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1 課 送東陽馬生序(導學案)2022 年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1.把握贈序的文體特點,體會本文“勸學”的主旨。培養熱愛中華贈序有別于書序或宴飲之序,這類文體在贈人以言的同時,也往往抒發了作文化的文化自信;者的某些情志或心懷。本文的特別之處是作者沒有作過多的議論,而是以類似史培養積累、梳理、家的文字、自傳體的表述,講述了他本人艱苦求學的經歷,字里行間充溢著真情整合文言語匯和具 實感。這種現身說法的方式,樸實、親切、自然,多用事實說話,少有空洞的說有良好語感的能 教,很好地達到了勸學的目的。2.梳理文章的層次結構,注意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力;培養求知欲、本文寫作者的求學經歷,是按照時間的線性來敘述的,總體上突出了“成長創造性,養成積極的經歷”其間,又有多個靜態的場景描寫,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記敘與描寫的思考的習慣;感受、交錯,議論與抒情的融人,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教學中,要把握文章脈理解、欣賞、評價 絡,理清表意層次,感受其豐富的表現手法。古代語言文字,涵 3.學習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并在自己的寫作實踐中合理借鑒。本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主要表現在敘事和描寫方面。通過對比,事物的差養高雅情趣,具備異更加鮮明,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道理不言而喻。同時,作者的思想感情潛隱健康的審美意識和在文字之中,從而在表意上具有含蓄蘊藉的特點。學生的寫作實踐,特別是記敘觀念。文的寫作,可以從這一寫法中得到有益的啟示和借鑒。活動一:正音正字叱咄(chì duō) 俟(sì) 負篋曳屣(qiè)(xǐ) 皸裂(jūn)媵人(yìng) 衾(qīn) 容臭(xiù) 燁然(yè)緼袍敝衣(yùn) 逾(yú) 約 既加冠(guān ) 綺(qǐ)繡活動二 :文言字詞梳理歸類。(一)重點詞語1.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致:得到,買。2.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假:借。3.不敢稍逾約 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4.益慕圣賢之道 慕:仰慕。5.嘗趨百里外 嘗:曾經。6.援疑質理 援:提出;質:詢問。7.俟其欣悅 俟:等待。8.以衾以覆 衾:被子。9.寓逆旅 逆旅:旅店。10.右備容臭 臭:這里指香氣。(二)通假字1.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同“肢”,肢體。2.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同“披”,穿。3.與之論辨 辨,同“辯”,辯駁。(三)古今異義1.余幼時即嗜學余:古義:我,今義:剩下,余下2.走送之。走:古義為跑;今義為行走,走路3.以是人多以書假余是:古義:因此 今義:判斷動詞是;假:古義借,今義與真相對4.益慕圣賢之道益:古義:更加;今義:好處5.嘗趨百里外趨:古義為奔赴;今義為趨勢6.門人弟子填其室填:古義:擠滿;今義:填滿 填充7.未嘗稍降辭色色:古義:臉色;今義:顏色8.余立侍左右左右:古義: 身邊;今義:大約9.或遇其叱咄或:古義:有時;今義:或者10.卒獲有所聞卒:古義:終于 今義: 小兵11.窮冬烈風窮:古義為深,今義為貧窮,窮盡12.寓逆旅逆:古義為迎;今義為逆向,相反方向13.媵人持湯沃灌湯:古義為熱水;今義指湯水14.日再食再:古義為兩次;今義為又15.右備容臭(xiù)臭:古義:香氣;今義:(chòu)臭氣,氣味難聞16.以中有足樂者中:古義:心中;今義:表界限17.有司業、博士為之師博士:古義:大儒,博學之士;今義:碩士后的學位(三)一詞多義1.患:(1)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動詞,擔心,憂慮)(2)無凍餒之患矣(名詞,憂患)2.道:(1)益慕圣賢之道(名詞,學說)(2)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動詞,說)3.以:(1)以衾擁覆(用)(2)以中有足樂者(連詞,因為)(3)俯身傾耳以請(連詞,表修飾,相當于“而”)(4)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介詞,把)(5)家貧,無致書以觀。(連詞,表目的,可譯為“來”)4.從:(1)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向)(2)當余之從師也(跟從)5.至:(1)禮愈至(周到)(2)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到)6.若:(1)燁然若神人(好像)(2)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如)7.之:(1)每假借于藏書之家(助詞,的)(2)走送之(代詞,指所借之書)(3)當余之從師也 (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義)(4)無鮮肥滋味之享 (結構助詞,的)(5)弗之怠(代詞,指抄書這件事)8.故:(1)故余雖愚(因此,連詞)(2)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特意,故意,副詞)9.質:(1)援疑質理(詢問,動詞)(2)非天質之卑(本質,資質,名詞)10.色:(1)未嘗稍降辭色(臉色)(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表情)11.慕(1)益慕圣賢之道(仰慕)(2)略無慕艷意(羨慕)(五)詞類活用1.名詞作狀語(1)手自筆錄 (筆:名詞作狀語,用筆)(2)不必若余之手錄 (手:名詞作狀語,用手)(3)主人日再食 (日:名詞作狀語,每天)(4)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日:名詞作狀語,每天、每年)2.名詞作動詞(1)腰白玉之環 (腰:名詞活用為動詞,掛在腰間,腰佩。)(2)余則蘊袍敝衣處其間 (袍、衣:名詞作動詞,穿著破舊的衣服)3.形容詞作動詞(1)是可謂善學者矣 (善: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擅長)4.動詞作狀語(1)錄畢,走送之 (走:動詞“走”作狀語,跑著)(2)余立侍左右 (走:動詞“立”作狀語,站著)(六)特殊句式1.省略句(1)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即“以是人多以書假(于)余”(因此人們大多愿意把書借給我)。(2)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省略主語,即(我)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我成年后,更加仰慕圣賢的學問。)2.倒裝句(1)弗之怠。(否定句中代詞“之”作賓語,賓語前置,正常語序應為:“弗怠之”)(2)每假借于藏書之家。(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每于藏書之家假借”)活動三:積累文學常識1.作家作品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謚號文憲。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漢族。明初文學家,與劉基、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 其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散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文集》。 后因其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現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縣),途中病死于夔州(現重慶奉節縣)。《送東陽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給他的同鄉浙江東陽縣青年馬君則的文章。在這篇贈言里,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文中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并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這種認識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2.文章體裁:1.序:序是一種文體形式,分為書序和贈序兩種。本文是一篇贈序。有臨別贈言的性質,多是勉勵、推重、贊許之辭。2.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3.贈序:贈序,即臨別贈言,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它始于唐代,一般是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的某種思想感情。序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文體,內容多為勉勵、稱許、推重之辭,本文即屬于此類。活動四:文章朗讀要求: 讀準字音,讀準停頓、節奏,讀出情感。朗讀指導:余/幼時即嗜 shì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 yú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 guān,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 shuò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 kòu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 chìduō,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 sì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篋 qiè曳 yè屣 xǐ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 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 yìng人持湯沃灌,以衾 qīn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sì,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 pī綺 qǐ繡,戴/朱纓 yīng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 xiù,燁 yè然若神人;余/則缊 yùn袍敝 bì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 mào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 miù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 lǐn稍 shāo之供,父母/歲有裘 qiú葛 gě之遺 wèi,無凍餒 něi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 yè余,撰 zhuàn長書/以為贄 zhì,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 dǐ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者哉?活動五:疏通文意,把握主旨。(一)全文翻譯我年幼時就很好學。(因為)家里窮,無法買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特別冷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錄。抄寫完后,趕緊快步跑去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把書借給我,我因而能夠讀遍各類書籍。(我)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賢的學說。又苦于不能與才學淵博的老師和名士交往,曾跑到百里之外的地方,手拿著經書向有德行和學問的前輩求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從不稍微把言辭說得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傾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節更為周到,不敢答復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當我從師求學的時候,背著書箱,拖拉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季節,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上的皮膚凍裂了卻不知道。到了學舍,四肢僵硬不能動彈,仆人拿來熱水給我澆洗浸泡,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旅店里,店主每天只給我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學,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紅纓、寶石裝飾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右邊掛著香囊,光彩鮮亮,如同神仙;我卻穿著舊棉袍、破衣服處于他們之間,毫無羨慕之意,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大概就是這樣。如今我雖已年老,沒有什么成就,但所幸還得以列入君子的行列中,受到天子的恩寵,追隨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如今各位太學生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送來冬衣夏裝,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寬敞的書齋之中誦讀經書,沒有奔波勞頓的辛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有問必答,有求必應;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匯集在這里,不必再像我那樣用手抄錄,去向別人借書然后才能閱讀。要是還有學業不精通、道德沒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資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是別人的過錯嗎?東陽縣的馬君則,到太學來已有兩年,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一起交流討論,言語溫和而神色謙遜。他自己說少年時對于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好學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認為我是在勉勵同鄉努力學習,那確是我的意愿;如果詆毀我夸耀自己優裕境遇而在同鄉前驕傲炫耀,那又怎么能知道我的用心呢?(二)課文主題本文是宋濂寫給同鄉后學馬君則的一篇贈別之序,主要講述了自己年輕時艱苦學習的經歷,意在勉勵馬生刻苦學習,望其有所成就。作者現身說法,娓娓道來,情真意切,語重心長,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三)內容概括全文共 3個自然段。第一段寫自己求學之難和用心之專。可分為 3個層次。第一層“余幼時余因得遍觀群書”請幼時求書之難,雖難而得博覽群書。第二層“既加冠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講成年后從師求教之難,這里有叩問之難,跋涉之難,食宿之難;雖難而心中快樂。第三層,最后一句話,總結說自己大體上就是這般艱難。第二段寫當前的住在太學里的學生們的優越的學習條件。可分為兩層。第一層“今諸生學于太學假諸人而后見也”這部分先講學生的住、食、穿的條件都十分優越,再講學習環境好,這里有讀書環境好,老師好,書應有盡有。第二層“其業有不精者豈他人之過哉?”這段是發議論。對于那些在如此優越的學習環境里而不能學有所成者提出批評。第三段,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四)寫作特色1、對比手法,突出中心;采取對比的方式,闡明道理。如文中將同舍生的奢華穿戴和自己的粗袍破衣作對比,將今日太學生的優越學習條件和自己艱苦的學習生活作對比,說明業有不精,德有不成,是因為用心不專,不知勤苦求學的道理。2、典型事例,表達中心;文章的敘事善于選取典型化的事例來進行描繪。3、語言簡潔,記敘為主;寫法上記敘、描寫、議論自然結合。(五)理解性默寫1.《送東陽馬生序》表明“援疑質理”的求教之艱難,表現出作者求知的渴望與誠心的句子: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2.《送東陽馬生序》寫出從師求教道路之辛苦的句子:負篋曳展,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3.《送東陽馬生序》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和讀書環境的句子:縣官日有康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4.《送東陽馬生序》寫出太學生教學條件之優越的句子: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5.《送東陽馬生序》寫出太學生讀書條件之優越的句子:未有問而不告。6.《送東陽馬生序》揭示了怎樣的道理: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7.《送東陽馬生序》寫作者在眾多富有的同學中能“略無幕艷意”的原因的句子是: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8.《送東陽馬生序》最能體現作者求學之“勤”的句子: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9.《送東陽馬生序》最能體現作者求學之“艱”的句子: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10.《送東陽馬生序》贊揚馬君則善學的句子:流輩甚稱其賢。1、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敘述了自己青少年求學的艱難和勤奮學習的經歷。2、本文中哪些方面敘述了作者求學的艱難?(1)幼時求學的艱難。(2)成年求師的叩問之難。(3)求學旅途之艱,生活之苦。3、統領全文的句子是哪句?余幼時即嗜學。文章開頭的“嗜學”一詞,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統領全文,為全文定下基調。4、作者勤奮學習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1)余幼時即嗜學;(2)益慕圣賢之道;(3)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5、作者寫自己艱苦求學經歷的目的何在?是為了鼓勵馬生勤奮學習。6、作者寫富家子弟衣飾華美,寫自己編袍敝衣,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對比反襯自得其樂。說明精神上的富足,能戰勝物質上的貧困。7、作者為什么要寫同舍生的衣飾豪華的情節?通過對比寫自己生活的艱苦,突出學習勤奮。8、本文作者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并不講大道理,卻直接以自身經歷相告,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以自身經歷相告,現身說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態度懇切,易于接受。9、作者寫這篇贈序的原因是什么?(1)流輩甚稱其賢。(2)以鄉人子謁余。(3)撰長書,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10、你認為作者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給我們什么啟示?原因:他自幼博覽群書,獲取知識;叩問時虛心求教,尊師重道;從師時勤奮刻苦,用精神的富足代替物質的貧困。啟示:①我們要像宋廉一樣多讀書,從書籍中汲取營養,開拓視野;②保持謙虛恭敬的求學態度,不懂就問,尊敬師長③珍惜現有的學習條件,不貪圖物質享受,勤奮刻苦方能學有所成。11、先達對弟子“未嘗稍降辭色”的態度可取嗎?為什么?觀點 1:可取。因為嚴師出高徒,老師一定要嚴格要求學生,才能使學生養成嚴謹的治學態度,促進學生的學業。觀點 2:不可取。因為師生關系是平等的,互相交流,教學相長,這樣會使學習氣氛輕松愉快,提高學習興趣。12、作者對老師的態度是“俯身側耳以請;或遇起叱咄,色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對此,結合現實生活,談談你的認識。答:這是中國舊式教育的普遍現象。其中有尊師重教的積極因素,但也顯得過于遷腐。學生完全可以和老師平等交流,甚至可以激烈的討論。因為老師也不是圣人,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13、你從作者的讀書經歷中悟出哪些學習的秘訣?答:①學習要勤奮;②求師要誠心;③求學須不斷克服并戰勝困難。14、宋廉無書讀,天寒抄錄;求師難,恭敬詢問;生活苦,以苦為樂。這種求學精神對你有什么啟示?答:雖然我們現在的學習條件優越,遠遠超過了宋源,但刻苦學習的精神卻比不上,因此應該向他學習,不在生活上攀比,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所成。15、本文是寫給馬生的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寫自己求學的事?答:作者現身說法(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增強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序序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散文文體,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一般指寫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撰寫的序叫“自序”,一般用來說明寫作緣由、寫作經過、中心內容、全書重點及特色等。別人代寫的序叫“他序”,多用來介紹和評論該書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等。贈送給別人的序叫“贈序”,它具有臨別贈言的性質,內容多為推崇、贊許或勉勵之辭。贈序贈序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散文文體,一般是在送朋友遠行時所作,內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勵的話。韓愈寫的贈序不少,在他的文集中以“送……序”或“贈……序”為題的文章多達 30多篇。他對贈序這種文體的發展是有極大貢獻的,這一點為歷代所肯定。他對這種文體作了許多探索,尤其可貴的是他能不拘泥于一定的模式,在寫法上因人而異,或坦率陳言,或含蓄委婉,或詼諧幽默,或借題發揮。《送李愿歸盤谷序》一文寫于唐貞元 17年(801),是送朋友李愿歸盤谷隱居時所作。此文是他贈序中的名篇,尤為東坡先生和被稱為“桐城三祖”之一的劉大櫆所稱道。一、選擇題1.下列加點字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嗜學(shì) 逾約(yú) 叱咄(duō) 負篋曳屣(xiá)B.皸裂(jūn) 媵人(yìng) 加冠(guàn) 俟其欣悅(sì)C.燁然(yè) 綺繡(qǐ) 缊袍(yùn) 持湯沃灌(wò)D.容臭(chòu) 凍餒(něi) 拜謁(yè) 以衾擁覆(qīn)【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字音。A.負篋曳屣(xiá)——qiè;B.加冠(guàn)——guān;D.容臭(chòu)——xiù;故選 C。2.下面加點詞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A.硯冰(yàn) 耄老(mào) 嗜學(shì) 俟其欣悅(sì)B.碩師(shuò) 裘葛(qiú) 逾約(yú) 既加冠(guān)C.皸裂(jūn) 叱咄(duō) 凍餒(něi) 負篋曳屣(qiè xǐ)D.媵人(yǐng) 容臭(chòu) 為贄(zhì) 以衾擁覆(qīn)【答案】D【詳解】D.媵人(yǐng)——(yìng),容臭(chòu)——(xiù);故選 D.3.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A.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B.蓋/余之勤且艱/若此C.余/因得/遍觀群書D.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句子朗讀節奏劃分。作答時可結合句意和語法結構來分析。“余”在句子里做主語,其后應斷開;“則”起到轉折引起下文的作用,因此“則”后面應斷開;“缊袍敝衣”是動賓結構,在句子里做謂語和賓語,因此“缊袍敝衣”的后面應斷開;“略無”做謂語,“慕艷意”是偏正短語作賓語,因此“慕艷意”前面應斷開。句意:我卻穿著破舊的衣服處于他們之間,但我毫無羨慕的心。因此正確的朗讀節奏劃分應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故選 D。4.下列加點詞不屬于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A.主人日再食 B.未嘗稍降辭色 C.腰白玉之環 D.手自筆錄【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辨析文言詞語詞類活用的能力。A.“日”,名詞作狀語,意為“每天”;B.“色”的意思為“臉色”,不屬于詞類活用;C.“腰”,名詞作動詞,意為“在腰間佩戴”;D.“筆”,名詞作狀語,意為“用筆”;故選 B。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與之論辨 B.同舍生皆被綺繡 C.今諸生學于太學 D.四支僵勁不能動【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通假字。A.“辨”同“辯”;B.“被”同“披”;D.“支”同“肢”;故選 C。6.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異義相同的一項是( )A.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B.錄畢,走送之 C.俟其欣悅 D.媵人持湯沃灌【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辨析文言詞語古今異義的能力。A.“假”的古義為“借”,今義為“虛偽的,不真實的”;B.“走”的古義為“跑”,今義為“人或鳥獸的腳交互向前移動”;C.“俟”的古今意思都為“等待”;D.“湯”的古義為“熱水”,今義為“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故選 C。7.對下面句中加點的文言虛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以:因為。B.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以:憑借。C.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且:尚且,況且。D.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之:的。【答案】B【詳解】B.句意:因此人們大多把書借給我。以,把。故選 B。8.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A.無從致書以觀 B.以衾擁覆 C.人多以書假余 D.以中有足樂者【答案】A【詳解】例句:以(來)A.來;B.用;C.把;D.因為;故選 A。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以衾擁覆 以刀劈狼首B.當余之從師也 無鮮肥滋味之享C.俟其欣悅 親舊知其如此D.足膚皸裂而不知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答案】B【詳解】A.以:都是介詞,用;B.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結構助詞,的;C.其:都是代詞,他;D.而:都是表轉折關系的連詞,卻;故選 B。10.下面加點詞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A.既加冠(帽子) 執經叩問(磕頭)B.歲有裘葛之遺(給予,贈送) 或遇其叱咄(訓斥,呵責)C.持湯沃灌(熱水) 燁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樣子)D.錄畢,走送之(跑) 色愈恭,禮愈至(周到)【答案】A【詳解】A.叩:詢問;故選 A。11.對選文《送東陽馬生序》內容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選文第一段寫自己幼年、成年求學經歷,采用夾敘夾議手法,情意懇切,語重心長。B.“略無慕艷意”“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等句,表現作者在艱苦環境一心向學的精神。C.“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等句,主要是突出老師的嚴厲。D.本文寫作特點是善用對比,從中得出結論:是否學業有成,關鍵在于是否專一刻苦。【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C.“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等句,主要突出的是作者求學時的虛心和恭敬,而不是突出老師的嚴厲。故選 C。二、名句名篇默寫1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1)余幼時即嗜學 嗜:(2)無從致書以觀 致:(3)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假借:(4)弗之怠 怠:(5)不敢稍逾約 逾:(6)益慕圣賢之道 益:(7)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患: 碩師:(8)嘗趨百里外 趨:(9)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叩問:(10)門人弟子填其室 填:(11)未嘗稍降辭色 辭:(12)援疑質理 援: 質:(13)俯身傾耳以請 傾:(14)或遇其叱咄 叱咄:(15)禮愈至 至:(16)不敢出一言以復 復:(17)俟其欣悅 俟:(18)卒獲有所聞 卒:(19)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曳:(20)窮冬烈風 窮:(21)至舍 舍:(22)媵人持湯沃灌 沃:(23)久而乃和 和:(24)主人日再食 再: 食:(25)燁然若神人 燁然:(26)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 蘊: 敝:(27)猶幸預君子之列 預:(28)而承天子之寵光 寵: 光:(29)綴公卿之后 綴:(30)父母歲有裘葛之遺 遺:(31)無凍餒之患矣 餒:(32)生以鄉人子謁余 謁:(33)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 詆:【答案】 愛好 得到 借 懈怠,放松 超過 更加 擔心,憂慮 學問淵博的老師 快步走 請教 擠滿 言辭 引 提出詢問 側著 訓斥 周到回答,答復。這里是辯解的意思 等待 最終,終于 拖著 極 這里指客舍 澆暖 兩次供養 給……吃 光彩鮮明的樣子 亂麻 破 參與 恩寵 光耀跟隨 給予,贈送 饑餓 拜見 詆毀,毀謗【詳解】本題考查文言詞義。(1)句意:我年幼時就非常愛好讀書。嗜:愛好。(2)句意:無法得到書來看。致:得到。(3)句意:常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假借:借。(4)句意:也不放松讀書。怠:懈怠,放松。(5)句意: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逾:超過。(6)句意: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益:更加。(7)句意:苦于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患:擔心,憂慮。碩師:學問淵博的老師。(8)句意:曾經趕到數百里以外。趨:快步走。(9)句意:拿著經書向鄉里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叩問:請教。(10)句意:門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填:擠滿。(11)句意: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辭:言辭。(12)句意: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引。質:提出詢問。(13)句意:俯下身子,側著耳朵恭敬地請教。傾:側著。(14)句意:有時遇到他大聲斥責。叱咄:訓斥。(15)句意:禮節更加周到。至:周到。(16)句意:不敢說一個字反駁。復:回答,答復。這里是辯解的意思。(17)句意:等到他高興了。俟:等待。(18)句意:但最終獲得不少教益。卒:最終,終于。(19)句意: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峽谷之中。曳:拖著。(20)句意:隆冬時節,刮著猛烈的寒風。窮:極。(21)句意:回到學舍。舍:這里指客舍。(22)句意:服侍的人拿著熱水為我洗浴。沃:澆。(23)句意:很久才暖和起來。和:暖。(24)句意:旅店老板每天供應兩頓飯。再:兩次供養。食:給……吃。(25)句意:光彩鮮明,像神仙一樣。燁然:光彩鮮明的樣子。(26)句意:我卻穿著破舊的衣服處于他們之間。蘊:亂麻。敝:破。(27)句意:但所幸還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預:參與。(28)句意: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寵:恩寵。光:光耀。(29)句意:追隨在公卿之后。綴:跟隨。(30)句意: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遺:給予,贈送。(31)句意:沒有凍餓的憂慮了。餒:饑餓。(32)句意: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謁:拜見。(33)句意:如果詆毀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詆:詆毀,毀謗。13.默寫。(1)既加冠, 。(2) ,略無慕艷意。(3)以中有足樂者, 。(4)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用“ , ”兩句形象地寫出了自己求學時積極提問、專心恭敬地向老師請教的情形。(5)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中,表現作者注重精神追求而不在乎物質享受的句子是“ ,”。( 6 ) 宋 濂 在 《 送 東 陽 馬 生 序 》 中 , 講 述 求 學 遭 到 “ 先 達 ” 訓 斥 的 時 候 , 自 己“ , ,”,這是為了勸勉馬生重視禮儀、虛心學習。(7)《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面對衣著華麗的“同舍生”的態度是“ ”。【答案】 益慕圣賢之道 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 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援疑質理 俯身傾耳以請 以中有足樂者 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色愈恭 禮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復略無慕艷意【詳解】默寫題解題時,一是要透徹理解詩文的內容;二是要認真審題,找出符合題意的詩文句子;三是答題內容要準確,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寫錯別字。本題的“慕、缊袍敝衣、援、慕艷”等字詞容易寫錯。三、、文言文閱讀(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14.選出下列各項中加點詞意思正確的一項( )A.無從致書以觀 致:致使B.未嘗稍降辭色 色:顏色C.不敢出一言以復 復:重復D.俟其欣悅 俟:等待1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1)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2)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16.下面對文段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序”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本文屬于贈序。B.第①段中,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了為學之難。C.第②段中,“同舍生”的豪華裝束與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對比,突出了作者因家境貧寒而感到自卑的心理。D.你要寫一篇談學習的演講稿,宋濂的事例可作為支撐“學習促進我成才”這一觀點的正面材料。【答案】14.D 15.(1)抄寫完了,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2)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情,所以不覺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別人。 16.C【解析】14.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的正確理解。A.句意:無法得到書來看。致:取得,獲得。B.句意: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色:臉色、態度。C.句意:不敢說一個字回復、反駁。復:回復,回答。故選 D。15.本題考查方言句子的翻譯,注意下列重點詞語的意思:(1)畢:完成;走:跑;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2)以:因為;中:內心;足樂者:值得快樂的事;口體之奉:吃的喝的。16.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能力。C.“突出了作者因家境貧寒而感到自卑的心理”表述錯誤。第②段中,“同舍生”的豪華裝束與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對比,體現了作者甘于清貧、以讀書為樂的精神。故選 C。【點睛】參考譯文:我年幼時就非常愛好讀書。家里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冬天非常寒冷,硯臺里的墨汁都結了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錄書。抄寫完畢后,便馬上跑去還書,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書借給我,于是我能夠遍觀群書。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又苦于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經趕到數百里以外,拿著經書向鄉里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俯下身子,側著耳朵恭敬地請教;有時遇到他大聲斥責,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個字反駁;等到他高興了,則又去請教。所以我雖然愚笨,但最終獲得不少教益。(二)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小題。①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②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節選自《送東陽馬生序》)1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或用法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以衾擁覆 以:用B.綴公卿之后 之:助詞,的C.今諸生學于太學 于:在D.求而不得者也 而:表承接,相當于“就”18.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A.因為其中有值得快樂的事情,不覺得吃穿和俸祿不如別人。B.認為其中有值得快樂的事情,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C.因為內心有值得快樂的事情,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D.認為內心有值得快樂的事情,不覺得吃穿和俸祿不如別人。19.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序是一種文體,有書序和贈序之分,《送東陽馬生序》屬于贈序。B.選文第①段先寫物質條件的匱乏,再寫自然環境的嚴酷,寫出了求學的“勤且艱”。C.本文多用對比手法,如選文第②段將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與作者求學的艱辛形成對比。D.“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道出了在學習中用心、專心的重要性。【答案】17.D 18.C 19.B【解析】17.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的意義與用法。D. 加點詞意義或用法理解有誤。“求而不得者也”句意:求教但卻無所收獲的了。而:表轉折的連詞,相當于“但是,卻”。故選 D。18.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翻譯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做到詞達句順。注意句中重點字詞“以(因為),中(內心),足(值得),口體之奉(吃的穿的),不若(不如)”要理解正確。畫線句子正確翻譯為:因為內心有值得快樂的事情,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故選 C。19.本題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內容。B.“選文第①段先寫物質條件的匱乏,再寫自然環境的嚴酷”理解分析不正確。結合第①段“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可知,這是先寫自然環境的嚴酷;結合“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可知,這是寫物質條件的匱乏。故選文第①段先寫自然環境的嚴酷,再寫物質條件的匱乏。故選 B。【點睛】參考譯文:當我外出求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峽谷之中。隆冬時節,刮著猛烈的寒風,雪有好幾尺深,腳上的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動彈不得。服侍的人拿著熱水為我洗浴,用被子裹著我,很久才暖和起來。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應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用紅色帽帶和珠寶裝飾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寶刀,右邊掛著香囊,光彩鮮明,像神仙一樣;我卻穿著破舊的衣服處于他們之間,但我毫無羨慕的心。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情,所以不覺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別人。我求學的辛勤和艱苦就是像這個樣子。如今我雖已年老,沒有什么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如今的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詩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后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節選自《送東陽馬生序》)【乙】彭城郎玉柱,其先世官至太守,居官廉,得俸不治生產,積書盈屋。至玉柱,尤癡。家苦貧,無物不鬻,惟父藏書,一卷不忍置。父在時,曾書勸學篇黏其座右。郎日諷誦,又幛以素紗,惟恐磨滅。晝夜研讀,無間寒暑。每文宗臨試,輒首拔之。(節選自《聊齋志異》)2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1)錄畢,走送之( ) (2)俟其欣悅( )(3)積書盈屋( ) (4)曾書勸學篇黏其座右( )21.下列句中加點的“以”,與“又幛以素紗”中“以”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無從致書以觀 B.俯身傾耳以請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徒以有先生也22.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2)惟父藏書,一卷不忍置。23.【甲】【乙】兩文都寫了主人公與書有關的故事,請分析其側重點有何不同。【答案】20. 跑。 等待。 充滿。 書寫。 21.C 22.(1)前輩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學生擠滿了屋子,他從不把言辭和臉色變得溫和一些。(2)只有父親的藏書,一卷也不忍心賣掉。 23.甲文主要側重于記敘宋濂用借書和抄書來克服無書之難的經歷,借此來勉勵馬生勤奮學習。乙文側重于記敘郎玉柱珍愛父親的藏書,晝夜研讀。【解析】20.本題考查重要文言詞語。(1)句意:抄寫完畢后,便馬上跑去還書。走:跑。(2)句意:等到他高興了。俟:等待。(3)句意:積攢了滿滿一屋子的書。盈:充滿。(4)句意:曾抄寫《勸學篇》貼在郎玉柱書桌的右邊。書:書寫。21.本題考查一詞多義辨析。“又幛以素紗”中“以”是介詞,憑借的意思。A.連詞,用來;B.連詞,表修飾關系;C.介詞,憑借;D.連詞,因為;故選 C。22.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字詞。重點字詞有:(1)先達,德高望重的前輩;德隆望尊,形容其品德高尚,聲望卓著。(2)惟,只有;忍,忍心;置,處理,賣掉。2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概括。根據甲文中的“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可知,本文側重于記敘自己用借書和抄書來克服無書之難,借以勉勵馬生刻苦學習。根據乙文中的“至玉柱,尤癡。家苦貧,無物不鬻,惟父藏書,一卷不忍置”“晝夜研讀,無問寒暑”可知,本文側重記敘郎玉柱珍愛父親的藏書,晝夜研讀的故事。宋濂無書可讀,而郎玉柱家有藏書,兩者的經歷并不相同。【點睛】參考譯文:(甲)我年幼時就非常喜歡讀書。家境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用筆抄錄,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冬天非常寒冷,硯臺里的墨汁都結了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錄書。抄寫完畢后,便馬上跑去還書,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書借給我,于是我能夠遍觀群書。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又苦于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游,曾經快步趕到數百里以外,拿著經書向鄉里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辭和臉色從未稍變得緩和。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俯下身子,側著耳朵恭敬地請教;有時遇到他大聲訓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個字反駁;等到他高興了,則又去請教。所以我雖然愚笨,但最終獲得不少教益。(乙)郎玉柱,是彭城人。他的父親曾做過太守,為官清廉,得到俸祿后,不置田產,酷愛買書,積攢了滿滿一屋子。到了玉柱,尤其癡:家里非常貧困,東西都賣光了,只有父親的藏書,一本也不忍賣掉。父親在時,曾抄寫《勸學篇》貼在郎玉柱書桌的右邊。玉柱每天都要讀上幾遍,還罩上層白紗,恐怕磨壞了。早晚研讀詩書,不過問寒暑變化。文宗主持殿試,選拔他為榜首。(四)閱讀宋濂兩篇贈序的節選部分,完成下面小題。【甲】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者哉?(節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有刪改》)【乙】天臺陳君庭學,能為詩,由中書左司掾屢從大將北征有勞,擢四川都指揮司照磨①,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揚子云、司馬相如、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戰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游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庭學無不歷覽。既覽,必發為詩,以紀其景物、時世之變,于是其詩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歸②,會余于京師,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蓋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余甚自愧。方余少時,嘗有志于出游天下,顧以學未成而不暇。及年壯可出,而四方兵起,無所投足。逮今圣主興而宇內定,極海之際合為一家,而余齒益加耄矣,欲如庭學之游,尚可得乎?然吾聞古之賢士,若顏回、原憲,皆坐守陋室蓬蒿沒③戶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無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學其試歸而求④焉。茍有所得,則以告余,余將不一愧而已也。(節選自宋濂《送天臺陳庭學序》,有刪改)【注】①照磨:掌管宗卷,錢榖的屬吏。②以例自免歸:依慣例自請免職。③沒(mò):高過。④試歸而求:試著歸家之后去尋找。2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生以鄉人子謁余( )(2)及年壯方可出( )25.文中畫波浪線處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B.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C.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D.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26.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1)流輩甚稱其賢。(2)得無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27.【甲】【乙】兩文都是贈序,這類文體,在贈人以言的同時,也往往抒發作者的某些情志或心懷。【甲】文旨在勉勵馬君則① 。【乙】文旨在勉勵陳庭學② 。結合《送東陽馬生序》全文及【乙】文,你讀出了宋濂先生的志趣:③ 。【答案】24. 拜見 待,等到 25.A 26.(1)同輩的人十分稱贊他的賢能。(2)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東西嗎? 27. 再接再厲,不斷進取 要像古之賢士“坐守陋室”那樣,甘居一室,深入思考,心納天下,進一步提升自我修養和精神境界 專心治學【解析】24.本題考查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來拜見我。謁:拜見。(2)句意:等到我壯年時,才可以四處游歷。及:等到,待。25.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文言文斷句首先要讀懂句子的意思,根據句子的意思可以準確斷句。句意:(他們)都坐在簡陋的屋子里,被叢生的雜草掩沒了門戶,但他們的志向意趣卻經常是很充實飽滿的。重點字詞:皆:都,全部。坐守:坐著守護,堅守。陋室:簡陋的屋子。蓬蒿:形容環境荒涼,雜草叢生。沒:掩沒,覆蓋。戶:門,門戶。志意:志向和意趣。常:經常,常常。充然:充實飽滿的樣子。句子結構:“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是一個并列結構,描述了一類人所居住環境的共同特征;“而志意常充然”則是一個主謂結構,描述了這類人的精神面貌。這里的并列結構和主謂結構之間進行劃分,以保持句子的完整性和連貫性。根據以上分析,可推知: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故選 A。26.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1)重點字詞:流:同一流,同一類。輩:同輩的人。稱:稱贊。其:指馬生。賢:賢能,有德行有才能。(2)重點字詞:得無:莫非,豈不是。出于:來源于,產生于。之:的。乎:疑問語氣詞,嗎、呢。27.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分析。第一空,根據甲文“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可知,宋濂希望馬君則能夠在學業上持續努力,不要因為現有的成就而滿足,要再接再厲,追求更高的境界。因此,甲文旨在勉勵馬君則再接再厲,不斷進取。第二空,根據乙文第三段“然吾聞古之賢士,若顏回、原憲,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可知,宋濂通過贊美古代賢士的修行方式,希望陳庭學能夠學習他們,不要過于追求物質的享受,而是要注重精神的提升和修養。因此,乙文旨在勉勵陳庭學要像古之賢士“坐守陋室”那樣,甘居一室,深入思考,心納天下,進一步提升自我修養和精神境界。第三空,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通過自身艱苦求學的經歷,向馬君則強調了學習的不易與珍貴,鼓勵他“再接再厲,不斷進取”。而在乙文中,他則通過贊美古代賢士的修行方式,勉勵陳庭學要甘于寂寞,深入思考,以達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在兩篇贈序中,宋濂都反復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他認為,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人們才能夠拓寬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修養和能力,成為真正有用的人才。這種對學習的執著追求,正是他專心治學的體現。因此,結合《送東陽馬生序》全文及乙文,我們可以深入讀出宋濂先生的志趣是專心治學。【點睛】參考譯文(甲)如今的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面誦讀經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后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東陽的年輕人馬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于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于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詆毀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乙)天臺陳庭學君,擅長作詩,多次以中書左司掾之職而隨從大將北征,建有功勞,提拔為四川都指揮司照磨,經過水路到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揚雄、司馬相如、諸葛亮曾經在此生活過,英雄豪杰曾在此攻伐征戰、駐扎防守過,詩人文士也曾在此游歷觀覽、飲酒射覆、賦詩吟詠。庭學無處不去游歷觀覽,之后必定發而為詩,用來記錄這些地方景物和時序的變化,由此他的詩藝更加精湛。三年之后,庭學依慣例自己辭職歸來,在京師和我相聚。他的精神更加飽滿,語氣更加豪壯,志趣理想更加高遠,這大概是他得益于山水幫助的緣故吧。我內心很是慚愧,正當我年少時,曾經立志要出游天下,只是由于學業未成而不得空閑。等到可以出游的壯年時,四方戰亂,我無處落腳容身。到現在圣主興起,天下太平,四海成為一家,然而我卻越來越老了。想要像庭學那樣游歷天下,還有可能嗎?然而,我聽說過古代的那些賢士,像顏回、原憲,他們都坐在簡陋的屋子里,被叢生的雜草掩沒了門戶,但他們的志向意趣卻經常是很充實飽滿的,仿佛有一種囊括天地宇宙的胸懷。這是什么原因呢?難道有超出山水之外的東西嗎?庭學大概就是嘗試著回去探索這方面的東西吧。如果庭學有什么收獲,就要告訴我,那樣的話我將不只是慚愧而已。第 11 課 送東陽馬生序 (導學案)2022 年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1.把握贈序的文體特點,體會本文“勸學”的主旨。培養熱愛中華贈序有別于書序或宴飲之序,這類文體在贈人以言的同時,也往往抒發了作文化的文化自信;者的某些情志或心懷。本文的特別之處是作者沒有作過多的議論,而是以類似史培養積累、梳理、家的文字、自傳體的表述,講述了他本人艱苦求學的經歷,字里行間充溢著真情整合文言語匯和具 實感。這種現身說法的方式,樸實、親切、自然,多用事實說話,少有空洞的說有良好語感的能 教,很好地達到了勸學的目的。2.梳理文章的層次結構,注意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力;培養求知欲、本文寫作者的求學經歷,是按照時間的線性來敘述的,總體上突出了“成長創造性,養成積極的經歷”其間,又有多個靜態的場景描寫,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記敘與描寫的思考的習慣;感受、交錯,議論與抒情的融人,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教學中,要把握文章脈理解、欣賞、評價 絡,理清表意層次,感受其豐富的表現手法。古代語言文字,涵 3.學習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并在自己的寫作實踐中合理借鑒。本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主要表現在敘事和描寫方面。通過對比,事物的差養高雅情趣,具備異更加鮮明,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道理不言而喻。同時,作者的思想感情潛隱健康的審美意識和在文字之中,從而在表意上具有含蓄蘊藉的特點。學生的寫作實踐,特別是記敘觀念。文的寫作,可以從這一寫法中得到有益的啟示和借鑒。活動一:正音正字叱咄( ) 俟( ) 負篋曳屣( )( ) 皸裂( )媵人( ) 衾( ) 容臭( ) 燁然( )緼袍敝衣( ) 逾( ) 約 既加冠( ) 綺( )繡活動二 :文言字詞梳理歸類。(一)重點詞語1.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致: 。2.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假: 。3.不敢稍逾約 逾約: 。4.益慕圣賢之道 慕: 。5.嘗趨百里外 嘗: 。6.援疑質理 援: ;質: 。7.俟其欣悅 俟: 。8.以衾以覆 衾: 。9.寓逆旅 逆旅: 。10.右備容臭 臭: 。(二)通假字1.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 。2.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 。3.與之論辨 辨, 。(三)古今異義1.余幼時即嗜學余:古義: ,今義:2.走送之。走:古義為 ;今義為3.以是人多以書假余是:古義: 今義: ;假:古義 ,今義4.益慕圣賢之道益:古義: ;今義:5.嘗趨百里外趨:古義為 ;今義為6.門人弟子填其室填:古義: ;今義:7.未嘗稍降辭色色:古義: ;今義:8.余立侍左右左右: : 身邊;今義:9.或遇其叱咄或:古義: ;今義:10.卒獲有所聞卒:古義: 今義:11.窮冬烈風窮:古義為 ,今義為12.寓逆旅逆:古義為 ;今義為13.媵人持湯沃灌湯:古義為 ;今義指14.日再食再:古義為 ;今義為15.右備容臭(xiù)臭:古義: ;今義:16.以中有足樂者中:古義: ;今義:17.有司業、博士為之師博士:古義: ;今義:(三)一詞多義1.患:(1)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2)無凍餒之患矣( )2.道:(1)益慕圣賢之道( )(2)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3.以:(1)以衾擁覆( )(2)以中有足樂者( )(3)俯身傾耳以請( )(4)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5)家貧,無致書以觀。( )4.從:(1)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2)當余之從師也( )5.至:(1)禮愈至( )(2)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6.若:(1)燁然若神人( )(2)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7.之:(1)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2)走送之( )(3)當余之從師也 ( )(4)無鮮肥滋味之享 ( )(5)弗之怠( )8.故:(1)故余雖愚( )(2)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9.質:(1)援疑質理( )(2)非天質之卑( )10.色:(1)未嘗稍降辭色(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11.慕(1)益慕圣賢之道( )(2)略無慕艷意( )(五)詞類活用1.名詞作狀語(1)手自筆錄 (筆: )(2)不必若余之手錄 (手: )(3)主人日再食 (日: )(4)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日: )2.名詞作動詞(1)腰白玉之環 (腰: )(2)余則蘊袍敝衣處其間 (袍、衣: )3.形容詞作動詞(1)是可謂善學者矣 (善: )4.動詞作狀語(1)錄畢,走送之 (走: )(2)余立侍左右 (走: )(六)特殊句式1.省略句(1)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即“以是人多以書假(于)余”(因此人們大多愿意把書借給我)。(2)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省略主語,即(我)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我成年后,更加仰慕圣賢的學問。)2.倒裝句(1)弗之怠。(否定句中代詞“之”作賓語,賓語前置,正常語序應為:“弗怠之”)(2)每假借于藏書之家。(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每于藏書之家假借”)活動三:積累文學常識1.作家作品宋濂(1310~1381),字 ,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謚號文憲。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漢族。 文學家,與劉基、高啟并稱“ ”,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 其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散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文集》。 后因其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現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縣),途中病死于夔州(現重慶奉節縣)。《送東陽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給他的同鄉浙江東陽縣青年 的文章。在這篇贈言里,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文中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并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這種認識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2.文章體裁:1.序:序是一種文體形式,分為 和 兩種。本文是一篇贈序。有臨別贈言的性質,多是勉勵、推重、贊許之辭。2.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3.贈序:贈序,即臨別贈言,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它始于唐代,一般是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的某種思想感情。序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 散文的一種文體,內容多為勉勵、稱許、推重之辭,本文即屬于此類。活動四:文章朗讀要求: 讀準字音,讀準停頓、節奏,讀出情感。朗讀指導:余/幼時即嗜 shì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 yú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 guān,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 shuò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 kòu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 chìduō,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 sì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篋 qiè曳 yè屣 xǐ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 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 yìng人持湯沃灌,以衾 qīn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sì,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 pī綺 qǐ繡,戴/朱纓 yīng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 xiù,燁 yè然若神人;余/則缊 yùn袍敝 bì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 mào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 miù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 lǐn稍 shāo之供,父母/歲有裘 qiú葛 gě之遺 wèi,無凍餒 něi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 yè余,撰 zhuàn長書/以為贄 zhì,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 dǐ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者哉?活動五:疏通文意,把握主旨。(一)全文翻譯我年幼時就很好學。(因為)家里窮,無法買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特別冷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錄。抄寫完后,趕緊快步跑去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把書借給我,我因而能夠讀遍各類書籍。(我)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賢的學說。又苦于不能與才學淵博的老師和名士交往,曾跑到百里之外的地方,手拿著經書向有德行和學問的前輩求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從不稍微把言辭說得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傾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節更為周到,不敢答復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當我從師求學的時候,背著書箱,拖拉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季節,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上的皮膚凍裂了卻不知道。到了學舍,四肢僵硬不能動彈,仆人拿來熱水給我澆洗浸泡,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旅店里,店主每天只給我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學,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紅纓、寶石裝飾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右邊掛著香囊,光彩鮮亮,如同神仙;我卻穿著舊棉袍、破衣服處于他們之間,毫無羨慕之意,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大概就是這樣。如今我雖已年老,沒有什么成就,但所幸還得以列入君子的行列中,受到天子的恩寵,追隨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如今各位太學生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送來冬衣夏裝,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寬敞的書齋之中誦讀經書,沒有奔波勞頓的辛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有問必答,有求必應;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匯集在這里,不必再像我那樣用手抄錄,去向別人借書然后才能閱讀。要是還有學業不精通、道德沒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資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是別人的過錯嗎?東陽縣的馬君則,到太學來已有兩年,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一起交流討論,言語溫和而神色謙遜。他自己說少年時對于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好學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認為我是在勉勵同鄉努力學習,那確是我的意愿;如果詆毀我夸耀自己優裕境遇而在同鄉前驕傲炫耀,那又怎么能知道我的用心呢?(二)課文主題本文是宋濂寫給同鄉后學馬君則的一篇贈別之序,主要講述了自己年輕時艱苦學習的經歷,意在勉勵馬生刻苦學習,望其有所成就。作者現身說法,娓娓道來,情真意切,語重心長,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三)內容概括全文共 3個自然段。第一段寫自己求學之難和用心之專。可分為 3個層次。第一層“余幼時余因得遍觀群書”請幼時求書之難,雖難而得博覽群書。第二層“既加冠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講成年后從師求教之難,這里有叩問之難,跋涉之難,食宿之難;雖難而心中快樂。第三層,最后一句話,總結說自己大體上就是這般艱難。第二段寫當前的住在太學里的學生們的優越的學習條件。可分為兩層。第一層“今諸生學于太學假諸人而后見也”這部分先講學生的住、食、穿的條件都十分優越,再講學習環境好,這里有讀書環境好,老師好,書應有盡有。第二層“其業有不精者豈他人之過哉?”這段是發議論。對于那些在如此優越的學習環境里而不能學有所成者提出批評。第三段,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四)寫作特色1、對比手法,突出中心;采取 的方式,闡明道理。如文中將同舍生的奢華穿戴和自己的粗袍破衣作對比,將今日太學生的優越學習條件和自己艱苦的學習生活作對比,說明業有不精,德有不成,是因為用心不專,不知勤苦求學的道理。2、典型事例,表達中心;文章的敘事善于選取典型化的事例來進行描繪。3、語言簡潔,記敘為主;寫法上記敘、描寫、議論自然結合。(五)理解性默寫1.《送東陽馬生序》表明“援疑質理”的求教之艱難,表現出作者求知的渴望與誠心的句子: 。2. 《 送 東 陽 馬 生 序 》 寫 出 從 師 求 教 道 路 之 辛 苦 的 句子: 。3. 《 送 東 陽 馬 生 序 》 太 學 生 優 越 的 學 習 條 件 和 讀 書 環 境 的 句子: 。4.《送東陽馬生序》寫出太學生教學條件之優越的句子: 。5.《送東陽馬生序》寫出太學生讀書條件之優越的句子: 。6.《送東陽馬生序》揭示了怎樣的道理: 。7. 《 送 東 陽 馬 生 序 》 寫 作 者 在 眾 多 富 有 的 同 學 中 能 “ 略 無 幕 艷 意 ” 的 原 因 的 句 子是 : 。 8.《送東陽馬生序》最能體現作者求學之“勤”的句子: 。9.《送東陽馬生序》最能體現作者求學之“艱”的句子: 。10.《送東陽馬生序》贊揚馬君則善學的句子: 。1、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2、本文中哪些方面敘述了作者求學的艱難?3、統領全文的句子是哪句?4、作者勤奮學習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5、作者寫自己艱苦求學經歷的目的何在?6、作者寫富家子弟衣飾華美,寫自己編袍敝衣,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7、作者為什么要寫同舍生的衣飾豪華的情節?8、本文作者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并不講大道理,卻直接以自身經歷相告,這樣寫有什么好處?9、作者寫這篇贈序的原因是什么?10、你認為作者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給我們什么啟示?11、先達對弟子“未嘗稍降辭色”的態度可取嗎?為什么?12、作者對老師的態度是“俯身側耳以請;或遇起叱咄,色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對此,結合現實生活,談談你的認識。13、你從作者的讀書經歷中悟出哪些學習的秘訣?14、宋廉無書讀,天寒抄錄;求師難,恭敬詢問;生活苦,以苦為樂。這種求學精神對你有什么啟示?15、本文是寫給馬生的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寫自己求學的事?序序是我國古代的一種 文體,有 和 之分。書序,一般指寫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撰寫的序叫“自序”,一般用來說明寫作緣由、寫作經過、中心內容、全書重點及特色等。別人代寫的序叫“他序”,多用來介紹和評論該書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等。贈送給別人的序叫“贈序”,它具有臨別贈言的性質,內容多為推崇、贊許或勉勵之辭。贈序贈序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散文文體,一般是在送朋友遠行時所作,內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勵的話。韓愈寫的贈序不少,在他的文集中以“送……序”或“贈……序”為題的文章多達 30多篇。他對贈序這種文體的發展是有極大貢獻的,這一點為歷代所肯定。他對這種文體作了許多探索,尤其可貴的是他能不拘泥于一定的模式,在寫法上因人而異,或坦率陳言,或含蓄委婉,或詼諧幽默,或借題發揮。《送李愿歸盤谷序》一文寫于唐貞元 17年(801),是送朋友李愿歸盤谷隱居時所作。此文是他贈序中的名篇,尤為東坡先生和被稱為“桐城三祖”之一的劉大櫆所稱道。一、選擇題1.下列加點字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嗜學(shì) 逾約(yú) 叱咄(duō) 負篋曳屣(xiá)B.皸裂(jūn) 媵人(yìng) 加冠(guàn) 俟其欣悅(sì)C.燁然(yè) 綺繡(qǐ) 缊袍(yùn) 持湯沃灌(wò)D.容臭(chòu) 凍餒(něi) 拜謁(yè) 以衾擁覆(qīn)2.下面加點詞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A.硯冰(yàn) 耄老(mào) 嗜學(shì) 俟其欣悅(sì)B.碩師(shuò) 裘葛(qiú) 逾約(yú) 既加冠(guān)C.皸裂(jūn) 叱咄(duō) 凍餒(něi) 負篋曳屣(qiè xǐ)D.媵人(yǐng) 容臭(chòu) 為贄(zhì) 以衾擁覆(qīn)3.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A.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B.蓋/余之勤且艱/若此C.余/因得/遍觀群書D.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4.下列加點詞不屬于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A.主人日再食 B.未嘗稍降辭色 C.腰白玉之環 D.手自筆錄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與之論辨 B.同舍生皆被綺繡 C.今諸生學于太學 D.四支僵勁不能動6.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異義相同的一項是( )A.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B.錄畢,走送之 C.俟其欣悅 D.媵人持湯沃灌7.對下面句中加點的文言虛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以:因為。B.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以:憑借。C.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且:尚且,況且。D.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之:的。8.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A.無從致書以觀 B.以衾擁覆 C.人多以書假余 D.以中有足樂者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以衾擁覆 以刀劈狼首B.當余之從師也 無鮮肥滋味之享C.俟其欣悅 親舊知其如此D.足膚皸裂而不知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10.下面加點詞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A.既加冠(帽子) 執經叩問(磕頭)B.歲有裘葛之遺(給予,贈送) 或遇其叱咄(訓斥,呵責)C.持湯沃灌(熱水) 燁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樣子)D.錄畢,走送之(跑) 色愈恭,禮愈至(周到)11.對選文《送東陽馬生序》內容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選文第一段寫自己幼年、成年求學經歷,采用夾敘夾議手法,情意懇切,語重心長。B.“略無慕艷意”“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等句,表現作者在艱苦環境一心向學的精神。C.“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等句,主要是突出老師的嚴厲。D.本文寫作特點是善用對比,從中得出結論:是否學業有成,關鍵在于是否專一刻苦。二、名句名篇默寫1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1)余幼時即嗜學 嗜:(2)無從致書以觀 致:(3)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假借:(4)弗之怠 怠:(5)不敢稍逾約 逾:(6)益慕圣賢之道 益:(7)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患: 碩師:(8)嘗趨百里外 趨:(9)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叩問:(10)門人弟子填其室 填:(11)未嘗稍降辭色 辭:(12)援疑質理 援: 質:(13)俯身傾耳以請 傾:(14)或遇其叱咄 叱咄:(15)禮愈至 至:(16)不敢出一言以復 復:(17)俟其欣悅 俟:(18)卒獲有所聞 卒:(19)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曳:(20)窮冬烈風 窮:(21)至舍 舍:(22)媵人持湯沃灌 沃:(23)久而乃和 和:(24)主人日再食 再: 食:(25)燁然若神人 燁然:(26)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 蘊: 敝:(27)猶幸預君子之列 預:(28)而承天子之寵光 寵: 光:(29)綴公卿之后 綴:(30)父母歲有裘葛之遺 遺:(31)無凍餒之患矣 餒:(32)生以鄉人子謁余 謁:(33)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 詆:13.默寫。(1)既加冠, 。(2) ,略無慕艷意。(3)以中有足樂者, 。(4)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用“ , ”兩句形象地寫出了自己求學時積極提問、專心恭敬地向老師請教的情形。( 5 ) 宋 濂 《 送 東 陽 馬 生 序 》 中 , 表 現 作 者 注 重 精 神 追 求 而 不 在 乎 物 質 享 受 的 句 子 是“ , ”。( 6 ) 宋 濂 在 《 送 東 陽 馬 生 序 》 中 , 講 述 求 學 遭 到 “ 先 達 ” 訓 斥 的 時 候 , 自 己“ , , ”,這是為了勸勉馬生重視禮儀、虛心學習。( 7 )《 送 東 陽 馬 生 序 》 中 , 宋 濂 面 對 衣 著 華 麗 的 “ 同 舍 生 ” 的 態 度 是“ ”。三、文言文閱讀(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14.選出下列各項中加點詞意思正確的一項( )A.無從致書以觀 致:致使B.未嘗稍降辭色 色:顏色C.不敢出一言以復 復:重復D.俟其欣悅 俟:等待1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1)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2)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16.下面對文段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序”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本文屬于贈序。B.第①段中,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了為學之難。C.第②段中,“同舍生”的豪華裝束與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對比,突出了作者因家境貧寒而感到自卑的心理。D.你要寫一篇談學習的演講稿,宋濂的事例可作為支撐“學習促進我成才”這一觀點的正面材料。(二)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小題。①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②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節選自《送東陽馬生序》)1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或用法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以衾擁覆 以:用B.綴公卿之后 之:助詞,的C.今諸生學于太學 于:在D.求而不得者也 而:表承接,相當于“就”18.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A.因為其中有值得快樂的事情,不覺得吃穿和俸祿不如別人。B.認為其中有值得快樂的事情,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C.因為內心有值得快樂的事情,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D.認為內心有值得快樂的事情,不覺得吃穿和俸祿不如別人。19.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序是一種文體,有書序和贈序之分,《送東陽馬生序》屬于贈序。B.選文第①段先寫物質條件的匱乏,再寫自然環境的嚴酷,寫出了求學的“勤且艱”。C.本文多用對比手法,如選文第②段將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與作者求學的艱辛形成對比。D.“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道出了在學習中用心、專心的重要性。(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節選自《送東陽馬生序》)【乙】彭城郎玉柱,其先世官至太守,居官廉,得俸不治生產,積書盈屋。至玉柱,尤癡。家苦貧,無物不鬻,惟父藏書,一卷不忍置。父在時,曾書勸學篇黏其座右。郎日諷誦,又幛以素紗,惟恐磨滅。晝夜研讀,無間寒暑。每文宗臨試,輒首拔之。(節選自《聊齋志異》)2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1)錄畢,走送之( ) (2)俟其欣悅( )(3)積書盈屋( ) (4)曾書勸學篇黏其座右( )21.下列句中加點的“以”,與“又幛以素紗”中“以”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無從致書以觀 B.俯身傾耳以請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徒以有先生也22.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2)惟父藏書,一卷不忍置。23.【甲】【乙】兩文都寫了主人公與書有關的故事,請分析其側重點有何不同。(四)閱讀宋濂兩篇贈序的節選部分,完成下面小題。【甲】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者哉?(節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有刪改》)【乙】天臺陳君庭學,能為詩,由中書左司掾屢從大將北征有勞,擢四川都指揮司照磨①,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揚子云、司馬相如、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戰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游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庭學無不歷覽。既覽,必發為詩,以紀其景物、時世之變,于是其詩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歸②,會余于京師,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蓋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余甚自愧。方余少時,嘗有志于出游天下,顧以學未成而不暇。及年壯可出,而四方兵起,無所投足。逮今圣主興而宇內定,極海之際合為一家,而余齒益加耄矣,欲如庭學之游,尚可得乎?然吾聞古之賢士,若顏回、原憲,皆坐守陋室蓬蒿沒③戶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無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學其試歸而求④焉。茍有所得,則以告余,余將不一愧而已也。(節選自宋濂《送天臺陳庭學序》,有刪改)【注】①照磨:掌管宗卷,錢榖的屬吏。②以例自免歸:依慣例自請免職。③沒(mò):高過。④試歸而求:試著歸家之后去尋找。2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生以鄉人子謁余( )(2)及年壯方可出( )25.文中畫波浪線處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B.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C.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D.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26.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1)流輩甚稱其賢。(2)得無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27.【甲】【乙】兩文都是贈序,這類文體,在贈人以言的同時,也往往抒發作者的某些情志或心懷。【甲】文旨在勉勵馬君則① 。【乙】文旨在勉勵陳庭學② 。結合《送東陽馬生序》全文及【乙】文,你讀出了宋濂先生的志趣:③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1課 送東陽馬生序(導學案)(學生版) 2024-2025學年九年級語文下冊同步學與練(統編版).pdf 第11課 送東陽馬生序(導學案)(教師版) 2024-2025學年九年級語文下冊同步學與練(統編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