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新視角教學設計 第13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一、課程標準解讀思路1、通過了解明朝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1)以思維導圖解讀的方式,歸納明朝的建立。在實際授課過程中,適時補充講述朱元璋崛起 的歷史。(2)創設情境材料,以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方式,講述明朝加強君主專制制度的原因、措施 及影響。(3)創設情境材料,結合鄭和下西洋、李自成起義、清軍入關、沿海危機的出現等重大事件, 以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方式,講述明朝走向滅亡的內外因素和歷史必然。2、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1)結合圖文材料,按照空間順序,講清明朝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2)結合圖文材料,按照時間順序,講清清朝入關和統一全國的經過。二、核心素養目標 唯物史觀通過解讀史料并概括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和條件,使學生明白鄭和下西洋是當時歷 史發展的必然,從而理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 時空觀念通過明朝加強君主專制制度漫畫圖、鄭和航海路線圖、明長城分布圖,以及其它 的圖文材料,側重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去論述歷史事實,注重對時空觀念的落 實。史料實證以史料研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學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鄭和下西洋的原因、特點、 結果,沿海危機形勢,等等。歷史解釋通過史料閱讀、課堂探究等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外,本課內容比較枯燥,這就需要教師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講清歷史概念, 分析好政治發展各要素的內在聯系與發展規律。家國情懷通過引導學生對明朝政治制度變化的正確認識,幫助學生體會今天民主政治制度 的優越性,以此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促使他們積極參與國家的 民主政治建設,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三、導入新課教師播放視頻“厲害了我的國——鄭和下西洋”后講述:鄭和下西洋比歐洲航海家的 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它顯示了明王朝的強大。那么,強大的明王朝為什么同 樣避免不了滅亡的命運呢 它是怎樣滅亡的 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四、教學主線明朝的建立與滅亡:明朝建立后,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采取一系列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 權的措施。但是,高度專制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明朝統治當時已經面臨重重危機。受到鄭 和下西洋、李自成起義、清軍入關、沿海危機等內外因素的影響,明朝最后也走向了滅亡。五、教材整合(一)理清關系1、本課主要有三條線索:明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變化;明朝的對外關系(鄭和下西 洋與沿海危機的出現);明朝的民族關系2、三條線索的內在關系: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表明了明朝封建制度的衰落,其對外關系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朝貢貿易,耗費巨大,使得國庫枯 竭;海禁政策,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并帶來一系列的沿海危機。同時, 君主專制下的土地兼并問題,也導致了民不聊生,農民起義順勢爆發并推翻了明 朝。利用明朝內亂的有利時機,清軍入關并再一次統—了全國。二)構建體系1、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1)明朝的建立(明朝的建立背景時間人物都城結果1351年,元朝爆發農民起義,起義將領朱元璋勢力逐漸強大,統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區。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應天府(今南京)攻占大都,結束元朝在全國的統治。)(2)明朝加強君主專制制度 ①原因:歷史原因 吸取元朝權貴專權、內亂頻繁的教訓現實原因 宰相權力擴大,威脅到了皇權。②措施:廢除丞相制度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廢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 負責;嚴令子孫永遠不許設立宰相設立內閣 原因:廢除丞相后,皇帝政務繁多,明太祖力不從心。 性質: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 提供服務的秘書咨詢機構。設立特務機構 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簡稱“三廠一衛”項 目 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三廠一衛”)職權 對官民的言行進行監視、偵查,有權逮捕、施刑。管理部門 司禮監(宦官機構)影響 加強了皇權,但出現了宦官專權的局面; 表明明王朝依靠正常的手段已經無法維持統治秩序,只能依靠設立 特務機構的恐怖辦法,它標志了封建制度的衰落。2、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1)鄭和下西洋原因 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為了宣揚國威,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的需求。條件 明初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以及宋元以來科學技術的進步(例如, 指南針應用于航海,等等)鄭和下西洋的概況時間 1405-1433年人物 明成祖派鄭和遠航海外路線 劉家港→東南亞→南亞→西亞→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結果 遺憾落幕特點 時間早、規模大、次數多、性質是封建國家的朝貢貿易(2)沿海危機明朝的沿海危機原因 明朝實行海禁政策帶來的惡果伴隨著新航路開辟而來的西歐列強的對外侵略擴張表現與對策 “倭寇”威脅 對策:派戚繼光等人平倭,東南沿海形勢穩定下來; 放松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西方殖民者對沿海的侵略: 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以欺騙、賄賂等手段取得在濠鏡澳(今澳門)的 租住權 ; 16世紀晚期,荷蘭和西班牙先后占據臺灣島的南部和北部; 明末,荷蘭擊敗西班牙,獨占臺灣。3、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1)明朝加強中央集權制度明朝加強中央集權制度(或明朝的民族關系)北方(蒙古族) 為防御蒙古人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長城; 1571年,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雙方恢復并 擴大貿易關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西南(藏族) 藏族地區在明朝稱為烏思藏。明廷封授給當地的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 并設立了行都指揮使司等機構管理西藏軍民事務,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 管理。東北(女真族) 明朝前期,在東北黑龍江流域設立了奴兒干都司,并對東北女真各部落首 領封授官號。(2)明朝的滅亡明末農民起義原因 明朝統治黑暗;天災不斷;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概況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率農民軍攻進北京,明思宗自縊, 明朝滅亡。(3)清軍入關和統一滿洲的崛起 清軍入關和統一 16、17世紀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逐漸統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大金。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并將女真族名改為滿洲。清朝的建立與 統一 1644年,多爾袞率軍進入山海關,打敗李自成,進占并遷都北京。之后 滅掉農民軍余部和明朝殘余勢力,統一全國。(三)走出誤區1、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南京從此成為明朝的首都;明成祖于1421年將都 城從南京遷到北京。2、1368年,明軍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但并未實現國家完全的統一。因為,元朝 被推翻后,蒙古勢力退回草原,與明進行了長期的對峙。3、明朝之前的宰相擁有法定職權,即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而明 朝的內閣(內閣大學士)僅充任皇帝個人的助手和顧問,無決策權。4、明穆宗曾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所以,明朝并沒有一直推行海禁政策。5、西藏正式并入中央版圖是在元朝時候,其標志是宣政院的設置。6、明清易代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明朝統治黑暗導致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 六 、課堂小結(明朝政治制度變化鄭和下西洋“倭患”威脅葡萄牙占澳門荷蘭占領臺灣與蒙古:修長城;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與藏族:宣慰司、元帥府等機構,委用藏族上層人士任職。與女真族:設立了奴兒干都司,并廣泛對東北地區女真部落首領封授官號。與滿洲族:明朝被李自成起義軍所滅,明朝殘余勢力被滿州族所建立的清朝所滅。廢丞相設內閣設立特務機構表明: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和封建制度衰落趨勢:相權削弱直至被廢除,皇權得到加強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明朝的對外關系明朝的民族關系)注:1636年,皇太極把國號“金”改為“大清”,將女真族名改為滿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