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學案(含解析)——高考歷史一輪復習《中外歷史綱要(上)》與《選必》知識連接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學案(含解析)——高考歷史一輪復習《中外歷史綱要(上)》與《選必》知識連接

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知識鏈接】
兩宋時期
綱要上冊 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 經濟與社會生活 文化交流與傳播
一、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1.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 (1)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權削實權:派文官做地方知州,設通判錢制錢谷:設轉運使,統管地方財政兵收精兵:將地方精銳編入禁軍
(2)分散機構權力 ①中央: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樞密院與三衙分權。 ②地方:設“四監司”對各州進行監控,設通判。 (3)崇文抑武:罷免宿將兵權,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2.中期危機 (1)邊防壓力 ①宋遼關系:A.宋遼戰爭:爭奪燕云十六州 B.宋遼議和:“澶淵之盟” ②宋夏關系:A.宋夏戰爭B.宋夏議和 (2)財政危機 3.王安石變法:1069年 二、兩宋的經濟與社會 1.農業: (1)稻麥輪作,一年兩熟或三熟 (2)固定種植經濟作物 (3)棉花開始種植 2.手工業: (1)制瓷:五大名窯、出口海外 (2)礦冶:煤的開采和使用 (3)印刷:發展迅速,進一步帶動造紙業 3.商業: (1)商品市場:基層市場涌現 (2)邊境貿易:榷場和民間貿易 (3)貨幣:交子 (4)外貿繁榮:外貿稅成為宋國庫重要財源 4.城市興盛:北宋東京和南宋臨安、元朝的大都 5.經濟重心南移: 唐中葉以來,南方經濟實力漸漸超過北方;北宋時,北方對南方依賴明顯;南宋,經濟重心完成南移。北宋科舉考試南北分卷 三、兩宋的文化 1.儒學的復興: (1)儒學的復興運動; (2)程朱理學 2.文學藝術: (1)宋詞:豪放派和婉約派 (2)話本:說書,早期話本 (3)書法:追求個性,不拘法度 (4)繪畫: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 3.科技: (1)三大發明:印刷術、火藥、指南針 (2)沈括《夢溪筆談》 1.政治制度(宋) (1)中央行政:設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分割宰相的權力 (2)地方行政:從州(府、軍、監)縣二級到路、州、縣三級 2.變法和改革:王安石變法 背景①北宋中期,政治腐敗,財政困難,各地農民起義,邊患危機。 ②政治風氣因循守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③宋仁宗時,范仲淹改革失敗。“慶歷新政”目的富國強兵措施富國:官府通過向農民貸款、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等手段,力圖在調控經濟的同時開辟財源 強兵:對農民軍事管理和軍事訓練,希望借此逐步恢復“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實行募兵制影響①增加了大筆收入,達到了富國目的,但強兵效果不明顯。 ②變法涉及面廣、阻力大,有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后變法被廢止。 ③統治集團分裂日益嚴重,北宋逐漸走向衰亡
3.選官制度:進一步發展完善科舉制,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 4.監察制度: (1)中央:設御史臺,臺諫合一(議事和監察) (2)地方:路作為監察區 5.法律與教化 (1)法律:沿用唐律體系,編纂《宋刑統》和《天圣令》。 (2)教化: ①開始向基層滲透,發展出理學 ②儒士投身基層教化,以鄉約教化鄉里 《呂氏鄉約》 6.民族關系 (1)民族政權并立:宋先后與遼、西夏、金等并立,時戰時和,以和為主 (2)民族交融:各民族交往從未中斷。 7.對外交往 (1)北方陸路交通受阻 (2)海路轉趨發達: ①恢復到阿拉伯的舊路 ②主要港口:廣州、泉州、明州 貨幣: (1)北宋出現“交子”,最早紙幣,作為輔幣。 (2)北宋起“通寶”“元寶”鑄印年號成慣例。 9.賦役制度: (1)征收兩稅,附加稅繁雜多變。 (2)王安石變法:募役法,以錢代役 10.戶籍管理:分主戶和客戶 11.社會基層治理:王安石實施保甲制 12.社會救濟:宗族救濟。設立義田、義學、義宅、義冢等族產 1.商業:十分發達,城市坊市制度逐步瓦解 2.海外貿易 (1)唐宋以后,海上貿易興盛。 (2)線路:從東南沿海近達南洋各地,遠達波斯灣、阿拉伯海和紅海。 (3)出口商品:絲綢、瓷器、紙張、茶葉 (4)管理機構:市舶司 3.貨幣和信貸、商業契約 (1)交子、會子等紙幣開始使用,取代不少匯兌業務 (2)唐宋時期,當鋪主營抵押小額貸款,兼營貨幣兌換。 (3)唐宋以后,契約的應用更加廣泛 4.集鎮:兩宋時期,集鎮發展起來,有些鎮由于地理位置和常住人口的增長,成為一級行政機構所在地。 5.對海洋的探索 宋元時期,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有了重大進步。 6.中醫藥成就:北宋出現針灸銅人。 1.傳統文化 (1)形成程朱理學 (2)科技、史學、文學、藝術高度繁榮。 2.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宋元時期,三大發明傳入歐洲 3.“海上絲綢之路” (1)航海、造船技術進步。 (2)人員:官方使節和私人商賈出洋航海頻繁。 (3)地區: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建立廣泛聯系。 (4)交易樞紐:廣州、泉州、明州 4.教育 私學:宋代是書院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 5.印刷書:北宋畢昇發明膠泥活字印刷。
二、遼夏金元時期
綱要上冊 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 經濟與社會生活 文化交流與傳播
一、遼夏金元的統治 1.遼: (1)創制:南面官、北面官 2.西夏: (1)建制:模仿北宋 3.金朝入主中原 (1)建制:猛安謀克制 (2)鼎盛:金世宗“大定之治”。 4.蒙古崛起 (1)1206年,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 (2)征戰四方:先后滅掉西遼、西夏、金、收服吐蕃、兼并大理,遠征中亞、西亞和東歐。 5.元朝鞏固措施 (1)交通:修驛道,設驛站和急遞鋪 (2)中央:設中書省 (3)地方:設行省 (4)邊疆: ①西南:吐蕃由宣政院管理 ②西北:西域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 ③東南:設澎湖巡檢司經略臺灣 6.元朝的民族關系 (1)蒙古族、回回、四等人制 (2)民族交融:蒙古人、色目人逐漸與漢人融合。 二、遼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 1.農業: (1)棉花種植:元朝南方植棉逐漸普遍 (2)邊疆開發:漠北、東北、西北、西南 2.手工業: (1)制瓷:青花瓷、釉里紅,瓷器出口 (2)印刷:發展迅速 (3)棉紡織業:棉花種植帶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 3.商業: (1)邊境貿易:榷場和民間貿易 (2)貨幣:元朝紙幣作為主幣發行 (3)外貿繁榮:外貿稅成為元國庫重要財源 4.城市的興盛:元杭州和大都 5.經濟重心南移: (1)元朝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稅收集中在江南 (2)為了將財賦北運,對大運河進行取直(京杭大運河、漕運);開辟長途海運航線。 三、遼夏金元的文化 1.文學:元曲:元雜劇和散曲 2.科技: (1)郭守敬:天文觀測儀器和《授時歷》 (2)王禎:《農書》 3.少數民族文字 (1)遼、金、西夏、蒙古都有自己的文字 (2)元朝:八思巴字 1.政治制度(元) (1)中央行政: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 (2)地方行政:設行中書省,形成省、路、府、州、縣多級行政制度 2.選官制度 (1)元朝部分保留蒙古傳統方式 (2)恢復科舉制,錄取人數不多,比例不高。 3.監察制度 (1)中央:御史臺 (2)地方: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 4.法律:在司法實踐中廣泛引用唐律 5.民族關系 (1)民族政權并立:宋先后與遼、西夏、金等并立,時戰時和,以和為主 (2)民族交融:各民族交往從未中斷。 (3)元朝 ①民族政策:“行漢法”和差別對待政策 ②西藏:有效行政管理,八思巴為帝師,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 ③東北、云南:設行省,征發賦役。 6.對外交往 (1)海、陸都暢通 (2)馬可·波羅來華 7.貨幣 (1)元朝:紙幣“鈔”作為單一流通貨幣 (2)元末:濫印紙鈔,導致惡性通貨膨脹。 8.賦役制度: 元朝沿襲唐朝租調制和兩稅法 (1)北方:丁稅、地稅 (2)南方:夏稅、秋糧 (3)“科差”:按戶征收絲和銀兩 9.戶籍管理:元朝“諸色戶計”,世代相襲。 1.手工業工具:紡織:元朝以后,紡織機成為農耕家庭不可或缺的工具。 2.集鎮:元朝漕運和海運發達,運河沿岸興起很多工商業集鎮。 3.水陸交通 (1)陸路:元朝在全國遍設驛站,構成了以大都為中心通向全國乃至境外的驛路交通網。 (2)水路:元朝京杭大運河,長度為世界之最。 1.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宋元時期,三大發明傳入歐洲: (1)火藥:推動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騎士階層日漸衰落 (2)指南針:促進遠洋航行,推動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3)印刷術:推動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2.蒙古西征與東西方文化交流 (1)蒙古三次西征 ①第一次:成吉思汗滅花剌子模,直抵黑海北岸 ②第二次:征服今俄羅斯和烏克蘭,一直打到今德國、匈牙利和巴爾干半島 ③第三次:以西亞為目標,攻占巴格達 (2)東西方交流 ①文化交流 A.歐洲傳教士到漠北與蒙古交涉 B.馬可·波羅由陸路來華 C.畏兀兒人列班·掃馬經由耶路撒冷到歐洲訪問。 ②民族遷徙 A.由東向西:西征的蒙古人與當地人融合 B.由西向東:大批移民進入中原地區,被稱為“色目人”,與蒙古和漢族融合。
【習題連接】
1.宋太祖在位時把武將宋催之女立為皇后,為其子趙德昭迎娶武將陳思讓之女,將自己的妹妹嫁給武將高懷德,而自己的兩個女兒也分別嫁給武將石守信之子石保吉、王審琦之子王承衍。宋太祖此舉( )
A.意在緩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 B.解決了武將專權的歷史問題
C.旨在籠絡武將參與國家治理 D.保障了文官集團的政治權力
2.宋太祖時期,宰相的人數由兩人增加到三人,設立參知政事,使政務由宰相、參知政事等一起討論,最后由皇帝親自裁決;設立樞密院掌管軍政,其長官地位與宰相相同;財政大權從宰相職權中分離出來,由“三司”掌管,三司使的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宋太祖的這些舉措( )
A.標志著中央集權制度最終建立 B.有利于皇帝對朝政的全面控制
C.導致行政中樞的權力逐漸分散 D.加強了相權對皇權的制約作用
3.王安石變法,改革科舉制度。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參照各家學說,重新注釋了《詩》《書》《周禮》,通稱《三經新義》,并成為太學和州縣學校的教材、科舉考試的重要依據。王安石此舉意在( )
A.擴大變法的社會基礎 B.禁錮士人思想
C.重構儒家的經學體系 D.保護弱勢群體
4.元代中期,武宗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仁宗說:“修身治國,懦道為切。”盛譽儒教,并恢復了中斷八十余年的科舉考試,專以程、朱所注儒家經典為考試內容。這說明元代中期以來( )
A.欲借助儒學以鞏固統治 B.士大夫階層參政熱情高漲
C.儒學成為封建正統思想 D.選拔人才方式趨于多樣化
5.遼宋夏金元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開拓邊疆、推動民族發展和民族交融、活躍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對中華文明的演進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下列說法能佐證上述觀點的是( )
A.南北面官制促進女真族與漢族民族交融
B.榷場互市貿易加強宋與遼夏金經濟往來
C.遷都燕京實現了邊疆與內地一體化管理
D.招撫東北在黑龍江流域設立奴兒干都司
6.1125年,南宋在盱眙縣設置對金貿易的榷場,并作如下規定。這些規定意在( )
交易前 數量在百千以下的,十人為保,留其貨之半在場,以其半赴泗州榷場(金國境內)交易
交易時 兩邊商人各處一廊,以貨呈主管官牙人往來評議,不得相見。每交易千錢,各收五厘息錢入官。
A.促進基層市場的繁榮 B.緩和宋金之間的民族矛盾
C.加強對邊疆地區治理 D.維護南宋朝廷的經濟利益
7.元代,不少城市都按照不同的產品交易置有專門的商業貿易區。據記載,元代初期,杭州城內有各種市、行百余種。“杭州省會,百貨所聚,其余各郡邑所出,則湖之絲,嘉之絹,紹之茶之酒,寧之海錯溫之漆器皆以地得名。”這反映出元代( )
A.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形成 B.商業市場分工趨于細化
C.南北方的經濟聯系加強 D.江南成為全國經濟中心
8.宋元時期,油菜在我國南方廣泛栽培。南宋《務本新書》記載:“十一月種油菜。稻收畢,鋤田如麥田法。即下菜種,和水糞之,芟去其草,再糞之。雪壓亦易長,明年初夏間,收子取油。”元代《農桑衣食撮要》也記載“九月種油菜,宜肥地種之,以水頻澆灌,十月種則無根腳。”這表明,宋元時期( )
A.農民兼顧土地養護和利用 B.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C.出現一年兩熟的耕作制度 D.榨油技術得到較大提升
9.某史書記載:“新安朱熹……大抵以格物致知為先,明善誠身為要,凡《詩》、《書》,六藝之文,與夫孔、孟之遺言,顛錯于秦火,支離于漢儒,幽沉于魏、晉六朝者,至是皆煥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學所以度越諸子,而上接孟氏者歟。”該史書( )
A.代表了封建政府的價值立場 B.表達了心學家對程朱理學的批判
C.客觀評價了朱熹的學術成就 D.闡發了明清進步思潮的價值理念
10.宋人筆下涌現出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趙令赫“幼而秀穎,自異于群兒中。……記識敏悟,四歲受《孝經》,六歲通《論語》,七歲能為二韻詩。喪父,哀毀如成人”。這表明宋代( )
A.儒學逐漸向基層滲透 B.律令儒家化特征明顯
C.鄉約逐漸帶有強制力 D.政府對社會控制松弛
11.使職差遣是指皇帝臨時派遣某官員離開原來的工作崗位去完成某項臨時性事務的制度。唐代不但有很多臨時的使職差遣,如禮儀使、南選使、吊祭使等,而且還有許多重要的使職出現了固定化和普遍化的傾向,如三司使、樞密使等。唐朝的使職差遣制度( )
A.降低了政府的國家治理能力 B.背離了職官制度的發展需求
C.削弱了中央集權降低了效率 D.適應了加強專制集權的需要
12.有學者指出,史書所記載的元代行省“分鎮方面”,具有“方面之權”,不是指一般地方官府在某地域范圍內“畫地統民”,而是蘊含著行省官員代表中央統轄“方面”的意思。當然,世祖(忽必烈)朝以后,行省往往演化為常設的地方最高官府。該學者意在說明元代行省( )
A.開近現代省級行政區劃之先河 B.使地方權力有所擴大
C.具有中央和地方機構雙重性質 D.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
13.據《漢書·食貨志》記載,秦錢太重,漢初鑄莢錢,漢文帝鑄四銖錢,皆質劣量輕,且放任民間私鑄,貨幣輕重大小不一,幣制混亂。漢武帝鑄五銖錢,禁止私鑄,統一幣制,通行全國,國家財政得以安定富實。這表明( )
A.漢初社會經濟的艱難發展 B.改革幣制使財政收入增加
C.漢代制幣技術已趨于成熟 D.貨幣演變推進治理的改善
14.東晉初,實行黃白籍制度,即南遷的士族為白籍,別與土著。南朝時取消白籍,稱作“土斷”。宋朝戶籍有“主戶”、“客戶”之分,而“客戶”的比重也逐年下降。兩者都( )
A.有利于民族之間交融 B.增加政府賦稅收入
C.有利于國家走向統一 D.促進當時經濟發展
15.唐朝設鄰保制(或稱“伍保制”),規定:“諸戶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四家為鄰,五家為保”;王安石在“伍保制”的基礎上針對當時民政與軍事訴求對基層組織加以改革,并將其命名為“保甲”。從鄰保制到“保甲”制度的演變反映了( )
A.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 B.中央集權的強化
C.唐宋治安水平的進步 D.基層政權的鞏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宋太祖時期,通過一系列措施壓制武將的地位,為了避免武將面對地位變化而產生心理落差,太祖則通過聯姻的方式加強與武將階層之間的關系,有利于減少抑武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緩和矛盾,A項正確。B項太過絕對并且與歷史史實不符,排除B項;籠絡武將正確,但籠絡的目的是為了緩和矛盾,實行抑武政策,排除C項;文官集團與材料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
2.答案:B
解析:材料顯示,宋太祖通過增加官員、設立副手、分割權力等方法限制宰相的權力,以此來加強君權,削弱相權,故選B項;標志中央集權制度最終建立的是秦朝實行郡縣制,故排除A項;宋朝的行政中樞在于同平章事,材料所提及的不僅僅是行政中樞,還包括軍權等,故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削弱相權,故排除D項。
3.答案:A
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王安石為了實現宋王朝的富國強兵,掀起了王安石變法。他改革科舉制度,重新注釋《詩》《書》《周禮》等,并使其成為太學和州縣學校的教材,其目的都是為了給變法培養人才,從而擴大變法的社會基礎,A項正確;王安石的目的是為了培養變法人才,擴大變法基礎,并不是為了禁錮士人思想和重構儒學的經學體系,排除BC項;王改革科舉與保護弱勢群體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4.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元武宗和元仁宗推崇儒學,并恢復科舉制,這說明元代中期以來,統治者欲借助儒學來鞏固統治,A正確。B、D材料無法體現,均排除:自漢武帝開始,儒學就已成為封建正統思想,排除C。
5.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榷場互市貿易是宋朝與遼、夏、金等北方民族政權進行經濟往來的重要方式。這種貿易不僅加強了各政權之間的經濟聯系,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對中華文明的演進作出了貢獻,B項正確;南北面官制促進契丹族與漢族民族交融,排除A項;元朝實現了邊疆與內地一體化管理,而不是金遷都燕京,排除C項;招撫東北在黑龍江流域設立奴兒干都司是明朝的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
6.答案:D
解析: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宋朝對榷場交易前規定留一半,在交易時規定收取厘息錢,說明其在與金貿易時比較謹慎,收取一定的費用,注重維護南宋朝廷的經濟利益,D項正確;榷場貿易屬于邊境貿易,不屬于基層市場,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宋金之間的民族問題,排除B項;宋金政權對峙,不屬于邊疆治理,排除C項。故選D項。
7.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元代杭州城內的市、行種類繁多,各種以地命名的商品在杭州聚集販賣,這反映了商品市場分工細化和商品經濟發展的狀況,故選B項;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即商幫,形成于明朝,故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南北經濟聯系,故排除C項;僅憑材料信息,無法說明江南在元代是全國經濟中心,故排除D項。
8.答案:A
解析:《務本新書》中詳細記錄了油菜的種植方法,同時也記錄了在種植油菜時如何保持土地的肥力,表明宋元時期農民兼顧土地養護和利用,A項正確;材料的意思是油菜在我國南方廣泛栽培,但是未說明其他農作物的狀況,無法看出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排除B項;根據材料“十一月種油菜,……明年初夏間,收子取油”可知油菜是一年一熟,排除C項;材料陳述的是油菜的種植方法,同時也記錄了在種植油菜時如何保持土地的肥力,材料未提及榨油技術,排除D項。故選A項。
9.答案:A
解析:由材料敘述可知,該史書作者對朱熹持肯定態度,將朱熹視為“度越諸子,而上接孟氏者”,結合所學可知,朱熹的理學思想已確立為官方哲學地位,故A項正確:材料并不是對程朱理學的批判,相反是肯定程朱理學,排除B項;材料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明清進步思想家的言論,排除D項。
10.答案:A
解析:宋代理學發展的影響,由材料“記識敏悟……七歲能為二韻詩。喪父,哀毀如成人”可知,儒學逐漸向基層滲透,一些優秀的小孩也能熟讀儒家經典并踐行,故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儒家思想向基層的滲透,與律令儒家化無關,排除B項;由材料得不出鄉約逐漸帶有強制力,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政府對社會控制的松弛,排除D項。
11.答案:D
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使職差遣是指皇帝臨時派遣某官員離開原來的工作崗位去完成某項臨時性事務的制度,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適應了加強專制集權的需要,D項正確;使職差遣具有專業化、高效率、務實靈活等優點,有利于彌補原有體系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國家治理水平,加強中央集權,排除AC兩項;使職差遣的出現有利于應對新的社會問題,順應時代要求,是職官制度本身變化的需要,排除B項。故選D項。
12.答案:C
解析:A.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是“開近現代省級行政區劃之先河”,故A項錯誤;B.材料并未涉及地方權力的擴大,故B項錯誤;C.根據材料“而是蘊含著行省官員代表中央統轄‘方面’的意思”可知,行省體現中央政府意志;根據材料“行省往往演化為常設的地方最高官府。”可知,行省是地方行政單位,故元代行省具有中央和地方機構雙重性質,故C項正確;D.材料未涉及元代行省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的內容,故D項錯誤。故選:C。
13.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秦漢時期貨幣發展的影響。材料體現的是從秦始皇到漢武帝時期政府對幣制的不斷改革的過程,有利于金融穩定,經濟發展,加強中央集權,體現了社會治理的不斷改進,故D項正確。幣制改革不能反映漢初社會經濟發展艱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初文景之治時期社會經濟取得較好發展,A項錯誤;當幣制改革符合社會經濟需要,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政府財政收入就會增加,如果改革不符合現實狀況,不利于經濟發展,政府財政收入難以增長,B項錯誤;材料與漢代制幣技術無關,C項錯誤。
14.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東晉的黃白籍以及宋代的主客戶制度,都是有一部分特權集團,政府政策改變的出發點是擴大國家義務群體,故而B正確。主客戶改變不強調民族關系,故A說法錯誤;C不符合兩個時期的史實,排除;D政策主體是增加收入,故排除。
15.答案:A
解析:A項正確:唐朝通過鄰保制度進行相互監督,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宋朝在此基礎上針對民政與軍事訴求對基層組織實施保甲制,反映了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B項概念混亂:鄰保制與保甲制為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機制,與中央集權關系不大。C項以偏概全:社會治安水平的進步也是社會治理能力提升的體現。D項概念混淆:鄰保制、保甲制主要為基層社會治安制度,鄰保和保甲組織不完全等同于基層政權,且從材料中看不出基層政權是否鞏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冕宁县| 枞阳县| 泸溪县| 永平县| 当阳市| 马公市| 西充县| 九龙县| 新龙县| 鄱阳县| 东港市| 托克逊县| 中阳县| 顺义区| 封丘县| 洱源县| 宁夏| 安图县| 化隆| 富蕴县| 高淳县| 沾化县| 宜君县| 大城县| 张家界市| 马山县| 德庆县| 安仁县| 遂溪县| 临沂市| 抚远县| 宝清县| 崇信县| 揭西县| 大连市| 天全县| 巴楚县| 桦甸市| 清流县| 阿拉善右旗| 商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