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選擇性必修2第1課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 學案(無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選擇性必修2第1課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 學案(無答案)

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第1課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
學習目標 課題解讀
1.知道人類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產者演進的過程及意義; 2.知道古代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從采集、漁獵逐漸發展到農業生產。農業的出現,不但為人類提供了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而且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促成了文明的出現。
【時空坐標】
食物采集 食物生產 多元的人類文明
采集、漁獵 農耕、畜牧
距今約200萬年 約1萬年前 公元前3千紀
【新教材·知本與思辨】
學習任務一 從食物采集和食物生產兩個方面,梳理人類早期生產與生活的狀況。
【學習聚焦】農業出現以后,人類逐漸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
類別 表 現 鏈接《綱要》
食物采集 1.對象:自然界現成的動植物 2.內容: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實和莖葉,捕撈魚蝦或獵取動物作為食物。 3.工具:人們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從事采集和漁獵 4.生活方式: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過著遷徙的生活;他們用火取暖、燒烤食物;群居生活。 5.女性地位突出:女性除生育和撫養后代外,還負責采集植物果實、昆蟲等,為群居的人們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考古發現,人類最早制造的工具是石器。原始社會因石器制作技術的不同而被區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中國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點遺址有數百處,代表性的有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和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的北京人。他們從事漁獵和采集,過著群居生活。元謀人、北京人已經學會用火。《綱要(上)》(P2)
食物生產:農耕和畜牧的出現
農業 類別 產生 原因 產生 時間 地 域 培育 品種 鏈接《綱要》
農耕 在長期的采集過程中,人類掌握了某些植物的生長規律 約1萬年前 西亞 小麥、大麥 西亞地區的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發端于公元前9000年左右,在那里的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麥和小麥,馴養的狗、綿羊和山羊的骨骼以及定居的農業村落遺跡。約公元前4500年,蘇美爾人遷移到兩河流域南部。他們從事農業生產,具有灌溉知識,使用金屬工具。 ——《綱要(下)》P4 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古代瑪雅文明曾非常繁榮。瑪雅人發展了以種植玉米為主的農業, ——《綱要(下)》P29 距今約1萬年前,中國進入新石器時代。……當時人們已經大量使用陶器,開始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生活逐漸穩定。 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黃河中游地區進入仰韶文化時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繪陶器,以粟等為主要栽培作物。 ——《綱要(上)》P3
東亞 粟、水稻
中美洲 玉米、甘薯
畜牧 1.人類在狩獵中,掌握了某些動物的生長規律 2.農耕和定居生活 約1萬年前 約9000年前 西亞 綿羊、山羊
約8500年前 中國 豬、狗
約6000年前 南美洲 駱馬
學習任務二 運用“人類文明產生”的基本原理,分析農業的出現是怎樣一步步催生人類文明的。
【學習聚焦】農業出現以后,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的產生使人類社會的生產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出現。
變化 具體表現 鏈接《綱要(下)》
生活方式的變化 (1)農業的出現是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類開始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人類生產自己需要的產品,初步改變了純粹依賴自然資源的狀況。農業生產增加了人類的食物供應,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長。 農業和畜牧業是人類文明產生的重要前提。農業和畜牧業產生后,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變成食物的生產者,社會分工與社會結構日趨復雜,人類逐漸邁向文明時代。(P1) 農業和畜牧業產生后,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變成食物的生產者。隨著農業的發展,人們要求有質量更好、更方便實用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出現了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不同地區的產品互通有無,促進了交換和貿易。社會經濟的發展,讓一部分人能夠脫離社會生產活動而從事專門的管理和文化創造工作。農耕生產需要人們定居生活,一些較大的居住點逐漸發展為早期城市。(P2)
(2)農業的出現促進了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從最初搭建臨時的窩棚,演變為建造長期的住所,并逐漸形成聚落。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一部分人從食物生產中解放出來,專門從事制陶、采礦、冶煉等手工業勞動。原始音樂、文學和宗教也因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產生。
(3)農業的出現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很早就認識到天文知識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幾乎在所有早期文明古國中,天文歷法都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數學和其他相關學科也逐漸發展起來。
生產關系的變化 (1)農業產生以后,男子開始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婦女主要從事家務勞動和家庭副業,女子在農業生產中逐漸退居從屬地位。 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人類在滿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產品,為私有制和剝削的產生創造了條件。部落首領利用職權把一部分公共產品據為己有,私有制逐漸產生,社會分化成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兩大階級。……為爭奪土地和資源,一些部落之間爆發戰爭,被征服者往往成為征服者的奴隸,奴隸制成為人類第一種剝削制度。奴隸反抗奴隸主的斗爭,成為最早的階級對抗形式。在階級矛盾和部落戰爭的雙重作用下,逐漸出現了政府、軍隊和監獄等強制機關,國家開始形成。原來的部落首領,演變為階級社會中國家的統治者。人類由此進入奴隸社會。出于記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產生了。(P2-3)
(2)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生產的產品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領利用自己對公共財產的管理和分配權,或利用對外交換產品的便利,把一些集體財物據為己有,變成私有財產。氏族內部出現了貧富分化。
(3)在領導氏族部落對外交戰的過程中,軍事首領的地位日益上升,個人權力也不斷加強。為了生產更多的剩余產品,人們往往不再殺死戰爭中的俘虜,而是把他們變成奴隸。這樣,在氏族社會中,就有了自由民和奴隸的差別。
(4)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現,階級產生了。為了調節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需要有一個強制機關,國家應運而生。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思考點】與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產者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P3)
解題關鍵
對比農業革命前后人類的生活,從中看出變化。
思路引領
可以將生活變化分成幾個方面,如人與自然關系的變化、食物結構的變化、生產方式的變化、經濟形態的變化、社會組織的變化等,從這幾個方面去思考答案。
答案提示
人與自然關系的變化,體現為從攫取經濟轉變為生產經濟,從被動適應自然到主動生產自己需要的產品,改變了純粹依賴自然資源的狀況。
食物結構的變化,體現為除了采集果實和獵取動物之外,人類開始食用自己生產的糧食和飼養的動物。農業生產增加了人類的食物供應,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
生產方式的變化,主要是由原來流動的采集狩獵變為相對固定在一個地區的農業生產。
經濟形態上,農業的產生改變了原始人群混合的謀生方式,經濟門類逐步產生,不同經濟門類的生產方式也開始出現。
社會組織方面,農業的出現使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從最初搭建臨時窩棚演變為修筑長期的住所,并逐步形成聚落。
隨著農業生產率的提高, 一部分人從食物生產中解放出來,專門從事制陶、采礦等手工業勞動。食物生產也為一部分人從事原始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和宗教活動提供了物質基礎。
【學思之窗】恩格斯這段話描述的是什么?發生在哪個歷史時期?(P6)
解題關鍵
在掌握原始社會末期社會狀況的基礎上對材料的內容進行概括分析。
思路引領
材料出自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從題目上推斷文中內容應該涉及原始社會末期到文明社會出現的相關問題。從材料的內容看,主要涉及階級差別、社會分化、私有觀念、貧富差異等問題。依據問題的要求及所學知識,提取材料的信息,加以闡釋即可得到正確答案。
答案提示
恩格斯描寫的是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奴隸社會)過渡時期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貧富分化和階級的產生,私有制的確立瓦解了原始社會組織。
學習任務三 從空間的角度,梳理古代世界不同地區的居民培育或引進了哪些適合本地區種植的農作物和飼養的家畜。在此基礎上,以農業為視角,管窺古代文明的多元特色。(不同地區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學習聚焦】古代不同地區的居民都培育或引進了適合本地區種植的農作物和飼養的家畜。
區域 文明 農作物和家畜 國家 土地所有制 農業經營方式及生產生活狀況 鏈接《綱要(下)》
西亞的兩河流域 古巴比倫文明 大麥、小麥,山羊、綿羊、牛等 古巴比倫王國 王室和神廟;政府官員、貴族和商人占有土地 出租佃戶耕種;《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土地、勞力等可以作為租賃對象 約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基本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君主專制制度。國王是國家最高統治者,下有各類官員管理政務和軍事原來的城市大多失去獨立地位,成為必須服從國王命令、向宮廷納貢的地方行政單位。《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結構、婚姻、土地租賃和借貸等多個方面。它宣揚君權神授,維護奴隸主的利益和權威。(P3-4)
北非的尼羅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 大麥、小麥,山羊、綿羊、牛等 古埃及 王室和神廟占有土地 修堤筑壩、挖溝開渠,變水害為水利;形成以尼羅河為中心的農業體系。 東北非的埃及同樣地處干旱地區,但尼羅河的定期泛濫,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尼羅河還提供了連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條件。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興起。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實現統一,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官僚系統。法老被視為神在人間的代表,掌握著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最重要的權力。法老之下,設有官員分別處理政務和地方事務。 古代埃及有豐富多彩的神話和文學故事,象形文字幾乎和楔形文字一樣古老。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歷,將一年分為三季,分別是泛濫季、播種季和收獲季,每季四個月,年末另加五天為節日。金字塔的建造不僅體現了法老的至上權威,而且證明了埃及人在建筑和數學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尼羅河的特產莎草被加工成莎草紙,是古代埃及主要的書寫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資。(P5)
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 古代中國文明 粟、麥、稻、豬、狗、牛等 商和西周 君主和各級貴族占有土地 北方粟麥農作區,南方稻作農業區;農夫集體耕作。 商和西周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經濟發展并走向繁榮的時期。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農業生產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青銅農具極少。商和西周實行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周天子名義上占有全國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隨意買賣。歷史文獻中所說的井田制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因土地整治規則,有溝渠灌溉、道路疆界劃分,形似“井”字而得名。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生產中的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勞動人民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綱要(上)P7) 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有重大發展。冶鐵技術出現,鐵制農具開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廣。各國紛紛興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鄭國渠、芍陂。農業進步推動社會分工,促進了工商業的繁榮。戰國時,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貨幣流通廣泛,各地涌現出一批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業主聚集了大量錢財,有的富比王侯。(《綱要(上)P10-11)
戰國以后 封建土地國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與農民土地所有制并存 重農抑商,鐵犁牛耕,小農經濟,男耕女織;都江堰、龍首渠等水利建設。
秦漢到隋唐 逐漸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兩種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
歐洲 古希臘文明 西亞引進大麥和小麥;自主培育葡萄和橄欖 古希臘城邦 公民階層占有土地 農業生產中使用奴隸勞動;土地肥沃處,實行谷物與蔬菜輪作;地力較差處,建果園,種植葡萄和橄欖,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欖油。 古代希臘的中心區域是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中的部分島嶼,這里多山少平原,陸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區性大國的興起。公元前2千紀,這里曾誕生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公元前8—前6世紀,城邦逐漸發展起來。它們數量眾多,典型特征是小國寡民,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斯巴達和雅典是其中最為著名的兩個城邦。斯巴達是少數人掌握政權的寡頭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數公民掌權的民主政治的典型。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會和擔任公職的權利,直接決定城邦的大政方針。但是,古希臘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之上,享有民主權利的僅是成年男性公民,婦女、外邦人和奴隸都被排斥在公民隊伍之外。奴隸缺少最基本的權利。 古希臘的神話、悲劇和喜劇等,是世界文學的瑰寶,啟迪了西方的文學創作和思想。希羅多德首創“歷史”一詞,在西方,他被認為是“史學之父”。修昔底德成為政治史傳統的奠基人。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P5-6)
古羅馬文明 谷物,橄欖,葡萄、牛 古羅馬 很長時期實行土地國有,后來貴族或富人占有越來越多土地 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后小農逐漸破產
美洲 古代美洲文明 玉米、甘薯、馬鈴薯 阿茲特克 貴族私有與村社公有并存 農民可以從村社獲得一塊份地并終身使用,但兩年不耕作的土地將被村社收回。 14世紀,阿茲特克人興起于今墨西哥地區。16世紀初,阿茲特克人國家進入鼎盛時期,控制了整個墨西哥谷地及其周邊部落,人口有600余萬。在阿茲特克人國家中,上層階級壟斷官職,掌握軍隊。被征服者由原來的部落首領管理,但需向阿茲特克人繳納貢賦,如糧食、服裝、寶石和老鷹等。阿茲特克人的經濟基礎是農業,他們發明了“浮動園地”,擴大了耕地面積。 阿茲特克人國家的都城特諾奇蒂特蘭位于特斯科科湖中的島上,面積約10平方千米,人口20萬—30萬。它有3條堤道與陸地相連,并有引水渠供應全城淡水。為方便交通,渠上架設了多座橋梁。全城水渠和道路縱橫交錯,承擔著城市的交通運輸。(P30-31)
【新教材·鞏固演練】
1.問題探究:上面兩段材料對遠古人類生活和農業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結合相關史實,談談你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教材P7)
解題關鍵
從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分類比較,提出看法。
思路引領
可以從農業出現之前的食物來源、農業出現的原因、農業出現后的生活等方面比較,結合所學對這兩種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
答案提示
關于遠古人類的生活,上面兩段材料都從食物角度作了描述。第一段材料認為遠古人類采集樹木果實和昆蟲作為食物,第二段材料認為遠古人類以禽獸的肉作為食物。關于農業的起源,第一段材料認為是因為人類以果實和昆蟲為食,容易產生疾病或中毒,于是發明了農業,播種五谷作為食物。第二段材料認為是因為人口增長,禽獸不足,于是發明農業。這兩段材料都是古人對遠古人類生活和農業起源的推測,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遠古人類靠采集和漁獵獲取食物,其食物來源既有植物果實、昆蟲,也有禽獸。農業的起源有多種因素,兩段材料各提到一種因素。除這兩種因素之外,人類對動植物生長發育知識的掌握,也是農業產生的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
2.學習拓展:查找資料,了解漢朝栽培的蔬菜有哪些種類。(教材P7)
解題關鍵
根據學習拓展欄目提供的線索,查找漢朝農業、醫藥等方面的相關史料,歸納概括。
思路引領
概述總體情況,從史料記載中列舉蔬菜品種。
答案提示
根據《汜勝之書》《四民月令》《南都賦》等文獻記載所作的統計,漢朝栽培蔬菜有20余種。從史游《急就篇》載“葵韭蔥薤蓼蘇姜,蕪荑鹽豉醯酢醬,蕓蒜薺芥茱萸香,老菁蓑荷冬日藏”的記錄也可以看出秦漢時期蔬菜品種已很豐富。漢朝栽培的蔬菜,從域外引進的主要有苜蓿、黃瓜、茄子、豌豆、豇豆等。西漢《靈樞經 ·五味》載:“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蔥辛。”文中所談就是當時最常見的五種蔬菜:葵、韭、藿、薤、蔥。漢朝人蔬菜種類已趨向多樣化。
★課時練習(1)
一、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
1.敘利亞的阿布胡賴拉遺址位于阿薩德湖底,上世紀70年代當局興建水壩,堵截幼發拉底河水,湖水干涸后遺址才被發現,是已知最早的農業遺址之一。最初是一個300—400人依靠釆集、狩獵為生的定居聚落,約公元前11050年,由于氣候突變,該地居民開始嘗試種植黑麥。之后其迅速擴展成一個占地近12公頃且規劃整齊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單層的泥磚房。這表明(  )
A.敘利亞是黑麥的發源地 B.氣候突變導致農業出現
C.農業改變人類生活方式 D.人口增長改變居住形式
2.美國學者布雷伍德指出:“因為人類學會了生產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獵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儲藏在糧倉里和牲圈里,他們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來。”對此理解最準確的是(  )
A.農業出現推動人類轉變為食物生產者
B.人類在采集和狩獵過程中學會了種植農業
C.人類在產生之初是以采集和漁獵為生
D.能夠生產食物是人類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3.敘利亞的阿布胡賴拉遺址是已知最早的農業遺址之一,最初是一個300—400人依靠采集、狩獵為生的定居聚落,約公元前11050年,由于氣候突變,該地居民開始嘗試種植黑麥。之后其迅速擴展成一個占地近12公頃且規劃整齊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單層的泥磚房。這表明(  )
A.氣候因素導致農業出現 B.農業改變人類生活方式
C.人口增多推動房屋變遷 D.敘利亞是黑麥的發源地
4.下圖來自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反映了公元前7000—公元前1500年早期農業的傳播情況。由此可知,該時期世界早期農業起源和傳播的特點有(  )
①物種交流歐洲具有主導性 ②中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
③交流范圍僅限于大洲內部 ④美洲高產作物促使世界人口激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
5.讀下圖,小麥的原產地在圖中(  )
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
6.賈雷德·戴蒙德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一書中認為:植物的馴化意味著人類的糧食越來越多,因而也就意味著人口越來越稠密。因此而帶來的糧食剩余和(在某些地區)利用畜力運輸剩余糧食,成了定居的、行政上集中統一的、社會等級分明的、經濟上復雜的、技術上富有革新精神社會的發展的先決條件。這說明(  )
①農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②農業革命提供了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
③農業革命促成了人類文明的出現 ④農業革命使生產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農業的發明之于人類歷史乃是劃時代的事件,以至于有人稱其為“農業革命”。得此結論最重要的依據是(  )
A.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 B.人類從遷徙到定居形成聚落
C.增加了人類的食物供應 D.促使了私有制、階級、國家的出現
8.人是自然的產物,人類社會的進步也是建立在對自然的認識和利用之上。農業的出現,使人類成為食物生產者。下列對古代世界各地的食物生產,表述正確的是(  )
A.兩河流域種植大麥小麥 B.河姆渡人人工栽培葡萄
C.希臘羅馬種植橄欖水稻 D.印第安人種植玉米和粟
9.下圖為原始農業對象、門類、部門、類型關系圖。與原始稻作農業和原始旱作農業類型相比,原始游牧農業類型結構組合比較單一,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
A.西北地區民族交融程度低 B.西北地區水土資源匱乏
C.生產生活方式的重大差異 D.畜牧業長期占主導地位
10.仰韶文化遺址不僅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鏟、石鋤、石刀、石磨盤、骨鏟等工具,而且出土了數量可觀的陶質器皿,種類包括鼎、釜、灶、罐、缽、碗、盆、壺、瓶等。據此可知(  )
A.手工業分工具有專業化的特征 B.剩余產品推動早期國家的出現
C.原始農業呈現多元一體的特征 D.黃河流域已具備農業生產能力
二、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及生產關系的變化
11.歷史現象的存在離不開特定的時空。下圖是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①處居民率先掌握青銅冶煉技術 B.②處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廟占有
C.③處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 D.④處土地兩年不耕作將被村社收回
12.安德森在《中國食物》中提到:漢朝農業產量高于中世紀的歐洲,歐洲每英畝500磅的產量就被視為高產,而且由于種植的谷物品種產出率低,收成中的1/3必須留作種子。中國人留種要少得多,而得到的回報卻要多得多。漢朝農業高產是由于(  )
①翻車、筒車等灌溉工具的使用 ②龍首渠等水利工程的修建
③鐵犁牛耕技術的推廣 ④精耕細作生產方式的發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如圖描繪的是大約3500年前埃及的農業景象,結合所學知識,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①圖中正在收獲的農作物可能是大麥 ②飼養山羊、牛等家畜已經比較普遍
③尼羅河流域是埃及農業體系的中心 ④率先掌握冶鐵技術并用于制作農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下圖為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經專家分析鑒定,這些稻谷屬于人工栽培稻,且產量可觀。這說明當時(  )
A.處于舊石器時代 B.食物來源相對穩定
C.出現飼養的家畜 D.黃河中上游經濟發達
15.下圖為公元前6世紀末的古希臘陶瓶,瓶上的畫描繪了雅典人收獲橄欖的情景。這些信息可以佐證古希臘(  )
A.將橄欖作為主要糧食作物 B.進行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
C.在土地肥沃的地方種植橄欖 D.存在著使用奴隸勞動的現象
16.中國具有悠久的農業生產歷史。史籍記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勞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謂神農也。”下列農業成就符合神農時代(距今約6000年前~距今5500年)的是(  )
A.食物采集與漁獵 B.原始農耕初步發展
C.鐵犁牛耕的應用 D.莊園農業經濟盛行
17.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都是一定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農業的產生使人類社會的生產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主要表現在(  )
A.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出現 B.鐵犁牛耕的應用得到普及
C.精耕細作的技術體系出現 D.地主階級的統治得以確立
18.下圖是位于長江下游的良渚古城遺址平面圖。觀察此圖,你能獲得的歷史信息是(  )
A.手工業分工較細密 B.階級分化比較明顯
C.小農經濟得到發展 D.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19.有學者認為古代希臘城邦的形成大致有三種途徑:一是因氏族部落內部的階級分化和對立而產生,例如雅典;二是通過征服與統治異族居民而產生,例如斯巴達;三是通過海外殖民形成,例如西亞沿海的米利都。由此可知,城邦的形成(  )
A.源于希臘本土資源貧乏 B.伴隨著剝削壓迫和奴役
C.打破了希臘的統一局面 D.確立了希臘的海上霸權
20.西周時,據衛盉、衛鼎的銘文記載,共王三年,裘衛用價值八十朋的一塊玉璋,租得矩伯的十田。共王五年,裘衛用自己的五田與邦君厲的四田相交換。這反映了西周(  )
A.分封制煥發新的生機 B.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分化
C.土地私有制基本確立 D.宗法秩序進行了較大調整
21.2019年7月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通過良渚考古發掘,學者們普遍認為當時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出現了權貴階層。該遺址的考古發現中,能直接佐證其“階級分化日益明顯”的是(  )
A.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炭化稻堆積 B.少數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隨葬
C.古城遺址布局與山形水勢充分契合 D.碳14測定年代為公元前3000年左右
22.據唐代文獻記載:山東地區所生產的梨、棗等,經船運往蘇州、杭州;而蘇州所產柑桔,則經運河運到山東。當時黃河下游各個州縣還組織了果子行來協調產銷。這可以用于說明當時(  )
A.生產的區域化分工 B.政府鼓勵商業發展
C.對外貿易比較繁榮 D.經濟重心南移加速
23.西周統治者為了祈求五谷豐登、國泰民安,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即祭祀社稷。這反映了西周時期(  )
A.宗法觀念淡化 B.鐵犁牛耕普及 C.重視農業生產 D.倡導重農抑商
24.研究發現,在出土的漢代牛耕圖畫像磚中,山東地區的多呈現王公賞樂、宴樂場景,且田地里勞動者數量眾多;而陜西地區多是農牧生活場景,畫有家禽或家畜,畫面中人的數量并不多。這反映出當時(  )
A.農耕經濟占據主導 B.地區經濟發展差異
C.牛耕技術尚未普及 D.社會貧富差距明顯
25.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設置在村鎮中心,因為家家戶戶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場所。有時村民大會也在這里舉行,從而又使磨坊與“權力”聯系在一起。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 B.印第安人實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產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D.印第安人注重集體活動
三、綜合運用
26.人類社會的發展演變離不開生產力的提高和變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
材料一
農業革命還觸發了一場鏈式反應,它引發了城市化、階級分化以及社會分裂,從而損壞了原始社會令人神往的平等,但這一來它打破了部落通過傳統主義形成的約束性的結合,使人性得到了解放。
——摘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和工廠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業中心。……在找到工作后,工人們卻發現工作時間很長,一天工作16小時稀松平常。當工人們最后爭取到分兩班輪換的12小時工作制時,他們將這一改變看作一件幸事。如果僅僅是工作時間超長也可以忍受,因為他們的工作時間其實與實行家庭包工制時在家里工作的時間相仿,但是在習慣工廠的紀律和適應機器生產的單調乏味方面工人們遇到了真正的困難:他們隨著工廠的汽笛聲上下班,必須跟上機器的運轉,并始終處于在場監工的嚴格監督下。
——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生產關系變革的角度概括說明“農業革命觸發了一場鏈式反應”。(3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工廠制給管理形式帶來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7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芮城县| 屏南县| 肥乡县| 中超| 额敏县| 龙胜| 芜湖市| 新密市| 抚顺县| 西宁市| 沙洋县| 封丘县| 句容市| 娱乐| 隆昌县| 萍乡市| 富民县| 法库县| 西畴县| 高淳县| 东方市| 镇康县| 文安县| 台江县| 克拉玛依市| 甘孜县| 顺义区| 勃利县| 繁峙县| 三河市| 清水河县| 屏边| 贡觉县| 九江县| 天水市| 独山县| 棋牌| 安新县| 瑞安市| 老河口市| 疏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