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蘇教版一年級科學《人工世界》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理解并區分人類與動物在食物、出行、應對氣候及住所等方面的基本差異,認識并列舉出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人造物品。2.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比較、討論等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激發探索人工世界奧秘的興趣。3. 情感態度價值觀:增強學生對人類智慧的自豪感,同時培養尊重自然、和諧共生的環保意識。二:教學內容人的食物與動物的食物:比較人類多樣化的食物來源(包括人造食物如面包、餅干等)與動物相對單一的食物鏈。人的出行方式與動物的出行方式:探討人類利用各種交通工具(汽車、火車、飛機等)與動物自然移動方式(跑、跳、飛等)的不同,并了解與出行相關的人造物品(如道路、橋梁)。人與動物應對嚴寒與酷暑的方式:分析人類使用衣物(如羽絨服、空調)、建筑(如溫室、暖氣)等手段與動物自然適應環境的能力之異。人與動物的住所:對比人類建造的房屋、城市與動物巢穴、棲息地的區別,介紹與人類住所相關的人造設施(如水電系統、網絡通訊)。三:教學重難點重點:理解人類與動物在上述四個方面的主要差異,認識并列舉相關人造物品。難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人造物品如何改善人類生活,同時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四:教學過程1. 導入新課:通過展示一幅包含人類與動物生活的對比圖片,引發學生興趣,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不同?”引導學生進入主題。2. 新知講授:食物:展示不同食物圖片,區分人類與動物的食物來源,特別介紹人造食物的制作過程。不同點:人類食物種類豐富多樣,包括植物性(如蔬菜、水果、谷物)和動物性(如肉類、奶類、蛋類),且常經過加工烹飪;動物食物則多基于其自然環境,如草食動物吃草,肉食動物捕食其他動物。其它人造食物:如方便面、罐頭食品、嬰兒配方奶等,這些食品便于儲存、攜帶,滿足了特定人群或情境下的需求。設計意圖:人類通過種植、養殖和食品加工技術,不僅豐富了食物來源,還提高了食物的安全性和營養價值,滿足了多樣化的飲食需求。2. 人的出行方式與動物的出行方式不同點:人類出行方式多樣,包括步行、騎自行車、駕駛汽車、乘坐公共交通等;動物則多依賴自身能力,如奔跑、游泳、飛行等。與人出行有關的其它人造物:如道路、橋梁、機場、火車站等基礎設施,以及導航設備、交通信號燈等輔助設施,共同構成了現代交通系統。設計意圖: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創造了各種交通工具,極大地提高了出行效率和舒適度,同時也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3. 人與動物應對嚴寒與酷暑的方式不同點:人類通過穿著保暖或散熱的衣物、使用空調、暖氣等設備來調節體溫;動物則依靠自身的生理機制(如換毛、遷徙)或尋找適宜的棲息地來適應環境變化。御寒和防暑的人造物:如羽絨服、電熱毯、空調、風扇、遮陽傘等,這些物品有效幫助人類應對極端天氣。設計意圖:人類利用科技手段,創造了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提高了生存質量。4. 人與動物的住所不同點:人類住所多樣,從簡單的帳篷、木屋到復雜的現代建筑,注重舒適性、安全性和美觀性;動物則多選擇自然形成的洞穴、樹洞或自行搭建的巢穴。與人的住所有關的其它人造物:如家具、家電、裝飾品、安全系統等,這些物品提升了居住品質,增加了生活便利性。與人的住所有關的其它人造物:如家具、家電、裝飾品、安全系統等,這些物品提升了居住品質,增加了生活便利性。設計意圖:人類住所不僅是居住空間,更是文化、社會和經濟活動的中心,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五、課后拓展創意小制作:鼓勵學生利用廢舊物品制作一件簡單的人造物,如紙杯風鈴、塑料瓶花盆等,培養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六、課堂總結本節課通過對比人與動物在食物、出行、居住及應對環境方面的差異,讓學生深刻理解了“人工世界”的概念,認識到人類創造力的偉大和人造物對人類生活的巨大貢獻。同時,也引導學生思考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了尊重自然、珍惜資源的意識。七、作業布置1. 完成“家中人造物大搜索”報告,并準備在下節課上進行分享。2. 思考并寫下自己未來想發明的一種人造物,包括它的功能、設計理念和可能帶來的改變。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