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4 四季的更替 二十四節氣課程標準 結合實例,說明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學習目標 1.理解四季更替及其原因,知道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區域認知)2.理解二十四節氣的制定方法,學會根據日期推算節氣,并掌握二十四節氣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人地協調觀)知識點一 四季的更替1.四季的成因:一年中 高度和 長短的季節變化。2.四季的劃分(1)天文四季夏季: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 、白晝 的季節。冬季: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 、白晝 的季節。 春季和秋季: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2)氣候四季:北溫帶國家多把 月確定為春季, 月確定為夏季, 月確定為秋季, 月和次年 月確定為冬季。南半球與北半球的季節恰好相反。拓展延伸 四季和五帶的劃分(1)不同的四季劃分方法(2)五帶的劃分①劃分依據:太陽輻射從低緯度向高緯度呈有規律遞減。②五帶的劃分(2023·北京師范大學附中期中)下圖是一篇題為《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文章的節選。據此完成1~2題。太陽是個忠實的向導,它在天空給你指點方向;中午的時候它在南邊,地上的樹影正指著北方。…… 雪特別怕太陽,溝渠里的積雪會給你指點方向。看看哪邊的雪化得快,哪邊化得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1.一年中都適宜使用文章中“太陽……中午的時候它在南邊”判斷方位的地區是( )A.北半球 B.北溫帶C.全球各地 D.南溫帶2.在華北地區,東西向溝渠里的積雪( )A.北邊融化快 B.南邊融化快C.西邊融化快 D.東邊融化快下圖為“我國北京、廣州、武漢、哈爾濱四個城市的季節分配示意圖”。讀圖,回答3~4題。3.圖示季節分配自上而下依次為( )A.北京、廣州、武漢、哈爾濱B.北京、武漢、哈爾濱、廣州C.廣州、武漢、哈爾濱、北京D.廣州、北京、哈爾濱、武漢4.關于季節更替的敘述錯誤的是( )A.低緯度地區季節更替不明顯B.中緯度地區季節更替明顯C.高緯度地區季節更替明顯D.季節更替表現為一年中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知識點二 二十四節氣1.地球運動與二十四節氣(1)我國古代歷法將地球繞日公轉的規律與地球上的氣候變化、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變化規律相結合,將一年分為24個等份,并給每一個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合稱為二十四節氣。(2)二十四節氣的確定,是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黃道劃分為24等份,以春分點作為0°起點,地球每運行15°,日期大約經過15天,對應一個節氣。在二十四節氣中,從立春開始,逢單的為節氣,簡稱為“節”,逢雙的為中氣,簡稱為“氣”,合稱為“節氣”。2.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3.二十四節氣的含義春季 立春 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即春季的開始 夏季 立夏 夏季的開始雨水 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小滿 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驚蟄 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冬眠的動物 芒種 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春分 晝夜平分 夏至 炎熱的夏天來臨清明 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小暑 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谷雨 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大暑 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秋季 立秋 秋季的開始 冬季 立冬 冬季的開始處暑 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小雪 開始下雪白露 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大雪 降雪增多,地面可能積雪秋分 晝夜平分 冬至 寒冷的冬天來臨寒露 露水已寒,將要結冰 小寒 氣候開始寒冷霜降 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1.[綜合思維]說出圖中代表夏至節氣的字母及其日期。答案 2.[綜合思維]讀圖,說出傳統上我國劃分四季開始的節氣。答案 3.[區域認知]從我國傳統四季中任選一個季節,描述北京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答案 4.[地理實踐力]近幾年,人們越來越關注二十四節氣,并在網絡中紛紛轉發關于二十四節氣的內容。如圖為某學生發的網絡圖片,請說出與此節氣相關的諺語、習俗、詩詞等內容。答案 (2023·云南昆明期末)某網絡App中的創意中國二十四節氣表情包,用時尚現代的傳播方式,向世界推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下圖為小暑和大暑的表情符號。讀圖,完成1~2題。1.圖中兩節氣期間( )A.長江中下游平原進入雨季B.浙閩丘陵茶樹萌發C.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變大D.地球公轉速度漸慢2.下列描寫的是圖中節氣期間景色的是( )A.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B.一載農耕今播種,蓑衣斗笠雨濃濃C.蘭衰花始白,荷破葉猶青D.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2023·陜西西安期中)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獨有的農業物候歷,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寒露節氣在每年10月8日左右。據此完成3~4題。3.“上午忙麥茬,下午摘棉花”是民間描述寒露時節農事活動的諺語。在下列地區中,該諺語描述的農事活動場景最可能出現在( )A.珠江三角洲 B.柴達木盆地C.藏南谷地 D.渭河平原4.地球繞太陽一周為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為0°,則寒露日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為( )A.15° B.105° C.195° D.285°課時對點練 [分值:59分](選擇題1~8題,每小題3分,共24分)(2024·河南焦作期中)我國古代歷法,按地球公轉的方向,每隔15°定為一個節氣,共有24個節氣。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下圖)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據此完成1~2題。1.如果把地球公轉軌道按春夏秋冬大致均分為四段,則北半球得到太陽輻射最多的一段是( )A.立春到立夏 B.立夏到立秋C.立秋到立冬 D.立冬到立春2.天文四季以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為劃分依據,氣候四季以氣溫為劃分依據。二者在時間上有一定的錯位,其主要原因是( )A.東西方歷法不同B.陽歷與陰歷計時標準不同C.閏年與閏月的計時方法不同D.熱量的傳導需要一段時間(2023·江蘇連云港模擬)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不斷往返運動,使得地表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隨緯度和季節而發生變化,形成了四季和五帶。下圖為“五帶分布圖”。據此完成3~4題。3.連云港立秋后的地理景象正確的是( )A.正午太陽高度角增大 B.日出時間越來越早C.正午旗桿影子變長 D.日落時間越來越晚4.假設黃赤交角增大1°,地球上五帶范圍的變化( )A.南溫帶范圍縮小1° B.北寒帶的范圍增大1°C.熱帶的范圍增大1° D.各帶范圍不變二十四節氣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圖1是“天赤道與黃道示意圖”,圖2是“二十四節氣在黃道上的位置圖”。讀圖,完成5~6題。5.“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該節氣太陽最接近圖1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6.下列關于節氣與農事、氣象的連線,正確的是( )A.春分—江淮地區播種小麥B.谷雨—東北地區采摘茶葉C.大暑—長江流域伏旱天氣D.霜降—天山南北油菜花開(2023·云南普洱期末)下圖為“某地全年正午日影長短和朝向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7~8題。7.該地可能位于( )A.20°N B.20°SC.30°N D.30°S8.該地正午日影最短時,山東聊城( )A.正午太陽高度最大 B.晝夜平分C.正值夏季 D.正值冬季(選擇題9~14題,每小題4分,共24分)(2023·江蘇徐州模擬)我國古代人民根據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這就是二十四節氣。讀“二十四節氣分布圖(圖甲)”,回答9~10題。9.在下列各組節氣中,北京的晝長時間最接近的是( )A.清明、雨水 B.立冬、立秋C.小雪、大寒 D.雨水、處暑10.圖乙是“北半球晨昏線與緯線的切點變化示意圖”,圖中四點的日期所處的節氣,正確的是( )A.①表示大雪 B.②表示立春C.③表示秋分 D.④表示芒種(2024·重慶沙坪區月考)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它能反映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二十四節氣是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按照角度劃分為24等份,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為一個節氣。下圖為“我國某地相鄰節氣平均氣溫變化量曲線圖”。據此完成11~12題。11.由圖推測,該地一年中氣溫最低的節氣為( )A.立冬 B.大雪 C.冬至 D.大寒12.當該地處于一年中氣溫最高的節氣時( )A.正午日影為一年中最長B.照進房屋內陽光面積最大C.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D.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向南移動(2023·海南海口月考)下圖為“一中學生根據地球晝夜長短變化規律,繪制的甲、乙、丙三個地點一年的晝夜變化圖”。據此完成13~14題。13.甲、乙、丙三地由北向南排序正確的是( )A.乙、甲、丙 B.乙、丙、甲C.甲、乙、丙 D.丙、甲、乙14.與甲、丙相比,乙地( )A.晝夜變化幅度大于12小時B.春分日正午太陽高度最大C.天文四季交替明顯D.地方時早于甲、丙兩地15.(2023·遼寧丹東階段練習)我國古代人民創立了二十四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2022年12月22日(農歷冬月廿九)這一天是冬至,讀下面的“二十四節氣示意圖”和“地球公轉軌道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1分)(1)2022年冬至這一天,和圖2中字母__________的位置對應,這一天全球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這一天全球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3分)(2)冬至過后1個月,就進入__________(節氣),對應這段時間里,上海的正午太陽高度逐日變______(填“大”或“小”),白晝逐日變______(填“長”或“短”)。(3分)(3)從小雪到大寒期間,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是______________。(2分)(4)地球公轉到近日點的時間是____月初,最靠近____(節氣);從立夏到夏至期間,上海地區晝夜長短狀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分)答案 1.B 2.A解析 第1題,一年中都適宜使用“太陽……中午的時候它在南邊”來判斷方位,說明該地區位于北回歸線以北至北極圈之間(北極圈及其以北冬至日會出現極夜,看不到太陽),即北溫帶地區,太陽始終在北回歸線及其以南運動,北溫帶地區正午觀看太陽,太陽始終在其南方。第2題,華北地區屬于中緯度地區,東西向溝渠北面是陽面,南面是陰面,太陽照射北面時間長,北邊、向陽側溝渠里的積雪融化快,南邊、背陰側溝渠里的積雪融化慢。答案 3.D 4.C解析 第3題,一般而言緯度越低的地區氣溫越高,熱量越充足,夏季時間越長,故夏季時間由長到短的順序為緯度由低到高的順序,廣州、武漢、北京、哈爾濱的緯度從低到高,結合題圖信息判斷,故選D。第4題,低緯度地區由于接受太陽輻射較多,熱量變化較小,故季節更替不明顯,A正確;中緯度不同地區熱量差異明顯,季節性較強,B正確;高緯度地區接受太陽輻射較少,溫度較低,季節更替不明顯,C錯誤;季節更替隨著太陽直射點移動變化,表現為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D正確。依據題意要求選擇敘述錯誤的選項,故選C。A。6月22日前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季:晝漸長、夜漸短;立春到春分前晝長小于夜長,春分到立夏晝長大于夜長;春分日晝長等于夜長。或夏季:立夏到夏至晝漸長、夜漸短,夏至到立秋晝漸短、夜漸長;晝長大于夜長;夏至日晝最長、夜最短。或秋季:晝漸短、夜漸長,秋分前晝長大于夜長,秋分后晝長小于夜長,秋分日晝長等于夜長。或冬季:立冬到冬至晝漸短、夜漸長,冬至到立春晝漸長、夜漸短;晝長小于夜長;冬至日晝最短、夜最長。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等諺語。掃墓、祭祖、踏青、郊游等習俗。“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等詩詞。答案 1.C 2.D解析 第1題,小暑和大暑為夏至日之后的兩個連續節氣,小暑的日期為7月7日前后,大暑的日期為7月23日前后。長江中下游平原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為梅雨季節,圖中兩節氣期間,梅雨基本結束,A錯誤。浙閩丘陵茶樹萌發應出現在春季,而圖中兩節氣期間為盛夏,B錯誤。圖中兩節氣期間,太陽直射點向赤道移動,因此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變大,C正確。小暑的日期為7月7日前后,地球大致剛過公轉軌道上的遠日點,公轉速度慢,時間向后推移,地球逐漸遠離遠日點,地球公轉速度應漸快,D錯誤。第2題,“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描寫的是春天的景象,排除A。“一載農耕今播種,蓑衣斗笠雨濃濃”,描寫的是谷雨時節的景象,排除B。“蘭衰花始白,荷破葉猶青”,描寫的是寒露時節的景象,排除C。“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描寫的是夏日忙碌的景象,與小暑和大暑表示的時期相似。故選D。答案 3.D 4.C解析 第3題,該諺語說明該地區既種植小麥,又種植棉花。選項中珠江三角洲典型的農業地域類型為水稻種植業和基塘農業;柴達木盆地和藏南谷地均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較高,熱量不足,不適宜種植小麥和棉花;渭河平原為溫帶季風氣候,且為平原地形,適宜種植小麥和棉花。第4題,春分日為每年3月21日前后,寒露日為每年10月8日前后,地球繞太陽公轉導致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根據地球公轉一周(約為365天)為360°,約為每天公轉1°,則可計算出寒露日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為195°。答案 1.B 2.D解析 第1題,北半球得到太陽輻射的多少,取決于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立冬到立春,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這個時間段北半球得到太陽輻射最少;立春到立夏,太陽直射點從南半球向北半球移動,立秋到立冬,太陽直射點從北半球向南半球移動,這兩個時間段太陽直射點不全在北半球;而立夏到立秋,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這個時間段北半球得到太陽輻射最多。故選B。第2題,根據題干信息可知,天文四季以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為劃分依據,大氣上界獲得太陽輻射的多少與緯度以及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緊密相關;而氣候四季以氣溫為劃分依據,結合大氣的受熱過程可知,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經過大氣層的削弱到達地面,使地溫升高,之后對流層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而增溫,熱量的傳導需要一段時間,所以天文四季與氣候四季在時間上有一定的錯位,D正確。答案 3.C 4.B解析 第3題,立秋后連云港正午太陽高度角逐漸減小,A錯誤;日出時間越來越晚,B錯誤;正午旗桿影子變長,C正確;日落時間越來越早,D錯誤。第4題,假設黃赤交角增大1°,回歸線緯度將增大1°,極圈緯度減小1°,則南溫帶范圍縮小2°,A錯誤;北寒帶范圍增大1°,B正確;熱帶的范圍增大2°,C錯誤;各帶范圍均發生變化,D錯誤。答案 5.A 6.C解析 第5題,“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描述的節氣是白露,位于秋分日前約15天。此時太陽位于甲、丁之間,甲在秋分日之前,因此地球運行至甲處有可能是白露,A正確。故選A。第6題,春季,我國東北地區播種小麥,江淮地區冬季播種冬小麥,A錯誤。谷雨,江南地區采摘茶葉,東北不產茶葉,B錯誤。大暑,長江流域受副熱帶高壓影響,是伏旱天氣,C正確。霜降,天山南北大雪封山,D錯誤。故選C。答案 7.B 8.D解析 第7題,分析圖形信息可知,圖示地區正午日影全年大部分時間朝南,且影子長;少數時間朝北,且影子短,說明正午時太陽大部分時間位于該地正北、少數時間位于該地正南,結合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可知,該地位于赤道與南回歸線之間,B正確。第8題,根據上題結論可知,該地位于赤道與南回歸線之間,有太陽直射現象。正午日影在太陽直射時最短,因此該地正午日影最短時,太陽直射20°S,山東聊城位于北回歸線以北,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A錯誤;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B錯誤;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山東聊城處于冬半年,且太陽直射點接近南回歸線,故山東聊城正值冬季,C錯誤,D正確。答案 9.C 10.D解析 第9題,圖中顯示小雪與大寒兩個節氣關于冬至對稱,則這兩個節氣太陽直射點位置相同,故北京在這兩個節氣晝長時間最接近。第10題,依據題意,圖中③表示切點位于北極圈,則可能是冬至或夏至。若為夏至,則①為冬至后、②為春分后、④為冬至前節氣,結合題中選項分析都不符合;若為冬至,則①為夏至后、②為秋分后、④為夏至前節氣,結合選項分析,只有④表示芒種正確。答案 11.D 12.D解析 第11題,大寒之前連續多個節氣的平均氣溫變量都是負值,即氣溫一直在降低,在大寒之后平均氣溫變量是正值,即氣溫開始升高,說明大寒是一年中氣溫最低的節氣,D正確。第12題,由圖可知,大暑之前連續多個節氣的平均氣溫變量都是正值,即氣溫一直在升高,在大暑之后平均氣溫變量是負值,即氣溫開始降低,說明大暑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節氣。我國某地位于北半球,且我國大部分地區位于北回歸線以北,正午日影為一年中最長和太陽照進房屋內陽光面積最大的節氣應是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小的冬至,A、B錯誤;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的節氣是冬至,C錯誤;根據所學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知識可知,大暑節氣,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且正在向南移動,D正確。答案 13.B 14.C解析 第13題,由圖可知,甲地夏至日剛好出現極夜,冬至日剛好出現極晝,則其應位于南極圈;乙地春分日到秋分日晝長大于12小時,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晝長小于12小時,應位于北半球,晝夜長短變化幅度小,緯度較低;丙地全年晝長為12小時,應位于赤道。因此三地由北向南排列順序為乙、丙、甲,故B正確。第14題,乙地地處北半球較低緯度,從圖中看出,其晝夜長短變化幅度較小,未達到12小時,A錯誤;春分日太陽直射赤道,丙地正午太陽高度應最大,B錯誤;甲地位于寒帶,終年氣溫較低,丙地位于赤道,終年高溫,乙地位于北溫帶,因此乙地的天文四季交替較為明顯,C正確;材料中未顯示經度信息,不能判讀乙地地方時是否早于甲、丙兩地,D錯誤。答案 (1)C 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 北半球(2)大寒 大 長(3)先向南移動,再向北移動(4)1 小寒 晝長夜短(且白晝逐日變長)解析 (1)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分析圖2可知:A處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為北半球夏至日;C處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為北半球冬至日;B處為秋分日;D處為春分日。故冬至這一天對應圖中字母C的位置。正午太陽高度自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即與太陽直射點緯度差越大,正午太陽高度越低。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故冬至日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2)據圖1可知,相鄰的兩個節氣日期相差15天,冬至過后1個月,進入大寒節氣。冬至日,太陽直射點達最南,冬至日過后1個月,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根據“近大遠小”的原則,上海的正午太陽高度逐漸變大,白晝逐漸變長。(3)冬至日,太陽直射點達最南。據圖可知,小雪位于秋分日到冬至日之間,因此從小雪到冬至日,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大寒位于冬至日到春分日之間,因此從冬至日到大寒期間,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因此從小雪到大寒期間,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是先向南移動,再向北移動。(4)根據所學知識,地球公轉到近日點的時間是1月初。據圖可知,此時最靠近小寒節氣。夏至日,太陽直射點達最北,從立夏到夏至期間,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且不斷向北移動,故上海地區晝夜長短狀況是晝長夜短(且白晝逐日變長)。(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