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歡歡喜喜慶國慶教學目標:1.建立初步的國家意識,理解國慶節的由來及含義;2.崇敬革命英雄,并對其深懷敬意;3.認識紅旗,明白紅旗的紅色象征意義,自覺遵守升國旗時的基本禮儀;教學重點:緬懷革命先烈,知道新中國的來之不易;認識五星紅旗,知道五星紅旗的五星和紅色的含義;養成在升國旗時良好的行為規范。教學難點:通過活動,激發學生對革命烈士的崇敬和對國旗的熱愛尊敬。活動過程:第一課時活動導入孩子們,(課件:照片)老師這有一組照片,請你們仔細觀察。從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出,舊中國的人民生活得?是啊,人們吃不飽穿不暖,甚至生命都沒有保障。(課件:照片)這是1937年日軍轟炸上海南站后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 (課件:照片)現在的上海南站又是什么樣子呢?現在我們的生活呢?(課件:照片)從一片廢墟到宏偉壯觀,從吃不飽穿不暖到幸福快樂,這就是舊中國和新中國的區別,(板貼:新中國)是誰把舊中國變成新中國的? 對,是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活動一:革命先輩永難忘1.(課件:照片)其中有一位先輩,你認識嗎?1948年的一次解放戰爭中,敵人利用隱蔽的碉堡對我軍瘋狂掃射,眼看總攻就要開始了,危急時刻,董存瑞叔叔會怎么做?我們一起看看。(課件:視頻)(1)董存瑞叔叔是怎么做的?(2)炸不掉會怎么樣?(3)他的犧牲換來了什么? 為了保護戰友,為了戰爭勝利,董存瑞叔叔犧牲了自己。像這樣的革命英雄還有很多很多,你還知道哪些英雄?把他們的名字說出來吧。每一個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2.(課件:革命先輩的故事)課前你們都作了準備,現在就把這動人的故事對你的同桌講一講。王二小犧牲的時候只有13歲,比我們大不了多少。寧死不屈的楊靖宇叔叔讓敵人震驚,讓我們敬佩。江姐的意志像鋼鐵般堅強! 3.孩子們,聽了這些烈士的故事,誰來說說自己的感受?新中國真是來之不易啊!像董存瑞、王二小這樣的英雄還有很多很多(課件:照片滾動),正是因為他們拋頭顱、灑熱血不怕犧牲,所以才有了新中國。4.(課件:圖片)1949年開國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對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這一天就是1949年的?(板貼:1949年10月1日)從此,新中國有了自己的生日!(板貼:的生日)每年的10月1日就是我們國慶節!(板貼:國慶節)在這個舉國歡慶的日子,我們更不能忘記革命先輩,是他們用生命換來新中國,是他們的鮮血染紅了國旗!出示兒歌:十月一日國慶到,五星紅旗迎風飄,小朋友們拍手笑,祖國祖國生日好。活動二:國家象征要牢記1.(課件:圖片)孩子們,這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他的名字是?2.用你們明亮的眼睛觀察一下,國旗是什么樣子的?還有什么發現?出示兒歌:國旗國旗紅紅的,五顆金星黃黃的,升上天空高高的,我們心中甜甜的。3.(課件:圖片)國旗,是國家的象征,代表了祖國的尊嚴和榮譽。孩子們,你們在哪見過國旗?4.國旗飄揚在祖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讓我們一起感受吧!(課件:視頻)聯合國、太空上、航母上、奧運會上,五星紅旗都在高高飄揚。此時此刻,你的心情怎樣?讓你最激動的畫面是哪幅?5.是啊,國旗升起的時候,代表的就是國家啊,做為中國人怎能不激動?每天早晨太陽升起的時刻,首都天安門廣場都會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你們想不想看?(課件:視頻)6.解放軍叔叔升旗時表現怎么樣?7.我們升旗時應該怎么做呢?解放軍叔叔升旗時敬的是軍禮,那我們少先隊員應該行什么禮?出示兒歌:五顆星,照天空,天安門,在正中,齒輪麥穗紅綢繞,看見國徽挺起胸。(1)脫帽、肅立、立正、敬隊禮、唱國歌(課件:照片)(2)一年級入隊我們就學習了敬隊禮,現在我們重溫一遍。有請中隊長,請起立,一邊說一邊做。(課件:照片)(3)同桌互相糾正。8.現在讓我們唱著國歌,看著國旗,再莊嚴地行一次隊禮!做好準備!!(課件:視頻)9. 老師真為你們自豪,剛才你們行隊禮特別莊重,唱國歌特別認真。希望以后每次升旗敬禮我們都能像今天這么認真這么標準,做到國旗在心中,國家在心中。(板畫:愛心)10.你們的表現太棒了!有兩位小朋友想請你們幫幫忙,看看他們的做法對不對?(1)周一晨會,正在升國旗奏國歌,小明遲到了,他趕緊跑回自己班隊伍。(課件:照片)(2)小朋友們用紅領巾做游戲。(課件:照片)全班交流:誰來幫幫小紅?誰來幫幫小亮?(課件:照片) 升國旗時,應該原地肅立敬禮,升旗結束后再回隊伍。是啊,紅領巾是神圣的,我們不應該把它作為游戲中的道具,而應該把它莊嚴地戴在胸前。活動三 祖國未來我祝福1.來之不易的新中國,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下,越來越繁榮昌盛,越來越強大! 到今年的10月1日,祖國媽媽就要迎來第69個國慶節,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你想對祖國媽媽說什么?(課件:照片)2.寫祝福卡,板貼。3.親愛的孩子們,從你們發自內心的祝福里,老師感受到了你們對祖國媽媽的熱愛。讓我們一起對祖國媽媽說:生日快樂!我愛您!(課件:照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