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鐵匠波爾卡》教案教材分析:《鐵匠波爾卡》由奧地利作曲家約瑟夫·施特勞斯作于1869年。同年3月在保險箱制造商為制成兩萬個保險箱而舉行的焰火慶祝大會上首次演出,是作曲家所作一百余首波爾卡中流傳最廣的一首。樂曲中多次出現敲打鐵塊的不同聲響及輕快的主題節奏,這是這首樂曲的獨特之處,形成了輕松跳躍的舞蹈氣氛,表現了鐵匠們快樂的勞動心情及人們對生活充滿信心與歡樂。學情分析:一年級學生對于音樂的感受力相對準確,但在表達上卻不是很好,這就需要教師作出引導,同時在教學設計環節上,使用選擇題的方式讓學生更加直觀的說出心中感受。教學目的:1、 知識與技能;認識碰鐘、沙錘學會并探索其演奏方法,記住其音色特點。能用打擊樂器模仿樂曲《鐵匠波爾卡》中的打鐵聲2、 過程與方式:通過大錘、小錘的二聲部合奏練習,培養學生與他人的合作意識,以及良好的節奏感和表現力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喜歡聆聽管弦樂,并在系列音樂活動中,獲得愉悅的審美體驗,同時,潛移默化的使學生受到愛勞動的教育教學重點:1.能準確地跟著音樂模擬打鐵聲音2.熟悉音樂旋律,感受音樂風格特點,了解ABA曲式結構教學難點:1.能和伙伴合作做二聲部的合奏練習2.休止符、音符時值的應用與處理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組織教學 1.隨音樂律動進教室 1.放松舞動2.融入課堂 1.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創設情景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聽到的音樂叫做《微笑波爾卡》你們知道什么是波爾卡么?簡介師:波爾卡深受作曲家的喜愛,其中奧地利作曲家約瑟夫.施特勞斯就創作了一百余首波爾卡,而其中有一首流傳最為廣泛,這首樂曲不僅有波爾卡的風格特點,還加入了一個特別的道具作為打擊樂器,你們看看它是什么?大家仔細聽聽這是什么聲音?那又是什么人在打鐵呢? 1.學生觀看課件并熟悉波爾卡2.學生根據課件圖片提示回答問題3.學生回答:鐵匠打鐵的聲音 1.了解波爾卡的舞蹈形式及音樂的風格特點2.了解作曲家及樂曲創作背景3.引出本課內容探索新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來的這首欣賞樂曲,是由奧地利作曲家約瑟夫.施特勞斯在1869年創作的管弦樂《鐵匠波爾卡》這首樂曲非常形象的描繪了鐵匠鋪里的鐵匠打鐵時的勞動場景,讓我們一同到鐵匠鋪去看看鐵匠們的世界吧!師:誰能說說樂曲中打鐵的聲音是怎樣的?為什么?師:原來打鐵是需要兩把大小不同的鐵錘同時進行鍛打來完成的,一把大催子一把小錘子,大催負責粗加工,小錘負責細加工,這樣鐵塊在你一下我一下的打鐵中變成方形、圓形、長形、尖形,最后鑄成各種各樣的鐵器出示二聲部大小錘子的合奏圖譜,并處理休止符、音符 時值的應用5.再次聆聽樂曲 1.了解樂曲表達內容,聆聽樂曲感受旋律2.學生回答:輕快地、有輕有重的,因為有兩把不同大小的鐵錘3學生觀看課件內容做手勢4.準確掌握休止符、音符的時值長短,并與伙伴合作練習5.在樂曲中打鐵的聲音處加入大錘小錘的手勢 1.熟悉樂曲旋律2.鞏固音的強弱概念3.為下一步二聲部合奏練習做鋪墊4.培養學生良好的節奏感和表現力5.感受樂曲表達的情緒及打鐵聲音處強弱的變化師:樂曲分為三個部分,你能說說第三部分與第幾部分相似嗎?區別在于什么地方?代表了什么意思?7.師:樂曲的情緒是怎樣的呢?8.師:同學們,樂曲描繪的是鐵匠鋪的鐵匠打鐵時的勞動場景,為什么他們在勞動,心情還很快樂很高興呢?9.師: 同學們,大家的表現非常棒,老師決定送每人一個小禮物,大家找一找看看自己都拿到了什么,并展示一下10.糾正演奏姿勢,隨樂曲完整表演 6.生:與第三部分相似,區別在于結尾,有叮當的打鐵聲,表示音樂結束了,鐵器做好了7.學生看課件做選擇8.生:因為勞動能幫助別人所以感到快樂,勞動人民最光榮9.學生回答:沙錘、碰鐘并展示10.聆聽樂曲并在樂曲打鐵的聲音處加入碰鐘、沙錘做聲音模仿 6.了解ABA曲式結構7.設計成選擇題的形式,讓學生更直觀的說出心中感受8.讓學生受到愛勞動的教育9.掌握打擊樂器正確演奏方法10.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表現力鞏固應用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很多的知識,咱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吧。提問師:同學們音樂課就要結束了,老師給大家帶來了由北京交響樂團演奏的《鐵匠波爾卡》的精彩表演,大家一起欣賞吧 1.學生根據所學內容回答問題2.觀看交響樂表演 1.鞏固所學知識點2.感受交響樂演奏帶來的視覺、聽覺體驗課堂總結:同學們大家這節課的表現非常棒,老師希望你們通過這節音樂課的學習,了解和懂得欣賞音樂,感受音樂給我們帶來的快樂與美好,同時,我們要向鐵匠鋪的師傅們學習,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去創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同學們這節音樂課就上到這里,老師期待下節課的到來,我們下節課再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