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生物學 年級 高二年級 學期 秋季課題 科學家的故事 生態學巨匠馬世駿教科書 書 名:生物學選擇性必修2生物與環境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學目標1. 了解蝗災事件,感受馬世駿勇于擔當、實事求是、艱苦鉆研的精神。 2. 認同馬世駿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卓越貢獻。 3. 關注生態農業等生態學相關內容,初步形成綠色生態的生活觀念。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 感受馬世駿勇于擔當、實事求是、艱苦鉆研的精神。 2. 認同馬世駿對害蟲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卓越貢獻。教學難點: 馬世駿對害蟲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卓越貢獻教學過程引言 根據建國前我國頻繁發生的蝗災,以及蝗災對人類生產生活巨大影響,引出面對國家需求勇于擔當的愛國科學家-馬世駿。 二、馬世駿對昆蟲生態學和害蟲綜合管理理論與應用做出了巨大貢獻 1.馬世駿從濕地生態的系統調控著眼,提出了“改制結合、根除蝗災”的戰略。蝗災的爆發往往發生水災旱災頻繁發生的地區。馬世駿提出,一方面要改造飛蝗發生區。他說,治蝗要先治水,可以采取修筑堤壩、耕墾湖灘荒地、控制水位等措施。比如,通控制水位使蝗災重災區洪澤湖保持在12.5米的水位,這個水位下的蝗區長時間淹水,蝗卵就不會成活,從源頭上控制并且消滅蝗害的發生。對于不能改造的蝗區,馬世駿吸收我國傳統思想的精華,自古民間就有雞鴨滅蝗的說法,他以此指導自己的科研實踐,提出可以繼續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來降低蝗蟲密度。 2.闡明了粘蟲成蟲往返遷飛為害的規律 粘蟲曾被國際上視為來無影去無蹤的神蟲。馬世駿通過全國大協作,明確了粘蟲成蟲具有季節性南北往返遷飛為害的規律,為粘蟲預測預報奠定了理論基礎、使中國的粘蟲生態學研究居世界領先地位。 3.發展了昆蟲生態學與害蟲管理理論 馬世駿先后提出了“昆蟲種群的空間、數量、時間結構及其動態”、“種群自動調節”等理論及新概念,并指出了綜合防治措施選擇的標準為“安全、有效、經濟、簡便”、他創造性地將生態學原理、經濟學理論應用于植物保護,并將昆蟲研究與數學、物理等開展了一系列跨學科研究,提升了我國害蟲綜合防治理論與應用水平。 三、馬世駿對可持續發展科學理論與實踐做出了巨大貢獻。 1.闡明了環境保護的生態學原理 隨著中國工業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各種環境問題日益涌現。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馬世駿先生關注到了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在《環境保護與生態系統》一文中,馬世駿分析了當時與生態學有關的三大社會問題,強調“人類物質循環是生物圈循環的一部分”。他還運用生態學原理,提出了解決污染和保護環境的途徑,率先將生態學知識與原理應用于環境治理,提出了物理、化學技術與生物降解相結合的污染綜合治理戰略以及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原則,強調了環境系統理論的發展及其在環境保護中的意義,提出了五條生態學基本規律: ( 1) 相互制約的協調規律,( 2) 物質循環轉化規律,( 3) 輸入與輸出平衡規律,( 4) 生物生產力凈值,( 5) 生物發育演替規律。同時,也指出與上述五條生態學基本規律相對應的經濟學規律,即: ( 1) 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規律,( 2) 經濟再生規律,( 3) 收支平衡規律,( 4) 價值規律,( 5) 資本類型增長及累積規律。在此基礎上,馬世駿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研究與實踐,參與起草了著名的《我們共同的未來》,為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 2.提出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理論 20 世紀 80 年代后,馬世駿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理論,明確指出“社會、經濟、自然三個子系統既有各自運行規律,也是相互作用的整體”,復合生態系統中“人是最活躍的因素,也受自然生態規律制約”。提出了衡量復合生態系統的準則,闡明了城市、區域、農村復合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特征,并認為“要使經濟與環境同步發展,這是一個涉及社會、經濟、自然資源與地區群眾素質交織在一起的社會問題。這些思想開創了人與自然耦合機制與調控的新思路,為生態文明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的“五位一體”的思路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3 提出生態工程概念與原理 馬世駿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成立大會所作的“環境系統理論的發展和意義”的學術報告中,提出了“生態系統工程”概念,并在國際上首次給予明確的科學定義,精辟地概括了 “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生態工程的原理,該原理推進了我國生態農業的蓬勃發展,如今早已在全國城鄉遍地開花結果,例如遼寧盤錦的稻蟹立體共生養殖模式,該模式分析了水稻、蟹的所需生存環境、生長及繁殖特點,進而根據這些因素,把稻蟹合理科學完整地構建出的一種立體共生養殖模式,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雙豐收。此外,還有立體農業、旅游與農業雙收益的稻田畫、雞魚共養體系、農林牧廢料產業化鏈條模式等等多種生態農業相繼出現。這些生態村、生態市獲得了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有的還受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表彰,尤其是農業生態工程的許多典型,實現農業的持久良性循環奠定了基礎,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四、課堂小結 馬世駿的一生,有過根治東亞飛蝗蝗害的光輝業績,有過對《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卓越貢獻。他創立了一套整體、協調、循環、自生的學術思想; 倡導了一種奮斗、協同、求實、創新的治學精神; 培養了一支執著奉獻、銳意進取的生態學研究隊伍; 開創了中國城鄉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建設事業。他的一生,正如他的名字一樣,一生都在開路、趕路和引路。一心報國、矢志不渝的愛國精神,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擔當精神,團結協作、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將永遠激勵中國生態學工作者去進取、攀登,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中國夢做出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