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一、課標要求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隋唐時期區域經濟的開發、民族交融等新成就。二、教材分析本課主要講述了從隋唐統一與盛世到五代十國分裂的過程。主要分為三個子目:第一子目主要闡述了隋的南北統一與內外治理,隋雖國祚短暫,但國家統一和運河修建為盛世奠基。第二子目描繪了一幅政治大一統、經濟大繁榮、民族大交融的盛世氣象,但盛世背后蘊藏著危機,最終引發動亂。第三子目描述了安史之亂、黃巢起義等歷史事件,從內外因素多角度分析唐朝由盛而衰的歷史原因。本課知識點繁雜,無法做到面面俱到,但充分發揮學生自主預習能力,將隋唐和五代十國興衰放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的視角下進行思考。三、學情分析授課對象為本校高一學生,初中歷史基礎較為薄弱,大致可以梳理隋唐歷史演進的脈絡,對于大運河修建、貞光之治、開元盛世、安史之亂等具體歷史事件有一定了解。但尚不能對盛世興衰的原因進行綜合性和深入性分析,缺乏宏大視角看待隋唐盛世的興衰,基于此,本課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運用史料分析歷史得失幫助學生深入了解隋唐五代十國歷史。四、教學目標1、立足于時空觀念,了解隋唐盛世的演變過程,多角度對隋唐興衰的原因作出歷史解釋。2、認識隋唐到五代十國政權更迭與經濟、民族關系的關聯,辯證理解”藩鎮割據”重要概念的影響,培養學生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以繪畫等史料實證方式再現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和民族交融,認識隋唐對中華文明的傳承、延續與發展,認識人類歷史的演進規律,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五、教學重點與難點1、重點:隋唐盛世的具體表現。2、難點:唐朝興衰的因果邏輯關系構建,隋唐興衰的啟示。六、教學準備1、素材準備:搜集代表盛唐時期社會風貌的詩歌繪畫,閱讀關于唐朝滅亡的相關學術論文。2、構思教學議題:以“盛世興衰”為立意,以“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為線索,分為兩個議題:盛世景象——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興盛 ;亂世之殤——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危機。七、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公元3—6世紀,西方的羅馬帝國與東方的秦漢帝國非常相似,遭到了外族的入侵,大量的所謂的“蠻族”進入,最終東、西羅馬分裂,西歐再也沒有出現過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的帝國。中國經過了魏晉南北朝將近400年的戰爭、動蕩、分裂以后,又走向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建立了新的隋唐帝國。這400年里,東西方歷史出現了一個交叉口,也遺留了一系列的歷史難題留待后人的解答。設計意圖:通過“歷史交叉口”問題既聯系上節課魏晉南北朝的時空線索,又激發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又引起學生思考“中國為什么長久分裂后能夠再次統一并走上強盛?后來為何再次走向衰落?”與本課主線“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相關聯。【推進新課】議題一:盛世之景——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興盛(一)預習檢測——隋唐盛世面貌的整體感知1.問題設計:根據時間軸,閱讀教材P34--38內容,補充時間并梳理教材知識結構,談談你對這段歷史的整體印象感知。設計意圖:運用時間軸,借助PPT技術,幫助學生迅速準確了解隋唐的時空歷程,培養時空觀念。2.問題設計:閱讀教材P35--37內容,找出地圖中唐代周邊的主要少數民族,思考唐太宗通過哪些措施治理周邊民族?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何特點?民族 治理措施東突厥西突厥回紇吐蕃靺鞨設計意圖:強化時空意識,利用表格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認識唐王朝周邊民族分布,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導學生理解民族關系與盛世之間的聯系,和諧交融不僅是盛唐體現,穩定的邊疆也是盛唐出現的原因。同時,遼闊的疆域治理問題為安史之亂爆發埋下伏筆。3.閱讀教材P34--35內容整理隋唐時期盛世君主的國家治理措施及結果。(歷史解釋)盛世君主 治世措施 盛世繁榮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 在繼承中開創——國家制度的重新建設、新統治集團血液的更新 武周政治唐玄宗教師歸納:從“開皇之治”到“開元盛世”,讓學生預習歸納隋唐前期的繁榮階段——開皇之治、貞觀之治、武周政治和開元盛世, 讓學生對隋唐盛世有整體印象。設計意圖:整個預習檢測的環節既是對新課改下學生自主學習落實,又讓學生從從時間軸、表格等對隋唐歷史有一個整體感知。(二)史料印象——隋唐盛世面貌的具體感知活動1:地圖里的隋朝印象圖1 圖2材料展示:倉儲的豐實,國家編戶增多,墾田面積擴大和生產發展,使社會積累了一定的財富,隋王朝的賦調收入也大為增加。為了轉運和儲藏粟帛,以及儲糧備災,構筑了許多庫屋和糧倉。為什么要營建東都?從政治上看,洛陽便于對關東和江南地區的控制;從經濟上看,當時關中物資不足以供應統一后隋中央政府機構的需求,洛陽位置適中,“水陸通,貢賦等”便于轉運物資。尤其是運河開通后,洛陽成為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和隋煬帝時期全國的政治中心。開鑿運河與營建東都是同時進行的,其目的基本上也是一致的。——朱紹侯 《中國古代史》問題設計:根據材料指出,隋朝建立糧倉、營建東都和開鑿大運河的目的是什么 起到了哪些作用?學生活動:糧食安全與社會穩定,南北交流與各族融合,工商發展與城市繁榮設計意圖:通過地圖感知大運河開鑿與江南地區開發的關聯。活動2:繪畫里的盛唐印象問題設計:從以上三幅繪畫中,從中解讀出哪些歷史信息?(提示:從政治大一統、經濟大繁榮、社會大開放、民族大交融等角度思考)學生活動:圖3曲轅犁最早出現江南地區,反映南方地區開發,傳入西域敦煌地區,說明胡漢經濟交融。圖4馬球圖描繪唐朝社會娛樂活動具有尚武陽剛之氣,保留鮮卑傳統,女性參與其中,整個社會開放自由。圖5反映唐朝國力鼎盛,對周邊國家有強大的輻射力和吸引力。設計意圖:通過詩畫神入歷史情境,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民族關系等多角度品味盛唐氣象。同時,通過生“以詩證史”“以畫證史”,培養學的史料實證能力。活動3:杜甫朋友圈里的盛唐印象學生活動:選擇一首詩,分析從中窺見的盛唐氣象,杜甫筆下的盛唐是經濟富庶,李白、王之渙筆下的盛唐是積極進取,王維筆下的盛唐國力強盛,王翰筆下的盛唐胡漢交融。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詩歌、繪畫背后反饋的歷史信息,引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設計意圖:通過詩畫神入歷史情境,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民族關系等多角度品味盛唐氣象。同時,通過生“以詩證史”“以畫證史”,培養學的史料實證能力。(三)合作探究1——隋唐盛世的推動因素材料一: 隋唐帝國在其鼎盛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表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不僅達到中國歷史上的新高峰,就世界范圍來看也稱得上最富庶、最文明的國度。——張帆《輝煌與成熟:隋唐至明中葉的物質文明》問題設計:請您談談盛世出現的推動性因素有哪些?學生活動:社會上:經歷長期戰亂,統一安定是民心所向;政治上:改革吏治,選賢任能,“與民休息”的政策; 經濟上:注重農耕經濟發展,南北經濟交流; 文化上:開創并完善科舉制,大興文治,興學重教; 民族關系上:采取 “華夷一體” 的開明民族政策; 開明智慧的皇帝:勵精圖治,善于納諫,以史為鑒。教師活動:歸納答題思路,引導學生用唯物史觀的方法多角度分析歷史問題。議題二:亂世之殤——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危機“據要險,專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于是,方鎮不得不強,京師不得不弱。” ——歐陽修《新唐書》教師活動: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思考節度使分布地區特點,再結合材料分析唐王朝設置節度使原因。問題設計:節度使在分布地區、權力大小上有何特點?學生活動:唐玄宗年間,為了應對邊境少數民族侵襲,尤其是吐蕃和突厥。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北方經濟社會受到嚴重破壞,人口南遷,進一步促進江南地區開發。更為嚴重的是,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呈尾大不掉之勢。設計意圖:通過史料發掘有效信息,認識唐朝設置節度使的背景,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能力,引導學生從唯物辯證法角度評價安史之亂。教師活動:危機——藩鎮割據弱唐者,諸侯也;唐既弱,久而不亡者,諸侯維之也。 ——《宋史.尹源傳》“ 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唐朝藩鎮基本情況表問題設計:唐安史之亂后,為何唐王朝能茍延殘喘一百多年?教師活動:從地圖上指出河朔型和東南型藩鎮的分布區域,啟發學生為河朔型何以不上供?唐王朝依賴東南型上供持續百年說明什么問題?理解唐朝在安史之亂后尚且能維持百余年統治的原因,區別藩鎮割據與藩鎮林立。學生活動:分析觀察,教師啟發,認識到河朔型藩鎮大多為安史之亂后將領割據,東南型上供維持唐王朝百年說明南方地區進一步開發。設計意圖:通過制造一對邏輯沖突:藩鎮割據到底是“弱唐”還是“護唐”,全面認識藩鎮割據的影響,培養學生辯證思考能力。啟發學生思考,發散思維,多方思考,跳出原有思維框架。(二)合作探究2——唐朝由盛轉衰的因果邏輯關系材料二 到安史之亂平定后,有軍功的武夫戰將成為王侯,都被封為節度使,大的統領十多個州,小的也兼領三四個州,手下的文臣武將都是自行任免的。有的節度使死后,其子接管軍隊,有的由將士擁立,取代原來的節度使,自行選擇繼承人,稱為“留后”。——趙翼《廿十史札記》材料三 至唐則宦官之權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弒君、廢君,如同兒戲,實古來未有之變也。推原禍始,總由于使之掌禁兵、管樞密。 ——趙翼《廿二史札記》材料四 (大和八年) 時德裕、宗閔各有朋黨,互相擠援。上患之,每嘆曰: 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 ——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材料五 黃巢機上刲人肉。東南斷絕無糧道,溝壑漸平人漸少。.....時繁盛皆埋沒,舉目凄涼無故物。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韋莊《秦婦吟》問題設計:結合唐朝衰亡的具體表現,通過完成因果邏輯關系圖,認識其存在的危機,并分析隋唐興衰的歷史啟示。學生活動:藩鎮割據;宦官弄權;朋黨之爭;黃巢之亂教師歸納:結合唐朝衰亡的因果邏輯關系圖,梳理歷史事件背后的因果關系。學生活動:隋唐盛世興衰的歷史啟示:統治者的個人素養和作為至關重要;統治清明、社會安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必須正視、重視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設計意圖:梳理因果邏輯關系的同時,創設情景,在課程進行的中途以新鮮有趣的形式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與興趣,又解決重難點問題。教師歸納:“歷史周期律”——1947年,黃炎培到延安考察,談到“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稱歷朝歷代都沒能跳出興亡周期率。毛澤東表示:“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沒有百姓的支持,再強大的政權也有可能轟然倒塌。課堂小結: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形成了關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大一統傳統,德主刑輔、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張,民貴君輕、政在養民的民本思想,等貴賤均貧富、損有余補不足的平等觀念,法不阿貴、繩不撓曲的正義追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賢、選賢與能的用人標準,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改革精神,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外交之道,以和為貴、好戰必亡的和平理念。——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習主席講話課后延伸拓展:結合隋唐興衰的原因,新時期的中國要想跳出“興亡周期率”還需要怎樣的國家治理思維?設計意圖:歷史緊扣現實,歷史問題的現實反思,現實問題的歷史思考。同時培養學生愛國、報國的家國情懷意識。師生活動:構建思維導圖: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多種方式構建思維導圖,運用時間軸與大括號形式對本課進行小結,鞏固所學內容,學生對一節課也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最后又從后周的統一趨向回扣主題“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引導學生樹立唯物史觀。課堂檢測 ——習題演練思盛世興衰1.隋唐時期,在首都長安之外,隋煬帝又經營作為南北交通樞紐的洛陽為東都。這一現象反映了 ( )A.權力平衡的需要 B.邊患局勢的變化C.經濟重心的轉移 D.城市人口的增加2.“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擇將吏,號為‘留后’,以邀命于朝。”這段話反映了( )A.宗法血緣關系得到強化 B.郡國并行威脅中央集權C.君主專制制度遭到破壞 D.藩鎮割據削弱中央集權3.據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詩中所記中央官吏俸錢與史籍所載無不相合,所記地方官吏俸錢比史籍所載額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載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據此可知,當時( )A.地方勢力膨脹 B.中央官吏受到嚴密控制C.中央財政緊張 D.地方官吏貪腐比較隱秘4.由學者認為,如果說安史之亂以前,唐詩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亂以后,則已代之以沉郁悲壯的情調了。對這一評論理解正確的是( )A.社會變遷影響唐詩創作 B.盛唐氣象推動唐詩演變C.唐詩全景再現社會真實 D.安史之亂導致唐詩衰微5.(2019·全國卷)唐代之前,荊楚民間存在一種祈求豐收的“牽鉤之戲”,至唐代稱作“拔河”,廣為流傳。唐玄宗《觀拔河俗戲》詩云:“壯徒恒賈勇,拔拒抵長河。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預期年歲稔,先此樂時和。”據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為主流 B耕戰結合觀念深入人心C陽剛與力量受到推崇 D詩歌以描寫宮廷生活為主6.(2018·全國卷)據學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的藩鎮基本情況如表所示。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藩鎮( )A.控制了朝廷財政收入B.彼此之間攻伐不已C.注重維護中央的權威D.延續了唐朝的統治推薦相關書籍和影像作品:書 籍:《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作者:陳寅恪《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作者:唐長儒《隋唐五代史》作者:呂思勉《隋煬帝傳》作者:袁剛紀錄片:《大明宮》 《激變玄武門》 《盛唐》課后反思:本課主要講述從隋唐統一與盛世到五代十國分裂的過程。 本課在設計上以“盛世興衰”為立意,以“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為線索,分為兩個議題:盛世景象——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興盛 ;亂世之殤——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危機。本節課通過對隋唐兩朝的王朝興衰,了解并認識了隋唐盛世的出現、民族關系以及后期的藩鎮割據,構建了對隋唐兩朝的宏觀印象,思路清晰,史料翔實,既有總體拉網,也有重點突破。設計亮點:1.注意學術史料的研讀,多角度剖析隋唐帝國盛衰背后的原因,注意梳理背后的因果邏輯關系。2.注重核心素養的落實,隋唐疆域地圖展示和時間數軸的運用,強化學術時空觀念。精選史料閱讀,分析大運河開鑿原因、安史之亂原因和影響,培養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最后將本課的立意落在“興亡周期率”上,厚植家國情懷。3.注意課堂氛圍的營造,詩歌和繪畫作品中品味盛唐風貌,帶領學生神入歷史情境,課堂充滿詩情畫意。不足之處:1.課程內容繁多,刪繁就簡,突出核心內容,精細化教學時間分配,故有些知識沒有涉及。2.“歷史課堂中要有人”,本課設涉及眾多歷史人物,如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安祿山等,授課過程中并未對其進行深入挖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