成定了形成決僅的“全體一致”原則,使 之愈以履行初止應爭、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責任.(3)1928年8月,關、法等國簽訂了(戰公約),宜占締約各國在它們的相互關系中 廢有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決國際爭細。但是,公約并未直正得到實行。2 .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法 師:閱讀教材內容,思考回答:(1)《聯合國憲章》確立了哪些宗旨和原則 (2)除《聯合國憲章》的制定外,二戰后國際法有了哪些發展 (3)怎樣認識國際法在國際社會中所發揮的作用 生:(1)憲章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并賦予安理會制裁的權力, 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 2 )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的民族國家紛紛獨立,各類國際組織數量激增,推動了國 際法的發展。在此期間,國際法的領域大大擴展,在裁軍、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擴散、 人權、環境、海洋、外層空間等方面,頒布了一系列具有國際法性質的公約或宣言,對 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3)國際法的實施仍然有很多局限性。一些大國為了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國際條約, 甚至不經聯合國授權就進行制裁或發動戰爭,嚴重威脅著世界和平。本課教學內容有兩條主線,一條是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另一條是近代外交制度和 國際法的形成和發展。相關事件歷史時空跨度大,有一定難度。對此,在教學中首先采 取了背景分析的策略,例如,在學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時,把形成原因的分析作 為重點,通過分析宗教勢力衰落、世俗權力加強、封建專制國家建立、民族國家意識的 形成等一系列因素,使學生對民族國家形成的背景有了比較清晰的印象,再加上對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重大實踐的介紹,學生對近代西方 民族國家的形成有了整體把握。在學國際法的發展和外交制度的形成時,注重分 析與民族國家形成之間的關系,注重從國家利益、國家主權等角度,認識國際法的形成 和外交制度的由來。對教材的處理實現了教材兩條主線內容的統一,清楚地理順了歷史 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備課資料1. 法蘭西民族的形成法蘭西民族的先民主要是古代的凱爾特人部落。他們于公元前4世紀來到今法國地域, 排擠或同化了利古爾人,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羅馬人把他們稱作高盧人。公元51年, 整個高盧為羅馬帝國所征服。羅馬帝國統治時期,是法蘭西民族形成過程中的重要階段, 開始了羅馬化過程。到5世紀羅馬帝國崩潰時,高盧人與羅馬移民已共同形成羅馬化的 高盧人,又稱高盧羅馬人,他們是構成法蘭西民族的基礎。5世紀,隨著羅馬帝國的衰 落,大批日耳曼部落入侵,是法蘭西民族形成過程中的又一個重要階段。薩利安法蘭克 人部落在酋長克洛維率領下,聯合其他部落于481年建立法蘭克王國。克洛維在羅馬教 會的支持下,不斷擴大疆域,到6世紀中期,已包括高盧全境和萊茵河以東日耳曼人的 本土,成為歐洲最大的日耳曼人國家,843年查理曼大帝國分裂,萊茵河以西的法語地 區成為西法蘭克王國,并開始被稱作法蘭西。法國大革命是法蘭西現代民族最終形成的 階段。革命的過程促進了民族的統一。2.開羅會議1943年6月,美、英、中三國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同年,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形 勢都出現了轉折。為了加強盟國間的軍事合作,并就戰后安排問題進行協商,美國總統 羅斯福提議舉行首腦會晤。由于蘇聯尚未參加對日作淺,蔣介石認為不便由中蘇首腦同 席會晤。于是,羅斯福、丘吉爾和蔣介石三首腦便先在開羅舉行會議,討論反攻緬間問題、中國問題、戰后處置日本問題和亞洲各被壓迫民車等問題。開羅會議通過的宣言經 蘇聯同意后于12月13在重慶、華盛頓和倫敦同時發表。《開羅宣言》宣布:三:盟國 進行戰爭的目的在于制止及懲罰日本的侵略,三國不為自身圖利,亦無拓展領土的意圖。 宣言稱三國軍事員對于今后的對日作戰計劃已獲得一致意見。事實上會議期間,由于英 國不愿意及時投入緬甸的兩棲作戰,沒能形成實際的作戰決定。宣盲提出三國之宗旨在 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奪得的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在 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日本亦將 被逐出于其以暴力或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中國領導人參加盟國首腦會議一事表明中 國國際地位的上升。3.海牙國際法庭1945年的《國際法院規約》是以1920年《國際常設法院規約》為基礎起草的,是《聯 合國憲章》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國際法院于1946年4月3日宣布正式成立。同年制 定的《國際法院規則》經過了1972年和1978年兩次修改。海牙國際法庭由15名法官組成。法官候選人需要在聯合國安理會和聯合國大會分別獲 得絕對多數贊成票才能當選,每屆任期9年,每三年改選1/3,以保持工作的連續性。 全體法官以無記名投票方式推舉院長,院長每屆任期三年。法官是國際法院的靈魂,他 們人數雖少,但也要考慮到地區均衡,15名法官必須全部來自不同的國家,必須代表 世界各大文化與各主要法系。其名額分配辦法與安理會席位分配一致,尤其是照顧到世 界各大文化和主要法系。據此原則,亞洲3名,非洲3名,拉美2名,西歐、北美、大 洋洲5名,東歐2名。按照《國際法院規約》規定,當選國際法院法官,必須是品格高尚并在本國具有最高司 法職位的任命資格或公認的國際法專家。在程序上,國際法院法官由聯合國大會和安理 會選舉產生,而且都要獲得絕對多數,所以往往數次投票才能成功。由于世界矚目的位 置,除了聯合國安理會和聯合國大會選舉之外,不能有哪個國家在國際法院中自動擁有 一席之地。但作為特權,五個常任理事國可一直有人擔任法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