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課件 教案 導學案 習題)2024-2025學年度七年級上冊部編版歷史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課件 教案 導學案 習題)2024-2025學年度七年級上冊部編版歷史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導學案)
【學習目標】
歷史解釋:知道我國最早種植的農作物,識記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
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掌握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生產生活特征,認識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唯物史觀:了解中國原始農耕時代重要遺址分布情況,理解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特征。
家國情懷:認識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勞動中表現出來的智慧與取得的成就,產生崇敬之情,從而達到對祖國悠久歷史的認同和尊重。
【重點難點】
1.重點:農業的起源和發展;知道河姆渡人、半坡人的農耕生活;了解仰韶文化和大文化文化。
2.難點:對原始農耕生活的理解認識;了解貧富分化的出現。
【自主學習】
一、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
1.主要成就:距今約 年,我國的南北方同時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世界上最早的栽培 、粟和黍均發現于我國。
2.標志:人類開始了 ,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飼養家畜,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
3.意義: 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稻作農業的繁榮
1.概況:長江中下游和 流域是我國史前 經濟興盛的區域。
2.河姆渡人
(1)距今年代、發現地點:距今約 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位于 地區。
生產生活狀況
(2)建筑:住 房屋;遺址中發現了迄今年代最早的 。
(3)農業:有大量 遺存;農業工具以 最為典型。
(4)畜牧業:家畜以 、狗為主,狩獵野豬、鹿等。
(5)手工業:會制作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骨哨;會雕刻技術;懂得使用 ;運用雕刻等技術,出土了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仰韶文化
(1)距今年代、分布區域、命名原因;距今約 年,主要分布在 地區。因在河南繩池仰韶村遺址發現而被命名。
(2)生產生活:從事 農業生產,過著定居生活,陶器表面繪出魚、鳥、花等圖案的 。
(3)社會變化:距今6000多年的早期墓地中,氏族成員之間 ,沒有明顯的貧富分化。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規模和隨葬品數量出現明顯的差別。
2.半坡人
(1)距今年代、發現地點:距今約 年, 流域的陜西西安半坡村遺址,是一處重要的仰韶文化早期遺址。
(2)居住:住 房屋里,屋內有灶炕。
(3)農業:用骨器、角器等生產工具;種植 、黍。
(4)畜牧業:飼養 、狗等家畜;使用弓箭、漁叉等進行漁獵。
(5)手工業:能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使用裝飾品,并制作樂器 ;遺址出土了骨針、骨錐、陶制和石制的 ,可見半坡人已會織、制衣。
3.大汶口文化
(1)分布區域: 和淮河中下游地區。
(2)生活年代:距今約 年。
(3)手工業:有較大發展,制作出較為精致的 。
(4)社會變化:墓葬中隨葬品有差異,這表明當時同一群體內部已經出現了 ,加快了邁向文明社會的步伐。
【合作探究】
1.比較半坡人和河姆渡人有何共同點?
2.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區別。
【當堂達標】
1.(紹興中考)一萬多年前金華浦江上山的一粒稻米,連同和它一起出土的彩陶共同印證了該地(  )
A.正處于舊石器時代 B.原始農業的興起與發展
C.已經進入青銅時代 D.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發展
2.(邵陽中考)中華文明誕生于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下列選項中能夠支撐該論點的論據是( )
①云南元謀發掘的粗糙石器 ②北京周口店發掘的打制石器
③半坡遺址發掘的磨制石器和栗粒 ④河姆渡遺址發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海南中考)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可以佐證半坡人掌握簡單紡織、制衣技術的是( )
A.石鏟 B.骨耜 C.骨針、骨錐、紡輪 D.漁叉、漁鉤、漁網
4.(連云港中考)博物館講解員說:“這里的人們以粟為主食,還能制作彩陶。”與之相符的遺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遺址 B.山頂洞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
5.考古學家將類似于黃河中游地區仰韶遺址的遺址類型統稱為仰韶文化,其在農業上以種粟為主,制陶業則以表面有彩繪的彩陶最為著名。下列遺址中,屬于仰韶文化的是( )
A.河姆渡遺址 B.半坡遺址
C.良渚遺址 D.大汶口遺址
6.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隨葬玉器,有的卻一無所有。這表明當時( )
A.原始農業興起 B.貧富分化出現
C.早期國家產生 D.聚落形成發展
7.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某考古隊伍在陜西發現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文化遺存,在遺址的許多窖穴、房屋和墓葬中,都發現大量的粟粒。墨西哥和歐洲雖有粟的發現,但年代均較中國晚。還出土了大量農具、陶器、白菜種子等。
材料二 1973年,考古學家在浙江余姚發現某聚落遺址,發現了大量的文物,普遍發現了稻谷、谷殼、稻稈和稻葉等堆積物,厚度從一二十厘米到三四十厘米,最厚處達七八十厘米。比號稱世界最古老的稻谷——泰國奴奴塔克遺址出土的稻谷還要早數百年。同時還出土了用水牛等動物肩胛骨制成的骨耜。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遺址
(2)從材料一中“粟粒、陶器、白菜種子”這些實物出土,說明這一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特點是什么
(3)從材料二中“稻谷、谷殼、稻稈和稻葉等堆積物”這些實物,證明這一原始居民在世界上的貢獻是什么
【我的收獲】
參考答案
【自主學習】
一、1.1萬 水稻 2.定居生活3.原始農業
二、1.淮河 稻作農業
2.(1)7000 長江中下游(2)干欄式 木結構水井 (3)水稻 骨耜 (4)豬(5)天然漆
三、1.(1)7000—5000 黃河中游 (2)粟作 彩陶 (3)地位平等
2.(1)6000 黃河 (2)半地穴式 (3)粟 (4)豬 (5)陶塤 紡輪
3.(1)黃河下游(2)6300—4500(3)陶器(4)貧富分化
【合作探究】
1.都處于大河流域;都是農耕文明的代表;都處于氏族社會時期;都過著定居生活;都會制作陶器(半坡的彩陶,河姆渡的黑陶);都使用磨制石器(處于新石器時代)。
2.
不同點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制作工藝 只需將石塊打制成所需的形狀 需要將石塊磨光,多數磨制石器還被磨出了鋒利的刃部
功能 與漁獵生活相適應,效率低 與農耕生活相適應,勞動效率要高得多,生產工具的進步,提高了生產力發展水平
使用時間 打制石器用于舊石器時代 磨制石器則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特征
【當堂達標】
1.B 2.B 3.C 4.D 5.B 6.B
7.(1)半坡人遺址和河姆渡人遺址。
(2)會制作陶器,種植粟和蔬菜,世界上最早的粟和黍均發現于我國。
(3)種植水稻,已經學會人工栽培水稻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教案)
教學目標 歷史解釋:知道我國最早種植的農作物,識記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掌握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生產生活特征,認識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唯物史觀:了解中國原始農耕時代重要遺址分布情況,理解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特征。家國情懷:認識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勞動中表現出來的智慧與取得的成就,產生崇敬之情,從而達到對祖國悠久歷史的認同和尊重。
重點難點 重點:農業的起源和發展;知道河姆渡人、半坡人的農耕生活;了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難點:對原始農耕生活的理解認識;了解貧富分化的出現。
教法學法 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史料設置問題進行探究。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導與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米飯、水稻、小米粥、粟等四幅圖片(見課件)。教師:如果讓你來拍一部《舌尖上的中國——原始居民》,可以包含哪些內容 讓我們一起走進第2課《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體驗祖先們的農耕生活吧。 教師隨筆
二、新課講授板塊一 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1.觀看圖片(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說說我國先民對原始農業的探索和原始農業的產生。答案:探索:在長期的食物采集活動中,我國先民對各類可食用植物的認識逐漸加深;距今約2萬年,我國先民開始對一些野生的植物進行管理。產生:距今約1萬年,我國南北方都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發現于我國。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2.觀看圖片(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指出我國農業的起源和初步發展的重要標志以及意義。答案:重要標志:人類開始了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飼養家畜,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意義: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過渡語:農業的起源和初步發展,使我國進入原始農耕文明時代。讓我們走進新石器時代,窺探原始人類的農耕生活。首先走進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的生活,了解稻作農業的繁榮。板塊二 稻作農業的繁榮1.觀看視頻《長江流域誕生的古代文明——河姆渡遺址》和圖片(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根據下面的內容分解完成表格的填充。背景距今年代生活地區房屋建筑原始農業農作物生產工具原始畜牧業原始手工業答案:背景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國史前稻作農業經濟興盛的區域距今年代約7 000年生活地區浙江余姚河姆渡,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房屋建筑干欄式建筑,木結構水井原始農業農作物水稻生產工具骨耜得到廣泛使用;磨制石器原始畜牧業家畜飼養以豬、狗為主,狩獵野豬、鹿等原始手工業懂得使用天然漆,制作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骨哨,運用雕刻等技術制作藝術品2.觀看圖片(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思考河姆渡人為什么要建造干欄式建筑。這種建筑能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原因:南方地勢低洼、氣候潮濕溫熱。作用:通風防潮;防蟲蛇猛獸;下層可飼養家畜。過渡語:剛才我們學習了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的生產、生活狀況,現在讓我們轉換視角,來到北方黃河流域,一起去探尋那里的原始居民半坡人的生產生活狀況。板塊三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觀看《仰韶文化》(見課件),結合教材知識,指出仰韶文化的分布區域、距今時間、重要特征。答案:分布區域:黃河中游地區。距今時間:約7 000—5 000年。重要特征:主要從事粟作農業生產,過著定居生活,制作的陶器表面繪有魚、鳥、花等圖案。2.觀看視頻《半坡遺址》和圖片(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根據下面的內容分解完成表格的填充。生活年代生活地點歷史地位建筑原始農業原始畜牧業原始手工業答案:生活年代距今約6 000年生活地點陜西西安東部半坡村歷史地位一處重要的仰韶文化早期遺址建筑半地穴式房屋,屋內有灶炕原始農業種植粟、黍;采集野果原始畜牧業飼養豬、狗等家畜,使用弓箭、漁叉等進行漁獵原始手工業能制作磨制石器;使用裝飾品,制作樂器陶塤;已會紡織、制衣3.觀看圖片(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思考半坡人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它能夠起到什么作用 屋內為什么設有灶炕 答案:原因:黃河流域冬季干旱、風沙大,氣候比較寒冷。作用:防風;防寒保暖;抵御野獸侵襲。原因:用來燒煮食物、取暖和照明。4.觀看圖片(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說說仰韶文化時期氏族成員之間的關系及考古發現的證據。答案:關系:距今6 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早期,氏族成員之間地位平等,沒有明顯的階級分化;距今5 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出現了明顯的差別。證據:距今6 000多年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規模和隨葬品數量看不出顯著差別;距今5 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規模和隨葬品數量出現明顯差別。5.觀看視頻《大汶口文化》和圖片(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指出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區域、距今年代、制陶技術和社會變化。答案:分布區域:黃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區。距今年代:約6 300—4 500年。制陶技術:有較大發展,制出較為精致的陶器。社會變化:墓葬中隨葬品有差異,這表明當時同一群體內部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加快了邁向文明社會的步伐。6.觀看圖片(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用列表形式探究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居住房屋樣式的不同。答案:河姆渡人半坡人房屋名稱干欄式建筑半地穴式房屋房屋特點通風防潮保暖(冬暖夏涼)當地氣候特點濕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原因南北方的氣候和自然環境不同結束語:我國是世界上原始農業產生最早的地區之一。距今約1萬年,生活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等地的先民已栽培水稻、粟、黍,并飼養家畜、磨制石器和燒制陶器,開始了定居生活。原始農業的發展為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畜牧業和手工業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可能。可以說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開始出現貧富分化。
板書設計 一、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1.農業的起源和初步發展的標志 2.農業發展的重大意義二、稻作農業的繁榮1.主要區域2.河姆渡人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仰韶文化早期遺址——半坡遺址2.大汶口文化
教學反思   本課學習圍繞“農業的起源、定居生活、貧富分化開始出現”等知識為授課重點進行。結合所學知識,通過討論的形式,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作出合理的歷史結論,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整節課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30張PPT)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歷史解釋:知道我國最早種植的農作物,識記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
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掌握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生產生活特征,認識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唯物史觀:了解中國原始農耕時代重要遺址分布情況,理解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特征。
家國情懷:認識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勞動中表現出來的智慧與取得的成就,產生崇敬之情,從而達到對祖國悠久歷史的認同和尊重。
學習目標
重點
重點
難點
米飯
水稻
小米粥

如果讓你來拍一部《舌尖上的中國——原始居民》,可以包含哪些內容?
一、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
1.觀看圖片并結合教材知識,說說我國先民對原始農業的探索和原始農業的產生。
狗尾草
野水稻
在長期的食物采集活動中,我國先民對各類可食用植物的認識逐漸加深;距今約2萬年,我國先民開始對一些野生的植物進行管理。
管理
更好生長?
探索
產生
內蒙古赤峰興隆洼
遺址
北京門頭溝東胡
林遺址
浙江浦江江上山遺址
江西萬年仙人洞—吊
桶環遺址
北方:發現栽培粟和黍的遺存
南方:發現早期載培水稻的遺存
玉蟾巖遺址
距今約1萬年,我國的南北方同時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發現于中國。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
2.觀看圖片并結合教材知識,指出我國農業的起源和發展的重要標志以及意義。
家畜飼養
聚落
農作物種植
磨制石器
固定的
食物來源
定居生活
意義?
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重要標志:人類開始了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飼養家畜,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
1.觀看視頻《長江流域誕生的古代文明—河姆渡遺址》、圖片,并結合教材知識,根據下面的內容分解請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充。
二、稻作農業的繁榮
背景
距今年代
生活地區
房屋建筑
原始 農業 農作物
生產工具
原始畜牧業
原始手工業
約7000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
干欄式建筑
木結構水井
,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
水稻
骨耜得到廣泛使用;磨制石器
家畜飼養以豬、狗為主,狩獵野豬、鹿等
懂得使用天然漆,制作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骨哨,運用雕刻等技術
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國史前稻作農業經濟興盛的區域
【浙江省余姚市羅江鄉河姆渡遺址】
 石器經過磨制,屬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全面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
河姆渡人
二、稻作農業的繁榮
河姆渡人的-住
干欄式建筑
苗族吊腳樓
原因:南方地勢低洼、氣候潮濕溫熱。
作用:
1、通風防潮;
2、防蟲蛇猛獸;
3、下層可飼養家畜。
2.觀看圖片并結合教材知識,思考河姆渡人為什么會建造干欄式建筑?
河姆渡人的-住
注:金文是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頂井架復原圖
設施:木結構水井。是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木結構水井之一。
方便:河姆渡人能夠喝到干凈的地下水,擴大了他們的活動范圍。
二、稻作農業的繁榮
河姆渡人的-生產
農耕
猜一猜這是什么工具呢?
纏藤骨耜
骨耜
骨耜為河姆渡人大量使用的農具。河姆渡出土的骨耜主要是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制作而成。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寬,是刃部。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
河姆渡遺址中發現大量水稻遺存,骨耜作為一種先進的生產工具廣泛使用,稻作農業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
二、稻作農業的繁榮
河姆渡人的-生產
畜牧業
河姆渡出土狗骨
河姆渡出土豬下頜骨
河姆渡原始居民飼養(水)牛、豬和狗等家畜。遺址出土陶盆,其上刻有豬紋,反映了養豬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除此之外,采集和漁獵在他們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但主要是一種輔助作用。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mián),表示與室家有關,下面是“豕”,即豬。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多在屋子里養豬,所以房子里有豬就成了家的標志。
二、稻作農業的繁榮
河姆渡人的-生產
手工業
豬紋陶缽
陶灶
陶釜
玉器
骨哨
漆碗
陶塤
雙鳥朝陽紋象牙碟形器
河姆渡人會制作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骨哨。
會運用雕刻技術,用象牙和獸骨制成古樸的藝術品。懂得使用天然漆。
二、稻作農業的繁榮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觀看視頻《仰韶文化》并結合教材知識,指出仰韶文化的分布區域,距今時間,重要特征。
分布區域
黃河中游地區
距今時間
約7000-5000年
重要特征
主要從事粟作農業生產,過著定居生活,制作的陶器表面繪有魚、鳥、花等圖案。
命名原因
在河南繩池仰韶村遺址發現而得名
2.觀看視頻《半坡遺址》、圖片,并結合教材知識,根據下面的內容分解請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充。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生活年代
生活地點
歷史地位
建筑
原始農業
原始畜牧業
原始手工業
距今約6000年
陜西西安東部半坡村
一處重要的仰韶文化早期遺址
半地穴式房屋,屋內有灶炕
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種植粟、黍;采集野果
飼養豬、狗等家畜,使用弓箭、漁叉等進行漁獵
能制作磨制石器,樂器陶塤;骨針、骨錐、陶制和石制的紡輪,使用裝飾品,已會紡織、制衣
半坡人
活動時間
約6000年前
活動區域
陜西西安東部半坡村
半坡人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半坡人

屋內,中間有一個坑,正對門口,猜猜用來做什么?
用來燒煮食物、取暖和照明
原因:黃河流域干旱、風沙大,氣候比較寒冷。
作用:防風;防寒保暖;抵御野獸侵襲
3.觀看圖片并結合教材知識,思考河姆渡人為什么會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它能夠起到什么作用?屋內為什么設有灶炕?
半坡人
生產工具
磨制石器(新石器時代)
石刀
石鋤
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叫作新時器時代。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距今2000年左右。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半坡人
半坡遺址出土的菜籽和粟的朽粒
粟(谷子)性喜高溫,耐旱。
農業
半坡遺址出土的豬骨
半坡遺址出土的狗下頜骨
弓箭
半坡人種植粟、黍,飼養豬、狗等家畜,使用弓箭、魚叉等進行漁獵,有時也采集野果,作為食物補充。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半坡人
手工業
將纖維捻合成紗的過程稱為紡
用以下墜轉動的重物稱為紡輪
半坡人
骨針、骨梭
陶塤 裝飾品 紡綸 骨錐
半坡人會大量使用裝飾品。
會制作樂器陶勛,
會紡織、制衣,依據是在遺址中突出骨針、骨錐。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半坡人
手工業
半坡人制作的陶器
彩 陶
在制作好的陶坯上用礦物顏料繪上圖案,再入窯燒制成帶色彩的陶器。
大家知道它們的用途是什么嗎?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4.觀看圖片并結合教材知識,說說仰韶文化時期氏族成員之間的關系及考古發現的證據。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河南靈寶西坡遺址的大房子基址
距今6000多年的早期墓地中,氏族成員之間地位平等,沒有明顯的階級分化。
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出現明顯的差別。
關系:
證據:
距今6000多年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規模和隨葬品數量看不出顯著差別。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規模和隨葬品數量出現明顯的差別。
5.觀看視頻《大汶口文化》、圖片并結合教材知識,指出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區域、距今年代、制陶技術和社會變化。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墓葬中隨葬品有差異,這表明當時同一群體內部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加快了邁向文明社會的步伐。
山東章丘焦家遺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隨葬品(成套玉器、成套陶器)
分布區域:
黃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區。
年代:
距今約6300—4500年。
制陶技術:
有較大發展,制作出較為精致的陶器。
社會變化:
半坡人的半地穴式
房屋
河姆渡人的干欄式建筑
河姆渡人 半坡人
房屋名稱
房屋特點
當地氣候特點
原因 干欄式建筑
半地穴式房屋
6.觀看圖片并結合教材知識,用列表形式探究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居住房屋樣式的不同。
通風防潮
保暖(冬暖夏涼)
濕熱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南北方氣候和自然環境不同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
農業的起源和發展的標志
農業發展的重大意義
稻作農業的繁榮
主要區域: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
河姆渡人
仰韶文化早期遺址——半坡人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
課堂小結
距今年代,分布區域,重要特征,氏族關系
1.一萬多年前金華浦江上山的一粒稻米,連同和它一起出土的彩陶共同印證了該地(  )
A.正處于舊石器時代 B.原始農業的興起與發展
C.已經進入青銅時代 D.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發展
2.中華文明誕生于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下列選項中
能夠支撐該論點的論據是( )
①云南元謀發掘的粗糙石器 ②北京周口店發掘的打制石器
③半坡遺址發掘的磨制石器和栗粒④河姆渡遺址發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
B
當堂達標
3.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可以佐證半坡人掌握簡單紡織、制衣技術的是( )
A.石鏟 B.骨耜 C.骨針、骨錐、紡輪
D.漁叉、漁鉤、漁網
當堂達標
C
4.博物館講解員說:“這里的人們以粟為主食,還能制作彩陶。”與之相符的遺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遺址 B.山頂洞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
5.考古學家將類似于黃河中游地區仰韶遺址的遺址類型統稱為仰韶文化,其在農業上以種粟為主,制陶業則以表面有彩繪的彩陶最為著名。下列遺址中,屬于仰韶文化的是( )
A.河姆渡遺址 B.半坡遺址
C.良渚遺址 D.大汶口遺址
D
B
6.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隨葬玉器,有的卻一無所有。這表明當時( )
A.原始農業興起 B.貧富分化出現
C.早期國家產生 D.聚落形成發展
B
7.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某考古隊伍在陜西發現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文化遺存,在遺址的許多窖穴、房屋和墓葬中,都發現大量的粟粒。墨西哥和歐洲雖有粟的發現,但年代均較中國晚。還出土了大量農具、陶器、白菜種子等。
材料二 1973年,考古學家在浙江余姚發現某聚落遺址,發現了大量的文物,普遍發現了稻谷、谷殼、稻稈和稻葉等堆積物,厚度從一二十厘米到三四十厘米,最厚處達七八十厘米。比號稱世界最古老的稻谷——泰國奴奴塔克遺址出土的稻谷還要早數百年。同時還出土了用水牛等動物肩胛骨制成的骨耜。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遺址
(2)從材料一中“粟粒、陶器、白菜種子”這些實物出土,說明這一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特點是什么
(3)從材料二中“稻谷、谷殼、稻稈和稻葉等堆積物”這些實物,證明這一原始居民在世界上的貢獻是什么
(1)半坡人遺址和河姆渡人遺址。
(2)會制作陶器,種植粟和蔬菜,世界上最早的粟和黍均發現于我國。
(3)種植水稻,已經學會人工栽培水稻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習題)
1.如圖中的文物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工具“耒耜”。其“入土曰耜,耜柄曰耒”。據此推測,“耒耜”可用于( )
A.取火 B.耕地 C.紡織 D.制陶
2.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一處距今5 300多年的都邑遺址內,發現了由野豬牙雕刻而成的、外形酷似正在吐絲狀態的家蠶以及大量的農作物。這反映了當時( )
A.農桑文明的出現
B.山頂洞人的存在
C.紡織技術的成熟
D.城市功能的完備
3.位于黔東南的西江千戶苗寨,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其在半山腰建造的獨具特色的木結構吊腳樓,具有良好的通風防潮效果。該建筑與我國哪一原始農耕居民的建筑結構類似( )
A.河姆渡人 B.半坡人
C.藍田人 D.丁村人
4.考古發現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證據,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說明半坡人( )
A.已從事農業生產 B.以捕魚狩獵為主C.住半地穴式房屋 D.會人工種植水稻
5.仰韶文化時期是原始氏族社會的興盛時期。在屬于仰韶文化的遺址中,我們通常能發現一種可能是氏族首領居住或處理部落事務的大房子。其中不太可能發生在大房子里的事情是( )
A.討論集體狩獵 B.分配糧食和肉食
C.任命管理國家的官員 D.安排陶器的生產和分配
6.研究大汶口文化的墓葬,我們發現當時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貧富分化。能夠證實這一觀點的證據是( )
A.花廳遺址北區大墓中有8座墓葬存在人殉現象
B.有的大墓中有成套陶器和精美玉器,有的小墓幾乎一無所有
C.大墓的棺槨外一般都放置有整豬、豬頭或豬下頜骨
D.墓主生前的禮服和儀仗大都作為隨葬品入葬
7.[定居生活] 中華大地進入新石器時代后,我們的祖先開始定居生活。考古學者在長江和黃河流域發現了一些古代人類活動的遺址,如浙江余姚的   遺址和陜西西安東部的   遺址。
8.美國學者布雷伍德指出:“因為人類學會了生產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獵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儲藏在糧倉里和牲圈里,他們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來。”材料說明( )
A.農業和畜牧業分離使人類走向定居B.定居生活限制了人類的活動距離
C.人類在采集和狩獵中學會儲存食物D.農業興起是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9.中國原始文化星羅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經歷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劃分這兩個時代的主要依據是( )
A.房屋結構樣式 B.農作物的種類C.使用火的水平 D.石器制作技術
10.結合所學知識探究我國遠古農耕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
[地圖找遺址]
圖一 原始農耕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
(1)指出圖一中A、B分別代表的原始農耕文化遺址。觀察分布圖,指出原始農耕時代的遺址有何分布特點,并分析原因。
[比較看進步]
(2)河姆渡人比北京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讀圖識史實]
(3)觀察上面陶器,你可以從中了解到哪些原始居民的生活信息
答案:
1.B
2.A
3.A
4.A
5.C
6.B
7.河姆渡 半坡
8.D
9.D
10.(1)答案:A:半坡遺址;B:河姆渡遺址。分布特點: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原因: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利于生存。
(2)答案:河姆渡人已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耕地,種植水稻;他們住干欄式建筑,過上了定居的生活;飼養家畜,會制作陶器;等等。
(3)答案:半坡人和河姆渡人都會制作陶器,且水平較高;半坡人會捕魚,河姆渡人會打獵和飼養家畜,以補食用。(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津市| 马关县| 三明市| 牟定县| 大冶市| 卓尼县| 平谷区| 汪清县| 金坛市| 南昌县| 定日县| 安西县| 贡觉县| 兴安县| 许昌县| 岑溪市| 万荣县| 涪陵区| 宜黄县| 新竹县| 达拉特旗| 灌阳县| 香港| 太仆寺旗| 兰州市| 巴彦县| 天峨县| 资溪县| 建昌县| 微博| 江城| 彰化县| 涪陵区| 南丰县| 青浦区| 措勤县| 兴隆县| 商都县| 通化市| 安庆市| 张家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