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團團圓圓過中秋》 課型 講讀課文 授課 時間教學 目標 學生了解中秋節的時間、來歷、傳說故事和各地的文化習俗,掌握重陽節等秋天其他節日的相關知識。 學會通過觀察、調查、交流等方式,探究傳統節日的內涵和意義,提高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 能夠制作與中秋節相關的手抄報、手工等作品,培養動手能力和創造力。教學 重點 了解中秋節的時間、來歷、傳說故事和各地的文化習俗,理解中秋節的節日內涵。 掌握重陽節等秋天其他節日的相關知識,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特色。教學 難點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秋節團圓的內涵,體會親情、友情和思念之情。 培養學生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意識,促進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傳承傳統節日文化的同時,賦予傳統節日新的活力。第一課時教具 準備 收集中秋節和秋天其他節日的故事、圖片、視頻等教學素材,制作教學課件;教學設計 復備課第一課時:感受中秋節的氛圍 (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教師出示謎語:“迎佳節,慶豐收,歌舞表演樂悠悠;月餅香,月餅甜,全家歡樂大團圓。” 提問學生:“這個謎語說的是哪個節日呢?” 引導學生猜出中秋節。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肯定和表揚,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 團團圓圓過中秋。 (二)圖片展示,感受氛圍 教師播放一組與中秋節相關的圖片,如超市里的月餅、公園里的燈謎、社區里的燈籠、小河邊的花燈等,讓學生感受中秋節的節日氛圍。 提問學生:“看到這些圖片,你想到了什么?你對中秋節有哪些了解呢?” 引導學生回憶自己過中秋節的經歷,分享對中秋節的認識。 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強調中秋節是一個團圓的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吃月餅、賞月、猜燈謎等。 (三)找一找,了解時間 教師展示一張日歷,提問學生:“在日歷上找一找中秋節是哪一天呢?” 引導學生在日歷上找到中秋節的時間。 學生在日歷上尋找中秋節的時間,教師進行巡視指導。 教師請幾位學生上臺指出中秋節的時間,并解釋為什么日歷上會出現兩個日期。教師進行補充說明,介紹農歷和陽歷的區別,讓學生了解中秋節是農歷八月十五。 教師提問學生:“今年的中秋節有什么特別之處呢?” 引導學生思考今年中秋節與國慶節同一天的意義。 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進行總結,強調中秋節和國慶節同一天,更加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氛圍,也讓我們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團圓時刻。 (四)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教師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回顧中秋節的節日氛圍、時間等知識,強調中秋節是一個團圓的節日,我們要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 教師布置作業:讓學生回家后與家人一起討論中秋節的習俗,準備在下次課上分享。 第二課時:探究中秋節的習俗 (一)故事導入,引發思考 教師播放中秋節的傳說故事視頻,如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等,讓學生感受中秋節的神秘色彩。 提問學生:“你還知道哪些關于中秋節的傳說和故事呢?” 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知道的中秋節傳說故事。 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傳說故事,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強調中秋節的傳說故事豐富了中秋節的文化內涵,讓我們更加熱愛這個傳統節日。 (二)小組討論,分享習俗 教師提問學生:“各地過中秋節還有著不同的習俗呢,你都知道哪些呢?” 引導學生思考中秋節的習俗。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分享自己知道的中秋節習俗。教師巡視指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 各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展示豐富多彩的中秋節習俗圖片或視頻,如全家人一起吃月餅、賞月、猜燈謎、放花燈等。 教師提問學生:“這些中秋節習俗背后有什么寓意呢?” 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中秋節習俗的文化內涵。 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進行總結,強調中秋節習俗體現了人們對團圓、幸福的向往,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祈盼 (三)賽詩會,體會內涵 教師過渡:“節日里,人們祈盼月圓人團圓,當遠方的游子不能與家人團聚時,這個日子更是充滿了思念。許多偉大的詩人更是吟誦出‘詠月思親’盼團圓的佳句。” 教師介紹幾首 “詠月思親” 的詩,如李白的《靜夜思》、張九齡的《望月懷古》等,讓學生感受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教師提問學生:“你知道和‘月亮’有關的詩句嗎?” 引導學生回憶與月亮有關的詩句。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賽詩會,分享自己知道的與月亮有關的詩句。教師巡視指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比賽。 各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進行賽詩展示,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強調月亮在中秋節文化中的重要象征意義,進一步體會中秋節團圓與思念的內涵。 教師播放一段海外華人過中秋的視頻,讓學生感受海外華人對祖國和家鄉的思念之情,以及對中秋節的重視。 教師提問學生:“看了這段視頻,你有什么感受呢?” 引導學生思考中秋節在海外華人心中的地位和意義。 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進行總結,強調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無論身在何處,人們都對中秋節有著深厚的感情,都期盼著團圓。 (四)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教師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回顧中秋節的習俗和文化內涵,強調中秋節是一個充滿團圓與思念的節日,我們要傳承和弘揚中秋節的文化傳統。 教師布置作業:讓學生制作一份與中秋節有關的手抄報,要求內容豐富、形式美觀,可以包括中秋節的傳說故事、習俗、詩詞等。 第三課時:了解重陽節及其他秋天節日 (一)視頻導入,了解重陽節 教師播放一段關于重陽節的視頻,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如登高、插茱萸、賞菊、喝菊花酒等。 提問學生:“大家在視頻中找一找‘重陽節’的習俗吧!” 引導學生回憶視頻中的重陽節習俗。 學生交流自己找到的重陽節習俗,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強調重陽節是一個敬老的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教師提問學生:“為什么重陽節又叫‘敬老節’呢?” 引導學生思考重陽節與敬老的關系。 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進行總結,介紹我國尊老、敬老的傳統,以及九九重陽節與長久長壽的寓意,讓學生明白重陽節是一個表達對老人祝福和關愛的節日。 (二)圖片展示,感受敬老 教師展示一些生活中敬老的圖片,如孩子陪老人散步、給老人捶背、為老人做飯等,讓學生感受敬老的溫暖。 提問學生:“你在生活中是如何敬老的呢?你打算在重陽節這一天,為老人們做些什么呢?” 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為老人做的事情。 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強調敬老不僅僅是在節日里,更要在平時的生活中關心老人、照顧老人,讓老人感受到溫暖和關愛。 教師播放一段學生為老人做事情的視頻,如打掃衛生、表演節目、送禮物等,讓學生感受敬老的快樂和意義。 教師提問學生:“看了這段視頻,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對視頻中的同學說些什么呢?” 引導學生思考敬老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行動方向。 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進行總結,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踐行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 (三)介紹其他秋天節日 教師過渡:“秋天,很多地方都會舉行有特色的節日活動。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些活動,感受這些節日的特色吧。” 教師介紹苗族的 “趕秋節” 和藏族的 “望果節”,展示相關的圖片或視頻,介紹節日的時間、來歷、習俗和意義。 提問學生:“你還知道哪些秋天的節日呢?這些節日有什么特色呢?” 引導學生思考其他秋天的節日。 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秋天節日,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強調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各民族都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這些節日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期盼幸福的美好愿望。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話題為 “如何傳承和弘揚秋天的節日文化?” 引導學生思考在現代社會中如何保護和傳承傳統節日文化。 各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強調傳統節日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我們要通過各種方式傳承和弘揚,讓傳統節日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四)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教師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回顧重陽節及其他秋天節日的知識,強調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性和傳承意義。 教師布置拓展作業:讓學生采用多種探究方法去找一找秋天里的其他節日,并用課上學習到的方式體會節日習俗背后的寓意,在表格中記錄下來。鼓勵學生與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發現,共同感受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 第四課時:總結與展示 (一)作品展示,分享成果 教師組織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中秋節手抄報,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欣賞和交流,推選優秀作品在全班展示。 學生展示自己的手抄報,介紹手抄報的內容和制作過程,分享自己在制作過程中的收獲和體會。 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表揚學生的創意和努力,強調手抄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和交流方式,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秋節的文化內涵。 教師展示一些優秀的中秋節手工作品,如月餅模型、燈籠、剪紙等,讓學生欣賞和學習,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 教師提問學生:“你最喜歡哪個作品呢?為什么?你從這些作品中學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思考手工制作的意義和價值。 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進行總結,強調手工制作可以讓我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傳統節日的氛圍,培養我們的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 (二)總結回顧,深化認識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整個單元的學習內容,提問學生:“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你對中秋節和秋天的節日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呢?你最喜歡哪個節日呢?為什么?” 學生交流自己的學習收獲和感受,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強調中秋節和秋天的節日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珍惜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 教師播放一段關于傳統節日文化傳承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傳統節日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教師提問學生:“看了這段視頻,你有什么感受呢?你覺得我們應該如何傳承和弘揚傳統節日文化呢?” 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傳承傳統節日文化中的責任和行動方向。 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進行總結,強調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宣傳、實踐等方式,讓傳統節日文化在我們的生活中綻放光彩。 (三)祝福傳遞,情感升華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祝福傳遞活動,讓學生把自己對家人、朋友、老師、祖國的祝福寫在卡片上,然后互相交換卡片,分享祝福。 學生寫下自己的祝福,互相交換卡片,閱讀對方的祝福,感受祝福帶來的溫暖和快樂。 教師提問學生:“你收到了誰的祝福呢?你覺得這個祝福對你有什么意義呢?你想對送祝福的人說些什么呢?” 引導學生思考祝福的價值和意義。 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師進行總結,強調祝福是一種美好的情感表達,可以讓我們更加珍惜身邊的人,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師播放一段溫馨的音樂,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祝福的力量,升華情感。 (四)課堂總結,展望未來 教師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回顧整個單元的學習過程和收獲,強調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性和傳承意義。 教師展望未來,鼓勵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繼續關注傳統節日文化,積極參與傳統節日活動,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教師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在中秋節或其他傳統節日里,與家人一起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如制作傳統美食、參觀博物館、參加社區活動等,并用照片或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與同學分享。教學反思通過本次教學,學生們對中秋節和秋天的節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溝通能力和創新思維。然而,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部分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參與度不夠高、個別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理解不夠深入等。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關注,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讓學生在傳統節日文化的學習中更好地成長和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