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知識連接】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外歷史綱要 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 經濟與社會生活 文化交流與傳播一、民族交融 1.民族關系融合: (1)北方:五胡內遷:自東漢以來,北方一些少數民族不斷向內遷徙,由于晉王室權力爭奪,少數民族卷入其中,并逐漸主導了局勢。 (2)南方:江南經濟得到開發 原因:①人口因素:從西晉末年起,北民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 ②自然條件:南方自然條件優越。 ③社會環境:南方相對安定 ④政府政策:南方的統治者實行了一些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政策,如興修水利。 ⑤其他條件:江南地區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士族崛起:自三國、西晉以來形成的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士族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 二、制度創新 1.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2.形成三省,共同輔助決策,行使權力 3.賦稅制度:租調制和均田制 三、文化 1.儒道佛的發展 (1)道教:廣泛傳播,宣傳“貴儒”和“尊道”。 (2)佛教: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漸趨本土化。 (3)儒家:吸收佛道精神,新的發展。 2.文學藝術 (1)文學:建安文學、田園詩、駢文、民歌。 (2)藝術:書法: ①隸、草、行、楷已完備。 ②東晉王羲之稱為“書圣”。 繪畫:顧愷之《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石窟藝術:云岡、洛陽、莫高窟 科技: ①數學:祖沖之圓周率 ②農學: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 ③地理:西晉斐秀《禹貢地域圖》 3.文化交流:東晉法顯從天竺帶回梵文經典 1.政治制度:地方行政:主要是州、郡、縣三級制 2.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 景①內遷游牧民族紛紛建立政權,相互之間征伐不斷,民族矛盾加劇。 ②在長期的沖突與交往中,民族融合成為歷史發展潮流。 內 容①前期:實行俸祿制、推行均田制、三長制 ②后期:遷都洛陽 改革風俗:說漢話、穿漢服、說漢話、定門第、通婚姻等 意 義①順應歷史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趨勢,緩和了民族矛盾; ②促進了北魏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繁榮,鞏固了政權。推動了少數民族政權的漢化和封建化; ③為北方統一南方和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基礎3.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應的官職。 標準:初創時重視家世、道德、才能,西晉時期主要來看重家世。 評價: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后因為主要看重家世,淪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 4.法律與教化: (1)律令儒家化 (2)魏明帝設律博士,用儒家解釋律令 (3)親屬之間尊卑親疏作為量刑原則 5.民族關系:民族交融 6.戶籍制度:東晉黃籍、白籍、土斷 1.生產工具 (1)農具:出現了以灌鋼法制作的農具。 (2)灌溉工具:三國馬鈞對翻車進行革新。 (3)制瓷工具:南朝匣缽。 2.莊園經濟 塢堡除軍事作用外,帶有莊園經濟的色彩。 3.信貸:當鋪興起 4.疫病與醫學: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 1.傳統文化 (1)魏晉玄學 (2)儒佛道交匯融合 2.佛教的影響 建筑藝術:云岡、龍門、莫高窟 3.亞歐民族大遷徙 (1)五胡內遷 (2)北民南遷,開發江南 4.教育:西晉:中央設官學國子監二、隋唐時期中外歷史綱要 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 經濟與社會生活 文化交流與傳播一、隋朝建立和統一 1.隋朝:(1)廣設倉庫 (2)興建洛陽城 (3)開通大運河 二、唐朝的建立和統一 經濟:農業:江南水田推廣“曲轅犁” 手工業:唐三彩 4.民族交融 (1)突厥:①戰爭:滅東西突厥 ②設機構:安西、北庭都護府 (2)吐蕃:和親、會盟 (3)靺鞨:冊封; (4)回紇:歸順唐朝,玄宗冊封 三、制度變化與創新 1.選官制度:科舉制 2.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3.賦稅制度:租庸調制和兩稅法 四、文化 1.思想: (1)隋朝:“三教合歸于儒” (2)唐朝:三教并行政策 (3)武則天時佛教發展,禪宗傳播 (4)唐中期韓愈提出復興儒學 (5)唐朝滅佛 2.文學:唐詩 3.書法:顏真卿、枊公權 4.繪畫:(1)題材廣泛:宗教畫、人物畫 (2)吳道子:畫圣 5.科技: (1)建筑:隋朝李春設計建造趙州橋 (2)印刷術:雕版印刷 (3)火藥:唐中期記載配方,唐末用于戰爭 (4)天文:僧一行測算地球子午線長度 (5)醫學:①孫思邈《千金方》②唐高宗:《唐本草》 6.中外交流 佛學交流:中?。盒饰餍刑祗茫恢信c日、新羅:鑒真六次東渡,日本、新羅派學問僧求法 其它交流: (1)唐長安匯集各國使節、商人、僑民 (2)新羅、日本派使節和留學生 (3)西亞商人在廣州和泉州定居 1.政治制度 (1)中央行政:三省六部制 (2)地方行政 ①隋朝:廢郡,實行州、縣二級制 ②唐朝:A.道(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州、縣三級 B.唐中期后設節度使,形成藩鎮割據 2.選官制度:科舉制 (1)制舉:皇帝自設科目 (2)常舉:秀才、進士等 3.官員考核: (1)機構:尚書省吏部 (2)隋朝:每年考核、官員報告中央、皇帝遣使巡察 (3)唐朝:以品德和才能考核 4.監督制度: (1)中央機構:御史臺 (2)唐:十道監察區 5.法律與教化: (1)唐高宗,撰成《唐律疏議》,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 ——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 (2)提倡禮治 (3)社會教化:推廣家訓 6.民族關系 (1)管理機構:禮部、鴻臚寺 (2)隋朝: ①突厥、吐谷渾、黨項歸附隋朝 ②嶺南:冊封冼夫人為譙國夫人 ③邊疆:推行郡縣制 ④三次派人到琉球 (3)唐朝: ①西北: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②西藏:和親、會盟 ③南詔:冊封 ④邊疆管理:A.西北:安西、北庭都護府 B.東北:安東都護府 C.南方:安南都護府 D.羈縻州: 7.對外關系 (1)隋唐:與西域商路申通 (2)隋煬帝命張矩駐張掖,掌管通商事務 (3)唐朝:與大食接觸,造紙術傳入阿拉伯 (4)隋朝常駿從南??さ竭_赤土國 (5)日本派遣唐使近20次,將唐朝文化帶到日本 8.貨幣:唐初“天元通寶” 9.賦役制度 (1)隋:租調制 (2)唐:①唐初:租庸調制 ②唐中期:兩稅法 10.戶籍管理: (1)隋朝:“大索貌閱”,重新核定戶籍 (2)唐朝:承隋制,戶籍三年一造 11.基層組織:唐設鄉里,城坊郊村 12.社會治理:鄰保制度 13.社會救濟: (1)重視官倉儲備,提倡民間義倉積儲。 (2)唐朝:政府設收容貧農、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的專門機構,如養病坊。 1.農業工具:唐朝出現筒車 2.商業貿易:海上貿易興盛 3.信貸:唐朝飛錢 4.水陸交通 (1)唐朝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 (2)隋朝大運河 5.中醫藥成就 (1)隋唐:寺廟病坊收治病人 (2)唐朝:藥王孫思邈《千金方》 (3)唐朝:《唐本草》第一個政府頒布的藥典。 1.傳統文化:輝煌燦爛 唐朝佛教繁榮. 傳統儒學受到挑戰 儒學創新與發展 2.佛教的傳播:出現不同宗派,禪宗成為主流,完成本土化。 3.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1)日本、朝鮮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 (2)朝鮮、日本、越南的社會制度大多來自唐朝。 4.絲綢之路:唐中期后陸路重要性下降。 5.教育:唐以后私學發展,學塾、村學、蒙學等基層教育。 6.印刷書:唐朝雕版印刷品《金剛經》【習題連接】1.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權遣使頻繁,雙方挑選使節,必求“容止可觀,文學優贍者”。北朝使節皆為漢族高門人物,而非鮮卑子弟。這說明( )A.南方政權整體實力占優 B.南北政權文化認同趨近C.南北政權關系趨向和好 D.漢族高門控制南北政權2.兩晉時期參與中央決策的官員出身統計表,表的變化反映了( )朝代 高門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西晉 48% 19.1% 32.9%東晉 78.4% 7.4% 14.2%A.江南士族擅權日甚 B.豪強勢力的膨脹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專制皇權的弱化3.南北朝時期,南朝官員陳慶之原來認為:“魏朝甚勝,尤曰五胡,正朔相承,當在江左?!钡鍪贡蔽耗慷寐尻栵L貌后卻感慨道:“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識,口不能傳。”材料表明( )A.北魏政權更迭頻繁 B.中國經濟重心已開始南移C.南北文化隔閡增大 D.北魏改革縮小了南北差異4.下表是隋元兩代大運河的開鑿情況。據此可知,運河的開鑿( )開鑿時期 河道特征 運河的起止點隋朝大運河 始建于隋朝大業元年(605年) 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東南河道線路至杭州,東北河道線路至北京,其地理方位成“弓”形。 涿郡——余杭元代大運河 始建于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 京杭大運河以大都(北京)為中心,在隋朝大運河路線的基礎上截彎取直,棄弓走弦,其地理方位是“弦”形。 大都——杭州A.鞏固了南方經濟重心地位 B.促進了中原地區經濟重心的形成C.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變化 D.體現出農耕文明外向性發展特征5.唐長安城設市署,內有市令1名、市丞1人、市佐1人、史2人、帥3人、倉督2人,彼此分工明確。其中,市令“掌交易,禁奸非,通判市事”;市丞為副官;佐、史、帥分行監察及文案等事務;倉督則專管出納。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A.重農抑商政策受到強烈沖擊 B.朝廷重視維護商業經營秩序C.吏治清明確保經濟復蘇步伐 D.賦稅征收標準發生明顯調整6.九品中正制之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長官推舉產生,晉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選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舉,但仍需經司徒任命。在一般情況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舉薦的現任中央官員兼任,有時,司徒或吏部尚書還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據此可知( )A.門閥士族勢力較為強大 B.君主的權力受到削弱C.中央選舉權利得到加強 D.社會階層流動性加強7.下面是唐朝咸通六年(865年)敦煌沙州文書的部分內容。這一現象( )唐咸通年間沙州僧張智燈狀 1.右智燈叔侄等,先蒙尚書恩賜造令 2.將鮑壁渠地回入玉關鄉趙黑子絕戶地,永為口分(口分地) 3.承料役次(據田畝擔賦稅與差科)A.說明中央集權制遭受沖擊 B.迎合了當時國家賦稅征收的需要C.表明自耕農經濟出現衰退 D.體現出土地國有與現實間的沖突8.有人認為,“篆”代表了遠古時期的人們對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圖形猶如天上的星辰;隸書則代表了人開始進入了自身的生存環境,對大地廣袤的思考;而楷書出現的時期就是被認為人類自身開始覺醒的時期。其意在說明( )A. 楷書演繹了古代理性思維的科學精神B.三種字體演變是古代對科學發展的認識C. 社會進步推動了古代人文意識的發展D. 古代書法具有“天人感應”的精神內涵9.唐代,《考課令》將戶口增減作為評定州縣官員考第的一項重要指標,若“撫育有方、戶口增益”,則會升進相應的考第;若“撫養乘方、戶口減損”,則會降等。由此可知,唐代( )A.地方考核的標準化 B.強化戶籍管理維護統治C.注重維護財稅基礎 D.官員行政能力得到強化10.《唐律疏義》中規定“諸犯死罪非十惡,而祖父母、父母老疾應侍,家無期親成丁者,上請。犯流罪者,權留養親,謂非會赦猶流者 若家有進丁及親終期年者,則從流”。這一法律條文的制定( )A. 體現了國家重視基層教化 B. 反映了禮法結合的治國理念C. 維護了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D. 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11.《唐律疏議》規定,買賣奴婢、馬牛等應立“市券”,即官方發給買賣雙方的帶有契約性質的契券,不至官司立券者受罰。唐以后田宅買賣須“立券報官”,交納契稅后,官府在契券上蓋公印登記于圖冊,田地爭訟時可作證據。可見,中國古代商業契約的作用是( )A.推動社會成員的身份趨于平等 B.保障租地農民的利益和人身自由C.規范各種買賣兼有公證的作用 D.使契稅成為政府主要的財政來源12.在《千金方》中,孫思邈認為好的醫生應“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如有求醫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孫思邈的這些思想( )A.發揚了佛家眾生平等觀念 B.奠定了古代醫德建設的基礎C.具有濃厚的人本主義色彩 D.折射出當時民間疾苦的深重13.《營繕令》是唐朝法典“令”之一,是唐代關于土木營繕的制度規范,其第宅禁限條文如下:“王公以下,舍屋不得施重栱、藻井;三品以上,堂舍不得過五間九架;五品以上,堂舍不得過五間七架;六品、七品以下,堂舍不得過三間五架;庶人所造堂舍,不得過三間四架;于令有違者,杖一百”。據此可知,唐朝( )A.房屋建造受主流思想影響 B.建筑工程的法律體系完善C.磚木結構的民居建筑普及 D.經濟繁榮帶動民居的改善14.下表為隋唐時期南北方繪畫文化要素分布對比表。據此可知( )畫家 百分比 壁畫寺觀 百分比 壁畫墓 百分比 石窟壁畫 百分比北方 111 72.08% 112 54.11% 125 93.28% 6 100%南方 43 27.92% 95 45.89% 9 6.72% o 0.00%A.南北方文化狀況總體較均衡 B.文化發展深受經濟南移影響C.文化發展受歷史慣性的影響 D.隋唐時期文化領域蓬勃發展15.“劍舞”是唐代流行的一種舞蹈,基本形式是執劍而舞。其最初起源于軍隊,后經演變,融合西域服飾、舞蹈風格,在宮廷、民間廣泛流傳,深受人們喜愛。杜甫詩中曾描述:“……耀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據此可知,劍舞的流行體現出唐代( )A.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 B.豪華奢靡的宮廷生活C.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D.文人雅士的藝術追求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據題干可知主要結論:南北朝時期,南北政權互派使節,對使節的要求相近。北朝使節都是漢族士族。結合所學可知,北魏政權統一北方,尤其是孝文帝改革,學習中原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因此南北政權都有利于對華夏文化的認同,B項正確;材料反映南北政權對華夏文化的認同,而沒有進行南北政權的比較,排除A項;南北政權處于對峙局面,而不是和好,排除C項;北朝政權仍然是鮮卑族控制,排除D項。故選B項。2.答案:D解析:據表格數據可知,東晉時期與西晉時期相比,參與決策的中央官員中“宗室、外戚”、“寒人”的比例大幅減少,而“高門士族”的比例卻大增,反映出士族對中央決策的影響力增強,專制皇權的相對弱化,D項正確;據材料“高門士族占比”,無法體現特指江南士族,且結合時代背景,兩晉時期一直是北方士族掌權,如西晉時期的范陽盧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等,甚至東晉晉室南遷后,相繼掌權的瑯琊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等也是南渡的北方士族,因此排除A項;從社會階層的角度看,高門士族與豪強并不完全等同,通過土地兼并等其他手段獲得大量土地、擁有私人武裝、控制人口的群體為豪強,門閥士族則是通過掌握文化而世代居官的名門望族,排除B項;C項說法相反,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高門士族維護自身特權的工具,材料恰恰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盛行,排除C項。故選D項。3.答案:D解析:據材料“陳慶之原來認為……但他出使北魏目睹洛陽風貌后感慨……”可知,南朝時期官員陳慶之原來認為北魏雖強盛也不過是五胡之一,漢家正統的傳承是在東晉,但是當他親臨洛陽之后看到文化和經濟生活都很發達,這反映通過孝文帝改革,促進了經濟發展,縮小了與南方的差距,故選D項;據材料“出使北魏目睹洛陽”可知,陳慶之只提到了孝文帝時期北魏的狀況,北魏政權更迭頻繁與主旨不符,排除A項;中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的時間是唐朝安史之亂以后,北魏時期經濟重心依然在北方,排除B項;據材料“魏朝甚勝,尤曰五胡……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可知,孝文帝改革推動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的交融,南北文化隔閡增大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4.答案:C解析:隋朝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元朝棄洛陽,直取北京連至杭州,體現兩朝都城政治中心的變化,C項正確;南方成為經濟重心是在宋代后,與隋朝開鑿大運河的時間不符,排除A項;經濟重心由中原地區轉移至南方,排除B項;農耕文明具有內向的特征,排除D項。故選C項。5.答案:B解析:材料提到政府設市署,內有官員數人,對商業活動進行管理,可知朝廷重視維護商業經營秩序,故選B項;“受到強烈沖擊”不合史實,唐政府嚴格執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A項;“確?!辈缓鲜穼?、邏輯,排除C項;“賦稅征收標準”不合題意,與材料僅提及商業管理機構的增設相悖,排除D項。6.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之中正官由最初的各郡長官(地方官員)推舉產生,后改為由司徒(中央官員)選授,有利于中央對選官權力的掌握,有利于加強中央的權力,C項正確;司徒任命中正官體現中央權力,不能體現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排除A項;材料沒有直接涉及君主的權力,排除B項;九品中正制后來導致世家大族壟斷選官,科舉制加強了社會階層流動性,排除D項。故選C項。7.答案:B解析:考查唐朝土地和賦稅制度。材料反映出唐朝后期敦煌地區僧人智燈向官府申請口分地,并在請狀中注明要向官府“承料役次”,可見寺院僧尼成為國家賦役的承擔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中后期均田制瓦解,國家對土地的控制力減弱,轉而實行兩稅法;而自魏晉以來寺院侵占土地,憑借特有的保護游離于政府賦役征發之外,兩稅法實施后寺院僧尼也成為納稅主體,這表明國家財稅征收面的擴大,故B項正確。將寺院經濟納入國家財政體系之內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故排除A項;材料未反映出土地兼并情況,故無法得出自耕農經濟衰退的結論,故排除C項;材料所述的時期均田制已經瓦解,因此“土地國有”說法不符合史實,故排除D項。8.答案:C解析:從材料中“人們對大自然(天)的敬畏感”“人開始進入了自身的生存環境”“人類自身開始覺醒”等信息可以看出,由開始對大自然的敬畏到人自身的覺醒,反映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人本身,是人文意識的發展,故C項正確;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古代中國重道輕器,缺乏理性思維和科學精神,故A項排除;材料中沒有涉及到對“科學”的認識,故B項排除;依據材料中“人們對大自然(天)的敬畏感”“人開始進入了自身的生存環境”“人類自身開始覺醒”等信息可得出古代中國的書法突出了人文主義的精神內涵,與“天人感應”無關,故D項排除。故選:C。9.答案:C解析:《考課令》以戶口的增加與減少作為考核地方官員的重要指標,體現了唐代中央政府對戶口數量的重視,結合所學可知,戶口是中國古代的財稅基礎,重視戶口的增加本質是重視財政收入,答案為C選項;標準化應強調條條細化的考核標準,排除A選項;增加戶口不是強化戶籍管理,排除B選項;官員考核制度與官員行政能力強弱不存在必然關系,排除D選項。10.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唐律疏議》的留存養親制度,受到儒家孝道觀念的影響,是法律儒家化的表現,也反映出唐朝統治者禮法結合的治國理念,B項正確;它使一些犯罪的人逃脫懲罰,使法律失去了公平的含義,排除C項;該法律條文不屬于社會教化,也無法緩和階級矛盾,排除A、D項。故選B項。11.答案:C解析:從唐朝開始,封建政府通過立法等方式,強制交易奴婢、馬牛、田宅的雙方,領取官方契券,并以契券作為相關爭訟的證據,反映了中國古代商業契約的作用是規范各種買賣兼有公證的作用,C項正確;材料沒有說明封建政府規范商業契約對社會成員身份的影響,排除A項;商業契約不能保障租地農民的利益和自由,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契稅對國家財政收入的貢獻,排除D項。故選:C。12.答案:C解析:孫思邈總結的醫道思想中,有儒家的“惻隱仁愛之心”,有道家的“無欲無求”,還有佛家的“大慈大悲”,強調做醫生不能考慮病人的貧富貴賤,具有濃厚的人本主義色彩,C項正確;孫思邈的醫學觀點不僅有佛家思想,也蘊含著儒家和道家思想,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孫思邈的思想奠定了古代醫德建設的基礎,排除B項;孫思邈的思想無法看出當時民間疾苦,排除D項。故選C項。13.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唐朝民居的規定遵循嚴格的等級觀念和貴賤有序的禮儀制度,這些規定受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影響,故A項正確;B項完善一詞錯誤,排除;明朝磚木結構的民居建筑才開始普及,而且材料也沒有反映當時民居建筑使用的材料,C項排除;材料無法反映D項,排除。14.答案:C解析:材料中繪畫要素南北方分布呈現出北多南少的格局,反映了隋唐時期文化,尤其是繪畫深受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文化影響,C項正確;A項對材料信息解讀錯誤;B項與材料所示信息恰恰相反;D項范圍擴大化。15.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劍舞的藝術形式體現出陽剛之氣,劍舞的流行反映出唐代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A項正確;劍舞不僅在宮廷流行,其藝術特征也無法體現宮廷生活的豪華奢靡,排除B項;民族文化的交融是劍舞本身的藝術特征,材料突出反映的是劍舞作為一個藝術形式在唐代深受歡迎,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C項與主旨不符,排除C項;劍舞在宮廷、民間廣泛流傳,并非是文人雅士的專屬,排除D項。故選A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