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音樂 年級 五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聽賞)新疆舞曲教科書 書 名:義務教育教科書 音樂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教材分析《新疆舞曲》(第一號)是作曲家丁善德于1950年創作的鋼琴獨奏曲。作品采用了再現的復三部曲式,他將新疆民歌《馬車夫之歌》的旋律作為這部作品的第一部及再現部分的主題。六小節的引子過后,第一部分用兩個主題四次變化反復的手法,以躍動的節奏和歡快的音調描繪了新疆人民歡樂、熱情的舞蹈場面;中間部分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由丁先生獨立創作,以回憶性的曲調表現了過去苦難的生活;再現部在第一部分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情緒熱烈歡騰,將音樂推向高潮,附以尾聲在狂熱的氣氛中結束全曲。教學目標1. 能夠學會聆聽,養成熟悉、記憶音樂主題的習慣。 2. 能夠積極參與聽賞活動,感受音樂主題在不同音區音色、力度和情緒上的變化。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能夠學會聆聽,養成熟悉、記憶音樂主題的習慣。 教學難點: 能夠積極參與聽賞活動,感受音樂主題在不同音區音色、力度和情緒上的變化。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歌曲導入 1.聆聽《馬車夫之歌》第一段,感受新疆音樂風格。 師:同學們,請你聆聽《馬車夫之歌》,想一想,歌曲具有我國哪個地區的音樂風格呢?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呢? 導入課題。 師:這首《馬車夫之歌》就是根據新疆維吾爾族民歌改編而成的。我國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丁善德先生將這動聽的旋律改編成了樂曲《新疆舞曲》。 二.新授 (一)第一部分 1. 音樂主題Ⅰ A.聽演奏樂器 師:我們先聽音樂的第一個主題,你聽出來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嗎?請你感受它的情緒,想象它描繪的畫面是怎樣的? 生:樂曲是鋼琴演奏的,好像在表現歡快的舞蹈。 跟隨音樂圖譜聆聽主題一,交流重復的次數以及在力度、情緒等方面的變化。 師:請你跟著音樂一起畫圖譜,思考:這個主題重復了幾次?每次有什么變化? 觀看《新疆舞曲》主題一的演奏視頻。引導發現音區的具體變化。 用新疆舞基本手位動作,參與音樂表現。 2. 音樂主題Ⅱ A.跟隨圖譜聽主題二,學生自主發現重復的次數以及在力度、情緒、音區等方面的變化 師:同學們,能否自己聽出主題二的變化呢?我們試試吧。 生:這個主題也是重復了4次,力度也是越來越強。 生:情緒越來越激烈,音區的變化是高高低低。 在手鼓處加入拍手隨著音樂律動,依次加入音樂主題,并且出力度的變化,再現熱鬧的舞蹈場面。 對比發現音樂主題一、二與《馬車夫之歌》旋律相似的樂句。 (二)第二部分 1. 聆聽音樂,感受音樂情緒的變化。 師:作曲家丁善德先生在創作《新疆舞曲》時,就是從新疆民歌曲調中獲得的主題靈感。除此以外還自己創作了一個音樂主題,我們接著往下聽,這個主題有沒有給你不一樣的感受呢 2. 簡介樂曲的創作背景。 樂曲創作于1950年新中國剛剛成立,一位老人看著這歡慶熱鬧的舞蹈場面,不禁回憶起過去戰爭的苦難,以悲痛的心情控訴萬惡的舊社會。 了解慢速主題重復次數及在音區和力度上的的變化。 師:這一部分也有2次重復,在音區和力度上發生變化,第一次強,在低音區;第二次弱,在高音區。 (三)再現部分 1.跟隨結構圖完整聆聽樂曲,發現第三部分為全曲的再現部分。 師:音樂還有第三部分,我們完整的聆聽,它和前面的哪一部分相似?同時,你可以隨著音樂舞一舞、拍一拍、動一動。 2. 簡介樂曲的曲式結構。 師:樂曲結構為復三部曲式,包括引子和ABA三個部分,最后在狂熱的尾聲中結束全曲。 三.小結下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