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3 物體運動的速度教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新課導入[想想議議] 在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中,也常常需要對某些物體的速度進行測量,如河水流動的速度、交通車輛的行駛速度、子彈飛行的速度等。那么速度要如何測量呢?新知探究知識點1勻速直線運動0010s20s30s40s200m400m600m800m這輛汽車的行駛速度是多少?20 m/s(1)運動路線是直線;(2)勻速直線運動是速度不變的運動;(3)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都相等。定義:在物理學中,一個物體沿著直線運動,在任意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始終相等,這樣的運動叫作勻速直線運動。勻速直線運動特點: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動作,是速度不變的運動。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速度可以利用公式 來計算,但速度的大小與 s ,t 的大小無關,不能認為速度 v 與路程 s 成正比,與時間 t 成反比,但通過的路程與所用時間成正比。對勻速直線運動的理解: 人站在自動扶梯上緩緩下樓可看做是勻速直線運動。 平直軌道上平穩運行的列車近似認為是勻速直線運動。【例題】 汽車的駕駛儀表盤上安裝著速度顯示裝置,它可以顯示汽車的行駛速度。如果顯示裝置的指針如圖所示,汽車保持這個速度行駛,經過 3 h 能行駛多遠?s=vt=80 km/h×3h=240 km解: 根據速度公式 進行求解。已知速度 v 和時間 t,則時間 t 內通過的路程 s = vt。故汽車經過 3 h 行駛的路程:計算這位百米賽跑的同學的每個時間段內的速度。知識點2變速直線運動路程 s/m 15 20 17 18 30時間 t/s速度v/(m/s)3521028.5293.58.57運動過程中速度的大小在變化。 物體沿直線運動時,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這種運動叫作變速直線運動。 在變速直線運動中,當我們不需要精確地考察每一個時刻運動的情況時,也可以根據 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這時的速度表示的是物體通過某段路程(或某段時間內)的平均快慢程度。變速直線運動定義:物體通過某段路程與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的比值叫作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物理意義:物體通過某段路程(或某段時間內)的平均快慢程度。公式:對平均速度的理解平均速度與路程及時間的對應性 平均速度總是對某一段路程(或時間間隔)而言的.在描述一個物體的平均速度時,必須指出是哪段時間內或哪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則平均速度的含義就不明確。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是兩個概念 平均速度不是各段路程上速度的平均值,求平均速度時應用總路程除以總時間。某些情況下 也可描述曲線運動 在實際應用中,一些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其運動的快慢也常用平均速度來描述。常見的描述物體運動的圖像有 s-t 圖像和 v-t 圖像。知識點3描述運動的圖像(1)勻速直線運動的圖像①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其路程—時間(s-t)圖像如右圖所示,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路程,圖線是一條過原點的傾斜直線。在圖線上取一點,可得到物體的運動時間和對應的運動路程,將數據代入公式 ,可求得物體運動的速度。直線的傾斜程度表示物體運動速度的大小,同一圖像中,直線的傾斜程度越大,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v = 4 m/s②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其速度—時間(v-t)圖像如下圖所示,圖線是一條平行于橫軸的直線。該直線與縱軸交點的縱坐標表示物體運動的速度。v = 6 m/sv = 4 m/s(2)常見的“s-t”“v-t”圖像表示的運動狀態圖像運動狀態勻速直線運動靜止變速直線運動勻速直線運動勻加速直線運動實驗原理:實驗器材:斜面小車(斜面、木塊、小車、可移動擋片)、刻度尺(量程0~1000mm,分度值1mm),秒表知識點4實驗: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可移動擋片實驗步驟:(1)組裝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將斜面的一端用木塊墊起來,使它保持較小的坡度,在斜面底端或中部放置可移動擋片作為終點。目的是延長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便于測量時間作用:①讓小車在同一位置停下;②便于準確測量時間可移動擋片(2)測量小車在斜面軌道上運動全程的平均速度:將可移動擋片移至斜面底端,將小車置于軌道頂端;釋放小車,同時啟動秒表,小車撞擊擋片時,停止計時,讀出小車從斜面頂端到撞擊擋片所用時間 t1;用刻度尺測出小車運動路程 s1,重復3次實驗,將數據記錄在表格中。s1(3)測量小車在軌道上前半程運動的平均速度:將可移動擋片移至斜面中部,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到撞擊擋片所用時間t2;用刻度尺測出小車運動路程s2. 重復3次實驗,將數據記錄在表格中。(4)測量完畢,整理器材。小車仍然從斜面頂端的同一位置靜止釋放s2s1實驗注意事項:1.通過反復練習計時工具,使時間測量得更準確。2.斜面坡度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3.為了方便測量時間,斜面應盡量長一些。4.保證每次測量小車都是從同一高度靜止釋放。5.為避免偶然性,實驗中應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實驗數據分析:實驗次數 1 2 3 4 5 6路程s/cm時間t/s平均速度 v/(m/s)100.00100.00100.0050.0050.0050.003.23.03.12.22.02.10.310.330.320.230.250.24全程前半程如何計算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實驗次數 1 2 3路程s/cm時間t/s平均速度v3/(m/s)50.0050.0050.001.01.01.00.50.50.5實驗次數 1 2 3 平均值全程平均速度v1/(m/s)前半程平均速度v2/(m/s)后半程平均速度v3/(m/s)0.310.330.320.230.250.240.50.50.5根據表中數據,你能得出什么結論?0.320.240.5v3> v1> v2,即小車沿斜面下滑時速度越來越大。知識拓展實驗中,在軌道頂端固定一個位移傳感器,可實時測量傳感器到小車的距離。若傳感器每秒測量25次,計算機將自動計算出每個0.04 s內的平均速度,并標在坐標系上,用光滑曲線連接(如圖)。從圖像可看出小車沿斜面下滑時速度越來越大。發展空間自我評價1.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勻速直線運動中不同時間段的平均速度有什么關系 解:在物理學中,一個物體沿著直線運動,在任意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始終相等,這樣的運動叫作勻速直線運動。勻速直線運動中不同時間段的平均速度相等。2.根據下圖所示的列車時刻表,計算該次列車從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橋站運行的平均速度,以及從濟南西站到常州北站運行的平均速度。解:列車從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橋站通過的路程s1= 1318 km,運行的時間t1=19 h 34 min-15 h=4 h 34 min= h,則列車在該路段運行的平均速度 ≈ 288.61 km/h。2.根據下圖所示的列車時刻表,計算該次列車從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橋站運行的平均速度,以及從濟南西站到常州北站運行的平均速度。列車從濟南西站到常州北站通過的路程s2=1153 km-406 km=747 km,運行的時間t2=18 h 55min-16 h 27 min=2 h 28 min= h,則列車在該路段運行的平均速度 ≈ 302.84 km/ h。隨堂練習1.甲、乙兩汽車都做勻速直線運動,其路程s隨時間t變化的圖象如圖所示。從圖象可知,車的速度大;5 s內乙車通過的路程是m。12345t/s204060s/m0甲乙甲60解析:由于兩車的運動方向是相對的,以坐在窗口的乘客為參照物,甲車的速度為v=v1+v2=30m/s+20m/s=50m/s,從乙車車頭經過乘客到車尾離開共經歷的路程為乙車的車長。2.甲車以30m/s的速度在平直的軌道上行駛,在相鄰的平行鐵路上,迎面開來一列長300m的乙車,速度是20m/s,坐在甲車窗口的乘客看到乙車從他眼前經過的時間是( )A.30s B.15s C.10s D.6sD3.一只羚羊急速奔跑時1min可達1.2km,羚羊的速度是多少km/h?一只老虎飛速奔跑時100s可達2500m,老虎的速度是多少m/s?老虎以這樣的速度能否追上羚羊?解:羚羊的速度 =72(km/h)老虎的速度 = 25(m/s)v2 = 25×3.6 km/h = 90 (km/h) v2 > v1答:羚羊的速度是72km/h;老虎的速度是25 m/s,以這樣的速度老虎能追上羚羊。4.如圖在斜面上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讓小車從斜面A點由靜止開始下滑,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測出不同階段的平均速度。(1)圖中AB段的路程sAB=____cm,如果測得時間tAB=1.6s,則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cm/s。4025(2)在測量小車到達B點的時間時,如果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會偏_____。記錄時間大于實驗所用時間小(3)為了測量小車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學讓小車從B點由靜止釋放,測出小車到達C點的時間,從而計算出小車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確嗎?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測時間不是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時間,因而算出的速度也不是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不正確課后小結勻速直線運動快慢不變,運動路線是直線.變速直線運動物體沿直線運動時,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平均速度物體在某一段路程中或某一段時間內的平均快慢程度。課后作業1.從教材習題中選取;2.完成練習冊本課時的習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3 物體運動的速度.pptx 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