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3張PPT)義務教育信息科技(2024)五年級 第1課時第四單元 發揮算法的優勢五年級上冊第13課 讓計算機會數數 1.能夠清晰地理解問題解決的規則,認識問題的起點、邊界和限定范圍。2.將問題進行分解,即能夠將一個復雜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子問題,縮小問題的范圍。3.能清楚地分析問題解決方法的優劣,設計和構建操作步驟少、效率高的算法。算法是培養計算思維的核心要素之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單元導入在信息科技中,算法注重問題求解的有效性。首先要能給出結果而且是正確的結果;其次要關心效率,能在一定時間內快速完成任務,越快越好,且占用的存儲資源越少越好等。單元導入循環結構的基本思想是反復執行,即利用計算機的高速運算和邏輯控制的特性,重復執行指定的步驟,從而完成相應的處理任務。當然,這種反復執行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每次執行都有新的內容,會產生新的結果。單元導入在算法設計中,循環結構可以用于解決各種重復計算或重復處理的問題,如排序、搜索、迭代等。通過合理設計循環結構和選擇合適的循環終止條件,可以使算法效率更高。同時,循環結構也是算法設計與優化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優化循環結構可以提高算法的穩定性。12通過描述讓計算機從 1 數到 100 的算法,了解用循環結構解決問題時的重復過程。了解循環結構與計算機工作特點的關系,體會利用計算機的快速運算能力來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目標第13課 讓計算機會數數這一課以讓計算機“從 1 數到 100”為例,學習較簡單的循環結構。第13課 課堂導入問題情境 要讓計算機“從1數到100”,應該怎樣描述算法步驟呢? 用計算機進行計算處理有什么優勢?第13課 學習活動三 感受計算機運算處理的優勢二 驗證“從1數到100”的算法學習活動描述“從1數到100”的算法一先把問題規模縮小,以依次從1數到10為例進行分析。34567891210一、描述“從1數到100”的算法第13課 學習活動任務分析1. 我們數數的過程是什么樣的? —— 1,2,3,4,5,6,7,8,9,10。2. 數完一個數后,怎么數下一個數? —— 數完1,該數2,在1的基礎上加1,以此類推。3. 如何讓計算機數數?——人在數數的過程很簡單,一個數一個數地數下去。如果這個 任務交給計算機來完成,也需要進行同樣的過程。一、描述“從1數到100”的算法第13課 學習活動任務分析觀察流程圖除了輸出的數不一樣,其他都是一樣的,是重復的操作。從中發現的規律是每個數依次加1。可以把重復的操作通過循環結構來描述。 讓計算機直接數數不好體現,可以選擇用輸出這些數來表示,用流程圖表示如右圖。一、描述“從1數到100”的算法任務分析第13課 學習活動1.如果循環條件成立,則做一遍循環體指定的操作;2.再次檢查這個條件,如果成立,則再做一遍指定的操作;3.以此類推,重復執行,直到循環條件不再成立。第13課 學習活動循環結構的知識一、描述“從1數到100”的算法知識回顧要讓計算機“從1數到100”,如果是“第一次輸出1、第二次輸出2、第三次輸出3……”那么每次操作都不一樣。如果畫出流程圖,就有100個操作框,在一張紙上根本畫不下,事實上也沒必要畫出來。因為每次操作都是相同的,只是數值不同,所以,可以建立循環結構來描述算法。把重復的操作提取出來,每次操作就是相同的,就可以通過循環結構來描述。第13課 學習活動一、描述“從1數到100”的算法還原問題初始時:這個數為1 結束時:這個數為101第1次:輸出這個數,然后把這個數加1。(判斷這個數是否小于等于100,此時條件滿足,繼續循環)第2次:輸出這個數,然后把這個數加1。(判斷這個數是否小于等于100,此時條件仍然滿足,繼續循環)……第100次:輸出這個數,然后把這個數加1。(判斷這個數是否小于等于100,此時條件不滿足,結束循環)一、描述“從1數到100”的算法第13課 學習活動算法描述 與順序結構、分支結構相比,循環結構的流程圖并沒有增加特殊的環節。只是將需要重復執行的語句放在循環體中,這些語句執行結束后,用一條流程線返回到條件判斷框之前,繼續進行條件判斷。一、描述“從1數到100”的算法第13課 學習活動循環的條件判斷循環體算法描述起點:這個數為1 結束:這個數為101第1次:輸出這個數,然后把這個數加2。(判斷這個數是否小于100,此時條件滿足,繼續循環)第2次:輸出這個數,然后把這個數加2。(判斷這個數是否小于100,此時條件仍然滿足,就繼續循環)……第50次:輸出這個數,然后把這個數加2。(判斷這個數是否小于100,此時條件不滿足,結束循環)讓計算機“從1數到100”,只數其中的奇數。一、描述“從1數到100”的算法第13課 學習活動鞏固拓展二、驗證“從1數到100”的算法第13課 學習活動在Python中打開并運行以下參考程序,查看運行結果,了解程序執行的過程,觀察while循環結構。觀察、運行“從1數到100”的程序。# 設置計數變量的初值c = 1# 用循環控制從1數到100while c <= 100:print(c) # 輸出當前的數c = c + 1 # 計數變量加1運行程序二、驗證“從1數到100”的算法第13課 學習活動 當循環條件成立時,執行循環體指定的操作;當循環條件不成立時,退出循環。Python中的循環結構——while循環while循環語句的基本格式如下。 while 循環條件: 循環體程序分析第13課 學習活動循環控制變量:使用一個變量c作為計數器,初始值為1。在每次輸出該數后,在該數基礎上加1。while循環不需要計算循環多少次,而是使用判斷條件來確定循環的終止。二、驗證“從1數到100”的算法程序分析# 設置計數變量的初值c = 1# 用循環控制從1數到100while c <= 100:print(c) # 輸出當前的數c = c + 1 # 計數變量加1# 設置計數變量的初值c = 1# 用循環控制從1數到100while c <= 100:print(c) # 輸出當前的數c = c + 1 # 計數變量加1第13課 學習活動條件判斷c<=100,用來控制循環的終止。 當c的值小于等于100時,重復執行循環體中的語句:輸出變量c的當前值,每次輸出后在原數基礎上加1。當c的值大于100時,終止循環。二、驗證“從1數到100”的算法程序分析# 設置計數變量的初值c = 1# 用循環控制從1數到100while c <= 100:print(c) # 輸出當前的數c = c + 1 # 計數變量加1第13課 學習活動c = c + 1 是賦值語句,將變量c的數值加1,然后把計算結果存儲到變量c。循環過程中,變量c值的依次增加,實現計數器的功能。正是因為有這條語句,使得c的值增大到101時,循環條件不再成立,從而退出循環。二、驗證“從1數到100”的算法程序分析第13課 學習活動輸入一個自然數n,輸出1到n之間的所有偶數。如果c的初始值為2,變化的時候每次要在原數值的基礎上加2。n = int(input('請輸入自然數n:'))c = 2while c <= n:print(c)c = c + 2二、驗證“從1數到100”的算法程序修改第13課 學習活動利用取余運算,輸出1到n之間所有能被5整除的數。n = int(input('請輸入自然數n:'))c = 1while c < = n:if c % 5 == 0:print(c)c = c + 1二、驗證“從1數到100”的算法鞏固拓展 計算機處理問題的優勢 用計算機處理問題時的最大優勢,就是其快速的處理能力,也就是強大的算力。 第13課 學習活動 對于人來說,從1數到100是一件比較無趣的事情,很多人已經不愿意做這樣簡單而且沒有創造性的任務。但是,對于計算機來說,這類需要重復進行的計算處理,不僅可以快速完成,而且能不厭其煩地穩定工作。三、感受計算機運算處理的優勢 第1步:打開Python的編程窗口。 第2步:打開配套資源中的“數數.py”程序,觀察并運行,體會編程進行計算的速度。1秒大約進行________ 次數數,即加法運算。第13課 學習活動效率對比三、感受計算機運算處理的優勢第13課 學習活動 第3步:打開配套資源中的“數數并輸出.py”程序,觀察并運行。1秒大約進行________次數數(加法運算)和_______次輸出。效率對比三、感受計算機運算處理的優勢 通過簡單的觀察對比,可以發現:編程讓計算機完成加法運算時,可以充分發揮算法的優勢,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但相對于加法運算來說,輸出操作也要占用不少時間。 利用程序來讓計算機完成數數時,即使是一臺普通的個人計算機,1秒也可以枚舉幾百萬個數。這個數量與計算機的硬件配置和軟件相關,但對同一類型的計算機,數量級通常是一致的。第13課 學習活動效率對比三、感受計算機運算處理的優勢第13課 學習活動 人類進行翻書頁、數物品個數、排隊報數等操作時,每秒最多也就能翻幾頁書、數幾個物體、報幾個數。效率對比三、感受計算機運算處理的優勢 1.簡單的數數問題,從本質上體現出計算機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循環結構能夠實現有規律的重復操作。2.用循環結構尋找問題的答案是計算機解決問題的常用方法。 3.在計算機強大的算力面前,很多問題都可以用循環結構來解決。循環操作符合計算機的工作特點,能體現利用計算速度和存儲能力來解決問題的優勢。第13課 課堂總結 1.如果知道起始數b和終止數e,編程找出b到e之間的所有奇數。 2.有一個“逢七必過”的游戲,游戲規則如下。 (1)游戲參與者按順序排好隊。 (2)從1 依次報數到100,如果是7 的倍數或末位數是7,就報“過”。 (3)如果違規了就要被“罰”。 嘗試玩一玩這個游戲并思考:游戲中的判斷條件是什么?如何用流程圖描述算法?第13課 拓展與提升123456過8910111213過1516下課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