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課題 第一章 第2節 地球與地球儀(課時1)教學內容 地球的形狀與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儀教學 目標 1.結合科學故事、史實材料等,說出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使用數據、類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 2.觀察地球儀,了解地球儀的構造,并用簡易材料制作地球儀模型。(地理實踐力) 3.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領悟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人地協調觀)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結合科學故事、史實材料等,說出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使用數據、類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2. 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領悟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教學難點 用簡易材料制作地球儀模型。教學輔助 材料與手段 多媒體課件 讀圖分析法、合作學習法、舉例分析、動手實踐教 學 過 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一、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古文明怎么想象地球的形狀》 引導學生說一說所觀所察。 觀看視頻,并能簡單說出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二、教學過程 探究一:地球的形狀與大小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1.太空看地球 互動:地球的形狀是什么樣的? 人類一直以來就知道地球是個球體嗎? 2.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 (1)人類的活動范圍逐步擴大,人類的認知水平也逐步提高,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逐步趨于科學。 (2)臆想階段:古代人由于活動范圍狹小,往往憑自己的直覺去認識地球的形狀。 拓展視野:古與今的“天圓地方” 北京四合院、天壇、銅錢等 (3)觀察推測:后來人們根據太陽、月亮的形狀,推測地球也是個球體。 補充:亞里士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 (4)觀察推測:麥哲倫環球航行。 拓展追問:①這次環球航行的路線是什么?②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的故事,給你怎樣的啟發? (5)科學認知: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確證地球是個球體。 補充:加加林——第一個進入太空看到地球全貌的人。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 (6)學習感悟丨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漫長過程 3.證實球體的生活實例 觀察發現:生活中哪些現象能證實地球是球體? 實例(1) 海邊觀船 實例(2):觀看月食 實例(3):登高望遠 轉折:地球是像籃球一樣的正球體嗎? (二)量算地球的大小 現在人們利用人造地球衛星不僅確證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量了地球的大小。 1.地球到底有多大?地球的大小應該如何描述? 結合課本和多媒體標出地球的半徑、周長和表面積等。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地球是一個兩級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活動探究:感受地球大小 (1)用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較,感受地球的大小。 (2)用大陽和月亮作比較,感受地球的大小。 探究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一)認識地球儀 地球這么大,怎么讓我們更方便的研究呢? 1.展示地球儀 補充:地球儀的作用——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地球儀可以方便我們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上一些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2. 地球儀上的重要點和線示意 引導學生找出地球儀上的線和點。 緯線:連接南北兩極的線。 經線:與赤道平行的線。 (二)制作簡易地球儀—實踐活動 出示圖片:你制作過這樣的地球儀嗎? 按以下步驟制作地球儀(材料:乒乓球、鐵絲、膠布、橡皮泥等) 對比展示: 1.互動交流:地球是一個球體。 2.互動交流+整理歸納: (1)從時間角度展示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 臆想階段—推測階段—驗證階段—目睹階段。 (2)圖文解說: “蓋天說”: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盤。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古代印度人則認為大地是一個圓盾,由三頭大象馱著,站在烏龜背上,大龜跨在眼鏡蛇身上。 說一說,聯系生活想一想。 (3)交流: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時月面出現的地影是圓形的,給出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一個科學證據。 (4)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結束了人們關于“地方”與“地圓”的爭論。 合作交流: 航行路線:西班牙---大西洋---南美洲南端---太平洋---菲律賓---印度洋----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西班牙 (5)說一說:20世紀,人類進入了太空,可以從太空觀察地球。 (6)暢所欲言:我們要學習先輩們那樣以嚴謹、執著的態度對待科學,為探索真理勇于奉獻、不怕犧牲。 我們要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勇于實踐,善于發現和掌握真理。 3.觀察總結: 實例(1) 海邊觀船 在海邊看船駛來,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后消失。 實例(2):觀看月食 當月亮、地球、太陽完全在一條直線上的時候,地球在中間,整個月亮全部走進地球的影子里,月亮表面的陰影邊緣總是弧形的。 實例(3):登高望遠 站的越高,看的越遠。 還有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標畫對比+歸納總結 2.對比計算: (1) (2) 1.說出對地球儀的認識 地球大大了,為了便于看到它的全貌,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2.認識地球儀的構造和量 地軸:地球自轉軸,是地球自轉的假想軸。 北極:地軸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地球上的最北點。 南極:地軸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地球上的最南點。 做一做,比一比: 1.如圖1.5中①所示,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紅筆畫上一個圓圈,作為赤道;在a、b兩點各鉆一個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點的距離相等。 2.把鐵絲彎成圖中②所示的形狀,注意傾斜的鐵絲要與水平面成66.5°角,同時所彎的半圓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 3.把乒乓球用傾斜的鐵絲穿起來。 4.在圖③中的傾斜鐵絲兩頭,即ab處,用膠布裹幾圈,這樣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傾斜鐵絲的中間,同時可以自由轉動。 5.在圖③中c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儀不會翻倒。三、課堂小結 總結歸納,本節課的主要知識框架。四、板書設計五、作業布置 教材課后作業六、教 學 反 思 1.提供充足的資料引導學生去發現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并逐步滲透人類發現一種真理的艱難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和不畏艱難的精神。 2.課堂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表達所學、所見,并適當的進行總結歸納,提升知識學習的系統性。 3.鼓勵學生記錄筆記,發現問題。 4.提倡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參與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