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6課 驅遣我們的想象(導學案)(PDF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6課 驅遣我們的想象(導學案)(PDF版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 16 課 驅遣我們的想象 (導學案)
2022 年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1.閱讀課文,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間的關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觀點。
1、學習文中運用比
這是一篇探討鑒賞方法的文章,闡發作者關于借助想象欣賞文學作品的觀
喻、排比等修辭進行
點。文章在開始部分先做了理論的鋪墊,簡明扼要地講述了文藝產生的歷史,
說理的方法;積累背 探討了文字在讀者和作者之間的橋梁作用。因而要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就要
誦文中出現的精辟 把握“想象”這一核心概念,及其與“文藝”“文字”“讀者”“作者”等重
的句子。 要概念的關系。
2.領會作者鑒賞文學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鑒賞實踐。
2、積累、感受、體 《無言之美》側重理論探討,這篇課文則側重鑒賞思想方法,突出鑒賞實
踐,文中借助文字與作者會面的思想和驅遣想象鑒賞詩文的方法,對學生鑒賞
驗語言音韻美和形
文學作品有借鑒意義。學習課文后,要注意學以致用。
式美,學會讀書。
3.培養學生愛閱讀的良好習慣,體驗閱讀的快樂。
文章談到驅遣想象獲得閱讀美感經驗的時候,用“愉悅”“受用”來描述
3、掌握運用論據論
自己的體驗,以獲得共鳴或拓展體驗為目標,這是一種審美情趣的培養。要通
證論點的方法。
過課文的閱讀,引導學生喜歡閱讀,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體驗閱讀的快樂。
活動一:正音正字
1.字音
曠遠( ) 茍安( ) 拘泥( ) 驅遣( ) 歌謠( )
橋堍( ) 契合( ) 悵然( ) 海嘯( ) 萌生( )
2.字形
泥 拘泥 載 記載 契 默契
昵 昵稱土 栽 栽培 鍥 鍥而不舍
活動二 :字詞釋義
橋堍:橋兩頭地的地方。
契合:符合。
刻板:呆板沒有變化。
茍安:只顧眼前,暫且偷安。
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悵然:形容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意境: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
驅遣:驅使;趕走,消除。
曠遠:廣闊,遼遠。
活動三:積累文學常識
1.作家作品
葉圣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字秉臣,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
語言藝術家”之稱著有小說《隔膜》《線下》《倪煥之》,散文集《腳步集》《西川集》,童話集《稻草人》《古
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編輯過幾十種課本,寫過十幾本語文教育論著他是五四運動首個文學研究會的創立人
之一,終身致力于出版及語文的教學他的座右銘“文學為人生”很有名。
活動四:疏通文意,把握主旨。
(一)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7):欣賞文藝作品的本質。
第二部分(8-13):欣賞文藝的方法。
第三部分(14):總結鑒賞文藝的方法——不拘泥于文字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
(二)課文主題
本文通過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練習來明確讀者欣賞文藝作品的本質,即“接觸作者的所見所
感”,然后以賞析王維詩句為例,從正反兩個角度論述了驅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活動五:背景鏈接
葉圣陶虛懷若谷,平易近人,辦起事來剛強果斷,認真負責。比如編講義,寫教材,他不但不
滿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須包含自己的研究,帶有自己的心得,這種主張是他負責
精神的表現。又如編制“引得”,尤其為大部頭的書編制“引得”,許多人雖明知有益于學術研究,
但覺得這畢竟是為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進程中的辛苦和單調,不肯去嘗試。葉老卻曾用商務印
書館銅版《十三經》白文做底本,編出一部巨冊的“引得”。初著手時,困難重重,又缺乏助手,
但他既已認定這是有益于廣大讀者的工作,就成年累月不知疲勞地去做,決不半途而廢,這是他工
作中負責精神的又一表現。
1.“這樣, 文藝和文字就并了家。”“這樣”指代什么內容?
2.文藝和文字就并了家。畫線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3. 第①—④段說理有什么特點?請結合內容分析。
4.第⑤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簡析其作用。
5.“作者著手創作,必然對于人生先有所見,先有所感。”談談你對這句話中“見”“感”的理解
以及句中所講道理對寫作的借鑒意義。
6.讀⑧⑨兩段,請用簡潔的語言說說作者是如何引導我們驅遣想象去欣賞作品的。
7.文中列舉了兩句詩的例子,為什么還要列舉散文詩的例子呢?
8.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它是怎樣提出的?
9.第一部分是怎樣闡述文藝與文字的關系的?
10.作者要論述的是如何鑒賞文藝作品,為什么開篇會大篇幅地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
系?
11.第 5 段中“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使用了什么論證方
法,有什么作用?
12.第 6、7 兩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13.文章的 8、9 兩段運用了哪些論方法,有什么作用?
14.閱讀第 11~13 段,說說作者是如何論證欣賞文藝作品需要驅遣想象力的,在論證過程中運用了
哪些論證方法?
15.總結本文的論證思路。
一、議論文的論證結構
從論證過程看,論證結構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是縱貫式,大體按照“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的邏輯順字進行論證;
二是并列式,由幾個分論點從不同角度并列展開論證;
三是遞進式,各層次、段落之間關系環環相扣,逐層深入論證;四是對比式,把正反兩方面觀點、事
例對比,形成強烈反差,從而更有力地突出正面論點和主張;
四是總分式,先總說后分說,總說提出中心論點,分說部分則橫向開拓,分解論點,論證中心。
二、議論文的論證思路
議論文的論證思路是指:作者為了證明某個觀點,先后都做了哪些事。其中作者先后做的事,主要包
括以下 12種:
1.開頭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這三件事
(1)提出論點:是否提出了觀點,提出了什么觀點?
(2)提出分論點:作者在闡述觀點時,是否提出了幾個分論點,通過直接論證分論點,間接論證中心
論點?
(3)過渡:作者是否運用過渡句,引出論據?
2.主體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這六件事
(1)選擇論據:引用了什么內容,充當什么論據?
(2)確定論證方法:運用什么論證方法?
(3)選擇闡述角度:從哪個角度(正面還是反面);
(4)深入剖析增強論證力度:作者舉出事實論據后,是否對論據進行了剖析說理?
(5)追加比喻論證:作者在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基礎上,是否又運用比喻論證對文章的觀點進行了
闡述?
(6)追加推理論證:作者在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基礎上,是否運用推理,對自己的觀點再次進行了
論證?
3.結尾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這三件事
(1)消除誤解:作者在歸納總結前,是否強調了什么,以避免讀者誤解觀點,保證論證邏輯的嚴密性。
(2)總體歸納總結:作者是否對前面的論證進行了總體上的歸納總結?
(3)做出結論:作者在歸納總結時,是得出了一個什么結論或者發出了什么倡議或警示?
三、分析全文論證思路
1、答題思路:
①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劃分層次。
②概括層意。
③歸納論述,運用表承接的詞語(首先-然后-接著-最后)表述出來。
2、答題模板:
①(論點在開頭)首先直接提出……論點(或首先引用……的事例、典故、傳說、寓言、名言等,提
出……的論點);然后用……事例或名言,從正面(反面)進行論證(或運用……的論證方法論證……);最后
論證了開頭……觀點。
②(論點在結尾)首先引用……的事例、典故、傳說、寓言、名言等引出……的論題;然后從正面(反
面)進行論證(或運用……的論證方法論證……);最后得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或得出……結論;或發
出……的號召,或提出……的希 望)。
四、分析段落論證思路
答題模板:
①(某段)首先提出 …觀點(或本段的論題),然后從……角度進行分析論證(或運用……的論證方法分析
論證),最后再次強調(點名、深化)……觀點。
②(某幾段)概述……內容(按段落順序,用“首先”“然后”“接著”“最后”等詞連接該部分論證內
容),運用……的論證方法,論證了……觀點。
五、分析思路題答題模板
1、規范答題:
從三個方面,一是寫文章要有讀者意識,既要考慮規范化,又要考慮大眾化。二是不要把“約定俗成”
拿來作語病的擋箭牌,要盡量規范化。三是規范的標準要適應語言的發展。
2、方法指導:
第一步,通讀語段,勾畫關鍵詞,分層。
第二步,按順序分析每一層,可從論證方法入手,并指出論證了什么。
第三步,找論點。分析文章論點的提出方式,是直接提出論點(通過某一現象提出論點),還是通過道
理引出論點。
第四步,析結構。厘清論證層次間的關系,注意先后和主次,按照議論文的一般結構,分析先論證什
么,接著論證什么,然后論證什么,最后總結全文。總結時注意答出三方面的內容:強調中心論點,得
出……結論;充分論證了……使論證更嚴密;發出……的號召(或勸誡人們……)。
第五步,找出主要的論證方法和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擺事實,講道理,對論點進行分析論證的,指
出擺了什么事實(或論據),講了什么道理,如何從正面或反面證明了什么觀點。
3、答題模式:
開頭提出了(引出了)……的論點(或列出了……事例),接著從正面(反面、正反兩面)用……事例證明
了……論點(從……角度分析了……道理),最后再次強調了……觀點(總結出了……觀點)。
表述議論文的論證思路時,注意需要在段落層次的基礎上,加入一些諸如“首先”“然后”“接著”“最
后”一類表起承轉合關系的詞語。
一、選擇題
1.下列字形和加點字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契和(qiè) 驅遣 飛掠(lüè) 配和
B.茍安(gǒu) 曠遠 悵然(chàng) 橋梁
C.拘泥(ní) 蠢笨 白沫(mè) 歌謠
D.記載(zǎi) 荒涼 鑒賞(jiàn) 曜眼
2.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像這樣驅遣(qiǎn)著想象來看,這一副圖畫就顯現在眼前了。
B.不作刻板的記載(zǎi),而作想象的按排。
C.它們茍(gǒu)安,怕事,只想躲辟暴風雨。
D.文字是--道橋梁。這邊的橋堍(tù)站著讀者,那的橋堍站著作者。
3.下列詞語中字形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記栽 荒涼 舒適愉快
B.靜寂 歌遙 原始社會
C.耀眼 萌生 不聲不響
D.解釋 憂懼 帳然凝望
4.下列各項判斷與分析中,錯誤的一項是( )
A.“驅遣”“摘錄”“接觸”“聚集”這四個詞的詞性相同。
B.“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這句話的主干是“讀者和作者會面”。
C.“驅遣想象”“所見所聞”“意境優美”“原始社會”這四個短語的結構類型各不相同。
D.“假如死盯著文字而不能從文字看出一幅圖畫來,就感受不到這種愉快了。”這句話是一個假設復句。
5.下面有關課文內容或手法的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A.文章語言樸素平實,通俗易懂。
B.“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運用了比喻論證。
C.讀者欣賞文藝作品,不一定要借助對文字的品析,才能“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D.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系是為了明確文藝作品的本質,是表達中心觀點的前提。
6.下列加點的詞語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
A.選手們在觀眾們的圍觀中,心無旁騖,書寫著不同書體、風格各異的作品。
B.因為經營理念非常契合,這兩家公司決定展開合作。
C.文化傳承要從孩子抓起,耳目一新,孩子越早接觸書法,就能越早理解中華文化的內涵。
D.一個人的胸襟抱負是可以如此宏大,是可以有睥睨天下的豪情的。
7.下面對課文內容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文藝就是歌謠一類的東西,它產生于文字之后。
B.在印刷術出現之后,文藝就是許多文字的集合。
C.所有的文藝作品都能看作一幅圖畫,這樣就能鑒賞出作品的意境美。
D.我們鑒賞文藝作品,必須要驅遣我們的想象力,才能感受到文藝作品的美,這是我們的最大目的。
8.填入下列句中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
(1)一首歌謠,________口頭唱,________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東西上。
(2)現在讀到這兩句,領會著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________了。
(3)我們________文藝,最大目的無非是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
A.雖然 還 拓展 鑒賞 B.不但 還
擴大 鑒賞
C.雖然 但是 擴大 欣賞 D.不但 而且 拓展 欣賞
9.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那曠遠荒涼的大漠,長河、孤煙、落日構成了一幅圖畫。
B.山楂開始紅了,像一個個怕羞的小姑娘,躲躲藏藏露出半個臉兒。
C.回到故鄉,見到親人,在外漂泊多年的他終于忍俊不禁,流下辛酸的淚水。
D.富有創造力的人總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識。
二、語言表達
10.【寄情抒懷】
下圖是學校劉老師的書法作品,請你從筆力線條、整體布局、情感表達等任選一角度對落款中“做一個無
知無畏的趕路者,希望追求風景且成為風景”一句的理解。
11.【見智見性】齋號,中國文化的獨特風景。古今文人墨客給自己的居所或書齋取的名字,如蒲松齡的“聊
齋”,紀昀的“閱微草堂”,梁啟超的“飲冰室”等,反映主人的個性,又關聯主人的愛好、志趣。
小鹿同學想參觀以上某一文人的書齋,請你根據平時積累,介紹一下主人。
三、綜合性學習
12.班級舉行“驅遣我們的想象”綜合實踐活動,請你積極參與進來。
(1)抓住特點,驅遣想象,仿照前面的兩個句子,再續寫兩個句子。
春天的雨,細膩而輕柔,給山野披上美麗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為生命敲響熱烈的戰鼓。
秋天的風, , 。
冬天的雪, , 。
(2)請你展開想象,圍繞“細雨”“碧綠”“明媚”三個詞寫一段話,要求表意完整,富有詩意美,不少
于 100字。
(3)王寧要向大家介紹齊白石的水墨畫《蛙聲十里出山泉》。下面是他的發言稿,其中有一些問題,請你
按要求幫他修改。
[甲]齊白石用幾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動的畫面,為我們展開了“蛙聲十里出山泉”這一蘊含極豐
的神奇意境。蛙聲在整個畫面中難覓蹤跡,可以說,齊白石只畫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過虛出的一半,
撩撥起觀眾二度創作的強烈欲望與沖動,使“蛙聲”這難以描摹的意象,在人們的想象中得以生動而鮮活
地再現,有限的畫面與無限的想象完美融合。齊白石的成功給我們以啟迪:[乙]藝術創作能否達到至高的
境界,很大程度上需要運用想象的智慧,其他領域也是如此。
①[甲]處畫線句中存在搭配不當的問題,應將“ ”改為“ ”。
②[乙]處畫線句子不合邏輯,應將“ ”改為“ ”。
四、現代文閱讀
(一)閱讀《驅遣我們的想象》選文,完成小題。
驅遣我們的想象(葉圣陶)
①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
會面。不但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②先就作者的方面說。文藝的創作決不是隨便取許多文字來集合在一起。作者著手創作,必然對于人
生先有所見,先有所感。他把這些所見所感寫出來,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體的描寫,不作刻板的記載,
而作想象的安排。他想做到的是:寫下來的文字正好傳達出他的所見所感。
③現在就讀者的方面說,讀者看到的是寫在紙面或者印在紙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們的目
的。他們要通過文字去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
④如果不識文字,那自然不必說了。即使識了文字,如果僅能按照字面解釋,也接觸不到作者的所見
所感。王維的一首詩中有這樣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家認為是佳句。如果單就字面解釋,
大漠上一縷孤煙是筆直的,長河背后一輪落日是圓圓的,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問:大漠上也許
有幾處地方聚集著人,難道不會有幾縷的炊煙嗎?假使起了風,煙不就曲折了嗎?落日固然是圓的,難道
朝陽就不圓嗎?這樣地提問,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領會不到這兩句詩的意思。要領會這兩句詩,
得睜開眼睛來看。看到的只是十個文字呀。不錯,我該說得清楚一點兒:在想象中睜開眼睛來,看這十個
文字所構成的一幅圖畫。這幅圖畫簡單得很,景物只選四樣,大漠、長河、孤煙、落日,傳出北方曠遠荒
涼的印象。給“孤煙”加上個“直”字,見得沒有一絲的風,當然也沒有風聲,于是更來了個靜寂的印象。
給“落日”加上個“圓”字,并不是說唯有“落日”才“圓”,而是說“落日”掛在地平線上的時候才見得
“圓”。圓圓的一輪“落日”不聲不響地襯托在“長河”的背后,這就是多么靜寂的境界啊!一個“直”,
一個“圓”,在圖畫方面說起來,都是簡單的線條,和那曠遠荒涼的大漠、長河、孤煙、落日正相配合,構
成通體的一致。
⑤像這樣驅遣著想象來看,這一幅圖畫就顯現在眼前了,同時也就接觸了作者的意境。讀者也許是到
過北方的,本來覺得北方的景物曠遠、荒涼、靜寂,使人悵然凝望。現在讀到這兩句,領會著作者的意境,
宛如聽一個朋友說著自己也正要說的話,這是一種愉快。讀者也許不曾到過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
樣的。現在讀到這兩句,領會著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擴大了,并且想想這意境多美,這也是
一種愉快。假如死盯著文字而不能從文字看出一幅圖畫來,就感受不到這種愉快了。
⑥上面說的不過是一個例子。這并不是說所有文藝作品都要看作一幅圖畫,才能夠鑒賞。這一點必須
弄清楚。
……
⑦我們鑒賞文藝,最大目的無非是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要達到這個目的,不能夠拘泥
于文字。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夠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
(選自課文,有刪改)
13.選文中心論點是什么?
14.第⑤段的論證思路是什么?
15.選文第④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何作用?
16.結合全文,說說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二)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誰的心中不曾有過遠方
張鐵
①“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當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塵暴刷屏,這句話給人的“小清新”之感,
更顯強烈。河南一位女教師這封“最有情懷 ”的“辭職申請”,引來無數人共鳴。
②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一句話撩動心弦,正是因為它以一種詩意的方式,說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
從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來,從辦公桌邊的循規蹈矩里跳出來,打破思維方式的條條框框,擺脫現實
生活的患得患失,擁抱一個更廣闊也更精彩的世界。即便這個世界可能只是一種美好的想象,但誰的心中
沒有激蕩過一個遠方?
③電影中,有一種特殊的類型叫“公路片”。主角們走過漫長得似乎沒有盡頭的旅程,不管是不是能抵
達,都會經歷精神的考驗,收獲心靈的成長。“看世界”與“在路上”,其實有著一致性,不一定是逃避,
也不一定要彷徨,就是為了遇到一個更好的世界,也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相信,行遍大千世界、看過人
生百態,這位女教師如若再次站在講臺上,應該能講出不一樣的精彩。一個正常的社會,也應該是一個有
活力有機會的社會。當人生出彩的舞臺越來越廣闊,也更加刺激了“出走”的渴望。女教師的選擇本身,
就是一個例子。現實中,過去鮮見的公職人員辭職,也不斷見諸報端。溫州平陽原副縣長周慧的辭職信,
也寫得很文藝,“每個人都應該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去選擇自己的生活”。的確,有了更多的機會,人生也
就有了更多的可能——雖然每一次選擇都不免糾結。
④說到底,渴望遠方,還是因為現實的砝碼更重一些,讓說走就走的旅行難以成行。黃土涵養農耕,
農耕孕育家庭,數千年的中華文明,讓生存狀態的“穩定性”,成為這種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訴求。學者
認為中國社會有著“超穩定結構”,其實,從安土重遷的觀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國人的心靈世界又何嘗
不是如此?這或許也是一些穩定的職業有著很強吸引力的原因。在這樣一種文化中,“現世安穩”是一種
扯不斷的心理牽掛、情感羈絆。
⑤身處開放的環境、面對信息化的洪流,“世界”是個誘惑十足的詞。然而,在競爭激烈、“壓力山
大”的社會中,面向大海轉身難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艱難。“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或許,
去世界看看的人們終究還是要面對“娜拉出走之后”甚至“娜拉回來之后”的問題。“出門看世界”和“回
到老地方”,成為當今中國人一組難以解開的心結,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羨慕著遠方。
⑥對于“想去看世界”的辭職,雖然點贊者甚眾,但真正能“從心動到行動”的,在這樣的社會里不
應該也不可能成為主流。畢竟,情懷不能當飯吃,甜點也不能當正餐。辭職的女教師去“看世界”了,更
多的人卻選擇了留下來,在講臺上繼續自己的事業,換個角度看,沒去看世界者不才是這個社會的基石嗎?
⑦“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來文藝腔十足的表達,背后是時代的發展、文化的演進,詮釋著
社會心理結構的變遷。其實,生活充實,何必別處?心有夢想,何必遠方?過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
嘗不是同樣精彩的人生。
17.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18.作者認為“因為現實的砝碼更重一些,讓說走就走的旅行難以成行”的原因是什么?
19.第③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20.通觀全文,本文作者所表達的主要觀點是什么?第 16 課 驅遣我們的想象 (導學案)
2022 年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1.閱讀課文,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間的關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觀點。
1、學習文中運用比
這是一篇探討鑒賞方法的文章,闡發作者關于借助想象欣賞文學作品的觀
喻、排比等修辭進行
點。文章在開始部分先做了理論的鋪墊,簡明扼要地講述了文藝產生的歷史,
說理的方法;積累背 探討了文字在讀者和作者之間的橋梁作用。因而要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就要
誦文中出現的精辟 把握“想象”這一核心概念,及其與“文藝”“文字”“讀者”“作者”等重
的句子。 要概念的關系。
2.領會作者鑒賞文學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鑒賞實踐。
2、積累、感受、體 《無言之美》側重理論探討,這篇課文則側重鑒賞思想方法,突出鑒賞實
踐,文中借助文字與作者會面的思想和驅遣想象鑒賞詩文的方法,對學生鑒賞
驗語言音韻美和形
文學作品有借鑒意義。學習課文后,要注意學以致用。
式美,學會讀書。
3.培養學生愛閱讀的良好習慣,體驗閱讀的快樂。
文章談到驅遣想象獲得閱讀美感經驗的時候,用“愉悅”“受用”來描述
3、掌握運用論據論
自己的體驗,以獲得共鳴或拓展體驗為目標,這是一種審美情趣的培養。要通
證論點的方法。
過課文的閱讀,引導學生喜歡閱讀,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體驗閱讀的快樂。
活動一:正音正字
1.字音
曠遠(kuàng) 茍安(gǒu) 拘泥(jū nì) 驅遣(qiǎn) 歌謠(yáo)
橋堍(tù) 契合(qì) 悵然(chàng) 海嘯(xiào) 萌生(méng)
2.字形
泥 拘泥 載 記載 契 默契
昵 昵稱土 栽 栽培 鍥 鍥而不舍
活動二 :字詞釋義
橋堍:橋兩頭地的地方。
契合:符合。
刻板:呆板沒有變化。
茍安:只顧眼前,暫且偷安。
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悵然:形容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意境: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
驅遣:驅使;趕走,消除。
曠遠:廣闊,遼遠。
活動三:積累文學常識
1.作家作品
葉圣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字秉臣,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
語言藝術家”之稱著有小說《隔膜》《線下》《倪煥之》,散文集《腳步集》《西川集》,童話集《稻草人》《古
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編輯過幾十種課本,寫過十幾本語文教育論著他是五四運動首個文學研究會的創立人
之一,終身致力于出版及語文的教學他的座右銘“文學為人生”很有名。
活動四:疏通文意,把握主旨。
(一)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7):欣賞文藝作品的本質。
第二部分(8-13):欣賞文藝的方法。
第三部分(14):總結鑒賞文藝的方法——不拘泥于文字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
(二)課文主題
本文通過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練習來明確讀者欣賞文藝作品的本質,即“接觸作者的所見所
感”,然后以賞析王維詩句為例,從正反兩個角度論述了驅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活動五:背景鏈接
葉圣陶虛懷若谷,平易近人,辦起事來剛強果斷,認真負責。比如編講義,寫教材,他不但不
滿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須包含自己的研究,帶有自己的心得,這種主張是他負責
精神的表現。又如編制“引得”,尤其為大部頭的書編制“引得”,許多人雖明知有益于學術研究,
但覺得這畢竟是為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進程中的辛苦和單調,不肯去嘗試。葉老卻曾用商務印
書館銅版《十三經》白文做底本,編出一部巨冊的“引得”。初著手時,困難重重,又缺乏助手,
但他既已認定這是有益于廣大讀者的工作,就成年累月不知疲勞地去做,決不半途而廢,這是他工
作中負責精神的又一表現。
1.“這樣, 文藝和文字就并了家。”“這樣”指代什么內容?
指代人們用文字把歌謠記錄并保留下來。
2.文藝和文字就并了家。畫線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運用了擬人的修辭,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文藝可以用文字表達出來了。
3. 第①—④段說理有什么特點?請結合內容分析。
闡述先有文藝,再說明創造出文字,最后說用文字記錄文藝,自然就有了作者和讀者。層層遞
進論述,邏輯嚴密,條理清晰。
4.第⑤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簡析其作用。
此題運用 比喻論證作用分析法 。第⑤段運用了比喻論證,把文字比喻為一道橋梁,讀者和作者
分別站在橋堍的兩邊,是文字將二者的心情相契合。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5.“作者著手創作,必然對于人生先有所見,先有所感。”談談你對這句話中“見”“感”的理解
以及句中所講道理對寫作的借鑒意義。
“見”字可理解為見識、見解,沒有思考與見解,縱然下筆也只能寫平庸文章,難見深度;“感”
是體悟與情感,倘若下筆無情感給予其中,寫出來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這就提示我們在寫作之前
要學會多觀察,多積累;同時要多思考,多感悟,這樣才能寫出優秀的文章。
6.讀⑧⑨兩段,請用簡潔的語言說說作者是如何引導我們驅遣想象去欣賞作品的。
首先,理解詩句字面意思。其次,明確詩中寫了哪些景物,傳達出怎樣的印象。然后抓修飾詞,
領會其意境。最后想象意境之美,收獲閱讀之愉悅。
7.文中列舉了兩句詩的例子,為什么還要列舉散文詩的例子呢?
列舉了兩句詩的例子重在闡明透過修飾詞,展開合理的想象,眼前呈現一幅圖畫,從而走進作
者的心靈。列舉散文詩的例子,意在闡明在想象中生出一對翅膀來,而且展開這對翅膀,與文中所
描繪的事物產生情感的共鳴,這樣才可以接觸到作者的意境。作者列舉兩個例子,闡明要多角度驅
遣我們的想象,才可以走進作者的意境。
8.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它是怎樣提出的?
文章開篇闡述各種文藝都是文字的集合體。然后總說讀者和作者的關系,接著舉詩句和散文詩
的例子,具體分析讀者如何驅遣想象,才可以走進作者的意境。最后水到渠成,歸納出論點:必須
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夠通過文字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
9.第一部分是怎樣闡述文藝與文字的關系的?
文章開篇先介紹了文藝的產生,然后介紹文字產生后,文藝與文字“并了家”,最后介紹當紙
筆以及印刷術發明后,文字完全成為文藝的集合體。而且文字不斷成為各種文藝作品的集合體。
10.作者要論述的是如何鑒賞文藝作品,為什么開篇會大篇幅地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
系?
要論述如何鑒賞文藝作品,首先要讓讀者認識到文藝作品的本質,即什么是文藝作品的問題。
以文字為載體,作者想要傳達的所見所感,讀者想要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這就是文藝作品的本質。
因此,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系是為了明確文藝作品的本質,是表達中心觀點的前提。
11.第 5 段中“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使用了什么論證方
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論證,把文字比作橋梁,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文字在讀者和作者中的作用。使論證通俗易懂。
12.第 6、7 兩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這兩段分別從作者和讀者兩個角度出發,說明他們各自怎樣通過文字傳達所見所感和接觸作者
的所見所感的。這兩段文字是對上一段“橋梁”比喻的進一步詮釋和闡述。也是為下面的舉例論證
做了理論鋪墊。
13.文章的 8、9 兩段運用了哪些論方法,有什么作用?
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以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為例,先從字面解釋來研究,得
不到詩句蘊藏的壯景與情感;接著又論述在想象中睜開眼睛來看這十個字所構成的畫面,便能感受
到詩中靜寂的境界。通過舉例與對比論證,得出結論:“像這樣驅遣著想象來看,這一幅圖畫就顯
現在眼前了。同時也就接觸了作者的意境。”
14.閱讀第 11~13 段,說說作者是如何論證欣賞文藝作品需要驅遣想象力的,在論證過程中運用了
哪些論證方法?
以高爾基的《海燕》為例,先從字面解釋來研究,領會不到這首詩的意思;接著又論述在想象
中生出一對翅膀,而且展開翅膀隨海燕飛掠,就領會了這首詩。通過舉例與對比論證,得出結論:“像
這樣驅遣著想象來看,這才接觸到作者的意境。”
15.總結本文的論證思路。
作者首先通過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系來明確文藝作品的本質,即“接觸作者的所
見所感”。然后以王維的詩句和高爾基的《海燕》為例,各自從正反兩個角度論述驅遣想象的作用。
最后得出結論:鑒賞文藝,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接受美感的經驗,
得到人生的受用。
一、議論文的論證結構
從論證過程看,論證結構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是縱貫式,大體按照“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的邏輯順字進行論證;
二是并列式,由幾個分論點從不同角度并列展開論證;
三是遞進式,各層次、段落之間關系環環相扣,逐層深入論證;四是對比式,把正反兩方面觀點、事
例對比,形成強烈反差,從而更有力地突出正面論點和主張;
四是總分式,先總說后分說,總說提出中心論點,分說部分則橫向開拓,分解論點,論證中心。
二、議論文的論證思路
議論文的論證思路是指:作者為了證明某個觀點,先后都做了哪些事。其中作者先后做的事,主要包
括以下 12種:
1.開頭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這三件事
(1)提出論點:是否提出了觀點,提出了什么觀點?
(2)提出分論點:作者在闡述觀點時,是否提出了幾個分論點,通過直接論證分論點,間接論證中心
論點?
(3)過渡:作者是否運用過渡句,引出論據?
2.主體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這六件事
(1)選擇論據:引用了什么內容,充當什么論據?
(2)確定論證方法:運用什么論證方法?
(3)選擇闡述角度:從哪個角度(正面還是反面);
(4)深入剖析增強論證力度:作者舉出事實論據后,是否對論據進行了剖析說理?
(5)追加比喻論證:作者在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基礎上,是否又運用比喻論證對文章的觀點進行了
闡述?
(6)追加推理論證:作者在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基礎上,是否運用推理,對自己的觀點再次進行了
論證?
3.結尾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這三件事
(1)消除誤解:作者在歸納總結前,是否強調了什么,以避免讀者誤解觀點,保證論證邏輯的嚴密性。
(2)總體歸納總結:作者是否對前面的論證進行了總體上的歸納總結?
(3)做出結論:作者在歸納總結時,是得出了一個什么結論或者發出了什么倡議或警示?
三、分析全文論證思路
1、答題思路:
①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劃分層次。
②概括層意。
③歸納論述,運用表承接的詞語(首先-然后-接著-最后)表述出來。
2、答題模板:
①(論點在開頭)首先直接提出……論點(或首先引用……的事例、典故、傳說、寓言、名言等,提
出……的論點);然后用……事例或名言,從正面(反面)進行論證(或運用……的論證方法論證……);最后
論證了開頭……觀點。
②(論點在結尾)首先引用……的事例、典故、傳說、寓言、名言等引出……的論題;然后從正面(反
面)進行論證(或運用……的論證方法論證……);最后得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或得出……結論;或發
出……的號召,或提出……的希 望)。
四、分析段落論證思路
答題模板:
①(某段)首先提出 …觀點(或本段的論題),然后從……角度進行分析論證(或運用……的論證方法分析
論證),最后再次強調(點名、深化)……觀點。
②(某幾段)概述……內容(按段落順序,用“首先”“然后”“接著”“最后”等詞連接該部分論證內
容),運用……的論證方法,論證了……觀點。
五、分析思路題答題模板
1、規范答題:
從三個方面,一是寫文章要有讀者意識,既要考慮規范化,又要考慮大眾化。二是不要把“約定俗成”
拿來作語病的擋箭牌,要盡量規范化。三是規范的標準要適應語言的發展。
2、方法指導:
第一步,通讀語段,勾畫關鍵詞,分層。
第二步,按順序分析每一層,可從論證方法入手,并指出論證了什么。
第三步,找論點。分析文章論點的提出方式,是直接提出論點(通過某一現象提出論點),還是通過道
理引出論點。
第四步,析結構。厘清論證層次間的關系,注意先后和主次,按照議論文的一般結構,分析先論證什
么,接著論證什么,然后論證什么,最后總結全文。總結時注意答出三方面的內容:強調中心論點,得
出……結論;充分論證了……使論證更嚴密;發出……的號召(或勸誡人們……)。
第五步,找出主要的論證方法和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擺事實,講道理,對論點進行分析論證的,指
出擺了什么事實(或論據),講了什么道理,如何從正面或反面證明了什么觀點。
3、答題模式:
開頭提出了(引出了)……的論點(或列出了……事例),接著從正面(反面、正反兩面)用……事例證明
了……論點(從……角度分析了……道理),最后再次強調了……觀點(總結出了……觀點)。
表述議論文的論證思路時,注意需要在段落層次的基礎上,加入一些諸如“首先”“然后”“接著”“最
后”一類表起承轉合關系的詞語。
一、選擇題
1.下列字形和加點字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契和(qiè) 驅遣 飛掠(lüè) 配和
B.茍安(gǒu) 曠遠 悵然(chàng) 橋梁
C.拘泥(ní) 蠢笨 白沫(mè) 歌謠
D.記載(zǎi) 荒涼 鑒賞(jiàn) 曜眼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字音、字形。
A.契和(qiè)——qì,配和——配合;
C.拘泥(ní)——nì,白沫(mè)——mò;
D.曜眼——耀眼;
故選 B。
2.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像這樣驅遣(qiǎn)著想象來看,這一副圖畫就顯現在眼前了。
B.不作刻板的記載(zǎi),而作想象的按排。
C.它們茍(gǒu)安,怕事,只想躲辟暴風雨。
D.文字是--道橋梁。這邊的橋堍(tù)站著讀者,那的橋堍站著作者。
【答案】D
【詳解】A.有誤,一副——一幅;
B.有誤,按排——安排;
C.有誤,躲辟——躲避。
故選 D。
3.下列詞語中字形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記栽 荒涼 舒適愉快
B.靜寂 歌遙 原始社會
C.耀眼 萌生 不聲不響
D.解釋 憂懼 帳然凝望
【答案】C
【詳解】A.栽→載;
B.遙→謠;
D.帳→悵;
故選 C。
4.下列各項判斷與分析中,錯誤的一項是( )
A.“驅遣”“摘錄”“接觸”“聚集”這四個詞的詞性相同。
B.“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這句話的主干是“讀者和作者會面”。
C.“驅遣想象”“所見所聞”“意境優美”“原始社會”這四個短語的結構類型各不相同。
D.“假如死盯著文字而不能從文字看出一幅圖畫來,就感受不到這種愉快了。”這句話是一個假設復句。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基礎知識綜合。
B.“這句話的主干是‘讀者和作者會面’”說法有誤。這個句子的主干是“讀者會面”。
故選 B。
5.下面有關課文內容或手法的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A.文章語言樸素平實,通俗易懂。
B.“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運用了比喻論證。
C.讀者欣賞文藝作品,不一定要借助對文字的品析,才能“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D.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系是為了明確文藝作品的本質,是表達中心觀點的前提。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文學常識。
C.文章中明確提到,讀者要驅遣自己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這道橋梁,走進作者的內心,了解作者的心情。
也就是說,對文字的品析是讀者了解作者心情、與作者情感相契合的重要途徑;
故選 C。
6.下列加點的詞語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
A.選手們在觀眾們的圍觀中,心無旁騖,書寫著不同書體、風格各異的作品。
B.因為經營理念非常契合,這兩家公司決定展開合作。
C.文化傳承要從孩子抓起,耳目一新,孩子越早接觸書法,就能越早理解中華文化的內涵。
D.一個人的胸襟抱負是可以如此宏大,是可以有睥睨天下的豪情的。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詞語運用。
A.心無旁騖:意思是心中沒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專心致志。這里指選手們專心,正確;
B.契合:投合,意氣相投,符合。這里指經營理念投合,正確;
C.耳目一新:意思是聽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覺到很新鮮。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顯著的變
化。這里用來形容孩子從小受到浸染,應該用“耳濡目染”,錯誤;
D.睥睨天下:形容輕視一切,同傲視。這里指傲視天下的豪情,正確;
故選 C。
7.下面對課文內容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文藝就是歌謠一類的東西,它產生于文字之后。
B.在印刷術出現之后,文藝就是許多文字的集合。
C.所有的文藝作品都能看作一幅圖畫,這樣就能鑒賞出作品的意境美。
D.我們鑒賞文藝作品,必須要驅遣我們的想象力,才能感受到文藝作品的美,這是我們的最大目的。
【答案】B
【詳解】A.文藝產生于文字之前;
C.并不是所有的文藝作品都能看作一幅圖畫;
D.“我們的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
故選 B。
8.填入下列句中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
(1)一首歌謠,________口頭唱,________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東西上。
(2)現在讀到這兩句,領會著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________了。
(3)我們________文藝,最大目的無非是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
A.雖然 還 拓展 鑒賞 B.不但 還
擴大 鑒賞
C.雖然 但是 擴大 欣賞 D.不但 而且 拓展 欣賞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對關聯詞語和近義詞的辨析運用能力。要根據句意,尤其是句子內部的邏輯關系,確定
用詞。(1)根據“口頭唱”與“要刻呀,漆呀……之間的遞進關系,確定 B、D,排除 A、C。(2)根據“眼
界”可確定填“擴大”,因為“拓展”多與“領域”等詞搭配,不與“眼界”搭配。(3)根據“文藝”“美
感”可確定填“鑒賞”。據以上分析,可確定選 B。
【點睛】選詞填空首先要明確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然后再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來分析。可以從使用范圍和
語意側重點角度來辨析。要在平時的閱讀中認真體會詞語的含義、用法及表達作用,掌握詞語的規范用法。
9.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那曠遠荒涼的大漠,長河、孤煙、落日構成了一幅圖畫。
B.山楂開始紅了,像一個個怕羞的小姑娘,躲躲藏藏露出半個臉兒。
C.回到故鄉,見到親人,在外漂泊多年的他終于忍俊不禁,流下辛酸的淚水。
D.富有創造力的人總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識。
【答案】C
【詳解】C項的成語使用有誤,“忍俊不禁”指忍不住笑,與“流下辛酸的淚水”這一語境不符。
【點睛】本題考查學生對具體語境中成語的運用正誤的辨析能力。要結合積累的成語來分析,在平時的學
習中,首先我們對于遇到的成語要做好積累,其次是注意可以從詞義、詞語的感彩、習慣用法等方面
進行歸納。成語常見的錯誤有:望文生義、褒貶不當、搭配不當、用錯對象、重復冗贅、謙敬錯位、自相
矛盾、不合語境等。
二、語言表達
10.【寄情抒懷】
下圖是學校劉老師的書法作品,請你從筆力線條、整體布局、情感表達等任選一角度對落款中“做一個無
知無畏的趕路者,希望追求風景且成為風景”一句的理解。
【答案】任選一角度扣住“希望”“風景”關鍵詞具體理解。
示例:筆力線條,蒼勁有力,追求風景的道路曲折漫長艱難前行,但只要勇敢無畏,“希望”終將實現,
并且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整體布局。
主體內容“希望”與落款對比明顯,更能突出“希望”的力量,作為一種信仰,追求風景的道路曲折漫長
且艱難,但只要勇敢無畏,“希望”終將實現,并且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情感表達:書法作品寄予了豐富的情感,可聯系生活實際,具體談談。如疫情期間,希望無病無災,國泰
民安,風調雨順,希望更懂得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面對中考,用自己堅實的腳步走出一條走向成功的希
望之路……一路前行,勇敢無畏,“希望”終將實現,并且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11.【見智見性】齋號,中國文化的獨特風景。古今文人墨客給自己的居所或書齋取的名字,如蒲松齡的“聊
齋”,紀昀的“閱微草堂”,梁啟超的“飲冰室”等,反映主人的個性,又關聯主人的愛好、志趣。
小鹿同學想參觀以上某一文人的書齋,請你根據平時積累,介紹一下主人。
【答案】示例:A李可染快哉亭,“快哉”二字取名于北宋大文豪蘇軾在徐州做官時所寫的一首《快哉此風
賦》。快哉亭,是李可染親筆書寫,充滿快意,諧趣。這座亭子一直是徐州文人雅士的聚會之所,同樣,這
里也成為了李可染邁入中國傳統繪畫之門的起點。
三、綜合性學習
12.班級舉行“驅遣我們的想象”綜合實踐活動,請你積極參與進來。
(1)抓住特點,驅遣想象,仿照前面的兩個句子,再續寫兩個句子。
春天的雨,細膩而輕柔,給山野披上美麗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為生命敲響熱烈的戰鼓。
秋天的風, , 。
冬天的雪, , 。
(2)請你展開想象,圍繞“細雨”“碧綠”“明媚”三個詞寫一段話,要求表意完整,富有詩意美,不少
于 100字。
(3)王寧要向大家介紹齊白石的水墨畫《蛙聲十里出山泉》。下面是他的發言稿,其中有一些問題,請你
按要求幫他修改。
[甲]齊白石用幾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動的畫面,為我們展開了“蛙聲十里出山泉”這一蘊含極豐
的神奇意境。蛙聲在整個畫面中難覓蹤跡,可以說,齊白石只畫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過虛出的一半,
撩撥起觀眾二度創作的強烈欲望與沖動,使“蛙聲”這難以描摹的意象,在人們的想象中得以生動而鮮活
地再現,有限的畫面與無限的想象完美融合。齊白石的成功給我們以啟迪:[乙]藝術創作能否達到至高的
境界,很大程度上需要運用想象的智慧,其他領域也是如此。
①[甲]處畫線句中存在搭配不當的問題,應將“ ”改為“ ”。
②[乙]處畫線句子不合邏輯,應將“ ”改為“ ”。
【答案】(1)涼爽而愜意,為落葉送去親切的問候;慈祥而溫厚,為莊稼帶來多情的呵護。
(2)示例:雨天的黃昏更富有詩意。蒙蒙細雨,如煙如霧,飄飄灑灑,染綠了草,碧綠了樹。幾只紫燕在
雨絲中穿來穿去,撒下一串綠色的音符。村頭誰家籬墻上三兩枝性急的杏花,已經灼灼地挑在雨幕里,明
媚而清新,使人想起“杏花消息雨聲中”的意境來。
(3)①展開 展示
②能否 要
【詳解】(1)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屬于同類事物,二是句子的結構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語氣要
一致。有的還要求寫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辭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細膩而輕柔,給山野披上美麗的衣裳”
的句式結構為。內容要抓住秋天的風和冬天的雪的特點,并寫出其意義。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備的要求。
(2)主要考查你對造句,正確使用詞語等考點的把握。首先要理解好題干所給的備選詞語的意思,然后根
據所給詞語的內涵確定所要描述的內容。用詞要恰當、貼切、形象生動,修辭要顯明。確立一個中心后描
寫一段景物,且富有詩意美。
(3)①搭配不當,改為:為我們展示了“蛙聲十里出山泉”這一蘊含極豐的神奇意境。②不合邏輯,兩面
對一面。改為:藝術創作要達到至高的境界,很大程度上需要運用想象的智慧,其他領域也是如此。
四、現代文閱讀
(一)閱讀《驅遣我們的想象》選文,完成小題。
驅遣我們的想象(葉圣陶)
①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
會面。不但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②先就作者的方面說。文藝的創作決不是隨便取許多文字來集合在一起。作者著手創作,必然對于人
生先有所見,先有所感。他把這些所見所感寫出來,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體的描寫,不作刻板的記載,
而作想象的安排。他想做到的是:寫下來的文字正好傳達出他的所見所感。
③現在就讀者的方面說,讀者看到的是寫在紙面或者印在紙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們的目
的。他們要通過文字去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
④如果不識文字,那自然不必說了。即使識了文字,如果僅能按照字面解釋,也接觸不到作者的所見
所感。王維的一首詩中有這樣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家認為是佳句。如果單就字面解釋,
大漠上一縷孤煙是筆直的,長河背后一輪落日是圓圓的,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問:大漠上也許
有幾處地方聚集著人,難道不會有幾縷的炊煙嗎?假使起了風,煙不就曲折了嗎?落日固然是圓的,難道
朝陽就不圓嗎?這樣地提問,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領會不到這兩句詩的意思。要領會這兩句詩,
得睜開眼睛來看。看到的只是十個文字呀。不錯,我該說得清楚一點兒:在想象中睜開眼睛來,看這十個
文字所構成的一幅圖畫。這幅圖畫簡單得很,景物只選四樣,大漠、長河、孤煙、落日,傳出北方曠遠荒
涼的印象。給“孤煙”加上個“直”字,見得沒有一絲的風,當然也沒有風聲,于是更來了個靜寂的印象。
給“落日”加上個“圓”字,并不是說唯有“落日”才“圓”,而是說“落日”掛在地平線上的時候才見得
“圓”。圓圓的一輪“落日”不聲不響地襯托在“長河”的背后,這就是多么靜寂的境界啊!一個“直”,
一個“圓”,在圖畫方面說起來,都是簡單的線條,和那曠遠荒涼的大漠、長河、孤煙、落日正相配合,構
成通體的一致。
⑤像這樣驅遣著想象來看,這一幅圖畫就顯現在眼前了,同時也就接觸了作者的意境。讀者也許是到
過北方的,本來覺得北方的景物曠遠、荒涼、靜寂,使人悵然凝望。現在讀到這兩句,領會著作者的意境,
宛如聽一個朋友說著自己也正要說的話,這是一種愉快。讀者也許不曾到過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
樣的。現在讀到這兩句,領會著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擴大了,并且想想這意境多美,這也是
一種愉快。假如死盯著文字而不能從文字看出一幅圖畫來,就感受不到這種愉快了。
⑥上面說的不過是一個例子。這并不是說所有文藝作品都要看作一幅圖畫,才能夠鑒賞。這一點必須
弄清楚。
……
⑦我們鑒賞文藝,最大目的無非是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要達到這個目的,不能夠拘泥
于文字。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夠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
(選自課文,有刪改)
13.選文中心論點是什么?
14.第⑤段的論證思路是什么?
15.選文第④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何作用?
16.結合全文,說說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3.鑒賞文藝作品,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進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接受美感的經驗,
得到人生的受用。 14.首先提出觀點:驅遣這想象去看,眼前就能呈現一幅圖畫,就能接觸到作者意
境;然后將讀者分為到過北方的和不曾到過北方的兩種類型,從正面指出只要驅遣想象去閱讀,他們就都
能領會到作者意境,感受到閱讀的愉快。最后,從反面進行論證,指出若不能驅遣想象而只是死盯著文字,
就看不到圖畫,感受不到閱讀的愉快。 15.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列舉了賞析王維的詩句的例子,作
者先從反面說起,如果只從字面意義上理解,很難把握文藝作品的意境。再從正面闡述,如果驅遣我們的
想象力,通過文字想象一幅圖畫,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境。使論證更具體、更形象,更易于讀者理解。
16.在前面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中心論點,總結上文,照應前文,使文章自然收束,水到渠成。
【解析】13.本題考查中心論點的概括。中心論點是議論文中作者主要表達的觀點,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簡
單明了的一句話,從句式上看中心論點是個判斷句。
文章題目統攝全文,作者首先通過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系來明確文藝作品的本質,即“接觸
作者的所見所感”。然后以欣賞王維的詩句為例,從正反兩個角度論述驅遣想象的重要作用。最后水到渠成
得出中心論點:鑒賞文藝作品,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進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接受美感的經
驗,得到人生的受用。
14.本題考查文章的論證思路的分析。解答此題需要通讀相關段落內容,分清結構層次,用一些諸如“首
先”“然后”“接著”“最后”一類表承轉啟合關系的詞語組成連貫的語言來作答。
第⑤段“像這樣驅遣著想象來看,這一幅圖畫就顯現在眼前了,同時也就接觸了作者的意境”開篇提出此
段的觀點,接著“讀者也許是到過北方的……讀者也許是到過北方的……”運用舉例論證,正面指出只要
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夠通過文字接受美感,獲得了審美愉悅;最后“假如死盯著文字而不能從文字看出
一幅圖畫來,就感受不到這種愉快了”從反面論證,指出如果我們鑒賞文藝不能驅遣我們的想象,只是死
盯著文字,就不能從文字看出一幅圖畫,感受不到這種愉快。
15.本題考查論證方法的理解。
第④段作者舉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句的例子,屬于舉例論證的方法。接著“假使起了風,
煙不就曲折了嗎?落日固然是圓的,難道朝陽就不圓嗎?這樣地提問,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領
會不到這兩句詩的意思。要領會這兩句詩,得睜開眼睛來看。看到的只是十個文字呀。不錯,我該說得清
楚一點兒:在想象中睜開眼睛來,看這十個文字所構成的一幅圖畫”這是反面論證。如果就大漠上炊煙的
來由、風吹煙會曲折、落日圓的本來的樣子來研究、考察,就不能領會詩意了。“這幅圖畫簡單得很,景
物只選四樣,大漠、長河、孤煙、落日,傳出北方曠遠荒涼的印象”這是正面論證。如果想象大漠、長河、
孤煙、落日所構成的北方特有的曠遠荒涼而靜寂的畫面,就能領會詩歌的意境。這里又運用了對比論證的
方法,具體有力地突出了鑒賞文藝作品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進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接受美
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的觀點。使論證更具體、更形象,更易于讀者理解。
16.本題考查結尾段的作用。
從結構上看,最后一段總結文章前面所講的內容,收束全文。從內容上看,最后一段點題,并闡述了我們
鑒賞文藝,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由此得出中心論點:欣賞文學作品,要學著驅遣
自己的想象,通過文字去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
(二)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誰的心中不曾有過遠方
張鐵
①“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當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塵暴刷屏,這句話給人的“小清新”之感,
更顯強烈。河南一位女教師這封“最有情懷 ”的“辭職申請”,引來無數人共鳴。
②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一句話撩動心弦,正是因為它以一種詩意的方式,說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
從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來,從辦公桌邊的循規蹈矩里跳出來,打破思維方式的條條框框,擺脫現實
生活的患得患失,擁抱一個更廣闊也更精彩的世界。即便這個世界可能只是一種美好的想象,但誰的心中
沒有激蕩過一個遠方?
③電影中,有一種特殊的類型叫“公路片”。主角們走過漫長得似乎沒有盡頭的旅程,不管是不是能抵
達,都會經歷精神的考驗,收獲心靈的成長。“看世界”與“在路上”,其實有著一致性,不一定是逃避,
也不一定要彷徨,就是為了遇到一個更好的世界,也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相信,行遍大千世界、看過人
生百態,這位女教師如若再次站在講臺上,應該能講出不一樣的精彩。一個正常的社會,也應該是一個有
活力有機會的社會。當人生出彩的舞臺越來越廣闊,也更加刺激了“出走”的渴望。女教師的選擇本身,
就是一個例子。現實中,過去鮮見的公職人員辭職,也不斷見諸報端。溫州平陽原副縣長周慧的辭職信,
也寫得很文藝,“每個人都應該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去選擇自己的生活”。的確,有了更多的機會,人生也
就有了更多的可能——雖然每一次選擇都不免糾結。
④說到底,渴望遠方,還是因為現實的砝碼更重一些,讓說走就走的旅行難以成行。黃土涵養農耕,
農耕孕育家庭,數千年的中華文明,讓生存狀態的“穩定性”,成為這種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訴求。學者
認為中國社會有著“超穩定結構”,其實,從安土重遷的觀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國人的心靈世界又何嘗
不是如此?這或許也是一些穩定的職業有著很強吸引力的原因。在這樣一種文化中,“現世安穩”是一種
扯不斷的心理牽掛、情感羈絆。
⑤身處開放的環境、面對信息化的洪流,“世界”是個誘惑十足的詞。然而,在競爭激烈、“壓力山
大”的社會中,面向大海轉身難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艱難。“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或許,
去世界看看的人們終究還是要面對“娜拉出走之后”甚至“娜拉回來之后”的問題。“出門看世界”和“回
到老地方”,成為當今中國人一組難以解開的心結,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羨慕著遠方。
⑥對于“想去看世界”的辭職,雖然點贊者甚眾,但真正能“從心動到行動”的,在這樣的社會里不
應該也不可能成為主流。畢竟,情懷不能當飯吃,甜點也不能當正餐。辭職的女教師去“看世界”了,更
多的人卻選擇了留下來,在講臺上繼續自己的事業,換個角度看,沒去看世界者不才是這個社會的基石嗎?
⑦“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來文藝腔十足的表達,背后是時代的發展、文化的演進,詮釋著
社會心理結構的變遷。其實,生活充實,何必別處?心有夢想,何必遠方?過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
嘗不是同樣精彩的人生。
17.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18.作者認為“因為現實的砝碼更重一些,讓說走就走的旅行難以成行”的原因是什么?
19.第③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20.通觀全文,本文作者所表達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答案】17.用現實生活中一河南女教師的“辭職申請”引出本文議論的話題,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同
時為下文的論證提供依據。 18.一是渴望生存狀態“穩定性”的文化心理需求;二是現實生活的“壓
力山大”,競爭激烈,讓轉身遭遇更多艱難。 19.第③段運用舉例論證,列舉“公路片”主角走過漫長
旅程和溫州平陽原副縣長周慧的辭職的事例,具體地論證了每個人心中都曾有過遠方,都想擁抱一個更廣
闊個精彩的世界。 20.辭職看世界不應該成為主流,心懷夢想,腳踏實地,生活充實,同樣可以成就
精彩人生。
【解析】17.考查語段的作用,要考慮到語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義。語段正好是文章的開頭,所以從結構
上來說就有引出本文議論話題的作用。從內容上看,用現實生活中一河南女教師的“辭職申請”充當論點
的論據。注意,只要是議論文中的事實或道理材料,都是為證明論點服務的,選取這些材料的目的就是用
來證明論點的。即使用在開頭,也不例外。
18.本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提取。根據文章第④-⑤段寫 “說走就走的旅行難以成行”的原因,
概括出這兩段的內容即可。“數千年的中華文明,讓生存狀態的‘穩定性’,成為這種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
的訴求”“說到底,渴望遠方,還是因為現實的砝碼更重一些,讓說走就走的旅行難以成行”“然而,在
競爭激烈、‘壓力山大’的社會中,面向大海的轉身難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艱難”這兩句點出了原因。說出
大意即可。
19.考查議論文的論證方法的類型及其表達效果。“電影中,有一種特殊的類型叫‘公路片’。主角們走過
漫長得似乎沒有盡頭的旅程,不管是不是能抵達,都會經歷精神的考驗,收獲心靈的成長”“去女教師的
選擇本身,就是一個例子。現實中,過去鮮見的公職人員辭職,也不斷見諸報端。溫州平陽原副縣長周慧
的辭職信”這兩個事例是典型的舉例論證。具體準確地論證了“誰的心中不曾有過遠方”的觀點。此題也
考查了觀點和材料的關系問題。
20.本題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議論文的主要觀點。“中心論點”是一篇議論文的靈魂,所以讀懂一篇議論文,
概括論點,意思對即可,也可以用文章的句子回答:“想去看世界”的辭職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主流;生
活充實,何必別處?心有夢想,何必遠方?過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嘗不是同樣精彩的人生。本文盡
管開頭部分花了不少文字寫許多人心中“激蕩過一個遠方”,但后半部分卻闡述了一種相反的觀點,特別是
最后一段點出了本文主旨:“其實,生活充實,何必別處?心有夢想,何必遠方?過好每一天,走好每一
步,未嘗不是同樣精彩的人生。”由此即可整理出中心論點。
【點睛】怎樣才能準確恰當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呢?一是根據題目來確定該中心論點,文章標題即是
中心論點,有些議論文,題目就直接點明了中心論點。二是根據中心論點提出的位置確定。在文章開頭確
定中心論點,作者在開頭提出中心論點的方式主要有兩種,文章第一句或第一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
由某個問題或某種現象引出中心論點。在文章結尾確定中心論點,一些議論文,特別是總分式或層層遞進
式結構的文章,開頭提出問題再經過多角度論證,作者往往會在結尾重申中心論點。在文章中間分析論證
后推出中心論點。三是根據分論點來確定中心論點。四是根據論證的結構來確定中心論點。五是作者提出
的中心論點隱藏在引用的名言警句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阳市| 永寿县| 宁化县| 静乐县| 云林县| 普安县| 西贡区| 伊吾县| 收藏| 伊宁县| 钟祥市| 阜宁县| 台北市| 六枝特区| 宣城市| 平乐县| 师宗县| 长泰县| 平果县| 若尔盖县| 城步| 遂溪县| 茶陵县| 安仁县| 新泰市| 从江县| 竹山县| 肥城市| 壶关县| 青冈县| 鄱阳县| 合川市| 东乡族自治县| 隆尧县| 太仆寺旗| 澎湖县| 庄浪县| 武义县| 神农架林区| 腾冲县| 德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