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3 課 短文兩篇 (導學案)2022 年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1.閱讀課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1、學習文中運用比 議論性文章的閱讀,首先要把握作者的觀點。《談讀書》圍繞讀書問題,喻、排比等修辭進行 闡發了一系列觀點,論及讀書目的、讀書方法、讀書態度等;《不求甚解》一文,作者舊詞翻新意,提倡學習陶淵明的“不求甚解”,提出讀書要虛心,不說理的方法;積累背固執一點,而應前后貫通,了解大意。誦文中出現的精辟2.梳理課文的論述思路,學習作者的說理藝術。的句子。議論性文章一般有嚴謹的論述邏輯,運用多種論述方法。兩篇短文作者深諳說理的藝術,值得學習借鑒。《談讀書》每一層先提出觀點,然后作出闡發,2、積累、感受、體長于比喻論證和類比論證。《不求甚解》先駁后立,層層鋪墊,層層闡發,逐驗語言音韻美和形 步確立觀點,再正反舉例及引用名言,指出正確的讀書方法。式美,學會讀書。 3.樹立正確的讀書觀,認識讀書的價值,學會以正確的方法和態度讀書。本課兩篇短文談論讀書問題,其中諸多觀點都給人以深刻啟發。比如讀書3、掌握運用論據論 與經驗可互補,讀不同的書有不同的功用,讀書不能固執一點,不能為某一局證論點的方法。 部放棄整體等。要引導學生思考讀書的價值和意義,端正態度,激發興趣,學會讀書。活動一:正音正字1.字音(1)單音字怡情(yí) 傅彩(fù) 滯礙(zhì) 狡黠(xiá) 睪腎(ɡāo)詰難(jié) 闡證(chàn) )豁然貫通(huò) 狂妄自大(wàng)藻飾(zǎo shì) 劫難(jié nàn) 要訣(jué)勸誡(jiè)味同嚼蠟(jiáo) 吹毛求疵(cī) 開卷有益(juàn)(2)多音字好(hào)愛好 難(nàn)詰難 矯 (jiáo)矯情(hǎo)好事 (nán)難關 (jiǎo)矯正(jiáo)味同嚼蠟 (ji)不求甚解嚼(jué)咀嚼 解 (jiè)解送(jiào)倒嚼 (xiè)解數2.字形辯 辯論 訣 要訣 餾 蒸餾 詰 詰難辨 分辨 決 決心 溜 滑溜 拮 拮據活動二 :字詞釋義怡情:使心情愉快。傅彩:著色這里指給言辭增添光彩。學究:指迂腐的讀書人。詰難:詰問,為難。滯礙:不通暢。高談闊論:多指不著邊際地大發議論。尋章摘句:搜尋、摘取文章的片段詞句指讀書時僅限于文字的推求。味同嚼蠟:形容寫文章或說話枯燥無味。諸如此類:指像這類有不少,也表示其他以此類推。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尋找差錯。狂妄自大:指極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無人。開卷有益:讀書總有好處。文采藻飾:修飾文辭,使之富有文采。不求甚解: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甚,很,極豁然貫通:一下子完全搞通了豁然,開闊或通達的樣子。因小失大: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損失。咬文嚼字:過分地斟酌字句(多用來指死摳字眼兒而不注重實質內容)。活動三:積累文學常識1.作家作品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生貴族家庭劍橋大學畢業,后又學習法律,1618 年任大理院院長,封為勛爵 1621 年因受賄為國會彈劾去職,此后居家著書 1626 年冬由于在野外試驗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隨筆》是其文學方面的主要著作,開創了英國隨筆這一特有體裁。馬南邨,原名鄧拓,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當代杰出的新聞工作者、政論家、歷史學家、詩人和雜文家,他還是一位書畫收藏家。作品風格是重史實、史論,有針砭時弊的批判性,愛憎分明而又含蓄委婉,短小精悍,妙趣橫生,熔知識性、趣味性于一爐。代表作品:《燕山夜話》《三家村札記》(與吳晗、廖沫沙合著)等。2.寫作背景《談讀書》選自《玫瑰樹》(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3 年版)。《隨筆》是培根在文學方面的主要著作,它在英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筆緊湊、老練、銳利,警句迭出。英國本無隨筆,由于培根的示范,始在英國植根,后來寫隨筆的名家輩出,因而隨筆成為英國文學中有特色的體裁之一,培根對此有開創之功。《不求甚解》選自《燕山夜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 年版)。1961 年,正當我國處在暫時經濟困難時期,鄧拓同志應《北京晚報》的要求,遵照毛澤東同志倡導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開設了《燕山夜話》專欄。后來結集成書。活動四:疏通文意,把握主旨。(一)文章結構1.《談讀書》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之”):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先從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而后,從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惰、矯和學究。接著,論述讀書與經驗的關系: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第二層(從“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到“始能無知而顯有知”):主要論述讀書的方法,指出對不同的書應采取不同的讀法。第三層(從“讀史使人明智”到結尾):主要論述讀書的益處。2.《不求甚解》第一部分(1):擺出錯誤論調,樹立起批駁的靶子。第二部分(2~8):解釋“不求甚解”的確切含義。第三部分(9):論述“活讀書”的必要性和怎樣“活讀書”。(二)課文主題《談讀書》就讀書的問題發表了種種看法,正面闡述了讀書的正確目的、具體的讀書方法,同時歸納了讀書的重要作用,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的各種缺陷,以此鼓勵人們多讀書。《不求甚解》全面闡述陶淵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義,指出讀書的要訣在于虛心和會意,提倡重要的書要反復地讀,以領會其實質。(三)藝術特色談讀書【通讀課文,品析方法】本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這些方法的使用有何作用?結合內容進行歸納。①比喻論證:“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味同嚼蠟矣”。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這種手法,顯出其文筆老練,說理透徹。這種比喻的運用,使其文章更顯生動形象,通俗易懂。②排比說理:“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樣使文章很有氣勢,很能打動讀者,很有說服力。③對比論證:開頭正面說讀書的目的,接著從反面說了讀書的三種偏向。結尾先從正面說讀書可以塑造人的性格,接著又從反面說讀書可以彌補性格、精神上的缺陷。這樣就全面有力,使人信服。【品味語言特色】說一說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平易流暢,筆法靈活,語言精辟。黑格爾說過:“他(培根)的著作雖然充滿著最美妙、最聰明的言論,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牡蠣,因此他的話常常被人拿著當作格言。”英國文學家雪萊也說:“他的文字有一種優美而莊嚴的韻律,給感情以動人的美感,他的論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學,給理智以深刻的啟迪。”不求甚解【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文字批駁的觀點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是什么?批駁的原點: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觀點: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沒有充分的理由。2.對于“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作者持什么態度?他舉了什么例子?贊同提倡。諸葛亮讀書“獨觀其大略”。【感悟精彩句子】“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實也不盡然。”為什么說“不盡然”?體現了本文語言的什么特點?請你舉一例證明“不求甚解不好”不盡然對。表明文章語言具有準確性的特點。科學中有許多事情需要人們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這個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又需要人們“不求甚解”,比如,我們應該學會原諒別人的過錯,要學會包容,所謂“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就是這個意思。本文中所說的,我們讀書,應該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課堂討論,拓展延伸】1.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閱讀課文進行總結。引用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2.對于“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我們該如何全面理解?“不求甚解”不是讀書馬馬虎虎,很不認真;讀書在會意,不要死摳字眼,為某一局部而放棄整體。【把握文章主旨】《不求甚解》這篇雜文全面闡述了陶淵明“不求甚解”的兩層含義,并以此為根據,對否定“不求甚解”的觀點進行駁論,指出讀書的要訣在于會意,讀書要虛心,重要的書要反復閱讀,才能真正領會書中的實質。【深入研讀,探究方法】1.運用多種論證方法。(1)運用引證法。引用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論題,并加以分析,提出論點;引用陸象山的語錄,強調不因小失大,再次論證“不求甚解”。(2)運用舉例論證。以普列漢諾夫為例,從反面論證讀書一定要虛心,不要死摳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實質。以諸葛亮為例證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讀書人。(3)運用對比論證。普列漢諾夫和諸葛亮就是正反對比。2.破立結合。本文在批駁錯誤觀點的同時闡明自己所持的觀點,邊破邊立,破立結合。活動五:知識鏈接1.雜文是散文的一種它題材多樣,形式靈活,多為有見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雜文要求內容有很強的針對性,能針對某一事物或某一個人的某一觀點,有針對性地發表自己的議論和意見;還要求有說理的形象性,即能夠從一個人、一件事、一個故事、一種現象出發,通過對照、聯想、比喻、類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見大,揭示主題;同時要求語言的豐富多彩雜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幫助、團結、教育人民,諷刺、打擊敵人。2.駁論是通過駁斥敵論點,證明它是錯誤的、荒謬的,從而證明自己觀點正確性的一種論證方法駁論可分為駁論點、駁論據和駁論證三種進行駁論,事先必須占有材料,對錯誤言論進行周密的分析,弄清它的癥結所在,集中一點,才能一針見血,擊中要害。3.培根的故事有一天,英國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家里來了一個不速之客。此人名叫荷克,是一名慣匪。法院正在對他進行偵訊起訴,看來非判死刑不可,他請培根救他一命。他的理由是:“荷克”(hoɡ,意為“豬”)和培根(bacon,意為“熏肉”)有親屬關系!培根笑著回答說:“朋友,你若不被吊死,我們是沒辦法成為親戚的;因為豬要死后才能變成熏肉!”談讀書1.“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足以……足以……足以……”寫出了讀書作用之大、之多。2.“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這句話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比喻論證。“自然花草”比喻人天生的才干;“修剪移接”比喻讀書學習。用“自然花草”可以“修剪移接”比喻讀書學習可以“補天然之不足”,這樣使語言表達具體形象,論述的道理通俗易懂。3.“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這句話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此處運用對比論證。“鄙”“羨”“用”三個字極為準確地分析了不同人對讀書的不同態度,通過對比突出了正確的讀書目的——用讀書。4.“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賞析這組排比句的表達效果。作者列舉了六門學科的作用,揭示了讀書能塑造人性格的作用。排比句的使用,增強了說服力和感染力。5.“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分析畫線句子屬于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運用比喻論證,生動形象地論述讀書可以彌補才智上的缺陷,就像身體百病可以通過相宜的運動除去一樣,更易于讀者理解這個觀點。不求甚解1.分析一下第②段的論證思路?本段從“不求甚解”的出處入手,正面闡述陶淵明的本意是領會書中的要義,體會書中的樂趣,而不必在一字一句上過分地下功夫。接著說明人們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淵明的讀書態度是正確的,值得我們學習。“這是何苦來呢”為口語化的語言,如話家常,使人讀起來倍感親切。最后得出結論:古人的讀書態度是正確的,我們應該虛心學習。2.作者認為“不求甚解”的含義是什么?一是表示虛心,因為不一定“什么書一讀就懂”,就體會了書中真意,所以就承認“不求甚解”。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而應前后貫通,以了解大意為主,不要過多地在文字上糾纏。3.“列寧就曾經多次批評普列漢諾夫,說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對馬克思的著作卻做了許多曲解。”畫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舉例論證。作者以普列漢諾夫為例,說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對此做了很多曲解。作者從反面論證了讀經典著作,一定要充分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及內涵。4.“要學習得好,就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就是說,不能只記住經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怎樣理解畫線句子中“死讀”“活讀”的含義?“死讀”是死摳一字一句,不顧精神實質,“活讀”是靈活解讀并運用,舉一反三。本句再次闡明“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才是正確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是正確的。5.什么列舉讀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列舉讀書時有關影響“會意”的種種問題,意在告訴讀者,不應該被這些阻隔,書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讀懂的,而應該反復讀,才能開卷有益。如何把握文章論點議論文的論點應該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個完整的簡潔明確的句子。從全文看,它必能統攝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個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句,是明確的表態性的句子。中心論點只有一個(統帥分論點),而分論點可有 N個(補充和證明中心論點)。一、如何找出中心論點(分論點)1.位置法。(1)從題目入手,捕捉文章中心論點。①題目是一句話的即為觀點。題目是中心論點有這樣兩個原則:a.該題目必須為肯定句;b.該題目必須為判斷句。②有的題目是由并列短語構成的,論點則是二者之間的關系。如“敬業與樂業”——“敬業與樂業的關系是什么?”文中回答二者關系的句子便是論點。(思考格式:標題+“的關系是什么”)③有的題目是由偏正短語構成的,在題目上加“是什么”,文中回答的句子便是論點。如“成功的秘訣”——“成功的秘訣是什么?”(思考格式:標題+“是什么”)(2)從開頭和結尾入手,捕捉文章的“中心句”。論點在文章開頭點出的,即所謂開宗明義、開門見山提出論點。論點在文章結尾點明的,大多有表總結性的詞語,如“所以、總之、因此、總而言之、歸根結底……”往往先提出分論點,層層論述,在結尾處歸納出中心論點。(3)看中間,提煉論點。有的文章在中間提出中心論點。如《敬業與樂業》開篇先引用《禮記》《老子》中的“敬業樂群”“安其居、樂其業“,然后才引出中心論點:我確信“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2.通過論據反推論點。分析論據,無論是事實論據還是道理論據,都是為證明論點服務的,看它證明什么問題,肯定什么,支持什么,即可得出文章的論點。3.摘錄法。議論文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還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幾個分論點。如:《懷疑與學問》中:中心論點:“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分論點一: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分論點②: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區別中心論點和分論點要明確:分論點是用來補充或證明中心論點的。4.辨思路。一般議論文的寫作思路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出問題”即提出論述的對象;“分析問題”即對論述對象進行全面而深入的論證;“解決問題”即對全文進行總結,提出中心論點。由此可見,通過對議論文寫作思路的分析,往往也能找到中心論點的“蹤跡”。5.識結構。文章內容的不同,議論對象的不同,都會導致文章結構的變化。議論文常見的結構方式有“層進式”“并列式”“總分式”“對照式”等。一般說,層進式的論證結構,往往最后提出中心論點;總分式的論證結構,常常在總論部分提出中心論點;對照式的論證結構,中心論點經常在對照兩方面的突出方面。6.認要素。這里所說的“要素”,指的是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與論證。通常情況下,論據不是論點,可以排除;論證不是論點,也可以排除;剩下的句子,如果是被全文證明、闡述的,那就是論點。二、文章如何提出中心論點。1、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2、針對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提出論題,通過分析論述,歸結出中心論點。3、敘述作者的一段經歷后,歸結出中心論點。4、作者從故事中提出問題,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論,最后得出結論,提出中心論點。5、擺事實講道理后歸結論點。6、因事設問,即就所涉及的現象或問題發問,進而引出中心論點。7、詮釋題旨,即通過對文題的闡釋分析引出中心論點。三、如何補寫分論點。分論點指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層次展開,論證某一方面觀點,某一事理。這每一層、每一面,就是一個分論點。補寫分論點時要注意:1、緊扣中心論點或論題,提煉關鍵詞概括。2、緊扣覆蓋到的內容,提煉關鍵信息概括。3、表述上,要與上下文句式一致,邏輯關系一致。一、選擇題1.下面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有誤的一項是( )A.骨骼(gé) 褶皺(zhě) 攜帶(xié)B.地殼(ké) 劫難(nàn) 兩棲(qī)C.潮汐(xī) 漂移(piāo) 追溯(sù)D.鏈條(liàn) 隕石(yǔn) 膨脹(zhàng)【答案】B【詳解】地殼(qiào)2.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推敲(qiāo) 藻飾(zǎo) 詰難(jié) 咬文嚼字(jué)B.矯揉造作(jiāo) 睪腎(gāo) 闡證(chǎn) 狂妄自大(wàng)C.統籌(chóu) 狡黠(xiá) 提倡(chàng) 吹毛求疵(zī)D.滯礙(zhì) 要訣(jué) 倫理(lún) 豁然貫通(huò)【答案】D【詳解】A.“咬文嚼字”中“嚼”的讀音應為 jiáo;B.“矯揉造作”中“矯”的讀音應為 jiǎo;C.“吹毛求疵”中“疵”的讀音應為 cī;故選 D。3.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文彩藻飾 縱觀統籌 讀書廢時B.天資聰穎 濫加粗暴 孜孜不倦C.獨到見解 咬文爵字 豁然貫通D.仔細揣磨 明辨是非 高談闊論【答案】B【詳解】A.彩——采,廢——費;C.爵——嚼;D.磨——摩;故選 B。4.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哲學 淺嘗 孜孜不倦 狂忘自大B.策畫 聰穎 修剪移接 欣然忘食C.順暢 承認 豁然貫通 文采藻飾D.粗暴 王粲 味同嚼臘 不求甚解【答案】C【詳解】A忘—妄;B畫—劃;D臘—蠟5.下列對課文內容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談讀書》盡管論述了讀書的多個方面,同時每一句話都表明一個觀點,但是都由倡導讀書和“用書”來統領全文,意旨較為鮮明,體現了全文的內在邏輯。B.《不求甚解》通過人們對“不求甚解”的常見認識反彈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進而提出自己關于讀書問題的見解。C.《談讀書》運用比喻說理。例如,以“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來說明讀書對人的天賦的作用。這樣寫,生動形象,通俗易懂。D.《不求甚解》運用了引用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如以諸葛亮為例證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讀書人。【答案】D【詳解】《不求甚解》一文沒有運用比喻論證。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1)書籍是全人類分途努力日積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這成就還沒有 ,就全靠有書籍記載流傳下來。(2)在無足輕重的書籍上浪費時間與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 了。(3)我的朋友中有專門讀冷僻書籍, 正經正史從未過問的,他在文學上雖有造就,但不能算是專門學者。A.湮沒 耽擱 關于 B.淹沒 耽誤 關于C.淹沒 耽誤 對于 D.湮沒 耽擱 對于【答案】D【詳解】在理解詞語含義的基礎上,結合語境意思分析即可。湮沒:埋沒。淹沒:(大水)漫過,蓋過。耽擱:耽誤,擱置、停留。耽誤:因拖延或錯過時機而誤事。對于:表對象。關于:表關涉。根據語境意思,(1)成就沒有消失,泯滅,應填“湮沒”。(2)把基本的東西耽誤了。應填“耽擱”。(3)后面指出所涉及的對象“正經正史”,應填“對于”。故應該選 D項。7.下列語句中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兩句詩值得每個讀書人懸為座右銘。B.常識課程總共不過十數種,每種選讀要籍三、五種,總計應讀的書也不過五十部左右。C.許多學系所設的科目“專”到不近情理,在外國大學研究院里也不一定有。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嚼肉骨,豈不是誤人子弟?D.這種儲藏室在從前是筆記,在現代是卡片。記筆記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學家采集標本,須分門別類訂成《目錄》。【答案】C【詳解】A.要把“子自知”后的逗號移到引號外面;B.將“三、五”之間的頓號去掉,在此是表示約數,不用頓號;D.去掉書名號;故選 C。8.下列句中加點成語運用有誤的一項是( )A.讀書不能只尋章摘句,而要深刻思考,分析研究,有自己獨特的見解。B.由于廠家對產品的設計和生產吹毛求疵,因而產品銷量越來越好。C.重要的書必須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D.楊絳先生為人謙遜低調,做學問孜孜不倦,錢鍾書先生評價她: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答案】B【詳解】A.尋章摘句:意思是舊時讀書人從書本中搜尋摘抄片斷語句,在寫作時套用。指寫作時堆砌現成詞句,缺乏創造性。使用恰當;B.吹毛求疵:指故意挑剔毛病,尋找差錯。用在此處不合語境,褒貶不當;C.開卷有益:意思是讀書總有好處。使用恰當;D.孜孜不倦:意思是指工作或學習勤奮不知疲倦。使用恰當。故選 B。9.下列對課文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不求甚解》和《談讀書》兩篇短文都是駁論文。B.《談讀書》在運用論證方法時,主要采用道理論證和舉例論證。C.《談讀書》一文按照讀書的方法、目的和作用三個層次結構全篇。D.“不求甚解”有兩層意思:一是表示虛心;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答案】D【詳解】A.《不求甚解》是駁論文,《談讀書》不是駁論文,是立論文;B.《談讀書》一文主要運用了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C.《談讀書》是按照讀書的目的、方法和作用這一順序寫的;故選 D。10.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讀書原為自己受用,多讀不能算是榮譽,少讀也不能算是羞恥________,必須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以至于變化氣質;________,譬如漫游“十里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眼花繚亂,空手而歸。________,如暴發戶炫耀家產,以多為貴。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①多讀如果徹底②少讀如果徹底③多讀而不求甚解④少讀而不求甚解⑤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⑥世間許多讀書人只為裝點門面A.①④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③⑤【答案】D【詳解】此題考查的是補寫句子的能力。該段論述的是精讀的重要意義。第一空,根據后文的“必能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可知,這應該是“少讀如果徹底”的讀書方法,少而徹底才能深思熟慮,而不是“多讀如果徹底”。第二空,根據后文的“如馳騁十里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心花意亂”可知,這是“多讀而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廣泛閱讀卻理解不深。第三空,根據后文的“如暴發戶炫耀家私,以多為貴”,這是批判世俗“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而不是批判“許多讀書人”。故選 D。【點睛】此題考查學生根據語境補寫句子的能力。解答這類補寫填空題目,關鍵就是認真研究分析畫線處的上下文,通過對材料的勾畫、歸納等手段,確定所補寫句子的內容。二、語言表達11.一位同學讀了培根的《談讀書》,做了一則讀書筆記,請你幫他在②③處分別填上一個句子來概括后文內容,(要求:用自己的話概括,句式不限)①讀書價值頗多: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② :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③ :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需咀嚼消化。【答案】②讀書重在運用;讀者讀書態度有別;③讀書講究方法。【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根據內容,可推斷語段共分三個部分:一是讀書的價值,二是讀書的態度,三是讀書的方法。根據段落中句子內容,可以推斷第一空應該是“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的總結句;第二空應該是“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需咀嚼消化”的總結句。第一空應該填寫有關讀書態度方面的內容,第二空應該填寫有關讀書方法方面的內容。意思對即可。12.《談讀書》多處運用比喻論證。如,為了證明“讀書能夠彌補人精神上的缺陷”的觀點,就用比喻證明觀點。使論說的道理通俗易懂,并使語言表達生動形象,具體可感。請以“逆境成才”為話題,寫一個議論性的片段,也用比喻論證來證明此觀點。不少于 100字。【答案】示例:逆境有如煉金爐,困難恰似磨刀石。逆境之所以能夠造就強者,是因為它迫使人們去斗爭,去求索,去提高。要戰勝困難而改善處境生存下來,就必須成為強者,否則就會被逆境吞噬掉。只有強者,才能在逆境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詳解】本題屬于觀點型題目,注意圍繞“逆境成才”的話題,可聯系名人故事等,然后使用比喻論證的方法闡述自己的觀點,言之有理即可。示例:逆境猶如人生的磨礪場,挫折便是成長的催化劑。逆境之所以能夠促進人的成長,是因為它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人的不足和弱點,激發出人去克服和提升自己的動力。正如鉆石需要經歷高壓高溫才能熠熠生輝,人也需要歷經逆境的洗禮才能更加堅韌和耀眼。只有在逆境中錘煉出來的人,才能真正擁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勇氣。三、綜合性學習13.為紀念“世界讀書日”,學校開展以“走進讀書館,閱讀經典書”為主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假如你是其中一員,請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務。(1)下邊是學校閱覽室流程示意圖,請用一段簡明的文字轉述這個流程圖。要求內容完整,語言連貫,不超過 60字。。(2)根據示例,將下表①~②空格的讀書方法填充完整。名人主張 讀書方法孔子:“學而不思則周,思而不學則殆。” 學思結合法孟子:“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①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會意法朱熹:“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②(3)下面是某同學摘抄的讀書名言,請你依照這句名言的形式,仿寫一個句子。名言:一本好書像一把鑰匙,它能幫助我們打開知識的迷宮。仿寫:一本好書像【答案】 (1)示例:讀者入館閱讀書刊,閱畢后將書歸還原處方可離館;若需復印,須辦理借印登記,印后辦理歸還手續,之后才可離館。 (2)①質疑讀書法(獨立思考法) ②循序漸進法(熟讀精思法) (3)示例:一位智者,他能幫助我們打開智慧的大門。【詳解】(1)這屬于圖文轉換中的框架圖轉換成文字的題型。首先要理清框架圖中各單元的層級;分清各層級內各單元哪些是程序單元,哪些是內容單元;理清各層級內單元之間的順序。然后按照層級由大到小的順序,結合各層級內部的順序,依次用簡潔明了的語言表述出來。注意字數要求。比如本題,首先觀察畫面,看畫面由哪些部分組成,然后依據箭頭的走向依次進行描述即可。從“讀者入館”開始,到“讀者離館”結束。(2)考查根據名言的內容推斷讀書方法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好名言的大意。“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讀書不要拘泥于書上或迷信書本。讀書時應該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書本,不能完全相信它,應當辨證地去看問題,要勇于質疑。所以可以用“質疑讀書法”來概括。“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能苛求在短期內有明顯的提高。如果不了解這一點,那么只會增加自己的負擔。學習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能力,安排學習計劃,并切實遵守它;要扎扎實實打好基礎,不可囫圇吞棗,急于求成;認真讀書,精于思考;遵循“無疑——有疑——解疑”的過程,即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那么你就不會再為自己缺少知識而苦惱了。所以可用“循序漸進法”來概括。(3)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屬于同類事物,二是句子的結構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語氣要一致。有的還要求寫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辭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一本好書像一把鑰匙,它能幫助我們打開知識的迷宮”。句式結構為“一本好書像……它能幫助我們……”。內容要寫讀書的益處,且要與前一句相諧。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備的要求。四、現代文閱讀(一)閱讀弗朗西斯·培根的《談讀書》,回答問題。談讀書弗朗西斯·培根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舍好學深思者莫屬。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范之,則又大而無當。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并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只須讀其部分者,有只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味同嚼蠟矣。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作文使人準確。因此不常作文者須記憶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資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加。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滾球利睪腎,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腸胃,騎術利頭腦,諸如此類。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讀數學,蓋演題須全神貫注,稍有分散即須重演;如不能辨異,可令讀經院哲學,蓋是輩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闡證另一物,可令讀律師之案卷。如此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藥可醫。14.作者認為讀書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5.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的?閱讀全文,梳理本文的論證思路。16.“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這句話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17.作者闡述了讀書的重要,為什么又說“不可盡信書上所言”?【答案】14.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 15.作者是從三個方面談讀書的,先闡述讀書的不同目的,接著闡述讀書的幾種方法,最后闡述讀書的作用,可以塑造性格、彌補精神缺陷。(意對即可)16.運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鄙”“羨”“用”三個字,極為準確而又深刻地分析了不同人對讀書的不同態度,通過對比突出論證了正確的讀書目的——用讀書,使論點更加鮮明,更有說服力。(意對即可)17.示例:作者認為讀書時不能盲目相信書本,應該以辨證的態度去看待。不是書上所有的內容都能給我們正確的知識,如果完全相信書本所寫,沒有辨證的看待和分析全盤吸收,就不會有好的讀書效果。(意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14.本題考查信息篩選。根據題干“作者認為讀書的目的是什么”的提示,找到中心句“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可得答案。15.本題考查內容概括。仔細閱讀文章,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之”,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先從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的目的:怡情、博彩和長才。重點闡述讀書的好處。而后從反面指出讀書中的三種偏向,并論述讀書和經驗的關系:相互補充、相輔相成。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夠讀書用書,而用書的智慧是在觀察生活中得來的。第二,從“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到“始能無知而顯有知”,闡述讀書的方法。指出讀書要仔細思考,反對故意挑刺、迷信書本和僅限于文字推求。主張對不同的書采用不同的讀法,或選讀,或瀏覽,或通讀,或精讀,有的書可只讀摘要。在分析讀書、討論和作文的不同作用后,提倡讀書和討論、作文、做筆記結合起來。第三,從“讀史使人明智”到結尾,闡述讀書的作用——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的各種缺陷。先說明各種學科的書籍,閱讀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再說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讀書來彌補,就像身體百病,可以用運動驅除一樣。16.本題考查論證方法及作用。根據“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句中的“狡黠者”“無知者”“明智之士”把三種人進行對比,突出了“鄙”“羨”“用”的不同態度,可知,運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結合“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可知,有力地論證了只有“用讀書”,才能達到這一目的。17.本題考查語句理解。根據“書并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書上有的是知識,并沒有把如何運用告訴讀者,不加分析,全盤吸收,效果不會好,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對社會的觀察。有自己的看法和體會,然后運用,不能照抄照搬,機械運用。所以說,不可盡信書中所言。(二)閱讀下列文本,回答下面小題。不求甚解鄧拓①一般人常常以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實也不盡然。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度,但是,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②不求甚解這句話最早是陶淵明說的。他在《五柳先生傳》這篇短文中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人們往往只抓住他說的前一句話,而丟了他說的后一句話,因此,對陶淵明的讀書態度很不滿意,這是何苦來呢?他說的前后兩句話緊緊相連,交互闡明,意思非常清楚。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完全不應該對他濫加粗暴的不講道理的非議。③應該承認,好讀書這個習慣的養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讀書或者不喜歡讀書,那末,無論說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無意義了。因為不讀書就不了解什么知識,不喜歡讀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書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讀書,這才有起碼的發言權。真正把書讀進去了,越讀越有興趣,自然就會慢慢了解書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特別是完全讀懂重要的經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誰也不敢這樣自信。而讀書的要讀,全在于會意。對于這一點,陶淵明尤其有獨到的見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會意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都忘記吃了。④這樣說來,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了。可見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于勸誡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么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這兩層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們好好體會。⑤列寧就曾經多次批評普列漢諾夫,說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對馬克思的著作卻做了許多曲解。我們今天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也應該抱虛心的態度,切不可以為都讀得懂,其實不懂的地方還多得很哩!要想把經典著作讀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確地用來指導我們的工作,還必須不斷努力學習。要學習得好,就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就是說,不能只記住經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⑥在這一方面,古人的確有許多成功的經驗。諸葛亮就是這樣讀書的。據王案的《英雄記抄》說,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成等人一道游學讀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看來諸葛亮比徐庶等人確實要高明得多,因為觀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⑦當然,這也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很不認真。絕對不應該這樣。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⑧宋代理學家陸象山的語錄中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謂未曉處且放過,與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過是暫時的,最后仍然會了解它的意思。⑨經驗證明,有許多書看一遍兩遍還不懂得,讀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書讀了前面有許多不懂的地方,讀到后面才豁然貫通;有的書昨天看不懂,過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經看懂了,其實不大懂,后來有了一些實際知識,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18.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19.文章第⑤⑥段使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20.比較[甲][乙]兩句話中加點的詞,并說說[甲]句比[乙]句好在哪里。[甲]其實也不盡然。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度,但是,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乙]其實不是這樣,我們雖然不提倡不求甚解的態度,但是,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也不行。21.你還知道哪些有關讀書的名言?請寫出一則,談談自己的體會。【答案】18.不能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 19.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把普列漢諾夫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對馬克思的著作卻做了許多曲解的事實和諸葛亮“獨觀其大略”,結果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的事實進行對比,有力地證明了讀書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的道理。 20.[甲]句中加點的詞對“反對不求甚解”的觀點進行委婉地批判,指出似有值得商榷之處,避免讀者在心理上形成抵觸,使讀者更容易接受。 21.示例: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它啟發我們讀書要明確目的,集中精力,不僅要用心,還要盡量多調動我們的器官,讓多個器官共同工作。【解析】18.本題考查中心論點。題目“不求甚解”提出了本文的論題,根據①段“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度,但是,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可知作者的觀點是:不能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19.本題考查論證方法及其作用。根據⑤段“列寧就曾經多次批評普列漢諾夫,說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對馬克思的著作卻做了許多曲解”可知作者運用了舉例論證的方法,列舉了“普列漢諾夫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對馬克思的著作卻做了許多曲解的事實”這一事例;根據⑥段“在這一方面,古人的確有許多成功的經驗。諸葛亮就是這樣讀書的”“看來諸葛亮比徐庶等人確實要高明得多,因為觀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等文字可知這段運用了舉例論證的方法,列舉了“諸葛亮“獨觀其大略”,結果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的事實”;綜合兩段事例來看,作者又運用了對比論證,把兩個事例進行對比,進而有力地論證了讀書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的道理。20.本題考查語言辨析。甲乙兩個句子所選詞語意思比較接近,但是總體來看,乙句中的“不是這樣”“不提倡”“也不行”語氣非常生硬,而甲句中的“也不盡然”“不必提倡”“沒有充分的理由”語氣則非常委婉,使人讀起來感覺是在與讀者討論交流看法,是委婉地批判“反對不求甚解”的觀點,但也不是表明必須提倡不求甚解的態度,畢竟很多事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簡單,這樣作者的語言更嚴謹,更委婉,讀者也更容易接受作者陳述的觀點。21.本題考查名言積累。示例: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它啟發我們讀書不要急于求成,循序漸進才是正確的做法,因為讀書需要多讀幾次,然后深入思考,才能明白書中文字的真正含義。(三)閱讀下面的文章(選段),完成各題。【甲】談讀書 (節選)培根①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只須讀其部分者,有只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淡而無味矣。②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因此不常作筆記者須記憶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乙】不求甚解 (節選)馬南邨①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了。可見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于勸戒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么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這兩層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們好好體會。②列寧就曾經多次批評普列漢諾夫,說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對馬克思的著作卻做了許多曲解。我們今天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也應該抱虛心的態度,切不可以為都讀得懂,其實不懂的地方還多得很哩!要想把經典著作讀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確地用來指導我們的工作,還必須不斷努力學習。要學習得好,就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就是說,不能只記住經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③在這一方面,古人的確有許多成功的經驗。諸葛亮就是這樣讀書的。據王粲的《英雄記鈔》說,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學讀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看來諸葛亮比徐庶等人確實要高明得多,因為觀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④當然,這也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很不認真。絕對不應該這樣。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丙】咬文嚼字 (節選 有刪改)朱光潛①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含義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文學藉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②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關系,以為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是漂亮些。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姑舉一個人人皆知的實例,韓愈在月夜里聽見賈島吟詩,有“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勸他把“推”字改為“敲”字。這段文字因緣古今傳為美談,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說得好聽一點,都說“推敲”。③我希望讀者從這粗枝大葉的討論中,可以領略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精神。本著這個精神,他隨處留心玩索,無論是閱讀或寫作,就會逐漸養成創作和欣賞都必須的好習慣。你不能懶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時興會所生的幻覺迷惑而輕易自滿。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勉,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22.朱光潛提倡閱讀要“咬文嚼字”,馬南邨提倡讀書要“不求甚解”,這兩種不同的讀書方法是否矛盾,你怎么看?23.結合【乙】文第②段從論證方法的角度說說作者是如何闡述自己對“不求甚解”的理解的。24.用【甲】文中的話說說【丙】文中“無論是閱讀或寫作,就會逐漸養成創作和欣賞都必須的好習慣。”具備什么樣的讀書態度才能養成這樣的好習慣?(用原句回答)25.王佐良翻譯的《談讀書》和作為專欄作家馬南邨寫作的《不求甚解》在語言上都具有獨特的風格,有請結合【甲】【乙】兩文劃線句子具體說說。【答案】22.不矛盾。馬南邨提倡讀書不求甚解是指讀書要虛心、要會意,不要固執一點,而要前后貫通,(答道了解大意可);朱光潛提倡閱讀時要“咬文嚼字”一是強調運用所應有的謹嚴精神;二是推陳翻新,追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和吻合。 23.先從反面舉例論證,列舉普列漢諾夫,說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卻做了許多曲解,因而受到列寧的批評的事例,因此證明讀書應該抱虛心的態度;同時強調要學習得好,就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就是說,“不能只記住經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 24.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 25.例如:【甲】文語言上(1)語言雅致,文辭流暢;(2)大量使用排比句式,使論辯有氣勢;(3)句式整齊,音韻和諧;【乙】(1)語言親切自然,像與朋友交談;(2)使用“哩”等口語化的語氣詞,幽默有趣;(3)通俗易懂。【解析】22.本題考查理解材料內容。結合乙文第①段“可見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于勸戒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么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可知,馬南邨提倡讀書不求甚解是指讀書要虛心、要會意,不要固執一點,而要前后貫通;結合丙文第③段“我希望讀者從這粗枝大葉的討論中,可以領略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精神。……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勉,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可知,朱光潛提倡閱讀時要“咬文嚼字”一是強調運用所應有的謹嚴精神;二是推陳翻新,追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和吻合。所以不矛盾。23.本題考查論證方法。結合乙文第②段“列寧就曾經多次批評普列漢諾夫,說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對馬克思的著作卻做了許多曲解”先從反面舉例論證,列舉普列漢諾夫,說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卻做了許多曲解,因而受到列寧的批評的事例;結合乙文第②段“我們今天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也應該抱虛心的態度,切不可以為都讀得懂,其實不懂的地方還多得很哩”可知,證明了讀書應該抱虛心的態度;然后,“要學習得好,就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就是說,不能只記住經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強調要學習得好,就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24.本題考查理解材料內容。結合甲文第①段“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可直接提取答案。25.本題考查語言風格。【甲】文,結合第①段“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可知,“可……者”分別列舉不同的情況,語言典雅精致,文辭流暢;結合第②段“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可知,大量使用排比句式,使論辯有氣勢;“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句式整齊,音韻和諧;【乙】文,結合第④段“當然,這也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很不認真。絕對不應該這樣”可知,語言親切自然,像與朋友交談;第②段“切不可以為都讀得懂,其實不懂的地方還多得很哩”中使用“哩”等口語化的語氣詞,幽默有趣;第①段“可見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于勸戒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么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這兩層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們好好體會”介紹不求甚解的含義,通俗易懂。第 13 課 短文兩篇 (導學案)2022 年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1.閱讀課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1、學習文中運用比 議論性文章的閱讀,首先要把握作者的觀點。《談讀書》圍繞讀書問題,喻、排比等修辭進行 闡發了一系列觀點,論及讀書目的、讀書方法、讀書態度等;《不求甚解》一文,作者舊詞翻新意,提倡學習陶淵明的“不求甚解”,提出讀書要虛心,不說理的方法;積累背固執一點,而應前后貫通,了解大意。誦文中出現的精辟2.梳理課文的論述思路,學習作者的說理藝術。的句子。議論性文章一般有嚴謹的論述邏輯,運用多種論述方法。兩篇短文作者深諳說理的藝術,值得學習借鑒。《談讀書》每一層先提出觀點,然后作出闡發,2、積累、感受、體長于比喻論證和類比論證。《不求甚解》先駁后立,層層鋪墊,層層闡發,逐驗語言音韻美和形 步確立觀點,再正反舉例及引用名言,指出正確的讀書方法。式美,學會讀書。 3.樹立正確的讀書觀,認識讀書的價值,學會以正確的方法和態度讀書。本課兩篇短文談論讀書問題,其中諸多觀點都給人以深刻啟發。比如讀書3、掌握運用論據論 與經驗可互補,讀不同的書有不同的功用,讀書不能固執一點,不能為某一局證論點的方法。 部放棄整體等。要引導學生思考讀書的價值和意義,端正態度,激發興趣,學會讀書。活動一:正音正字1.字音(1)單音字怡情( ) 傅彩( ) 滯礙( ) 狡黠( ) 睪腎( )詰難( ) 闡證( ) )豁然貫通( ) 狂妄自大( )藻飾( ) 劫難( ) 要訣( )勸誡( )味同嚼蠟( ) 吹毛求疵( ) 開卷有益( )(2)多音字好(hào)愛好 難(nàn)詰難 矯 (jiáo)矯情(hǎo)好事 (nán)難關 (jiǎo)矯正(jiáo)味同嚼蠟 (ji)不求甚解嚼(jué)咀嚼 解 (jiè)解送(jiào)倒嚼 (xiè)解數2.字形辯 辯論 訣 要訣 餾 蒸餾 詰 詰難辨 分辨 決 決心 溜 滑溜 拮 拮據活動二 :字詞釋義怡情:使心情愉快。傅彩:著色這里指給言辭增添光彩。學究:指迂腐的讀書人。詰難:詰問,為難。滯礙:不通暢。高談闊論:多指不著邊際地大發議論。尋章摘句:搜尋、摘取文章的片段詞句指讀書時僅限于文字的推求。味同嚼蠟:形容寫文章或說話枯燥無味。諸如此類:指像這類有不少,也表示其他以此類推。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尋找差錯。狂妄自大:指極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無人。開卷有益:讀書總有好處。文采藻飾:修飾文辭,使之富有文采。不求甚解: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甚,很,極豁然貫通:一下子完全搞通了豁然,開闊或通達的樣子。因小失大: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損失。咬文嚼字:過分地斟酌字句(多用來指死摳字眼兒而不注重實質內容)。活動三:積累文學常識1.作家作品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生貴族家庭劍橋大學畢業,后又學習法律,1618 年任大理院院長,封為勛爵 1621 年因受賄為國會彈劾去職,此后居家著書 1626 年冬由于在野外試驗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隨筆》是其文學方面的主要著作,開創了英國隨筆這一特有體裁。馬南邨,原名 ,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當代杰出的新聞工作者、政論家、歷史學家、詩人和雜文家,他還是一位書畫收藏家。作品風格是重史實、史論,有針砭時弊的批判性,愛憎分明而又含蓄委婉,短小精悍,妙趣橫生,熔知識性、趣味性于一爐。代表作品:《燕山夜話》《三家村札記》(與 、 合著)等。2.寫作背景《談讀書》選自《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3 年版)。《隨筆》是培根在文學方面的主要著作,它在英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筆緊湊、老練、銳利,警句迭出。英國本無隨筆,由于培根的示范,始在英國植根,后來寫隨筆的名家輩出,因而隨筆成為英國文學中有特色的體裁之一,培根對此有開創之功。《不求甚解》選自《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 年版)。1961 年,正當我國處在暫時經濟困難時期,鄧拓同志應《北京晚報》的要求,遵照毛澤東同志倡導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開設了《燕山夜話》專欄。后來結集成書。活動四:疏通文意,把握主旨。(一)文章結構1.《談讀書》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之”):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先從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而后,從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惰、矯和學究。接著,論述讀書與經驗的關系: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第二層(從“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到“始能無知而顯有知”):主要論述讀書的方法,指出對不同的書應采取不同的讀法。第三層(從“讀史使人明智”到結尾):主要論述讀書的益處。2.《不求甚解》第一部分(1):擺出錯誤論調,樹立起批駁的靶子。第二部分(2~8):解釋“不求甚解”的確切含義。第三部分(9):論述“活讀書”的必要性和怎樣“活讀書”。(二)課文主題《談讀書》就讀書的問題發表了種種看法,正面闡述了讀書的正確目的、具體的讀書方法,同時歸納了讀書的重要作用,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的各種缺陷,以此鼓勵人們多讀書。《不求甚解》全面闡述陶淵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義,指出讀書的要訣在于虛心和會意,提倡重要的書要反復地讀,以領會其實質。(三)藝術特色談讀書【通讀課文,品析方法】本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這些方法的使用有何作用?結合內容進行歸納。①比喻論證:“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味同嚼蠟矣”。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這種手法,顯出其文筆老練,說理透徹。這種比喻的運用,使其文章更顯生動形象,通俗易懂。②排比說理:“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樣使文章很有氣勢,很能打動讀者,很有說服力。③對比論證:開頭正面說讀書的目的,接著從反面說了讀書的三種偏向。結尾先從正面說讀書可以塑造人的性格,接著又從反面說讀書可以彌補性格、精神上的缺陷。這樣就全面有力,使人信服。【品味語言特色】說一說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平易流暢,筆法靈活,語言精辟。黑格爾說過:“他(培根)的著作雖然充滿著最美妙、最聰明的言論,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牡蠣,因此他的話常常被人拿著當作格言。”英國文學家雪萊也說:“他的文字有一種優美而莊嚴的韻律,給感情以動人的美感,他的論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學,給理智以深刻的啟迪。”不求甚解【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文字批駁的觀點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是什么?批駁的原點: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觀點: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沒有充分的理由。2.對于“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作者持什么態度?他舉了什么例子?贊同提倡。諸葛亮讀書“獨觀其大略”。【感悟精彩句子】“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實也不盡然。”為什么說“不盡然”?體現了本文語言的什么特點?請你舉一例證明“不求甚解不好”不盡然對。表明文章語言具有準確性的特點。科學中有許多事情需要人們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這個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又需要人們“不求甚解”,比如,我們應該學會原諒別人的過錯,要學會包容,所謂“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就是這個意思。本文中所說的,我們讀書,應該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課堂討論,拓展延伸】1.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閱讀課文進行總結。引用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2.對于“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我們該如何全面理解?“不求甚解”不是讀書馬馬虎虎,很不認真;讀書在會意,不要死摳字眼,為某一局部而放棄整體。【把握文章主旨】《不求甚解》這篇雜文全面闡述了陶淵明“不求甚解”的兩層含義,并以此為根據,對否定“不求甚解”的觀點進行駁論,指出讀書的要訣在于會意,讀書要虛心,重要的書要反復閱讀,才能真正領會書中的實質。【深入研讀,探究方法】1.運用多種論證方法。(1)運用引證法。引用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論題,并加以分析,提出論點;引用陸象山的語錄,強調不因小失大,再次論證“不求甚解”。(2)運用舉例論證。以普列漢諾夫為例,從反面論證讀書一定要虛心,不要死摳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實質。以諸葛亮為例證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讀書人。(3)運用對比論證。普列漢諾夫和諸葛亮就是正反對比。2.破立結合。本文在批駁錯誤觀點的同時闡明自己所持的觀點,邊破邊立,破立結合。活動五:知識鏈接1.雜文是散文的一種它題材多樣,形式靈活,多為有見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雜文要求內容有很強的針對性,能針對某一事物或某一個人的某一觀點,有針對性地發表自己的議論和意見;還要求有說理的形象性,即能夠從一個人、一件事、一個故事、一種現象出發,通過對照、聯想、比喻、類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見大,揭示主題;同時要求語言的豐富多彩雜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幫助、團結、教育人民,諷刺、打擊敵人。2.駁論是通過駁斥敵論點,證明它是錯誤的、荒謬的,從而證明自己觀點正確性的一種論證方法駁論可分為駁論點、駁論據和駁論證三種進行駁論,事先必須占有材料,對錯誤言論進行周密的分析,弄清它的癥結所在,集中一點,才能一針見血,擊中要害。3.培根的故事有一天,英國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家里來了一個不速之客。此人名叫荷克,是一名慣匪。法院正在對他進行偵訊起訴,看來非判死刑不可,他請培根救他一命。他的理由是:“荷克”(hoɡ,意為“豬”)和培根(bacon,意為“熏肉”)有親屬關系!培根笑著回答說:“朋友,你若不被吊死,我們是沒辦法成為親戚的;因為豬要死后才能變成熏肉!”談讀書1.“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2.“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這句話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3.“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這句話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4.“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賞析這組排比句的表達效果。5.“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分析畫線句子屬于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不求甚解1.分析一下第②段的論證思路?2.作者認為“不求甚解”的含義是什么?3.“列寧就曾經多次批評普列漢諾夫,說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對馬克思的著作卻做了許多曲解。”畫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4.“要學習得好,就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就是說,不能只記住經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怎樣理解畫線句子中“死讀”“活讀”的含義?5.什么列舉讀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如何把握文章論點議論文的論點應該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個完整的簡潔明確的句子。從全文看,它必能統攝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個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句,是明確的表態性的句子。中心論點只有一個(統帥分論點),而分論點可有 N個(補充和證明中心論點)。一、如何找出中心論點(分論點)1.位置法。(1)從題目入手,捕捉文章中心論點。①題目是一句話的即為觀點。題目是中心論點有這樣兩個原則:a.該題目必須為肯定句;b.該題目必須為判斷句。②有的題目是由并列短語構成的,論點則是二者之間的關系。如“敬業與樂業”——“敬業與樂業的關系是什么?”文中回答二者關系的句子便是論點。(思考格式:標題+“的關系是什么”)③有的題目是由偏正短語構成的,在題目上加“是什么”,文中回答的句子便是論點。如“成功的秘訣”——“成功的秘訣是什么?”(思考格式:標題+“是什么”)(2)從開頭和結尾入手,捕捉文章的“中心句”。論點在文章開頭點出的,即所謂開宗明義、開門見山提出論點。論點在文章結尾點明的,大多有表總結性的詞語,如“所以、總之、因此、總而言之、歸根結底……”往往先提出分論點,層層論述,在結尾處歸納出中心論點。(3)看中間,提煉論點。有的文章在中間提出中心論點。如《敬業與樂業》開篇先引用《禮記》《老子》中的“敬業樂群”“安其居、樂其業“,然后才引出中心論點:我確信“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2.通過論據反推論點。分析論據,無論是事實論據還是道理論據,都是為證明論點服務的,看它證明什么問題,肯定什么,支持什么,即可得出文章的論點。3.摘錄法。議論文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還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幾個分論點。如:《懷疑與學問》中:中心論點:“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分論點一: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分論點②: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區別中心論點和分論點要明確:分論點是用來補充或證明中心論點的。4.辨思路。一般議論文的寫作思路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出問題”即提出論述的對象;“分析問題”即對論述對象進行全面而深入的論證;“解決問題”即對全文進行總結,提出中心論點。由此可見,通過對議論文寫作思路的分析,往往也能找到中心論點的“蹤跡”。5.識結構。文章內容的不同,議論對象的不同,都會導致文章結構的變化。議論文常見的結構方式有“層進式”“并列式”“總分式”“對照式”等。一般說,層進式的論證結構,往往最后提出中心論點;總分式的論證結構,常常在總論部分提出中心論點;對照式的論證結構,中心論點經常在對照兩方面的突出方面。6.認要素。這里所說的“要素”,指的是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與論證。通常情況下,論據不是論點,可以排除;論證不是論點,也可以排除;剩下的句子,如果是被全文證明、闡述的,那就是論點。二、文章如何提出中心論點。1、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2、針對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提出論題,通過分析論述,歸結出中心論點。3、敘述作者的一段經歷后,歸結出中心論點。4、作者從故事中提出問題,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論,最后得出結論,提出中心論點。5、擺事實講道理后歸結論點。6、因事設問,即就所涉及的現象或問題發問,進而引出中心論點。7、詮釋題旨,即通過對文題的闡釋分析引出中心論點。三、如何補寫分論點。分論點指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層次展開,論證某一方面觀點,某一事理。這每一層、每一面,就是一個分論點。補寫分論點時要注意:1、緊扣中心論點或論題,提煉關鍵詞概括。2、緊扣覆蓋到的內容,提煉關鍵信息概括。3、表述上,要與上下文句式一致,邏輯關系一致。一、選擇題1.下面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有誤的一項是( )A.骨骼(gé) 褶皺(zhě) 攜帶(xié)B.地殼(ké) 劫難(nàn) 兩棲(qī)C.潮汐(xī) 漂移(piāo) 追溯(sù)D.鏈條(liàn) 隕石(yǔn) 膨脹(zhàng)2.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推敲(qiāo) 藻飾(zǎo) 詰難(jié) 咬文嚼字(jué)B.矯揉造作(jiāo) 睪腎(gāo) 闡證(chǎn) 狂妄自大(wàng)C.統籌(chóu) 狡黠(xiá) 提倡(chàng) 吹毛求疵(zī)D.滯礙(zhì) 要訣(jué) 倫理(lún) 豁然貫通(huò)3.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文彩藻飾 縱觀統籌 讀書廢時B.天資聰穎 濫加粗暴 孜孜不倦C.獨到見解 咬文爵字 豁然貫通D.仔細揣磨 明辨是非 高談闊論4.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哲學 淺嘗 孜孜不倦 狂忘自大B.策畫 聰穎 修剪移接 欣然忘食C.順暢 承認 豁然貫通 文采藻飾D.粗暴 王粲 味同嚼臘 不求甚解5.下列對課文內容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談讀書》盡管論述了讀書的多個方面,同時每一句話都表明一個觀點,但是都由倡導讀書和“用書”來統領全文,意旨較為鮮明,體現了全文的內在邏輯。B.《不求甚解》通過人們對“不求甚解”的常見認識反彈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進而提出自己關于讀書問題的見解。C.《談讀書》運用比喻說理。例如,以“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來說明讀書對人的天賦的作用。這樣寫,生動形象,通俗易懂。D.《不求甚解》運用了引用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如以諸葛亮為例證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讀書人。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1)書籍是全人類分途努力日積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這成就還沒有 ,就全靠有書籍記載流傳下來。(2)在無足輕重的書籍上浪費時間與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 了。(3)我的朋友中有專門讀冷僻書籍, 正經正史從未過問的,他在文學上雖有造就,但不能算是專門學者。A.湮沒 耽擱 關于 B.淹沒 耽誤 關于C.淹沒 耽誤 對于 D.湮沒 耽擱 對于7.下列語句中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兩句詩值得每個讀書人懸為座右銘。B.常識課程總共不過十數種,每種選讀要籍三、五種,總計應讀的書也不過五十部左右。C.許多學系所設的科目“專”到不近情理,在外國大學研究院里也不一定有。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嚼肉骨,豈不是誤人子弟?D.這種儲藏室在從前是筆記,在現代是卡片。記筆記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學家采集標本,須分門別類訂成《目錄》。8.下列句中加點成語運用有誤的一項是( )A.讀書不能只尋章摘句,而要深刻思考,分析研究,有自己獨特的見解。B.由于廠家對產品的設計和生產吹毛求疵,因而產品銷量越來越好。C.重要的書必須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D.楊絳先生為人謙遜低調,做學問孜孜不倦,錢鍾書先生評價她:最賢的妻,最才的女。9.下列對課文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不求甚解》和《談讀書》兩篇短文都是駁論文。B.《談讀書》在運用論證方法時,主要采用道理論證和舉例論證。C.《談讀書》一文按照讀書的方法、目的和作用三個層次結構全篇。D.“不求甚解”有兩層意思:一是表示虛心;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10.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讀書原為自己受用,多讀不能算是榮譽,少讀也不能算是羞恥________,必須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以至于變化氣質;________,譬如漫游“十里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眼花繚亂,空手而歸。________,如暴發戶炫耀家產,以多為貴。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①多讀如果徹底②少讀如果徹底③多讀而不求甚解④少讀而不求甚解⑤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⑥世間許多讀書人只為裝點門面A.①④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③⑤二、語言表達11.一位同學讀了培根的《談讀書》,做了一則讀書筆記,請你幫他在②③處分別填上一個句子來概括后文內容,(要求:用自己的話概括,句式不限)①讀書價值頗多: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② :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③ :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需咀嚼消化。12.《談讀書》多處運用比喻論證。如,為了證明“讀書能夠彌補人精神上的缺陷”的觀點,就用比喻證明觀點。使論說的道理通俗易懂,并使語言表達生動形象,具體可感。請以“逆境成才”為話題,寫一個議論性的片段,也用比喻論證來證明此觀點。不少于 100字。三、綜合性學習13.為紀念“世界讀書日”,學校開展以“走進讀書館,閱讀經典書”為主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假如你是其中一員,請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務。(1)下邊是學校閱覽室流程示意圖,請用一段簡明的文字轉述這個流程圖。要求內容完整,語言連貫,不超過 60字。。(2)根據示例,將下表①~②空格的讀書方法填充完整。名人主張 讀書方法孔子:“學而不思則周,思而不學則殆。” 學思結合法孟子:“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①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會意法朱熹:“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②(3)下面是某同學摘抄的讀書名言,請你依照這句名言的形式,仿寫一個句子。名言:一本好書像一把鑰匙,它能幫助我們打開知識的迷宮。仿寫:一本好書像四、現代文閱讀(一)閱讀弗朗西斯·培根的《談讀書》,回答問題。談讀書弗朗西斯·培根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舍好學深思者莫屬。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范之,則又大而無當。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并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只須讀其部分者,有只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味同嚼蠟矣。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作文使人準確。因此不常作文者須記憶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資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加。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滾球利睪腎,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腸胃,騎術利頭腦,諸如此類。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讀數學,蓋演題須全神貫注,稍有分散即須重演;如不能辨異,可令讀經院哲學,蓋是輩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闡證另一物,可令讀律師之案卷。如此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藥可醫。14.作者認為讀書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5.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的?閱讀全文,梳理本文的論證思路。16.“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這句話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17.作者闡述了讀書的重要,為什么又說“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二)閱讀下列文本,回答下面小題。不求甚解鄧拓①一般人常常以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實也不盡然。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度,但是,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②不求甚解這句話最早是陶淵明說的。他在《五柳先生傳》這篇短文中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人們往往只抓住他說的前一句話,而丟了他說的后一句話,因此,對陶淵明的讀書態度很不滿意,這是何苦來呢?他說的前后兩句話緊緊相連,交互闡明,意思非常清楚。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完全不應該對他濫加粗暴的不講道理的非議。③應該承認,好讀書這個習慣的養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讀書或者不喜歡讀書,那末,無論說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無意義了。因為不讀書就不了解什么知識,不喜歡讀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書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讀書,這才有起碼的發言權。真正把書讀進去了,越讀越有興趣,自然就會慢慢了解書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特別是完全讀懂重要的經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誰也不敢這樣自信。而讀書的要讀,全在于會意。對于這一點,陶淵明尤其有獨到的見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會意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都忘記吃了。④這樣說來,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了。可見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于勸誡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么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這兩層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們好好體會。⑤列寧就曾經多次批評普列漢諾夫,說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對馬克思的著作卻做了許多曲解。我們今天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也應該抱虛心的態度,切不可以為都讀得懂,其實不懂的地方還多得很哩!要想把經典著作讀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確地用來指導我們的工作,還必須不斷努力學習。要學習得好,就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就是說,不能只記住經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⑥在這一方面,古人的確有許多成功的經驗。諸葛亮就是這樣讀書的。據王案的《英雄記抄》說,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成等人一道游學讀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看來諸葛亮比徐庶等人確實要高明得多,因為觀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⑦當然,這也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很不認真。絕對不應該這樣。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⑧宋代理學家陸象山的語錄中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謂未曉處且放過,與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過是暫時的,最后仍然會了解它的意思。⑨經驗證明,有許多書看一遍兩遍還不懂得,讀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書讀了前面有許多不懂的地方,讀到后面才豁然貫通;有的書昨天看不懂,過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經看懂了,其實不大懂,后來有了一些實際知識,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18.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19.文章第⑤⑥段使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20.比較[甲][乙]兩句話中加點的詞,并說說[甲]句比[乙]句好在哪里。[甲]其實也不盡然。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度,但是,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乙]其實不是這樣,我們雖然不提倡不求甚解的態度,但是,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也不行。21.你還知道哪些有關讀書的名言?請寫出一則,談談自己的體會。(三)閱讀下面的文章(選段),完成各題。【甲】談讀書 (節選)培根①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只須讀其部分者,有只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淡而無味矣。②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因此不常作筆記者須記憶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乙】不求甚解 (節選)馬南邨①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了。可見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于勸戒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么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這兩層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們好好體會。②列寧就曾經多次批評普列漢諾夫,說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對馬克思的著作卻做了許多曲解。我們今天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也應該抱虛心的態度,切不可以為都讀得懂,其實不懂的地方還多得很哩!要想把經典著作讀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確地用來指導我們的工作,還必須不斷努力學習。要學習得好,就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就是說,不能只記住經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③在這一方面,古人的確有許多成功的經驗。諸葛亮就是這樣讀書的。據王粲的《英雄記鈔》說,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學讀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看來諸葛亮比徐庶等人確實要高明得多,因為觀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④當然,這也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很不認真。絕對不應該這樣。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丙】咬文嚼字 (節選 有刪改)朱光潛①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含義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文學藉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②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關系,以為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是漂亮些。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姑舉一個人人皆知的實例,韓愈在月夜里聽見賈島吟詩,有“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勸他把“推”字改為“敲”字。這段文字因緣古今傳為美談,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說得好聽一點,都說“推敲”。③我希望讀者從這粗枝大葉的討論中,可以領略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精神。本著這個精神,他隨處留心玩索,無論是閱讀或寫作,就會逐漸養成創作和欣賞都必須的好習慣。你不能懶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時興會所生的幻覺迷惑而輕易自滿。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勉,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22.朱光潛提倡閱讀要“咬文嚼字”,馬南邨提倡讀書要“不求甚解”,這兩種不同的讀書方法是否矛盾,你怎么看?23.結合【乙】文第②段從論證方法的角度說說作者是如何闡述自己對“不求甚解”的理解的。24.用【甲】文中的話說說【丙】文中“無論是閱讀或寫作,就會逐漸養成創作和欣賞都必須的好習慣。”具備什么樣的讀書態度才能養成這樣的好習慣?(用原句回答)25.王佐良翻譯的《談讀書》和作為專欄作家馬南邨寫作的《不求甚解》在語言上都具有獨特的風格,有請結合【甲】【乙】兩文劃線句子具體說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3課 短文兩篇(導學案)(學生版) 2024-2025學年九年級語文下冊同步學與練(統編版).pdf 第13課 短文兩篇(導學案)(教師版) 2024-2025學年九年級語文下冊同步學與練(統編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