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美術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美術作品的創作教科書 書 名:普通高中教科書美術必修-美術鑒賞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分析本節課內容是選自2019人教版《美術鑒賞》的第一單元《鑒賞基礎》的第一課《美術作品的創作》。教材圍繞兩個基本問題“美術作品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它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展開教學活動,通過分析《愚公移山》和《梅杜薩之筏》兩幅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藝術家搜集素材的過程,理解“藝術來源于生活”;再通過分析藝術家用藝術手段對創作素材的提煉與改編,了解美術創作不是現實生活的翻版而是現實生活的升華,理解“藝術高于生活”。學情分析本次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基本具有獨立理性的思維能力,批判意識也正在增進。但鑒于同學們掌握的美術基礎知識參差不齊,大部分學生對美術鑒賞的認知不足,所以需要教師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教學中去引導學生,用探究法、討論法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目標圖像識讀:圍繞《愚公移山》《梅杜薩之筏》等作品的創作過程,分析作品中的形式(美術語言的運用)和內容(題材、主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對圖像的識讀,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與核心主旨。 審美判斷:能夠結合作品創作背景,從作品的表現形式和給人的感受,感知作者的創作意圖,作出評價、判斷,嘗試通過語言、文字和圖像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 創意實踐:結合作品,引導學生積極實踐,即假如我是作者我會怎么表現。 文化理解:在作品比較中感受東西方文化在美術作品中體現出的異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通過對經典美術作品創作過程的分析,了解美術作品是如何創作的。教學難點: 理解美術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辯證關系。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學重難點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教學準備設計推進教學深度的問題鏈,創設教學情境。 2.制作課件、學習任務單。3.根據教學活動分組。預習本課學習內容,搜集相關作品資料。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利于學生了解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還有它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導入啟發觀看視頻后,再展示《開國大典》油畫和現場真實照片,提出問題:①畫面當中描繪的是什么場景呢?②仔細觀察這些作品與真實的照片有何不同? 教師總結:董希文在畫《開國大典》時為了體現主席偉岸形象及與人民群眾的呼應關系,刻意安排主席與廣場上的群眾同時出現在畫面中,由此看出好的藝術作品并不是對于生活的直接描繪,而是經過藝術家的加工,那么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究竟是如何構思與提煉的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美術作品的創作》。 導入課題: 美術作品的創作(板書) 教師提問、引導學生思考 學生觀察對比、思考 回答問題 創設情境,可以有效的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引發積極思考。美術作品與真實照片的對比直接能引出藝術作品不同于現實生活,需要藝術家的加工,從而帶入課程學習。探究發現基本問題: 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是什么?它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板書) 我們先一起來看看這幅徐悲鴻的中國畫《愚公移山》。教師提問: ①徐悲鴻為什么要創作這樣一個主題的作品呢? ②作品的創作意圖和題材確定后,畫家又是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搜集素材的呢? 從此分析中,我們可以得知美術作品創作的步驟有: 1.選定主題,搜集相關資料,做足考察工作; 2.搜集素材,提煉創作素材,繪制素材手稿。 生活既是美術創作的動力與原因,也為美術創作提供了靈感與素材,《愚公移山》中的每個人物、每處風景皆有出處,都來自生活的經驗,即藝術源于生活。 學生探究活動一: 請你思考,徐悲鴻對所搜集到的素材進行了怎樣的藝術處理,使作品更能傳達出動人心魄的精神力量? 教師總結: 畫面通過頂天立地的構圖, 體現力量感,開拓性的將西方素描融入中國水墨畫,作品既有筆墨韻味又不失神采與細節。 從此分析中得出,藝術又高于生活。我們還可以得知美術作品創作的步驟還有: 3.安排構圖、造型與色彩搭配,精心經營畫面; 4.根據需求調整與修改畫面,有力表達主題。 5.完善細節并收尾。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其實就是藝術家“體驗-構思-表達”的過程。 學生探究活動二: 學以致用,結合前面講解的美術作品創作步驟,設置情境活動,以“假如我是籍里柯”,介紹自己的作品《梅杜薩之筏》的創作過程及構思。引導學生鑒賞這幅作品,分別說說它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從構圖、光影色彩、人物刻畫、戲劇沖突上幾個方面來分析這張作品的藝術手段。 對比畫稿與最終作品之間的區別,再次了解藝術家用主觀思想和情感來創作作品,所以作品往往比現實更典型。 教師總結: 籍里柯這種注重個性表現,善于運用夸張和幻想,富有激情的創作手法,開創了法國浪漫主義繪畫的先河,對后來多個繪畫藝術流派產生深遠的影響。 教師提問、總結學習的注意要點,提出基本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畫作賞析,對比,探究作品藝術語言的使用,總結藝術特點。 設置情境,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思考,完成自主鑒賞活動。 學生觀看課本,思考探究、回答問題 學生參考教材,用文字描述圖片細節信息。 分小組自主探究完成學習任務一,鑒賞、思考并作答,總結概括。 學生分小組探究討論,自由發言,完成學習單,最后小組匯報。 結合本節課重難點教學要求,引導學生了解美術作品的創作背景和目的、以及搜集素材的過程,讓學生了解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深入理解藝術來源于生活。 引導學生通過對《愚公移山》的形式分析,還有最終稿和畫稿的對比,讓學生理解藝術家為了突出主題,對創作素材所做的改編,體現藝術高于生活。 設置學習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積極性,結合美術作品創作步驟要點對《梅杜薩之筏》解釋,嘗試解釋作者的創作意圖,其中也是作出了自己的審美判斷。由“賞”到“鑒”具體展開學習,為下面的美術鑒賞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課堂小結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美術作品創作是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審美表達,是一種升華。藝術家們不是照搬生活,而是對其進行了高度提煉,為了有力地表達主旨,運用美術語言如線條、色彩和空間等進行了畫面重組,作品最終傳達出動人心魄的精神力量,所以了解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是鑒賞美術作品的重要基礎。 在教師的組織下完成本課主要學習內容的總結。 幫助學生整體上把握本課知識要點,理解藝術與社會生活的關系,提升學生的審美判斷與文化理解能力。拓展學習查閱相關資料,完成學習任務單。 1、課后自由分小組討論欣賞李樺的 《怒吼吧!中國》,談談作品的創作背景與意圖,藝術手法等。課后完成,交流分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