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下學期同步精品學案第2課 俄國的改革【核心素養】歷史解釋:了解俄國的來歷,認識彼得一世改革、廢除農奴制改革的背景、內容及其影響。唯物史觀:分析俄國兩次改革的積極和消極影響,學會運用一分為二的方法評價歷史事件。時空觀念:通過《15-18世紀俄國疆域的擴張圖》,認識俄羅斯帝國的形成過程。家國情懷:認識改革促進了俄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說明改革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知識梳理】一、彼得一世改革1.彼得一世改革:(1)時間:17世紀末18世紀初。(2)背景:俄國盛行農奴制,封閉落后,工商業發展極其緩慢。(3)目的: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4)措施:政治 改組行政機構,建立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加強沙皇的專制權力軍事 創建新式常備軍經濟 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文化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學生,創辦科學院,開辦學校,創辦報紙習俗 提倡學習西方的禮節與生活方式(5)影響:①積極: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一躍成為歐洲軍事強國,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②消極:農奴制進一步強化,后來成為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2.擴張:1700—1721年,俄國與瑞典進行戰爭。俄國獲勝,奪取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并在戰爭過程中,營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二、廢除農奴制1.背景:(1)19世紀中期,俄國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展。(2)農奴制嚴重制約了俄國的經濟發展。(3)克里木戰爭的失敗加劇了俄國國內的社會矛盾。2.實施: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廢除農奴制的法令。3.內容:(1)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2)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時,可以獲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須出錢贖買。農奴購買土地的價格高于當時的地價。4.影響(1)積極:1861年農奴制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改革廢除了農奴制,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2)消極: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影響著俄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中考真題】1.(2024 常州)俄國為擺脫落后局面先后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革命。下列事件推動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的是( )A.彼得一世改革 B.廢除農奴制C.二月革命 D.十月革命2.(2024 綏化)使俄國一躍成為歐洲軍事強國,開啟了俄國近代化進程的改革是( )A.大化改新 B.彼得一世改革C.卡德納斯改革 D.戈爾巴喬夫改革3.(2024 揚州)在俄國1861年改革中,購買土地的贖金成為農民的終身債務,甚至傳給了兒子。為避免贖金沒有著落,村社限制農民外遷。由此可知,這場改革( )A.徹底清除農奴制的殘余B.阻礙了俄國社會進步C.提倡學習西方生活方式D.是對農民的沉重掠奪4.(2023 赤峰)某興趣小組探究俄國兩次改革,收集到如下信息。對如表共同點概括準確的是( )人物 內容彼得一世 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亞歷山大二世 1861年,頒布了廢除農奴制法令A.彼得一世改革強化了農奴制B.建立了中央集權行政體制C.農奴制成為兩次改革的焦點D.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5.(2023 湖北)“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戰爭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明之間的較量。俄國只能用帆船來對付英國和法國的汽船;由于缺乏鐵路,俄國只能用大車拉軍需品……1825﹣1855年俄國爆發了500多次農奴暴動。”導致俄國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 )A.農奴制的嚴重阻礙 B.沙皇政府腐敗軟弱C.俄國工業比較落后 D.亞歷山大二世改革6.(2023 濰坊)如圖所示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加快學習西方進程 B.增加俄國財政收入C.改變俄國臣民儀表 D.脫離亞洲融入歐洲7.(2023 泰州)如圖取材于某學生創作的關于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漫畫。對農奴獲得“如此自由”理解正確的是( )A.共同分享土地、權力和財富B.受到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反對C.是通過自下而上方式實現的D.僅僅指法律上獲得人身自由8.(2023 大慶)19世紀中期,農奴制嚴重制約了這一時期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推動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的歷史事件是( )A.大化改新 B.1861年農奴制改革C.明治維新 D.三國同盟形成9.(2023 自貢)1861年3月3日(俄歷2月19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改革宣言。從法令內容上看,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改革最終使2100萬農奴獲得了解放,促使社會各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這反映了俄國( )A.推行文化教育 B.廢除農奴制C.加強中央集權 D.向西方學習10.(2023 煙臺)1861年改革雖然是在農奴主主持下進行的,但就其內容而言,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廢除了地主對農民的封建統治權力,使2100多萬農民從農奴制的枷鎖下解放出來。材料中的“改革”( )A.宗旨是維護農民的利益B.推動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C.廢除了俄國土地私有制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11.(2023 宿遷)歷史的困境往往需要強力的改革予以突破。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當西歐資本主義已蓬勃發展時,俄國廣闊的土地上到17世紀末一共只有30個手工工場,圖拉是最先發展的地區,但到17世紀60年代,這里總共7個鐵工場中只有119個工人。經濟的落后也反映在文化方面,直到17世紀多數貴族還未受過教育,全國識字的人非常稀少。因循守舊的思想十分濃厚,人們對外部世界很少了解。——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材料二:俄國1801年到1825年間爆發農奴起義281次;1826年到1854年間有712次;廢除農奴制前的六年零四個月間則發生了474次。這些起義無論在時間長度、激烈程度還是人員和經濟的損失方面以及為恢復秩序,軍隊所必須作的努力方面都在不斷地增加。最后,克里米亞戰爭為農奴制的缺陷和危險提供了另一個明證。不論是士兵的孱弱和懶散,還是國家全面的經濟和科技的落后,都可看出農奴制的弊病。——尼古拉 梁贊諾夫斯基《俄羅斯史》(1)概括材料一中17世紀俄國落后的主要表現。(2)概括材料二中19世紀中期俄國統治者所面臨的主要危機。(3)俄國通過哪兩場改革分別突破了上述危機?從俄國近代化的角度,分別概括兩次改革的作用。【課堂訓練】1.有學者提出,俄國之所以廢除農奴制,并不是由于道德上的原因,而是因為農奴制度無法與市場社會并存。該學者旨在說明農奴制改革( )A.源于對外戰爭失敗B.意在突破經濟發展障礙C.存在封建制度殘余D.使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2.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最高國務會議最后審定改革方案時說:“諸位請相信,為了保護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這說明,1861年改革( )A.不能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B.會降低廣大農奴的社會地位C.有利于鞏固沙皇的統治地位D.將開啟俄國近代化的歷程3.“對俄國來說,亞歷山大二世屬于一種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兩面神亞奴斯,一張臉孔望著未來,一張臉孔望著過去。”這里“未來”是指( )A.農奴獲得人身自由權利B.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C.俄國躋身歐洲強國行列D.俄國保留大量封建殘余4.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寫道,俄國“第一個變革是解放農奴……工廠工人的數目從1865年的3.81萬人上升到1890年的16.2萬人。”這說明俄國農奴制改革( )A.開啟了學習西方的歷程B.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治C.制約了俄國的經濟發展D.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5.對同類歷史事件進行對比是學習歷史的基本素養之一。下面材料共同反映出中俄兩國( )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空前的民族危機迫使朝野上下開始思變。清流派與維新派在思想上不謀而合,都希望通過變法來救亡圖存。 克里木戰爭失敗,以及國內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使俄國處于內外交困的情況之下,于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便開始醞釀新的改革方案。A.都主張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度B.都嘗試走資本主義發展道路C.都準備爭取皇帝來支持改革D.都準備通過改革來擺脫危機6.“農奴有權遵照地方法令中的規定,繳納一筆一定數目的贖金贖購他們所居住的房屋和土地”該材料體現的歷史事件是( )A.商鞅變法 B.大化改新C.俄國農奴制改革 D.明治維新7.如圖是俄國農奴改革之后某行業發展狀況折線圖,據此可知,農奴制改革( )A.推動了俄國的工業化B.造成俄國工業發展失衡C.使俄國成為工業強國D.增強了俄國國際競爭力8.17世紀,俄國工商業的發展極其緩慢。彼得一世曾前往西歐各國考察,對西方的科學技術深感興趣;他又聘請外國專家、工匠和技師到俄國傳授技術。到1725年,俄國已建立起240多個近代工場。這表明彼得一世改革( )A.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B.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C.掃清了俄國發展的障礙D.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9.他興辦手工工場,學習西方生活方式,為俄羅斯打開了“面向歐洲的窗戶”,他將一個守舊的國家推上了改革的道路,之后的俄羅斯開始告別東方,走向西方;告別中古,走向近代;告別愚昧與落后,邁進近代化的門檻。“他”是( )A.伊凡四世 B.彼得一世C.亞歷山大二世 D.尼古拉二世10.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中這樣描述:十七世紀末,俄國出了一個大彼得,他以專制皇帝的至尊,變名改姓,微服西歐去學造船、學煉鋼,請西歐的技術家到俄國幫他搞維新……甚至遷都到濱海的涅瓦河旁,以方便與近代文化發源地的西歐往來。材料主要強調( )A.彼得大帝改革開啟俄國近代化進程B.彼得大帝是俄羅斯民族英雄C.彼得大帝改革促使俄國歷史發生轉折D.彼得大帝改革強化了農奴制11.李明同學學習了“俄國農奴制改革”后,進行了拓展閱讀和筆記整理。請閱讀下列材料,幫助他完成部分內容。材料一 改革后,有些頭腦靈活、踏實肯干的農民將獲得的財富積累起來,投入生產,從而獲得更多資本……大量破產農民成為他們的雇傭工人。他們的變化吸引了更多農民投身到非農業生產中……加速了農民階層的分化……農奴制改革后,農民作為法律上的自由勞動者,受雇于地主富農,投身農業、手工業領域。——葉怡靜、謝國良《農奴制改革后俄國農民打工問題探析》材料二 為了加強對改革農民的控制,法令把農民組織在舊有的村社里,實行聯保。村社實際上處于政府和地主的聯合控制之下。不經村社同意,農民不得離開。地主有權否決村社的任何決議,有權要求撤換村社公職人員。村社設立由地方貴族擔任的調停人,處理農民與地主的關系,以保障對農民的剝削。——余龍生、周振華《明治維新與俄國農奴制改革若干政策之比較》(1)結合所學知識,幫助李明同學把下面表格中的①處橫線補充完整。① 解決措施 歷史意義 歷史局限A.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自由勞動力和市場都受到制約。B.克里木戰爭的失敗暴露出諸多問題。 頒布廢奴法令,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并可贖買“份地”。 ② ③ (2)結合材料一、二,把上述表格中的②③處橫線補充完整,并說明理由。(3)我們還可以從哪些角度對“俄國農奴制改革”進行探究?請舉出兩例。參考答案真題1-10 BBDCA ADBBB11.(1)經濟落后,工場和工人少;文化落后,多數貴族還未受過教育,全國識字的人非常稀少。因循守舊的思想十分濃厚,人們對外部世界很少了解。(2)農奴制的存在導致農奴起義越來越頻繁、規模越來越大,威脅沙皇專制統治。(3)彼得一世改革、俄國1861年改革;彼得一世改革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俄國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訓練1-10 BCBDD CADBA11.(1)①面臨的問題。(2)②:農奴制改革推動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③:農奴制殘余仍然存在。理由:材料一反映了改革后農民的解放和分化對資本主義發展的作用;材料二指出了改革后,政府和地主聯合控制下的村社限制了農民自由,并保障地主對農民的剝削。(3)舉例:改革的國際背景;改革體現的世界歷史潮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