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小學音樂 年級 二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跳圓舞曲的小貓教科書 書 名:義務教育教科書音樂(簡譜)二年級下冊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教學目標1.審美感知:在聆聽小提琴模擬小貓叫聲的過程中,逐步熟悉主題,感受圓舞曲的風格特點。 2.藝術表現(xiàn):通過欣賞樂曲《跳圓舞曲的小貓》,并能用雙響銅隨著音樂樂敲擊三拍子的位置,準確感受體驗樂曲鮮明的音樂形象。 3.創(chuàng)意實踐:在音樂實踐活動中感受樂曲中的速度、情緒的變化,能通過身體律動表現(xiàn)圓舞曲的風格,并即興表演感受樂曲變化。 4.文化理解:了解美國的作曲家安德森的文化背景和作曲特點。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聽賞并感受圓舞曲的韻律,創(chuàng)編符合音樂形象的各種動作。 感受三個樂段的音樂情緒。 教學難點: 1.感受圓舞曲的風格特點,聽辨主題音樂的重復與變化。教學過程一.導入 師:小朋友好,我是常德市武陵區(qū)北正街恒大華府小學的音樂老師谷老師,歡迎大家來到快樂的音樂課堂。 首先,我們來看一段動畫片,看看動畫片里的主人公是誰呢?它們在干什么呢? 生:是小貓,它們在跳舞呢。 師:對,是小貓在跳舞,今天我們來聽賞一首好聽的管弦樂《跳圓舞曲的小貓》。 二、新授 1.欣賞A樂段 首先我們聽A樂段,聽聽小貓在跳舞時發(fā)出怎樣的叫聲?你能模防嗎? 生:小貓在跳舞時發(fā)出了喵喵的叫聲。 師:你真是一只可愛的小貓,下面我們看著圖譜,請你在小貓出現(xiàn)的地方模仿小貓的叫聲,聽聽小貓一共叫了幾聲? 生:老師,小貓一共叫了4聲。 師:你的小耳朵真靈!音樂中小貓的叫聲是用小提琴滑奏模擬出來的,“3131,喵喵”聲音清脆悅耳,你們跟著老師來唱一遍。 生:“3131,喵喵”。 師:好可愛的小貓!我們一起來拍手和拍肩,感受樂曲的節(jié)拍,聽聽樂曲是優(yōu)美抒情的還是熱烈歡快的呢? 生:我感覺音樂是優(yōu)美抒情的。 師:你的音樂感受真好!音樂是三拍子的,屬于圓舞曲,圓舞曲是奧地利的一種民間舞曲,19世界開始流行于西歐各國,旋律流暢,節(jié)奏明快,舞蹈時需要兩人成對旋轉因而被稱為圓舞曲。下面讓我們隨著優(yōu)美的音樂跳起來吧。 2.欣賞B樂段 師:我們接著聽,音樂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生:我感覺音樂變強了,小貓也跳的更開心了。 師:是的,音樂越來越強了。我們看著圖譜繼續(xù)聽,下面的音樂速度和情緒又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小貓又在干什么呢? 生:感覺速度變快了,音樂更歡快活潑,小貓們在開心的跳啊轉啊。 師:這段音樂因為速度變快還加入了木管樂,所以變的歡快活潑。老師在木管的地方用木魚為小貓加油,聽聽老師在什么地方敲擊木魚,每次敲了幾下呢? 生;老師在每句開頭,重音的地方敲了3下木魚。 師:你觀察的真仔細!下面讓我們一起為小貓加油,如果在家沒有木魚,你也可以用手敲桌子為小貓加油,注意節(jié)奏要準確喲。 師; 同學們的節(jié)奏感真好!老師想用明亮的橘色來表示B樂段,那優(yōu)美抒情的A 樂段你想用什么顏色來表示呢? 生:老師,我想用綠色來表示A樂段。 師:好的,我們用綠色來表示A樂段優(yōu)美抒情,用橘色表示B樂段歡快活潑。這兩段音樂表現(xiàn)了小貓?zhí)钑r的開心和舞步的變化。下面這段音樂你覺得是A樂段還是B樂段相似呢?結尾時又發(fā)生了什么呢?仔——細——聽! 3.欣賞A”樂段 生:這段音樂和A樂段有些相似,結尾一只小狗出現(xiàn)了,嚇跑了正在跳舞的小貓。 師;你的想象力真豐富!這段音樂和A樂段相似,我們就把它叫做A’樂段,用深綠色表示。你能演一演這有趣的一幕呢? 師: 你們的表演太精彩了!最后小狗嚇跑了跳舞的小貓,音樂的結尾讓人很意外,那這首風趣幽默的樂曲是誰創(chuàng)作的呢? 作曲家安德森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 在美國,有一個叫安德森的作曲家,他想專門為孩子們寫一首管弦樂曲,怎么想也想不出來,有一天,他坐在鋼琴前想,到底要怎么去構思他的曲子呢?這時他家中的小狗跟小貓,圍著他追逐打鬧著,然后還跳到了他的鋼琴上,就這樣給安德森帶來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于是他就創(chuàng)作了這樣一首既詼諧幽默又好聽的曲子——《跳圓舞曲的小貓》。 師:下面我們完整的來欣賞音樂,你可以學學貓叫,也可以敲擊木魚,還可以像小貓一樣跳起歡快的舞蹈,小朋友們讓我們盡情的表演吧 三、結語 小朋友們跳的真開心!這首管弦樂是由“ A B A’三個樂段構成的,所以被稱為三段曲式。今天我們一起欣賞了《跳圓舞曲的小貓》,感受了小貓的可愛和圓舞曲的風格特點,請小朋友們在家和爸爸媽媽也可以跳起歡快的圓舞曲。最后希望小朋友們繼續(xù)探索音樂的世界,感受音樂帶給我們的快樂今天的課就上在這里,小朋友們,再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