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下學期同步精品學案第11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核心素養】歷史解釋:了解新經濟政策實施的背景,掌握新經濟政策的時間、內容和作用。了解蘇聯的成立、蘇聯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施,知道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和主要問題。唯物史觀:通過學習1936年蘇聯新憲法和蘇聯模式,探討蘇聯模式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正確評價蘇聯模式、斯大林。家國情懷: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學習列寧實事求是、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和精神。【知識梳理】一、新經濟政策1.背景:經歷了數年戰爭的蘇維埃俄國,經濟異常困難,社會矛盾加劇。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開始改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新經濟政策。2.開始時間:1921年春。3.內容:農業 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工業 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商業 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4.意義:新經濟政策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二、蘇聯的工業化背景 1922年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1924年1月,列寧逝世。1925年,斯大林提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設想開始 1926年,蘇聯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成就 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特點 蘇聯的工業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評價 積極: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消極: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來,致使后來蘇聯的經濟體制日益僵化三、農業集體化1.時間:20世紀30年代初。2.措施:開展了消滅富農運動;政府從多方面支持集體農莊的建設,加快組建拖拉機站,為集體農莊提供機械服務,監督集體農莊執行國家的生產計劃。四、蘇聯模式1.標志: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規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新憲法也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2.評價:(1)積極: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2)消極:由于沒有尊重經濟規律,隨著時間推移,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中考真題】1.(2024 濟寧)1921年7月,蘇俄(聯)決定允許公民租借部分中小工廠、商店經營,但所有權仍屬于蘇維埃。蘇俄(聯)出臺該舉措的直接目的是( )A.恢復發展生產 B.發展資本主義C.廢除新經濟政策 D.解決計劃經濟弊端2.(2024 宿遷)據統計,蘇聯在1934—1935年的機器進口只相當于1931年的1/10,從1937年起就不再從國外進口鍋爐、發電機、化工設備等。這種變化表明( )A.新經濟政策效果明顯B.蘇聯的五年計劃成效顯著C.農奴制改革弊端叢生D.經濟大危機阻礙蘇聯發展3.(2024 聊城)“開足馬力,全速前進”是一幅宣傳1930年蘇聯經濟政策的畫作的標題。如果給這幅畫作添加一個副標題,最恰當的應是( )A.全面落實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堅決粉碎外國勢力的武裝干涉C.大力推動私營中小企業發展D.爭取提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4.(2024 長春)列寧說:“我們在1921年春天遭到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為應對危機,蘇俄政府實行(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C.第一個五年計劃 D.農業集體化5.(2024 樂山)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依靠自己的力量,使工業生產水平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業總產值占世界的比重由1913年(沙俄時期)的2.6%上升為1937年的10%。二戰后,又成功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將人類第一位宇航員送入太空。材料體現了( )A.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B.經濟危機引發世界大戰C.戰后殖民體系走向崩潰D.世貿組織促進經濟發展6.(2024 福建)某一時期,蘇俄私人工廠生產的多是農具、家具、衣物等用品用具和食鹽、面包等食品,商業經營多圍繞這些產品進行。這主要得益于(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C.社會主義工業化 D.農業集體化7.(2024 江西)1940年,斯大林迫切地敦促人民縮小與西方在生產力方面的差距,“放慢速度意味著落后,落后意味著挨打!”斯大林如此迫切是為了( )A.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應對法西斯的擴張C.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D.推動東歐各國改革8.(2024 成都)蘇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建立了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該企業引進美國的先進技術和設備,當時主要制造拖拉機等民用機械。這一企業的建設( )A.推動了新經濟政策的實施B.源于二戰中美蘇兩國的合作C.有助于蘇聯農業的現代化D.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9.(2023 重慶)關于工業化資金來源問題,蘇聯黨內進行了激烈爭論,中央接受了斯大林的建議,從農業中抽取工業化的發展資金,除了向農民征收普通稅外,還要通過擴大工、農產品的價格差來收取。后來,又不加限制地擴大這種價格差。這表明蘇聯工業化( )A.資金充足B.以損害農民利益為代價C.發展迅猛D.有利于促進農業現代化10.(2023 攀枝花)1938年蘇聯政府在一份文件中指出:企業中不安心工作者、懶漢、曠工者和貪圖私利的人……他們常常只工作4~5小時,國家和人民因此每年損失幾百萬個工作日和幾十億盧布。材料反映出當時蘇聯( )A.工人階級思想覺悟低下B.工業發展呈現衰退景象C.犧牲農業換取工業發展D.計劃經濟體制弊端初顯11.(2024 遂寧)自社會主義制度產生以來,在建設的道路上社會主義國家經歷了不斷地探索、發展,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建設模式,其歷史命運迥然不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 蘇聯模式在經濟方面表現為建立單一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在政治方面,蘇聯模式表現為權力高度集中,各級領導實際上由上級指派,基本不受群眾監督。——摘自部編版教材《中國歷史》九年級下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蘇聯模式的弊端。材料二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堅持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摘編自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報告(2)根據材料二,概括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3)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國、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不同的模式上,我們可以得出哪些啟示?【課堂訓練】1.1908年,列寧提出社會主義“就是消滅商品經濟”。1921年,他又提出“要在許多經濟領域退向國家資本主義”。列寧思想的轉變說明( )A.俄國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B.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已建立C.經濟政策要適應生產力發展D.資本主義制度符合俄國國情2.據圖,解讀正確的是蘇聯( )A.在此期間實施了一個五年計劃B.發展中優先發展了國家輕工業C.工業產值在此期間大幅度提高D.工業總產值已躍居全世界第一3.蘇聯散文集《莫斯科:時空變化的萬花筒》生動地再現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莫斯科的獨特面貌。在其第1章《貿易之復興﹣﹣1922年初的莫斯科》中提到:“11月末《消息報》上第一次出現了廣告。如今,所有的報紙和貿易指南上廣告已是琳瑯滿目。”這一描述( )A.反映十月革命推動經濟發展B.折射出新經濟政策激發生機C.真實呈現斯大林模式的成效D.說明廣告不斷推動經濟發展4.列寧在1922年初寫道:“新經濟政策并不改變工人國家的實質,然而卻根本改變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法和形式。”列寧強調了新經濟政策( )A.沒有改變工人國家的實質B.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新思路C.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D.推動了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5.從1928年開始,蘇聯從西方聘請了大批專家和技術工人,到1932年,聘請人數達到了2萬人。外國專家的分布很廣,幾乎各個領域都有他們活動的身影。此舉( )A.緩和了美蘇緊張的關系B.促進了蘇聯經濟的恢復C.加速了蘇聯工業化建設D.改變了蘇聯的社會性質6.從統計的結果來看,蘇聯國民收入由1913年的210億盧布增加到1937年的963億盧布。1935年,取消了面包和面粉的配售制。后來,又陸續取消了其他食品和所有工業品的配售制。由此可知,蘇聯的五年計劃( )A.忽視了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B.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C.使人民群眾的生活得到改善D.使經濟體制日益僵化7.1922年7月30日,蘇俄權威報紙《真理報》上消失兩年之久的商業廣告再次出現。出現這種廣告新氣象的原因是(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B.新經濟政策的實行C.政府加強對經濟的管控D.工業化建設的完成8.1926年初,蘇聯私人工業有職工約400萬人,較1920年的160萬人增長了1.5倍;私人的咖啡館、商品、餐館、診所、信用社甚至小型工廠,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這是由于(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推行B.新經濟政策的實施C.農業集體化全面推廣普及D.國家工業化的貫徹9.有學者說:“蘇聯制度的設計用意,在于盡快將一個極落后、開發度極低的國家,早早送上工業化的大道……盡管這個制度極其缺乏效率,極其浪費,但畢竟達到了上述目標。”據此可知該學者( )A.贊同列寧的新經濟政策B.客觀評價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C.認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處D.否認赫魯曉夫改革的必要性10.蘇俄農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記中寫道:“1922年春,陽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擁抱著我……”。據此判斷,讓彼得伊里奇斯基產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A.實行糧食和日用工業品的配給制B.加入集體農莊,開展集體化運動C.可以自由支配納稅后的剩余糧食D.削減農業稅,提高農副產品價格11.材料一:克倫斯基政府(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倒臺了,新政權立即就要提出正義的和平,把土地交給農民。各地的政權都已轉到工人、士兵和農民代表蘇維埃的手里。——據彼得格勒革命軍事委員會關于推翻臨時政府經過的通告(1917年11月7日)材料二:1921年3月,布爾什維克第四次代表大會通過一個決議。該決議主要提到七點:國有工業仍為國民經濟之基礎;小工業及手工業應得到充分發展;可以自由出賣其制品及承受定購;蘇維埃全力支持人民之日常需要品的生產;自由貿易;廢除糧食法定價格,實行市場價格;企業可以出租給私人或外資。——據1921年列寧《論糧食稅》材料三:在世界歷史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如此全面細致地規劃自己的發展進程,這是蘇聯人的一個創造。在那個時代,所有的生產、運輸、銷售都由國家計劃安排。國家計劃力爭精確,在列寧格勒生產的一粒鈕扣售價1盧布,那么700千米外莫斯科的價格也是1盧布,而萬里之外的海參崴仍然是1盧布。——據《大國崛起》解說詞(1)指出材料一中“政權”的名稱?(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蘇俄實行的政策是什么。(3)材料三中“蘇聯人的一個創造”是指什么?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這個“創造”使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參考答案真題1-10 ABDBA BBCBD11.(1)弊端:經濟體制僵化,計劃經濟壓抑了企業和農民的積極性,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政治體制高度集中,缺乏民主法治監督,個人崇拜和獨裁現象嚴重,導致權力濫用和腐敗現象。(2)優越性: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全國一盤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3)啟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依法治國,建立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等。訓練1-10 CCBBC CBBCC11.(1)蘇維埃政府。(2)新經濟政策。(3)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成就:完成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強大的工業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