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1學習伴我成長課文教學分析教材分析本課是三年級第一單元“快樂學習”中的第一課,也是學生升入小學中年段后的第一課,是依據《義務教育品德于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我們的學校生活”中如下條文:“珍惜時間、學會合理安排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不抄襲、不作弊。”而設置的。本課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是一個綜合概念,體現的是一種綜合學習觀。人需要不斷地學習,學習途徑不僅包括學校的各項學習活動,還有家庭、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學習活動。學習的內容不僅有知識性的,而且有能力和道德品質方面的。通過本課學習引導學生體會學習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懂得學習是每個人成長的需要,在生活中學習無處不再,用一種心的學習觀引導學生,讓學生懂得學習途徑和學習內容的多樣性和廣泛性,明白生活處處皆學習。學情分析三年級的小學生經過低年段兩年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些學習經驗,并形成了一些好的學習習慣,這為進一步提升學習能力提供了條件。但是,升入三年級的學生面臨著新的挑戰,隨著課程內容的加深,學習任務的加重,學習難度的加大,學習煩惱和學習困難也相應地增加。作為三年級的學生,對于“學習”的理解比較狹隘,對于學習的途徑不明確,不能正確認識學習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近代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指出,這一階段的小學生處于具體運算階段。這是思維發展最艱難的一個階段,孩子們剛剛有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發展的過程也不平衡。這一時期若不注意引導,有的孩子可能會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甚至厭學,這就是為什么此階段學生的學習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現象。教學目標知道人的成長離不開學習,每個人都是在學習中成長起來的。懂得學習不只是局限在課堂中,還有多種途徑和多方面的內容。懂得學習無止境,人應該不斷地學習,初步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體驗并建立“玩”中學、“做”中學的新學習觀。課時安排本課教學安排兩課時。本課由兩個話題組成,第一課時為第一板塊的話題“成長離不開學習”,第二課時為第二個板塊的話題“處處可學習”。兩個板塊之間有先后的邏輯關系,先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的不可中斷性,再認識學習的空間、學習途徑和學習內容的豐富性。課時教學設計(第1課時)一、教學目標通過才藝展示、成長小故事等,懂得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了解“大學習”觀;通過調查訪問、問題思考,知道人的成長要不斷地學習,建立“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觀。引導小組討論,學習合作、交流、傾聽、評價的本領。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懂得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難點)建立終身學習觀,并在成長過程中踐行。三、教學準備教師:PPT、樹葉卡片、一棵成長樹學生:個人才藝展示,搜集成長小故事;完成“小調查”;搜集一句勉勵自己學習的名人名言。四、教學過程(一)觀看成長小視頻,引入學習的話題1.播放小視頻,說一說:視頻中的“我”學會了什么?是怎么學會的?2.引入話題:從出生到現在,我們已經有了很多本領。這些本領都是天生就有的嗎?3.聚焦話題,板書“學習”。(二)分享“學習”成果,知曉學習伴成長1.從一年級到現在,我們在學習中學到了哪些本領呢?(板書貼:學習本領)(1)指個別學生說(2)小組交流,出示要求:①展示的組員要自信、大方,聲音讓組員都聽到;②觀看的組員要安靜傾聽;③組員展示結束要給予鼓勵;④推薦一位組員展示,說清楚推薦的理由。(設計說明:引導學生學習小組合作、傾聽、評價等本領)各組長匯報組員交流情況各小組展示,相機點評。2.同學們,一二年級中你們除了學會了這些本領,還學到了什么呢?(1)指學生說,點評:你們在小組活動中學會了傾聽、交流、合作,這些都是好習慣,還有其它好習慣嗎?(板書:學好習慣)(2)播放視頻——小男孩過馬路給停車讓行的司機鞠躬。①視頻中的小男孩學到了什么?(板書:學習禮儀)②你們學到的禮儀有哪些呢?辯論明理:從出生到現在,我們已經有了很多本領。這些本領都是天生就有的嗎?(1)觀點確定:天生就有為正方,不是天生就有為反方。(說明:此環節比較開放,學生中可能會有正反方。如果學生都是正方,那么教師為反方,開展辯論。)辯論:要求表達完整,要舉事例。小結:我們在不斷的長大,每天都在不斷的學習,無時不刻都在學本領、禮儀、好習慣、好方法越來越多。學習陪伴著我們長大。(完整課題:伴我成長)(過渡語:那么,是不是只有我們小孩子需要學習呢?)交流“調查”結果,明白學習到終生小組交流、展示:知曉小組合作的要求,及時表揚學有所得的學生;各小組根據要求交流課前調查,并匯總各小組展示,點評:今天你們在課堂上又學會了一項本領,會將大家的調查匯總到一起,這又是一個好本領。播放視頻,補充: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為了工作的專業水平越來越高、為了豐富平時的生活并陶冶情操、為了更好的陪伴孩子成長,我們做大人的在工作中、生活中也在不斷地學習。通過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見識、增強自己的體質健康、快樂自己的生活。小結:同學們,我們把目光聚焦到黑板上的板書(小時候、成長中、成年后),你們有什么新的發現?學生發現總結:我們的學習,不是僅僅出生到學生時代,當我們工作時、退休后,還是在不斷地學習。只要你做個有心人,你會發現每一天都在學習,每一次的學習都會有收獲。很多人用“活到老、學到老”激勵自己不斷學習。(板書貼)。展示“學習”名言,督促學習不間斷1.你還想學習什么?2.你會用怎樣的名人名言來激勵自己呢?讓我們將勉勵自己不斷學習的名人名言與大家分享,并貼到我們的小樹上,讓它成為一棵“激勵樹”,激勵我們愛學習、不斷學習!板書設計1.學習伴我成長活到老,學到老。小時候→成長中→成年→年老時學習本領、學習禮儀、學好習慣、學習知識……教學設計說明本課時教學設計分為四個板塊,分別是“觀看視頻”、“分享成果”、“交流調查”、“展示名言”。這四個板塊僅僅圍繞學生的生活展開教學,體驗了以教材為基點,以學情為核心,有所開拓與創新的教學設計理念。以“學生的生活”為中心,觀看的視頻來源于學生,分享的成果是現實的學生,交流調查是學生的體驗,展示名言是學生的積累與自我勉勵,在教學設計中展現了“經緯線”,“經線”是通過幾個板塊的活動組織,呈現出成長的一條以出生為起點,延伸到現在,還面向未來的射線狀;“緯線”以課堂為中心向兩端折射的直線,一頭引導學生回顧以往的生活,感知成長需要不間斷學習,一頭引導學生展望未來的生活,感悟人的一生是離不開學習的。教學中,設計一棵“激勵樹”,即調動課堂的教學氛圍,又是強化學生的“不間斷學習”的觀念。(第2課時)一、教學目標通過討論交流,懂得學習不只是局限于課堂,還有多種途徑和方法;通過學習一項技能,引導學生注重“做”中學;初步感知學習空間要向生活的全領域、全空間拓展。二、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懂得學習不只是局限于課堂,還有多種途徑和方法。(難點)建立生活處處是學習的新學習觀,并踐行“做”中學、“玩”中學。三、教學準備教師:PPT學生:完成“小調查”、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呈現“做”中學的過程和收獲。四、教學過程(一)觀看“學習樂”,探“學”之途徑1.大家的學習本領制作成了視頻,大家看!(視頻展示學生各自的才藝、技能等)2.看完視頻,談發現或提疑問。(都是校外學習,都是一直堅持著學習。)3.引導探索“學習”途徑。(1)我們除了在學校里學習之外,我們還在哪里學呢?①學生個別交流②教師補充學習途徑:故事補充、視頻補充(2)小結與過渡:同學們,學習無處不在,我們處處可學習(板書貼),校園內課堂上的學習、參觀科技館中我們在學習、與人相處中在學習、從書本上學習、從觀察中學習等等。有人說“玩耍也是很重要的學習”,你贊成嗎?(二)辨析“玩中學”,知“玩”中真學1.小小情景辯論:小A是不是在學習?(1)觀看情景劇:小A玩得真嗨,媽媽叫他去做作業。小A 說他也是在學習。可是媽媽說他不是在學習(2)各自獨立思考并判斷,然后分組辯論。(3)出示辯論要求:先表述“我覺得玩耍是學習”(或不是學習),再舉例,用事例來證明,最后總結“所以說玩耍是學習(或不是學習)”。(4)辯論過程(5)小結:正如辯論中大家所說的,是不是學習要看玩耍的時候有沒有收獲,有收獲就是學習。(6)回憶一下你曾經的哪些玩耍對你來說是很重要的學習途徑呢?2.剛才的辯論中,你們有收獲嗎?(1)指學生說收獲(2)教師小結:比賽中也是學習,剛才你們學習了如何辯論,學習了思考后再做結論。我們用經歷證明了處處可學習,學習在處處(板書貼)3.當玩耍不是簡單的嬉鬧,就有可能玩出大名堂呢!(播放玩出名堂的故事)過渡語:有心玩,有創意的玩,往往能玩出一個大名堂。展示“做中學”,明“做”中怎學今天,我們在課堂也來玩一玩,一張紙的創意玩法。用一張紙來玩,你會怎么玩?(讓學生思考、交流)根據大家說的,我們可以用一張紙來做一樣小制作。做一個小籃子,大家會嗎?(如果有學生會,讓學生展示,教師拍成視頻用于下一步教學,如果都不會播放教學視頻)學生折小籃子活動展評小籃子,講述自己的收獲及小籃子的創意用法。引導回顧:剛才我們做了一件什么事?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說聽聽有一個小朋友做完小籃子的感受你們的想法和他一樣嗎?總結:做一件事讓我們學會思考、學會記錄、學會面對失敗、學會去請教等等,如果今天把你制作過程寫下來,不知不覺你還學會了寫一篇寫小制作的小作文了呢!總結“處處學”,懂“學”因有心讓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獲教師總結: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不僅要注重課堂學習,更要重視課外的學習。我們從小要注重“做”中學,“玩”中注意有心學。板書設計學習伴我成長看書交往處處可學習 參觀 “做”中學 “玩”中學玩耍做事六、教學設計說明1.品德走向生活,建立生活處處是學習的理念,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去學習。2.品德重在體驗,以“回憶”、“辨析”、“活動”等環節串聯課堂學習的過程,讓活動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在體驗中去感知、感想、感悟。3.運用小組合作的課堂模式,讓學生感受,除知識學習之外“課堂學習形式”也是一種學習的體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