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生物 年級 高二 學期 秋季課題 體液調節與神經調節的關系教科書 書 名:人教版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學目標通過體驗探究,說明進入寒冷環境中散熱量變化及機理,基于穩態平衡觀,修正并拓展建構體溫調節模型。 通過對體溫調節方式的分析,說明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方式不同特點的原因,歸納比較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 通過對體溫調節、水平衡調節模型、呼吸運動調節模型、血糖平衡調節模型的分析,說明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如何配合來維持穩態。 通過了解奧運會中運動員的內環境指標變化機制,認同并發展健康、積極的運動習慣。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通過對體溫調節方式的分析,說明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方式不同特點的原因,歸納比較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 2.通過對體溫調節、水平衡調節模型、呼吸運動調節模型、血糖平衡調節模型的分析,說明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如何配合來維持穩態。教學難點: 1. 通過體驗探究,說明進入寒冷環境中散熱量變化及機理,基于穩態平衡觀,修正并拓展建構體溫調節模型。教學過程教學分析 在本單元,學生已學習3個課時,對內分泌系統、體液調節的機制和特點已有初步了解。在前一單元中,學生已學習相關神經調節的特點。因此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聯系之前所學的神經調節、體液調節知識點,進行遷移應用,解釋體溫調節、水鹽平衡調節等生命現象,掌握神經-體液調節的規律,與神經調節的區別和聯系,從而建構重要概念1.4內分泌系統產生的多種類型的激素,通過體液傳送而發揮作用,實現機體穩態。 二、教學目標 通過體驗探究,說明進入寒冷環境中散熱量變化及機理,基于穩態平衡觀,修正并拓展建構體溫調節模型。 通過對體溫調節方式的分析,說明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方式不同特點的原因,歸納比較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 通過對體溫調節、水平衡調節模型、呼吸運動調節模型、血糖平衡調節模型的分析,說明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如何配合來維持穩態。 通過了解奧運會中運動員的內環境指標變化機制,認同并發展健康、積極的運動習 三、學業質量水平與評價 運用圖示、模型等方法,表征并闡釋內環境為機體細胞提供適宜生存環境必要的物質、神經和體液調節的關系;(生命觀念二級水平,科學思維二級水平) 結合特殊情境,分析闡釋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作用對內外環境的變化做出反應,以維持內環境的穩態;(生命觀念三級水平) 評估多種生活方案,認同并采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社會責任二級水平) 四、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教師利用學生喜歡的冬奧會中的滑雪運動作為單元境脈,圍繞冰雪運動上運動員表現,貫穿整個課堂。聯系前一章、前一節知識,并于學生生成問題、解決問題中進行意義學習。對于體溫調節這一重難點,通過體驗活動、直觀感受,層層遞進地建構概念模型、數學模型,難度逐漸加深,遷移應用能力逐漸增強,不斷生成階段性評價。建構三個具體的概念模型時,舉例比較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并歸納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加深認識生命活動需要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共同協作來維持穩態。教學思路如下: 五、教學準備 教學用具:紅外測溫儀、體溫計、冰冷飲、小風扇 任務單:準備教學過程中需要建構的體溫調節模型、產熱量散熱量變化的數學模型、水鹽平衡調節模型。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疑引思 同學們好,期待已久的杭州亞運會即將開幕,不久前北京冬奧會也還歷歷在目。這些為國爭光的運動健將們在炎熱和寒冷的環境中克服困難,艱苦訓練,令人敬佩。在炎熱和寒冷環境中運動,穩態中有哪些指標會發生改變呢? 生答1:寒冷使得體溫下降,酶活性下降,降低機體代謝水平。 生答2:運動會出汗,水分無機鹽會減少。 生答3:呼吸、心跳加快。 設計意圖:通過社會熱點和問題引導,讓學生聚焦本節課的重要任務,運用體液調節知識解釋生活常識問題?;谧罱l展區理論,聯系前后知識點,針對學生的多維度回答,通過認知沖突、問題驅動一一解決學生的認知誤區。 (二)生成問題,明晰概念 教師說明:呼吸心跳加快是個體行為指標,并不是穩態的生理指標。主要是因為運動中細胞呼吸產生二氧化碳增多,血氧濃度低。較高CO2濃度刺激相關感受器,通過神經系統促進呼吸,降低二氧化碳濃度,提高血中氧氣濃度。維持心腦器官的氧氣濃度。建構模型如圖1。 圖1 二氧化碳對呼吸運動的調節概念模型 教師啟發:根據模型,我們可以知道促進呼吸運動的化學物質為二氧化碳,刺激自主神經加快呼吸。它是一種氣體分子,人體中還有其他非激素類化學物質也通過體液運送來調節生命活動,它們和激素調節共稱為體液調節。那么體液調節和神經調節有何區別呢?它們是相互獨立的嗎? 設計意圖:通過辨析穩態的理化性質,解決課堂生成問題。通過辨認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反射弧,明晰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作用途徑的區別,生成體液調節概念。 (三)體驗驅動,建構模型 我們通過活動來探究。我們用準備好的工具進行短暫地模擬體驗,進入寒冷環境后,皮膚溫度和體溫會有什么變化呢?實驗步驟為:先前測手臂外側溫度和體溫。然后將冷飲放置于手臂外側10秒,用紅外測溫儀測量手臂外側的皮膚溫度,用體溫計測量體溫,記錄數據后,再用風扇吹該手臂外側區域10秒,測皮膚溫度和體溫,在觀察該區域的形態變化。請同學們按下暫停鍵完成活動記錄數據。 【體驗活動】學生暫停視頻,觸摸冷飲、吹風,并記錄手掌體表溫度變化。 學生總結:寒冷環境下,觸摸冷飲導致傳導散熱增加,小風扇吹風導致對流、蒸發散熱量加大,導致體表溫度有所下降。且蒸發散熱更多,后一步驟體表溫度下降更多。 老師提問:請同學們分析實驗結果,首先思考任務單和PPT中的4個問題。 老師總結:皮膚是主要的散熱器官,散熱方式有通過觸摸傳導散熱、空氣對流散熱和紅外輻射散熱,溫差越大,這些散熱量就越多。皮膚還有汗腺,會分泌汗液引起有效的蒸發散熱。由于觸碰冷飲導致熱傳導散熱增加,后10秒中,風扇引起的空氣對流和手臂上的水分蒸發導致散熱更多。局部皮膚溫度產熱小于散熱,溫度下降。但為什么體溫保持相對恒定呢?那是因為人體還有內臟、腦器官代謝產熱,如果你剛運動完,主要產熱器官就是骨骼肌,個體溫度散熱量等于產熱,所以你的核心體溫是穩定的。 但皮下脂肪層薄的同學在實驗中會感覺到很冷,還會發現實驗區域的皮膚會沒有血色,汗毛聳立。那是因為皮膚上有冷覺感受器,感受到冷的變化后,通過神經調節,迅速啟動減少散熱的機制,皮膚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減少散熱,從而皮膚沒有血色。還會引起立毛肌收縮,汗毛直立。皮膚中不僅有冷覺感受器還有熱覺感受器,溫度感受器還分布于內臟、下丘腦器官中。 老師啟發:接下來我們思考這兩個問題,并拿出任務單來建構體溫調節模型吧。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該反射弧的神經中樞位于下丘腦。我們可以畫出這樣的模型。當寒冷刺激冷覺感受器時,通過傳入神經傳達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通過傳出神經控制皮膚血管收縮,汗腺分泌減少等措施來減少散熱。但皮膚血管持久性收縮,會造成組織損傷,比如凍瘡。所以機體還有其他措施來維持體溫恒定。傳出神經還可控制骨骼肌戰栗、腎上腺髓質、甲狀腺分泌相應激素,促進組織細胞代謝來增加產熱,同時甲狀腺還受到下丘腦、垂體的分級調節。 學生構建模型如圖: 圖3 寒冷環境時的體溫調節模型(下劃線是讓學生填寫部分) 設計意圖:通過體驗活動,對不同散熱方式有感性認知和辨析,并通過實驗數據,得出蒸發散熱更有效,并且通過小實驗將產熱量、散熱量與體溫變化之間建立聯系。通過建構體溫調節模型,更有條理地歸納、總結進入寒冷環境時的體溫下降引起的體溫調節方式和產熱量、散熱量變化,并建構數學模型,通過展示說明進行生生評價和師生評價。 (四)研析模型,辨析概念 根據模型,提出四個問題:①哪些環節屬于神經調節?②說明哪些環節發生迅速但范圍局限、作用短暫?為什么?③哪些環節作用更緩慢但范圍廣泛,作用持久?為什么?④歸納比較體液調節和神經調節 根據反射弧結構,我們可以畫出神經調節的范圍,其余為體液調節范圍,由于神經傳導速度很快,這些行為會快速發生,反射弧結構精準,但作用局限,神經遞質作用完后,立即失活或回收,因此作用時間短暫。而激素需要通過體液運送到靶細胞,因此發揮作用較慢。但作用于全身靶細胞,范圍廣泛,并且激素含量穩定分泌,血液中含量較穩定,因此作用時間更久。我們可以發現它們作用途徑不同導致它們的特點不同,彼此優勢互補。 設計意圖:對體溫調節模型進行分析,通過問題串思考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地區別,更好理解體液調節與神經調節共同配合、相互協作的意義,并通過腎上腺是神經調節的一個環節,具體說明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之間的關系。 (五)學以致用,建構模型 教師提問:基于上述體溫調節的學習,你是否可以學以致用呢?請你在任務單上畫出人體進入寒冷環境后,產熱量和散熱量的變化趨勢。 學生活動。建構模型 教師總結:進入寒冷環境,散熱增加,通過體溫調節,散熱量有所減小、產熱量增大,從而達到新的動態平衡維持體溫。你做對了嗎? (六)觀察比較,拓展模型 教師啟發:那么在炎熱環境中運動,身上會有哪些體溫調節機制來維持體溫呢? 學生觀看視頻,一邊思考這三個問題。 教師總結:第一個問題,熱覺感受器接受刺激后,通過神經調節導致汗腺分泌。第二個,炎熱環境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位于下丘腦。第三個,為了不減少細胞基礎代謝的產熱量,體溫調節主要控制散熱量,通過神經調節,汗腺分泌汗液、皮膚血管舒張來有效增加散熱。 學生觀察比較,拓展建構體溫調節模型。 教師總結,炎熱通過熱覺感受器,還會減少分泌甲狀腺激素和腎上腺素,從而減少產熱。如果你還覺得熱,機智的你還會打開風扇等行為性調節來增加散熱。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驅動、活動探究,加深對產熱量和散熱量的變化以及紅外輻射散熱方式的理解。通過課堂中直接生成地實驗數據和圖像,讓學生深刻體會并直接得出安靜狀態與運動狀態下產熱方式的區別。 (六)再構模型,遷移應用 教師提問:出汗是人體在炎熱環境中最有效的散熱途徑,但是出汗會使血液丟失大量水分和鈉鹽,引起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那么機體該如何恢復這些物質含量呢? 學生回答,并建構模型。 教師總結,人體補充水主要通過飲水,排出水主要通過尿液,那如果我們喝水少了、排汗多了,機體為了保持水分,會通過生理性調節來減少排尿,那如何調節呢?同學們是否想到之前學習的抗利尿激素?它可以促進腎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由下丘腦合成,神經垂體釋放。那么下丘腦如何調節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呢?當細胞外液滲透壓增大,會刺激下丘腦中的滲透壓感受器引起下丘腦的調節中樞興奮,通過刺激神經垂體,釋放抗利尿激素,促進腎集合管重吸收水?;謴图毎庖簼B透壓。但減少尿量不利于代謝廢物排出,長時間會引起腎炎,所以當你覺得渴了,機體會通過行為性調節來補充水,迅速恢復滲透壓。 但如果長時間運動出汗,使得細胞外液大量減少,血鈉含量過低,促進腎上腺皮質分泌醛固酮,增加鈉離子的重吸收,恢復血鈉。 (七)應用模型,歸納比較 我們來總結下今天學習的水平衡調節模型、體溫調節模型、呼吸運動調節模型,聯系之前建構的血糖平衡調節模型,這些生命活動的調節都具有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不難發現,它們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工作,那如何協作呢?請大家快速思考這3個問題。 學生思考問題串。 教師總結:這些內分泌腺體屬于反射弧中的效應器環節。根據模型,神經調節往往會控制體液調節,起到主導的作用,這種由神經調節影響激素分泌的調節方式,稱為神經—體液調節。體液調節也可以影響神經調節,比如二氧化碳濃度對呼吸中樞的調節,血糖濃度引起相關神經和下丘腦興奮,甲狀腺激素對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影響。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并不是獨立工作的,它們相互作用、緊密聯系、相互影響。其中下丘腦作為神經分泌細胞,通常是聯絡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重要樞紐。 (八)總結學習成果 最后,我們總結今天的學習成果,當機體內環境變化時,需要感知變化并恢復穩定,調節過程往往需要神經和體液調節共同作用,通常神經調節會控制體液調節,體液調節也可以影響神經調節,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緊密聯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