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希臘城邦與亞歷山大帝國班級: 姓名: 上課日期: 編號: 設計人:【課標要求】知道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希臘城邦;了解亞歷山大帝國對文化傳播和交流的作用。【課型】新授課 【課時】 1課時【學習目標】1.了解古希臘的地理范圍和地形特點以及對國家發展的影響;理解希臘城邦特點。2.了解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情況;能夠正確評價希臘的民主政治。3.知道亞歷山大帝國的發展過程,客觀評價亞歷山大東征的殘酷性和進步性。【學習重難點】知道雅典的民主政治和亞歷山大東征的史實(重點);客觀評價伯里克利改革及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難點)【學習過程】自主學習:閱讀課本內容,在課本圈點、勾劃、批注以下問題,并完成隨堂練習。1.希臘的地理范圍和地理特點是什么?這樣的地理特點對希臘有何影響?2.希臘產生文明的地區、代表文明,文明的結果如何?進入了什么時代?3.希臘出現城邦的時間、特點和最大的城邦,找出公民和非公民的權利?4.雅典的地理位置和雅典全盛時期的時間、人物?5.道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內容、最高權力機關和雅典民主的局限(缺點)?6.亞歷山大東征時間、版圖范圍,怎樣評價亞歷山大東征?隨堂練習:一、希臘城邦1.地理范圍:古代希臘地理范圍大致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島等地區。2.自然環境:___________是古代希臘的主體,其地理環境呈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點,_________很小,______十分有限。3.環境影響:一方面多山不利于各地區之間的聯系,影響了 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希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島嶼密布,適宜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發展。4.希臘文明的發展:希臘最早的文明產生于___________________地區。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公元前_______世紀,希臘出現了__________:希臘城邦一般是以一個城市或市鎮為中心,把周圍的農村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小國。希臘城邦的突出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6.希臘城邦的居民分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參與統治的權利。二、雅典的民主政治1.民主政治:公元前______世紀中后期________________主政時期,雅典達到全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發展到高峰。2.內容:①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最高權力機構;②為了保證貧窮公民參政議政,伯里克利還建立了___________制度。3.缺點:占雅典絕大多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沒有任何政治權利。三、亞歷山大帝國1.興起:公元前______世紀,希臘北部邊陲的__________________成為軍事強國。2.亞歷山大東征:公元前________年,馬其頓國王________________率領3.5萬大軍,進攻波斯帝國。亞歷山大以少勝多,擊敗了波斯大軍,波斯帝國滅亡。3.結果:歷經______年征戰,亞歷山大建立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其版圖西起__________,東到__________________,北抵___________,南達___________,地跨______、______、______三洲。這個帝國被稱為__________________,亞歷山大被稱為_____________________。4.亞歷山大東征影響:(1)消極影響:亞歷山大東征具有______________,給東方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2)積極影響: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任務一:希臘城邦材料: “我們都是希臘人。我們的法律,我們的文學,我們的宗教,我們的藝術,都根源于希臘。——英國詩人雪萊材料中,雪萊以自己是希臘人而自豪,假如你是古希臘人,請你為大家介紹你家鄉的地理環境,并把這里的文明發展進程給大家梳理一下,并說出一個城邦代表。任務二: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一:蘇格拉底是雅典公民。據記載,他最后被雅典法庭以引進新神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的罪名判處死刑。蘇格拉底認為,眾人往往憑感覺和情緒作出決策,很容易盲目行事,所以多數不一定代表正義。他要求發出不同的聲音,從而對雅典簡單多數的民主制提出異議。材料二: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會和擔任公職的權利,直接決定城邦的大政方針。但是,古希臘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之上,享有民主權利的僅是成年男性公民,婦女、外邦人和奴隸都被排斥在公民隊伍之外。奴隸缺少最基本的權利。材料三:我們的制度之所以稱為民主政治,因為政權是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①材料一中,誰可以參加對蘇格拉底的審判?參加此次審判可能會耽誤參與者的日常工作,伯里克利是如何提高參與者的積極性的?②根據以上材料結合所學,如何評價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課后練習】【基礎題】1.歐洲文明長期以來吸引著世界的眼球。歐洲人強烈的反省精神打造了哲學的深度,不斷追尋的精神開創了民主的先河,在與蒙昧和野蠻的交戰中,逐漸形成了復雜而獨特的“歐洲模式”。上述材料中提及的“歐洲文明”的發祥地是(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巴比倫 D.古希臘2.在公元前9至前8世紀廣為流傳的希臘神話中,諸神的形象和性情與人相似,不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還爭權奪利,沒有一個是全知全能和完美無缺的。這反映了在古代希臘雅典( )A.宗教信仰意識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傳統文化C.理性占據主導地位 D.神話的影響隨民主進程而削弱3.下面兩幅圖片體現了古希臘人( )古希臘運動場人口 古希臘畫板上跑步的運動員A.培養公民意識 B.追求思想自由 C.重視體育活動 D.提倡男女平等4.公元前427年,希臘小邦密提林背叛雅典投靠斯巴達。雅典民情激憤,公民大會迅速作出決議將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處死、婦女兒童罰作奴隸。第二天,民眾情緒趨于平靜,公民大會撤銷了原決議。據此可知( )A.希臘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權 B.公民大會有權作出重大決策C.大邦爭霸阻礙了希臘統一 D.雅典公民大會有時違背民意5.伯里克利當政時期,法律規定只有“其父母皆為雅典人者,始能為雅典人”。這一規定體現了( )A.雅典民主選舉的公平性 B.雅典民主主體的狹隘性C.提供任職津貼的必要性 D.城邦公民教育的局限性6.“在希臘,山嶺、河流縱橫,幾乎沒有一個大面積的整塊,這種自然環境形成了‘個人導向’為傾向的文化淵源,某種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發展。”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希臘的地理環境只能導致民主政治 B.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環境左右C.強調了自然環境對希臘文明的影響 D.希臘的地理環境只能導致個人主義7.“雅典的外來移民,主要從事工商業和金融業,為雅典提供稅收,但沒有政治權利和占有土地的經濟權利”。這揭示了雅典( )A.社會經濟主要依靠移民 B.民主政治有較大局限性C.民主政治發展到了高峰 D.外邦人與奴隸待遇無異【發展題】8.“由公民組成的五百人會議取代了貴族會議,公民大會成為實際上的權力中心。公民大會權力的上升是雅典民主程度增強的標志。”這說明公民大會( )A.保證全體居民的權益 B.是雅典最高權力機構 C.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 D.擁有雅典最高司法權9.亞歷山大及其繼承者在東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臘城市,每一座希臘城市中都建有希臘式的會所、劇場和體育場。同時,東方文化中的君主專制主義和官僚體制、奢侈放蕩的享樂主義等不斷在對希臘文化進行著反向滲透。材料反映了( )A.東方文化的希臘化 B.希臘文化的東方化 C.希臘文化的統一性 D.文明交流的雙向性10.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圖書館里收藏的從各地收集來的手稿,光是藏書目錄就多達120冊,這些珍藏吸引著東西方各地好學之士到這里來從事研究。這些可以用來印證( )A.亞歷山大東征促進文化交流 B.希臘文明走向衰落 C.羅馬擴張毀滅了西方文明 D.拜占庭帝國盛極一時11.“他在所征服地區興建了許多城堡,有些逐新發展成經濟文化中心,使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一種混合著希臘和東方因素的文明誕生。”材料說明( )A.羅馬帝國擴張傳播了希臘文化 B.亞歷山大東征破壞了希臘文明C.亞歷山大東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 D.亞歷山山大東征使東方文化西方化12.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歷經10年征戰,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這一時期中華文明的發展正處于( )A.殷商時期 B.春秋時期 C.戰國時期 D.秦漢時期13.亞歷山大在其征服范圍內大力推行“希臘化政策”:介紹希臘典籍,推廣希臘語言,修造希臘式建筑,新建一系列希臘式城市,等等。 這些政策( ) (檢測目標3)A.迎來民主政治頂峰 B.促進文明向外擴散 C.立足傳播法制思想 D.開啟文藝復興運動【提高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說:秦以后,中國歷史上這一個政治領袖,就是皇帝。皇帝是怎樣產生的呢?在中國傳統政治里,皇位是世襲——父親傳給兒子。……中國的立國體制和西方歷史上的希臘、羅馬不同。他們的土小,人口寡。他們的領袖,自可由市民選舉。(1)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當時兩國政治制度的不同特點;分析雅典政治制度形成的主要原因。(2)請任選材料一中的一個人物進行評價。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